小时候家家写春联,如今你可还怀念吗?

独钓寒江雪


贴春联是我们中华传统文化,也预示着寒冬已过,春回大地万物复苏。

记得小时过年,家家都要贴好多对联,那时候没有印刷对联,只能写,我记得那时候我们一条巷子住的十五六户人家,唯独我爷爷字写的好,一到快过年那几天,每家的对联就成了我爷爷的专利,那时候爷爷有六十八九了,爷爷坐在炕上,放个小书桌,带上他的老花镜,翻开他珍藏几年的对联书,一副副认真的去写,一写就是一天,我就在旁边认真的看着,也许从那时候开始,我对毛笔字有了很大的兴趣,爷爷也会教我写字,告诉我每个字该怎么写,也告诉我怎么临帖,至此以后我也慢慢的爱上了写毛笔字。

到现在我家的对联还是自己写,在我看来,春联也是一种文化,如今印刷春联的出现,虽然看起来好看,也解决了人们不会写毛笔字的问题,其实不然,正是因为时代的发展进步,现在的人对过年贴春联好像成为一种形式,从根本上已经忘记了春联的实际意义,春联也是我国的一种传统文化,过年过时过节,结婚等等都会贴对子,小时候过年,我们都会上街看春联,看看谁家的春联写的最好,写的什么字体,如今上街,家家一个样,千篇一律都是印刷品,早已经没有了书法艺术的品味,这也反映了我们书法艺术的缺失。我们的传统文化正在被现代文明所取代,不得不加强重视!



小雨彩绘


年俗

小时候的春节,那时虽说不穷但也不富裕。大部分人还在老房子居住,单门独户很少,有几户人家挤一个大院里。贴对联每户用一付二付就够了。当时没有印刷对联,写对联还要求人写。每逢春节临近,本村写好毛笔字的二三个人就忙碌起来了,毕竟左邻右舍的一年求你一回,不好推脱,不就多写几天罢了。内容与当时环境相应景,像,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农业学大寨,工业学大庆等。我父亲虽是国家干部,大学学历但字写的不好,每年求同事写几幅对联。我上小学后开始父亲让我学写毛笔字,到五年级后字写的有了模样,父亲让我写春联了,字开始有些歪歪扭扭,经过几年锻炼字写的起来越好了,父亲叹了口气说以后写春联再也不用求人了。


诗词奴隶


您好编辑:小时候家家写春联,到我高中毕业后,就自己开始学着写自己家门上的春联。还记得1984年腊月我老师给说了二幅对联,让我写上。"福星高照家富有,大地回春人安康,"横批是:"万象更新"。另一幅是:"勤劳二字生财树,俭朴双言聚宝盆。"横批是:"勤俭持家"。就这样开始,每年春节前我就给乡亲们写春联,每年写的春联不下二百多幅。到了2000年就开始不写了,印刷的大量上市,替代了传统的手写对联。现在回忆起来,还是十分怀念那时候的场景,父老乡亲们写春联时的那种纯扑厚道,民风民俗文化浓郁样子。

虽然那个年代写春联是很平常的事情。但我的毛笔字在当地水平算是漂亮的,主要写行书和隶书二种字体风格。在那个年代大家都知道春联,又称“春贴”、“门对”、“对联”,是过年时所贴的红色喜庆元素“年红”中一个种类。以对仗工整、简洁精巧,结合实际的文字描绘家乡美好的变化,抒发人们对来年美好生活的想望,是中国特有的一种文学形式,是重要的过春节的民间习俗。当人们在自己的家门口贴年红的时候,意味着过春节来临了。

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挑漂亮的红春联贴于门上,辞旧迎新,增加喜庆的节日气氛。表达了一种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在这里给大家送上一幅春联,预祝大家春节愉快。

丹桂有根独长诗书门第

黄金无种偏生勤俭人家

横批:小康在望


张才凹


小时候,村里写春联的任务基本交我完成。

真的想不起来我是如何和写毛笔字结缘的。

也许是天意吧。

村里很少有人会写毛笔字,只有一位姓王的老头写过。

不过他成份不好,是富农,属于贫下中农教育的对象,村民自然不屑于找他。

村民只好找村长写。

村长是本家长辈,也没拿过毛笔,但他知道我学习成绩好,便把写春联任务交给了我。

红纸、毛笔和墨汁是村里提供,我不知哪里来的胆子,反正就这么写了,确保家家户户贴上了春联。

村长见我完成了任务,便将毛笔和墨汁奖励给我。

村民看到了我,便夸奖我不简单,会写毛笔字了。

自此,我觉得倍有面子,但对毛笔字真的一窍不通,也就产生了探究的念头。

偶尔跟在父亲后边去镇上,便缠着去新华书店,发现了中学生字帖,有颜体、柳体和赵体等,我看中了柳体字帖,希望父亲为我买一本。

父亲问下营业员,方知一本字帖1角5,果断拒绝了我。

尽管我伤心的流下了眼泪,但父亲根本不理睬,任凭我死缠烂打。

没办法,我只能放弃。

回到家里,只能照着课本里的仿宋体练习。

真的是天无绝人之路,我在村部门口一堆树上玩耍时,无意中捡到了5元钱。

当时来讲,这可不是小钱。

我兴奋的一夜没有睡意,盘算着尽早把字帖买到手。

正巧学校放假了,奶奶第二天带着我和弟弟走亲戚。

吃过早饭,便步行出发了。

一直走到中午,方到了奶奶弟弟家。

这是个集镇,有新华书店,我终于买到了《柳体字帖》,另购了一本《唐诗故事》,两本书仅三角多点,这也是我平生第一次买书,当时才9岁。

剩下的钱交给奶奶。

有了字帖,便可以临摹了。

但最麻烦的是没有练习字。

宣纸不在考虑之列,难得弄张报纸,都被写的面目全非。

只要见到废纸,一定要想办法收到手。

毕竟资源太少,很快就被写完了。

好在芦苇众多,随便折根就可以在地上划拉了。

苦恼了多天后,终于想到了一个办法,以笔蘸水在木板上写,尽管效果不好,聊胜于无。

只要努力,总有进步。

不久,隔壁邻居盖屋,上梁时,竟然把我请去写字,还安排吃了一顿酒席,这应该是我的第一次走穴吧。

又过了半年,外婆家盖房,上梁时又要请人写字,我毛遂自荐,外婆问我会写字么?我说写过春联外,还为送葬人家写过。气的外婆连说不吉利,不让我写了。

好在春节来的很快,我年年承包了村里写春联的任务。(钱诗贵己亥日记)


左笔书法钱诗贵


真的好怀念,小时候过年写春联,是春节的一部分,那时没有卖写现成的,我家的春联是爷爷写的,爷爷是老师,那时在农村老师是文化人了,卖红纸裁成条,爷爷带着老花镜写,我们小孩在旁边看,爷爷写完,我们还贴春联,大人们说注意别贴反了,贴上了春联,有过年的气氛,怀念以前过年的情景,怀念爷爷!


cyg248


当然怀念了,我小时候回村里,去大队和几个老年人给村里人写春联,年的气氛非常浓郁,怎不让人怀念……如今印刷的对联多了,吉祥话反而贫乏了。但是涿鹿县文联一直坚持每年组织下乡送春联活动,让手写春联逐渐深入人心,希望这个传统能够传承下去。








鹿野长歌行


说到写春联,又勾起我几十年前的美好回忆……我的家居住在吉林松原一个美丽的小村庄,全村不到二百户人家。那时候还没有印刷的春联,所以年前写春联也算是家家户户的一件大事,也是全村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我的父亲是大队会计,哥哥是学校的中心校校长,都算是能写会算的“文化人”,每到这时候,我家就门庭若市,热闹非凡。乡亲们自带红红绿绿的彩纸,一拨一拨的高兴而来,满意而归。那时候写春联也没有什么模板,全凭着平时的积累和临场发挥了。我只举几个有趣的例子,以飨各位朋友。金鸡满架(鸡窝)、肥猪满圈(猪圈)、牛肥马壮(牛棚马圈)、讲究卫生(厕所)、多拉快跑(马车)等等。总有几户人家不识字,我们就告诉他们,什么颜色的贴哪里,但最后还是贴错地方,闹出不少笑话。后来有“文化”的人根据春联调侃出不少桥段:金鸡满架,有蛋不下,憋的烂咯嗒;肥猪满圈,狼叨一半,剩下的还愿。朋友们,你们写春联有什么趣事吗?请分享一下吧。


用户5953700520


一年过的真快,不知不觉马上又过年了。

回想起每一个时期过年的那种喜悦与快乐的心情,总是情不自禁。

年是一样要过的,但每年的我,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感悟略有所不同。

那时候还小,一到腊月二十七八的时侯,总盼望家里买些年货回来。但每每盼来的其它没有大的改变,唯有对联每年是要换新的,而且每年的春联内容总是不一样的,它反映的是一个时代的变迁。

我那时不会写春联。

十六七岁前总是父亲让村里会写对联的人去写,因为一村人就那么一两个会写的,这一等就是大半天。回来还不等墨汁的味道散去,就敢紧帖上去,院子里无形之中增添了不少过年的喜气与味道。

一晃二十多岁了,我那年刚找了对象。腊月二十几,在我们这里是要到岳父母家送些过年的礼物。

记得那年终的前几天,我刚到岳父家,岳父大人就问我会不会写对联?我本来字写的不怎么好,但也不能让老人失望。心里想着是不是这老丈人要考考新上门的姑爷?但这样的想法一闪而过,看看一辈子老农出生的他,或许真的需要我来写,毕竟也省了他那麻烦别人的心事。

我说:试试看吧!

话刚说完,他老人家(才五十出头)就给我准备了一应俱全的纸墨笔砚。我想大概在我来之前他就有这种打算了,但我也就不客气的给写了起来。不论他当时对我写的对联反应如何,从那以后,他家的对联不管腊月二十几,总是等我去了才写的。

这些年,个人写对联的习惯几乎没有了,有也少的可怜。而每当回想起当年对过年写帖春联的渴望,久久不能平静。

两位老人也相继离世,他们不会知道现在的春联是什么样的,至少还是认为我一直在写,而且写到我不能提笔的那一天!


往事如烟168478548


我小时候,村里有个文化人叫邹步堂,每年春节前,邹老先生就给全村人写春联,全村人甚是感激。

先生写些诸如:“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普天同庆 ” “福”“寿”“三星高照”“满院春光”“出门见喜”之类。

家家把红纸送到先生家,等先生写完,把春联拿回去,贴在大门、房门的框上,贴在粮囤、马车、院树上,很喜庆。

这样一直持续到大年三十的下午,很热闹。

我到了开始崇拜文化人的年龄,春节前的几天,帮先生裁纸,然后折叠好格子,先生写,我帮先生抻纸,把先生写好的对联放到空地上晾干,再把每一家的对子卷在一块。

先生高兴的时候,也让我去写,尽管写得歪七扭八,先生却说写的好。

现在想想,那时候写的毛笔字一定像屎壳郎爬的一样。

屎壳郎一样爬着玩,玩到现在,没写出名堂,但总算说得过去。

斯人早已作古,春联文化历乆弥新。

去的去,来的来,华夏大地春常在。





老鲁在新疆


纠正一下这个问题并不是家家写对联,那是家家贴对联,就算是现在也几乎是家家贴对联。

只不过是买的现成的,以前是让村子里会写字的老人写对联。

到了年底下那家人家红纸就堆满了桌子。

老人还得裁剪,写的满屋子都是。

记忆中开始的时候还磨墨,后来就用现成的墨汁了,那味道着实不大好闻的。

每次写完了老人腰酸背痛得好几天,有时候饭都顾不得吃。

你大概很感兴趣这能赚多少钱吧?

告诉你这个都是“攒忙(cuan二声)”意思就是不赚钱。

拿红纸来就一毛钱都没有,不拿红纸就得给一个红纸的钱,记得是两毛还是几毛来着。

就听见有人拿着写好的对联还没出门就骂街:“这xxx的得赚多少钱啊?”

所以问我是不是还怀念,我大概是不怀念的,如果可以,我这会过年家里能不贴对联就不贴,我是觉得过年着实没什么意思。

太麻烦,着实是太麻烦了。

很多事情,只在回忆中才美丽,我觉得那些怀念写对联的人,恐怕当年写的时候,也不会有多快乐吧?

说到这里,忽然想起了人们都说现在没有年味了,其实想想也简单,以前过年都是家家户户的忙着张罗准备。

该杀猪的杀猪,该蒸馒头的蒸馒头,煮肉的煮肉,该扫房子的扫房子,都是亲力亲为,也忘了从什么时候开始的了,就都是买现成的了。

少了参与,心情自然也就有所不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