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接衛視黃金檔的都市情感劇緣何沒能“都挺好”?

Q4季度的網劇市場古裝劇控屏,且基本上做到了口碑熱度雙豐收,但在獻禮劇後全面承接衛視黃金檔片單的都市愛情劇,卻成了尷尬的存在。

接檔《諜戰深海之驚蟄》率先在湖南衛視播出的《鱷魚與牙籤鳥》,目前僅拿到了4.7/3619人的豆瓣口碑成績;緊隨其後接檔《奔騰年代》在東方衛視播出的《第二次也很美》,豆瓣評分同樣未過及格線,為5.6/12015人;分別接檔《奔騰年代》《歸鴻》在浙江、江蘇衛視播出的《喬安你好》,豆瓣評分雖至今未出,但從短評和其他社交平臺上的觀眾反饋看,口碑大可能也在及格線以下。

承接衛視黃金檔的都市情感劇緣何沒能“都挺好”?

承接衛視黃金檔的都市情感劇緣何沒能“都挺好”?

至於在北京衛視播出不久的《熱愛》,口碑也基本是“撲街預定”,觀眾評論反饋裡諸如“三觀不正”、“段子累積的小品”、“浪費了好演員”等聲音越發明顯。

口碑不及前作,收視成績也存在一定差距。而網絡話題熱度方面,貓眼(電視劇+網絡劇)全網熱度榜TOP10目前也僅有一部《第二次也很美》。

承接衛視黃金檔的都市情感劇緣何沒能“都挺好”?

大面積出現,大面積“啞火”,問題究竟出在哪兒?

覓得新切口卻未出走舊衚衕

創新是劇集市場發展的最大課題,也是國產都市情感劇亟需補齊的一大短板。《鱷魚與牙籤鳥》《第二次也很美》《喬安你好》《熱愛》四部劇的故事風格、聚焦話題與以往其他劇集相比,都有些“另闢蹊徑”的味道,劇中涉及到的工作和生活背景也稱得上緊跟時代。

承接衛視黃金檔的都市情感劇緣何沒能“都挺好”?

《鱷魚與牙籤鳥》從建築和生態科學領域切入,聚焦“95後”留學生的追夢青春和“生態建築”這個極其新穎的概念;《第二次也很美》故事涉及了“畢婚族”、“全職太太”“離婚爭奪撫養權”“單親育兒理念”等幾大觸達當下現實家庭生活的話題,男女主離婚律師和漫畫家的職業選擇也頗有新意;《喬安你好》延續了《你好喬安》的“職業女性成長”聚焦,但全面更換了演員陣容,並將故事背景設定在影視行業;《熱愛》以喜劇風格鋪展故事,講述了“北漂”青年尚晉與北京姑娘李貌從戀愛小天地步入婚姻新圍城的故事。

不僅如此,四部劇的一眾主演也各有觀眾緣,《熱愛》更匯聚了劉敏濤、牛莉、王晨光等眾多具備不俗國民知名度的實力戲骨。

可惜的是,隨著劇情的推進,故事風格和聚焦話題的“另闢蹊徑”逐漸被套路化的劇情設定所累,都市情感劇中普遍存在的“為賦新詞強說愁”的老問題也越發凸顯。

《鱷魚與牙籤鳥》《第二次也很美》《喬安你好》的男女主人公情感發展模式都是“冤家型戀愛”,即從一開始有摩擦,然後又逐漸發現對方的優點,再相愛、誤會、分開、認清真愛。另一方面,失業危機或丟了工作、冥冥之中有關聯、前任危機、第三者、意外頻發、巧合不斷等都市情感劇的慣用“套路”,在這三部劇中也都有不同程度的體現。

《熱愛》的問題除去沒能跳出以往家庭婆媳劇的敘事邏輯,也在矯枉過正,過度密集的強行“抖包袱”,忽視了主線劇情的鋪展和豐滿。

生活質感與情感共振雙重缺失

審美共情“瘸腿”

都市情感劇講述都市婚戀故事,以日常百姓生活為主,在敘事、表達方式上也以日常敘事為主。也正是基於這點,生活質感與情感共振的塑造和傳遞,才成了都市情感劇激發觀眾審美共情的兩大關鍵點。

回到《鱷魚與牙籤鳥》《第二次也很美》《喬安你好》《熱愛》這四部劇。客觀來說,“套路”本身沒有錯,也沒有一部劇可以做到完全無“套路”。一方面“無巧不成書”,劇集需要藉助這些“套路”營造戲劇化情境,而且部分“套路”在現實中也確有對應;另一方面,常用“套路”往往已得到了市場的檢驗和觀眾的認可,投資方也願意為這些有受眾數據支撐的橋段而埋單。

承接衛視黃金檔的都市情感劇緣何沒能“都挺好”?

“複製成功”是市場的本能,但必須有度的把控,更不應該將其作為創作追求。一味靠簡單且高密度的“套路”堆砌去呈現故事,必定會使劇集失去最重要的生活細膩感與複雜性,難與觀眾實現情感共振。

而情感共振的實現除去真實生活質感的塑造,也與人物設定和關係走向以及故事主題選擇、涵蓋話題密切相關,且後兩點尤為重要。這一點從與大眾生活息息相關的教育題材劇和囊括多種社會熱點話題的話題劇,在今年大量湧現並收穫破豐就能夠看出。

《鱷魚與牙籤鳥》《第二次也很美》《喬安你好》為角色和故事設置的職業行業背景,新穎且新潮,但與大眾關聯度有限,深度和廣度的刻畫又不足,基本都在充當點綴成分;主題選擇和社會話題覆蓋方面,這三部劇以及《熱愛》的數量和切點都值得肯定,但融入方式太“想當然”,鋪展過於“浮光掠影”。

“套路”頻出與審美共情“瘸腿”,這四部都市情感劇不僅斷送了自己成為優秀之作的可能,更消耗了觀眾對該類型劇的好感度。

都市情感劇的

“現實主義”創作方法

古裝劇從衛視大面積的“退場”和國家對現實題材的扶持力度加大,為都市情感劇的發展提供了更廣闊且穩妥的市場政策環境,早前五大衛視公佈的2020招商片單裡,都市情感劇佔比超50%。

數量仍在噴湧,觀眾卻未必買賬。儘管都市情感劇在30多年的發展裡產生了質的變化,也取得了較好的發展,但《鱷魚與牙籤鳥》《第二次也很美》《喬安你好》《熱愛》的問題卻絕非個例。如何走出套路化表達,真正具備人文關懷精神和社會使命是都市情感劇當下必須解決的問題。

從《奮鬥》《蝸居》等早前的經典之作以及今年借“原生家庭”引爆話題的《都挺好》看,解決的關鍵還在跳出“為了生活而生活,為了話題而話題”的創作思維,以“現實主義”創作方法切中時代情緒。

具體來說,創作者必須拿出紮根現實的誠意,讓劇集的故事、人物、情節、以及主題、話題等做到“腳踏實地”,並實實在在地捕捉到人物最真切的情感,歡樂也好,痛苦也罷。

承接衛視黃金檔的都市情感劇緣何沒能“都挺好”?

其次,真正成功的作品,往往都是創作者在市場大環境下保持獨立藝術判斷、有獨特創意的產物。再加上當下劇集市場的主流觀眾90、00後的審美需求和品味都已升級,更加註重內容的新鮮性和內在情感滿足。

因而,創作者在創作過程中不僅要明確自己想要傳遞的主題、情感,也必須有自己的態度和反思,再以其為基點為觀眾敘述血肉豐滿的故事,合理合情地融入大眾關心的社會熱點話題,進而讓觀眾從中得到一些現實的思考和啟發。

“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一部優秀的都市情感劇也應是如此,能反映社會現實,也能讓觀眾反觀自身,進行自我剖析。

來源於生活,但不止於生活,如此才能“都挺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