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功赫赫的秦叔宝,为何排在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倒数第一?

tb雅


一、秦叔宝功绩高于尉迟敬德和程知节吗?

可以肯定地说,从史书中记载中,我们看不到秦叔宝的功绩比尉迟敬德和程知节高。

我们从武德九年(626)玄武门之变前三人的职务可以看出端倪。

玄武门之变前,三人的职务基本是通过武德年间的军功获得的,因此,通过对比三人的职务,就可以看出三人的功绩到底如何:

尉迟敬德:归唐后授予秦王府右一府统军,后因功升为秦王府左二副护军,至迟在武德七年(624)时升为秦王府护军(《资治通鉴》记载:武德七年(七月)庚辰,突厥寇陇州;遣护军尉迟敬德击之。

程知节:归唐后授予秦王府左三统军,约武德七年(624)因功授予秦王府右二护军(《程知节墓志》:寻奉教留住,除右二府护军)。

秦叔宝:归唐后授予秦王府右三统军,武德九年(626)玄武门之变前因功授予秦王府护军(《资治通鉴》:武德九年(626)七月,秦府护军秦叔宝为左(武)卫大将军)。

也就是说,尉迟敬德、程知节和秦叔宝三人,归唐时官职是在同一水平,都是秦王府统军,玄武门之变前,三人官职仍然在同一水平上,都是秦王府护军。

这就充分说明,这三人在武德年间的战功基本上不分伯仲。如果真的细究起来,程知节和秦叔宝是武德二年(619)闰二月归唐,而尉迟敬德则是武德三年(620)四月归唐,比前面二位晚一年,因此,尉迟敬德归唐后的战功应该是略大于程知节和秦叔宝。

当然,有人可能要拿三人的爵位来说事儿,根据史书记载,在武德年间,程知节和秦叔宝都被授予国公爵位,程知节是宿国公,秦叔宝是翼国公,但尉迟敬德没有记载具体爵位。但是请大家注意,没有记载不代表尉迟敬德没有爵位,从尉迟敬德在武德年间的职务来看,他不可能没有爵位,只不过史书记载脱漏而已。

二、秦叔宝为何在凌烟阁功臣中排名最后

这就涉及到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的排名规则,其实很简单,最基本的规则就是根据他们在贞观十七年(643)二月画像凌烟阁时的官职品级和班次来排序。

尉迟敬德在贞观年间大部分时间担任州都督,先后担任过襄州、鄜州、夏州都督,正三品,但是,因在贞观十七年(643)年初主动申请退休,被授予开府仪同三司的散官,从一品

程知节担任左领军大将军,正三品

秦叔宝于贞观十二年(638)去世,赠徐州都督,

正三品

那么,这三人该怎么排序呢?

先根据官职品级排,从一品的尉迟敬德,排在正三品的程知节和秦叔宝前面。

再根据官职班次排,正三品中,十二卫大将军排在州都督前面(详见《旧唐书》职官志援引的《贞观令》的记载),因此,程知节排在秦叔宝的前面。

综上,三人的排序应该为:尉迟敬德、程知节、秦叔宝。就这么简单。

多说一句,以上规则不仅仅适用于这三位,它适用于全体二十四功臣,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试着排一下,绝对严丝合缝。

以上回答由详侃历史原创,欢迎大家讨论。


详侃历史


个人觉得秦叔宝排名靠后主要有五个原因:

第一:秦叔宝虽然在战场上英勇无敌,但是他和尉迟敬德一样,只是一员猛的战将,并不属于帅才。历朝历代论作战的功绩并不是讲究的单打独斗,讲究的是统帅一方的指挥能力。你看拿破仑虽然长得比较矮小,但完全不影响他在世界军事上的排名。

第二:从秦叔宝的个人经历来看,他最先是隋朝的一名将领,先后在来护儿、张须陀、裴仁基帐下任职,后来投奔过瓦岗寨的李密,然后又去投奔了王世充。最后才是投奔的李世民。军人最注重的气节,想秦叔宝这样一生服务了6位主人。从气节和身份上他就不占优势,所以说从身份气节上秦叔宝就先输了。

第三:秦叔宝病逝于公元638年,而李世民搞的凌烟阁功臣排名是公元643年。站在李世民领导的者的角度,死去的人对统治者也没有多少的价值,还不如把哪些活着的人排名靠前点,让他们对大唐更加的忠心和多奉献。可能秦叔宝如果晚死几年的话,说不定排名会适当的靠前一点的。

第四:李世民对功臣的排名,更多的是参考了玄武门战役的时候出力的多少决定的(领导者论功行赏,一般是按照关键时候出力的大小)。秦叔宝在玄武门之前就被李元吉调走前去征讨突厥了,所以实际上玄武门之变秦叔宝压根也就没有参加。同时从李世民对大臣的封赏也可以看出秦叔宝在李世民心中的地位。玄武门之前,秦叔宝的封赏是比尉迟敬德高的,但是玄武门之后,秦叔宝只有700户,而尉迟敬德有1300户,差不多一倍多。可以看出在皇帝心中参加玄武门之变和不参加玄武门之变的差距,玄武门之变是大臣之间拉开差距的一个重要分水岭。

第五:历史上真实的秦叔宝可能对于李建成和李世民争夺帝王保持相对中立的态度。这一点让李世民不太舒服,可能他们的个人感情不算特别好。


婚礼摄像师-郭靖


因为演义小说和影视剧的原因,秦叔宝在民间有很高的知名度,再加上过年大家张贴门神的习俗,更是让他几乎家喻户晓。于是就有人会对秦叔宝仅仅排在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倒数第一的位置感到疑惑。

背景

凌烟阁二十四功臣是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二月,唐太宗李世民为纪念和自己一起打天下的功臣们。让著名画家阎立本在皇宫凌烟阁内描绘的二十四位功臣的画像以表彰其功。画像完成后李世民经常到凌烟阁怀旧,这就是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的由来。

那么为什么在民间有这么大名气的秦叔宝确只能排在最后一位呢?个人认为有以下几点原因。

秦叔宝在贞观十七年排定座次时,官职最小。

因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不是按照功劳大小来排名的,而是确定下名单后,根据当时的官职大小来排序的。比如第一位的长孙无忌当时位列司徒,三公中第二位。因此当之无愧的排名第一。又比如第二到第五的李孝恭、杜如晦、魏征、房玄龄都是司空,三公中的第三位,但是李孝恭、杜如晦、魏征在贞观十七年都已经去世,所以活着的房玄龄本来功劳和名气绝不亚于他们,但秉着逝者为尊的原则,只能屈居第五了。再回来看秦叔宝,他虽然也早在贞观十三年(公元638年)就已经去世。但他生前的最高职务只是左武卫大将军,只是正三品的职务,的确和其他人无法相比,因此只能排在最后一名。


那么为什么在打天下时,立下汗马功劳的秦叔宝似乎官职不是很高呢?

秦叔宝只是一名悍勇的武将,并不是统兵决胜的帅才。

演义小说里文武双全的秦叔宝几乎是完美的化身,但实质上他与尉迟敬德、程知节一样都是悍勇型的武将,并不是统兵作战的帅才(初唐时期的军界大拿是李靖、李世绩等人)。李世民在征战天下时有一支精锐无比的玄甲队,就是由秦叔宝、尉迟敬德和程知节等人率领,作为李世民在战场上最有力的打击武器来使用。

另外在《旧唐书秦琼列传》中,专门大篇幅的记载了秦叔宝的悍勇,李世民每逢和敌军交战,如果对方有武将敢于在阵前炫耀武力,李世民必定指派秦叔宝与之单挑,每次秦叔宝都能在两军阵前枪挑对方大将,简直就是专治各种不服。此等悍勇的描写,在历朝正史中是及其罕见的。

秦叔宝在贞观朝几乎都在养病,没有过多的仕途和沙场表现。

或许在统一战争中多次单挑大将,又多次率领玄甲队拼死冲锋,秦叔宝的确多次受伤。这也导致他在贞观朝其实没有多少表现。同样在《旧唐书秦琼列传》中也记载了他的病情。

其后每多疾病,因谓人曰:“吾少长戎马,所经二百余阵,屡中重疮。计吾前后出血亦数斛矣,安得不病乎?”

也正因为他的长期生病,一直与他交情深厚,且官职和功劳相当的程知节才慢慢通过贞观朝的表现才在官职上超越秦叔宝,并在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中排名十九。

关于秦叔宝因为玄武门之变受到冷落的争议

其实一直以来关于秦叔宝没有参与玄武门之变,因此在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中排名靠后,在贞观朝不受重用和冷落的观点都很流行。的确在玄武门事变中表现突出的人都在贞观朝受到重要,并且在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中都排位靠前。这本无可厚非,毕竟打天下可以狭隘的说是为了大唐打的,打下来可能是李建成当皇帝,但是玄武门之变那是的的确确提着脑袋为李世民争夺皇位。李世民对这些人高看一眼也很正常。但是秦叔宝到底有没有参与玄武门事变呢?

个人观点秦叔宝应该是参与了。首先旧唐书是明确有记载的,但是新唐书却表述模糊,因此有人就以此为由认为秦叔宝没有参与玄武门之变

这里我们要看看新旧唐书的特点对比。通常认为旧唐书点是资料详实,因为他有很多唐朝的政府记录为依据,再加上编撰的人没有过多加工。而新唐书则是简洁流畅,文采更佳,编撰者的文学水平高(大文豪欧阳修主持编撰)所以进行了一定的文字加工(我这里的意思不是说改变史实,而是单纯的文字优化)。

搞清楚这个特点对比,我们再来看新唐书中的原文是什么?

及平隐、巢,功拜左武卫大将军,实封七百户。

就简单的一句话,但是仍然有一个字“功”。如果秦叔宝没有参与,新唐书就没有必要用这个字甚至不需要这句话。

再着,我们看和秦叔宝类似的程知节,他在新唐书中在玄武门之变后的描述也仅仅只有一句话。

但是有人发现程知节在玄武门事变前还有李建成试图调离程知节的记载,而且也记载了程知节在面对这次调动的态度,以此证明程知节参与更深,态度更坚决。但我个人倒更愿意认为其实秦叔宝已经开始生病,在李建成看来,这员虎将的威胁性降低了,同时李世民在谋划玄武门事变时,也可能考虑了这个因素,没有让秦叔宝深度参与。

最后,我们再看玄武门事变后的封赏,尉迟敬德等人的确在玄武门事变中立功较大,所以所受封赏也较多,但是我们看尉迟敬德受封的职务并不比秦叔宝高,只是赏赐和封户较高(一千三百户)。而明确参与了玄武门之变的程知节,职务也和秦叔宝和尉迟敬德一样是正三品,但是封赏和秦叔宝也一样是七百户。考虑到尉迟敬德是在玄武门之变论功第一,这样的安排其实也证明在玄武门之变刚刚结束时,秦叔宝和另外两位没有什么差别。

综上,个人认为秦叔宝应该是参与了玄武门之变,只是参与程度的确较低,估计和程知节一样。但是他本人在统一战争中受伤颇多,因此身体长期有病,所以贞观朝没有过多的表现。再加之他本人能力可能有点偏科,武力技能点的多了一些,因此李世民也没有安排他文职或让他参与到治国理政的工作上来。这些因素汇集到一起,使得他死前也仅仅是正三品的官职,在凌烟阁二十四功臣最低,按当时排序规则也只能无奈垫底了。


围炉品茗人


秦叔宝为何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最后一名

贞观十七年,二月二十八。唐太宗命画师阎立本绘制开国二十四功臣,列于凌烟阁。



二十四功臣之一秦琼秦叔宝排位最后一名,秦叔宝在民间名声很大,隋唐演义里面是主角人物,与尉迟敬德并为门神,那么他为何是最后一名哪,原因可以从二十四位名单分析得出,名单为:长孙无忌、李孝恭、杜如晦、魏征、房玄龄、高士廉、尉迟敬德、李靖、萧瑀、段志玄、长孙顺德、刘弘基、屈突通、殷开山、柴绍、张亮、侯君集、张公谨、程知节、虞世南、刘政会、唐俭、李世勣、秦叔宝。

长孙无忌,尉迟敬德,杜如晦,侯君集四人是玄武门之变的谋划执行者肯定功劳是第一等的。

然后太宗亲戚,长孙无忌,李孝恭,高士廉,柴绍,长孙顺德。

文臣,杜如晦,魏征,房玄龄,虞世南,张亮

还有武将十二名。

这里就看出来了,唐太宗排名是重文轻武,亲属优先,出身择优,秦叔宝本身瓦岗降将,出身平民,不是士族,在建国以后,也开始谈泊名利,所以排位最后一等也不出奇。


月下读史


因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的排名是根据贞观十七年的官职高低决定的,秦琼在唐朝开国战争中只是将才而非独自统军的帅才,李世民登基后长期出于伤病状态没有继续建功立业,最后于贞观十二年去世,所以官职低。另外,说秦琼没参加玄武门之变的都是只看网文不看史书的,秦琼百分百参与了玄武门之变,有比较详细的记载,所以这不是理由。


先来驳斥一下所谓“秦琼没有参加玄武门之变”的传言。这个根本毫无逻辑。首先《旧唐书•太宗本纪》明确记载了“太宗率长孙无忌、尉迟敬德、房玄龄、杜如晦、宇文士及、高士廉、侯君集、程知节、秦叔宝、段志玄、屈突通、张士贵等于玄武门诛之。”如果秦琼没参与,为什么要写他?另外,在《旧唐书•长孙顺德传》更是写了“武德九年,(长孙顺德)与秦叔宝等讨建成余党于玄武门。”所以说,秦琼在玄武门之变的主要任务就是扫清太子李建成余党,而且还是带领众人的,怎么就没参与了?玄武门之变,秦王府人人上阵,连长孙皇后都亲自犒劳将士助威,秦琼的身份是秦王府右三统军,说明白点就是李世民的家将,还想不参与?那不叫保持中立,那叫吃里扒外,会被斩首祭旗的。有人误以为玄武门之变仅仅发生在玄武门,其实它是一个全面的政变,包括宫门、宫外、宫内三部分,秦琼就在宫外打李建成的余党,还有诸如玄武门五大首功之一的侯君集,史书对他做了什么只字未提,一般分析就是在宫内控制李渊,由于不太光彩所以史书不写。不是只有长孙无忌、尉迟恭带的那些埋伏在宫门的人才叫参与了玄武门之变。


那为什么排名最后,首先要明白凌烟阁功臣的排名依据,那就是设立二十四功臣时(贞观十七年)的官职排名。比如,排名第一的长孙无忌,官职是司徒,正一品,三公之第二位(三公按太尉、司徒、司空排名),二到五位的李孝恭、杜如晦、魏徵、房玄龄都是三公中排名第三的司徒,其中,李孝恭、杜如晦、魏徵都已死,死者为大,所以排在活着的房玄龄之前。而三个已死的人中,李孝恭是皇亲,所以排三人中第一位。后面第六位、第七位的高士廉、尉迟敬德都是从一品开府仪同三司,第八位、第九位的李靖、萧瑀都是正二品特进,从他们开始就是二品官了。就是这种排名方法,以此类推。

然后看秦琼,生前最高官职左武卫大将军,正三品,死后追封徐州都督,也是正三品(大都督从二品,一般都督正三品)。再看哪怕是排名倒数第二的李勣,官职最高为光禄大夫,从二品。所以,秦琼是二十四人中官职品级最低的,自然排在最后。

那秦琼的官职为什么最低?首先,他是将,而非帅,虽然功劳不小,但是不像李靖这样能够独自作为主帅统军,功劳自然不能同日而语。其次,不能做文官处理政务。秦琼是纯武将,没有治国之才,国家太平后,更需要文官治国,如虞世南等人就更容易获得高官,秦琼不行。第三,常年征战留下的伤病,让他在李世民登基后的军事战争中没有参与。史书记载秦琼一直生病,每逢生病就对人说我一生百余战,留下无数伤,怎么能不病呢。一直生病就不能带兵打仗,自然不能建功,也就官职升不上去了。


伊耆角木


秦琼之所以在凌烟阁排名垫底,我相信答案只有太宗自己心知肚明,下面我也来个穿越,回到大家都魂牵梦绕的大唐帝国来采访一下伟大的太宗陛下,亲临现场问一问他到底是如何想的。大家等一等,容我把时间机器调到唐贞观十七年,也就是公元643年,月份就调到太宗定下二十四功臣后的某一天,GO!

各位看官,我现在已经来到公元643年4月的一天,目前的位置是长安朱雀大街上,在这150米宽的大道上,我由衷得自豪大唐文明的发达,现在是白天大街上人来人往,我估计走到朱雀门得有一段时间,大家一会儿见……

感谢各位的等待,我用了大约半个小时已经来到了朱雀门,里边儿不远就是唐朝的最高权力中心太极宫!我现在就进去,大家稍后等待我的佳音。

老李:“咳咳,劳烦大哥们通禀一声,我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代表今日头条各粉们采访一下太宗陛下,啊不对!是皇帝陛下,可以吗?”

卫兵长:“何邦国?如是外使?可有通关牒文?拿来我看!”

老李:“哥们儿,我出来匆忙,身上没带护照,到是有张身份证你看中不?”

各位看官!我现在已经来到了宫内,只用一张身份证就办到了,不需要门票啊!

我现在已经来到了宫殿外,公公已经进去通报了,用不了多久我就能见到太宗的龙颜了!好激动!

宦官:“皇上驾到!请外邦使者觐见!”

老李:“皇上万福!不对不对,万安!额......万寿无疆!”

李世民:“这个......使者不必多礼,今日朕偶有闲暇,忽闻有一远邦之国的使者前来纳贡,快快呈上来与朕看来。”

老李:“陛下,我是来自2019年中国人民共和国的公民,我来的目的是想访问访问陛下,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中为什么把秦琼排在末位,这个问题已经困扰后世一千多年了,不知今天陛下能给我们一定合理的解释吗?我来时匆忙没有礼物,身上还有一盒口香糖,陛下不嫌弃的话就献给陛下。”

公公将口香糖拿走,一脸不知是什么鬼的茫然退到旁边。

李世民:“后世子孙竟如此在意此事,朕意外之极,想那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乃我大唐开国栋梁,每位皆居功至伟。秦爱卿真乃帅才也,为大唐开疆拓土、鞠躬尽瘁矣。一身伤病久治不愈,终英年故去,荣华富贵享受少矣。秦爱卿已走五载,朕思念至深,热泪不绝而出。呜呜……”

老李:“陛下节哀,子孙们都看着您呢。”

李世民:“咳咳!嗯……此事说来话长,二十四功臣之中大多是朕之幕僚,先皇之近亲、下属。他们在朕与先皇起事之初便跟随至今,也不乏能征惯战、贤才贤德之辈。秦爱卿虽为朕心腹,功劳仍不及上述人,故此排名垫底。”

老李:“如果是这样的话倒是好理解,我们后世人也想到这些原因了,但是包括我在内仍质疑一件事,是不是当年秦琼没有参加玄武门之变,您心中不免有所顾虑,这也是秦琼最终垫底的原因呢?”

李世民:“这个......咳咳......咳咳......”

宦官:“陛下小心龙体,啊怠!你好大胆,竟激起陛下回忆那悲伤之事,当年是建成和元吉二人密谋谋害陛下在先,如不是陛下反戈一击,早已成了他二人的鱼肉!你再无他事便退了下去罢,不要惹得陛下龙体欠安,来人呐!传御医上药!”

李世民:“不必!朕无碍!想必你此次前来的目的是为此吧?那一日玄武门内,秦爱卿在场但姑息朕与兄弟手足之情,并没有动手参与,事后朕心生埋怨。但多年来朕对玄武门之事一直耿耿于胸,朕真是不得已才为之的啊!朕与兄弟从小情深似海,如不是他二人蓄意谋害,朕何故肯杀之?秦爱卿早已看出此理,故不肯出手相助,也是为朕着想啊!如今朕好孤独好孤独啊!呜呜......”

之后宫殿内嘈杂起来,御医们来了,宫娥们来了,公公们也来了,不时还参杂着那个老宦官的声音:“把他给我轰出去!轰出去!”

我看着一队卫兵气哄哄奔我而来,当即脚底抹油跑到一处没人的地儿,启动时间机器穿越回来。

至此秦琼垫底之谜水落石出,那么为什么秦琼不参与那一场玄武门之变,用魏征的一句话也能给出答案。魏征评价秦琼,说他是一个良臣,但是不是忠臣,他只会忠于江山社稷和国家,而不会为了某一个人而去动摇江山社稷和国家基业,这其中也包括他的老大李世民。这样看来秦琼的三观如此高尚,可谓出淤泥而不染,在其他人为了权力之柄不息手足相残的时候,他却能保持冷静和不违背自己的良知坚决站在大众的对立面,能达到这种境界的人可谓少之又少,秦琼真不亏是大英雄真豪杰!





老李讲故事


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各有作为,各有功绩,不能具体的区分功劳大小。

比如长孙无忌,真要是带兵打仗,战场厮杀,肯定不如秦琼。可是他为啥高高在上?因为人家一开始就是李世民的臂膀。

比如魏征,同为后进,也能高居榜首,是何原因?这就好比萧和与韩信,你韩信能耐再大也高不过萧和的地位。

比如侯君集,真要是和秦琼真刀真枪来一架,中途不许逃跑,估计侯君集非死即伤。可是侯君集参加过玄武门之变,帮李世民夺权,这是秦琼比不了的。

再比如尉迟恭。胡敬德被大家一致认为打不过秦琼。可是他也和侯君集一样帮李世民上位,同样是秦琼比不了的。至于御果园救驾是真是假都可以忽略不计,毕竟拥护新王这一功就已经很大了。

秦琼征战时不遗余力,为李唐江山的建立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但是也因此受伤无数,加之救护不及,成了要命的隐患,最终早亡。人死了也就建立不了新的功业了,没被遗忘已经很好啦!不客气的说,能跻身凌烟阁,是对他的最大褒奖,也是李世民没有忘记他。当然也不排除唐太宗故意做给别人看的嫌疑。一个死人我都能给他这么高的荣誉,你们活着的尽心尽力辅佐大唐,老子绝对亏待不了你们。


禁街虎1


大家好,这里是小青春,一个热爱文史的小青年

为什么秦琼秦叔宝的功绩很高,甚至高于尉迟恭和程咬金,但为什么他却是凌烟阁功臣的最后一名呢?

秦琼虽然是凌烟阁功臣的最后一名,但这并不代表着他的功勋少于在他前面的那些人!我认为把他放在凌烟阁最后一位,有以下几个原因!

1.身体原因

在玄武门之变之后,秦琼就一直在家养病,很少参与朝堂之事,这也就意味着在李世民当朝当中,他得到功劳的机会没有了,但而反观长孙无忌和尉迟恭等人,他却一直活跃在朝堂当中!



2.过早去世

贞观12年,秦琼因病去世!此时距修建凌烟阁还有5年的时间!凌烟阁作为一种表彰功臣和收买大臣人心的政治工具,当然是活着的人优先排在前面!

3.封赏过大

最后秦琼在评封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前获得的封赏太大。在追随李世民南征北战的所有武将傍边,只有秦琼一人得到过“上柱国”的荣誉称号。另外,秦琼病逝后,不仅被追赠为徐州都督,陪葬昭陵,还被李世民特批在墓前造石人石马以表彰其生前战功。



有的人说秦琼并没有参加玄武门之变,我认为这种说法不对,虽然史书中没有关于他参加玄武门之变的记载,但这只是说他没有进入玄武门,并不代表他没有参加玄武门之变!作为秦王府中的一员虎将,秦琼的作用还是很大的! 今天中午正要在头条号发表一篇关于秦琼的文章,里面有详细的说明,感兴趣的可以去头条“青春爱历史”中寻找答案!

所以,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的封赏对秦琼而言只是锦上添花,于是将其放在最后一位。


青春爱历史


秦琼在唐初期有不少的战功,也很受李世民的重用,与程咬金,尉迟恭,翟长孙是李世民手下的四大将。曾拜左武卫大将军,正二品,是李世明时期武将中的核心人物。

有人说秦琼之所以列到最后一名,是因为他没有参加玄武门事件,其实不是的,玄武门事件时,李世民派秦琼在城外镇守十万大军,以防不测。当时秦琼是这支军队的最高领导,是掌握全局的。后来,率军入城稳定局势。

李世民继位后,秦琼因为伤病,就没有再参加过征战了,不久因病去世,李世民厚葬他,而且特令在他墓上立石人,石马。这是一般的武将没有的待遇。秦琼去世五年后,李世民开始奖励功臣,设凌云阁功臣。由于这期间也有很多的战事,所以秦琼排在了最后一位。但是,并不代表秦琼的功劳小!


路遥lgy


因为玄武门之变秦叔宝虽然参与了,但是和往常的一马当先,勇冠三军不同,甚至很多史册和学者怀疑秦琼到底有没有参加玄武门之变。

后来论功行赏的时候也看出了秦琼是参与玄武门之变中的将领中封户最低的,比侯君集、程咬金都要少,而居功第一的尉迟恭是秦琼的几倍。

这就好比平时组队次次都是mvp的秦琼,居然连助攻和补兵都是0,换成你是李世民会满意吗?因此玄武门之变以后,秦琼其实是不在被李世民待见了。

那么问题又来了,为什么尉迟恭、程咬金、甚至后来谋反的侯君集在玄武门之变中都鼎力支持李世民,而作为李世民心腹爱将的秦琼反而出工不出力呢?

实际上秦琼其实是比较痛苦的,和李世民其他将领不同,秦琼的官职和地位是超然的,是李渊的爱将,是在李渊的受命下来帮助李世民的,因此玄武门之变中秦琼才进退失据,不管是背叛李世民还是逼宫李渊,秦琼都做不到。

秦琼只能保持中立,这是秦琼的道义和准则迫使秦琼在玄武门之变是全程打酱油,尉迟恭就成了独挑大梁的先锋,杀死李建成、李元吉,割下首级平定东宫之乱,进而逼宫李渊,确保李世民改天换日成功。

于是尉迟恭是除了几位宰相和皇族李孝恭之外,凌烟阁排名最高也是爵位官职最高的武将,即使是有大唐军神之称的李靖也排在尉迟恭之后,可见在李世民心中玄武门之变的意义之大。

正是因为在决定李世民生死有命,还是富贵在天的一战,秦琼没有坚定的站在李世民这边,导致李世民和秦琼是有了间隙的,更何况秦琼的功绩多是在李渊的武德年间立下的,李渊也和秦琼是有很深渊源的,因此实际上秦琼是李渊的心腹爱将。

凌烟阁实际上是李世民纪念自己的文臣武将的,如果是纪念开国的话,刘文静等人不可能不上,李世民更多是想弱化李渊和李建成的功绩,来抬高自己,李世民还开了一个坏头,亲自指示了如何写史书,其中抹黑李渊和李建成的可是不少,那么秦琼的功绩自然就不能言说了,因此这也是秦琼排名最末的原因之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