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清华富北大,不要命的中科大”,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子不约929


我来回答。清华,北大作为我国两所高等顶尖学府,是许多考生梦寐以求的大学,能够考上清华,北大似乎也成了一件光宗耀祖的事情。不过,学生中经常流传着这样一句话,“穷清华,富北大,不要命的中科大”。那么这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呢?我也曾经去过一次清华和北大,朋友带我参观了那里的宿舍,食堂等建筑物,跟这句话中的怎么不一样呢?难道我去的是假的北大清华?



经朋友解释,才知道,其实这句话最开始流传于20世纪60年代,这个时候的清华学校位置偏僻,就连生源设施都很差,可以说跟60年代农村差不多,而且清华属于理工类的大学,许多寒门子弟来到清华,就是为了学习技术,让自己毕业之后可以找到一份薪资不错的工作。所以也就是有了穷清华之说。


而北大不仅有着当时全亚洲最顶尖设施装修,教学资源也非常丰富,而且北大主要以文科为主,是当时很多富豪,官家子弟向往的学府。所以就有了富北大之说。至于中科大,主要因为中科大严格的教育模式,因择生十分严格,要么是高考状元,要么是高材生。那么多的精英聚集在一起,肯定要拼命学习才能出人头地了,所以有了“不要命的中科大”之说。


小李的普通平凡生活


穷清华,富北大,不要命的中科大。这话听来总似有点不是味的感觉。二十多年前曾所到是这么说的:穷清华,富北大,不要命的来科大。听说这话是曾在中科大做过党委书记的刘达说的,很有幽默自嘲的味道。

我是连高中都没机会正式上的人,更没机会正式踏入大学校门,是没资格谈论大学的。但我爱读书,五十多年坚持不辍,几间一流大学的情况多少是知道一点的。北大有“五/四“传统,清华有朱自清饿死不要外国面粉,中科大少年班的刻苦拼搏精神,这些国人是有耳闻的。

穷清华,富北大,不要命的来中科大。各人听来再传过耳,那理解是有不同,甚至变味的。早可追及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之初,由于经济还入不够出,在教育经费使用上是有侧重倾斜的,清华北大,就多倾斜北大,所以有穷清华,富北大之说。一是生源来源的穷富说,清华多来自寒门之子,而北大多官贵之家及富豪之家的儿女入读。一说,学生毕业后,清华多出专家学者,北大多出名多富翁。从部分选向性而言,这说得通,从总体看,清华出的富贵育也不少,北大出的也有不争气的。


中科大,1958年在安徽合肥玉泉路建校之初就是靠日战夜战艰苦拼搏来建成的,所以有“不要命的来科大“之说。因中科大不建在首都北京,而是建在并不怎么开名的安徽新省府合肥(旧称庐州),不大被人看好,刘达到中科大,就有了幽默自嘲的这么一说。现在不知来龙去脉的人听了,又从表象而观,便可又有新的认识与理解。其实,认真而言,这话是不够真实的,有以偏概全的,作饭前茶后说说笑,幽默一下可以,切莫当真。


树德汉硕


04年高考生。坐标,吉林。那会我们高中就传,穷清华,富北大,不要命的上了大。理解的就是,北大大多数富裕些的,毕竟那会北大印象中偏文,文科生都是放荡不羁,洒脱些,需要花钱的,呵呵。穷人家的就去清华,清华工科,学习一技之长,可以养家糊口。中科大都是学霸中的学霸,追求真知,科学家的存在,淡泊名利,一心专研……那会我们心中大学的前三,每年我们高中的年级前五就这三个学校。等到我大学再回高中,发现南方高校开始崛起,浙大,复旦,上交开始取代科大。更多好学生开始去这些了,科大貌似不是很热了,唉。以前不是很知名的,华科,东南,中南,华南,夏大,中山,华中师范,中南财经,上财,这些分数不是很高的。开始飙升。随着经济的偏移,差距加大,学校分数也开始变化,人才流向变化。像中科大,西交大,兰大,哈工,吉大,山大这些,都是随地域经济不好,不进则退,逐年衰减的,比起北上,沿海其他各高校,可惜啊!


晴天雨8614891


现在的清华北大已经不是以前的样子了,我是05年毕业的,那时候的学生挖掘机开的特别溜,毕业之后找工作也特别简单,哪像现在的学生学习的时间都去谈恋爱去了,技术功底相当薄弱,加上我们这批老司机仍然活跃在社会上相对重要的岗位,他们就业已经成为很大问题了。加油吧,学弟学妹,我相信未来还是有你们一片天地的


哈哈有意思


相信有不少人听说这样一句话,“穷清华,富北大,不要命的中科大”,最早这句话的出处是中科大党委书记刘达传。不少人并不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以前,科大流传过这样一句话:“穷清华,富北大,不要命的来科大。”意思是说清华校园很大,特别空旷,像农村一样,并且学生多来自寒门;北大,校门是宫殿式的,校内建筑相对豪华,学生家境相对富裕;科大学生基本由两弹功勋钱学森、郭永怀之类的大科学家亲自上课,在高中时绝对优秀的学生到了当时的科大能勉强应付的已经是很不错了。所以,才出现了这样一句“自夸式”的口号——科大的学生要为国奋斗!

当年的中科大究竟强大到什么地步?

中科大建校的目标就是为了保证中国的科学前沿人才的培养!所以,师资力量几乎占据了当时所有中国可以拿得出手的科学家,华罗庚、钱学森、赵九章等全部在名单上,这可以称之为一所“专科学校”——专为发展科学技术设立的大学。

当年的清华和北大是一穷一富吗?

之所以有“穷清华,富北大”的说法,是因为当年北大的学生基本是干部子弟或者家境较好的孩子,而清华的学生大多数出自寒门子弟,希望在清华这样顶尖的理工科学校学习一技之长,将来可以找一份不错的工作。

当今,清华北大和中科大的实力可以说不相上下,不分伯仲了!


春上春数


最早这句话的出处是中科大党委书记刘达传。不少人并不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刘达传的原话是这样说的!

以前,科大流传过这样一句话:“穷清华,富北大,不要命的来科大。”意思是说清华校园很大,特别空旷,像农村一样,并且学生多来自寒门;北大,校门是宫殿式的,校内建筑相对豪华,学生家境相对富裕;科大学生基本由两弹功勋钱学森、郭永怀之类的大科学家亲自上课,在高中时绝对优秀的学生到了当时的科大能勉强应付的已经是很不错了。所以,才出现了这样一句“自夸式”的口号——科大的学生要为国奋斗!

当年的中科大究竟强大到什么地步?

中科大建校的目标就是为了保证中国的科学前沿人才的培养!所以,师资力量几乎占据了当时所有中国可以拿得出手的科学家,华罗庚、钱学森、赵九章等全部在名单上,这可以称之为一所“专科学校”——专为发展科学技术设立的大学。

当年的清华和北大是一穷一富吗?

之所以有“穷清华,富北大”的说法,是因为当年北大的学生基本是干部子弟或者家境较好的孩子,而清华的学生大多数出自寒门子弟,希望在清华这样顶尖的理工科学校学习一技之长,将来可以找一份不错的工作。

当今,清华北大和中科大的实力可以说不相上下,不分伯仲了!


明叔的人生趣事


地处合肥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当然是相当不错的学校,但实事求是地讲,跟北京的清华北大还是存在一定的差距。科大目前在国内的排名,客观来讲,应该在3到7这个区间,也就说跟复旦、上交、南大、浙大一个层次。可能许多学校都很羡慕这个排名,但在老一辈科大人,老一辈科学家心中,目前状态的科大,确实是没落了。



现在的人已经很难想见科大昔日的辉煌,“穷清华、富北大、不要命的上科大”,这句老话勉强能说明一些问题。

这句高教圈里的老话,流行于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也就是中科大刚建立不久的时候。

当时的清华大学,是以工科为主的顶尖高校,慕名求学的主要是平民子弟。而北京大学的话,侧重文理方面的学科,不少高干子弟都在北大上学,所以有穷清华富北大的说法。

为什么叫不要命的上科大呢?



这话有两层含义,当时中科大还没南迁合肥,校园是在北京玉泉路上。而玉泉路校区呢,离八宝山革命公墓很近,所以就有不要命的上科大的说法。

这话既是调侃,也是对科大学风的认可,常也用来形容科大学生学习的刻苦,有拼命三郎的作风。中科大旨在培养尖端科技人才,专业难度大,学习压力重,所以这在里念书的学生,需要拿出不要命的劲头儿来搞学习。

曾经的科技大学,不仅不比清华北大差,无论录取分数线还是声誉,都比清华北大高。那时,中国只有一所科技大学,所以老一辈科学家提到中科大,都直接说“科技大”“科技大学”,颇有独一无二的意思。



但半个多世纪过去了,清华早已不穷,北大也不仅仅是富,原本在北京的中国科大也南迁到了合肥。今天的科大,虽然在部分学科上能比肩甚至超过清北,但整体上已经明显落后清华、北大一档,这也是没奈何的事情。不过,也许有两件事情,能让科大重执全国高校之牛耳:

其一,科大系的某教授,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其二,中科大与国科大合并,组建新的科技大学

两件事任意成功一件,都能极大地提升科大的声誉,让科大再现昔日的辉煌!


上庠


中科大是中国人的麻省理工大,加州理工学院,主要是培养科学家的大学,尤其是以物理学为代表理科和以前沿高科技研究为其特色。教学和科研实力绝对国内一流,比如粒子物理研究,加速器物理研究,受控核聚变研究,同步轴射研究,纳米技术研究,量子通信研究等等都是世界一流水平,这样高水平的大学中国仅此一家!我是这样评论中科大与北大,清华三个中国最牛大学,如果你的高考成绩很优秀,并且很热爱科学,将来想当科学家,建议你上中科大,如果想当官,建议你上北大或人大,如果想发财,建议你上北大或清华。如果你的成绩和能力不够优秀这三个学校哪个也不会录取你。


秦医生5


我是小雨,我来回答。

我一个普通大学的学子,再次讨论清华北大中科大,感到略微惭愧。这句话在老一辈中流传很广,几乎是教育界耳熟能详的俗语,这背后其实和清华北大、中科大的发展历史和特点有关系。

01:穷清华

“穷清华”的说法,来源于人们对清华大学的最初印象。清华大学在建国初期,位置比较偏僻,硬件设施也很一般,国家对教育经费的投入,在清华和北大间,倾斜向了北京大学。学校的生源更多来自于寒门,被称作“寒门之光”,寒门子弟出人头地的唯一寄托。 这三项上的资源都不算优质,因此清华看起来有点寒酸,所以“穷清华”的说法,久而久之就流传开来了。

02:富北大

上面提到,建国初期,经费的投入上倾向了北京大学,硬件设施方面更是不用说,排在国内前列。北大的生源更多来自干部子弟,而非清华的寒门学子,要成功进入北京大学,除了要学习成绩突出以外,还要是“贵族”子弟,条件要求相对高。这几项的资源,在国内都排名前列,看起来就是得到了特殊宠爱的学校,因而“富北大”的说法,也传开了。

03:不要命的中科大

不要命的中科大,主要是赞扬中科大学子的刻苦钻研精神。曾在中科大任教的教师,就有华罗庚和钱学森。而中科大的学子也是以“三多”出名,开夜车多、生病的多、戴眼镜的(知识分子)也特别多。

就是这样的学风,加之以学校管理的进步,中科大在后续的发展中突飞猛进,成为了和清华北大同一梯队的大学。 以上就是我所了解到的“穷清华,富北大,不要命的中科大”的由来。但在现今,已经没有穷与富之说,这几所学校都是我国教育的高等学府,万千学子做梦都想踏入求学的地方。



我是小雨,人狠话多,期待你的关注。

鱼井


穷清华

实际上是流传于我们建国初期,因为那时候国家相对贫穷,所以对清华大学所投入的教育经费也相对较少,这样一来,清华大学整体水平就跟不上,无论是建筑还是内部的配置都比较落后,跟不上时代的步伐。

由于条件比较艰苦,当时富家子弟是不考虑去清华大学的,只有贫苦家庭的孩子才会去。这其中有两个原因,一是因为贫苦家庭的孩子能吃苦;二是因为清华大学注重工科,而在工科毕业的学生就业比较容易,并且待遇也相对较高,为了给家里改善条件,出身贫寒人家的子弟往往选择去清华大学。


富北大

不仅是因为北京大学占据的地理位置相当好,而且还因为那时候国家在教育经费的投入,对北京大学也是格外重视。无论校园的建设还是内部的设备,都是国内领先的。

如今,我们要是去北大校园看看,依然能够从留下来的建筑上感受到北大当年的辉煌。不过,那时候想要去北京大学读书也并非易事,因为北大的门槛特别高,很多出身农村的孩子就算学习成绩特别突出也很难考入北大,那时大都是高干的子女才能在北大读书,这也就是为什么叫“富北大”了。



不要命的中科大

中科大,作为一所定位准确的大学,它所承载的任务就是为国家培养科研人才,因此,中科大有点类似于“麻省理工”。

众所周知,搞科研不同于其他专业,那是需要一门心思去刻苦钻研的学科,这就导致了中科大不管是教授还是学生,在学校里除了科研还是科研,除了学习还是学习,每个人都非常的拼命,因此,也走出了很多优秀的科学家,在这一点上中科大也是功不可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