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事是你去广东以后才知道的?

刨根问底君


到了广东比较大的城市也了解到了些有趣的事,印象较深的一件是:广东大城市的本地人很低调,即使身家在千万级别的,穿衣打扮较随以,天气热的时候总是背心、短裤、拖鞋成为标配,汽车也是中端车居多。记得零几年在东莞一企业上班有个不起眼的老头骑着一辆比较旧的摩托车来到公司闲聊,之后才知他借钱给公司周转,一出手就是500万,惊的我差点掉下巴。还有就是只要年轻人出门都会给人叫靓仔、靓妹,中年以上的都叫老板,叫的让人心花怒放。


烘培分享100


2007年大学毕业来到广州,晃眼11年过了,很感慨!

毕业之前也没去过太多地方,更没到过广东。回头想想,是有些来到广州才知道的事:

1.广州的治安没那么恐怖,虽然也有被偷被抢的事,但不会比内陆城市差。现在越来越好。

2.广州人比传说中更容易相处,不排外。

3.广州非洲黑人真的好多。

4.广州的服装、鞋、包等批发市场真的太多了。

5.住在郊区,坐公交车地铁上班真的太折磨人了。

6.广州竟然用芒果树当绿化树,五六月满街芒果香。

7.广州房价竟然能比深圳低那么多。

8.广东本地的女孩确实普遍比内地的要贤惠。

9.广州市内竟然那么多山。

10.珠江两岸竟然那么繁华。

11.广州没结婚的人过年都能收到已婚朋友的红包。

12.广州人包红包只图吉利,不讲究数额。

暂时想到这些,还有很多,感谢广州。




奇趣家


我在广州,在老城区上班。这边不太流行用普通话。至少开头第一句一般是白话。饮食是真的很清淡。本地人普遍不能吃辣。我一个外地人喜欢吃辣。到这里吃辣就经常上火😢😢鸡的做法各种各样。基本什么都不放,原汁原味的。风靡全国的沙县和兰州拉面在这看的不多。遍地都是隆江猪脚饭。茶餐厅特别多。夜生活很丰富。和这里气候有关。冬天是真的很暖和,去年整个冬天都没穿过羽绒服。感觉这边羽绒服真没市场。就和家里的秋天一样。非常舒适。市区人口密度很大。地铁不管什么时候都非常挤。身边遇到的广东人基本都会讲白话。听到最多的一句话是,靓仔。这边和香港交流比较多,很多东西都喜欢打香港的牌子,港式的。广州老城区真的很破。打破了我对一线城市的幻想。


信枫子


过去,常常听到一些去过广东回来的人说,东莞这地方很乱,抢劫、色情、杀人,到处脏、乱、差,在我的想象中应该是治安很差的地方。后来,我随子女来到了东莞定居,这里的城市规划得很有现代气息,无论中心城区,还是下面的镇街,马路宽阔,绿化整齐;到处都可以见到年轻人,语言交流全用普通话,仿佛是广东以外的城市;车站内人头拥拥,街道上车水马龙,整座城市充满活力,完全不像我听到的那个样子,难怪东莞市历届领导在重要场合的讲话中,都会说希望外地人来东莞走走看看的话,原来真的是百闻不如一见。东莞是个好地方,很多到过东莞的人都会这样评价。


1蒙德莱曼1


我还是多年前去过一次广州!大概九零年去的,去的时候是夏天,感觉很闷热潮湿,当时的广州比北京略显繁华,小商贩很多,但是总觉得没有安全感,因为我们是两个女孩子,晚上从来不敢外出,甚至很晚了会有陌生人敲门,以至于我们办完事情就勿勿回北京了,本来还计划玩儿几天的!

16年的时候又去过一次,这次感觉完全不一样,人与人之间可以友善的相处,沟通起来毫不费力,环境也很好!希望会有再次去玩儿的机会吧!


康康忄


明白没有亲朋好友在身边是件很难受的事情!当年来广州工作后,我总觉得精神生活过得挺差!虽然收入高了,工作时间短了,但依然没有以前过得开心和自在,可能是少了朋友和家人的支持和关怀,少了可以诉说心声的对象,很多内心的困惑和工作压力没办法排解,感觉生活有点压仰,特别是不工作的时候,整个人感觉很空洞的,工作忙起来的时候,可能一是忘了时间的流逝,二是有工作带来的成就感!还好


Fanskoko芳心可可


自从来到广州小北,我发现老外真多,感觉自己穿越到了国外,个个老黑人高马大的,不过还是挺友好的。

1.夜宵可以吃到凌晨

2.有种青菜叫菜心

3.早上有早茶,下午还有下午茶,晚上有夜宵,再加上一起三餐,广州人的一天就是吃吃吃

4.蚊子是真毒,半月好不了

5.蜗牛能有拳头大,老鼠能比小猫大,重点是蟑螂居然会飞啊~~


刚开始创业的梁志镅


乡情,是一种乡情让我怀念,一别家乡多年,在城市里,工作着生活,表面上没有什么,其实内心还是空虚的,我关注家乡的建设变化,怀念亲情乡音,熟记老家过去生活的点点滴。

看看农村和城市有多少大不同,虽然广州无限好,在这里学到很多见识很,也获得了不少,但我是一个人情味浓的人,我忘不了家乡父老,忘不了那些曾经的兄弟姐妹,也忘不了父老叔伯。

乡情长伴随着我的生活情感,牵绕我火一样的心,远乡的你,可知道此时此刻的怀念?人远在他乡,心念你!


掘笔耕尘


到了广州有被人喊靓仔和靓仔,突然感觉自己帅气了好多or漂亮了好多,到了广州才知道没有一只鸡能逃离广州:手撕鸡,酱油鸡,白切鸡,盐焗鸡,烧鸡等等,鸡不离宴,吃出花样。到了广州才知道上班地铁3号线什么时候都是人,人山人海走不了,有时不想下的被挤下去了,有时不想上的被挤上去了,到了广州才知道原来喝汤要住好久,煮几个小时的汤都有怀疑之前喝的都是假的汤,到了广州才知道很多汤粉,肠粉,隆江猪脚饭,感觉开了好多点,还有粥也喝出了花样,及弟粥,艇仔粥等等。。。好多事情真的只有来了才知道,这就是入乡随俗。


Bill流浪记


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因为工作原因经常去广东,跑过珠三角好多地方,长了不少见识。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广东的风土人情,与中原的差异蛮大的!不亲临广东根本不会知道,有几件事记忆深刻,在这里分享给大家。

一、《每餐都喝汤》广东人善煲汤,爱喝汤。肯定是全国第一的。无论什么山珍、海鲜、时蔬、畜禽肉类乃至猪脚、鸡脚…都可以用来煲汤。每家几乎都有专们的“汤煲”深釜凸肚,或陶或瓷,煲汤很吃功夫的!既讲究火候、又要一定时间,说道很多的。

每次正餐,不管什么挡次的席面,一定是首先上来一道汤。一般都是细瓷巨钵,每人一小碗尚且有余,即席者都细心品饮。然后才上菜、饮酒…。与北方酒足之后才上汤吃主食的习惯,明显不同。

二、《病弱的韮菜却称“王”》初次去广东,关系单位安排吃饭。有一道菜,是一种蔬菜炒蛋,鸡蛋软濡鲜香、菜蔬鹅黄细嫩,味道明明是韮菜,却没有韮菜的辛辣,倒有一絲甘甜。于是询问东道主,得到答案:九王炒蛋,确实是韮菜,只不过是韮菜之“王”。下次自己出去吃饭也知道搜巡什么:罗白牛腩煲、菠萝古老肉、九王炒蛋之类的比较合口味的菜肴。只是有些饭店的菜单上写的是韮王、或者是菲黄,不过反正是弄懂了:广东韮菜,黄的,比较鲜嫩…。

有一次下乡,蓦然发现路边的一块地里,成行成列地倒扣着很多陶土罐。煞是神秘!实在按捺不住好奇心,四顾无人,便溜进地里,掀开一个罐子一看:里面扣着的是一簇生长着的黄弱的韮菜。于是瞬间彻悟:所谓韮黄不是什么特殊品种的韮菜,而是由于长期“不见天日”而生得孱弱黄瘦的病态韭菜。名字也应该是叫“韮黄”更为确切。

四、《黄、王之别》一次,去广州某机关,探望一个名为王平的朋友。机关的门卫是一个中年男子,很负责,普通话也还能交流。他拿起电话,一通联络,找出来一个叫做黄萍的女同志。在我的惊异中,那个女同志开始抱怨我俩:“你要找的系wang萍…,我系wang萍啦…怎么也不搅搅清楚…。”我还在诧异为什么会搞错,门卫也开始埋怨我:你的王萍系三横王,不系草头王啦…自己没有搅(搞)清吗…。仿佛是我犯了大错。事后我咨询了关系单位的朋友,他告诉我:广东话王和黄是一个音,是没有办法分清的。自我介绍时要说:是三横王了,不是草头王(黄)了…。真令人称奇。不过,举一反三,以前看到的韮黄炒蛋,被写成“九王”炒蛋的答案也找到了。

五,《深奥的广东话》刚刚改革开放不久,有一次去广东公干。全程有广东方面的一位姓梁的同志相陪。既做翻译,又管后勤。老梁人很精明。食宿安排周到、妥帖,最重要的是:广东味的普通话说得很好,我俩交流无障碍,有他的帮助,工作进行得很顺利。一天,我们来到惠东稔山附近的一个小镇。中午走进了一个小饭店吃午饭,小店不大,倒也干净、雅緻。一个三十多岁的男“跑堂”为我的倒上茶,就很谦恭地拿起笔和一个小本子,等候我们点菜。老梁和他开始用广东话交流,没想到,两个人嗯嗯啊啊地说了半天,竞然都是一脸茫然。最后老梁接过他手里的小本子,开始在上面写:排骨冬瓜汤、铁板牛柳……。最后写到:这个客人是北方人,告诉厨师,炒菜时多放点盐…。最疑惑不解的就是我了,我问老梁:“他不是广东人吗?为什么听不懂你的活?”老梁说:这个地方很偏僻,有些人听不懂标准的广州话。我说:是不是你说的广东话不标准啊?老梁一脸委曲,双手一摊说:“怎么可楞,我讲的就系标准的广州话啦_。”为了自证,老梁在吃饭时对我进行了“广东话科普、扫盲”。他告诉我:所谓的“广东”话,是不存在的,广东省境内流行多种语言,哪一种也不能“一统天下”。北方人常听到的广东话其实是广州话,也叫“白话”,算是广东的官方语言。除此之外,广东还流行客家话、潮汕话、闽南话、琼州话(当时海南还未独立建省)……等多种语言,每一种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互相交流很困难。特别是一些偏远地区的“土话”那是相当地难懂!有些离得很近的村子,甚致就隔一条河,两边村民的语言,就可能互相听不懂…!真是博大精深的广东话,让我大开眼界的广东!几十年过去了,天翻地覆的广东,语言是不是也有了很大的变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