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元朝是歷史上的意外,為什麼?如果宋朝講信譽,嚴格遵守協議,還會有元朝嗎?

Sniper


意外,是不存在的。歷史的發展,是存在內部邏輯的,背後存在一隻看不見的大手,在推動著前進。

蒙古的崛起,是建立在強大的軍事實力上的,從本質上而言,蒙古帝國是一個軍事政權,蒙古貴族的利益,完全取決於對外征服,更多的領土,更多的奴隸,更多的財富。這種對外擴張的利益驅動,是蒙古保持軍事實力的內因。

任何軍事擴張,一旦展開,就難以停止下來,因為通過戰爭的手段獲取的利益,是所有投資手段中最直接,回報最豐厚的。蒙古人是天生就是士兵,這是他們的職業,是他們賴以謀生的主要手段,放牧什麼的這種單調而遊離不定的生活,不僅產出少,而且受自然條件限制太多了,所以搶劫別人,是遊牧民族經濟的重要補充手段。

一整個民族的基本盤都是這樣,你是沒有辦法指望上層建築會出現和平主義者的。地緣關係,決定了蒙古人的擴張方向,如果不是忽必烈不是“合法”的蒙古大汗,而導致四大汗國的分裂,說不定,蒙古人再征服南宋後,還有繼續西征非要拿下歐洲,順帶入侵埃及呢。

戰爭擴張實際上跟貿易擴張差不多,是永遠無法滿足的,因為利益的分配必然是不公平的,唯有建立一套有效的晉升渠道,才能保持內部的穩定,蒙古政權顯然不是搞文化的,玩不轉科舉,所以只能用過軍事擴張的方式,來給更多的人提供社會上升渠道,如果階級長期固化,社會就業率自然降低,蒙古這個強大軍事帝國就會不攻自破。

當然這些原理,並不是蒙古的領導者們意識到的,他們大概只是很淳樸地為了利益而已。

在滅金之後,南宋成為了蒙古眼中在東方最大的肥肉,它足夠美味,而且能吃很久很久,這些都足以讓蒙古貴族們腎上腺素飆升。從窩闊臺時代,就開始不斷打南宋的注意,後來經過蒙哥,再到忽必烈,最終滅掉了南宋。

但是南宋的滅亡,並不代表元朝就能夠建立。元朝的存在確實很特殊,按照蒙古人征服一片區域後的行政劃分,大致上會把南宋分割出去,變成某個蒙古貴族的汗國,然後諸個汗國以蒙古本部大汗為共主,實現一種軍事協同的聯邦帝國。

然而忽必烈這個人,比較親漢,似乎是看過一些漢人的書,大致上他構想的帝國,應該是像漢人王朝那樣,即要武力強盛,也要文化強國,於是元朝就出現了。

然而很遺憾的是,忽必烈的雄心並沒有實現,元朝成為了一個即不蒙古也不漢人的帝國,在保持蒙古獨特性上是做到了,但是這種獨特性使得帝國的結構無法像漢人那麼去運作,大的框架上偏蒙古,而在具體的構建上,又有很多漢人的東西,最終就是矛盾衝突嚴重,蒙古人的價值觀和漢人的價值觀之間有著巨大的鴻溝。

而蒙古的朋友們,習慣了奔放的遊牧生活,對於制度文化的構建,顯然不感什麼興趣,他們大概只瞭解,我所征服的土地,上面的一隻螞蟻都屬於我的財產,既然是我的財產,那麼如何使用完全我自己說了算,你花錢的時候,還需要考慮錢的感受麼?

這就是元朝,他其實並不專制,因為他制度真的一言難盡,但它確實黑暗,因為蒙古貴族真的只是把人民當成財產而已。


江畔初見月


元朝是意外不假,是蒙古人裡面出了忽必烈這個親漢人的叛徒,才有了元朝。

如果蒙哥汗沒病死,忽必烈就不可能出頭了。忽必烈在開平,搞類似漢人的小朝廷,引起了蒙古貴族的不滿,認為他背叛了蒙古人的傳統。蒙哥作為蒙古人的大汗,也沒法偏袒自己的弟弟,整了他。忽必烈沒實力對抗蒙哥汗,只能去向蒙哥汗請罪。如果蒙哥汗沒有病死,忽必烈應該沒有出頭機會了。但蒙哥汗很快死了,他的機會來了,利用漢地的財富和他自己部下的支持,自立為大汗,才有了元朝,不然始終只是大蒙古國的一個征服地區。

至於南侵,那是遲早的事。只是說,南宋自己不作死,戰爭會推遲很多。

這裡面的邏輯是這樣的,蒙古的貴族必須要獲得軍功才能獲取部下的愛戴,所以征服戰爭在被擊敗前不可能停止。但是蒙古人不喜歡南方,對他們來說,中國北方的天氣和環境就已經很難接受了,南方更是不喜歡。如果可以,他們會選擇先往緯度高的地區進行戰爭,南宋排在很後面。

南宋自己搞出個端平入洛,蒙古人橫慣了的,這一次居然被南宋這麼弱的給擺了一道,那能忍?雖然當時蒙古人在中原並沒有什麼實力,主力在籌劃拔都西征。就那點人也把南宋的軍隊擊敗了。但蒙古人僅僅是進行了報復性的掃蕩,沒有真的要全力南侵。這就說明蒙古人當時真沒有要南侵的意思。


加密貨幣百曉生


元朝不是意外,而是忽必烈妥協的結果,是不得不為!導致了元朝的建立,和失去戰略方向最終只會滅亡的宋朝

宋朝的滅亡不在於外界,而在於自身失去了戰略優勢

儘管宋朝是一個“農耕王朝”,儘管現代人認為宋朝的士大夫都是“軟蛋”,沒有血性,可這也是從宋朝本身的戰略和政治上造成的,下面我來仔細的講一下。

宋朝是的前身是建立了長城的大秦帝國和北出塞外的大漢帝國身上的王朝,不可能沒有防備北方遊牧民族的戰略工事,在宋一朝,丟失了幽雲十六州就是他最大的錯誤,我們先來看一下沒有幽雲十六州的宋朝的戰略劣勢。

就像是明朝一樣,國都直接暴露在了帝國的咽喉部位,如果宋朝的士大夫和明朝的士大夫那樣“有組訓”還好,但宋朝的士大夫們滿腦子都裝的是“求和”,一次次的送上了讓敵人強大的營養。

幽雲十六州和北方防禦重鎮

有人說了,前面不是也有三個重鎮來拱衛京師安全嗎,但這三個重鎮雖然看起來是遙相呼應之勢,可一旦打起來,這三個重鎮因為缺少野戰能力,只能被分割保衛,失去了他們的作用,我們再來看一下。

而擁有了幽雲十六州之後的宋朝一下子就可以將北方遊牧民族的威脅全部的抵擋在太行山脈一段,而且在圖中的黑色虛線就是原長城的一部分,可以完美的將宋朝在大平原中的作戰全部推進在太行山脈中,依託山脈的阻擋,將遼金的騎兵阻擋在外

除此之外,這一段長城也有很多的要害可以守,北方的叫外長城,南方的叫做內長城,內長城在山脈缺口處設了關口,圖中就是幾個最著名的關口,居庸關、紫荊關、倒馬關,合成內三關。偏關、寧武關、雁門關,合稱外三關。

所以,宋朝即使不要其他的地方,但華北平原上的外三關卻是萬萬放棄不得的,一旦放棄,宋朝就只能被迫在平原上與獲得了優勢的遼金騎兵做對抗,而且在雁北地區還是養馬場,可以培養宋朝自己的騎兵,但很可惜的是,這一塊地方不在宋朝的掌控中,失去了進攻戰略的宋朝不得不做出在冷兵器時代讓任何敵人絕望的“步人甲”

而至於這個戰略上的劣勢原因之外,剩下的一個原因就是

大家“喜聞樂見”的文官害宋說了,就不再多講。

忽必烈的無奈和蒙古內部的潮起潮湧

接下來講元朝的建立,元朝的發源地是在蒙古地段,在滅掉了遼金了之後,元朝就把目光投進了宋朝,但對於宋朝還是很有敬畏的,從後來的戰爭中就可以看出來。

宋朝對於蒙古人來說絕對是最費勁的一塊骨頭

,不同於那時候的歐洲小城池,宋朝的城市防守戰是特別的完善了,元朝打敗宋朝一共用了半個多世紀,才最終勝利,在這場戰爭中還折損了一位大汗(蒙哥)被打死,一位王儲(闊出)被打死,將領被打死的不計其數。

而為什麼忽必烈會選擇建立元朝呢,這只是為了和蒙古內部的勢力對抗和對於漢人力量依託妥協的結果。

在忽必烈之前,

所有的元朝大汗都沒有使用連號,使用的是蒙古傳統的生肖紀元,但這對於立志於依託漢人,經營漢地的忽必烈卻是難以接受的結果,這和他的立國理念不相符合。

蒙古內部的奪權催生了元朝的建立

而忽必烈當時還面臨著蒙古內部(他的弟弟阿里不哥)的威脅,在蒙古內部,大部分的蒙古王公都選擇了支持他的弟弟。

我們再來看一下他們兩個人的力量對比,阿里不哥掌控著漠北草原六十多個諸千戶軍隊(六萬多人)、渾都海在六盤山的四萬騎兵、部分跟隨蒙哥南征的軍隊,共計約十五萬。

而忽必烈手中有多少人馬呢?忽必烈掌控的蒙古軍,一支是自己徵宋時親率的東路軍約一萬人,一支是從南宋接應北歸的兀良合臺軍一萬五千人。

處在力量劣勢的忽必烈很快的就把目光投進了漢地,依託了漢地良好的經濟基礎和不斷的人員補充之下的忽必烈最後擊敗了阿里不哥並獲取了很多蒙古王公的支持。

但在蒙古貴族的心中,忽必烈在蒙古王公眼裡,他始終是個背叛者。他雖然稱“汗”,但那是不成吉思汗所約定的忽裡勒臺推舉出來的汗王。

而且忽必烈看起來擊敗了阿里不哥統治了蒙古,但反抗力量卻從來都沒有平息過,阿里不哥之後,西北又發生了昔裡吉與海都的叛亂,甚至還組建了“塔剌思反忽必烈聯盟”。此後,欽察汗國、察合臺汗國、伊利汗國紛紛自立,蒙古帝國就此崩塌。

既然忽必烈不按照蒙古傳統統治蒙古,那麼蒙古貴族也不會服忽必烈的管轄,

這也一定程度的倒逼了推行漢法,重用漢人,使用儒家文化治國理政,最後再講一下宋朝文官的“風骨

當在戰場上一潰千里的時候,“膝蓋軟”的宋大夫們又開始動了投降的心思,在忽必烈使用儒家治國之前,建立元朝之前,像蒙古的“胡虜”投降,那是很難接受的。但向一個“元朝”投降,那是改朝換代的自然現象,祖宗後代都可以理解。

從忽必烈統治前期的投降人數就可以看出來,在忽必烈建立元朝之前,還是胡虜狀態的時候,南宋投降的將領只有一個劉整,這個人本來就是金國投降到宋國的,降誰都正常。

但當元朝建立了之後,宋朝投降的高峰期就來了,從呂文煥投降之後,不僅僅前線守將大規模投降,就連兵部尚書呂師夔、鄂州都統程鵬飛、殿前指揮使范文虎、江西安撫使錢真孫這些朝廷大員都走上了投降的道路

到最後,元軍兵逼臨安時,連左丞相留夢炎都偷溜去投降了,當然,宋朝最大的投降者就是南宋的掌權者謝太后,攜著宋帝趙顯親自降元。並詔令各城投降,至此,宋朝最終滅亡,並最終發生了讓人淚目的“崖山殉國”

歡迎在評論區下方留言討論


三書青史


忽必烈滅南宋,並不是這評論裡大部分人認為的蒙古人戰鬥力有多厲害,滅南宋與其說是蒙古人,還不如說是漢人自己滅亡的,只不過那些滅亡南宋的漢人頭上,多了一個蒙古人。

忽必烈在漢人的支持下,打敗了完全由蒙古人支持的阿里不哥,奪取了蒙古帝國的汗位,但這也造成了蒙古帝國的分裂,成了蒙古帝國的末代大汗。當時大部分蒙古貴族帶著部族離開忽必烈,去了其他三大汗國或者回到草原深處,留給忽必烈的蒙古人,老弱病殘都算上,也不過幾十萬人。可滅宋的軍隊卻有幾百萬!這些軍隊就是當初支持忽必烈的漢人和其他民族,包括金國投降的漢人部隊,契丹遺民,西征帶回來的色目人,後來又有大量南宋投降的軍隊,這幾百萬以漢人為主的部隊,如果想打敗忽必烈,跟玩一樣,結果他們卻成為了滅宋的先鋒,甚至到了最後的崖山海戰,所謂的蒙古水軍,全部來自南宋投降的水軍,統軍大將也是金國漢人貴族張弘範,如果他們願意跟著趙昺陸秀夫跑,蒙古人根本不可能追的上!結果呢?著名石碑“滅宋者,張弘範”。

所以說,忽必烈完全就是被漢奸們抬著建立元帝國的。


種花家的白胖子


不能算做意外,因為蒙古帝國在當時不僅僅是一個部落的帝國,而是囊括了整個中國中原地區,草原地球,中亞地區。此範圍的各種勢力基本都被征服。蒙古軍隊雖然軍紀極差,但每次屠城都會留下工匠,且善於學習各大文明的科技。顛覆了人們的認知,蒙古軍隊不是僅僅使用弓箭馬刀等冷兵器,而是配備了當時最先進的回回炮。軍事裝備超過了同期的南宋。

在金朝表演了作死的操作後,南宋被迫和蒙古合作一起消滅這個毫無廉恥,沒有大局觀,野蠻成性,不懂進退的宿敵。蔡州一戰,金覆滅,宋報當年靖康之恥。但南宋上下卻膨脹的以為可以收復失地,甚至收復燕雲十六州,光宗耀祖。所以滅金不久,宋理宗就迫不及待的派軍向東京,洛陽,長安出發。結果等來的是一戰即潰,蒙古隨即以南宋破壞條約的理由南下,戰爭爆發。開始整個四川都被打爛 ,南宋搖搖欲墜,幸好蒙哥的突然死亡,忽必烈撤軍與弟弟爭奪汗位。最後眾所周知,忽必烈贏得了汗位,雖然在他手中蒙古帝國分裂,但他在漢族地主士大夫的支持下,決定繼承中國的正統地位,所以南宋必須要滅亡。為了正統地位,蒙古對南宋趕盡殺絕,一直追殺到崖山,在面對整合了遼,金,蒙古,西夏,大理,還有西藏等部落,還有北方地主支持的元朝,且掌握了比宋還先進的武器,南宋其實沒有一絲還手之力。在忽必烈選擇漢族地主士大夫支持的時候,南宋就註定了滅亡。


baomin太多


元朝卻是是歷史上的意外,但蒙古帝國統治華夏,卻是歷史的必然。當時的南宋不管什麼方式都不可能在蒙古鐵騎的攻擊下堅持太久。

元朝建立這是蒙古人忽必烈,他是上一任蒙古帝國大汗蒙哥的弟弟,是蒙哥的得力助手,如果蒙哥在釣魚城之戰能夠避免戰死的話,其實歷史是不糊出現元王朝的。

但是蒙古帝國以蒙古草原為界限四處征戰,成吉思汗死後立幼子拖雷繼位,或許是因為郭靖的感召,拖雷對於汗位是拒絕的,其中也有避免蒙古分裂主動讓位於窩闊臺,但歷史證明了該是你的就是你的哪怕你不要也會給你兒子,窩闊臺在征討之中去世,此時對於汗位多有紛爭,窩闊臺的孫子主動將汗位讓出,併力薦拖雷兒子蒙哥繼任,就這樣蒙哥成為了蒙哥的可汗,此時蒙哥內部已經出現了分裂勢力但大家面子上還都是聽從可汗的調遣,並開始了進一步的征伐。

從上圖我們可以看出蒙哥時期蒙古是兩線作戰。

當時蒙古在和金朝作戰,為了快速滅掉金朝蒙古和南宋做起了交易,協同作戰然後瓜分土地,有人說南宋不該答應,或者該扶持金朝打擊蒙古,那你可能不太瞭解當時的歷史,那是的金朝皇帝本著蒙古佔我土地,我就從宋朝那搶的白痴理論,主動進攻南宋,加上靖康之難,南宋於情於理真的很難做到協助金朝共同對抗蒙古,這也是南宋的不幸,沒有一個理智的強大的隊友幫助共同對抗敵人,南宋的選擇只能相信蒙古是講究信用的,難道南宋不幫蒙古,蒙古就滅不了金朝?當然不會。

於是金朝得以滅亡,在南宋要依據協約討要戰果的時候換來的是蒙古的恥笑,蒙古向來崇敬強者,顯然這裡並沒有南宋,南宋沒有要到土地反而換來了蒙古的進攻,古人不傻這是必然的,或者的可能性極大的,畢竟在蒙古人眼裡南宋就是胖的在走不動路的羊,這都不是吃,簡直對不起他們的天神。

所以宋朝尊不遵守協議,怎麼遵守都會招來蒙古的攻擊,不同的是大蒙古帝國,和大元蒙古帝國之別。

其實元朝能夠建立還真的有南宋的功勞

在怎麼沒掉南宋的問題上蒙哥和忽必烈有爭執,蒙哥認為應該仿效中國古代其他朝代,從四川進入,而忽必烈則認為重點在襄樊城,蒙哥御駕親征四川釣魚城,但因為操作失誤被南宋做了手術刀式的定點拔出給擊傷了,連繼承人都沒有卻立就去世了,此時在進攻襄樊地區的忽必烈急忙北上,爭奪漢位,也的確成功了,卻導致蒙古帝國分裂成五個較大國家,忽必烈也為了區分,按照《易經》“大哉乾元”之義, 以“大元”為國號。“元也者,大也。所以在忽必烈心中他要建立一個大大大的國家。這也是標題所說的元朝是因為蒙哥的一場意外身故造成的。

如果蒙哥沒死以當時蒙古國的國力和戰鬥力,南宋朝廷內鬥和黨爭,軍隊派系林立,是無法對抗的,蒙古騎兵創立閃電戰,在二戰時期,依然被德國利用到所向披靡的地步。可見當時的戰力,舉世皆敵,卻力壓群雄。


闡釋君


凡事有著偶然的湊巧,結果又有著宿命的必然。歷史上發生的事,都是必然的,沒有意外,他都已經發生了,還說他是意外,不合情理。

題目中說的遵守約定,是指南宋宋恭帝不遵守和元朝的約定,在元軍撤退河北的時候,(元軍內部不穩定)認為可以趁其不備,攻其不意,大敗元軍,收復失地,可惜,事與人違,偷雞不成蝕把米,反被元軍打的落花流水,一而再再而三的被打敗,最後退無可退,堅守最後的陣地,山東崖山,這是南宋的滅國之戰,此戰以後,南宋滅亡,歷史有名的崖山海戰,十萬軍民追隨先帝,投海自盡。



那時候的南宋實在是沒戲了,他打不贏了,元軍的兵力比他少,但是把他三面包圍了,南宋抗元大元帥張世傑為了防止軍心渙散,把船隻都燒燬了,這也是破釜沉舟吧!但是沒有像項羽那樣創立不朽的功勳與奇蹟而已。元軍圍而攻之,使了一個誘敵深入的計謀,南宋就敗了,另外一路的文天祥也因為沒有援軍支援,被捉,英勇就義。最後陸秀夫見無法突圍,便揹著八歲的趙昺投海,隨行十多萬軍民亦相繼跳海。南宋最後氣節的一幕,人民應該銘記,不應該忘。陸秀夫,血氣方剛的華夏男兒。



南宋的重文輕武實在是太嚴重的,加上後期的朝廷腐敗無能,皇帝自己也願意做一個逍遙偏安一方的小皇帝,他不願意打,打又打不贏,打贏了自己的皇位怕被武將奪取,宋朝歷史發生了不少武將弒主的事,打輸了還得賠錢,百姓對南宋的認可度,特別是北方的百姓,認可度極低,他不願意打。國家的發展不就是那樣麼,不進則退,你不進取,被別人取而代之,歷史的發展規律。


乾淨利落


歷史沒有意外。一個個偶然事件,可能一時改變歷史的走向,但偶然中處處透露著必然,每個王朝都有它覆滅的必然結局,是亡於外敵還是毀於自戕,都是其自身難以改變的必然結果。

宋朝的建立,得益於後周柴榮的發奮圖強。然宋太祖趙匡胤在漢家賴以生存的幽雲十六州還未收復的情況下,一味強調重文輕武,偏安圖治,雖屢有內患,卻未演化成大規模農民起義,享祚三百多年,也算了不起了。

北方少數民族,在佔據漢地險關之後,逐步崛起。先是遼,後是西夏、金步步緊逼,導致南宋僅有半壁江山,能與地跨歐亞的蒙元對峙四十多年,實屬不易。

宋遼澶淵之盟後,實現了北方近百年和平,本是共生共贏的大好事,但長久的和平,必然蘊育著大危機。首先是遼漢化後迅速腐敗,被金代替已是歷史的必然,宋遵不遵守條約不能改變歷史走向,只是在遼的覆滅進程上再添上了一把火,做了一個不光彩的推手。北宋也自嘗惡果,不僅舊江山不復,反而讓中原故土淪為敵手,連祖宗墳墓都丟棄了。

金的覆滅跟南宋無關。金在不敵蒙古鐵騎時,卻天真的認為南宋是可欺的,於是採取北地喪失南地補的愚蠢方略,兩線作戰,自己作死,敗亡自是必然。只是南宋也已腐朽透頂,不是其忘了歷史教訓,卻是無力迴天,能撐一日是一日,芸芸眾生在劫難逃。

中華民族受盡劫難,厚重的歷史能讓人發奮清醒,相信我們及我們的後代一定能克服舊王朝宿命,讓我們的民族永遠興旺發達!



雲卷飛山


元朝並不是歷史的意外!就算沒有蒙古人存在,北方也會通過一系列的整合,然後覆滅掉南宋。又或者說南宋已經腐朽到可以換朝了

背景介紹

一、黃河泥沙淤泥,河道要在北宋時期轉向。

北宋多次想依靠舊黃河來維持與遼或金的對抗,不尊重自然環境,強行“修繕”、"疏通”黃河,失敗後,多次黃河氾濫,導致北宋經濟、人口、軍事大規模衰退。

宋哲宗和群臣作死,奠定了後來金國的軍隊如入無人之境局面。這是北宋最後一次“治理黃河”,但是這次不再是疏通,而是想用阻塞黃河,迫使黃河迴流到舊道上,結果黃河決堤,致使宋哲宗的繼承者宋微宗不得不感慨:“自永靜以北居民所存三四,自滄州以北所存一二,其他郡大率類此。千里蕭條間無人煙!去年雖豐無人耕種,所收苖稼十不一二!河北朝廷根本,密邇強敵.居民流散倉廩空虛,城郭不修甲兵不利,萬一有警何以為計 !”

以下是黃河懸河示意圖,

想象以下,十幾米高的黃河衝出河堤時的場景。根據記載,連山頂處的大禹廟都直接被淹沒沖毀掉。

這樣的情況,直接導致河北防禦體系中的定州府和大名府崩塌,鼎峰時期這裡的軍隊非戰時用來防禦北方遼和金時,就有十萬左右,人口幾十萬數。

可到了宋微宗時期,定州府軍隊只有不到七千人,大名府(宋時北京城)軍隊不到二萬人,人口銳減到不到十萬數,成為一片沼澤之地。

故而金國軍隊在攻打河北時(現山東、河南、江蘇一帶)如同無人之境。

二、再次“掘”堤

讀史時,是不是有種奇怪的感覺。不是說北宋有百萬禁軍。怎麼岳飛北伐時,開始時才兩千不到的軍隊。北宋時期的人口呢?都被金國人屠戮了?還是全跑到南地?又或者是他們都是軟腳蝦,哪怕是國破家亡時也只知讀書,不敢拿刀?

非也……靖康元年(1127年),金國第二次攻宋。就在開封府城破前夕,北宋大名府留守(總司令),也是後來的宋朝宰相,同時還是岳飛的頂頭上司——杜充(毒蟲),害怕金國東路軍,直接拒絕岳飛等人的出兵阻擊金兵。


杜充命令直接掘了黃河。致使限制淮河一帶洪水氾濫,二十多萬百姓死於非命,而後因戰亂,致使流離失所和瘟疫橫行,死傷軍民是此數的數倍之多。

黃河南北一線,長江以北一線,成為白地,“可憐白骨攢孤冢,盡為將軍覓戰功。”事後杜充因保住軍隊,被趙構任命成行臺右丞相。

三、自掘長城、兩次殺死主戰派

第一次不用說了,岳飛,嶽王爺。可是死後十幾年才被平反,而殺他的秦檜,直到六十多年後才被剝奪王爵。

第二次,暗殺自家宰相韓侂冑,還將人頭送給金朝,使得陸游憂憤成疾,最後被氣死。

韓侂冑,外戚,南宋著名主戰派。為了掌權,使用陰謀,將主和派趕出朝廷,並將朱熹理學打成“偽學”,禁止天下學習。而後準備幾年,起用辛棄疾和陸游等老派主戰派,朝廷開始準備北伐。

公元1205年,韓侂冑發動北伐。在此之前,辛棄疾就曾覲見皇帝時說:金國“必亂必亡”(《建炎以來朝野雜記》乙集)。可在發動進攻前,為了能團結好一切能團結的力量。宋寧宗、韓侂冑解除偽學逆黨籍。

但是朱熹理學派這些主和派,乾脆致國家安危而不顧——用廣帥薛叔似去前線統帥淮西軍領兵,薛叔似不赴任命知樞密院事許及之守金陵,許及之也不出守

調任光宗時派往四川的丘崈為江淮宣撫使,丘崈辭不受命

1206-1207年,宋金混戰之時,北方的蒙古建國了,鐵木真已經獲取尊號——成吉思汗。六年後發動全面滅金的軍事戰爭。

而南宋呢?1207年,主和派暗殺自家宰相韓侂冑,並將人頭送給金國,祈求和平結束戰爭(賠款)。

1206年時,還誅殺了幾個北地漢人的反金起義軍首領。

四、最南方的湖南、兩廣已經出現叛亂苗頭

1258年,蒙哥汗親征宋,命雲南大理的蒙古軍統帥兀良合臺率軍北上,從雲南包抄南宋。兀良臺合軍有三千蒙古騎兵,以及僰(白人)軍萬人入廣西﹐在老蒼關大敗號稱六萬宋軍,此戰之後,廣西各族如僮、瑤、苗各部紛紛加入蒙古軍,共出兵精兵一萬人,並提供糧草與軍情。共擊南宋政權。

宋廷南遷,文化亦也南遷。同時也有大量的戰爭難民湧入南方地區。152年的時間裡,為了能安置人口,湖南、廣東、廣西成為了客家人遷徙最多的地區。

土地、權利、以及各種資源、利益之下,客民與少數民族之間的爭鬥也愈發激烈。特別是靜江府(桂林)一戰,出力最多的就是少數民族。

五、南人已經逐步控制朝局

在北宋時期,連皇帝在內的宋朝官場就出現了一種“歧視”的言論,“南人為相必出奸邪”(問題真是,宋元明清時期,南方人做宰相時,國家內鬥很嚴重)。

主戰派在韓侂冑死後,就紛紛凋零了。經過了二十多年後的“平靜”,江浙一帶的學子逐漸成長為人,這些學子充斥在南宋各個部門。

就如五代十國時期那樣,生於優越、“和平”的他們對於北方的入侵併沒有太多切膚之痛。這也就側面說明了當元朝漢世侯李檀叛亂之時,南宋根本就沒有出兵策應,只是做壁上觀。

六、忽必烈的確有不戰而屈人之兵的想法,多次派使者勸降,但雙方都是緩兵之計

在早期忽必烈的確有隻想讓南宋稱臣,尊其為皇帝就不需開戰。

但是這是在西方諸王叛亂的前提之下,以及後來的李檀謀反之時,也再次明確過這樣的做法。

若是南宋遵循條約,真的尊忽必烈為萬王之皇,忽必烈在後來肯定會撕毀條約。

原因1、北地儒家不允。大一統是儒家思想中的核心之一。

2、漢世侯和蒙古軍人均不會同意。成吉思汗有句話:”蒙古人能到達的地方都是牧馬之地“。而漢世侯,沒有戰爭哪來的利益,加上劉整、史天澤這些人和南宋是有仇的。

3、南宋儒家也不會同意。靖康之恥後,儒家已經進入了另外一條種族主義思想道路上了,理學派已經佔據了人們的內心,心學和孔子儒學被打到邊角。理學派中心思想之一就是傳播道於天下,而道就是忠君、尊師,怎麼可能會承認一個”蠻夷“成為他們的名義上皇帝?

七、燕雲十六州的漢兒已經脫離中原統治四百多年了

史書不會告訴我們,宋朝時,燕雲十六州的人跪拜的二聖廟是安祿山和史思明。

史書說成吉思汗的王帳裡,有很多漢化的契丹人和漢人。但這些人大都是燕雲十六州的漢兒。

當年北宋精銳攻進契丹國的燕京城時,是這些漢兒用巷戰牽制住了宋軍,並等來了契丹援軍的。

所以別以為蒙古軍只有騎兵,還有會攻城的漢軍存在,甚至火器比宋軍強多了……

成吉思汗西征花剌子摸之前,就已經有漢軍投靠了(或俘虜的工匠或漢軍),要不花剌子摸的城牆可不是騎兵一躍就能跳進去的


斐駺


元朝能夠入主中原,實際上憑藉的就是軍事實力的強大,與意外沒有關係。

元朝的建立者忽必烈,所憑藉的、繼承的就是蒙古帝國的遺產,雖然他所掌握的蒙古帝國是嚴重縮水的、分裂後的蒙古帝國,但是也不是宋朝所能夠抵擋的。

實際上,在宋朝滅亡之前,蒙古帝國已經完成了歷史上的三次西征,建立了橫跨亞歐大陸的蒙古帝國。

忽必烈成為蒙古帝國的大汗以後,周圍已經沒有能夠與蒙古帝國抗衡的國家,所以當時偏安江南一隅的南宋就成了蒙古帝國最後的目標。

蒙古帝國與南宋之間有什麼樣的協議?

實際上,金國一直都是蒙古帝國的大敵,多年來一直壓迫剝削蒙古族的成長,金蒙雙方仇深似海是死敵。所以蒙古帝國不管付出多大的代價,都是要滅亡金國的。

而南宋當時已經在金國的侵略之下,苟延殘喘,偏安一遇。就在這個時候蒙古遣使想要與南宋聯合攻擊金國,但是這對於南宋來說並沒有什麼好處。

實際上在這之前,南宋曾經聯合金國滅亡了契丹人建立的“大遼”,也就是“海上之盟”。

但是,因為宋朝的實力實在是太弱了,事實證明,這不過是於虎謀皮,最終宋朝一無所得。導致了北宋滅亡,趙構建立了偏安一隅的南宋。

現在卻又貪圖小利,想要蒙古許諾的河南地區,與蒙古聯合滅亡了金國。

雙方只達成了口頭協議,金國滅亡以後,宋軍想要收回河南地區,蒙古帝國立即翻臉,並且大規模入侵南宋。

在這個過程中,其實不是南宋沒有遵守協議,而是蒙古帝國撕毀了協議,並且大規模入侵南宋。

當然,蒙古帝國能夠入主中原,忽必烈建立元朝並不是偶然,而是軍事實力太強。

再加上南宋內部政治腐敗,南宋軍民在抵禦了整整44年後,崖山海戰整整10萬人自殺殉國,南宋滅亡,被後世稱為“崖山之後無中華”。

歷史公元,和大家共同分享不一樣的歷史人物。想了解歷史人物,學習歷史知識的可以關注我,感謝大家支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