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侦缉档案》系列如何抄成经典?

对于港剧迷来说,拍了四部共150集的《刑事侦缉档案》是不可磨灭的经典,但鉴于该剧还有相当一部分观众是推理小说的爱好者,因此剧中大量的抄袭段落是难以逃脱他们的法眼的。

港剧抄袭早已不是秘密,尤其是探案类的剧集。首先作为香港的第一个免费电视台,TVB从开台以来就是走亲民路线,为了获得收视率上的垄断,因此媚俗是不可避免的,什么受欢迎他们就抄什么。

其次推理作品本就是香港创作者的软肋,纵观香港文坛,言情有亦舒,武侠有金庸,科幻有倪匡,可是你能说得出二十年前,香港有哪位独当一面的推理作家吗?

可同样是借鉴与抄袭,为什么TVB大部分的悬疑探案类剧集抄得都很失败,只有《刑事侦缉档案》系列成了经典?

《刑事侦缉档案》系列如何抄成经典?

原因是在这个系列的剧集中,决定主戏发展的人物关系和时代背景仍属原创,被抄袭的只有案件部分,案件的作用则是推动主戏的发展。所以《刑事侦缉档案》里的大部分案子,主人公常常被牵涉其中。他们自己或其亲朋好友常常成为嫌犯或者受害者,男女主角也顺理成章地要高频率地面对生离死别或者情义两难全的考验,一旦经受住了考验,他们的关系便大大向前推进一步。

拿第四部来举例,几乎每个案子都和主人公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

第一个案子,徐飞救了武俏君奠定了两人的关系基础;

第二个案子,武俏君作为心理医生,因为自己的病人涉嫌谋杀,她也因此涉嫌包庇犯人;

第三个案子,另一位女主角、富家女唐心如的母亲病逝,临死前留下一封遗书供认自己曾经杀过人,这边厢唐家也发生命案,让人怀疑时隔多年的两起凶案是否有联系……

接下来警署的多名警察、武俏君的前男友和弟弟、江子山的姐姐不是涉案就是死于非命,追完整部剧后,回味着命运多舛的主人公们,不由地让人感慨人生唏嘘。

时代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上世纪的八九十年代对于香港人来说,是一个极其缺乏安全感的年代。八十年代的中英谈判、九十年代的金融危机都让大批香港人移民海外,因此你可以从剧集里看出当时的时代特征。张大勇就有一个在外国定居的富翁老爸,第二部片尾张大勇和高婕结婚后,高婕的妈妈和姐姐也移民加拿大了。

也因为这样,故事里许多涉案人在香港都没有亲人,倘若凶手有心,这些孑然一身的受害者遇害之后,往往要过了很久警方才着手侦破,这又加大了侦破的难度,让剧情变得跌宕起伏。

《刑事侦缉档案》系列如何抄成经典?

比如第四部里的警察雄哥,本身是个好赌的单身汉,老婆和他离婚了以后也出国定居了,和他关系亲密的人,只有挂名妹夫徐飞。因此他失踪的这段时间,警局的同事都以为他只是出国旅游,并未将之当作是刑事案件处理;

再比如第一部中的第二个案子,这个案子抄袭的是日本社会派推理作家西村京太郎的作品《天使的伤痕》。在这个案件中,凶手钟可儿和被害人胡森在香港都没有亲人,若不是凶手有个警察男友,又碰巧让他翻到她记事本里有死者的银行账号,这个案子恐怕不会破得如此顺畅。

当然,剧集的成功不能只依赖于主创们“有水平的抄袭”,还有演员们的出色演绎。

几乎每一部的主要人物都个性鲜明,有让人便于记忆的特点。如第二部中我见犹怜的蓝嘉文,还有蓝嘉文那个精通家务却略带“娘娘腔”的哥哥;第三部中高婕的阿姨朱秀筠和警察田哥简直是一对滑稽的欢喜冤家。

不知道是不是观众对于第二部中高婕的蛮横和泼辣感到不满,所以到了第三部,失忆后的高婕不但形象变了,连性格也变了,少了几分争强好胜,多了几分单纯天真,国语配音也从擅长配情感细腻、苦大仇深角色的潘宁,换成了声线较为喜感和活泼的苏柏丽。

不只是主角,就连一众配角和龙套也对自己的角色钻研有加。

很多场景尽管不是主戏,但是却看出了演员们的雕琢用心。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三部中美食家余碧玲被害的案子,沈若玫参加情夫王定邦的葬礼,因为不是明媒正娶,所以她只能在墓地远远眺望情夫的墓碑。当时镜头扫到她在远处窥视,镜头大概也就一两秒,可是却拍得她嘴唇发白、面容憔悴。

《刑事侦缉档案》系列如何抄成经典?

还有很多小警员插入警队高层谈话时的毕恭毕敬、古惑仔打别人主意时的奸诈狡猾,再小的角色,也眼波流转的全是戏。也正是因为主创抽丝剥茧的雕琢和对待,才让这系列的剧集即便过了二十年,依然回味无穷。更别说,陶大宇和郭可盈以及古天乐和宣萱的情侣档,是我们最经典的回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