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定風波》一詞給現在的我們留下了怎樣的財富與價值?

流水夢浮生


公元1079年,蘇軾因被誣詩中“謗訕朝廷”遭彈劾下獄,陷入“烏臺詩案”,後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這首《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就寫於被貶黃州的第三年。


我認為蘇軾這首膾炙人口的詞作,給我們留下三種財富與價值。


00 原詞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餘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詞。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01 “貧賤不能移”的人格風骨


什麼是真正的大丈夫?《孟子·滕文公下》中有著名論斷:“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意思是,榮華富貴無法擾亂其心志,貧困卑賤的處境無法改變其堅強的意志,強權暴力的威脅無法使其屈服。在這三大標準中,“貧賤不能移”最為重要,而蘇軾的這首詞,正好表現出身處艱難困苦而永葆意志本色的風骨。


有人說蘇軾這首詞寫的是他的“白日夢”,確有道理。酒醉微燻,初春遇雨,痛快淋雨,本來小事一樁沒什麼可寫的,可蘇軾在暈暈乎乎中感覺這既是自然的風雨,也是人生、政治的風雨。但不管在哪一個層面,風霜雨雪晴露,皆為常態,不用怕,大不了“竹杖芒鞋”過一輩子平民生活也很逍遙自在。


“莫聽”、“何妨”、“誰怕?”,不僅帶有俏皮蔑視的味道,更有一種挑戰的色彩,含有人格傲立、精神不倒的硬漢氣質。正如海明威小說《老人與海》中名言:“一個人可以被消滅,但不能給打敗。”


“一蓑煙雨任平生”,這一句簡直就是蘇軾一生生活的寫照。由於始終的不妥協不屈服,由於滿肚皮的“不合時宜”,他在政治上不斷遭受打擊,一貶再貶,晚年乾脆給流放到了天涯海角蠻荒之地海南島。但在精神上始終不敗,始終保持著鮮活靈動的心態,最後回顧自己的一生,慨然總結為“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盡顯曠達豪放、孤傲超逸的人格風骨。


02 “風雨過後是彩虹”的從容樂觀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初春時節,外出遇雨,正巧沒帶雨具,淋溼衣衫,正感覺涼意微浸、寒戰欲發之時,卻抬頭望見明煌煌的太陽斜照過來,身上便有了一團暖意。


明面上寫的是一種常見的生活體驗,但由於前面的鋪敘和描寫,便輕鬆獲得一種人生哲理:在寒冷中有溫暖,在逆境中有希望,在憂患中有慰藉。人生不就是這樣充滿辯證法嗎?領悟了此意,我們就不會一味沉溺在人生挫折帶來的痛苦中不能自拔,就不會只顧低頭添舐自己的傷口而感覺不到人間的溫情和希望。“山頭斜照卻相迎”,是對生活的一種積極觀照,是經歷磨難和打擊之後的靈魂昇華。


有句俗語“人生若有不快活,只是未讀蘇東坡”,說的就是蘇東坡的從容樂觀。這兩句意思是,如果你覺得生活很苦悶,不快樂,不妨去讀讀蘇東坡的詩詞,看看他風雨坎坷的一生,學學他是怎樣一次次化解悲苦走向樂觀曠達的。


“一門父子三詞客,千古文章四大家。”蘇軾的一生起點很高,栽得很狠,但他比誰都會生活,比誰都活得灑脫。他一生經歷三次在朝、三次外任、三次被貶,還有兩任妻子都先他而逝等數不清的挫折悲傷,但他卻總能冷靜面對、調適心態、化解憂愁,從生活的低谷反彈,站在精神的制高領地,找到人生的快樂之道。


正如他說的:“細雨斜風作曉寒,淡煙疏柳媚晴灘……人間有味是清歡。”


03 “隨遇而安”的淡泊自適


佛說,苦非苦,樂非樂,只是一時的執念而已。執於一念,將受困於一念;一念放下,會自在於心間。


蘇軾從享譽文壇、名震汴京的太守,遭人誣陷、鋃鐺入獄,再由獄中之囚僥倖活命,變成了小小的團練副使,此等落差一般人定是無法接受,而被貶到黃州三年後的蘇軾,卻早已運用“放下執念”的佛家思想,使自己“處世超然達觀,來去隨遇而安”了。


這首《定風波》結尾的“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是整首詩最富含禪意哲理的點睛之筆,“蕭瑟處”可以解讀為曾幾乎置蘇軾於死地的險惡官場,蘇軾從風雨中頓悟到:自然界的雨晴既屬尋常,那麼人生中的榮辱得失又何必碎碎念念、耿耿於心呢?“歸去”,可理解成歸隱,也可理解成心靈的皈依,心靈進入了寧靜的境界,再看生活中的風雨或陽光,哪有什麼區別呢?故他寫道“也無風雨也無晴”,只要處之泰然,就不會因風雨坎坷而擔驚受怕,也不會因陽光燦爛而欣喜若狂,這是人生的大境界、大超越。


總之,這首歡快流暢、意蘊無窮的詞作,於簡樸中見深意,於尋常處生奇警,表現出作者曠達超脫、淡泊從容的胸襟,寄寓著人格獨立、超凡脫俗的人生理想。讀這首詞,使我們對人生的榮辱浮沉、情感的喜樂哀愁有一番全新的認知和體悟,會趨向人格的高崇、心境的淡定,智慧的萌發。難怪林語堂先生如此評價:“蘇東坡是個秉性難改的樂天派,是悲天憫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


竹茗煮雪


《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

宋 • 蘇東坡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餘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詞。】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

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

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釋義:

這首詞作於公元1082年的春天,也就是宋神宗元豐五年。

蘇東坡因“烏臺詩案”被貶到黃州(今湖北黃岡)做團練副使的第三個春天。

他與朋友一起出去春遊,在路上卻遇到了狂風暴雨,朋友們被雨淋溼,都感到很狼狽,很掃興。

只有蘇東坡卻毫不在乎,沒有這樣想,依然興致不減,泰然處之,緩步而行。

他的朋友們眼裡看到的只是風雨,而蘇東坡在雨中參透的是人生!

甚至在雨中蘇東坡對人生又有了新的感悟,等雨過天晴,他聯想到自己人生過往,又想到遇上的大雨,不禁感慨叢生,毅然寫下了這一首千古流傳的《定風波》。

這首詞裡作者表面寫的是風雨,其實是指人生中經歷的坎坷。

自然界的天氣也不是一直都是晴天,偶爾颳風下雨屬於自然界的正常現象。

人們在下雨天,往往會穿上蓑衣,打上雨傘,繼續前行,該上班的繼續上班,該做生意的繼續做生意。

絲毫不會因為風雨來了,就害怕、甚至止步不前。

我們每個人的人生經歷也不會總是一馬平川,也會經歷風雨坎坷和艱難險阻。

這些困難就像自然界晴天裡颳風下雨一樣稀疏平常,遇到這些,你不要害怕,就像對待下雨天一樣去面對它,克服它。等困難過去了,一切就會順利了。

詞中“風雨”二字,作者一語雙關,既指野外途中所遇的風雨,又暗指幾乎致他於死地的政治“風雨”和人生險途。

他是在告訴我們,在人生的旅途中,無論是颳風下雨還是一帆風順,都要有樂觀的處世態度。都不要退縮,要勇敢去面對。

就眼前的這點風雨,如何能夠和自己仕途中的“烏臺詩案”幾近被人迫害致死的波瀾壯闊相比呢!

“回首向來蕭瑟處”其實是作者對自己過往人生的回顧,仕途的黑暗曾經讓他疲憊不堪,但是生活依舊要繼續,人生不能夠總沉浸在過往的悲傷之中。

蘇軾在入世的時候,常會用儒家思想要求自己,積極濟世。

而遭遇挫折的時候,他便會用道家的老莊思想開導自己。

“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這飽含人生哲理意味的點睛之筆,道出了作者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獲得的頓悟和啟示。

詞人看到初晴的陽光彷彿在迎接自己,讓他看到了未來,看到了希望。

這首《定風波》其實是蘇軾心靈和人生經歷的藝術投影。

從寫景抒情,表露出作者獨特的胸懷,富有哲理的人生觀,坦然面對人生坎坷的從容都在遊覽遇雨這件小事中體現出來。

也難怪清代文學家鄭文焯評價到:“此足徵是翁坦蕩之懷,任天而動。琢句亦瘦逸,能道眼前景,以曲筆寫胸臆,倚聲能事盡之矣。”(《手批東坡樂府》)

描寫雨的詩句有很多:

許渾有“山雨欲來風滿樓”說的是緊張;

韓愈有“天街小雨潤如酥”寫的是清新;

李商隱有“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寄的是思念;

杜牧有“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發的是懷古幽情;

李煜有“簾外雨潺潺,春意闌珊”記的是夢裡江山;

李清照有“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訴的是悽婉。

而蘇東坡在這首詞裡,卻寫出了雨的另一番境界。

在這場雨裡,他的思想得到了昇華蛻變,他從艱難困苦中走出了自己的樂趣,自己的人生。

大自然總是有情,在我微冷之時,給我陽光溫暖。

我應該感謝自然,享受這陽光。自然界總是會有風雨,也總是會有晴天,這正如人生。

在這場雨裡,他發現了人生真正的滋味。

也可以說在這雨裡,包含著他所經歷的人生,頓悟到的萬古哲理。

人生幾多風雨幾多愁,不要罔自苦惱,任何事都看開些,看淡些,人生就會少些愁苦。多些幸福。

這首詞的特色,展示著作者的過人之處,他在這首詞的落腳處留了白。

他是那麼淡然,好像把一切都放下了。

雨過天晴,作者就當什麼也沒發生過,“也無風雨也無晴”。

如佛家說的,把一切都放空,甚至把自己歸零,你就會很輕鬆。

我的人生曾經也有過很多“風雨”,每次都是蘇東坡的這首詞鼓勵著我。

當“風雨”來了,我就想:我的“風雨”難道比他的多、比他的大?

顯然沒有,只是一點小“風雨”而已,不要把它放在心上,正確面對,認真客服它,就會迎來我自己的晴天。結果我真的做到了!

蘇東坡用自己的痛苦經歷織就的這首詞,帶給後人無數次的鼓勵和幫助,使他們能正確面對人生中的“風雨”,迎接到屬於自己的晴天。

我想這就是這首詞帶給我們的財富和價值。

惟願你在遇到“風雨”的時候,多去讀讀這首詞,並參透它包涵的深意,它一定會幫到你!

 


slx孔雀東南飛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我認為這首詞給我們留下的財富與價值有以下三點。

價值一:放下的力量。

人生的痛苦往往是因為我們執念太多、牽絆太多,我們過多地在乎那一身美麗的羽毛,過於追求完美,過分在乎人生中的風風雨雨,困擾於陣陣的穿林打葉聲。沒有一定的歲月沉澱和人生感悟的人是寫不出這樣的作品的。這首詞顯示出東坡先生在困頓環境下的積極的人生狀態。吟嘯且徐行,煙雨任平生,這種釋然與豁達可不是裝出來的,絕對不是少年不識強說愁的心態。當一切淡然放下時,人生才可以悲喜自如,成敗皆望。這種淡泊與灑脫,就算不能改變命運,卻可以感化自我,乃至芸芸眾生。東坡曾有言:“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我們每一位世人都是眾生中的一份子,的確難以忘卻營營,只願在一些“不得不”、“不能不”的瑣碎中,我們偶爾要學會靜下來,關注一下自身是不是被物質和現實迷失了方向,喪失了真我。我們一定要學會及時的發現自我,調整方向。這就是放下的力量。

價值二:超脫的力量。

如果非讓我從這首詞中說出最愛的一句,我一定會選“也無風雨也無晴”一句。正是這一句讓這篇作品得到了昇華,一切的穿林打葉、竹杖芒鞋、山頭斜映、料峭春風終將歸去,只有在心中“歸去”,才會有“也無風雨也無晴”的超脫。

經歷了人生的初見、不負、風雨、不悔,才會有這樣的超脫。有了這份超脫,我們才會發現生活的新意,不至於傷春悲秋,不至於陷入日常的冗繁而不能自拔。有了這份超脫,我們在不斷地“匆匆”和“懵懵”中才會關注自我、迴歸本真。

價值三:坦然面對生活的力量。

寫到此處,我突然想到了《誰動了我的奶酪》中的哼哼和唧唧。他們一旦失去奶酪,就因恐懼而束縛了想法和行動。之所以那樣,是因為他們在安逸中忘卻了既定的生存目標。

每個人的一生中都有順境與逆境,失敗和成功,得到與失去,但無論處於何時都要坦然面對。試想我們哪一個人的命運像東坡先生那樣身世浮沉,而他確如此的坦然與率真。只有坦然面對,我們才有可能不會被打倒。風雨不能改變東坡,不能改變你我。

最後建議大家在有空誦讀這首《定風波》時,最好配著林海的純音樂《琵琶語》。那樣效果會更好。





孫廣賓


蘇軾《定風波》: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餘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詞。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蘇軾作為唐宋八大家之一,給我們留下了無數的文化瑰寶,他的詩詞涉及到人生,社會,自然等多個方面。蘇軾由於仕途的不順利,所以人生中遭遇了許多的挫折,但是他在面對挫折與困境所表現出來的從容淡定讓我們敬佩。

那麼說起這首詞對我們留下的財富與價值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看。

如何面對人生逆境

這首詞的創作背景是,那年的蘇東坡三十歲,朝廷中有人故意扭曲蘇東坡的一首詩,以作詩諷刺新法(王安石變法)為由,開始大做文章。蘇軾也因此被捕入獄,在牢中整整呆了一百多天,還差點因此丟掉了性命。也就是著名的“烏臺詩案”。

出獄後被貶至任黃州團練副使,也就是在那個時候蘇軾寫下了這首詞。詞的前半部分描述的是與朋友一起出遊,結果風雨交加,這也讓我想起一句俗語“屋漏偏逢連夜雨”朋友深感有些狼狽,而蘇軾卻不以為然。反而漫步雨中,感受著雨中的美好。

我們又何嘗不是?在人生不斷的追求中總會遇到困難,而當我們面對困難時難免會怨天尤人,甚至還會自暴自棄。其實這個時候我們可以想象一下蘇軾的這種淡然,坦然面對路途所帶來的風雨,濛濛細雨中漫步人生路,或許會發現更加美麗的風景。

遇禍不驚,笑對蒼茫

他到黃州以後,由於是被貶去的,掛著個職,並沒有實權,也沒有俸祿,所以這個時候的蘇軾可以說是過得勒緊褲帶的日子。也就是在這個時候蘇軾接觸到了生活在底層的百姓,常常與他們暢談。慢慢的蘇軾也就愛上了這種日子,什麼功名利祿全都拋在腦後了。

詞的後半部分,由雨中景緻談到人生,進一步的抒發了蘇軾面對人生路上的挫折所表現出的坦然,也充滿了豪放之氣。詩人在這裡也有些觸景生情,聯想到自己因受到排擠而遭受的無妄之災,他用“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

這個時候的風雨對蘇軾來說已經算不得什麼了,一句“誰怕”盡顯蘇軾已經看淡先前的陷害,對人生有了新的認知。盡顯蘇軾氣度從容,充滿了“遇禍不驚,笑對蒼茫”的神韻。

回頭我們在讀此詞,再去感受他漫步雨中的心態,或許你對人生中的挫折就不會那麼在乎了,都說人本就赤條條來,赤條條走,當我們遇到困境之時不妨學學蘇軾的豁達,讓每一次的挫敗都當成我們人生的一場考驗,一次歷練,為我們的人生交上一份滿意的答卷。


燕子的濤寶


一蓑煙雨任平生。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定風波

——蘇軾

莫聽穿林打葉聲, 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索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這闕詞寫於蘇軾因“烏臺詩案”被貶黃州之後的第三年春,《東坡志林》中說:黃州東三十里為沙湖,亦曰螺師店,予買田其間,因往相田。結果途中遇雨,拿著雨具的僕人卻先走了。朋友淋雨,深感狼狽,作者卻不以為意,泰然處之,吟詠自若,緩步徐行。過了一會兒,天晴了,於是有了這千古名篇。

"不用聽那穿林打葉的風雨聲,不妨放開喉嚨大聲吟唱,慢慢地走。這點小事有什麼可怕的呢?拄竹杖穿草鞋輕便勝過騎馬。一件蓑衣,足可抵擋平生所有的風風雨雨。

料峭的春風吹醒了我的酒意,身上感到微微的冷;看山頭上斜陽已經出來了,回望來時路,曾風雨瀟瀟。回去吧,不管它是下雨還是放晴。"

當時蘇軾處於人生的低谷,曾下獄一百零三天,險些喪命。死裡逃生之後,已經看開看淡了,精神層面達到了新境界,胸襟開闊,從容豪邁。他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地位低微,沒有實權,又要接受當地官員監視。可他公務之餘尚有閒情逸致帶家人開墾城東的一塊坡地 ,親身躬耕,以貼補家用,“東坡居士”的別號就是由此而來。這不,春遊時中途趕上下雨,別的人覺得狼狽,我們的“蘇仙”卻依然興致不減,拄竹杖,著草鞋,還能高聲吟唱,欣然作詩。這所做所為,用現在的話說就是心態好。

其實,究其根底,這一闕詞留給我們的財富和價值,就是這三個字。有個好心態,就是一副爛牌,也能打出勝局!

如果把這次途中遇雨看成一次人生的磨難,我用我的理解從另一個角度試分析,看看是否能引起您的共鳴:

  1.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不用聽那些亂七八糟的蜚語流言,該幹嘛幹嘛,而且要從容不迫,不要錯過了路上風景。
  2. 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不要高估自己,該放下面子放下面子,沒有馬的時候,有竹杖有草鞋,該利用都利用,不用太多顧及形象,除了你自己心裡作用,沒人注意你。要是能有蓑衣,你就不用怕風吹雨打了;你要學會舉重若輕。
  3.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要說一如平常不太可能,冷的感覺還是要體會的;挺過去,天就晴了。事情有了轉機,一如“山窮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不要急,你要有耐心等待。
  4. 回首向來蕭索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經歷了種種磨礪,再回頭看,“你會感謝當初努力撐住的自己”,再有什麼,對你來說都無所畏懼了,雨或晴,人生不同的風景而已。

結語:那詞裡出現了現實中卻沒有的“一蓑”,就是這闕詞留給我們的財富和價值!它就在你心中啊!若你有蓑衣在手;若你有蓑衣在心,則人生的雨季,何患?


hyg陌上花開


這些年來,與國學文化有關的節目越來越多。

無論是詩詞類、文化類或者是益智類的綜藝,選手們上場前總要有一番自我打氣的戰前宣言。

其中,“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句得到了許多選手們的青睞。

但是,許多人並不清楚這句霸氣十足的詩句的具體出處。

這句話,出自我們都喜愛的蘇軾的一首詞——《定風波》,讓我們先來熟悉一下它:

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
宋 蘇軾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餘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詞。)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這首鼓舞了一代又一代人的詞,是蘇東坡在風雨中追尋心靈寧靜和在坎坷中尋求精神安定的寫照。

直到現在來看這首詩,其中蘊含的哲理仍然是不可多得的寶貴財富。

第一重:處變不驚的自信從容

三月七號這一天,蘇軾和朋友們在野外途中遇到了大雨。

被雨淋過之後,同行的人都覺得很狼狽,只有他不這麼認為。

他說:不要去聽雨滴穿過林子打到葉子上的聲音,不如像我一樣一邊吟詩長嘯,一邊慢慢從容的步行。

用現在的話來說,咱們的蘇東坡讓大家在風雨面前“保持淡定”。

颳風下雨,不過是淋溼衣衫罷了,天晴過後,難道不是雲淡風輕?

“何妨”、“徐行”二詞,透露出蘇軾的無畏風雨,超然物外的樂趣。

第二重:為人處世的豁達灑脫

咱們的蘇大才子又說了:手裡拄著竹杖,腳上蹬著草鞋,走起路來卻比騎馬還要輕快。怕什麼風吹雨打?

我就披著一身蓑衣,任憑風吹雨打,照樣過屬於我的一生!

這份曠達超脫的胸襟,大約也只有東坡居士能向每一個人傳遞。

哪怕是“簞食瓢飲”、“竹杖芒鞋”,頂著風冒著雨前路坎坷,但是我擁有超然的心胸,感受到的只有那“輕勝馬”的輕鬆瀟灑。

人生不如意者十之八九,與其內心苦悶、惶惶終日,不如“一蓑煙雨任平生”,以豪邁灑脫的姿態搏擊風雨,以舒闊的心胸笑對人生。

第三重: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

這時,微涼的春風吹醒了蘇軾的微醺,他微微感覺到一絲涼意。山頭那邊夕陽西下,迎著面送來一點溫暖。

回望一眼那剛才走過來的風雨蕭瑟的地方,他信步歸去,不管它是風雨還是放晴。

這是蘇軾貶到黃州之後的第三個春天。經歷過烏臺詩案這一巨大打擊之後,政治"風雨"和人生險途幾乎致他於死地。經歷了官場上的陰晴多變和被貶謫的困境,蘇東坡依然能夠心靜如水、淡然處之。

自然界的晴雨之變是那麼的尋常,個人的一時榮辱得失又何足掛齒呢?不如常懷物我兩忘、無喜無悲的心境,管他風雨還是天晴。

是啊,我們的一生,有獲得,有捨棄,有成功,有坎坷。

然而,我們永遠要學習的,就是那面對人生浮沉的處事不驚,身處逆境困頓的淡然無懼,以及永懷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


黍離Willow


蘇軾的《定風波》給我們留下了怎樣的精神財富和價值呢?先來看原詞: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其一,面對突如其來的風雨,困難,挫折,災難,要頂得住,不要害怕,不要驚慌,要處驚不亂,泰然處之。此時,詞人正和自己的朋友一起,去黃州東南三十里地的沙湖鎮看田地,他喜歡這裡的風土人情,準備終老於此,回去的路上,同行的人都狼狽不堪,有的手足無措,有的怨聲載道,只有詞人,神態依然,渾然不覺,頗有豪興雅量,並即景生情,揮毫寫下了這首《定風波》。顧遂老人很欣賞這發端兩句,認為最耐人尋味。不要在意那淒厲的風雨之聲,能穿林而過,可見風聲之大,能聽到噼啪的雨滴聲,可見雨點之大,可詞人毫不為意,仍然意態閒適,瀟灑地放聲吟歌前行。只有辛稼軒的“莫避春陰上馬遲,春來未有不陰時”稍稍可以相提並論。顧遂認為,輕勝馬,誰怕?是拖泥帶水,畫蛇添足的敗筆。正所謂,你說晚食當肉,安步當車,表明你心中尚有肉與馬車在。至於說誰怕?那是怕還是不怕呢?看來,顧老以佛家的心態來關照這首詞了。

其二,面對人生的困境,人生的低谷,人生不可抗拒的逆境,要如坡仙那樣,隨遇而安,不計個人得失,保持豁達樂觀的情懷。

蘇軾由一位地方要員,因為自己給皇帝的上書中,用了敏感的“不能侍奉新進”等字眼,被御史臺扣上了蔑視皇帝,毀謗新法的罪名,又找出他的一些詩詞,欲置其於死地,後經多方營救,才被貶謫到黃州,充任團練副使,不得簽約文書,等於軟禁在哪裡。這時的蘇軾,死裡逃生,但他也沒有低沉,頹廢,用樂觀,積極的態度,去面對艱辛,孤寂的生活。正如詞中所寫,一蓑煙雨任平生。詞人把眼前的風雨,推而廣之,擴展到人生的政治風雨,我不在乎什麼,只要一件蓑衣就足夠了,我有雙手,能在東坡開荒種地就行,從此,世人只知道有東坡了。



其三,面對紛擾,喧囂的社會,我們見喜不喜,見憂不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寵辱偕忘,這不就是“也無風雨,也無晴”的境界。一切風雨都會過去,春寒料峭,微冷之時,卻迎來了溫暖的夕照,然而詞人已經達到了,無所念而住於心的境界,大自然的一切塵俗已經不染於心了。正是: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蘇軾深受儒釋道思想的感染,無論處於什麼境地,都能悠然自得,是值得我們學習的寶貴財富。據蘇軾回憶,他在御史臺的牢獄中之時,一天,突然來了一個囚犯,進去後,也不多說話,獨自睡在牆角,蘇軾也沒有理睬,與往常一樣,到了晚上,便呼呼大睡。據說,那是皇帝派去的宦官,探查蘇軾態度的。顯然,蘇軾的淡定有助於他的獲釋。

還有一次,蘇軾兄弟兩人都被貶謫,兩人在一酒家相遇,買了兩個餅子,蘇轍感覺到難以下嚥,蘇軾卻吃的津津有味。蘇東坡隨遇而安的情懷可見一斑。


江湖夜雨92


致力於古典文學研讀和寫作的小阿蠻來啦,各位且慢慢細聽。


蘇軾《定風波》有多首。想必樓主所說,應是《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全詞如下: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
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瀟瑟處。
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一、彆著急,我們要先了解寫作背景

蘇軾因為烏臺詩案被關進了監獄一段時間,放出來之後(很多人營救他),他就被貶為了黃州團練副使。這是什麼官職不重要。重要的是,第一,蘇軾這次是死裡逃生;第二,蘇軾來到了偏遠的地方;第三,蘇軾這時候還是戴罪之身。這三點很重要。我們可以設身處地想一下,如果換成是自己遇到這樣的情況,會是什麼心情,什麼態度去面對?

二、從三個方面來談,我們從蘇軾這首詞中可以獲得什麼樣的人生財富?

蘇軾這首詞很好懂。下面我會結合詞中寫到的情況來談。


1、對待自然的態度

這首詞,有一段序,蘇軾在裡面說,這一次,他們幾個人出去玩,回來的路上趕上下雨了。怎麼辦?沒有雨傘,雨衣也沒有,躲雨的地方一時也找不到。大家都被淋成了落湯雞。其他人都覺得,哎呀,太慘了,太狼狽了。但是蘇軾說,“餘獨不覺”。什麼意思?意思就是,沒事啊,下雨很好呀,很爽!

怎麼個爽法?“穿林打葉聲”,聽著雨滴落在樹葉上發出的滴答聲響,很爽!“吟嘯且徐行”,慢慢走,一邊走,邊吹口哨,唱歌,很爽!“竹杖芒鞋”,拄著竹帳,穿著芒鞋,也很爽!

這就是蘇軾對待自然的態度。遇到什麼事情,不要慌,不要苛求什麼條件。有什麼就是什麼,有什麼就值得高興!就是要樂觀去面對。


2、對待社會的態度

前面介紹了,蘇軾這時候的處境怎麼樣?很險惡,很糟糕的。就像這下雨天沒帶雨傘一樣。面對這樣的大環境,要怎麼辦?一時半會改變不了,沒關係呀,豁達去面對嘛。蘇軾說,“誰怕”?反正他不怕!一蓑煙雨任平生,蘇軾他穿著蓑衣,在煙雨中逍遙前行,這就是他面對社會的態度。

大的環境,大的情勢暫時無力改變,那就豁達去面對。別生氣,別怨憤,別怨天怨地的。再怎麼抱怨,老天爺也不會幫你。最後能幫你的,只有你自己。


3、對待自己的態度

這首詞的下闋,就是第二段,可以歸納為就是蘇軾對待自己的態度之後的結果。非常棒,有沒有?當你面對自然的時候,能夠從容淡定,不慌不忙;

面對社會的時候,能夠豁達大度,不怨不恨。那麼,你也就學會如何面對自己

就是要堅持住。挺住,意味著一切。這是詩人里爾克說的。詞的下闋,就寫:雖然下著雨,雖然天氣還有點陰冷。但是堅持下來,走過了這段路之後,怎麼樣?太陽出來啦!天晴啦!這就是我們的人生。在歷經了艱難險阻之後,我們只要能堅持自己內心的理想和追求,那麼,總會有風雨過後見彩虹的時刻!“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這就是我們堅持自己內心之後的勝利!

加油吧!我是小阿蠻,雖然我認真寫這篇回答,看的人可能不會太多,同意的也不會太多,但是我淡定去面對,我不抱怨,我就堅持自己的信念來做這件是事情。至於結果,將來會證明的!

和我一起加油前行吧~~~~~~



小阿蠻


定風波

蘇軾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餘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  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想象一下,在某個早晨是天高氣朗的日子,幾個朋友一起去郊遊,待到高興時,卻下起了大雨,同行的人皆抱怨連連。怪天公不作美,這是遊玩的興致全無,可是有一人卻與眾不同。別人都在奔跑找避雨的地方,而他卻聽著雨打竹葉聲,哼著小曲,慢慢的走著。同行的人一定都笑他瘋癲。然而,別人笑‘痴’,誰解其中味啊。此詞作於宋神宗元豐五年(1082),貶謫黃州後的第三年。  

上闋,寫遇雨後的情境。“莫聽穿林打葉聲”雨滴打在竹葉上發出響聲,你不要感到掃興。如果你把它當著美妙的音樂來欣賞,就不妨“吟嘯且徐行”了。可見“莫聽”兩字,到出了蘇軾的心境。對客觀事物,客觀存在不要太在意。不妨去欣賞它。人們都說,生活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那麼如何才能善於發現呢?不妨學學蘇軾。我們多數人都被外界的各種不順心的事手煩惱,整天抱怨老天不公,有用嗎?沒用。可能當你抱怨後,卻來個“回首向來蕭瑟處,也無風雨也無晴”。真是讓人哭笑不得。這時人們又要說。真是 天意弄人呢?是嗎?我說你這麼認為就應該好好像蘇軾學習了。不要被客觀存在所牽繞。不妨去學著欣賞,大不了就像學看一幕悲劇一樣,其實悲劇的人生才有價值。  生活條件不好。“竹杖芒鞋輕勝馬”又有什麼好怕的呢,“一蓑煙雨任平生。”這樣才曠達嗎。  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既然朝廷不給我兼濟天下的機會。“芒鞋青竹杖,自掛百錢遊;可怪深山裡,人人識故侯。”(《初入廬山》詩)也塗個清淨逍遙,說到底。誰不想,逍遙自在的生活呢。我覺得這才是人追求的最終生活境界。“一蓑煙雨任平生。”是我最喜歡的一句。有這樣一種解釋:“:“披著蓑衣在風雨裡過一輩子,也處之泰然(這表示能夠頂得住辛苦的生活)。”(胡云翼《宋詞選》)。我到不這麼覺得,我覺得是:我沒有什麼身外之物,下雨也只要有一蓑衣就行了,管你三七二十一。燕子很輕盈才能飛的很敏捷。風箏很輕,才能飛的很高。人只有不被聲名榮譽所累才能,領悟人生真諦。  

下闋是寫,天轉晴了。“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料峭的春風把酒吹醒了,有點冷,冷嗎。“山頭斜照卻相迎”不冷了吧。這個轉,轉出了味道:當你被外在的困境所困繞時,如果一味的抱怨,可能到順境時,你也不能把握了。你應該時刻記著“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天晴後,回頭看看“蕭瑟處”,剛才還是大雨,現在已經天晴了,大自然就是這樣,月圓了就缺,缺了有圓,反覆循環。雨後便是天晴,天晴後便是下雨。如此循環,難道不是“也無風雨也無晴”嗎?佛說“菩提本無樹,明淨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當你心靜如湖水,全不在意外在事物的得失時,你便可以領悟“也無風雨也無晴”的快樂了。前面我們已經說了:此詞作於宋神宗元豐五年(1082),貶謫黃州後的第三年。官場黑暗。被貶不知道有沒有被升的機會,要想“也無風雨也無晴”,只有“歸去”了。(照應上文“一蓑煙雨任平生”。)

《定風波》作者蘇軾實際上是以自然風雨來隱喻人生風雨,表明自己對於各種政治打擊和迫害已遇變不驚,見怪不怪了!作者正是通過這一件生活小事表達了自己那種曠達、灑脫的人生態度。這也就是蘇軾留給我們的精神財富和價值!





詩人王堅


蘇軾的《定風波》告訴我們,遇到困難時內心要強大,人生道路上沒有風雨陰晴,一切都是命運的饋贈,雷霆雨露俱是天恩!

1、蘇軾的人生中遇到的最大問題

蘇軾與人為善,對世道的險惡沒有深刻的認識,所以才會在詩中表達對王安石變法的不滿。結果,發生了“烏臺詩案”,他九死一生最終被貶黃州。宋哲宗親政時,極力打擊舊派,他被先貶惠州,後貶儋州。三次被貶,累計長達十二年。可見,蘇軾一生最大的問題就是如何對待貶謫。

初到黃州時,蘇軾心中充滿了不安和委屈,因此才寫下了《卜算子·黃州定慧院寓居作》。而《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的出現,讓我們看到了一個鳳凰涅槃、浴火重生的蘇軾。

2、一蓑煙雨任平生

“一蓑煙雨任平生”的大意是,即使披著蓑衣在風雨中度過一生,自己也會泰然處之。這是蘇軾在“烏臺詩案”後的精神昇華。蘇軾的詩詞中,用到“平生”的還有,《自題金山畫像》中的“問爾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六月二十日夜渡海》中的“九死南荒吾不恨,茲遊奇絕冠平生”。每一處,都能讓我們看到蘇軾面對困境時的強大內心。他能把得失、榮辱、生死置之度外,其曠達的人生觀顯現的淋漓盡致。

3、也無風雨也無晴

這是蘇軾在雨後的體會,也是他在精神上的再次昇華,前邊寫的是不怕風雨,現在是無所謂風雨。在蘇軾眼裡,人生已經沒有了風雨和晴天的區別,一切都應該順其自然,一切都是命運的饋贈。蘇軾能夠看到歷史上盛衰興亡的變化,當把個人的悲哀放到歷史中去看時,就不是一個人在負擔這種悲哀了。不必因為悽風苦雨而苦惱,因為這悽風苦雨終究有停的時候。

綜合來看,蘇軾的《定風波》告訴我們,遇到困難時內心要強大,人生道路上沒有風雨陰晴,一切都是命運的饋贈!

關注梅鶴讀書,一起讀出不一樣的精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