鎮江的現代名人,要1800年以上的資料,要多?

孔傑霖


趙聲(1881—1911)字伯先,所以又名趙伯先。他是江蘇鎮江大港人。因生於百花節前夕,故號百先,他有“我生偏在百花先”之句。 趙伯先清末在新軍擔任軍官,為孫中山先生領導的同盟會主要領導人之一,是孫中山和黃興的親密戰友。1911年3月29日,趙伯先具體策劃、組織並領導了驚震中外的黃花崗起義。起義失敗後,趙伯先因壯志未酬,悲憤成疾,於1911年5月18日(辛亥年農曆四月二十日)病逝於香港,遺體葬於香港笳菲公園的山頂上。由於當時清朝還未被推翻,墓碑傷不用真名,只題作“天香閣主人之墓“(天香閣是趙故宅樓名)。 1912年初,孫中山大總統為首的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明令追贈趙伯先為上將軍,孫中山委派趙伯先三弟趙光赴港於4月1日遺體從香港運回,安葬於故鄉鎮江南郊竹林寺附近,碑曰“大將軍趙伯先之墓”,並建立墓道等建築。章士釗,王立,柳亞子馬錦春等均為之立傳。 趙伯先之所以墓葬南郊,是根據他自己生前的意願而決定的。1898年秋,18歲的趙聲第一次離開家鄉大港鎮到鎮江遊覽。趙伯先遊覽了鎮江後,第二天和幾個結識的青年學生一起漫遊南郊。他們行至竹林寺時,登上一處青山遠眺,看到這裡群山環抱,蒼松翠竹,環境幽靜。指著一處山麓高聲對大家說:“這座佛寺風光美好,地勢高爽,我將來‘百年’之後,一定要在這裡下葬。”說罷,口占即興詩兩句: 他日行人遙指處, 竹林深處趙公墳。 1911年3月趙伯先與黃興領導著名的黃花崗起義失敗後,悲憤欲絕,勞累成疾,4月20日因病去世。1912年,孫中山領導的中華民國南京臨時政府,決定將趙伯先靈柩運回鎮江安葬,營建烈士陵園,4月1日,鎮江舉行萬人追悼大會,會後,由城西到城東轉南郊將伯先遺體入竹林寺東側陵寢。這是趙聲生前友人和鎮江各界人士,因趙伯先青年時遊竹林寺曾有“竹林深處趙公墳”之言,而共議建烈士墓於南郊的。

葛洪(284—364)字稚川,號抱朴子。生於西晉,丹陽句容人。少年好學,博覽經、史、百家典籍,擅書法,以儒學知名,不善交遊,曾參與鎮壓石冰起義。東晉初,任諮議參軍。好神仙之法。最初從鄭隱學道煉丹,晚年聞交趾產丹砂,要求去勾漏當縣令。攜子侄去羅浮山修道煉丹並從事著述。所著《抱朴子》分內外篇,《內篇》20卷,言“神仙方藥,鬼怪變化,養生延年,禳邪卻禍之事”,為現存完整的“神仙家言”。《外篇》50卷,詳論“人間得失,世事臧否”,反映作者內神仙而外儒術的根本立場。他在長期研製金丹的實驗中,積累了不少樸素的化學知識。內篇《金丹》、《黃白》等篇裡,研究用礦物煉丹、鍊金銀。在《仙藥》及其他篇中,有用植物治疾病的記載,對化學和製藥學的發展有一定貢獻。葛洪一生著作較多,除《抱朴子》外,還有碑、誄、詩、賦百卷,《西京雜記》6卷,《金匱藥方》100卷,《肘後備急方》3卷。


劉裕(363—422)字德輿,小名寄奴。祖籍彭城(今江蘇徐州),曾祖時移居京口(今江蘇鎮江)。少時家境貧寒,以種地、打柴、捕魚和做小商販為生,後任東晉北府軍中、下級軍官。晉隆安三年(399年),劉裕跟隨北府名將劉牢之鎮壓孫恩起義,在鎮江蒜山一戰把孫恩逼入海中。接著桓玄作亂,攻入建康,逼死劉牢之。劉裕首先在京口發難,殺了桓玄派駐京口的桓修,被各路義軍推為盟主,打敗桓玄。官至侍中、車騎將軍、都督中外諸軍事,持節領徐、青二州刺史,坐鎮京口,成為北府軍的統帥。義熙五年(409年)和十二年,劉裕組織了兩次北伐,先後消滅南燕和後秦,收復了洛陽和長安,位至相國,封宋公。元熙二年(420年)廢晉恭帝稱帝,國號宋,史稱宋武帝。劉裕用人“網羅幽滯”,所重任的將相王鎮惡、劉穆之等都出自寒門。對於豪門巨族如“京口之蠹"刁逵等人,則採取嚴厲打擊的政策。他重視農業,整頓戶籍,合併和取消了許多僑郡僑縣,減少依附隱匿,招撫逃亡,使農村勞動力得到保證。他不止一次下令減免賦役,停止徵調,需用物資給價向民間採購。在做了皇帝之後,把寧州獻的琥珀枕敲碎賜給將士去合金創藥。自己舊時用過的農具,命人妥為收藏,留示子孫。


臧榮緒(415—488)自號披褐先生。祖籍東莞莒(今山東莒縣),後居京口。幼年喪父,家境貧寒,教授生徒以養母。為人情操高尚,篤愛《五經》,治學嚴謹,潛心著述,與當時另一隱者關康之相友善,時稱“二隱”。臧榮緒綜合王隱、何法盛等人所著晉史,編成《晉書》11O卷,還著有《嫡寢論》、《拜五經序論》,均遺佚。臧質任江州刺史,曾慕名徵招他為幕僚,他託病謝絕。肖道成(即齊高帝)任揚州刺史,徵招他為主簿,他不予理睬。肖道成稱帝后,司徒褚淵曾推薦臧所著《晉書》。唐太宗貞觀十八年(644年),房玄齡等即以此書為依據修《晉書》。在唐初流傳的18家晉史中,臧著《晉書》是比較完整的。


蕭統(501—531)字德施,小字維摩。南朝蘭陵(今江蘇武進)人,梁武帝長子,天監元年(502年)立為皇太子,曾參予朝政,死後諡號昭明,故稱昭明太子。他博學多才,擅詩文,禮賢下士,廣集書籍,好遊山水。據宋樂史《太平寰宇記》、宋《嘉定志》及南宋陳詠(景沂)《全芳備祖》記載:蕭統曾於鎮江西南招隱山築臺讀書。並設增華閣,邀請著名學士編集《文選》30卷,收秦漢以來詩、文、賦、論等各種文體共700餘篇。這是我國最早的詩文總集,對後世文學影響極大。蕭統在《文選》編成後,雙目失明,不久即病逝於建康。後人輯有《昭明太子集》。


劉勰(約465一約532)字彥和,原籍山東莒縣,世居京口(今江蘇鎮江)。劉勰早孤,篤志好學。因家貧而不婚娶,依佛子僧祜居住,精通佛教經論。南朝梁天監初,兼東宮通事舍人,深得梁武帝太子蕭統的信任。在南齊時,劉勰即開始撰著《文心雕龍》50篇,論古今文體。當時文學鉅子沈約讀此書後十分推崇,贊為“深得文理”。劉勰晚年剃去鬚髮,立志出家,法名慧地。《文心雕龍》是我國第一部體系完整的文學理論鉅著,全書論述範圍包括文體區分、創作方法以及文學批評等方面。


沈括(1031—1095)字存中,杭州錢塘人。父親沈周,北宋仁宗時曾知潤州軍州事。皇佑三年(1051年)廕襲為溧陽主薄,疏溧水得田七千頃;任寧國縣會,修萬春圩。嘉佑進士,任昭文閣校勘。神宗時積極參加王安石變法,歷任司天監、翰林學士、權三司使等職。元豐二年(1079年)出知延州(今陝西延安一帶),因永樂城失守,貶為均州團練副使。元豐八年徙秀州團練副使。經潤州時看到朱方門外一處地方很像他夢中到過的所在,便決意在這裡建夢溪園以終老。哲宗元祜三年(1088年),他得到“任便居住”的許可,便遷潤州,築夢溪園定居。沈括晚年,雖然政治抱負不得施展,卻在夢溪園裡總結了畢生學術研究,寫成《夢溪筆談》,全書分17目,共609條,內容涉及政治、經濟、軍事、法律、哲學、數學、天文、地理、物理、化學、醫學、冶金、建築、生物、考古、語言學等多種學科。書中關於科學技術的條目佔三分之一以上,有些比西方同類發現早幾百年。現代英國著名中國科學技術史研究者李約瑟博士稱這部書是“十一世紀的科學座標”。此外還著有《忘懷錄》、《茶論》等20餘種,可惜大部分已經佚失。


米芾(1051—1107)初名黻,字元章,號海嶽外史、襄陽漫士、鹿門居士。世居太原,遷湖北襄陽,徽宗時召為書畫學博士,官至禮部員外郎,人稱“米南宮”。由於性情怪異,故又稱“米癲”。後因喜愛京口山水,晚年定居鎮江,直至終年。死後葬於鎮江。米芾能詩善文,擅長書法、繪畫,尤其精於對藝術品的鑑別。人們對他的行、草書有“風檣陣馬,沉著痛快"的評語。他與蔡襄、蘇軾、黃庭堅合稱“宋四家”。他曾在鎮江北固山建寶晉齋,聚法書、名畫其中。北固既火,又以一方石硯與蘇仲恭換取甘露寺下一塊園地,建海嶽庵。米芾畫山水是從董源的畫法演變而來,不求工細,多用水墨點染。其子米友仁,繼承乃父風格,米家父子的山水畫自成一家,開創了獨特的風格,被稱為“米氏雲山”。米芾在山水畫上的創造,在於對真山真水有深切的感受,當代畫家認為“他長住江南,尤其對鎮江一帶的雲山煙雨,得到飽遊飫看”。主要著作有:《書史》、《畫史》、《寶章待訪錄》。後人輯本有《寶晉英光集》、《寶晉山林集拾遺》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