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殺了劉伯溫,朱棣繼位後,為何又殺了劉伯溫的兒子?

zasdff2010


《明史》中說,胡惟庸一黨被朱元璋屠殺,其原因之中有一條,即害死劉伯溫。意思是說胡惟庸害死了劉伯溫,怎麼成了朱元璋殺了劉伯溫呢?很多陰謀家是這樣推斷的,朱元璋為了殺劉伯溫,借刀殺人,讓胡惟庸給劉伯溫帶去珍奇藥物,病痛中的劉伯溫因為服用了胡惟庸帶去的藥之後,病情加重,遂死去。於是,就有了朱元璋要殺死劉伯溫的傳說。

我要說的是,這完全是子虛烏有之事,當時的劉伯溫已經退休在家,手中無權無勢。如果劉伯溫還在朝廷,也許還可以制約牽制胡惟庸一黨,但是此時的劉伯溫,根本不可能威脅到朱元璋。

劉伯溫一世的性格剛直,不怕得罪人,是浙東集團的領袖人物,也正是因為如此,劉伯溫既受到朱元璋的器重,也為朱元璋所忌憚。在當時的朝廷,浙東與淮西兩黨的鬥爭可謂此起彼伏,你方唱罷我登場。

很多人認為,劉伯溫斬殺李善長的親屬李彬是引火上身的導火線,胡惟庸上臺後,為了給自己的“老東家李善長報仇,借朱元璋賜醫劉伯溫的機會,幹掉了劉伯溫,在這裡,也成了胡惟庸借朱元璋之手殺死劉伯溫。孰是孰非我們無法知曉,但是劉伯溫肯定不是朱元璋所殺,因為朱元璋根本沒有必要對付一個行將就木的老頭,從另一個角度講,劉伯溫在的話,還可以牽制一下淮西集團,他幹嘛要毀掉“這隻手呢?

朱元璋最終要打掉淮西和浙東集團這是肯定的。朱元璋出身草根,文化不高,當過叫花子和和尚,對元末官吏的腐敗痛徹心骨,要不是那樣,他也不會走上造反的道路,歷史很幸運,他翻身做主,當上了皇帝,建立了大明王朝。他知道,他要依靠地主階級比如淮西和浙東集團來建立強大的帝國,但是他決不允許這些官僚集團成為和元末那些地主階級一樣的貨色,所以他對官僚地主階級下手很重,建立了嚴苛的法律和制度,誰要是犯法,必定受到重懲。

有人說,老朱本身不最終也成了地主階級的一份子嗎?他將朱家的子孫封王封地,十分大方。不錯,這並不妨礙他打擊另外一些官僚集團,為穩固朱家的江山而大開殺戮,我們不能以現代的眼光來看待朱元璋,朱元璋也走不出封建王朝的怪圈。

在朱元璋看來,大明的江山已經穩固,而隨同他一起打江山的文官武將和官僚集團無非也就是要在功成名就之後分一杯大明江山的羹,這杯羹朱元璋給不給,怎麼給才是問題的重點。像劉伯溫這樣明歷史道理的人,絕不會為求得一杯羹而丟掉自己身家性命的,所以他一再請辭,退休回家養老。

話題扯遠了,還是回到原題吧。劉伯溫有兩個兒子,一個叫劉漣,一個叫劉璟。劉漣被胡惟庸逼迫跳井身亡,劉伯溫的誠意伯爵位本來應該分給劉璟,但是被劉璟推辭,讓給了劉漣的兒子。劉璟後來追隨朱允炆,為朱允炆的臣僚。

話說劉伯溫的這兩兒子雖然仁孝賢德,但是腦子遠不如劉伯溫活絡,屬於讀死書的知識分子,只知死板的忠誠孝義,卻不知道靈活變通。劉漣如此,劉璟也是如此。

朱棣搶奪了侄兒朱允炆的江山之後,對他身邊的臣子如黃子澄齊泰和方孝孺大開殺戒,多誅九族,方孝孺被誅十族。本來劉璟與朱棣曾經交好,經常在一起下棋,這廝跟皇子下棋也是直來直去,不知道讓著點朱棣,朱棣雖然心裡憤恨,但是鑑於他耿直仁孝,故而作罷。

但是當了朱棣皇帝后,劉璟卻依然如故,更惱火的是,他一直認為朱棣得位不正,從不稱呼朱棣皇上,而是直呼朱棣皇子時候的叫法,這明顯是不承認朱棣帝王的合法性,朱棣怎麼可能忍,於是,就將劉璟給殺了。


青燈問史


明初有兩個功臣的死因比較有爭議,一個是徐達,另外一個就是劉伯溫了,明史記載徐達是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徐達在駐守北平的時候背上有疽,在洪武十八的時候,病情加重,最後去世了。

而根據一些明人筆記,徐達因為有背疽,不能吃發物,朱元璋就派人送了蒸鵝給徐達,徐達吃後就死了。而劉伯溫呢,也有兩種說法。洪武八年正月,公元1375年,劉伯溫得了風寒,朱元璋就讓胡惟庸帶著太醫給看望劉伯溫。

太醫給劉伯溫看了病之後,給他開了藥方,劉伯溫就照藥方抓藥然後煎藥用,但感覺肚子裡有石頭,覺得十分的不舒服。二月的時候,劉伯溫拜見朱元璋,委婉的跟朱元璋說,自己服了太醫開的藥之後,反而病情加重。

而朱元璋聽後,不置可否,他跟劉伯溫說不要多心,安慰他要多休養,這樣病才好,劉伯溫也沒有辦法。三月,劉伯溫返回了故鄉青田,四月,劉伯溫去世,終年六十五歲。而後來中丞塗節告發胡惟庸的時候,說劉伯溫是胡惟庸讓太醫給毒死的。

但是我們根據朱元璋對劉伯溫病後服藥的情況,再加上開藥的是太醫來看,有一些人認為命太醫下毒的並非是胡惟庸,而是朱元璋。當然,也有一些人認為,劉伯溫是病死的,和胡惟庸、朱元璋都沒有關係。

劉伯溫有兩個兒子,長子叫劉璉,次子叫劉璟。劉璉,洪武十年的時候,擔任監察御史,洪武十一年,劉璉出任江西參政,朱元璋本想重用劉璉,但是劉璉被胡惟庸所迫,跳井而死。

劉璟,洪武二十三年,朱元璋本來想讓劉璟襲劉伯溫的誠意伯爵位,但是劉璟說他的兄長劉璉的兒子劉廌還在,朱元璋就將誠意伯這個爵位給了劉廌。劉璟擔任谷王朱橞的左長史。

劉璟曾經和朱棣下過圍棋,因為劉璟的棋藝比較高,朱棣說,你能不能讓讓我?劉璟說:能讓的,我自然會讓,不該讓的,我也不敢讓。朱棣聽完沉默了。朱棣即位之後,召劉璟,劉璟稱病不去。

朱棣就將劉璟入獄,劉璟只稱朱棣為殿下,而不稱陛下,劉璟還說:殿下百年之後,還是逃不過一個“篡”字。劉璟之後自縊而亡。


歷史簡單說


首先,說朱元璋殺劉伯溫是無稽之談。朱棣篡位時,劉伯溫兒子不願效力篡位逆賊,被朱棣所殺。

朱元璋正式建立明朝以後,劉伯溫的仕途不算好,但朱元璋並末殺劉伯溫。

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大封功臣時,劉伯溫被封為誠意伯。第二年,劉伯溫就被賜歸老還鄉。劉伯溫此時已經60歲,在古代已經算高齡老人了,歸老還鄉也說得過去,不過也說明劉伯溫實際地位並不算太高。

(劉伯溫)

洪武八年(1375年),劉伯溫去世。這一年,劉伯溫曾經去京城朝見過朱元璋。有記載劉伯溫在京城生病後,當時的丞相胡惟庸帶醫生去看過劉伯溫,吃了藥之後,劉伯溫有物積腹中如拳石,後來病死是胡惟庸下毒的結果。

這種說法多半是胡惟庸倒臺後,羅織給胡惟庸的罪名。劉伯溫是在從京師南京回到家鄉浙江青田縣後才病死的,明代沒有能幾個月後才讓人病死的神奇毒藥。雖然武俠小說或者一些古代文獻經常會記載一些很神奇的古代毒藥,但這些東西一點不可信。有物積腹中如拳石這種症狀,也不像是古代毒藥能造成的,更像是胃癌之類的疾病造成的。

劉伯溫有兩個兒子。長子劉璉在1377年(明洪武十年)擔任江西布政司右參政時,為胡惟庸黨所脅,墮井死。為永樂皇帝朱棣所殺的是次子劉璟。

朱元璋後來感念劉伯溫的貢獻,對劉璟算得上很好,經常召見,親近如對待家人。劉璟被殺,則是看不慣朱棣篡位,不願意向朱棣服軟。朱棣攻破南京繼位後,召見劉璟,劉璟稱病不去,朱棣大怒,命人逮入京師。劉璟見到朱棣後,不承認其皇帝身份,以殿下相成,並且對朱說 :“殿下百世後,逃不得一‘篡’字。”朱棣將劉璟下獄後,劉璟自盡身亡。


仁勇校尉


關於朱元璋殺死了劉伯溫的說法流傳的十分廣泛,只不過,這需要通過一些細節才能夠推敲出來,而其實劉伯溫的兒子卻並非是朱棣所殺,但是與朱棣奪取政權的手段有些不太光彩有關。


通過史料當中所記載的某些細節,可以推敲出朱元璋有殺劉伯溫之心

劉伯溫這個歷史人物眾所周知,而且在中國民間就廣泛流傳著“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前朝軍師諸葛亮,後朝軍師劉伯溫”的說法,他因善於神機妙算、運籌帷幄而著稱於世。

劉伯溫在至正二十年,即公元1360年之時,便被朱元璋請到了他當時的大本營“應天”,並且被委以謀臣之職,也就是從這個時候劉伯溫便協助朱元璋打江山了,直至他建立大明王朝。

大明王朝建立之後,朱元璋封劉伯溫為御史中丞兼太史令,到了洪武三年,即公元1370年的時候,朱元璋又封劉基為弘文館學士,不過, 此時還並未真正到朱元璋大封功臣之時,畢竟當時還有很多割據的殘餘勢力沒有收服。

所以,直到十一月的時候,朱元璋才正式地大封功臣,再次封劉伯溫為開國翊運守正文臣、資善大夫、上護軍,封誠意伯,食祿二百四十石。

但奇怪的是,到了第二年,朱元璋卻賜了劉伯溫告老還鄉,關於這一現象也有著兩種說法:一是劉伯溫已經預判到了朱元璋將來會屠戮功臣,於是便明哲保身地選擇了告老還鄉。二是朱元璋忌憚劉伯溫過人的智謀,於是,便用這樣的方式讓他失去了朝中的權勢,以防謀害自己。

無論是哪種說法,都可以從中得知朱元璋對劉伯溫的忌憚,那麼,這也算是後來朱元璋對劉伯溫動手的一個苗頭。

而等到了洪武八年,即公元1375年正月的下旬,劉伯溫感染了風寒,朱元璋在知道之後便派位居百官之首的左丞相胡惟庸帶著御醫去看望劉伯溫。

當時,御醫在診斷之後,為劉伯溫開出了藥方,劉伯溫便派人照單抓藥煎服,然而,在服藥之後,劉伯溫的病情不但沒有好轉,反而是腹部出現了劇烈的絞痛,讓他十分地痛苦。

到了二元中旬, 劉伯溫的病情也並未見明顯地好轉,帶病前去覲見朱元璋,見面之後,劉伯溫便委婉將胡惟庸帶著御醫去給他看病並且還了藥方,但是,按方抓藥之後病情卻逐漸加重的情況告知了朱元璋。

劉伯溫本以為朱元璋會細細追問,然而,朱元璋卻只是說了幾句寬慰的話而已,朱元璋這樣的舉動就十分的奇怪。

他似乎並不關心劉伯溫的病情,甚至是在刻意迴避劉伯溫所提出的疑問,那麼, 這裡我們就可以細細推斷一下了,如果說胡惟庸跟御醫串通一氣,給劉伯溫開了會使病情加重的藥方。

但是,胡惟庸又是經受誰的指使呢?畢竟胡惟庸跟劉伯溫之間並沒有深仇大恨,也並不是“政敵”,所以,他自然不會費盡心機地去謀害,而且,胡惟庸當時已經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左丞相了,唯一能夠使喚得動他的就是朱元璋了。

而通過以上的這些細節,便可以知道,朱元璋的確有要殺“劉伯溫”之心,甚至他也確實借胡惟庸之手除掉了劉伯溫。

直到三月下旬,已經不能行走的劉伯溫,由他的長子劉璉陪同,並且在朱元璋所派人員的護送之下,自都城返回家中。

而且,在回到家裡之後,劉伯溫拒絕了族中的親人以及鄉里為他送過去的一切藥品,只是儘可能的維持這正常的飲食,就這樣,又苦苦支撐了將近一個月的時間,到了農曆四月十六的時候,劉伯溫去世,享年六十五歲。

劉伯溫一生共有二子二女,其中次子在“靖難之役”後自縊死於獄中

劉伯溫一生當中共有過三位夫人,分別是富氏、陳氏和章氏,其中,章氏還是朱元璋當初賜給劉伯溫的夫人。

他的三位夫人,富氏作為劉伯溫的原配並沒有能夠生養兒女,陳氏為劉伯溫生了兩個兒子,分別是長子劉璉和次子劉璟,章氏則為他生了兩個女兒。

其中長子劉璉是生於元順帝至正八年,即公元1348年,後來在明洪武十年,即公元1377年的時候,由於他和當時權勢正盛的“胡惟庸”黨人起了衝突,因此而被逼迫著墜井而死。

而接下來要說的劉伯溫的次子“劉璟”,正是被“靖難之役”後黃袍加身的朱棣所殺,“劉璟”出生於元至正十年,即公元1450年。

“劉璟”從小就十分地好學,不經對古籍經典的理解十分地通透,還十分喜歡研讀兵書戰策並且抒發自己的觀點。

而且,在洪武十四年,即公元1381年的時候,當時的浙江地區發生了叛亂,朱元璋命延安侯唐勝宗率軍前去平叛,當時,劉璟也在唐勝宗的軍中,並且以謀士的身份為唐勝宗出謀劃策,第一次顯露出了自己優秀的軍事才能。

等到唐勝宗班師回朝之後,在進諫朱元璋的時候,對“劉璟”的軍事才能交口稱讚,朱元璋聽了之後,不禁可誇讚“劉璟”真不愧是劉伯溫的兒子。

而從此之後,朱元璋便讓劉璟每年都入朝進諫,到了洪武二十年,即公元1390年,劉璟更是在朱元璋的親自提攜之下開始入朝為官。

也可以說,在此後朱元璋在位的那一段時間裡,他著實再次廣大了他們劉家的門楣,官職也是越做越大,然而,等到了建文帝繼位並且爆發了“靖難之役”時,他為了能夠挽救危局在用兵方面提出了很多的建議,然而卻均沒有被採納。

到了建文二年,即公元1400年,劉璟帶病感到了京城,把他花費大量精力所撰寫的有數萬言之多的《聞見錄》獻給了建文帝,希望建文帝能夠明白在當時的危局之下應該如何統掌兵事。

然而,沒想到的是,建文帝對此卻是置之不理,完全不聽,見此情形,心灰意冷的劉璟只好選擇棄官歸隱故里南田,而且,也不得不說,身為通曉兵法的大臣,他已經做了自己該做的。

“靖難之役”的結果列位自然都知道,建文帝放火燒皇宮,當初他的下落至今都是一個謎團,燕王朱棣成功奪取政權,登基稱帝成為了明朝的第三位皇帝。

而就在朱棣登基之後,由於朱棣也聽聞過“劉璟”很有謀略,再機上朱棣又是一個惜才之人,於是,便下了一道聖旨要召“劉璟”回到京城。

然而,劉璟卻沒有奉昭,朱棣為此不禁又氣又惱,於是便再次下旨捉拿劉璟,逼他到京城,除此之外,一旦把“劉璟”給綁到了京城,朱棣還準備軟硬兼施,以讓“劉璟”能夠誠心歸順與他,為他所用。

而就在劉璟被捕入京的時候,正值五月初四,也就是端午節的前一天,當時“劉璟”所居住南田村的鄉親們都知道“劉璟”此去一定是凶多吉少。

於是,鄉親們便開始提前做粽子、煮雞蛋以為劉璟踐行,在第二天五月初五的時候,劉璟和眾鄉親在華蓋山與天耳山之間的坳口揮淚告別,被朱棣派出的人押解進京。

等“劉璟”到了京城見到了“朱棣”之後,朱棣立刻對他許以高官厚祿,但“劉璟”卻以“人臣事主,死而不貳”而堅決不接受官職。

不僅如此,他還拒絕稱朱棣為“萬歲”,仍然稱為“殿下”,而他之所以會這麼做,自然是由他認為朱棣這皇權來之不正所引發的。

朱棣對“劉璟”可謂是客客氣氣,而“劉璟”卻完全不領情,甚至還拒不承認他的天子身份,那麼,朱棣自然便不會再對“劉璟”客氣。

不過,朱棣也並沒有立刻把“劉璟”給殺了,而是,將他投到了牢獄當中,當然,此時的“劉璟”心裡也知道,朱棣之所以沒有立刻殺他,仍然是想著能讓他歸順。

然而,他卻決心已定,絕對不會做這位“篡權天子”所封的官職,於是,就在入獄當晚,他竟然用自己的頭髮自縊而死,享年52歲,可謂是一代忠烈之臣。


好啦,這個問題就跟列位聊到這裡,歡迎列位關注我的頭條號“冒牌東方朔”。


冒牌東方朔


世人誤會了朱元璋,也誤會了劉伯溫,也誤會了朱棣。朱元璋沒有殺劉伯溫,朱棣也沒有殺劉伯溫的兒子。

◆劉伯溫死因揭密?

【1】朱元璋沒有殺他的動機

明朝1368年立國,1370年大封功臣的時候,功勞最大的150名功臣中,李善長排名第一,劉伯溫排名100以外了;李善長封韓國公4000石俸祿,而劉伯溫封誠意伯只有240俸祿;李善長是實權丞相,劉伯溫只是虛位御史。

說實在的,很明顯,朱元璋根本就不算重用劉伯溫,劉伯溫要兵沒兵,要權沒權,頂多就是作為朱元璋智囊和參謀存在的。

最主要的,很快,劉伯溫就因為李善長爭鬥幹不下去了,1371-1372年間劉伯溫告老還鄉。朱元璋更沒有猜忌他的理由,更沒有殺他的動機。

【2】那麼朱元璋為什麼要剝奪劉伯溫俸祿?

劉伯溫根本沒有功成身退的覺悟,這事是劉伯溫自找的。有個叫“談洋”的地方鹽匪作亂,劉伯溫就奏請朝廷設立巡檢司防衛。他派兒子到京城稟報這事,居然繞過丞相胡惟庸,直接找朱元璋。

這是聰明人該乾的事嗎?且不說,劉伯溫無官之人多管閒事,會犯朱元璋諱忌。你繞過中書省,直接找皇帝,這不是打胡惟庸的臉麼?劉伯溫本意是賣個好,這一下就惹著了皇帝和丞相。

胡惟庸指使人就報復了,說“談洋”這地方有王氣,劉伯溫想在那裡給自個蓋墳墓。這事兒,寧可信其有,朱元璋就斥責了劉伯溫,也僅僅是奪了俸祿。

朱元璋一斥責,老了老了把退休金扣掉了,劉伯溫就受不了了,60多的老人了,還要跑到京城裝可憐。心情憂憤,車馬勞頓,身體就扛不住了。

【3】劉伯溫是怎麼死的?

上了年紀病死的。證據呢?1375年,劉伯溫65歲,《明史》記載,過年時參加朝會,劉伯溫已經走路都不利索了。正月的時候,宋濂請劉伯溫為作品作個序。

劉伯溫寫“序”中出了自己的狀態:“鬚髮過半已白,耳聾眼花,牙掉了十三四個。左手又不好使了,腿腳快不能走路了......這明顯就是日暮將落的老病之態。

接著正月下旬劉伯溫,感染風寒,臥病不起。即便是現在,春秋感冒高發季,對於老年人也是一個檻。平時好端端的,一場感冒併發症就能要人命。

【4】胡惟庸也沒害劉伯溫

胡惟庸受朱元璋委託,看望劉基。派來的御醫只是開了藥方,劉伯溫只是按藥方抓藥,胡惟庸怎麼有機會毒害他?古代文人都懂點醫藥知識,況且劉伯溫號稱“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要是藥方有問題,他會看不出來嗎?

還有一點,胡惟庸看望劉伯溫是二月的事。之後,劉伯溫有抱病見過朱元璋,三月下旬被護送回老家。回老家後,直到四月中旬去世。這明顯不符合中毒邏輯嗎?

胡惟庸毒害劉伯溫的說法是怎麼出來的?胡惟庸謀逆案發生後,其黨羽御史中丞塗節,為了迎合朱元璋以求免死,給胡惟庸羅織罪名而已,無憑無據。

◆劉伯溫說完,說說朱棣為有沒殺他兒子?

劉伯溫有兩兒子,大兒子劉璉,二兒子劉璟。在劉伯溫去世兩年後,劉璉跳井自殺,死因不明(據說與胡惟庸黨羽爭鬥,受脅迫)。

成也名聲,壞也名聲,劉伯溫一家名聲太好。朱棣上臺後,特別欣賞劉璟的才情,就想請他入朝為官。

劉璟不從,朱棣就把他抓到京城,想讓他服軟。這劉璟也夠耿直,堅持不承認朱棣是皇帝,故意喊“殿下”不喊“萬歲”,一句話差點氣死朱棣:

“殿下死了以後,怎麼著也躲不過“篡”字。”

就這樣,朱棣也沒捨得殺他,先把他關了起來。劉璟卻不領情,直接用自己的頭髮上吊了。劉璟自殺了,卻留下了朱棣殺人的名聲。朱棣沒殺劉璟,劉璟卻因他而死。


爾朱少帥


劉伯溫被胡惟庸暗害中毒身亡,長子劉璉被胡惟庸逼迫投井自盡,次子劉璟則被朱棣下獄上吊自盡。為何“神機妙算”的劉伯溫及兒子會落得如此悲慘結局?

劉伯溫之死

劉基,字伯溫,被朱元璋稱為“吾子房也!”對於大明開國來說,劉伯溫絕對功勳斐然。

  1. 獻“時務十八策”,為大明開創基業,定下長遠戰備方針;

  2. 獻“天命所在”論,堅定朱元璋帝王野心;

  3. 獻“陳氏滅,張氏勢孤”策,為朱元璋定下中短期發展目標。

  4. 獻“劾無所避”計,麾下驕兵悍將再不敢目無法紀。

期間,首獻

“誘敵深入”之計,以弱勝強,於鐘山大敗陳友諒漢軍,滅其鋒銳,朱元璋打算賞賜劉伯溫,被其所拒;再獻“奇襲”之計,攻佔陳友諒巢穴江州,同樣並未接受賞賜;三獻“權宜”之計,一舉平定江西……大明立國後,丞相李善長即將年老致仕,朱元璋欲讓劉伯溫接任,卻被力辭。

無奈之下,朱元璋打算任命楊憲、胡惟庸繼任丞相,而劉伯溫則認為二人並不適合,應該慎重選擇。後來,李善長離任時,又極力舉薦胡惟庸,因此胡惟庸接任丞相之職。

正如劉伯溫所言,胡惟庸沒有“宰相肚裡能撐船”的心胸,因當初反對其接任丞相之故,對劉伯溫懷恨在。所以,當致仕回鄉的劉伯溫上書朱元璋說“談洋這裡有盜匪巢穴,應當巢滅”時,而胡惟庸卻令心腹官員彈劾劉伯溫想在談洋這塊“擁有帝王之氣的風水寶地上”建自己的墓地。此言一出,驚了劉伯溫一身冷汗,急忙趕回京中謝罪,不敢再回鄉里。

最終,在劉伯溫生病期間,吃了胡惟庸指派醫生煎的湯藥後,腹中疼痛加劇,病情不斷惡化。朱元璋聞報後,立即安排宮中人員護送劉伯溫返回家鄉,不到一個月便死於病痛。後來,胡惟庸案發,中丞塗節就曾指出劉伯溫吃了胡惟庸指派醫生送的湯藥後,中毒而亡。

劉璉之死

劉璉,字孟藻,有文行,劉伯溫長之。洪武十年(1377年),朱元璋任劉璉為監丞、兼試監察御史;洪武十一年(1378年)四年,出任江西等處承宣布政使司右參政,後至中奉大夫。

洪武十二年 (1379年)九月,遭胡惟庸同黨陷害,被逼無奈之下,跳井自殺身亡。死後,朱元璋親寫祭文,稱其為“忠孝具著”。

據《明史·劉基列傳》記載:初,基爵止及身,至是帝追念基功,又憫基父子皆為惟庸所厄,命增其祿,予世襲。

由此可見,劉伯溫及長子劉璉皆為胡惟庸所害,而非朱元璋所殺。

劉璟之死

劉璟,字仲璟,劉伯溫次子。他的性格繼承了父親剛正不阿的秉性,而且“弱冠通諸經”、“喜談兵”,因此從小頗受朱元璋喜愛,經常應詔入宮,與皇太孫朱允炆的感情也很深。

洪武十四年(1381年),浙江東部賊首葉丁香率眾作亂,朱元璋派延安侯唐勝宗領兵前去鎮壓。當時,唐勝宗聽說劉璟是浙東人,而且“喜談兵”,因此邀請其一同前往,平叛結果“決策於璟”。朱元璋聽後,大為驚喜,稱讚劉璟:“真伯溫兒,很厲害。”因此,於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朱元璋擢升劉璟為谷王(朱元璋庶十九子朱橞)左長史。

同時,劉璟的棋藝出類拔萃,難逢敵手。一次,與燕王朱棣對弈,竟然殺得燕王丟盔卸甲、慘不忍睹。燕王忍不住對其輕責:“你就不能給我點面子,讓讓我。”但是,劉璟卻表情嚴肅回道:“可讓則讓,不可讓者不敢讓也。”

其實,朱棣也就是開開玩笑而已,如果劉璟能回個:“王爺,是在下唐突,或僥倖罷了”之類,也就過去。但是結果恰恰相反,劉璟竟然直接進行言語“攻擊”。這樣的結果極有可能因為朱允炆的關係,劉璟才對有“反心”的朱棣並不“感冒”,所以才會直接進行語言“攻擊”。但是,朱棣軍旅生涯多年,性格強悍,何曾受過這等窩囊氣,當時不好發做,只能默然(記仇)而散。

建文元年(1399年), 燕王朱棣發動了“靖難之役”,劉璟隨谷王朱橞返回南京,並向建文帝朱允炆“獻十六策”,可惜未被採納。最終,在建文四年(1402年),朱棣攻破南京稱帝,國號“永樂”,故史稱其為“永樂大帝、永樂帝、永樂皇帝”。不久,朱棣想起劉璟利用棋局給自己難堪之事,隨召其來京,但是劉璟卻以生病為由不應皇詔。因此,朱棣命人將其押送來南京,但是劉璟依舊以殿下稱呼朱棣。並且對朱棣道

:“殿下百世後,逃不得一‘纂’字”。因此被朱棣下獄,並在獄中上吊而死。後來,有官員上奏,依照律法應當連坐其家人,但是朱棣並未同意,只罪劉璟一人。

正所謂:“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人生,死的平順也好,淒涼也罷,只要生前能有所作為,能夠造福一方,能夠堅守忠貞、大義信念,無論什麼樣的死法,其精神必能竹帛留名,警醒世人。


祥子談歷史


首先,題目中說朱元璋殺死了劉伯溫,這句話是有失公允的,或者說是並無正史作證。但由於朱元璋在位期間殺戮過重,並且劉伯溫又是被民間傳的神乎其神的人物,在許多野史記載中,人們更願意相信,這位“前知五百年,後知五百年”的千古奇才落得了一個兔死狗烹的下場。


劉伯溫到底是怎麼死的?

劉伯溫早年間考中過元廷的進士,後來步入仕途,但一直在基層廝混,對於元末官員橫徵暴斂,百姓民不聊生的悲慘境地,劉伯溫是看在眼裡,痛在心裡。

雖有一顆匡扶宇宙的雄心,但在腐敗的大染缸中,剛正不阿的劉伯溫自知憑藉一己之力無法改變現狀,於是辭官歸隱,也不愧於聖人“窮則獨善其身”的訓言。

公元1360年,朱元璋兵臨金華,在謀士的推薦下,朱元璋瞭解到浙東地區果然是藏龍臥虎,對劉伯溫才華的仰慕也與日俱增。多次邀請之下,劉伯溫最終同意加入朱元璋集團,朱元璋大喜過望,在南京城專門建造了一座“禮賢館”,用來安置天下賢士,也表達了朱元璋對人才的渴望。


劉伯溫剛一出山,就向朱元璋獻上了實務十八策,朱元璋愛不離手,並親切的稱呼劉伯溫為“吾之子房”。當年陳友諒率大軍空國而出,發誓不消滅朱元璋絕不退兵,說實話,除了大部分主張講和之外,連朱元璋自己都沒有把握打贏這場仗。是劉伯溫堅持“陳氏滅,張氏勢孤”,一定要與陳友諒決一死戰,這才給了朱元璋極大的信心。

大明開國之後,劉伯溫受封“誠意伯”,當然,沒能封上公侯不得不說朱元璋有意在打壓他,劉伯溫也很聰明,通曉古今的他知道,一個人最難做到的就是急流勇退。況且歷史上“同患難卻不能共享福”的比比皆是,因此在洪武5年,劉伯溫以“年老不堪驅使”為由,請求告老還鄉,希望能遠離京城這片是非之地,朱元璋一看,他如此識趣,因此很痛快的就答應了。

本以為就這樣可以頤養天年,但在殘酷的政治鬥爭中,即使你認輸了,但敵人不但不會手下留情,反而會痛下殺手。


劉伯溫是半路出家的“和尚”,與朱元璋的老班底“淮西勳貴”有著天然的隔閡。劉伯溫當年向皇帝提出“謹防驕兵悍將為非作歹”,這就相當於與淮西黨宣戰。加上文人相輕的千古規矩,淮西黨的領袖李善長始終與他面和心不和。

後來李善長在致仕前極力向朱元璋推薦胡惟庸來接替相位,但朱元璋詢問劉伯溫的時候,卻被劉伯溫極力阻止,這讓胡惟庸記恨在心,對劉伯溫恨之入骨。

果然,劉伯溫到了青田老家之後,板凳還沒坐熱,胡惟庸誣陷他的奏摺就遞到了皇帝的案桌上。胡惟庸知道皇帝的忌諱在哪裡,他誣陷劉伯溫在一塊“龍脈之地”上修建自己的陵墓。這招太毒了,真可謂殺人不見血。

人在家中坐,禍從天上來。劉伯溫知道,朱皇帝一生迷信,絕對不允許有任何人能染指他的天下,即使是傳言、讖語都不行。於是他親自返回南京,向朱元璋當面訴說,這一去就是三年,劉伯溫到死也沒能再回到他魂牽夢縈的家鄉。


到了京城,朱元璋閉口不談此事,劉伯溫也無法自證清白,於是一拖二去,劉伯溫漸漸身體不支。此時,胡惟庸再次登場,他帶著自己的私人醫生去給劉伯溫瞧病,劉伯溫在吃了他給的一顆“十全大補丸”之後,頓時感覺胸口沉悶,病情愈發加重了。

朱元璋一看,劉伯溫已是病入膏肓,於是下令讓劉伯溫返回老家,但僅僅過了一個月,劉伯溫就死在了路上,一代謀士就這樣與世長辭。

後來胡惟庸垮臺,其中一條罪名就是毒殺劉伯溫。但至於說劉伯溫之死的幕後黑手是否是朱元璋,這在歷史上沒有定論,但我認為,以劉伯溫與胡惟庸的關係,並且劉伯溫的暴死,朱元璋不可能不知道,也許這就是帝王之術借刀殺人罷了。

朱棣為何殺死劉伯溫的兒子?

劉伯溫一共生有兩個兒子,長子劉璉,次子劉璟,劉璉的命運和劉伯溫息息相關,劉伯溫死後,胡惟庸覺得還不解恨,瘋狂構陷劉璉,劉璉不堪屈辱,於是跳井自殺。



次子劉璟,後來在胡惟庸倒臺後得到了朱元璋的重用,朱元璋念劉伯溫的功績,準備將“誠意伯”的爵位讓他繼承,但劉璟是一個極重感情的人,他知道大哥劉璉含冤而死,於是上奏摺懇請皇帝將爵位賜給劉璉之子劉廌繼承。朱元璋不禁感慨道:“果伯溫之子也!”

劉璟不但繼承了劉伯溫的才華,並且他為人正直,堅持正義。在他的內心中,忠君愛國是唯一的理想信念,建文帝繼位之後,朱棣在北平發動“靖難”,在外地做官的劉璟立即回京,並且向建文帝獻上了“平叛”的方略,可惜建文帝沒有采納。

後來劉璟被派到李景隆手下擔任參軍,李景隆這個草包,不但胸無點墨,而且剛愎自用。劉璟的許多建議都被他駁斥,致使朱棣緩過氣來,朱棣攻入南京後,劉璟憤而辭官,拒絕與朱棣合作。

朱棣為了彰顯自己的“仁慈”,特召劉璟回京做官,劉璟被錦衣衛押解回來後,面見朱棣,他筆直站立,只稱朱棣為“殿下”,拒絕稱呼其“陛下”,表明了自己不事二主的決心,並且呵斥道:“千百年後,殿下逃脫不了一個“篡”字”!

朱棣大怒,下令將劉璟打入死牢,朱棣的爪牙趁機向朱棣建議,按照方孝孺的先例誅滅其全族,朱棣搖了搖頭,說道:“念劉伯溫的功績,就算了吧!”於是劉璟在監獄中自縊而亡,以自己的死捍衛了自己忠貞不二的高尚品德。

我是亮仔,歡迎大家討論留言,關注亮仔學史,共同探討歷史的那些事兒!


亮仔學史


劉伯溫、李善長和徐達三人,在朱元璋身邊扮演的角色,就和張良、蕭何、韓信在劉邦身邊所扮演的角色類似,可以說是“明初三傑”。但不同的是,劉邦開國後,作為統帥的韓信下場最慘,三族被滅;作為丞相的蕭何結果最好,後代世襲爵位,直到西漢滅亡。朱元璋開國後,卻是作為丞相的李善長下場最慘,全族被滅;作為統帥的徐達結果最好,後代世襲爵位,直到明朝滅亡。

至於劉伯溫和張良,他們倆人也非常相似,都在各自陣營中享有很高地位,但最後受封的爵位都很一般,張良的封地是又窮又小的留縣,劉伯溫只封了個二百四十石的伯爵。隨後倆人又都選擇歸隱,不再過問政事。並且,倆人都有兩個兒子,兒子也都因錯被削奪爵位,後來的皇帝感念他們功績,又都給其後代重新賜封爵位。

但是,倆人也有一點不同,那就是張良自始至終都深受劉邦的絕對信任,而劉伯溫卻受到朱元璋的好幾次猜忌,不過朱元璋卻並沒有殺劉伯溫,他是被胡惟庸所害死。



在朱元璋稱帝的第八年,劉伯溫因感染風寒而病重,朱元璋知道後,便派胡惟庸帶御醫前去探望。 然而,劉伯溫在服用了御醫所開的藥後,病情反而越來越嚴重,據說肚子裡好像有一些不平整的石塊擠壓在一起,讓他十分痛苦。

後來,劉伯溫抱病覲見朱元璋,就婉轉的向他稟告了這個事情,但朱元璋卻並沒有引起重視,只是讓劉伯溫不要多想,安心養病。而後一個月,劉伯溫就已病重得無法自由活動,很快病逝,享年六十五歲。

由於朱元璋在此過程中的敷衍態度,很多人就說,劉伯溫其實是被朱元璋毒死的,是他朱元璋暗中授意胡惟庸,讓太醫在藥方中動手腳,最終導致劉伯溫病情加重而死。但其實,這種說法是經不起推敲的。因為,朱元璋實在缺乏毒殺劉伯溫的動機。

當時,劉伯溫早已告老還鄉多年,手中沒有任何實權,他在朝廷中也沒有什麼勢力。相反,劉伯溫在當御史中丞時,因剛正不阿得罪太多功勳權貴,他們都恨不得劉伯溫早點死,又哪裡會和他攪在一起。並且,劉伯溫一直都是文官,對軍隊也沒有任何掌控。



從這層意義上來說,劉伯溫對朱元璋的權力,根本產生不了絲毫威脅,如果朱元璋連他都放心不下,那也為免太心胸狹窄。如果朱元璋就這點心胸,那他絕不可能放過湯和。更重要的是,即便朱元璋真想殺劉伯溫,他也沒必要採用這種方法,因為這種偷偷摸摸的行為,會給朱元璋留下一生的政治汙點。

對於皇帝來說,尤其是大權在握的皇帝,他殺人從來都是講究名正言順,換句話說,先給安排一個合適的罪名,然後再公開處決,這樣才能顯示皇權的正統和合法,還能起到警示作用。

但是,如果一個大權再握的皇帝,卻用偷偷下毒的方式來殺害退休大臣,這會讓他陷入很被動的局面,因為這不是暗示自己不合法?再退一萬步說,即便是那些暴君昏君,他們在殺人時,也都是按上罪名後處決,他們都不屑幹這種不入流的事情,朱元璋憑什麼幹?這就好比,你明明可以用合法手段將某人殺死,卻偏偏要私下用非法手段來殺他,這不是有病嗎?

所以,朱元璋沒有必要、也沒有動機來殺劉伯溫。但胡惟庸卻有,因為朱元璋曾多次表示要讓劉伯溫來當丞相,這是胡惟庸不願意看到的。並且,胡惟庸因和楊憲的鬥爭,對劉伯溫也是恨之入骨,所以他才借御醫之手毒死劉伯溫,這也是後來胡惟庸被治罪時所列的罪狀之一。



劉伯溫死後,留下兩個兒子,分別是長子劉璉和次子劉璟。長子劉璉比較老實憨厚,在劉伯溫死後的第二年,他與胡惟庸的親信起下衝突,受到胡惟庸的打擊和威脅,一時想不開,跳井自殺。

次子劉璟非常聰明有才智,據說朱元璋都非常喜歡,以至於在他哥哥劉璉去世後,朱元璋想讓劉璟接替他哥哥來繼承劉伯溫的爵位,但劉璟卻認為這有違背長幼有序的禮法,主動將其讓給他哥哥的長子劉廌。朱元璋也因此對劉璟非常認可,便提拔他輔佐朱允炆。

後來,燕王朱棣發動靖難之役,劉璟堅定站在建文帝這邊,並給建文帝獻上十六策,建文帝非常欣賞,就讓他到軍中給主帥李景隆當參謀,此後劉璟給李景隆出了很多計策,但大都沒被採納,最後李景隆兵敗,朱棣攻破南京,劉璟眼看大勢已去,就回到老家隱居起來。

等到朱棣正式登基後,想讓劉璟出山來輔佐自己,於是就派人請劉璟入京當官,結果劉璟卻多次稱病不出,氣得朱棣直接派人把他抓到京城。但沒想到的是,劉璟進京見到朱棣後,仍然稱呼朱棣為殿下,還撂下這樣一句話:“殿下百世後,逃不得一‘篡’字。”

朱棣惱羞成怒,便將劉璟關進大牢,讓他在裡面好好反省,什麼時候想通了再出來,但劉璟不願意屈服,最後選擇在牢裡自殺身亡。


我是趙帥鍋


劉伯溫是不是明太祖朱元璋殺的尚無定論,歷史上沒有記載。

不過民間傳說是劉伯溫吃了朱元璋讓胡惟庸帶給他的中藥後,感到心口有塊石頭堵著。

劉伯溫當時確實病了,據說病得不重,史書記載偶感風寒,推測也就是傷風感冒一類的小病。

但是自從服了老朱為他抓的中藥後,病情逐漸加重,最後死在了老家青田。這是人們懷疑劉伯溫死於老朱之手的地方。

其實別輕視傷風感冒之類的小病,感冒可引起全身疾病,你上醫院去看感冒,沒三千五千出不了醫院。

劉伯溫有可能由感冒引起了心肌梗塞。



也就是說老劉是正常死亡。再說朱元璋沒理由害死老劉。此時劉伯溫已經退休了,要權沒權,要實力沒實力,老朱為什麼要害他呢?

有人說老劉能掐會算,老朱怕他佔據風水之地稱帝。簡直是胡扯,老劉乃平常人,哪裡能掐會算?

假如老劉能掐會算還喝胡惟庸帶給他有毒的中藥啊?假如能掐會算知道進京沒好事,他就不進京面見朱元璋了。有些事經不住推敲。

但是朱棣繼位後,確實殺了劉伯溫的小兒子劉璟。朱棣為何要殺劉璟呢?

劉伯溫是在64歲時去世的,他有兩個兒子,當時長子劉璉28歲,次子劉璟25歲。老劉死後,他的長子承襲了老爸的爵位——誠意伯。



然而很不幸,在老爸去世4年後,時年32歲的長子劉璉被胡惟庸一黨逼死了。

史書記載【劉璉被胡惟庸黨所脅,墮井死。】具體原因沒記載。估計是劉璉剛直不阿,不依附胡黨所致。

劉伯溫的兩個兒子都隨父親的脾氣,不會溜鬚拍馬屁。

劉璉死後,當時朱元璋想讓劉璟承襲爵位,劉璟把爵位讓給了自己的侄子(劉璉的兒子)由此可見劉璟不是貪慕權勢的小人。

朱元璋死後,明朝發生了一件大事,那就是老朱的四兒子朱棣把侄子朱允炆的江山搶到了手,朱棣成了明朝第二個皇帝——明成祖。

按照正統繼承法來說,朱允炆是朱元璋的繼承人,其他人做皇帝都屬於篡位。這是在忠誠和正直人眼中的看法。

但是朱允炆的大多數舊臣都表示擁護朱棣。只有少數人對朱棣稱帝表示不恥為伍。



比如方孝儒、齊泰、黃子澄等人誓死不屈服,這些人都被朱棣殺死了。

劉璟從小受父親的影響,忠君的思想根深蒂固,他不恥朱棣的篡位行為,對朱棣宣召入宮為官置之不理,聲稱自己有病不能上任。

劉璟用一種消極對抗表達了自己的憤怒。

朱棣想到劉璟在自己稱帝后,從不稱自己為陛下,只是稱呼自己從前的四皇子的稱謂,這分明是劉璟不承認自己稱帝的合法性,又聯想到劉璟和自己下棋時,竟然毫不手軟讓著自己……

朱棣此時想到了劉璟許多對自己不恭的行為,越想越氣,一怒之下把劉璟殺了。


秉燭讀春秋


劉伯溫在輔助朱元璋消滅群雄、推翻元朝、建立明朝的歷史活動中發揮了智囊的作用,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尤其在參與謀劃平定張士誠、陳友諒與北伐中原等軍事大計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劉伯溫就是明朝最大的開國功臣,但他最終的結局卻與他曾經創下的巨大功績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以神機妙算、運籌帷幄著稱於世的劉伯溫究竟有多厲害?

至正二十年(1360)四月,陳友諒的十萬艦隊攻破軍事要地採石以後,又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拿下應天的軍事屏障太平,而此時駐守應天的朱元璋只有一萬水軍,無論從哪個角度來看,朱元璋絕對沒有打贏陳友諒的希望。

眾所周知,陳友諒已經殺了徐壽輝,成為了皇帝,他的目標只要消滅朱元璋,基本就算得到了天下。而逼迫陳友諒傾盡全國之力討伐朱元璋的導火線應該就是常遇春喜歡殺降兵的“老毛病”,常遇春把與徐達在九華山俘獲的三千降兵不經請示連夜全部活埋了,這讓陳友諒憤怒到極點。

此次,陳友諒率領當時全中國最強大的艦隊嚮應天進發,本來朱元璋的部隊已經沒有任何希望,但直到一個人出現,事情卻發生了驚天的逆轉,這個人就是劉伯溫。

朱元璋的部下奮力反擊,胡大海攻下處州,胡大海是一個愛惜人才的將領,他聽說民間有幾個隱士很有才能,便派人去請。

何為隱士?所謂隱士就是那種神龍見首不見尾的“異類”,別人都在吃午飯,他還在洗臉,可能未必有真本事。但不管如何,胡大海就是想多拉幾個人下水。

這幾個隱士的名字分別是葉琛、章溢、劉基,前兩個人接到邀請,立刻就來了,可是最後這個劉基是怎麼請都不來。胡大海覺得劉基架子大,不想再請了,但有人說,前兩個人不來沒事,最後這一個一定要請來,因為他懂天文。

在當時,懂天文學可是一項了不起的本事,不是普通人能學的,屬於帝王之學的一種,君王都喜歡把自己的命運和天上的星星聯繫在一起,出生的時候是天星下凡,即位的時候是紫微星閃耀,被人奪位是異星奪宮,死的時候是流星墜落。

總而言之,與天文學有關的學問都是高深莫測,懂這學問的何止是人才,簡直是奇才。胡大海把此事上報朱元璋,朱元璋派孫炎去召劉基,起初劉基就是不給面子,後來被逼急了就回給孫炎一把劍,孫炎告訴劉基,你應該把劍獻給天子(“劍當獻天子,斬不順命者”)。

後來,劉基明白了,好漢不吃眼前虧,乖乖地朱元璋手下任職。但起初,朱元璋並沒有對他過多的重視,自當是一個算命的先生而已。是金子總回發光,直到陳友諒大軍攻陷太平以後,劉基才終於撕下偽裝,不再是一個算命先生,他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運籌帷幄,決勝千里的劉伯溫。

當太平失守的消息傳到應天之後,朱元璋召集他的謀士們商量對策,在會議上出現了不同意見,大部分(注意這個詞)主張逃跑,另外一部分主張退守紫金山,但這兩部分人在一個問題上是一致的,那就是放棄應天。

那些平日裡自吹神機妙算的謀士在此時露出了他們的真面目,除了痛罵常遇春外,他們做的事情也只是吹噓漢軍的強大,太平軍如何失守,自己的軍隊如何不堪一擊。總而言之,謀士們就是認為絕不能戰,戰則必亡。

朱元璋看到這些人,感到異常的失望,他感覺這些人已經被陳友諒嚇破了膽,可能很多人已經打好了包裹,給老婆孩子準備好了逃跑的車輛或者船隻,甚至會在自己被陳友諒打趴下的時候,順便踩上一腳,因為這些酸腐的文人最是擅長落井下石、趁火打劫。

朱元璋搖頭嘆息,突然一抬頭,看到了臉色陰晴不定的劉基,似乎是有話要說,便開口問道:“劉基,你有話說?說吧。”

劉基自從來到朱元璋手下任職,一直沉默寡言,鮮有獻策,大臣們也沒怎麼留意他,更沒瞧得起他,只是因為脾氣好,從不發火,人緣倒還不錯。劉基站起來,長時間的等待已經消磨了他的耐心,他用輕蔑的目光掃視著那些平日裡自視甚高的所謂的才子們。

隨後,劉基用近乎歇斯底里的語氣大聲喊到:“應該把那些主張投降與逃跑的人統統殺掉!如今陳友諒雖強大,但卻驕橫,只要我們誘敵深入,採用伏兵之計,定然能戰勝陳友諒。一味主張逃跑的人,還有臉自稱臣子嗎?!”

劉基血脈噴張,面紅耳赤:“如果我們失去應天,還能去哪裡,我雖力薄,願意拼命,我哪裡也不去,誓與應天共存亡。”

此時的朱元璋正是百感交集,當聽到劉伯溫的這一番慷慨陳詞之後,他更堅定了自己拼死一戰的決心,因為他很清楚,如果陳友諒攻下應天,自己多年奮鬥的心血會毀於一旦,自己也會像徐壽輝一樣成為陳友諒皇位的墊腳石,不可能再做和尚,不可能再做農民,只有死路一條。

劉伯溫的話給了他勇氣,一個弱不禁風的書生尚有如此決心,我又畏懼什麼,本來就是一無所有,難道還就不能放手一搏嗎!朱元璋站起來,用威嚴的目光掃視著每一個人,斬釘截鐵的吐出四個字:此地決戰。

最終,經過一系列的戰鬥,朱元璋打敗了不可一世的陳友諒,又消滅了其他殘餘勢力,於1368年初,在應天府稱帝,國號大明,年號洪武。

雖然劉伯溫為朱元璋建立明朝立下汗馬功勞,但他嫉惡如仇,剛正不阿,敢於直言,得罪了李善長、胡惟庸等人,並逐漸失去了朱元璋的信任,洪武四年,請求告老還鄉。洪武八年正月下旬,劉基感染了風寒,朱元璋派胡惟庸帶了御醫去探望,可是劉基照單抓藥回來後,病情卻加重。

之後,劉伯溫抱病覲見朱元璋,並婉轉地把胡惟庸帶御醫來探病,以及服藥之後更加不適的情況告訴了朱元璋,朱元璋只是輕描淡寫地說了一些要他寬心養病的安慰話。三月下旬,劉基已經無法自由活動,在朱元璋特遣人員的護送下,由京師返回鄉里,最終於農曆四月十六病逝於青田家鄉。

毒殺劉伯溫,這是後來胡惟庸的一大罪狀,但下毒是否為朱元璋授意,已成懸疑,不過這出自朱元璋的授意的可能性極大,雖然可能性很大,但題目中說的“朱元璋殺了劉伯溫”,這種說法還是欠妥。

一代絕世奇才劉伯溫就這樣不明不白的死去,那麼他的後人是否能逃脫罪責呢?下面我們看一下,朱棣繼位後,劉伯溫的兒子的下場

劉伯溫的優秀基因並沒有深深影響了他的後代,劉伯溫有兩個兒子,長子劉璉,次子劉璟,劉伯溫是開國功勳肱骨之臣,但他的兩個兒子在朝中並不是身居高位。其中,長子劉璉受胡惟庸一黨迫害,在羽翼未豐之時就墜井而死。次子劉璟避其鋒芒,把侄子養育成人。

洪武十三年(1380年),胡惟庸案爆發,朱元璋以謀反罪誅了胡惟庸的九族,後來又殺御史大夫、中丞等人,此案持續了十年之久,朱元璋後續又頒佈了《昭示奸黨錄》,處死了韓國公李善長、列侯陸仲哼、已故的滕國公顧時的子孫等開國功臣,後又以胡惟庸通倭、通北元,除其黨羽,前後總共誅殺了三萬多人。

朱元璋到了晚年,眼見昔日的老弟兄們基本凋零殆盡,又起了戀舊之心,經常把劉伯溫之子劉璟、葉琛之子葉永道、章溢之子章允載等功臣後人召入宮中,聊一些往事。(言語如家人)聊到高潮時,朱元璋決定讓劉璟承襲劉伯溫“誠意伯”的爵位,但劉璟推辭不受。

而劉璟不接受賞賜的原因竟然是,大哥雖已經去世,但大哥還有兒子,應該由他繼承。這番話讓朱元璋很是欣賞,並當場賜給他“丹書鐵券”,又任命他為劾門使儀禮司,這是一個言官職位,專門彈劾那些大臣的失職之處。

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駕崩,建文帝朱允炆登基,等到燕王朱棣掀起靖難之役時,朱允炆派李景隆掛帥出征,令劉璟隨軍參贊軍機。劉璟審時度勢,提出進兵十六策,剛愎自用的李景隆對於劉璟進獻的計策一概不聽。

朱棣靖難之役取得成功以後,朱允炆下落不明,劉璟表示不願侍奉朱棣,選擇辭官歸隱,但他的行為並沒有得到朱棣的允許,因為朱棣知道自己登基的行為名不正言不順,因此希望得到更多人的支持,尤其是開國元勳後人的支持,這樣合法性就更強。

但劉璟並不買賬,固執的個性以及骨子裡那種“為臣盡忠”的氣節促使他絕不會接受朱棣的橄欖枝。朱棣下令一切辭官者必須官復原職,結果劉璟根本不理睬,稱病不去。朱棣大怒,把劉璟下獄。

在獄中,劉璟依然寧死不從,不僅稱已經登基的朱棣為“殿下”,還氣憤的說道:“殿下百世後,逃不得一個篡字。”意思就是朱棣千秋萬代都會揹負篡位自立的罵名。這一下就戳中了朱棣的肺管子,雖然成功上位,但就怕落得篡位的惡名,劉璟的結局可想而知,必然會死在獄中,永遠不可能出來。

因此,這就是朱棣繼位以後,又殺了劉伯溫兒子的原因,關於是否是朱元璋殺了劉伯溫,雖然史書並沒有直接記錄,但劉伯溫的死與朱元璋有間接的關係。而劉璟寧死不屈服朱棣,並預言了朱棣逃不了一個篡字,在以後確實得到應驗,幾百年後《明史》編纂完成,對於朱棣的一生功過做了最終評價,其中有一句“然而革除之際,倒行逆施,慚德亦曷可掩哉”,朱棣一生功績輝煌,然而篡位自立的惡名,他是如何也逃不掉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