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老人说做人有三种礼不能送,是哪三种礼?

农夫也疯狂


在农村生活中,总有这样那样的讲究和礼节。实际上都是和农村人厚重的乡土情结和淳朴的情感交流联系在一起的。送礼是人们生活中一件非常重要的事,也是人情来往的直接表达方式。不过,农村老人早有劝诫,这三种礼千万别送:

不还情的礼不要送。如今的“份子钱”连年攀升,好在这个礼也随着年代在变化,“份子钱也“随行就市”。比如,几年前我送你50元,在当时经济水平、物价幅度、人们观念里,也算不菲的礼金;几年后,一切都发生了变化。就是村里人的“官情”(即大众化的随礼金额),都已经是50元了。这下问题来了,如果再送礼50元,等同于其他乡邻,也算公平的还礼。但是前几年的50元绝非与现在等价,显得“不友好”。送100元吧,感觉又亏了。干脆借故不理了,还给自己“下台阶”的一个理由,下回再说。其实,在对方的心里,你已经不地道了。没有做到“礼尚往来”,也没有“下回”了。这种人的礼再也没有送的必要了。


没来往人的礼不要送。不得不说,现在一些人有爱“攀亲”的毛病,吃过一回酒席,敬过几杯酒,就是“熟人”了,留个电话号码,加个微信就是“朋友”;广场舞的兴起,是农村人增加了一个娱乐项目,本就不是一个村,甚至一个乡的,却成熟人了;多年,甚至根本就不联系的各个时期的同学,大都通过微信,不断地添加,都成“群友”了,如此等等。事实上在以前根本不认识,更没有交往,又谈何随给人情份子钱?“群友”就是熟人了,朋友圈、微信群也发出邀请函再说,有的更干脆,能见面的直接说:“我请你吃我儿子喜酒……”也真是的,他们这脸也能拉开,明晃晃地是让给他们送礼。这礼能去送吗?


无道德底线的礼不要送。在过去,农村最重要的礼就是红白事,每个家庭也迟早都会过这两种酒宴。“你来我往”也是随礼的“原则”。但是有些人就别有用心了,无论大事小事,每年都要“巧立名目”办一两次酒席,然后通知亲戚。既然是亲戚,碍于情面,又不好推辞,只能硬着头皮去“赴宴”。既然是亲戚,这礼金一定不能少。“打肿脸充胖子”只能是各位亲戚。最直接能说发来的是家人们一个个过生日,还有搬个家、开个张,或孩子考上大学,分配了工作。本是家庭内部自己庆祝的,也不需要“吆五喝六”。不过不行啊,这笔开支谁出?总得找些“垫背”的。这些礼也就是无德之力,次数太多了,不去送礼,看他如何?


礼节是中国流传千年的风土人情,也是亲情、友情维系的一种表达方式。人情之间送礼本是很朴实的你来我往。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思想观念的改变。送礼也开始出现不和谐的情况,也成为人们的一种经济负担。我们还是要牢记“三礼不送”的原则,也算是对这一现象的抵制。


为生活而提神


我是容姐,一个喜欢俗语老话的农村女子,我喜欢听村里的老人们讲一些关于俗语老话的故事,因此对俗语老话有一些了解。现在我就来说说我们这里“哪三礼不能回”。



第一:不熟的人的礼不回

在我们这里,很多人都外出做生意了,他们经常不在家住,也不给村里人随礼,可是当他们孩子结婚的时候,都会送好多礼单给村里人。记得有一次我邻居就是这样,让我爱人给他送礼单,结果好多人都不收礼单。他们说跟我邻居不熟,所以不收礼单。

第二:随意让人随礼的礼不回

前段时间,我爱人一起散步一个朋友,女儿生了小孩。给了他们一起散步的每个人礼单,让去吃满月酒。在我们这里,如果是有了孙子孙女,做爷爷的都会通知关系不错的人喝满月酒。可是如果是有了外甥外甥女的,都不会通知的,因为外甥外甥女是外人的。

因为是在一起散步的朋友,我爱人跟其他几个人也都不好意思的拒绝,可是却都不是心里意思。因为在我们这里,没有这样走动过的。

第三:只顾自己的人的礼不回

前些天,一个朋友说朋友儿子结婚的时候,他给了一百块钱,可是等到他儿子结婚的时候,朋友却只给了五十块钱。他还说这样的人不怎么样,不能打交道。在座的几个朋友也都有这样的想法,说这种人,以后不能打交道。因为这种人只会管自己,不会管别人的感受的。

综上所述,在农村说的三种礼不能回,都是说的那种自私自利的,只会想自己的,不会顾及别人感受的人,这种人,所有人都不愿意去的跟他们打交道的。这也是我们的祖先在经过多年的跟人交往的情况下,得来的道理,这道理在今天依然适用,而且很有道理。你说是吗?


容姐花语


我来说说早年因送礼发生的一桩悲剧。几十平了人们还在传说。

那还是民国年间的事,冯家和王家是我们这一带的首富。又是老亲,两家老爷子自小在一起读书。几十年的交往,可以算是知己朋友。每逢节庆,互相走动。遇有红白喜事,也都重礼相送。

这一年冯家的大儿子结婚‘,这在两家的交往中算是大事。王家老爷子对送什么礼物很是重视。除一般礼物之外,专门派人到上海买了一个大落地钟。那时候,那可是个贵重礼物,放在堂屋里,一米多高,金璧辉煌。每逢钟响,十分洪亮。两家都很高兴。

大概过了一两个月吧,冯家在县城的当铺发生了大火,房屋和当品都烧成灰烬。赔付完后,冯家的日子元气大伤。

紧接着冯家的老夫人和二弟又不幸亡故。一家人十分悲痛。

在一连串的打击之下,冯家请了有名的阴阳先生来家里看看家里有什么碍亊的东西作祟。阴阳先生指认是因为过红事时有人送钟。意即”送终”把冯家的日子终结。

那时候的人们都迷信,对主家送落地钟甚为脑怒。立即中断了一切交往,並在一切方面予以报复。由于两家互相斗争,最后导致的后果。一是日子被产,二是由于伤人最后两家都有人进了监狱。

农村送礼也是十分讲究的,凡是谐音有碍的,坚决不要送。


朱增林呀


送礼是一种礼节,但农村老人们却说有时送礼不一定好,三种情况送不得。


点击右上角红色按钮关注【刺楸】,了解更多农村趣味知识。

送礼固然好,可是有几种礼不能随便送,送了别人也不一定会收。刺楸就为大家介绍三种不能送礼的情况吧。

一、男人送不得月子礼

在农村,以前的妇女生孩子少有去医院,一般是请接生婆到家里接生,甚至接生婆都不用请而自己就生了。

刺楸这边的月子要坐四十天,在坐月子后,亲朋好友和村民都会来看望,并给产妇捎点营养品,称为送月子礼。

在以前,农村人去看产妇时送的月子礼一般是自家土母鸡下的土鸡蛋,无论是否到饭点,也无论客人是饱是饿,产妇家人都会煮醪糟荷包蛋汤来招待客人。而现在,除了少部分人会送土鸡蛋外,大多数人是直接封个红包给产妇,如此一来,产妇可以自由支配,可以买营养品,也可以买奶粉。

去看产妇,一般由女的去,男子不能去,即便家里没有女性,也应该让其他女性代为送礼。



二、白客不送酒席礼

所谓白客,就是和别家没有任何血缘、姻亲、熟人和朋友关系的人。在生活中,白客不可避免,因一般的社会交往而遇到。比如走亲戚,刚好遇到亲戚村里的村民办酒席,而又由于亲戚间走动的原因,就与该村民有多次照面。走亲戚遇到这样的事,亲戚也去吃酒席了,留客人在家里又不好,所以客人可以作为白客去吃酒席。


还有一种情况,一些城里人到农村去玩,恰好遇到了农村办坝坝宴流水席,出于好奇和期待,会特意去体验一下农村的风俗人情,刺楸就遇到过这种毫无关系的人吃酒席,这种白客也不能送礼。

白客虽然去了,但不能送礼。因为虽与主家不算陌生人,但也无任何关系,去吃酒席只算作搭着亲戚去。如果送了礼,别人以后也会惦记着还情,多有不便。


三、酒席上相帮弟兄不送礼

在刺楸老家,农村办酒席时会请生产队的村民来帮忙,这种称为「相帮」。村民来帮忙本来就出了力气,如果再送礼,主家也不好意思,所以就有了相帮而不送礼的习惯。

以上就是刺楸介绍的农村老人说的三不送礼,如果觉得回答得还行就点个赞,并顺便关注一下吧,谢谢。

刺楸


三种礼不能送,这三可以是实指三,也可以虚指多,即有些礼是不可以随便送的,具体是指哪些礼,不同的人,不同的心态,会有不同的回答。

我们是礼义之邦,讲究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礼者不可不学也。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分争辩讼,非礼不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宦学事师,非礼不亲;班朝治军,莅官行法,非礼威严不行;祷祠祭祀,供给鬼神,非礼不诚不庄。现在一些人,孩子入幼儿园,小学升初中,也要大设宴席请客让人送礼了,甚至有人母鸡生蛋也设宴请客,让人难以适从。

正常之下,亲友间礼尚往来是应该的。重情重义知礼,故而有人情紧过债之说。但行礼泛滥之后,人就会有反思反感了。会作出一些礼不随不送不往了。

生而又疏的不亲不熟的亲友,作过权衡比对后,可以不送不回礼;以敛财为目的的,可以不迎合;只顾自己,不考虑别人的礼可以不送不回;动不动就大动干戈,大设宴席请客让人送礼的,可以不随不送不参与;三观不合,闹了意见的,平常已无往来的,也可不再送礼。

送礼有讲究,更应重礼义,具体如何做,自己惦量权衡而定,送与不送,不可只凭感性,更应有理性才对。





树德汉硕


自古以来中国人最讲究礼尚往来了,送礼回礼可以让友情更加牢固,但是有些礼却不能送,在农村老人们将不能送的礼总结成“三不送”,那么哪些礼是不能送的呢?

一、不尊重自己的礼不能送。相信很多人每逢节假日都会收到很多请帖,我们在收到请帖后就会根据请帖上标注的时间和地点去参加婚礼,但是还有一些时候自己从别人的口中知道对方要结婚,自己也一直等着对方能邀请自己,但是到了结婚当天还没收到邀请,像这样的婚礼我们就不能参加,也更不要去随礼。因为请帖不仅是告诉大家结婚的时间和地点,更是表示对方的尊重,有些关系处的很好的朋友不寄请帖也会打电话通知,但是如果自己没有收到任何通知就去参加,即使是礼随出去,也不会换来对方的尊重,所以这样的礼还是不随的好。

二、以敛财为目的的礼不能随。现在各种各样的酒席太多,除了结婚、葬礼以外,寿宴、升学宴、满月酒、周岁宴等等越来越多,前段时间听同事说,一冬天在老家待了十天,收到了十五分酒席邀请,除了一个婚礼外,其他都是巧设名目以敛财为目的的酒席,最后同事只去了婚礼的酒席,其他酒席都没去,同事说以后回老家都回不起了。其实像这种以敛财为目的的礼千万不能随,一是让自己的荷包变瘪,二是还会助他人不劳而获的气焰。

三、不熟悉的礼不能回。随着近几年交通讯息的越来越发达,我们身边的朋友来来往往很快速,经常是认识没多久对方就因工作调动去别的地方,像这样根本不是很熟悉,短时间内对方还会离开的,这样的礼其实没必要随,因为送礼其实是讲究礼尚往来的,有送有回才是最正常的,像这种不熟悉的可能就是有去无回,就显得很没必要。

其实每个人对随礼都有自己不同的见解,你们觉得做人有哪三种礼不能送呢?欢迎回复讨论。


悠悠乡村路


我们这里,老辈子说,送礼切忌送伞🌂,因跟丧同音。钟也一样,跟终同音。还有一句话:客不请不做,工不请不帮。



阿鼎AD


与喜庆场景相冲突的礼物都是不能送的,比如在过大寿的时候不能送“钟”(终),结婚的时候不能送“梨”(离),给孩子做满月的时候不能送“尺子”(短命)等。


骆驼草的吟唱


我的365平凡之路,很高兴回答本问题。

礼节是中国流传千古的风土人情,从古到今,代代相传。礼节也是亲情、友情维系的一种表达方式。人情之间送礼本是很朴素的你来我往,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观念的改变,送礼表现出来了很多不和谐的情况,如礼金越来越高,礼金成为农民的一种负担,相互盲目攀比,礼节的表达出现了伤风败俗的趋势。


农村送礼一般称为随礼。姜还是老的辣,前人早就给送礼提出了规矩,具体有三种礼不能随:

1、关系已经很生疏的亲戚朋友的礼不要随。现实中总有那么些人,不管是亲戚或者朋友,当知道你家里接下来的礼很多的情况,如结婚、生子、周岁等等,他会慢慢不和你家里来往了,也就是农村的常说的,不和你家走了。但是可能在过了几年之后,他家里马上有很多礼了,他就会主动找上们又开始走。这些人真的很世故,不来往也罢。


2、不回礼的情况。我国是礼仪之邦,向来崇尚礼尚往来,随礼嘛,我今天来了,捧个场热闹一下,下次你来,也捧个场,大家聚聚。对于那些不知道回礼的礼,下次坚决不要随。

3、那些到处敛财的各种礼不要随。有些人家不管是大事还是小情都要风光的摆上几桌,把只要认识的人都给邀请,不管是认识一天的,还是麻将桌上的牌友。这种礼好多是一次性的,随礼的人将来根本收不回来的,这种礼也不要随。



三六五平凡之路


这不是礼,而是走亲访友不可空手,与兑份子的人情联络式。口语说成送礼与随礼,应际与礼无关,仅沾点示好的赠礼物礼品的意事,归人情联络维系的方法之一。

走亲访友不空手是由于可能被留下吃茶吃饭,或宴席等招待,又不白吃白受招待,破费人家资财物资,从而带点礼品算自支费用了。

所以送礼物礼品,被送者应回一半的礼物礼品的。

谁家都会有个大事小情须帮一下气氛的,这就是请谏,从而有随礼物礼品一式了。仍是有被招待的费耗,用于还补耗,以示不白吃白招待的。

因有来有往,而介入了些礼。

礼,就是有来有往的人际关联关系,内核是彼此互为惦记。

此题应是随份子,此行为依人的关系往来与人情亲巯远近定,自决定。

随是情份,不随是正常态。没必要被人情绑架了,更不必被感谢感恩陷进去了。

人与人之间处得好,不必送礼示好的。从而君子之交淡如水,无物资上相送项,仅关键时帮一把,难处时掺和解决,平时仅追求共意思上的精神享受,是除家人外,另一个互不设防,可托事项的人。

这就是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的朋友。

关系真好的俩人或多人,随礼仍是:

喜庆事不请,不必到,甚至请了也未必到的。

而,伤.病.遇难事.丧事等,不请,自知晓时必到。

宴.聚会,不必到。

其它借口的,更不必到。

不论城里乡里。

升官侨迁之喜不必送礼;二婚娶妾之喜不必送礼;抱养得子之喜事不必送礼。

悟空问看后咱也在其上留上点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