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60岁、70岁和80岁的人,你觉得哪个年龄段的人最惧怕死亡?

向钱看向厚赚4345


我想相比于70岁和80岁的人来说,60岁的人更害怕死亡吧!毕竟这个岁数说高不高,说低不低的!

1.通常来说,八十岁的人已经安享天伦了,儿子事业有成不说,估计孙子都成家立业了,养老问题根本不用担心。

这个年龄的老人是很享福的,不仅可以抱重孙,还能每天吃得好喝的好,很多小辈们都会不定期探望。

所以死亡对八十岁的人来说,已经可以忽略不计,最重要的是活着的每一天!

2.对七十岁的老人而言,其实也没什么大的压力了,工作也没有,还有很高的退休金,儿女也成家,就看孙子冲不冲动了!

说实话,这个年龄对死亡还是不那么怕的,也想对比较看的开,毕竟已经到了这个岁数,没什么可牵挂的了!

3.最害怕死亡的莫不过六十岁了,可能很多这个年龄的老人儿子都没结婚,孙子更是不敢想,就算刚退休,也满足不了高额的经济负担。

这是个尴尬的年龄,想静下心来享受是不可能的,儿女的事会让他寝食难安。

对很多年轻人来说,都希望父母能帮衬自己一点,以至于什么事都还需要这个六十岁的父母操心。

所以说,这个年龄的人最害怕死亡,毕竟太划不来了,一是还没开始好好享受天伦之乐,二是根本没活够!


xianbo5201315


对于60岁,70岁,80岁的人,那个年龄段的人更惧怕死亡?

人生就是单程道,有起点,必有终点。人们都惧怕有一天突然离世,自己想做事,想照顾的人,都没机会做了。对年轻人来说,由于生命力强大,活的潇潇洒洒,无忧无虑,认为死亡是老年人的事,自己的路还早着呢?所以心里对死亡的认知就是两个字。其不知“黄泉路上无老少”,不注意休息,拚命工作,或沉迷游戏之中,身体严重透支,而出现猝死。实际上至死因素很多,如果不好好注意,意外,疾病等就会不期而至。所以人生每个阶段都要好好注意养生,保持身体健康!

先谈60岁的老人,按理说,这年龄段人是最怕死的,因为为国家奋斗一辈子,为家庭劳累了几十年,到了安享晚年的时候。这时上有父母,下有儿子孙子。四世同堂,人生一大喜事。如果这时死了,是最吃亏的,一辈子都奉献了,却没享一天福,这也是苦命人。

再谈70岁老人,“人到70古来稀”,能活到70岁也算寿星了。70岁已离死亡时间很近了,越是接近死亡的人心里容易紧张,所以他们也是最怕死亡的人。

最后谈80岁以后的。人到80岁那是大寿了。80岁以后的日子是能多活一年赚一年。80岁以后的人会时刻担心,不知那时人就没了。也是家人提心掉胆的时候,照顾不好,人什么时候没的都不知道。现代打工潮,使农村空穴老人增多,也是老少缺乏照顾的原因。











微诗阳春白雪


六十岁这个年龄段的人最惧怕死亡。理由如下:几十年里辛辛苦苦地拉着板车爬坡,板车上坐的既有老还有小,眼看着刚刚攀登到了山顶的平台上,如果此时撒手西去,这一辈子就算是白忙乎啦!我们小区三十二号楼,一个外表高高壮壮的汉子,昨天刚到退休年龄,今天他的单元门口就摆上花圈、搭上灵棚了,连一个月的退养金也没能拿,死的时候都不瞑目,滿眼都是泪水,白发人送黑发人,还是他的老父親用手把他的双眼皮合下,他的老伴则号淘大哭:苦命的老头子呀!……他的下岗多年的儿子和媳妇,跪在灵棚里痛哭流涕:爸爸!你再也不能帮助我们啦……

七十岁这个年龄段的人,对于死亡就不太紧张了,老人们已经送走了,儿女们都成家立业了,孙子辈们都已经长大了,没有什么需要操心的事了,无牵无挂,退养金已经拿过五、六十万了,就算七十三岁这个坎儿迈不过去,那也是已经活夠本啦!

八十岁这个年龄段的人,对于死亡早已经看淡了,一生一世,罪也受了、福也享了,连第四代人都来绕膝了。退休前基本上没有交过多少钱,几乎全部都是“视同缴费”,到目前为止,已经领取了将近一百万元的退养金,夜里想想都会笑醒过来——就是现在驾鹤西去,那也是赚大发啦!

俗话说:飯后百步走,活到老九十九。老妪衷心地祝福以上三个年龄段的诸多“条友”,饭后来悟空问答这儿多走上一走,让我们面对“无常”,能夠毫无畏惧地放声大笑:好人都一生平安!











九天老妪下凡尘


越老越怕死,随着年龄的增长,八十岁以后,离尘世不远了,越是临近越害怕走了,跟他/她面前别提谁谁死了,尽量别说“死”字,他/她们打心里不爱听这话。

七十岁的人,一般情况下,大部分的儿女都已成家立业了,孩子的孩子都已长大了,自己也想明白了,活这个岁数也可以了,知足了,一切顺其自然吧。

六十岁的人,儿女虽然都成家了,可孩子们都还小,为了给儿女增加点收入,帮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减少他们的负担,干一些轻松的活,有的也在干累活。对于身体健康方面,不怎么多想,由于压力大点,往往出现意外的死亡,对于死,谁也不去想,也不害怕,因为死离他们还挺远着呢。

如果是得了绝症,无法医治了,谈癌色变,不管你是什么年龄段,面临死亡,都惧怕。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顺其自然而坦然,然其必然而安然。活一天就要快乐一天,快快乐乐过好每一天!


手机用户于春江


惧怕死亡不是分年令段的,应该说只要是头脑清醒的人,谁有死亡征照因素,谁最怕死亡。

二丶三十岁的人检查身体,有癌症病变,就特怕死亡。

一百岁的人身体没有啥毛病,他也会说早就该死的还不叫死。(我岳母1919年生,常说这句话)

但是去年他胳膊有点痛(没多大病),就说"唉!我百病缠身,还用看医生不用?"当医说无大碍时,她很高兴。


慢半拍190699363




客观地说,这三个年龄段的人都最惧怕死亡。为什么呢?因为按照中国传统意识,六十岁以上的人就已经进入老年段了。在过去年代,人活七十古来稀,活个八、九十岁的人就没有听说过。现时代,由于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加之生活条件好,老人的心态好,又注意养生、保健、锻炼,这三个年龄段的人普遍寿命,都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延续。除心脑血管病,或者不治之症特殊病理,其他疾病的治愈率越来越高,所以人的寿命普遍越来越长了。



但是无论如何,人到了六十岁以后,就变得非常敏感,有一点小病就往大病上想,是不是自己得了什么不治之症了啊,疑心太重,总怀疑自己得了大病,或者不治之症,心绪不宁,生怕自己死亡。



六十岁、七十岁、八十岁,甚至九十岁的人,都怕死亡,我家老爷子九十二岁,都惧怕死亡,何况更小一点呢?!更怕死亡。


人老怕死,是正常的,谁都愿意长命百岁。有的人,这一辈子抽烟喝酒,照样活得寿命很长;有的人,对自己精心呵护,这不敢吃,那也不敢吃,肠子、肚子干干净净,说死也照死不误 。命,就是在于不断折腾,越折腾,身体内部的各个零件就抗衡能力越强,抵抗力越强大;越呵护,越娇气,免疫力、抵抗力就越差,犹如温室里的花朵弱不经风。



希望六、七十岁、八十岁的人,最好不要惧怕死亡,活到这个年龄也算值了,命的长短与精心呵护没有多大关系,而是与命数有关系。作为六、七十岁、八十岁年龄段的人,该吃就吃,该喝就喝,有病救治,生死交给老天爷,何必惆怅、担心、怕死呢?!生死与命数有关,而不是我们自己就能决定的。再怕,该死还得死,我们谁又有能力能够去战胜死亡呢?!不如活个痛痛快快,岂不更好吗?!


晨曦74876505


60岁,多数都还没有从工作中闲退下来,即使有也是少数,整个过程都是在拼搏,在奋斗,在积累,辛苦操劳!对于死亡的感觉没有那么强烈!

70岁,完全从工作中退却下来,无事一身轻,国家养老保险,医疗保险,退休金同步跟上,吃穿不愁,还有节余,或醉于山水之间,或醉于棋牌娱乐,或醉于字画长廊,好不惬意!此阶段,还跑得动,跳得欢,真是春风得意马蹄疾啊!此时,人们最怕死!

80岁,人老骨头衰,坐着也发呆。人之将死,其鸣也哀,天色将晚,暮云也垂。人到了这个阶段,可以说什么事都看开了,也看淡了,也无所谓了!出门旅游,儿女不放心,外出健身,又怕折了老腿,和年青人玩又格格不入。总之,人老眼花,干什么事都力不从心,于死又何惧来哉?

人生短短几十年,我们不能作一个盛饭的容器!生,无法伟大,死,可以死得悲壮!无法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但能留下一个小数点也算人生无憾!在任何年龄段都有怕死与不怕死的思想,我们要死得其所!

潜力无限的诗人海子年纪轻轻卧轨自杀,他怕死吗?不怕!死得有意义吗?否!徒给生者留下几多悲伤!贪污犯跳楼,怕死吗?不怕!死有可冤?如若不死,在狱中写下忏悔录留给后人警示不更有意义吗?

精神充实,死又何惧?精神空虚,死又何欢?怕与不怕两种态度,别样人生,凭君逍遥!(把上厕所的时间用来完成此巨作,若有不妥,万请见谅)|


奇异门


应该说60周岁刚退休“突然”逝世是最痛心,怜惜。这个年龄刚退休,上有老下有小,自己也没有享受清福一天,一世人生就走了。我邻居(血癌)离退休只有几个月,从查出来手术开了5次“刀”,结果还是没有回天之术,离开我们众乡邻,到“地球”另一边去了。真可惜!泪流满面!七老八十不管怎样还享受过清福。所以奉劝大家“爱惜生命”早查早冶,要为快乐家庭负全责。


苏州西园


因为60年70年的老人在那个年代的人没有过今天一天的日子,过去上学一天跑四次,计划生育严,领养孩子不准,吃粮靠大集体分粮,上对工计公分,所以现在,改革开放救了我们的命,现在。吃,住,穿不愁,所以现在人他多活几年,看到祖国万岁!


用户572661019770


"生、死"话题甚大,甚至有些沉重。却是人人都会面对,超越不了的。

人有生就有死,
这是自然规律,无一例外。但真正面临死亡时,不论你是六十、七十、八十岁,绝大多数人都会产生恐惧。

人生就是一个单程的旅行。从生的起点一点点走向死的终点。越接近终点,人就会越恐惧,这就是"越老越怕死"的道理吧。

庄子在《知北游》中说: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己。确实人生很短,几十年而已,若从生下来一直盯着死,这一生毫无意义。当然,佛家的因果、轮回可使一些大德超然。他们的死就是生,生就是死的信仰在中国影响力不小。"二十年以后又是一条好汉"的豪言就是缘于这种信念。但又是谁能说的清呢?

修身养性,使人生活的充实、精彩,也不枉来世走一遭,无悔人生。虽然最终殊途同归,但面临死各人表现却不同。

无数革命先烈和历史上的爱国志士,为民族为国家头可断、血可流,死亡何惧?正所谓: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而我们学习的雷锋精神,正如他的格言: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当中去。

文天祥把人生和生死说得更精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而把人生的意义提升为哲理的是老子: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