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如何通变?

龙建源


现代书法最大的问题是没有人能认知到书法的真谛。

我们还是从临摹说起,临摹到什么程度是成功呢?有人说像最主要,还有人说意临,也有人提倡首先要像,然后其理解!

我是赞同首先达到像。怎么样算像呢?十分像吗?也不是一定达到十分像!我说过,如果达到十分像就死了!比如学习欧楷的姚孟起,好像从古到今没有人比姚孟起像了,但是达到姚孟起的程度就是好吗?我说不一定就是好!因为,过分地强调像,一定会忽视了书法的理解方面的深度,没有书法理解方面的深度,再像也没登堂入室。

题主的问题是如何通变,我答的似乎是离题了。其实没有,我要说的是,你只有理解了书法,你才能谈到通变的问题,没有达到理解的层面,你就盲目地考虑通变,那么你的通变只能会越变越乱,越变自己越迷茫。


一笑貫长天


书法如何通变?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先要知道书法的核心是什么,从核心入手,才可以让书法通变,“用笔、结体、章法”是书法的三大要素,也是核心,所以书法要通变,只能从这三要素入手,其实书法通变的最终目的,就是让书法更有精神,古人曾说“作字以精、气、神为主。”

书法要做到通变,“用笔”非常关键,落笔处要有力量,横勒处要波折,转捩处要圆劲,直下处要提顿,挑趯处要挺拔,承接处要沉着,映带处要含蓄,结局处要回顾。可以这么认为,作书不会变化,书法精气神全无,就好比一个人每天都要休息与运动一样,怎样休息、怎样运动这是关键,

我们常听说古代某某书法家用笔精妙,其意思就是“一点一画都各具特征”,书法中的每一点每一画都有它的独立性,比如“书圣”王羲之写点则是“万点异类”,发笔处皆有深意,唐代书法家褚遂良的《大字阴符经》和五代时期的书法家杨凝式《韭花帖》通篇几乎

没有形态相同的点画,



当然了,书法中的用笔,不只是一味的讲究技巧,而是要达到“笔中有物”的效果,这样书法就会既有文采又有内在的质地美,比如颜真卿的《祭侄文稿》、杨凝式的《韭花帖》、草圣张旭的《古诗四帖》虽然各自风格不同,但都给人深厚饱满、沉着顿挫、痛快淋漓、骨肉相称的艺术感受,其线条要丰富充实,这就是所谓的“笔中有物”,只有这样,书法才能真正达到变通的效果。


诗夜城主


这里单独谈谈线条如何通变?

一,不同线条质感的通变。

比如以苏东坡《赤壁赋》为基准,分别加入摩崖书线条质感的感觉。加入碑刻书线条质感的感觉。加入绢帛书线条质感的感觉,

由于线条质感的变化,必会产生风格差异。给人以不同感觉,或粗率、或爽利、或清雅等。

二,线条夸张通变。

如何绍基临《张迁碑》,将原碑雄强厚重的线条弱化改变。粗细变化减弱,细劲而率意,老辣而质朴。以篆法来写,如屈铁枯藤,这种弱化线条的通变方法使书风为之一变,和原碑拉开风格差距。

何绍基(1799一1873),湖南道州人。字子贞,号东洲,博览群书,于经史子学皆有著述,书法四体皆能,被誉为清代书法第一人。

(个人浅见,仅供参考。不当之处,敬请包涵。下图1一4为何绍基临《张迁碑》局部,5一8为《张迁碑》原碑局部。)











神韵轩书法


书法是中国传统艺术形式中最通俗同时也是最难达高境界的一门艺术。

说书法艺术通俗,是因为它在古代首先是一种与普通生活中的实用性紧密相通相连的,在古代,无论记录什么事情,只要进入文字书写,实用性与艺术性就难分难舍,实用记录性文字书写既是信息承载工具,但从视觉造型美感上看,它又是一种书法艺术形式。在古代,凡是稍微读了点书认识一些字的人,都会书写文字,这种书写在当时也许只是追求一种记录的实用性,但如果从审美的角度看这些书写,同时也是艺术作品。由于这种寓实用性与艺术性于一体的文字书写普及到了每个能写字的人,因此,就可说书法是一种最普通的艺术形式。

但如果纯粹从书法的艺术角度看,要达到很高的书法艺术境界又是很难的。我这里所说的艺术境界是指书法做为一种以抽象的点线做为表现手段的艺术形式,不仅要追求点线及字型结构的独特的形式美感,更要在这个形式美感中注入时代及个人对这个时代及整个文化感悟的感受。无论何种艺术,没有个人对时代文化的独特感受的注入,就成了只是模仿前人外貌的无活性的僵尸。目前中国书法艺术发展中的最大的问题就在于此,呈两极化状态,一种是把目光全放在古代,言必称象某家,学某家,到八十岁了,还在说基本功不足,一辈子就死在了古人的阴魂中了!另一极端是现代书法,追求过份的创新,忘了书法之为书法的本质,胡作非为,玩到最后,书法变成了一种对书法的嘲弄与诅咒!


萧潱艺术世界


墨化自然,功到渠成。书法是一门造诣非常高的艺术,它和汉文化密切相随者,经过千年发展形成多种风格的艺术巅峰,出来很多知名的大家大师,他们的作品至今让人感叹着迷。书法是讲究笔法结构,整体唯美的效果,或娟秀,或钢骨,或奔放,或流畅,或行云流水,或气壮山河。书法大家多年的历练都形成自己独特的书写艺术风格,这是多年吸取前人书法作品的营养加上对自身多年对书法的感悟,才能达到通变的效果。一般书法创作者根本谈不上通变。俗话说勤能补绌,熟能生巧,功到垂成,这不是一时半会能达到的高度。所以不要刻意去求标新立异或者通变。只有勤学苦练,强化吸取艺术修养,才能提高艺术作品个人风格形成的高度。








遗失在密林深处


“笔法千古不易,风格因人而异”书法的变通是有规律可寻的。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个人风格的体现,就叫成功的变通。

那么,也就是说“继承传统”,是书法变通的唯一基础,只有在传统继承坚实的基础上,再来谈变通,才具有现实意义。

纵观古今书法大家,每一个人都是在继承传统上下过一番功夫,“临古”叫继承,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就叫出新。

中国书法的鉴赏,有一套独特的,也是被普遍接受的标准,那就是任何一幅作品,它的优劣不是取决于是不是好看,而是能否从作品中看到字的出处,一幅好的书法作品,应该是笔笔有交代,字字有迹可循。

“入古”方显厚重,“可循”才是传承。只有继承传统方可“推陈出新”,只有在这个点上达成共识,才能使所有书法爱好者潜心临帖,而不去追求所谓的“快速成功”,也只有这样,才能使书法艺术真正的发扬光大。

近来,因为网络的发达,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透过网络平台来发声。也正因为如此,我们才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那就是“为什么普通大众所认为的好的作品,而专家却认为很差?许多专家所推崇的作品,普通大众偏偏认为很垃圾呢?”事实上,出现这种现象很正常,因为普通大众从未建立正确的欣赏标准,而其中一条很重要的标准就是“入古”。不入古的作品,有可能很漂亮,但绝不能称之为“书法艺术”。所以,书法之所以能称之为“艺术”,必须是继承传统的,这是不容推翻的标准。


只有“入古”的基础夯实了,才有可能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没有这个基础,一切都是扯淡。没有这个基础,一切书法都叫“江湖体”


茶禪道1


很高兴为你解答这个问题。

我认为书法变通结构,既是由基本结构变化而成的,又是与基本结构不同的技巧结构。

我认为基本结构要求结体准确而易识、美观而适用,符合实用的需要;变通结构要求结体规范而新巧、美妙而适意。

下面为大家分享一下这个问题,希望我的分享关于这个问题能够帮助到大家,同时也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我的分享。

我认为由于各种字体都具有一定的形态,其结构也都有约定俗成的规矩,所以变通结构的变化,也只能在同一字体中施行。

我认为要进行有经有权、有常有变、有法有化的变化,保持字体基本形态的规定性和稳定性,不能脱离所书字体基本结构的制约。

以上分享关于这个问题的解答都是个人的意见与建议,希望我分享的这个问题的解答能够帮助到大家,同时也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我的分享。

如果大家有更好的关于这个问题的解答,还望分享评论出来共同讨论这话题。

最后,祝大家在新的一年有一个美好的开始,美好的生活,每天开开心心的生活,快快乐乐成长,谢谢!



天和琴行艺术培训


书法的变通全在于良好的功底,且能博采众长,灵活运用。历史上有一位常胜将军,有同僚问他读的是谁家兵书,用的是那家兵法,将笑答:“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苏东坡曰:“厚积薄发”者是也。书谱云:“心不厌精,手不忘熟……自然容与徘徊”,苏东坡还说“字熟必变……”,所谓熟练生巧者也。倘若基本功不足,而一味追求书法变通,则可成生硬杂体怪字,写成“真草偏枯”,字体形态混杂。所以书法的变通亦一定要遵守书法的法则,不可牵强附会,书谱指出:“驰鹜沿革,物理常然”。所以基本功和博学是关键。后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段“书谱”有关变通的精彩论述:“违而不犯,和而不同;留不常迟,遣不恒疾;带燥方润,将浓遂枯;泯规矩于方圆,遁钩绳之曲直;乍显乍晦,若行若藏;穷变态于毫端,合情调于纸上;无间心手,忘怀楷则;……”


江重浩


首先不能乱来,坚持传统,然后在临古的基础上创新,好好学习古代典范,才能“斟酌乎质文之间,而櫽括乎雅俗之际,可与言通变矣!”


心佳


书法变通,是书法最高镜界,大家的功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