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朱元璋的明军有不少蒙古骑兵,为什么这些蒙古人要帮助明军推翻自己的国家?

文史爱好者


首先应该明确一点,朱元璋军队中的蒙古人并没有想像的多,官阶也不高。从靖难之役开始直到永乐年间,更多的蒙古将领才出现在明军当中。我们这里只说一说洪武年间。

朱元璋军队的构成,主要是自己招募的人马。早期也有许多元军的将领投奔朱元璋,但他们都是汉人,比如康茂才、朱亮祖等人。

朱元璋打败陈友谅、张士诚之后,有大量投降的将士,但朱元璋并没有全盘接收,因为他们是要吃粮食的,处理不好反而成为隐患,所以朱元璋一般是精选其中强健、能战的人留下来。其余的人要么遣散,要么就地消灭,在这方面朱元璋从不手软,他就曾经责备徐达等大将在胜利之后杀人太少。

说一个例子。

洪武三年春天,李文忠率领明军北伐,在兴州也就是承德附近,元军大将江文清率领军民三万六千余人投降,在北京附近的红罗山,江文清的部将杨思祖率领一万六千余人归降。

同年九月,江文清、杨思祖带着八百多归降的将校前往南京,朱元璋给了江文清一个世袭的骁骑右卫千户,给杨思祖一个军卫的镇抚之职,并赏赐财物,部下的八百多名将校每人一匹布料。

然后,朱元璋把江文清留在南京,让杨思祖回去招降更多的同乡。他又给边将命令,如果有蒙古降将,都要送到南京来。很显然,朱元璋在这种事上还是相当谨慎的。

此后,江文清又招降了四千多元兵,所以到了洪武五年,他由骁骑右卫千户升任广武卫的指挥佥事。

在北伐残元的过程中,许多蒙古人归入明军,那么这些蒙古人为什么甘心为明军效力?

个人认为主要有这么两点:

第一是朱元璋的策略得当。

朱元璋在消灭陈友谅、张士诚之后,准备北伐残元。出兵之前的吴元年的十月,朱元璋发布了一份檄文,告谕北方兵民,他的军队纪律严明,秋毫无犯,“归我者永安于中华,背我者自窜于塞外。”

他特别指出,不论你是汉人、蒙古人、色目人,只要归顺明军,一律同等对待:“蒙古、色目虽非华夏族类,然同生天地之间,有能知礼义、愿为臣民者,与中夏之人抚养无异。”

这个大政方针的影响比较深远。

第二,元朝的统治腐朽透顶,政权的败亡难以挽回,所谓良禽择木而栖,这些蒙古将士归顺明朝,是自然的选择,而且归降之后也得到了重用。

我们可以举几个例子。

有一位把思台,洪武年间归附,为通州卫的指挥佥事。他的儿子改为汉姓,名叫焦礼,后来成为朱棣帐下一员大将。

蒙古人薛台,在洪武年间归降,朱元璋为他赐姓为薛,官至燕山右护卫的指挥佥事。他的后代在朱棣手下被封为永顺伯。

火真,蒙古名为火里火真,洪武年间归降,慢慢做到了燕山中护卫的千户。后来成为朱棣手下的名将,进封为同安侯。

因为归顺的蒙古人越来越多,洪武五年春天,朱元璋设置了一个蒙古卫亲军指挥使司,任命答失里为指挥佥事,以后许多归降的蒙古军将都被安排到蒙古卫中。


于左


这个问题问的不错。在明朝境内确实生活着大量的蒙古人,而那些蒙古人确实从朱元璋开始就被授予军职,之后的永乐皇帝和宣德皇帝也对蒙古人信任有加,明籍蒙古军活跃于各个时代的战场上为维护明朝统治和明代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至于为何生活在内地的蒙古人要推翻自己的国家,这也很简单,因为元朝并不是广大蒙古平民的元朝,大家要注意元朝是蒙汉地主阶级联合政权,最高利益只属于地主阶级,与广大的汉族、蒙古族平民无关,那些政治上的特权也只是蒙古贵族享有,而生活在内地的蒙古军户在元的统治下一片赤贫,有卖儿卖女苟延性命者,有被贩卖到海外当奴隶者比比皆是,可以想知他们中的大多数对元朝根本没有任何感情,甚至想踩黄金家族两脚,再加上久居内地务农,所以大部分蒙古人就没有北上而是居留在内地。正如《蒙古源流》所说:

“四十万蒙古中,得脱者惟六万,其三十四万皆被围而馅矣”


但是,这个数字根本经不起推敲,正如此书所记载的朱元璋与88万汉人一起造反一样不靠谱,所以居留在中原的蒙古人有多少已经无法知道准确数目,但是数量不少是肯定的。其构成大致上分为四类,第一种是元代以来因为戍守、出征定居中原、边疆各省的。第二种原来生活在蒙古高原的蒙古牧民,由于战乱逃至中原的,据《元史》所言大概有70万人,所谓“宗亲海都作乱,其民来归这七十余万,散居云、朔间”

,这大概也是个估计数量,这两种具体数量已经无法计算。


第三类属于战争中的被俘者,就是洪武、永乐年间对蒙古人不断进行打击俘虏的,观《明史纪事本末》、《国榷》各史书,其数应该不低于20万。

第四类就是主动归附明朝,这个现象明朝历代都有,尤其是洪武、永乐年间最多,最为集中,这部分数量当为不少,光丞相纳哈出所部归降就有16万人。

《明史·鞑靼传》:先后降其部曲二十余万人,及闻纳哈出伤,由是惊溃者四万人,获辎重畜马亘百余里。


而明太祖朱元璋在早在率兵北上期间,就发布《谕中原檄》,在这份檄文中朱元璋直接声明将不会对生活在境内的蒙古和色目百姓进行压迫。

《弇山堂别集》:如蒙古、色目,虽非华、夏族类,然同生天地之间,有能知礼义愿为臣民者,与中国之人抚养无异。


所以大部分蒙古人对元朝本来就没有什么忠诚度可言,既然明朝愿意接纳他们,他们当然也愿意做明朝的臣民。事实上明太祖对广大蒙古百姓的承诺是说到做到的。就如在洪武三年十二月,由于边境战事频发,中书省以时局未稳为由,建言将蒙古人迁往内地,被朱元璋断然否决,在朱元璋的坚持下,居住在边境的蒙古人得以继续安居。

《国榷》洪武三年十二月丙朔条:中书省欲徙西北降胡于内地,杜后患。上曰:“胡人耐寒,驱而南,违其性,易乱。不若顺而抚之,就边地择水草孳牧,自然安矣。”


明朝初年不仅让蒙古人在生活中各安生理,而且还进行了非常有成效的管理。对加入明军的蒙古人,与明朝普通士兵一样,以卫所统之。其形式氛围两种:一种是以蒙古士兵单独设立卫所,由蒙古军官统领;另外一种是组成鞑军,与明军杂居,由蒙古人担任统领,平日驻守各地,战时听命征调。

明初,还对蒙古人实行量才擢用的政策,不仅让他们在各地担任指挥使,有的还在五军都督府任指挥佥事、都督佥事等。在永乐时期更是组织以蒙古壮丁为主的三千营随明成祖朱棣数次北征打击鞑靼和瓦剌,这支部队是明初最有战斗力的部队之一。

而对不管洪武帝还是永乐帝对于归附蒙古人的赏赐也非常丰厚,尤其是永乐帝对蒙古人的封赏大大超过了洪武时期,如对蒙古王子也先土干(汉名金忠),在归附后“封忠勇王,赐冠带,织金袭衣,命坐列侯下。辍御前珍羞赐之,复赐金银宝器”。其后,更是“眷宠日隆”


明朝初年之所以重用蒙古人是有其内在原因的:第一、在与笼络归附者,蒙古人在明朝受到良好的待遇,让他们进行招抚和劝降活动,效果明显比明朝使节好的多。正如《明史·邹缉传》所说“漠北降人,赐居室,盛供帐,意欲招其同类也”


第二、也是主要原因,蒙古人身体强壮,吃苦耐劳,适应北方气候,善于骑射,勇于冲锋陷阵,他们对明军战斗力是一种很大的加强。

明初对归附的蒙古人大量任用以及优厚待遇,遭到了一些汉官的反对,如洪武九年,海州学正曾秉正就说到对朱元璋建言“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要求将担任军职和守卫的蒙古人斥退,只是嘉其忠心而升官,但对其建议不置可否。


永乐十年,又有洮州卫镇抚陈恭上言“戎狄异类,非我腹心,不当置左右”。明成祖回复道应该以才德用人,而不应该以种族区别对待。

《国榷》永乐十年十一月癸卯条:上曰:“第唐宋自有败道,人君亦安得示人不广。金曰䃅忠于汉武,阿史那社尔效于唐宗。胡元疏外汉人南人,柄用蒙古鞑靼,然亦不免于亡乱。”

可见明太祖和明太祖用人观的包容。


在明朝皇帝的厚待之下,大部分得到任用的蒙古人对明朝可谓是忠贞不二(确实有不和谐的旋律,比如喜宁、满四、乃儿不花这样的叛者)。明籍蒙古军官率军在对抗北方蒙古入侵时显示出坚定不移的斗争决心。像诸如吴克忠(答兰)、薛斌(脱欢)、吴成(买驴)、金顺(阿鲁哥失里)全都是在对抗外蒙古各部作战时立功晋爵。

甚至为明朝死节的也大有人在,如薛斌的儿子薛绶(寿童),正统十四年与成国公朱勇抗击瓦剌,不幸失败,

“弦断矢尽,犹持空弓击敌”,被俘后不屈,被瓦剌军肢解,当得知他为蒙古人时,瓦剌军大为震惊,说“此吾同类,宜勇健若此”


到了明朝中后期,明籍蒙古军仍然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如李成梁的精锐家丁李宁、李平胡就是蒙古降人。如在萨尔浒战斗中,西北军一路的阵亡将校上,出现且力太、海代喇八汁、腮介哈蓝代、哑汗兔这样的蒙古名字,我疑此三人系西北土达。


再如一直为人津津乐道的关宁铁骑,其战斗力最强的部分就是蒙古夷丁构成的,所谓“三桂所部皆蒙古锐丁”


所以,广大的蒙古族官兵从明初到明末积极参与到维护明朝的军事斗争当中去,有力的维护了明朝统治,对于这一历史现象应该给予客观的描述。

引用文献:《明史》、《国榷》、《蒙古源流》、《石匮书》、《弇山堂别集》、《全边略记》、《昭代典则》


论史


因为蒙古人从来都不是铁板一块。

在元朝,蒙古上层大体分为两类,一类是传统蒙古人,一类是汉化蒙古人。汉化蒙古人进入汉地较早,主要集中在中书省周边,而传统蒙古人大多居于草原。这两类人的关系可以用水火不容来形容,互相看不顺眼,而且在汉化蒙古人看来,儒士比传统蒙古人还要亲近,再加上这帮人没少和汉人大族通婚,所以他们对汉人并不排斥。

再一点,元朝底层蒙古平民过的还不如汉人,底层蒙古士兵为了出征,要么借贷,要么典卖妻子儿女,非常凄惨。许多破产的蒙古平民被典卖为奴,甚至被卖到海外,所以他们很难对元朝有什么认同感。

所以非常容易理解为什么元惠宗北去的时候只有六万户蒙古人跟着了,剩下44万户蒙古人选择了给明朝扛活。道理很简单,因为跟着明朝混更符合他们的利益。首先朱元璋需要骑兵,而蒙古骑兵是他的最佳选择,整个明朝骑兵都是蒙古风格,甚至元朝的服饰制度也被明朝所继承。同时只要翻阅历史就可以发现,朱元璋清洗了大量的汉族军官,反而蒙古军官则大量保留了下来。再者,在朱元璋看来,他是天下共主,既然如此,那么蒙古人就成了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所以明朝上层社会,很多贵族都是蒙古贵族。最后,对于这些蒙古人来说,元朝对草原采取的事空心化政策,这点对于他们来说是心知肚明的,所以他们不会为了那点君臣大义而让自己的生活受到影响,与此同时,对于汉化蒙古人来说,与其去草原继续和传统蒙古人撕逼,还不如留在内地,毕竟在文化上和政治上他们更认同儒家思想,而明朝这个儒家王朝对他们来说更具有吸引力,他们也可以有一展身手的空间,虽然他们也认同自己的蒙古人身份。

总的来说,不论古今中外,政治认同并不和自身身份认同发生冲突,就比如法国阿尔萨斯和洛林的人民虽然也说德语,但是他们依然维持对法国的认同。所以以民族来区分人的政治认同是最愚蠢的事。

全文完


北洋海军炮手


然而并没有,朱元璋的明朝骑兵并不是纯蒙古人,更多是我们汉人或者蒙汉混血的骑士!由于蒙古人有大量养马,在中原地区都有马厩;蒙古人还蓄养奴隶,这些奴隶大部分是汉人或者通过其他手段搜罗来的,蒙古人让他们养马。而朱元璋起义以后,这些人带着他们养的马匹便投奔朱元璋,并成为朱元璋的骑兵。

至于蒙古人,当时的蒙古人还是很团结的,基本上纯蒙古人有可能会拒绝为元朝皇帝打仗,但是还不至于反水倒戈相向。元朝末期蒙古人依然是少数民族,整个元朝有人口5700万人,蒙古人只占了300万,蒙古人与汉人的比例不到一个零头,他们的兵力也是很少的,比如明朝北伐的时候,纯蒙古骑兵也不过50000人,其他的后勤部队20万人实际上都是各个民族组合成的杂牌军。在徐达北伐的时候由于蒙古军缺粮,那些杂牌军一路撤退一路当逃兵。基本上被徐达招降收拢去了。到了河北地界,元军败局已定。双方短兵相接,元军将领王保保带领两万骑兵截击,掩护元帝撤退,最终王保保战败两万骑兵损失殆尽,而元帝则带领30000人逃亡草原。

元帝逃亡草原之后,大量的蒙古人滞留在明朝境内,由于朱元璋奉行民族平等政策,又加上元朝已经灭亡,这些蒙古部落便归降明朝。


优己


这个问题老梁来回答。

瞅着这题目给人的感觉,这帮子加入咱大明部队的蒙古骑兵,是不是脑壳壳出啥问题了,咋能干这么没有出息的事。

其实这事和出息不出息,真没啥关系。老话说的好: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这天下往事,算来算去皆逃不过一个利字,那么是什么样的利益,可以让这帮子蒙古人放下蒙古族的利益,站在了咱大明的利益上。

这事说来话长,咱把这事揉碎了说道说道。

铺垫

话说咱大华夏地头上经历了尽四千年的封建王朝,那么在这些个王朝当中,有两个是有少数民族建立起来的,一个元朝,另一个是满清。

说实在的这俩王朝,虽然入驻中原成为了中原的主人,但压根就没有把中原地区当成自己的家。尤其是这元朝,虽然身处在中原地区,压根就把自己当外人,对中原地区,该抢还抢,该打还打,天天的打打杀杀,和进了别人家的强盗差不多。

说这话,您千万别不信。当年蒙古人认为将中原老百姓的地全部抢过来,禁止种地,全部种上草,自己蹲在上边放牧。听着羊群咩咩咩咩的叫声特别来劲。

咱就说了,要是真那么干,咱大华夏地头这得死上多少人,大部分都得饿死。

就这政策和当年满清的圈地何其相似,压根就不管你老百姓活不活的问题。

说道根子上,这和蒙古人的部落制有很大的关系,部落的利益才是利益,部落意外的利益和本部落没啥关系,有点各自为政的意思,没啥大局观。

所以后来朱元璋击溃元朝,很多蒙古骑兵加入到大明的部队中,这也不稀奇,有着这原因也就不难解释。

说道这里,估计有人要说了:“拉倒吧!蒙古骑兵那天下间有一号的骑兵,和这帮子骑兵冲突压

根就没啥胜算。加上那会蒙古人也信奉强者为尊的理念。您朱元璋凭啥让这帮子蒙古骑兵为你卖命?这纯属瞎扯!”

您要是真有这想法,俺真要呵呵了!

是,咱不可否认,蒙古骑兵确实牛,牛的不要不要的,正是在他们的铁蹄之下,这大宋朝才走向了没落。

但蒙古骑兵搁在大华夏老百姓的脑壳上,耀武扬威的时候。大华夏的老百姓也在想一个问题,要么就此没落成为历史的灰尘,要么就要学习他,比他更强,把他从脑壳上扔下去。

而学习这东西,历来就是大华夏子民的优良品格。

所以小一百年的历史,大华夏的老百姓也在学习骑兵,用咱自己的骑兵来对付蒙古骑兵。

你以为朱元璋,从大都的地头上赶走元朝,依靠的不是自己的骑兵?真是没谁了,当年咱大华夏的骑兵挥着刀子可以和蒙古骑兵来几场硬碰硬的对决,压根就不惧他。大华夏为嘛能有这么大底盘,您以为是儒家的谦让让来的?那也是用热血和刀子打下来的,就这基因觉醒了,咱还能怕谁不成?

要不然当年朱元璋打大都的时候,那元顺帝听到消息之后,为嘛连守都不守,撅着屁股就跑路了呢?路上地震还以为咱大明的军队跟上来了呢,吓的那叫个屁滚尿流。而那会还真没啥蒙古骑兵在大明的部队中。

老朱的部队就是那么的强大,您还别不服。

强者?谁是强者?这强者为尊的尊字可是在大明的脑瓜上呢!

这元顺帝,跑了,所以这元朝就没了,又出来北元。

题主说的事

话说从大都退走,这大元差不多就退出了中原地区,就变成了历史上的北元,开始搁到沙漠了啃沙子吃了,北风那个吹,沙子那个飘啊!

您就想想这场景吧,何值是一个苦字了得。

小一百年的时间,蹲在中原地区,要啥有啥,美酒大肉片子可劲的糟,吃饱喝足了,大街上随便溜达,听个小曲,整个曲艺节目,几个铜板就能解决。

可这都搁到沙漠里了,羊肉到是不少,大米饭压根就没有,你别说小曲了,出了帐篷就是大风,吹的脸皮子都是干的,天一擦黑就得睡觉了,因为你有那精力,他没地溜达啊!

生活可就一落千丈了啊!而这生活环境的变化,让蒙古人生气的,可不在少数。

他们想要更多的东西,那就得拿起老本行,干起了抢劫的买卖,今天突入大明抓一把,明天突入大明摸一把。

可大明的兵丁他也不是吃白饭的,你进来了,咋也得留下点东西不是。

回头参与抢劫的蒙古人就发现一个让他们愤怒的现象,他们冒着生命危险抢来的东西,必须先上缴,上边的人先分上一分,这才轮到他们这些冒着生命危险干活的人,剩下的东西能有多少?

“过分了啊!”

这种不平衡让他们积攒了很多的怒火。

而朱元璋也很清楚这一点,那么不战而屈人之兵,这可是兵家的上上策。

说道这里,咱就不得不说说大明和北元的经济实力,这俩没得比,北元的士兵是勇武,但架不住朱元璋家里边钱多。

老朱用毛毛钱就去勾引蒙古人,当然你要是蒙古贵族,还给发土地。

这事就一个字——美!

只要投降了,你不用天天蹲在沙漠里吃沙子,晒已经干秃噜皮的大脸蛋子,还有众多的娱乐节目等着你。

这家伙老鼻子多的蒙古人这就往中原的地头上移民,这家伙整下去,北元的人口可就急剧的减少。

这还不算,老朱压根就不搞啥民族歧视,每打下一座城,就严令不得随意的屠杀蒙古人,对元朝的那些个王公贵戚啥的也没动粗,整啥清洗活动。

要不说这手玩就的就是好,当年老朱带着人和纳哈出整的二十万军队进行对决,结果纳哈出瞅了瞅自己的胳膊腕子,看了看投降过去的人,干干脆脆一仗没打这就投了。

所以朱元璋到了打北元的时候,军队里有蒙古人,这没啥稀奇的,军队里也没人歧视他,他们也愿意为大明卖命。

那有名的朵颜三卫那全都是蒙古人。

好了,今天就写到这里,喜欢的朋友加个关注,顺手点个赞呦!


梁老师说历史


大元帝国不是属于全体蒙古人的,而是属于黄金家族的。

蒙古高原上历来都是各大部落之间互相争斗,直到成吉思汗出现将蒙古整合成为一个国家组织,在这之后又不断吸收当时其他的部落与民族,最终破坏力大爆发征服了欧亚大陆大量的国家,掠夺了巨大的财富。然而光荣永远属于统治阶级,对蒙古底层平民阶层来说,这对他们并无多大的关系。成吉思汗西征时,为了减少财政开支,士兵们的装备要自筹的,当时兵役沉重,不少蒙古人甚至要卖儿卖女来凑足随军西征的装备与盘缠。元朝建立后情况也没有好转,大量蒙古平民被蒙古贵族和汉人地主压迫变成了奴隶,被随意倒卖,由于数量太多当时元朝政府不得不自掏腰包为他们赎身。然而最后随着财政压力得加大以及卖身的蒙古人越来越多使得这一政策最后不得而终。

受到如此得对待自然不要指望这些蒙古平民会在元朝危难之际出多大力了,他们跟其他被压迫的民族一样,渴望推反元朝的统治。后来明朝建立,大量蒙古人留在了大明境内,他们要么成为了雇佣军,为明朝效力,要么融入了汉人,至此与一般明朝国民没有两样。


阿尼旺旺


首先,古代人并未形成明确的“民族国家”意识;

其实,古代人的民族观是不同于现代人的,虽然古代也有一定的民族概念,但并没有形成像今天这样浓厚而根深蒂固的“民族国家”意识。因为,现代“民族国家”意识和认同,实际上是自近代以来(主要是19至20世纪期间),欧洲在主导世界时,对现代性民族自决和自治概念的一种实践结果。

因此,别说是元末明初的明军中会有不少蒙古人了,就是在此之前的辽国、金国、西夏等少数民族王朝中,也有为数不少的汉军部队;在汉人王朝中,也有不少外族人组成的部队。

即便是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为旗号建立的大明,在其末年,也同样有大量的汉族士兵变节,加入清军,这就是所谓的“汉八旗”。像范文程、洪承畴、吴三桂、孔有德等汉族政治人物,他们都是主动或被动加入到满清政权之中的。

因此,“朱元璋的明军有不少蒙古骑兵”这种现象,其实也并不难解析,也并非不合理。

其次,那么为何蒙古人要加入明军推翻自己同族的政权蒙元呢?

这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1、蒙古人和汉人的融合;自蒙元入主中原,统一天下后,蒙古族也在一定程度上被汉化,也遵循孔孟之道,接受汉文化的熏陶。所以,元代有相当一部分蒙古人对“蒙汉之分”的观念并没那么强烈,甚至有部分人更加亲近汉文化和汉族。因此,他们自然也就不排斥汉族势力和政权。

2、底层的蒙古人其实同样饱受元末暴政的压迫,他们也想推翻元朝;虽然元朝采取的是“民分四等”之策,分成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和南人。蒙古人则是第一等人,为元朝的“国族”。虽然,蒙古人在元朝的一些政令和律令中,享有一定的特权。但真正享受特权的,其实还只是少数的元朝统治贵族。

而到了元朝末年,很多底层的蒙古人,实际上跟各族底层人民一样,都时刻饱受着元朝统治贵族的压迫。很多

破产的底层蒙古人甚至还会沦落到卖身为奴的地步,而且有些蒙古贵族更是会将自己手中的蒙古属民,转卖给汉族的大地主为奴。所以,在元末,不少蒙古人也同样对元朝的统治十分憎恨。

3、朱元璋对蒙古士兵很宽容和友好;虽然朱元璋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为旗号,但对于蒙古士兵和蒙古人,他还是比较宽容的,并没有加以压迫和区别对待。正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在很多苦难的底层蒙古人看来,朱元璋的明朝比残酷的元朝要好,他们自然也就不抗拒加入明军。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朱元璋也成功的招安了不少蒙古人。在明军的队伍里,也有部分蒙古族将领,而蒙古族士兵更是多不胜数。其中最著名的,当属朵颜三卫这支强悍的蒙古铁骑。



这些历史要读


因为大明是一个“文明型国家”,不管哪个民族和国家的士兵,只要服从都可以进入大明军队。

大明军队里不仅仅有蒙古士兵,女真士兵,还有葡萄牙士兵,黑人士兵,泰国士兵。。。甚至还有日本士兵!



比如,万历年间的辽东巡抚顾养谦的麾下俘获过数十名日本流亡武士。结果把他们收入了军队,有一次,蒙古骑兵进犯,于是让日本士兵仍然穿着日本衣服藏匿在军阵中,等到交战时,日本士兵突然“哇呀呀呀“”亚卖呆!!“的跳出来,举着刀狂舞。


蒙古骑兵惊呆了,日本士兵趁机用刀砍马腿(矮)。于是蒙古骑兵从马上掉下来被砍了首级。


可蒙古人也不是傻子,等到下一次交战,日本武士又想如法炮制,可蒙古骑兵早有防备,日本武士一蹦出来就被射成了豪猪,无一人生还。


上述故事记载在沈德符《万历野获编》中。对于明朝人来说,日本人当时是个战乱不断的国家,日本战国低级士兵是没有军饷的,所以盛产外籍雇佣兵,日本的雇佣兵遍布整个东亚和东南亚,甚至效力于朝鲜和荷兰东印度公司。


还有一项有名的故事,是关于萨尔浒大战中阵亡的刘铤。


刘铤这位名将戎马一生,从云南打到朝鲜,参加过万历三大征,萨尔浒之战前,由于和主帅杨镐不和,被强令在未调动手下全部家丁的情况下参战。


而他手下家丁是有名的多国部队,从日本人,朝鲜人,蒙古人,泰国人,东亚能看到的所有人中都有。


据说他手上有一支500人的成建制日本火枪队,在那个时代的明军中独树一帜。


萨尔浒之战中刘铤牺牲,而麾下的日本兵没有参加战斗,留在四川“镇远营”,有人就建议用这些日本兵来对付努尔哈赤,并说这些日本兵战斗力相当于 明朝的白杆兵。


甚至万历后期的明将顾文纲,曾提出在明朝中央军“京营”中设置专门的“倭营”:



仍于京营,照先年议设倭营事例,挑选精壮,另悉一枝,以备缓急,犹紧着也。


顾文纲认为,应该挑选精壮的日本兵,在京营中组织一个名为“倭营”的军事单位可以备缓急之需。可见,当时明朝的中央和地方军队中,确实存在着数量庞大的在编日本兵,他们应有上千的人数,至少可备组织一个营的兵力所需。


闭家锁的红枫


明太祖朱元璋确实将许多蒙古人安置在明朝境内。

例如,洪武二年(1369)九月,明军扫荡甘青、燕山和阴山地区的故元势力时,将归降的巩昌守将汪灵真宝、达鲁花赤张虎都帖木儿的军队,以及元豫王属众七千人,送到北京安置。

洪武三年(1370)开始,随着明、元战场的北移,明朝发现北伐消灭蒙古,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故而决定采取招抚政策,收编参元势力。随后,不断有蒙古人归附明朝,包括:

元陕西行省吐蕃宣慰使何锁南普献元所授金银牌印,与镇西武靖王卜剌纳以诸部来降;

故元参将脱火赤等自忙忽滩来归;元宗王也先帖木等自大同来降;

这些记录是数不胜数。明朝采取设立卫所、授为达官的方式,安置这些来归的蒙古人。

从时间来看,这时元大都早已沦陷,谈不上“帮助明军推翻自己的国家”;至少以中原内地而论,蒙古的势力已经被推翻。

除此以外,如果我说当时有相当数量的汉人士大夫,以元朝为正统,认为明朝得位不正,是不是会有人感到惊讶?

事实上,这恰恰是明初社会的潮流,汉人出身的明太祖朱元璋,并没有因为他的身份,就获得了当然的正统性。



这就说明华夷之辨并非元末明初之际社会的主要矛盾,因此才会出现蒙古人相助汉人,汉人怀念蒙古统治的情况。


HuiNanHistory


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府登基称帝,年号洪武。在此之前,他已经消灭了阻碍他统一的陈友谅和张士诚,接下来准备面对他最大的敌人蒙元了。

蒙古骑兵的战斗力一向很强大,在公元十三世纪曾经纵横欧亚大陆,最远打到欧洲的多瑙河,并西域,平西夏,灭女真,定南诏,臣高丽,遂下江南,而天下为一。他们拥有良好的战马和优秀的骑射之术,战斗力十分强悍,给明军的北伐造成了不小的压力。跟蒙古军队打仗有一个特点,就是战死的士兵基本上都是被射死的,因为在进攻,交战,还有撤退的过程中,蒙军一直都在射箭,甚少有被刀剑砍死的。



不过蒙元政权内部也并不是铁板一块,成吉思汗的军队之所以强大,除了其超人的军事才能外,是因为他统一了蒙古各部落,结束了混战的局面,领导人有足够的魅力,镇得住下面。随着忽必烈的死去,时代的变化,大元的皇帝们是一代不如一代了,到了元顺帝时期,既管不好大臣,又管不好军队,甚至连儿子都管不了,顺帝和太子各有支持自己的大臣,相互斗争,这是在中央。在地方,大将王保保觉得李思齐是个泥腿子,很是看不上人家,也搞内斗,互相攻伐,整个朝廷和地方斗的不亦乐乎。这个己方集团一不团结,人就容易迷茫,会失去信仰,军队士兵不知为谁战,出现逃亡。


而这正是朱元璋喜闻乐见的,他想要得到蒙军的战马,学习蒙军的骑术,敌方不出一些投诚的这事还真不好办,毕竟技术专利在人家那里,于是他出台了相应的民族政策,只要蒙古兄弟们愿意过来,高官厚禄 荣华富贵大大的。

重赏之下,必有蒙奸,很快就出现了第一位投降的蒙古将军,公元1368年,洪武元年十二月一日,徐达和常遇春率军北伐,与王保保对峙于太原,这个时候太原守将豁鼻马派遣使者向明军投降,明军兵不血刃获得了重镇太原城,随后徐达常遇春率领精锐骑兵对王保保发动偷袭,歼敌四万,俘虏六万,王保保逃到大同时,身边就剩下了十八名侍卫,相当悲惨。

实际上漠北也没有中原好,没有蔬菜瓜果,锅碗瓢盆,啥产业链也没有,哪里比得上中原,毕竟生活条件摆在哪里,要能过上好日子,谁愿意天天窝在漠北沙漠啃沙子,惹不起,打不过,投降有赏。仔细衡量一下,这买卖还是比较划算的。所以这样一来,朱元璋就招募到了大批的蒙古骑兵。


相应的基础上进行学习与锻炼,明军骑兵的战斗力也是直线上升,名将李文忠的骑兵部队极擅奔袭,洪武二年,李文忠用一天的时间攻占应昌,俘虏了城中所有的王公贵族,只跑掉了元顺帝的儿子爱识理达腊。在这之后,朱元璋把俘虏和投诚的蒙古军队专编一营,组成一支精锐骑兵,名叫朵颜三卫,皆是精壮者参军,战斗力极强,朱元璋把这支精锐交给其子宁王掌管,给他们开高工资,放在朝廷与蒙古的边界驻守,用以防范蒙古。后来这支蒙军为燕王朱棣政变所夺,参与了靖难之役,立功颇多。

这些蒙古军队一方面没有多大的家国情怀,另一方面统治者腐朽无能,让他们失去了为之奋斗的目标,在这样的情况下,在许以充足的利益,他们便会为明军效命,也是颇为正常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