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鲛人是不是真的?

qzuser241837382


在很多古代传说中都可以看到鲛人的身影,例如在《山海经》中就曾经有过关于鲛人的描写,这个故事是关于黄帝的孙子颛顼。当时颛顼刚刚离世,在所有人都感到悲伤时,突然海上有一阵风吹来,风所吹过的地方,蛇都变成了鱼儿,而颛顼也奇迹般的活过来了,只不过颛顼在复活之后变了样子,他的面容没有改变,可是身子却变成了类似鱼的模样,这就是鲛人的原型,另外在此书中还有多处都曾经有过关于鲛人的描述。现在人们读这本书的时候都会对鲛人的样态非常感兴趣,但是因为缺少关于鲛人的资料,以及对于这些故事的真伪存疑,所以不知道古代是否真的有过鲛人呢?

实际上鲛人并不是单单出现在《山海经》中,在《搜神记》中同样有关于鲛人的描述。在这本书中所描写的鲛人都是生活在南海之外的区域,鲛人在水里面生活,鲛人的样态和《山海经》中的描述基本相同。而且鲛人不仅人面鱼身,鲛人还会纺织,如果鲛人哭泣了,眼泪会变成一颗颗的珍珠。

《博物志》中也出现过鲛人,在这本书中讲述的是一个鲛人从水中而来,然后住在了一户人家中,鲛人每天都会纺织,并将纺织品卖掉赚钱,后来鲛人要回到大海,为了感谢主人的收留,鲛人临走之前拿着一个容器,并开始哭泣,后来眼泪一颗颗的流入容器内变成了很多珍珠,鲛人将这些珍珠交给主人后就离开了。

在不同的历史资料中都可以看到鲛人的身影,而且有关鲛人的描述都有很多相同之处,鲛人虽然和人不同,但是鲛人并不与人为敌,而且鲛人也有配偶,这些都和人类相似。更加让人感到不解的是,按照这些古书中的记载,鲛人的样子很像西方国家的美人鱼,美人鱼在西方国家也是有很长一段历史的,因此这些巧合仿佛都在提醒人们鲛人存在的真实性。

关于鲛人是否真的存在,其实大部分人都是持否定看法的,也有很多人持中立态度,主要原因是鲛人只存在于古书中,而缺少确切的证据来表明鲛人真实存在过。但是无论如何,所有没有结论的疑问都有待揭晓,也许有一天会出现有说服力的证据来证实鲛人存在过的痕迹。


江上孤舟



中国的鲛人,其实也就相当于西方所说的美人鱼,当然,在传说里面,区别还是有的。比如说中国的鲛人会织布,流出来的泪水会变成珍珠,在古代的中国很早就有鲛人的传说,比如《山海经-海内南经》:“ 氐人国在建木西,其为人人面而鱼身,无足。”但是相关的记述相对来说较少,而且内容也不是多么完备。

一直地到魏晋时期,有关于鲛人的记述越来越多,也越来越仔细,在曹植、左思、张华等人的诗文中都曾经提及过鲛人。


而郭璞注的《山海经》里面,也曾经提及“雕题国”人为鲛人,相关的古籍方面的记述极多,现引述如下:

晋·干宝《搜神记》卷十二:“南海之外,有鲛人,水居如鱼,不废织绩,其眼泣,则能出珠。”此则内容与《博物志》、《述异记》等的记载大同小异。

《述异记》卷上:“蛟人即泉先也,又名泉客。南海出蛟绡纱,泉先潜织,一名龙纱,其价百余金。以为入水不濡。南海有龙绡宫,泉先织绡之处,绡有白之如霜者。”


《太平御览·珍宝部二·珠下》引张华《博物志》:“鲛人从水出,寓人家积日,卖绡将去,从主人索一器,泣而成珠满盘,以予主人。”

唐人李颀《鲛人歌》云:“鲛人潜织水底居,侧身上下随游鱼。轻绡文彩不可识,夜夜澄波连月色。有时寄宿来城市,海岛青冥无极已。泣珠报恩君莫辞,今年相见明年期。始知万族无不有,百尺深泉架户牖。鸟没空山谁复望,一望云涛堪白首。”

从这一些记载中,我们不难发现,与传说中的鲛人相关的信息,不外乎都是织绡和泣泪成珠,据说鲛人所炼的油燃点极低,一滴可以燃烧数日不灭,最有名的传说,莫过于秦始皇陵中用鲛人油制作的长明灯了。


拉拉酋长


鲛人是不是真的现在已经很难考证!不过古籍上确实有过鲛人的记载。

《太平广志》

在东海某处地方有种俗称叫“海人鱼”的生物,它们在成年后基本上有5~6尺长,这个换算成我们现在的计量单位,就是“海人鱼”在成年后基本身高与我们现在正常女子身高差不多,基本在170厘米左右。


“海人鱼”有手,有指甲,有口鼻,有眉毛,身上无鳞片,头发就像马尾一样垂落到双足(鱼鳍),最主要的是它们的肌肤洁白如玉,而且在肌肤上还能依稀可见细小绒毛。所以在《太平广志》中记载的“海人鱼”,可以说个个都是倾国倾城的绝世美女。不过接下来的记载就让人不得吐槽古人可真会玩。

阴形与丈夫女子无异,临海鳏寡多取得,养之于池沼。交合之际,与人无异,亦不伤人。

话说那里有鲛人卖,我也想要买个过来!哈哈,开玩笑了。


还有古籍记载“鲛人”会织布以及它们泪成珍珠的记载。

《搜神记》

南海之外有鲛人,水居如鱼,不废织绩。

这里的意思是南海外边的某处地方有种叫“鲛人”的生物,它们喜欢长期居住在海里,它们的双足像鱼鳍一样,它们喜欢织布衣服。

《述异记》

还有古籍记载南海“鲛人”织“龙纱”事。

一名龙纱,其价百金,以为服,入水不濡。

一种叫“鲛人”生物织了一种名字叫“龙纱”的衣物,它的功用是把它穿在身上遇水不会被淋湿。说到这,是不是与我们当代科技所搞的防水衣服相类似。。

有其他有趣的“鲛人”想法的小伙伴可以在下方评论区讨论分享。

[图片来源于网络,有问题联系作者删除]

易经奇门国学


提到鲛人,我就想起《灵魂摆渡》里鲛人那一集,被赵吏吓惨了!

鲛人和美人鱼长得差不多,都是人首鱼身,在《搜神记》中就有对鲛人的详细描述:

南海之外有鲛人,水居如鱼,不废织绩。其眼泣则能出珠。

古代的很多渔民在南海都曾遇到鲛人,因为它们的眼泪可以产生精美的珠子,为了能够赚钱,有些人会冒险去抓鲛人。

为什么说冒险呢?因为鲛人这个物种并没有想象中那么温柔,反而是十分凶残,它们都是雌性,喜欢用歌声去诱惑出海的渔民,来捕捉并食用他们。

鲛人一般出现在古书之中,并没有科学表明这个物种的确存在过,也有说鲛人生活在南海,生性善良,人溺水身亡,鲛人会帮他们完成遗愿。

这个说法和赵吏说的差不多,在不同的书上有不同的解释,在日本对鲛人也有描述,名字叫做矶姬,身高几十米,可以卷出飓风,没有人能抵挡得住它的攻击。

鲛人只出现在传说中,从来没有人真正亲眼目睹过鲛人的存在,不过我们还是尽量相信后者,保留一点美好。


十点历史君


我是小七,一个喜欢《山海经》与妖魔鬼怪偶尔搬砖的四川姑娘。

鲛人是存在的,从神话传说来看很可能是下列某种生物。

一、死而复生的变异生物

在中国典籍中第一次提到鲛人的形象应该也是《山海经》。

《山海经》里面记录了一段非常神奇的故事,说黄帝的孙子颛顼,他死的时候随风从海面吹来,这时候似乎产生了某种神奇的力量,海风所及之处蛇变为鱼,已经死去的颛顼就在这时候重新复活,变成了一个人面鱼身的一种生物,唤做鱼妇。

这里的颛顼鲛人的形象很像死而复生的变异生物。

二、我们今天所说的鲨鱼

此外,《山海经》里面还提到过一种叫做鲛鱼的生物。《山海经.中山经》漳水出焉,而东南流注于雎,其中多黄金,多鲛鱼,其兽多闾麋。

大概意思是说,漳水往东南流经雎这个地方,水中有很多的黄金,有很多的鲛鱼,刘欣的《交州记》认为这个鲛鱼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鲨鱼。《交州记》曰:鲛鱼出合浦,长三尺。背上有甲珠文,坚强可以饰刀口,又可以鑢物。这里描述的形象就特别像我们今天的鲨鱼的形象。

作为鲨鱼佐证的还有三国张揖的《子虚赋》,《子虚赋》说:“蛟状鱼身而蛇尾,皮有珠鼍,似蜥蜴而大身,有甲皮,可作鼓”。

三、传说里勤劳且喜欢和人谈恋爱的人间尤物

这里的鲛人就非常像蒲松龄小说里面的妖怪,简直集合了人间一切的真善美,不仅美丽善良,唱歌永远好听,他们不仅勤劳,日以继夜的生产洁白如纱的鲛纱,这种纱入水不湿,即使哭泣的时候,流出的眼泪也会变成珍珠。

而死后的鲛人更是实力诠释了什么叫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鲛人皮脂下面的油,据说是一种,难得的宝物,点上一滴就能烧大半个月,一盏鲛人皮脂油做的鲛灯点在墓里能万年长明。

我们古籍中记载的鲛人和所有的中国妖怪,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善良并且还知道勤劳致富。

《搜神记》载:“南海之外有鲛人,水居如鱼,不废织绩。其眼泣,则能出珠”。

《述异记》卷上且云:“蛟人即泉先也,又名泉客。南海出蛟绡纱,泉先潜织,一名龙纱,其价百余金。以为入水不濡。南海有龙绡宫,泉先织绡之处,绡有白之如霜者”。

《搜神记》和《述异记》说鲛人住在南海之外,他们在南海的龙宫里面,日以继夜的不停劳作,只为了织出洁白如雪的鲛纱。等他们织够了鲛纱,她们就会浮出海面和沿海的商人通商,用鲛纱换取她们日常所需的生活用品,是不是的还和人类结个婚谈一场轰轰烈烈的恋爱。

《太平御览》记载:“鲛人从水出,寓人家,积日卖绢。将去,从主人索一器,泣而成珠满盘,以与主人”。

《太平御览》记录了一个鲛人报恩的故事,说有一个鲛人从水里浮出,寄居在沿海一户人家,她每日都卖绢布,等他要离开的时候就,向主人要了一个器皿,然后就非常悲伤的流出了许多眼泪,这些眼泪滴落在器皿里全部都变成了珍珠,于是他就将这些珍珠赠与主人,用作报恩。

四、曾经生活在海岛上现已灭绝的某个喜爱纹身的民族

这里的鲛人跟我们传统认知里面的鲛人还是有很大的区别的,我们理想中所认为的鲛人应该是会在大海中唱歌,长得非常漂亮会勾引人,会与人巫山云雨的上半身为人下半身为鱼的特殊鱼类。

但实际上,我们现在所认知的大部分鲛人都是中西合剂,东方的神话和西方的神话,混合成的一个人物形象。在西方,她被称为美人鱼,希腊神话中半鱼半人的海妖塞壬会在海面唱歌吸引人前来,然后把人吃掉,在我们中国则被称为鲛人,她们通常是善良美好且勤劳的,她们会织鲛纱与沿海居民交换物品。

近年来,某些专家提出这些所谓传说中的鲛人,其实只是某个曾经生活在海岛上现已灭绝的某个喜爱纹身并且以织布为生的民族,所谓的鱼尾其实是他们的纹身。

我是小七,一个沉迷于研究山海经与妖魔鬼怪偶尔搬砖的四川姑娘,喜欢可以关注我,有不同意见也欢迎指正。

参考典籍:《山海经》、《太平预览》、《交州记》、《子虚赋》、《搜神记》、《述异记》


山海经解密小七


与西方美人鱼的传说不谋而合,在我国的历史上,一直有鲛人的记载。很多人认为,鲛人就是东方的美人鱼。那么,鲛人真得存在过吗?

1、鲛人有什么传说

在《搜神记》中是这样描述鲛人的:“南海之外,有鲛人,水居,如鱼,不废织绩。其眼,泣,则能出珠。”南海郡之外的大海中,生活着一种鲛人,如鱼一样住在水中,她们不停纺织着。哭泣时,她们的眼睛里能流出珍珠来。

《博物志》中则有这样的描述:“鲛人从水出,寓人家,积日卖绢。将去,从主人索一器,泣而成珠满盘,以与主人。”有一个鲛人离开大海,寓居在一户人家,纺织卖绢为生。后来要回归大海时,向主人讨来容器,哭泣后珍珠盛满盘,并留赠给主人。

《洽闻记》则把鲛人称为“海人鱼”:“东海有之,大者长五六尺,状如人,眉目、口鼻、手爪、头皆为美丽女子,无不具足。皮肉白如玉,无鳞,有细毛,五色轻软,长一二寸。发如马尾,长五六尺。阴形与丈夫女子无异,临海鳏寡多取得,养之于池沼。交合之际,与人无异,亦不伤人。”

这些记载都与西方传说的美人鱼极其相似。难道只是一种巧合?无论是美人鱼还是鲛人,虽然称呼不同,但是东西方在历史上同时开启脑洞,不谋而合的进行了相似的记录。由来推测,鲛人的传说并非空穴来风。

2、鲛人存在的争议

现在很多人否认鲛人的存在,理由有三:鲛人缺少标本实物的参照,属于无法考证的一种生物;鲛人更多存在于志怪小说中,不被正史所记载;鲛人的传说太过神奇,令人实在无法相信。对上述三种理由,很多网友表示了不同意见。

意见一:鲛人应该是远古时期与陆地类人猿同时进化的产物,只是因为某种特殊的原因,在竞争中败于类人猿,而先期进化完成的人类,把鲛人当作猎物捕杀殆尽。

意见二:鲛人因为在进化中败于人类,退居大海深处,成为远古的一种记忆。因此,人们在口口相传中,对鲛人进行了异化、神化,导致成了一种神话传说。

意见三:国人自古讲“子不语怪力乱神”,因此传统的文化正史中不屑记载鲛人的故事,也不被正史所认同。当然,因实在无法回避,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了秦始皇墓中有“人鱼膏”制作的千年不灭之灯。

3、鲛人是真实存在吗

要回答这个问题,再来看一段《神异经》的记载:“北方荒外有石湖,其中有横公鱼,长七八尺,形状如鳢而目赤。昼则在湖中,夜化为人。刺之不入,煮之不世,以乌梅二七煮之乃熟。食之可以止邪病。”

这里不仅说明了有“夜化为人”的一种鱼,而且还指出烹调的方法,以及食用后可以治疗的疾病。如果不是存在这种鱼,想必人们是编不出来“以乌梅二七煮之乃熟”的故事吧。

其实,人们不愿意相信鲛人的存在,是对“人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的追思。这个问题不仅在历史上,在现代社会中也是一个永恒的话题。鲛人的存在,是对这个话题的一个补充,至少说明了:人类在漫长历史的进化中,并不缺少同伴,只是因为同伴的一时落伍,而渐渐被历史所淘汰了。

最后,让我们用一个小故事来结束:诸葛恪出任丹阳太守时,打猎中在山间,有一个东西如同小孩,伸手想拉人。诸葛恪就拉着它的手离开了。但小孩离开原来的地方就死了。诸葛格对属下说:“这个事在《白泽图》中有记载,精怪小孩的名字叫傒囊。你们不要认为我无所不知而奇怪,你们只是没有见到这个记载罢了。

同理!不要轻易否认鲛人的存在,有些人只是没有见到这个记载罢了,更没有深刻思考记载背后的真相。


指动济南


古时候应该是有鲛人的,他们住在海岛上。

《山海经》讲到,鲛人国的人们,身上会画上鱼鳞状的图案,他们有珍珠,会织布。《搜神记》也提到:南海之外,有鲛人,水居如鱼,不废织绩,其眼泣,则能出珠。

在中国,有位被尊称为纺织神的人,叫黄道婆,传说就是从海南黎族群众那里学到了纺织技术的。但黎族是不是鲛人族群,这个不好说,有可能还不是。只是因为他们近海,可能他们的纺织技术也是跟鲛人学习来的,只是时代太久,这些事情很难考证。

有一个神奇的现象就是民俗美,比如现在还能看到的,有些地方的人,会在脖子上戴环,一个一个的套上去,把脖子变成长脖子。有些地方的人,会把耳垂打洞,然后拉的老长,耳洞变得老大。还有的人,喜欢在嘴巴上塞个盘子,使自己变成大嘴巴。那印度有些地方的人喜欢在鼻子上镶嵌珠子,相信大家也看到过。

这些奇风怪俗,外人看到了都是感觉很不可思议的事情,不可想象。我讲这些,只是想告诉大家,鲛人会在眼睛周围镶嵌珍珠。不过古时候呢,被称为“其眼泣,则能出珠”。

现在还有没有鲛人呢?可能有,可能也没有了。但是呢,如果某一天谁发现了某个岛屿的族民,他们会在脸上甚至是眼睛周围镶嵌珍珠,或者刺青的,他们很可能就是鲛人部落的遗民。如果跟他们打听一些他们古时候的神话传说,就非常有可能可以得到鲛人佐证。又或许,鲛人族,后来遗民到大陆上来了,那也不一定,但依然可以以我讲的这些为线索去查找。


命理师陈一宏


在中国古代,很多道士是博物学家,是科学家,是医学界。如孙思邈陶弘景等神医,如葛洪魏伯阳等化学家博物学家。兴扬通过古人记载介绍关于美人鱼的四个知识。

一 秦始皇陵中的美人鱼油膏

这个其实是谣言,在古人眼中,秦始皇陵中的人鱼是娃娃鱼。《本草纲目》引用高道陶弘景的记载,孩儿鱼。同时李时珍说:“秦始皇骊山冢中所用人鱼膏是宗 曰: 鱼形微似獭,四足,腹重坠如囊,身微紫色,无鳞。尝剖视之,中有小蟹、小鱼、小石数枚也。”

秦始皇陵中的人鱼油膏是娃娃鱼油膏,但网上总是说这个是美人鱼的,是为吸引眼球制造的谣言。

刘宋时裴骃所著之《集解》引述“人鱼”的解释为:“徐广曰:‘人鱼似□,四脚。’正义广志云:‘鱼声如小儿啼,有四足,形如鳢,可以治牛,出伊水。

二 山海经的记载

《山海经:海内南经》记载:“伯虑国、离耳国、雕题国、北朐国,皆郁水南。注:离耳,锼离其耳分令下垂以为饰,即儋耳也,在朱崖海渚中;雕题,黥涅其面,画体为鳞采,即鲛人也。”

三 鲛人眼泪

古如《山海经》籍中称呼鲛人的概念,和我们今天对人鱼的概念类似,说人鱼的,多说的是娃娃鱼。

晋张华《博物志》卷九:“南海外有鲛人,水居如鱼,不废织绩……从水出,寓人家,积日卖绢。将去,从主人索一器,泣而成珠满盘,以与主人。”

鲛人的眼泪会化为珍珠。此珠又称龙眼,李时珍《本草纲目·果三·龙眼》中说珠泪不仅可以解百毒,而且可以软玉香铜。

四 圈养

《太平广记》载:海人鱼海人鱼,东海有之,大者长五六尺,状如人,眉目、口鼻、手爪、头皆为美丽女子,无不具足。皮肉白如玉,无鳞,有细毛,五色轻软,长一二寸。发如马尾,长五六尺。阴形与丈夫女子无异,临海鳏寡多取得,养之于池沼。交合之际,与人无异,亦不伤人。


梁兴扬


丹麦童话作家安徒生曾写过一篇名叫《海的女儿》的著名童话,其中的主人公小美人鱼因大胆追求爱情而受到世人的赞美。在更古老的希腊神话中,也有着一种名为“塞壬”的海妖,她们人面鱼身,常常在大海上唱歌来迷惑过往船只上的人们,使他们撞上礁石,从而成为塞壬们腹中的美餐。其实,不只是西方,我国传说中也有着类似的生物。

在著名诗人李商隐笔下,曾有“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的佳句,这句诗引用了神话典故,上半句的“珠有泪”指的便是一种我国传说里的神秘生物——“鲛人”。在许多民间文献中,都有着对鲛人的记载,这让人不禁怀疑它们是否真的存在,那么,古代鲛人到底是不是真的呢?

关于鲛人的最早文字记载,见于西晋文学家张华的志怪小说集《博物志》,书中写道:“南海水有鲛人,水居如鱼,不废织绩,其眼能泣珠。”也就是说,南海的水中生活着一种鲛人,它们像鱼一样生活在水中,从事纺织事业,它们的眼睛流泪便会成为珍珠。

除了《博物志》,成书比它稍晚的《搜神记》中也有着大同小异的记载。在数学、天文等方面很有成就的南朝学者祖冲之在研究之余写过一本“不务正业”的著作《述异记》,其中对鲛人描写道:“蛟人即泉先也,又名泉客。南海出蛟绡纱,泉先潜织,一名龙纱,其价百余金。以为入水不濡。南海有龙绡宫,泉先织绡之处,绡有白之如霜者。”

祖冲之将鲛人称作“蛟人”,称它们能够纺织一种名为“蛟绡纱”的可以隔绝水的布匹,因为这一奇特功能和雪般洁白的色泽,一匹这种纱可以卖到百余金。北宋类书《太平御览》援引《博物志》中今已遗失的内容道:“鲛人从水出,寓人家,积日卖绢。将去,从主人索一器,泣而成珠满盘,以与主人。”

根据这些资料的记载,似乎鲛人的形象十分清晰:它们居住在南海,以纺织为业,虽然生活在水下,但时常上岸与陆地上的人交易,并且还会用很多眼泪化作的珍珠来赠送给上岸期间借住地的主人,这样看来,它们是友善而可以与人和谐相处的。不过,文献中也有一些不和谐的记载。

司马迁在《史记》中曾经描写过秦始皇陵的内部景观,其中一句便是“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成书于汉唐的《异物志》对其进行注解道:“今帝王用漆灯冢中,则火不灭。”也就是说,人鱼体内的脂肪可以做成蜡烛,从而长久保持明亮。

此外,唐代诗人郑常在《洽闻记》中记载道:“海人鱼,东海有之,大者长五六尺,状如人,眉目、口鼻、手爪、头皆为美丽女子,无不具足。皮肉白如玉,无鳞,有细毛,五色轻软,长一二寸。发如马尾,长五六尺。阴形与丈夫女子无异,临海鳏寡多取得,养之于池沼。交合之际,与人无异,亦不伤人。”

宋代以后,古人们言之凿凿的鲛人似乎便不再出现了,到了现代,更是闻所未闻。有人认为,鲛人便是现在一种名为“儒艮”的动物,古人将它错当成人鱼,并经过道听途说成为了文献资料中的鲛人。不过也有人猜想,或许鲛人真的存在,只是因为大肆捕杀和圈养而灭绝了而已。


邓海春


像这种问题,不能简单回答是真的还是假的。因为既没有足够的证据证明鲛人存在,也没有证据证明它一定不存在。我只能说,就像外星人一样,鲛人有存在的可能。

所谓鲛人,简单说就是人不长腿,长了一条鱼尾。

关于鲛人,我国的古籍中有很多记载。比如《山海经》《太平御览》等。据说,秦始皇陵墓中有一盏长明灯。此灯历经千年而灯焰不熄。灯中之油,正是用捕获的鲛人炼制而成。

但这都是传说,谁也不敢保证《山海经》所说都是真的。

仍然是据说,鲛人不仅存在,而且具有特异功能。除了上面提到的可做灯油、长燃不熄外,还会织网,还会制造珍珠。

鲛人所织的渔网叫做“鲛绡”,这个东西特别轻快,入水不湿;鲛人制造珍珠特别简单,只需要流眼泪即可。泪珠即是珍珠。

听起来非常玄乎。但玄乎的东西未必不真。我国古代有一门学问,叫做玄学。事实上,玄学中的很多学问未必就是封建迷信,而是因为年久失传,现代人已经不明白其中的玄妙而已。

我一直觉得,科学固然可贵,但今天的科学发展程度,仅仅处于婴儿阶段。好多东西,科学还没有能力解释。但并不能证明,科学无法解释的东西就一定不存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