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秋园是画匠,还是巨匠?能不能经得起历史的考验?

用户72178603305


一代画坛巨匠黄秋园

黄秋园(1914—1979),江西南昌人,名明琦,字秋园,号大觉子、半个僧、清风老人;1914年生,1979年5月逝世,自幼爱画,后到银行工作,其书画创作全在业余进行,他聪明好学又功底深厚,成就极大,1970年后将全部精力投入书画创作,达到他一生艺术创作的高峰;逝世五年,他的作品公诸于世,震撼整个中国画坛;一代宗师李可染先生叹出:“国有颜回而不知,深以为耻”;1987年中央美术学院追聘秋园先生为名誉教授;中国画研究院追聘秋园先生为荣誉院委委员;1987年在南昌建立“黄秋园纪念馆”;“黄秋园故居”列为省级、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战国策


黄秋园是中国现代国画家。

给画家冠以“大师”、“巨匠”、“著名”、“宗师”等高帽子的现象,就和时下的冠状病毒一样,是一种流行性传染恶疾。

黄秋园的山水画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受到社会重视,原因很多。最根本的一点是,人们发现传统国画在民间依旧有强盛的生命力,中国画并非像一些人说的那样穷途末路。黄秋园为传统山水画的继续前行提供了一种可能。

黄秋园的出现,像一面镜子一样,照出了当时画坛形形色色的心态。有认真对待并予以合理肯定者,如李可染先生;有把他比过黄宾虹者,如黄君璧;有热捧他画中的皴法具有现代性者;有以他为武器来抨击现代学院派的,等等,等等,不一而足。

当代对黄秋园的讨论则远没有八十代那么热闹,陈传席指出黄秋园线条单薄,也没了下文。对一个画家的评价,站位不同,结果也不同。

黄秋园的山水在现代画坛没有被埋没,这是他的幸运。这种幸运当然与他的高超的水平有关。黄秋园的山水出唐入宋,受髡残、石涛影响较深,他发展了宋代山水雄奇幽邃的境界,以不受西方与现代影响的卫道精神,苦心孤诣追求传统山水的内在精神。

说黄秋园是画师和巨匠都不对。画师是靠行画谋生者,黄秋园是银行职工,他不以卖画为生。巨匠是西方传过来的称谓,黄秋园则是地道、纯正的中国人。


徐榴堂


黄秋园(1914-1979),江西南昌人,祖父曾任两广总督府参事。从小喜欢绘画,从师父亲好友左莲青先生(亦为中国画大师傅抱石之师)学传统中国画,学有所成,十九岁开始卖画,作品不俗。一九三八年经伯父介绍考入江西裕民银行工作,直至一九七○年退休。


黄秋园擅长山水、人物、花鸟、书法。尤以山水画成就最高,影响最大。李可染评价"有石溪笔墨之圆厚、石涛意境之清新、王蒙布局之茂密,含英咀华,自成家法。独创了一种有别于历代名家的皴法新技法"秋园皴",生前编著了《中国山水画传统技法》一书。2010年北京匡时国际推出了"入古出新--黄秋园作品专场拍卖会",结果55件作品的成交率只有56%,成交金额856.24万元,应该讲,拍卖结果不甚理想。


至于黄秋园是画匠还是巨匠,历史从来都是优胜劣汰,不会因为一时的评价而让艺术瑰宝被永久埋没。历史上太多著名画家都是穷困潦倒,去世多年作品才被后代画家和收藏家追捧珍藏。所以说,黄秋园究竟是画匠,还是巨匠,需要未来历史的评判。


就像著名画家梵·高一样,直到去世以后,他的作品开始被承认和发掘,他的名气越来越大。随着作品在各地的展出和书信的出版,甚至传记小书的出版,梵·高在世界各地逐渐家喻户晓,俨然已成了最受爱戴的艺术家之一。


世界上太多艺术家,生前一名不文,甚至饥寒交迫,直到去世多年艺术才华才被后人追捧,这不得不说是历史的悲哀,也是艺术界的悲哀。所幸黄秋园的作品在生前就受到一些画家推崇并传播,没有被埋没,但是在收藏界目前来看,画作的价格还是处于低价位,相信不久的将来,他的作品还会持续走高和升值。


芸library


黄画的笔墨工艺性太强,距画匠近,离巨匠远。(江西吉安画熊★国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