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嘉淦当了一辈子清官,告老还乡时,为何拉了几骡车砖头回家?

袁青旺


中国历史上的传统士大夫,大致可以分为三种:

第一种是重情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以诸葛亮、范仲淹为代表;

第二种是重富贵,这类占据了大多数,他们“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为的就是能够让自己和家族飞黄腾达,至于天下苍生,与他们风马牛不相及;

第三种是重名,部分人往往视金钱如粪土,宁愿自己清贫也不贪朝廷一文钱,为的就是树立自己的清廉形象,以便谋取更大的名,将来还可以流芳百世,海瑞就是这类代表。还有部分人是以直言敢谏而出名,比如魏征。而清朝的孙嘉淦,可以说将清廉和直谏发挥到了极致。

孙嘉淦是清朝的著名清官,也是《雍正王朝》中孙嘉诚的原型。在剧中的人物个性刻画上,与真实的历史相似,都是直肠子。历史上的孙嘉淦,在康熙朝没机会出头,到了雍正即位之初,便上书言事,要求雍正停止捐纳、善待兄弟、西北罢兵。

当时的孙嘉淦仅仅只是七品的翰林院检讨,根本没资格管闲事,然而却找皇帝的麻烦而且说的都是皇帝不爱听的,谈论的都是国家战略。这就好比一个刚刚入职华为的应届生,直接给任正非上“万言书”,对公司战略指手画脚,无异于自取其辱。

但是,孙嘉淦通过这种非常规的工作方式,取得了一举两得奇效,雍正当时虽然很生气,事后又觉得他是可塑之才,升了他的官。而且通过这个事,孙嘉淦声名鹊起。以后孙嘉淦继续提意见,虽大多未被采纳,然而名气越来越大,官位也节节攀升。雍正对其高度评价:

“朕自从继位以来,敢于直言进谏者,只有孙嘉淦一人。”

《雍正王朝》中的孙嘉诚也是如此,一个小小的六品主事,家里穷得揭不开锅,还公开与堂官厮打,跑到雍正面前说理,指着新铸铜钱影射亲王;弹劾得胜回朝的年羹尧。很明显,他不是为了钱,是为了名。果然,孙嘉诚名声大噪,一下就成了清流的领头羊。


人物个性直接影响了人物的行为,孙嘉淦告老还乡时,拉了几车砖头回家也就好理解了。他为了名,牺牲了利,当了一辈子清官,回家时没钱。

在古代,士大夫荣归故里,许多都是满车的金银珠宝,如果一个人在朝堂打拼一辈子,最后颗粒无收,会被人取笑。孙嘉淦也丢不起这个人,而且这也是打皇帝的脸,这给人感觉就是朝廷太抠搜了,让人老无所依。

孙嘉淦思来想去,身为朝廷命官,名声赚到了,还能平安落地,一定要维护朝廷的颜面。于是打肿脸充胖子,买了几十口大箱子,里面装着砖头,大摇大摆地回家,给人感觉就是里面装着金银,大富大贵。

本质上,孙嘉淦还是在作秀。他平时勇于直言进谏,得罪不少人,装着砖头高调回家,会让平时得罪的人也感觉里面是金银。这些人看到后,肯定会弹劾孙嘉淦是假清官。他可以借对手之口,将这件事传给乾隆,传给天下人。

乾隆接到弹劾孙嘉淦的奏折后,下令检查。一经查明,乾隆都感动了,不仅砖头换成了真金白银,孙嘉淦又借势自我营销了一次,留下一段退休佳话。

孙嘉淦不贪财,但是他贪名。这也是明清官场的一大特点,为了名气宁愿挨板子、饿肚子,为了名垂千古宁愿牺牲自我,为了皇帝的高度赞扬宁愿上下其手,为了扬名天下宁愿不走寻常路。许多官吏过度追求名,忘了士大夫的理想而斯文扫地。贪名与贪财,本质上大同小异。


秋媚读史


孙嘉淦是清朝中期有名的大清官,同时也是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元老。在乾隆时代他先向皇帝申请告老还乡,结果用驴车拉了很多东西回乡,皇帝以为都是贪污得来的金银珠宝,结构一查发现都是砖头。乾隆为了慰藉这位三朝元老,把这些砖头都换成了金银。

孙嘉淦在康熙末年参加科举,并且考上了一甲第4名的好成绩,当时已经是康熙52年。要说这么好的成绩,孙嘉淦一定是前程似锦,可是孙嘉淦有一个重大的问题,就是他长得比较丑。在古代的时候,人们对当官的人的外表是非常看重的。著名的钟馗,虽然考中了状元,但是因为外貌丑陋,所以皇帝不喜欢他,所以导致他含冤而死。

孙嘉淦本来能够进翰林院工作,由于相貌丑陋,最后只能够去户部工作。不过因为他的成绩比较好,所以进的部门还不算差吧。在户部工作的时候,孙嘉欣工作一直兢兢业业,从来不搞贪污受贿。所以雍正即位之后听说了他的名声,就开始启用他。他也不负雍正所托,把自己本职的工作管理的井井有条,后来皇帝还升他为户部侍郎,管理整个国库的银子。

后来到了乾隆朝代,孙嘉淦已经年老,并且在乾隆朝代工作一段时间之后,才向乾隆皇帝提出告老还乡。乾隆皇帝开始不肯,还希望他继续为国效力,后来可能考虑到他确实年迈,所以恩准了他告老还乡。孙嘉淦得知之后买了十几个大箱子,并且买了很多驴车,拉着些箱子。有心怀叵测的人,就像皇帝告状说孙嘉淦贪污了很多银两,用这么多驴车去拉。

皇帝也非常恼怒,认为孙嘉淦平时完全是在装清官,实际上却是个贪污腐败的官,所以派人去抓孙嘉淦。后来打开箱子却发现十几个箱子里面装的全是砖头,问孙嘉欣是为什么,孙嘉淦说当时的官员回老家都是带着自己多年积攒下来的细软,因为当了这么多年的官,如果还没有一点家资的话,恐怕会惹人笑话。乾隆皇帝也被孙嘉淦的行为所感动,所以将他的砖头全部换成金银送他回乡。

在满清时代贪污现象非常普遍,所谓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而孙嘉淦的职位比知府级别要高很多,但是他一直都非常的清廉,不贪污腐败,这在整个满清时代都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我是冰哥聊史论古今,期待您的关注和点评!


冰哥聊史论古今


孙嘉淦是清朝时期的一位三朝元老,而这三朝正是康乾盛世年间,此人在朝中一直以廉洁自称,不过自己在回家的时候拉了很多车的东西,当上皇帝并不知道这些是砖头。

气的乾隆皇帝当场大怒,立马派人堵住他,将这几车东西打开看到底是什么,皇帝看后非常的后悔,后来将这些东西全部换成金子来告慰这名三朝元老。

长得丑,别说话

孙嘉淦在康熙朝科举考试时,考了一甲第四名,相当于现代高考全国的第四名,按照道理再怎么差劲也够格进翰林院做事了,但是因此人长相丑陋被当时的考官将他调到了户部,(古人做官相貌是非常重要,历史上最典型的就是张居正,仪表堂堂,生来就是做官的料)。

从此他就在户部兢兢业业的工作,一点也不敢马虎。由于康熙皇帝已经当了52年皇帝,所以科举这种事情,大多都是考官说了算,自己没有什么好说的。

过了几年康熙病危,雍正皇帝即位,上位后孙嘉淦再也忍受不了自己满腹经纶却毫无永无之地,所以就上书皇帝,他非常气愤的对皇帝说自己很有才华,但在户部做小官是发挥不出自己的才能。

清廉而高傲

雍正皇帝看了孙嘉淦奏折之后,很是生气,毕竟自己才即位不久,怎么会识得户部小官,当场就要以羞辱皇帝的名义,下旨杀死此人。

当皇帝老师知道后,立马劝他说:我知道此人,他在户部的官职虽然不大,但也是一个不大不小的肥差,可此人从没有收受过一两银子的贿赂。现在掌管钱粮的官刚刚被查出贪污,现在此官职还空着,不如让此人先做一些时日再做决定,陛下您看可好?

雍正听了自己老师说的这些话,反而冷静了下来,孙嘉淦因祸得福当上了钱粮主簿,做了两个月后,管理的井然有序,皇帝大喜立马升其为户部侍郎。掌管钱粮依旧是由他管理,此期间国库的银子都在他的眼皮子底下,随时都能贪污腐败,但是这种情况在他身上一次都没有出现过。

一车砖头

乾隆上位后,孙嘉淦已经年迈,不过他还是选择帮助了朝廷很多年,才对皇帝提出自己想要告老还乡,一开始皇帝并不准,认为他还能为国效力,现在回老家养老实在是太早了。

但是他决心已定,一直上书皇帝:臣从先皇父亲那一代就已经考中了进士,无奈长相丑陋,不堪入考官法眼,因此才落得户部。现臣老迈昏庸,并不能为国出力,甚至还会给陛下添麻烦,还请陛下准老臣回家。

经过深思熟虑的乾隆立马告知孙嘉淦,准其回家,听到这个消息后他买了十几个大箱子,并买了十几头驴车,来拉这些箱子。朝堂上看孙嘉淦不顺眼的人就来挑拨离间了,对皇帝说:陛下,孙嘉淦其心不纯,平日里装出一副勤俭的样子,但现在要回老家离开京城,狐狸尾巴终于漏出来了。

老来得福

乾隆听到这些话后当场大怒,命人将孙嘉淦抓回,没想到抓回他打开箱子后,满朝的人都傻眼了,这些箱子里面装的都是砖头。他这么做的目的其实为的就是不被人笑话,做官这么些年最终还没有存款,也是为来保住自己和皇帝的脸面。

皇帝看到这一幕感慨万千,立马让人打开国库将这些砖头搬出,全部换成金银,并派军队护送孙嘉淦回老家。

“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作为三朝元老的孙嘉淦到老还乡却身无分文,这不仅会让同乡笑话也还会让同朝官员看不起,毕竟从古至今人们都是“笑贫不笑娼”。不过皇帝知道这件事后还是赐了孙嘉淦很多金银,这也算是给他功达三朝的奖励。


大国布衣


自古山西多出良臣名将,在清朝吕梁就出了两个有名的清官。一个是方山的于成龙,另一个就是兴县的孙嘉淦.这里要说的孙嘉淦,除了清廉,还以耿直、敢言著称。孙嘉淦考中进士后,从皇帝的文案秘书做起,一直做到直隶总督、尚书这样的朝廷大员,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朝。

说起孙嘉淦敢言,有这么一则轶事。

都知道雍正上位前,九龙夺嫡闹得很凶;雍正上位后,把那些个兄弟们一个个清算。谈论雍正的兄弟,那就是朝廷的禁忌。孙嘉淦可不管那些,直愣愣上了一道折子,大体意思就是唠唠雍正,应该少打压兄弟,需多亲近骨肉;少打点仗,别收那么多捐纳。

这不是揭雍正的短吗?雍正当时就怒了,要严办他。幸亏有个辅臣朱轼在跟前,这个人正好也比较正直。朱轼假装不在意说了一句:“这家伙够狂,真佩服他的胆子!”

雍正一听,明白过来了,哈哈大笑“朕也服他的胆子!传他觐见,朕要给他升官。”

所以说,明君和良臣是相互成就的。

雍正能容得下敢言的,那么孙嘉淦也就有机会多干点事。就是在雍正手上,孙嘉淦的职位芝麻开花节节高。

雍正这样对他的评价是:孙嘉淦太憨,但他不爱钱。孙嘉淦于是屡屡得到重用,这样的习性同样也招乾隆待见。

【孙嘉淦衣锦还乡】

后来,孙嘉淦告老还乡,准备从京城回山西老家。

一打点行李,发现很寒酸。自己做官几十年,不咋爱钱也不贪污,现在要回老家了,想起两词“衣锦还乡、荣归故里”。

大佬爷们儿,也有一点好面子的小心思:骑个小毛驴,背个小包袱回老家,还不被乡里人笑话了?

为了面子,他也够拼的。雇了好几辆骡马大车,装着十几口沉甸甸的大木箱子,浩浩荡荡启程了。路人一看:“嚯,这么多大车,孙大人这宝贝够多的呀”!这话就传到有心人那儿了。

有人就向乾隆皇帝举报:“孙嘉淦是假清廉,真贪官。你看他回老家装得满满溜溜,全是宝贝”。

乾隆下令沿途官员缉拿,孙嘉淦被半路拦住。大家都好奇他有多少金银财宝,打开箱子一看,傻眼了——全是砖头。

乾隆也弄清了前因后果,孙嘉淦拿一车砖头回家,一来为了自己面子,二来也为了朝廷体面。

乾隆一感动,就发话了:“孙老头还记着为朝廷争面子,咱也不能小气啊,把那砖头通通换成真金白银!”


尔朱少帅


孙嘉淦是清朝雍正、乾隆年间的官员。他是一个清官,一生没有挣到几个钱。没钱也就罢了,这也很正常。可是为什么,他回去的时候,却搞了很多砖头,装了十几口大木箱拉回去呢?

(孙嘉淦剧照)

更有意思的是,他的这些砖头实际上并没能拉回故乡,而是半道上被人劫了,这些砖头,最终都被换成了金银。那么,是谁劫了他,为什么又把他的砖头换成了金银呢?

孙嘉淦不但是一个不爱钱的清官,而且是一个直臣。

当年雍正当上皇帝以后,在性情上有些喜怒无常。他之所以会喜怒无常,是因为他的皇位得到的过程,让很多人怀疑,而他本人又非常在意别人的评价。因此,如果别人要是在言语上有些挑动了他的神经,他一定会非常生气。

偏偏孙嘉淦这个人是个直肠子。别人都极力回避说的话,他却要直截了当地说。《清史稿》记载:“嘉淦上疏陈三事:请亲骨肉,停捐纳,罢西兵。”三件事都是在批评雍正的,尤其是“亲骨肉”一条,更是谁都不敢说的话。大家都为孙嘉淦捏了一把汗。果然,雍正大怒,要治他的罪。好在当时有个大臣说,孙嘉淦这个人虽然狂妄,不过,我还是很佩服他的胆量的。雍正想了一阵,最后也笑着说,我也是很佩服他的胆量的。最终,不但没有治孙嘉淦的罪,还升了他的官。

但孙嘉淦并没有因此收敛,有一次,又和雍正唱起了对台戏。雍正又要治他的罪。不过想了半天,又说,这个人虽然憨,但是不爱钱,那就让他去管理银库吧。

其实,雍正让孙嘉淦去管理银库,其实是试探他,看他是不是真的不爱钱。结果发现,孙嘉淦果然把账目管理得清清楚楚,丝毫没有出错。因此,雍正又把他提拔为刑部侍郎,接着又兼任吏部侍郎。

(雍正剧照)

乾隆皇帝上台以后,也非常重视孙嘉淦,先后把他提拔为刑部尚书、吏部尚书等重要职务,甚至提拔他为直隶总督。

孙嘉淦虽然当了高官,但是头脑十分清醒,对下层情况非常熟悉,一直很关心老百姓的疾苦。有一次,一个村民把红豆汁洒到自己身体上,刚好村里发生了一桩小孩被杀的命案。当地政府就把这个村民抓起来,最后屈打成招,判了这个村民的死刑。不过就在即将被处决的时候,作为刑部尚书的孙嘉淦发现了疑点,重新审理,最终那个村民冤情被洗刷。

清朝初年,因为粮食不够吃,坚决禁止民间造酒。直到乾隆年间,这个禁令还在。不过,其实那时候已经没有这个必要了,而且这样做,对工商业的发展也不利。因此,孙嘉淦通过一番详细的调查研究,最终向乾隆上奏,解除了这一条禁酒令。

不过,孙嘉淦虽然受乾隆重用,但由于他直臣的性格,因此,在乾隆年间,官位也一直起起伏伏。被升迁了,又因为得罪了乾隆,又被降职。到退休的时候,他还就是一个吏部尚书。

孙嘉淦告老还乡的时候,为什么要把砖头装在十多口木箱栽回去呢?原来,当时的民间风气,一个人退休回到故乡的时候,大家会看看他在官场是不是混得很得意。而看他是不是混得很得意,就看他回乡的排场是不是很大。

(乾隆剧照)

孙嘉淦一辈子不爱钱,也没有什么财物,回乡的话,实在没什么可拉回去的。可是没东西拉回去,走在路上确实不好看。孙嘉淦为了避免被乡人小看,因此准备了十多口木箱。可是,这木箱里面又实在没什么可装的,车一在路上运行,这木箱必然要弹起来。为了避免这种尴尬的事情发生。因此,孙嘉淦把很多砖头装在木箱里,避免尴尬。

不过,孙嘉淦没有想到的是,他这样做,虽然避免了在乡人面前尴尬,却被其他官员盯上了。他们说,孙嘉淦平常不爱钱,回乡的时候,居然拉了十几口木箱的金银财宝回去。乾隆也感到很疑惑,于是派人在半道上把他拦截下来,打开木箱检查。结果发现竟然是砖头。

这件事让乾隆皇帝大为感动,因此下令沿途的官府,用金银珠宝把他这十几口木箱装满,作为对他的一种奖励。

而这一件事,也让孙嘉淦美名远扬,71岁去世后,被谥为“文定”,光耀后世。


张生全精彩历史


提到孙嘉淦大家可能会想到《雍正王朝》里那个敢和雍正顶嘴最后被年羹尧杀了的孙嘉诚,其实这个孙嘉诚的原型就是孙嘉淦。孙嘉淦不爱钱,喜欢直谏是有名的,有一次直言得罪雍正,雍正就说:“孙嘉淦这个人太憨,但是他不爱钱!”罚他去户部银库效力。


他还有做了一件让全国人民都感谢的事:雍正年间不许民间酿酒,是孙嘉淦极力上书,力陈百姓酿酒并无危害,才使得民间酿酒得以允许,所以至今白酒都有以他名字命名的。

这个当了一辈子清官的人,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不管对谁都敢直谏,就连喜怒无常的雍正他都敢说出“请亲骨肉、停捐纳、罢西兵”这种谏言!对乾隆更是一篇洋洋洒洒的“三习一弊”专论君主进行告诫。但是他清廉、有才、敢于为民请命,就以这样不让人待见臭脾气在朝廷几起几落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乾隆十二年本来都以年老乞求退休,回家养老了,可是两年后又回朝入职了上书房,兵部侍郎、工部尚书、吏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当了个遍,直到六年后去世。这里就说说他告老还乡时的一段轶事。



孙嘉淦一生清廉,没有什么积蓄,马上要打道回府了,他突然爱起面子来,倒是不怕自己两袖清风被人笑话,而是自己当了一辈子官为朝廷效了一辈子力,回家时朝廷也不给点退休金,怕给朝廷抹黑,于是连夜让人准备了几个大箱子,装满了砖头,第二天装上骡车浩浩荡荡的出发了。

可是,这脸也打的太肿了,平时看惯了他的瘦骨嶙峋,突然充起胖子来,难免有小人看不惯,于是小报告打到乾隆那里“这孙嘉淦平时都是在演戏装清廉哪,背地里可是个大贪官,他回家的马车上都装了几十箱子金银珠宝!”当皇帝的一听贪污都恨得牙痒痒,马上派人去查探,当听说箱子被打开以后是灰不溜秋的砖头而不是金灿灿的珠宝时,乾隆感动不已,也觉得自己确实该表彰一下这位绝世清官,于是下令沿路官员负责把孙嘉淦箱子里的砖头都换成真金白银!这次孙嘉淦真的赚大发了!



孙嘉淦一直担任要职活到七十一岁才去世,这无欲则刚也算是他长寿的秘诀了!


墨梅逸清寒


古代的为官之道就是“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官场腐败,无官不贪,因此许多人都惦着脚要混进官场,以求荣华富贵,但清朝有一个叫孙嘉淦的人,做了一辈子的官,两袖清风,告老还乡时,两手空空的怕乡亲们耻笑,竟然用砖头来撑脸面,这是为什么呢?


历朝历代都不缺乏清官和忠贞的大臣,他们的话虽然逆耳,但句句都是肺腑之言,皇帝虽然经常被他们气得暴跳如雷,终究还是对他们委以重任。

孙嘉淦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以敢言直谏而出名,他是山西兴县人,早年家境贫穷,于康熙五十二年考中进士,步入仕途,因为长相不佳,最初在翰林院担任庶吉士之类的小官。
但在雍正皇帝上台后才被委以重任,在雍正继位之初,大臣们都知道雍正性格阴晴不定,喜怒无常,所以都不敢直言进谏唯有孙嘉淦敢于上疏。
有一次,孙嘉淦给雍正皇帝上了一份奏折,要求雍正“亲近兄弟,停止纳捐,西北收兵”,可谓一针见血,但句句都戳到了雍正的痛处,众人都知道雍正因为皇位而对兄弟们痛下狠手,因此孙嘉淦的奏疏不免有含沙射影之意。

雍正看过奏折后大发雷霆,将孙嘉淦的上级翰林院学士叫过去痛骂了一顿,当时辅臣朱轼恰好在旁边,便委婉的劝谏雍正,孙嘉淦虽然狂妄,但他的胆量还是让人佩服的,雍正沉思了半天突然也笑着说,是啊,朕也佩服。
孙嘉淦因祸得福,被雍正提拔做了国子监司业,雍正六年,有任命他担任顺天府尹一职。
乾隆继位后,孙嘉淦被任命为吏部侍郎,不久又升迁为都察院左都御史,兼任吏部侍郎,对于新主子乾隆,孙嘉淦依旧不改往日直言相谏的脾气,还专论君主“三习一弊”来告诫乾隆皇帝,乾隆对于孙嘉淦的直言不仅没有生气,反而对他很赏识,先是提拔他做了刑部尚书,之后又让他做了吏部尚书。

孙嘉淦在为官期间,但凡有不公之事,他必定一查到底,因此也处置了很多的冤假错案,在担任直隶总督期间,主张朝廷解除对民间禁酒的禁令,满清入关之际,粮食匮乏,朝廷就下旨严禁民间用粮食酿酒,现在国家富强了,粮食都有富余的了,朝廷就顺应时势,批准了孙嘉淦的奏折,这样就解决了百姓的就业和生活等民生问题。
乾隆二十年,六十四岁的孙嘉淦告老还乡,由于孙嘉淦一直奉公守法,清正廉洁,甚至还经常拿出自己仅有的结余银两来资助受难的百姓,使得孙嘉淦在退休之时依旧是一贫如洗。

孙嘉淦没有什么钱财荣归故里,而担心遭到乡绅土财的耻笑,为了充门面,在回家前,他命人找了十几个大木箱,然后在里面装满了砖头,就打道回家了。
十几个为官期间,深受百姓的爱戴,也就遭到了其他官员的眼红与不满,曾与他交恶官员立刻报告乾隆,说孙嘉淦这些年一直在演戏,回家时,金银财宝装了几马车。
乾隆听了之后大怒,立刻派人前去查看,结果发现里面全是砖头,乾隆转怒为喜,暗暗的佩服他是一个好官,于是下令沿路的官府把孙嘉淦马车里的砖头全部换成真金白银,作为安家费奖励给他,好让孙嘉淦真正的荣归故里。

这就是好人有好报,孙嘉淦打肿脸充胖子,多少有些无奈,谁都想风风光光的衣锦还乡,好在乾隆成全了他。








遗产君


我是方圆,文史专栏作者,欢迎关注我;

看过《雍正王朝》的人都知道里面有一个大臣,叫做“孙嘉诚”,此人刚正不阿,不畏权贵,虽然官位颇高,但家中却很清贫,因此张廷玉去他家看望他时,还对其尤为赞叹。其实,这孙嘉诚只是《雍正王朝》里的一个虚设人物而已,实际上他的人物原型是“孙嘉淦(gan)”。不过虽然人物是虚构的,但是两个人物的性格和做事的风格却大同小异。

在雍正朝的时候,孙嘉淦也是雍正帝最得意的大臣之一。令人“奇怪”的是,在乾隆时期,孙嘉淦告老回乡的时候,却拉了几骡车的砖头,这是为何呢?

在解决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看看孙嘉淦这个人物,大家已好更清楚了解他;

孙嘉淦这个人敢说大实话,并且说起实话来甚至不考虑雍正帝作为皇帝,天下之主的感受。话说来雍正帝继位之后,便开始让大臣们上疏言事。其他大臣因为对这个新上台的皇帝还不是太了解,并且总是听到他的一些负面消息,所以大家都是泛泛而谈,没有捡要紧的说。但是孙嘉淦则不然,他一口气就说了三件事。而雍正刚看到他所说的第一件事,就非常之气愤,孙嘉淦第一件事要求雍正帝要

“亲骨肉”。雍正一看自然很生气,因为孙嘉淦现在只是一个七品小官,居然敢大言不惭地谈论自己的家事,这难道不是影射雍正对自己的兄弟们无情吗?

果然,这件事也引得雍正帝龙颜大怒,立即将这道疏给王大臣,并厉声责问翰林院掌院学士:“你们翰林院居然还容得下这样的狂生?”

这掌院学士立马跪倒在地,一个劲的磕头请罪,说:“臣一定严加管束”。但是有人恨,也有人爱。这是大学士朱轼就说了:“此人确实很狂妄,但是臣很佩服他的胆量。”

过了一会儿,雍正看着朱轼大笑道:“朕也不能不佩服他的胆量!”此刻的雍正是高兴的,因为他刚刚继位,需要的就是这样敢说话,敢说实话的大臣,而不是那些只会一昧的逢迎献媚的小人。最后不但没处罚孙嘉淦,还提升他为国子监司业。

后来孙嘉淦向雍正举荐一人,但是雍正一看觉得此人不行,就说:“此人不行,不能胜任。”接着还责怪孙嘉淦不识真正的人才,胡乱举荐。但是孙嘉淦坚持说道:“这个人是可用之才”。这句话一出可犯了皇帝忌讳,因为这就好像是说:你皇帝看人有问题。所以雍正立马大怒说:“你能保证这个人将来不会因为贪腐而败吗?”

孙嘉淦也不示弱,大声说道:“臣愿意为他连保。”

此话一出,雍正就更为愤怒了,立马把御笔扔在地上,说:“那你给朕写保状。”

孙嘉淦毫不犹豫拿起御笔就要准备写了,这一举动把身边的大学士吓得目瞪口呆,还是旁边的侍卫反应快,立马说道:“孙嘉淦,这笔是你能用的吗?”

孙嘉淦如梦惊醒,赶紧双手托举着御笔,说道:“皇上所用御笔,臣不敢握。”雍正见状也给了他一个台阶下说:“好你个孙嘉淦,原来你还知道有君父啊!”

后来,有些大臣们便借此事向雍正上折子弹劾孙嘉淦,但是雍正知道,孙嘉淦为人正直,敢说实话,并且此人又是忠心耿耿的,只是有时候说话太冲了。所以雍正把那些弹劾孙嘉淦的折子都给压下来了。孙嘉淦这才免受了责罚。

后来雍正还表扬他说:“孙嘉淦确实够憨的,但他正直,不爱钱。是个好官。”

没过几年,孙嘉淦被雍正提拔为刑部侍郎,兼管吏部。乾隆继位以后,孙嘉淦还上了一份奠定清代极盛的第一疏——《三习一弊疏》。

我们上文也说了,孙嘉淦是为清官,在退休的时候家中依然是清贫如洗。他的家乡是山西兴县,出身贫寒,虽然做了一辈子官,受到两位皇帝的重用,但是却依然没有余财。在告老还乡的前,他想:我这一辈子,清廉为官,没有攒下几个钱,如今也算是荣归故里,如果过于穷酸,遭那些乡绅土豪耻笑不说,最重要的是丢了朝廷的脸。

想了良久,便让仆人悄悄买了十几个大木箱,在夜里的时候亲手将其装的满满的。便大摇大摆的回家了。后来有人举报说孙嘉淦回乡的时候拉了十几箱的财宝,但是到了关口接受检查时,官员一打开木箱就惊呆了,原来里面全是砖头。这件事也立马传到了乾隆耳朵里,乾隆立即下令,让沿途的官员用真财宝将箱子装满。

以上便是孙嘉淦的一些奇闻轶事,其实,此人的故事还有很多,这里只是小小的例举了一两项而已。当然了,我们不仅看到了孙嘉淦的真诚坦率,更看到了雍正帝的开明。


方圆文史


在电视剧《雍正王朝》中,孙嘉诚因为他为官清廉,敢于直谏而著称,而他的历史原型,便是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能臣孙嘉淦。


孙嘉淦其人


孙嘉淦,字锡公,号静轩,山西兴县人。孙嘉淦在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考中进士,自此踏入仕途。

先后历任历任国子监司业、顺天府尹、工部侍郎、刑部侍郎、吏部侍郎、都察院左都御史、刑部尚书、吏部尚书、直隶总督、宗人府府丞、工部尚书、协办大学士等职。


在担任六部九卿堂官的时候,孙嘉诚不畏强权,敢于直谏,甚至还向雍正皇帝直言进谏,就连雍正皇帝都佩服他的胆量和气节;而在担任地方督抚大员时,孙嘉淦积极为百姓着想,发展生产,治理灾患,造福一方百姓,赢得了治下官吏和百姓的爱戴。


更难能可贵的是,孙嘉淦无论在什么职位上,都是非常的清廉,不贪脏,不纳财,成为朝中廉吏的代表人物。

  

孙嘉淦以其敢于直言进谏而为人所知。


雍正帝曾感慨道:“朕自继位以来,敢于直言进谏者,只有孙嘉淦一人。”雍正在位时,在同僚忌惮雍正皇帝阴晴无常、还在想着迎合皇上保全自我的时候,孔嘉淦便上书“亲近兄弟、停止纳捐、西北收兵”含沙射影,雍正帝自然大怒,正好有辅臣朱轼在旁劝说,雍正帝平静下来仔细思索后亦对他称赞有加:“朕佩服他的胆量(朕服其胆)。”后来,孙嘉淦得到重用。


乾隆即位,孙嘉淦时任吏部侍郎一职,上疏《三习一弊书》,直言劝谏皇帝,该《三习一弊书》被誉为“清代奏议第一”。


孙嘉淦告老还乡为何拉了几骡车砖头回家?


因为孙嘉淦不爱钱,他当了一辈子大官却从来没贪过,告老还乡的时候两手空空太穷酸,这样会被自己的乡亲父老笑话,也会给朝廷丢面子,于是他就买来十几口大箱子装满砖头假装是金银珠宝,浩浩荡荡的回乡去

当时孙嘉淦这个举动引起了与他对立的政敌们注意,于是便有人向皇帝告发孙嘉淦表面上廉政背地里却贪墨,回乡的时候带了好多车金银珠宝。因此在孙嘉淦回乡的途中突然遭到检查,但发现箱子里面装的竟然全部是砖头。皇帝知道了这件事以后特别感动,就命人把那十几车砖头换成了真的金银珠宝,算是赏赐了。

孙嘉淦童年贫苦,但是经过他的勤奋努力考中进士以后,他的官路一马平川。他跨越了康熙、雍正、乾隆三帝时代,是清朝有名的贤臣,以敢于直言劝谏而闻名,这在当时是很少有人做到的,因为雍正帝性格古怪易怒并且爱猜忌,没人敢直言劝谏,只有孙嘉淦敢,雍正帝看中了孙嘉淦的胆识,提拔他做了大官。

孙嘉淦一生爱戴百姓,向皇上提议了许多惠民政策,有很多也被实施了。封建统治下的每个朝代都会有贪官污吏的存在,可孙嘉淦并没有与他们同流合污,才会有告老还乡时拉十几车砖头回家的轶事典故。

当初孙嘉淦这样做应该单纯只是想为自己撑撑脸面,没想到会遭来诬陷,好在清者自清,孙嘉淦因为此事因祸得福,真的得到了大笔赏赐。

总结:孙嘉淦是一个官员应有的风采,直言劝谏、不慕名利、踏实肯干、心系百姓。我也相信,好人终会有好报,付出也会得到反馈,孙嘉淦的行为虽获利不多,但收获了帝王的信任、百姓的敬重,孙嘉淦也成了榜样,受到后人的崇敬。


路之意


孙嘉淦(1683——1753),山西兴县人,1713年中进士,历经康、雍、乾三朝,以为官清廉、心系百姓、敢言直谏而出名,雍正帝评价他:“朕自继位以来,敢于直言进谏者,只有孙嘉淦一人。”

孙嘉淦的轶闻典故很多,这里就说说关于他告老还乡时的一段趣事:

乾隆12年(1447),孙嘉淦以年老为由乞求退休,得到皇上恩准后,就着手准备回乡事宜,由于一生清廉,没攒下多少家财,所以装到车上东西显的空空荡荡,孙嘉淦想:“这样一副穷酸样回到故里,会遭到乡绅们耻笑的,同时也会给朝廷丢脸。”于是,他让仆人买来了十几口厚木箱,并亲自往箱里装满砖头,这样辎重就浩浩荡荡启程了。

没想到这事被好事者告到皇帝那里,说孙嘉淦雇了好几辆骡车,光金银珠宝就有几十箱,乾隆一听:“好个孙嘉淦啊!原来徒有虚名,其实也是个贪官”,于是下令关卡仔细捡查。这一查露馅了,哪有什么金银珠宝,全是破砖头。乾隆知道后,命令沿途的官府以真金实银换取箱里的砖头,大臣们不得其解,不知皇上为何如此草率地作决定,乾隆说:“孙嘉淦确实是个清官,装砖头是好面子,不仅保自己的面子,也保了朝廷的面子,我这是要让他真有面子。”大臣们听了后才恍然大悟。



谢谢阅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