驚世駭俗三百年迷案:哲聖王船山為何與兒媳而非兒子葬一處(上)

哲聖王船山是我的老鄉,他的出生地衡陽市區回雁峰下王衙坪離我出生地衡陽縣只有不到80公里,他最後的居住地衡陽縣湘西草堂離我出生地則不到30公里,而我現在的居住地離他出生地還不到3公里。我這麼囉嗦地說明,無非就是告訴讀者:筆者我和王船山生活在同一片土地上,雖然我們生活的年代隔了三、四百年,但衡陽的有些傳統、風俗是一脈相承的,只有我們衡陽人,或者說對哲聖王船山有過深入研究的衡陽人,才有可能通過推理還原,真正解開“王船山為何與兒媳而非兒子共埋一處”這一驚世駭俗三百年的迷案。筆者斷斷續續花費跨度近10年功夫,查閱大量文獻、檔案和家譜,尋訪眾多與王船山家族有關聯的後人,探訪多處王船山留下足跡之地,也求教不少王船山研究專家,掌握了大量的鮮為人知的史料。

我的這篇文章就是帶著這樣一個任務:通過翔實的史料推理和民風民俗還原,在史學界也好,在文化界、哲學界也好,首次真實可信地解開這一謎底,徹底洗刷掉讓一代聖哲無端蒙塵的汙言碎語,讓美好真相重現人間。


驚世駭俗三百年迷案:哲聖王船山為何與兒媳而非兒子葬一處(上)

船山墓:中間王船山、左側鄭夫人、右側兒媳劉氏

目前,對於哲聖王船山為何與兒媳劉氏而非兒子共埋一處有四種說法:一是史學界的兒媳劉氏服侍晚年王船山並整理王船山手稿,所以他們就埋在一處了;二是文化界的兒媳劉氏是晚年王船山“精神伴侶”,患難妻子鄭氏是王船山“生活伴侶”,所以,王船山墓選擇埋在她們二人中間;三是哲學界的解釋:王船山提倡滿足人合理、正常的欲求,以人慾解放人性,衝破傳統。跟兒媳婦葬在一塊,是王船山衝破世俗的一種方式;四是民間猜測,王船山與自己年輕貌美的兒媳婦之間是不是有著某種秘不可宣的關係,即《紅樓夢》中所說的“趴灰”(公公與媳婦的不倫關係)?


驚世駭俗三百年迷案:哲聖王船山為何與兒媳而非兒子葬一處(上)

今天的王船山居住地衡陽縣曲蘭

其實,這四種說法,懂邏輯的人一看就知道:都是牽強附會,毫無邏輯關係;只是臆想猜測,無法令人信服。總之,純粹屬於胡言亂語!真正要推理還原出這一迷案的邏輯過程,還需要了解王船山的家世,人生經歷,特別是要了解對王船山一生產生重要影響的5個女性人物,包括與王船山共埋一處的兒媳劉氏,他和她們之間有著怎樣的情感故事。

為了方便一般讀者,我對哲聖王船山作一個大的擇要介紹。


驚世駭俗三百年迷案:哲聖王船山為何與兒媳而非兒子葬一處(上)

王船山(1619年-1692年)

王船山(1619年-1692年),明末清初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被譽為“東方的黑格爾”。船山學說博大精深,縱及中華上下幾千年的歷史文明,橫涉哲學、政治、經濟、文學、史學、法學、教育百家諸方面,從魏源到陶澍,到曾國藩、郭嵩燾、左宗棠、彭玉麟,到譚嗣同、梁啟超,到孫中山、鄒容、陳天華、章太炎、章士釗、宋教仁,到楊昌濟、毛澤東、何叔衡、蔡和森、夏明翰……他們無不從船山學說中直接間接獲取啟迪。

這樣一個很了不得的人物,他的人生命運卻是異常坎坷,一生波折不定的。

王船山本是湖南衡陽一個儒生,希望走科舉做官之路。但他生不逢時,身處明末亂世,中了秀才中了舉人,正欲進京趕考殿試,然而到了武昌北望帝都時,已是遍地烽火,狼煙四起。很快,戰亂波及衡陽,殺人如麻的張獻忠慕王船山兄弟之名,要請他當幕僚,他堅決不從,張獻忠手下捉住王船山父親來脅迫,此刻王船山顯露了不屈本色:他用利刃刺傷自己身體和麵部,前往軍營,接回了父親。


驚世駭俗三百年迷案:哲聖王船山為何與兒媳而非兒子葬一處(上)

船山著作共100部、400卷、1000萬字

作為明朝功臣之後,王船山以一介書生之身,為恢復明朝江山而奔走呼號,甚至募集義士,在南嶽舉兵抗清,投入殘酷戰爭。起義失敗後,他投奔南明政權,因嫉惡如仇,又被佞臣陷害,幾陷大獄,此後在明末清初的亂世中,屢屢逃避追捕,九死一生,輾轉多地,藏身常寧瑤洞,化身少數民族居民。

在那樣一個交通不便的時代,他潛伏荒野,流轉於湖南嶽陽、長沙,湖北襄陽、武漢,江西萍鄉、南昌,廣東韶關、肇慶,廣西梧州、桂林等160多個縣市和數百個鄉村,歷盡了苦難。


驚世駭俗三百年迷案:哲聖王船山為何與兒媳而非兒子葬一處(上)

王船山在衡山南嶽反清復明起義

反清復明雖然失敗,但他絕不屈服,始終以大明士子身份自居,誓不剃髮,不論下雨天晴,出門必打傘、穿木屐,“頭不頂清朝天,腳不踏清朝地”。隱居湘西草堂後,前來勸說他出山當官的人也不少,他一一拒絕。71歲時,已經是個貧病老人,清廷官員來拜訪,想贈送些吃穿用品。王船山認為自己是明朝遺臣,拒不接見清廷官員,也不接受禮物,並寫了一副對聯:清風有意難留我,明月無心自照人。

他很窮,窮到紙筆都要朋友接濟;他也很累,每天著述,累到連磨墨的力氣拿筆的力氣都沒有了,但他還一直在寫,一直在寫,直到公元1692年2月18日,康熙三十一年正月初二病逝。此時距離崇禎自縊、明朝滅亡已有48年,距離南明永曆帝被吳三桂縊殺,也有整整30年。故國早已遠去,王船山卻身著大明衣冠下葬,至死未剃髮。


驚世駭俗三百年迷案:哲聖王船山為何與兒媳而非兒子葬一處(上)

王船山故居湘西草堂

夢想一個個破滅,故舊一個個死亡;年歲漸長,身體老朽。王船山以無法想象的驚人毅力,把所有的家仇國恨,最狂怒的爆發,最深切的絕望,最犀利的思考,都通過一個個小楷字,寫在了紙上,完成各種思想、文化著述100多部、400餘卷、1000餘萬字,創造了世間生命所未曾有、也不曾聽說的奇蹟。

王船山一生,身遭國變,漢口趕考折返斷了仕途,洞庭翻船蒙難險丟性命,桂林蒙冤,灕江遭搶,風裡浪裡,可謂九死一生。然而,他卻奇蹟地活了73歲高壽,並且能夠在亂世輾轉裡每每安下書桌著述,並且讓著作流傳下來,這就不得不說王船山的5個保護“女神”:一是他母親譚孺人,二是他先後三個妻子陶氏、鄭氏、張氏,三就是他的四兒媳劉氏。


驚世駭俗三百年迷案:哲聖王船山為何與兒媳而非兒子葬一處(上)

王船山母親譚孺人

王船山按今天的話來說,有著很好的家庭背景,大明朝功臣之後,父親王朝聘是國子監畢業的高級知識分子,母親譚氏出身名門望族,叔父王延聘、長兄王介之都是大學者。船山也少年得志,崇禎五年即1632年13歲即高中秀才。譚孺人自19歲嫁入王家,以王家那樣詩書傳家、家教甚嚴的家庭,王家上下沒有一個不稱讚她的。王船山的祖父少峰公的生活習慣是:天不亮就起床,晚上則讀書至深夜,譚孺人進奉飯菜、茶酒,總是小心翼翼,從不敢使切菜、烹飪之聲傳到外面;嚴冬也不生火爐取暖,擔心柴火生煙而薰到公婆;盛夏也不搧扇,害怕響聲驚擾老人;與侍婢說話,亦是附耳低語,“雖甚喜笑,不見齒也。”


驚世駭俗三百年迷案:哲聖王船山為何與兒媳而非兒子葬一處(上)

湘西草堂內景

母親這樣的身教,父系母系家族的傳統氛圍,入髓入骨影響了王船山一生:對長輩盡孝,對國家盡大孝(忠),執著而無悔。在這樣非常嚴厲的家教和傳統道德薰陶下成長起來的王船山,怎麼可能在男女關係上作做出“以人慾解放人性,衝破傳統”的事呢?!一個人倡導一種思想或者理念,而其本人就能夠或者一定去一一實行嗎?《水滸傳》、《三國演義》的作者就要去謀反或攻城略地嗎?答案顯然是不一定的。


驚世駭俗三百年迷案:哲聖王船山為何與兒媳而非兒子葬一處(上)

王船山元配夫人白富美陶氏

崇禎十年即1637年,18歲的船山在父母操持下,與同裡首富陶萬梧之女陶氏結婚,16歲的原配夫人陶氏端莊秀麗,是一位不嫌貧愛富、能夠勤儉持家、善於待人接物、並對夫君體貼備至的賢內助。據王之春《王夫之年譜》知,劉明遇為陶孺人作墓誌銘,有云:“陶孺人產衡陽千畝侯,貲累鉅玩,作合於青燈布縷之孝廉,而不挾富以驕其夫家。家常則膏沐盥漱,聞雞戒旦;亂則抱形負影,生死相憐,女中之有鬚眉氣,有鐵石心者也。”陶孺人如此賢惠,船山婚後生活自然非常幸福,此亦可從船山為陶氏寫的詩句“讀書帷底夜聞雞,茶灶松聲月影西”和“記向寒門徹骨迂,收書不惜典金珠”中得到印證。前一句是寫船山學至深夜而有陶孺人陪伴照顧茶水,後一句是寫陶孺人不惜典當首飾以助船山收購圖書。

然而,從1643年張獻忠佔據衡陽開始,船山一家就註定了永無寧日的生活。1643年冬,船山小姨被亂兵所殺;1646年8月,船山嶽丈陶萬梧被亂兵所殺。陶氏痛哭七日,病情加重。後來孃家弟弟又被抓走,痛不欲生,在哭號中死去,年僅25歲,葬於王船山一家人當時的居住地山中:即衡陽市區的王衙坪王衙山。

筆者根據衡陽墓葬傳統推斷,王衙山十有八九就是王船山的家族墓葬地(衡陽傳統稱謂“祖山”)。陶氏留有兩子,長子勿藥,不久夭折,才只有5歲。次子王攽,當時還不足15個月。孤月青燈下,船山悲從中來,曾作《憶秦娥·燈花》:

心未冷,娟娟還弄斜陽影。斜陽影,半點紅輕,一天煙暝。

殘香猶嫋金猊鼎,淚痕微映鴛鴦枕。鴛鴦枕,如何落去,孤衾難整。


驚世駭俗三百年迷案:哲聖王船山為何與兒媳而非兒子葬一處(上)

王船山繼配、一生最愛的鄭夫人

從1646年到1647年,短短几年的戰亂又奪去王船山更多的親人,包括他父親王朝聘。1646年底,舅父譚玉卿被亂兵所殺;1647年春,長子王勿藥夭折,5歲;1647年6月,小叔王家聘病卒,小嬸孃不久亦卒;1647年8月,仲兄王參之病卒,35歲上下;1647年8月,二叔王廷聘卒;1647年10月,二嬸孃吳氏卒;1647年11月,父王朝聘卒,78歲。家仇國恨,王朝聘死前遺命:王家後人,反清復明!

1648年10月,王船山29歲,在南嶽衡山方廣寺與友人夏汝弼、管嗣裘、僧性翰發動武裝反清起義。後失敗。冬月到肇慶投奔永曆帝。1650年春,船山在桂林與湖北襄陽鄭儀珂18歲的女兒鄭氏結為伉儷。一年後的1651年8月,母譚氏卒,74歲。

欲知謎底,請繼續參看:驚世駭俗三百年迷案:哲聖王船山為何與兒媳而非兒子葬一處(下)


驚世駭俗三百年迷案:哲聖王船山為何與兒媳而非兒子葬一處(上)

作家廖文友探訪王船山故里 (攝影/記者 劉躍)

原創作者創作簡歷:廖文友,作家,資深記者。人生大起大落,“下海”後由千萬富豪淪為打工仔,又由打工仔進入到新聞機構。著作《生命自由在深夜》(中國文聯出版社2007年出版)被《光明日報》、《中國作家網》等國家級主流權威媒體推介,該書曾被當時一家全國最大的一級圖書批發商盜版,後維權成功。10餘個作品榮獲湖南省廣播電視獎項(政府獎)。座右銘:只寫真實真情,只發原創,盜文必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