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認為偷襲珍珠港明明是錯誤的,為何德國還緊隨日本之後向美國宣戰?

狼君歷史


被豬隊友給坑了,偷襲珍珠港事件讓一直保持中立的美國,不得不站在了盟軍一邊。


愛你們1314


1941年12月7日清晨,日本聯合艦隊拂曉偷襲珍珠港,重創美國太平洋艦隊,在攻擊中約有2400名美國人喪生;另有1250人受傷,這是對美國一個巨大的震駭。日本在攻擊之後正式向美國宣戰,幾日之後納粹德國與意大利也向美國宣戰,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

在美國參戰之前,希特勒是知道美國參戰的後果,儘管美國的軍力當時不是最強大的,但是美國強大的工業能力和經濟實力不是別的國家能夠比擬的,同時美國擁有很大的人口基數,有能力在短時間內招募一支龐大的軍隊。第一次世界大戰也正是美國補充了協約國後期的兵員缺口。面對一個如此可怖的對手,德國一直告誡意大利和日本不要招惹美國。那麼為什麼納粹德國會主動向美國宣戰?

我覺得納粹德國這種看似不明智的行為主要因為以下幾點:

第一,同盟關係的硬性要求

1940年9月27日,德國、日本和意大利三國外交代表在柏林簽署《德意日三國同盟條約》,三國保證如締約國一方受到目前未參與歐戰或中日戰爭中的一國攻擊時,應以一切政治、經濟和軍事手段相援助。

日本踢了美國一腳,那麼德國和意大利也必須踢出自己的那一腳。結盟是一門藝術,但是德國在兩次世界大戰中的結盟水平實在是太次了!在一戰中與奧匈帝國結盟,德國將軍向威廉皇帝抱怨:“陛下,我們在與殭屍結盟!”二戰中與意大利結盟還算合理,意大利至少和德國離得近點。但是德國和日本隔著半個地球,德國期望與日本在印度回師,我覺得這就是個臆想。日本陸軍還陷在中國泥潭裡拔不出腳來呢!日本也不想意大利,意大利對德國的指示那是一絲不苟地執行,一根筋的日本人一直視德國和日本是平等國家,你德國憑什麼對我的戰爭策略指手畫腳?

第二,美德矛盾激化

德國在歐洲戰爭沒有結束之前不希望與美國起直接的衝突,所以德國對美國做出了巨大的讓步,但是美國對於德國的“好意”並不領情。英國是美國曾經的宗主國,並且英國欠了老美鉅額外債,英國要是被德國征服,那這些錢跟誰要去?另外就是德國的排猶政策造成大量猶太人湧入美國,美國的經濟政治軍事中都有猶太人擔任要職,這些高官不停地遊說羅斯福總統消除孤立主義,對德國宣戰。

美國對英國不遺餘力的援助,同時還派出空軍以志願者的身份參加英國皇家空軍參與不列顛空戰。真正讓德國惱火的是當蘇德戰爭爆發之後,美國居然開始向蘇聯提供援助。希特勒覺得你一個資本主義國家向一個社會主義國家提供援助,做得太過了,有點蹬鼻子上臉啊!

第三,德國高估了日本的能力

日本的陸軍不入德國的法眼,但是德國對日本的海軍還是很欣賞的。德國的公海艦隊在兩次大戰中都沒怎麼發揮作用,更多的時間是在利用潛艇和巡洋艦破壞敵人的運輸線。日本聯合艦隊主動攻擊美國艦隊,儘管是偷偷摸摸地幹了一票,但是當時美國在太平洋上的勢力大損,當時只有大黃蜂號和約克城號兩艘航母。希特勒覺得日本有能力在短時間內迫使美國停戰。希特勒之所以敢對蘇聯開戰是因為蘇聯在蘇芬戰爭中的糟糕表現,而希特勒僅僅因為珍珠港事變就把美軍看扁了。

以上三點讓德國在焦慮和自信之間主動對美國宣戰。但是納粹沒有想到的是美國沒有直接找日本復仇,而是先歐後亞,主力猛K德國。被希特勒高看的日本聯合艦隊不到一年就喪失了太平洋的海空優勢。美國大兵們也不像德國人想的那麼不中用,搭配上美國強大的工業勢力,上百萬的美軍投入歐洲和太平洋戰場,敲響了納粹滅亡的喪鐘。


遊在路上的魚1986


在諮詢了日本大學的一些昭和時代的老教授後,我總結了以下十個原因:

  1. 不要以現在的世界格局去看待二戰前的世界各國力量對比,那時候美國還遠沒有做到一超的位置。世界中心還在歐洲,德國的科技、軍事、人才實力是有明顯的領先優勢的。完全不是現在美國和德國的力量對比。

  2. 偷襲珍珠港之前,軸心國已經形成同盟,需要做到步調一致,攻守同盟,要不然德國作為帶頭大哥也會失去信譽,影響國際觀感。

  3. 日本覺得很委屈,因為舊大陸上的老牌資本主義帝國,早的像西班牙葡萄牙雙牙,以及後續陸續崛起的英法德意美,都有自己的海外殖民地,而日本為零。這與其苦心追求的世界強國地位不相稱。

  4. 日本在珍珠港之前,雖然已經侵略中國大陸若干年,但沒有有效的把佔領區轉化為戰爭資源,還是高度依賴國際環境,尤其是美國的戰略物資的進口,尤其是石油。

  5. 而東南亞,也就是中國傳統所說的南洋地區有充足的油氣資源,以及橡膠等戰爭戰略物資,但這些地方是傳統意義上美英荷法的殖民地。所以日本作為一個侵略國,卻感受到自己是亞細亞的孤兒,陷入老牌資本主義國家的戰略包圍圈,稱作ABCD包圍圈。

  6. 美國為了自身的遠東利益,已經在之前通過租借法案,持續援助蘇聯,並且切斷日本的物資供給。這是要了日本親命,捏住其七寸的一個措施。為了維持戰爭機器的運轉,日本必須要攻佔南洋,而要攻佔南洋,必須要敲掉美國在太平洋的軍事力量,避免其武裝干涉。

  7. 在那時看來,偷襲珍珠港是高度的成功,根本不是錯誤。日本在戰術上取得了極大的勝利。雖然美國戰爭潛力巨大,但短時間之內也難以動員起來。

  8. 德國也收益於日本的偷襲。因為日美開戰,會把美國的戰爭資源栓在太平洋戰場,這樣德國就可以不用擔心美國傾盡全力援助英國,這樣德國在歐洲戰爭的優勢會進一步擴大。

  9. 實際上,1941年及其以後的一段時間,正是德國和日本的鼎盛時期。那個時候根本看不出來法西斯有敗亡拐點的出現。

  10. 美國本質上還是英國的衍生國,英美同宗同源,德國與英國開幹,與美國開幹也是早晚的事情,不如主動出擊,起碼能安撫日本人的野心。


夜行女神


美國凍結了日本在美的錢,英美封鎖了日本的海陸石油補給線,日本逼急了打了珍珠港。至於德國對美宣不宣戰無關緊要了,美國一但參戰肯定打德國,事實上在沒宣戰以前,美國民間就已經自發投入歐洲和亞洲戰場,比如飛虎隊,英國皇家空軍裡就有美國飛行員。


復東往事


誰說偷襲珍珠港是錯誤的,當時日本被逼無奈攻擊美國基地是沒辦法的辦法了,也就是箭在弦上不得不發了。美國要求日本從東南亞撤兵,否則就派軍艦切斷日本的海上運油航線。日本是資源匱乏的國家,一旦被切斷能源輸入將不戰自亂,當時偷襲珍珠港是想一舉消滅或打殘美國太平洋艦隊,爭取時間,多佔領些東南亞國家的能源產地。當然山本五十六是知道美國的經濟實力的,所以打完珍珠港後喃喃自語:我們喚醒了一頭睡獅。

用”明明是錯誤的”來形容1941年日本偷襲珍珠港是不準確的,因為當時的國際形勢是打了珍珠港,還有可能起死回生;不打,撤軍,那更是主戰的所謂日本“皇軍”少壯派所絕對不能答應的(日本軍界特有的現象),賭一把的思潮當時是很有市場的。


酣在小酒館220


說明德國還是比較仗義的。然而日本此後的表現卻不咋滴。如果日本人不是採用南下戰略,而是堅持西進,一半的陸軍主力進攻蘇聯,大半的海軍主力封鎖北冰洋蘇聯的補給線,那麼蘇聯很快就會滅亡。這時再和英美和談,就會形成一個兩級世界:即以徳日為首的集權世界和美英為首的民主世界。


朋翔千里


德國跟日本意大利是戰爭同盟國,目的是稱霸世界,一開始德國就不要日本跟美國開戰,不過是想先解決實力稍弱的,要得是一戰養戰,儲備戰略物資,日本的戰場開的太大了遇到全面反擊就顯得兵力不足補給也供不上,這時候美國又對日開戰,日本不得已想先炸了美國珍珠港使美國無力參戰減輕日本的壓力,可惜中計了,


用戶3484884191389


自認武器先進,狂妄自大,喪心病狂,造成無數生靈塗炭,竟敢有吞併世界的野心。還與中:美:蘇三個大國為敵,他們就是自取滅亡


林緣海闊


日本和德國在工業製造能力上有很多優點,這是贏得戰爭的基礎。更重要的是人的思想能力,只有看的遠,顧全大局的民族,才能興旺發達,這方面日本和德國都有很大的缺點,所以他們總是戰敗國。



程傑副研究員


現代戰爭出發點都是搶佔資源,解決國內矛盾,德國日本都是這個動力,意大利動力不大,所以失敗也快。本身珍珠港事件是否陰謀還不知道?美國參戰的動機也是為了自己的發展,當時德國騎虎難下了,蘇聯把戰爭拖的死死的,歐洲打下的地盤也不安穩,對於德國來說,戰爭必須打下去,打下去或許有生機,不打的話有可能什麼也撈不到,自己還勞民傷財。美國參戰搶戰爭的勝果,德國能不開戰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