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為什麼不派張遼滅了東吳?

莊生荒谷


曹操都滅不了孫權,張遼比曹操如何?

建安二十一年(216年)冬季,曹軍抵達居巢,開始進攻濡須。建安二十二年(217年)正月,曹操大軍在居巢集結完畢,並在二月全線猛攻濡須,迫使孫權退走。

三月,孫權又派遣徐詳向曹操請降。曹操回師,留夏侯惇、曹仁、張遼等屯居巢。夏侯惇、曹仁、張遼是在防守!不是進攻。哪兒那麼容易!(大將軍曹仁)

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曹操去世,曹丕即位魏王,張遼從徵東將軍平級轉任為前將軍,又分封其兄張汛(或作“張泛”)及一子列侯。同時,賜給張遼的帛多達千匹,谷多達萬斛。

同年,曹丕稱帝,再封張遼為晉陽侯,增邑千戶,並前二千六百戶。

正當其時,孫權再次背叛曹魏,曹丕派張遼乘舟,與曹休到海陵臨江駐防。此時,雖然張遼受到曹休的督領,但孫權得知張遼至此,甚為忌憚,敕令諸將道:“張遼雖然抱病,但仍是勇不可當的,千萬要謹慎在意!”同年,張遼與王凌等人進軍至廣陵。一天夜裡,呂範等人的東吳水軍漂至北岸。張遼與王凌等人出戰,大破吳將呂範等人,並繳獲了大量舟船。很明顯,曹休、張遼是在防守!魏、吳戰爭的主動權掌握在孫權的手裡。

這就是說,曹操與孫權是可以互相攻擊的,都是沒有滅掉對方的實力!孫權找事兒,經常失敗;曹丕找事兒,也佔不到什麼便宜。

222年,孫權復叛。對於孫權的欺騙與背叛,曹丕十分惱怒,又下《伐吳詔》鼓勵將士們曰:“南征進軍,以圍江陵,多獲舟船。斬首執俘,降者盈路。牛酒日至。” 表示堅決要南征孫權之意。此時正直夷陵之戰剛剛結束,趁孫權尚未完全恢復,企圖一舉滅掉孫權。(上軍大將軍曹真)

黃初三年(222年)九月,魏文帝曹丕率軍首徵東吳。魏文帝命徵東大將軍曹休、前將軍張遼、鎮東將軍臧霸出洞口;大將軍曹仁出濡須(蔣濟、常雕、諸葛虔、王雙等);上軍大將軍曹真、徵南大將軍夏侯尚、左將軍張郃、右將軍徐晃圍南郡。吳建威將軍呂範督五軍,以舟軍拒曹休等,左將軍諸葛瑾、平北將軍潘璋、將軍楊粲救南郡,裨將軍朱桓以濡須督拒曹仁。但是,徐晃與夏侯尚等人最終未能攻克朱然駐守的江陵,只好放棄攻勢而退軍。這就是張遼的最後一戰破呂範之戰,與曹休、臧霸一起打得。之後……(徵南大將軍夏侯尚)

張遼的病情卻也日漸嚴重,最後終於在江都逝世,一代名將就此隕落。曹丕為之流涕,諡曰剛侯。其子張虎嗣任其爵。

這個規模?豈是張遼自己所能造勢得!怎麼樣,大將軍就皂了四個(徵東大將軍、徵南大將軍、上軍大將軍、大將軍),鎮東將軍、前將軍、左將軍、右將軍悉數亮相!結果,只好放棄攻勢退軍……😄!


公明淏


曹操為啥不派張遼滅了東吳? 這口氣好大啊!曹操自己、兒子曹丕多次嘗試,都不得不勞師動眾、無功而返。一介張遼,雖有多次幹敗孫權、守住合肥不後退,但也僅此而已。若想勞師遠征,不說滅掉、只要第一仗不輸,就燒高香了。



奧,這是說張遼能打贏逍遙津大戰,讓東吳小兒聞張遼之名,不敢夜啼這事吧?這事是歷史真實,亦有記載。雖然主要事實沒啥出入,但其中誇張成分也是有的。需要特別注意的是,打贏一仗、與滅掉一國的區別,差的太多了。現實的例子不用找,曹操自己就親歷好幾次。



比如,濮陽戰呂布。在曹操發飆,一心要打下徐州,活捉陶謙,為父親報仇時,呂布乘虛而入,攻破兗州、濮陽,只剩甄城、東阿、範縣三處多虧荀彧、程昱死守,才得以保留。幾乎把老巢全丟掉。曹操接到急報,帶主力返回後第一仗沒打贏,呂布、曹操都親臨戰陣,呂布先讓臧霸出戰,曹將樂進接住;曹操再派夏侯惇出馬,呂布這邊張遼應戰。四將一來一往,正爭鬥之間,惹得呂布性起,挺戟驟馬,殺過陣來,夏侯惇、樂進一齊丟下對手,回馬就跑,呂布率八員健將,奮勇衝殺,曹軍大敗。



第二仗,呂布聽陳宮之計,讓濮陽城裡富戶田氏,給曹操寫詐降信,引誘曹操冒險進入濮陽城內,曹操被大火燒掉眉毛、鬍鬚,被呂布當頭敲打,喝問“曹操何在”?要不是典韋拼死相救,曹操也許回不來,然最終曹操打敗、並徹底滅掉呂布。只不過,這需要時間,更需要智慧,因為曹操聯合劉備、並在呂布身邊埋下內應---陳珪、陳登父子,這才一舉打敗呂布。



再比如,建安十六(211)年,馬超兵臨關中,並一舉攻破長安,曹操急令曹洪、徐晃緊急據守潼關,並嚴令必須堅守十天。但曹操隨後率大軍趕到時,潼關已經丟失,曹操氣得差點殺了曹洪。馬超、曹操雙方第一仗,馬超一出馬,先八、九合打敗於禁、再二十合幹敗張郃、接著又殺死第三上場的李通,一時勇不可擋,乘勢衝過陣來,要捉曹操,嚇得曹操魂飛魄散,情急之下,繞著一顆大樹轉圈⭕,暫逼兇險。要不是馬超性急,一槍紮在大樹上,曹操幾乎喪命。到馬超拔出槍,曹操已跑遠。



接下來雙方的較量,曹操還輸幾次。最出名的就是許褚裸衣鬥馬超,雖然許褚脫光上衣,一副拼命架勢,二人當場沒分出高低,曹操增派曹洪、夏侯淵一齊夾攻,但龐德、馬岱揮兩翼鐵騎,衝殺猛擊,曹軍頓時潰不成軍,大敗而逃。另一次就是曹操座於渭河南岸,觀看大軍渡河時,馬超帶兵趕來,曹操佯裝鎮定,在眼看馬超只距幾十步遠、萬分危急關頭,許褚不由分說,背起曹操,跳上已經離岸一丈多的小船。



面對紛紛把住船邊,都想上船的曹兵,許褚拔劍一頓猛砍,才擺脫拉扯纏絆,一手搖擼,一手執馬鞍為曹操遮護箭雨,慢慢脫離危險境地。這就是“奪船逼箭”。但是,眾所周知,曹操最終採用賈詡之計,巧妙離間馬超、韓遂,徹底打垮、有效拒止馬超於西涼,最後不得不投靠劉備。由此可見,打贏一、兩次,並不能保證後面一定勝。



提問讓曹操派張遼,往滅東吳,存在的實際困難有 : 一是戰場環境不同。逍遙津之戰,在魏轄區,要滅吳則一定要打上人家門。那時,張遼面對的,不僅僅是東吳軍隊的攻擊;二是曹操沒有多餘兵力給張遼。既然說到逍遙津大戰,那就只能是這以後,即建安二十年(215)以後,張遼打這一仗時,曹操還在漢中,別說張魯草雞,這一戰把曹操整得夠嗆,要不是陰差陽錯、誤打誤撞,曹操差點空手而回。因為漢中那地形,曹操再強大的兵力,使不上勁;三是隨著年齡增加,曹操常犯糊塗,建安二十三年(218)三四月間,劉備猛攻漢中,夏侯淵緊急求援,曹操卻不緊不慢,四平八穩, 集結兵馬出發,已經七月份,兩月才到長安,在那裡又呆幾個月,導致夏侯淵在定軍山被殺。



曹操到了漢中後,又被疑兵搞得暈頭轉向,疑神疑鬼,有感而發“雞肋”口令,卻百般抵賴,強充好漢,還以此為由殺了楊修。表示自己不會退兵。但事實是,隨後曹操就把漢中,乖乖留給劉備,還有,魏延那一箭,曹操的兩顆門牙,也丟在距離關中不遠的斜谷口,真是一言難盡啊!


流譽後


因為曹魏還滅不了東吳。

一、曹操實力雖強,但還沒到碾壓東吳的地步

不可否認的是,張遼的威震逍遙津之戰的確殺得東吳人心惶惶,孫權也差點被“斬首”,但是逍遙津之戰只是合肥會戰的一部分,後面曹操親統大軍來時反倒沒討到便宜,最後只能各自罷兵。

1.曹操時期,魏國人口大約在五百萬,帶甲士兵50萬,東吳人口大約250萬,兵力約27萬,魏國還要面臨來自蜀漢、北方少數民族以及國內的防守壓力,需要分兵,在兵力上曹操能拿出來的並沒有太大優勢。要知道這是滅國之戰,東吳父子三人歷經三代經營,名臣名將很多,人心凝聚,勢力早已根深蒂固。

2.曹魏長期以來對東吳也是採取守勢,相反東吳反到經常騷擾江淮一帶,可見東吳實力並沒有那麼差。

二、東吳佔據地利優勢,魏軍不擅長水戰

魏軍一直在中原地帶攻城略地,並不擅長水戰,赤壁之戰時,曹操就曾經吃過大虧,大敗而歸。東吳所佔有的地方江河湖泊眾多,還有長江天塹,曹魏水軍實力是比不過東吳水軍的,沒有一支強大的水軍部隊,別說滅國了,恐怕連長江都過不去。

三、三國鼎立的戰略戰術考量

永遠不要低估蜀漢北伐中原的心,曹操若發動滅東吳之戰,蜀漢必然出漢中,攻擊曹魏大本營。而且三國之中實力最弱的是蜀漢,無論是人口、兵力還是武將實力都在逐漸下滑,所以不如先解決蜀漢,再考慮實力稍強的東吳。


所謂天時地利人和,東吳滅亡的時機未到,自然條件,地理環境和人心的向背,曹魏和東吳也是勢均力敵,作為一代梟雄的戰略家曹操,自然會慎重考慮。


飛馬觀世界


張遼再合肥地界只是打了幾場漂亮的防禦戰,這並不能說明張遼就具備滅東吳的能力。

張遼滅吳

張遼再三足鼎立後守合肥抵擋東吳入侵。雖然東吳幾次入侵都被張遼防禦住了,但是這並不能說明張遼具備滅東吳的能力。而且張遼威震東吳的逍遙津一戰雖然威懾了東吳軍民,但是偷襲東吳大營的計策是曹操留下的,張遼只是依計而行。作為一個獨當一面的主帥,怎麼能不抓住戰場上每個稍縱即逝的戰機。說張遼幾乎活捉孫權,那是因為孫權指揮失誤讓大軍先渡江自己率千餘人斷後,才導致差點讓孫權被擒。張遼比曹操還是有些差距的,曹操當年都沒有順利過江,更何況張遼了。所以張遼滅吳的可能性太小。



東吳依險而守

東吳有長江天塹,並不是曹魏能隨便過來的。而且東吳在三國史上除了赤壁,幾乎沒有其他大型戰役了。東吳可謂是兵精糧足,國泰民安。而且東吳當地有些豪門世家,一旦自己的領土受到威脅時都會誓死反抗。所以入侵東吳並不多一件簡單的事。


總結:既然被稱為國家,那麼必然都會有些底蘊。不會被外敵輕易地覆滅掉,所以說張遼攻打江東勝率不高。


感謝大家閱讀,希望能和大家一起探討、學習歷史。


青梅煮酒品三國


可以說張遼的一生都是在消滅東吳的路上,但是他沒有實力滅掉東吳。

張遼本來是呂布手下的一名參將,後來呂布兵敗被俘,他在白門樓上向曹操投降,並希望劉備幫他說說好話,讓曹操饒他一命。這時,張遼破口大罵道:大丈夫何必哭哭啼啼。隨即引頸受戮,慷慨就義。但是,劉備早就看透了呂布的小人之心,他向曹操提議殺了呂布,反而劉備替張遼請求,曹操繞過張遼。可以說,正是劉備的求情,曹操才放了張遼,所以張遼欠下了劉備一條命。最後張遼被曹操說服,效力於曹操麾下。

在逍遙津戰役中,張遼以800步兵大破了孫權十萬大軍,這成為三國後期津津樂道的話題。

那麼張遼真的這麼厲害嗎?

張遼在逍遙津之戰獲得全勝,和他的武力無關,主要是因為張遼使用了“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的戰鬥策略,他率領800敢死勇士,直接殺到了孫權的麾下,差點要了孫權的性命,此後,孫權軍隊的士氣一蹶不振,導致了整場戰役的失敗。

在純武力的較量上,離不開單挑鬥將。那麼,張遼的武力究竟如何呢?首先,張遼和太史慈鬥過,兩人大戰了八十個回合也沒有分出勝負。而當時,孫權的護衛宋謙被李典射死之後,太史慈為了保護孫權,放棄了與張遼的單挑,輕鬆甩開張遼的糾纏去回防,這一點說明,太史慈的武力要強於張遼,至少不會比張遼差,兩人的武力可以說是旗鼓相當。

在合肥之戰中,這時,距離逍遙津大捷不過幾天的時間。在逍遙津之戰中,淩統為了保護孫權而身受重傷,而當時的醫療技術並不發達,身負重傷的淩統卻能和張遼打了五十個回合戰平,這說明淩統的武力也高於張遼,兩人差距極小。

張遼在單挑中沒能夠斬殺或擊敗東吳的任何一位武將,東吳的太史慈、陳武、淩統、甘寧等人也都具有不弱於張遼的武力,所以張遼根本就沒有實力消滅東吳。


公元前


張遼在合肥兩次擊敗孫權,只是利用了孫權指揮錯誤的疏漏和吳軍陸戰能力差的弱點,並不代表他真的一個人就能壓制東吳了。

確實,張遼在合肥之戰打的很出色,在兵力遠不如對方的情況下,先是以八百騎兵突擊吳軍,斬殺了陳武等人,重挫了吳軍的士氣。後來在吳軍撤退時,又主動出擊,在逍遙津差點活捉親自斷後的孫權。這兩次戰鬥使得孫權對張遼忌憚萬分,甚至張遼生病以後,也告誡手下不可輕視張遼。

“張遼雖病,不可當也,慎之!”

不過嚴格的說張遼的這兩次戰鬥只是戰術上的勝利,殺傷的吳軍並不多,更談不上對吳軍有壓倒性的優勢。而且張遼能取得這兩次勝利,首先要歸功於孫權自身能力不足,指揮上出現嚴重的疏漏。第一次是疏於防範,被打了一個出其不意。第二次逍遙津之戰,孫權在撤退時自己滯留在後,而且身邊兵力還不足,可以說是犯了低級錯誤。其次則是吳軍的陸戰能力相對較差,陸戰中對魏軍本來就敗多勝少。

東吳並非沒有能打仗的人,像呂蒙、陸遜都有帥才。魏軍打上門的情況下,孫權可不會自己再去玩行為藝術,肯定老老實實讓他們上陣去對付張遼,並不會好打。而且吳軍的水軍也比魏軍強的多,一旦魏軍南下進攻雙方進入水戰,優勢就會轉入東吳一邊。

歷史曹操和曹丕多次伐吳,即使初期獲勝,一旦雨水增加,江面上漲,也都只能以失敗告終。張遼的能力不會比曹操強到哪去,而且對於水戰他也並不擅長,換成他來攻打東吳自然不會改變結果。


不沉的經遠


首先,曹魏的人口,軍隊,相比江東,只是稍微有優勢,但是也沒有壓倒性的優勢,曹操幾次親政,都滅不了孫吳,張遼何德何能,能滅了孫吳!

  1. 孫吳從孫策立國開始,除了統一江東之戰,赤壁之戰,夷陵之戰外,幾乎沒有大的戰爭東吳的步兵,戰鬥力不是很強,但是東吳的水軍戰力天下無敵,在水戰上,曹魏軍和蜀漢軍一直沒有打敗過他們!
  2. 在曹操時期,曹魏人口大概有五六百萬人口,軍隊有五十萬左右,當時曹魏軍分為四大軍區,北方軍區由曹彰統帥,兵力五六萬人,防備匈奴,烏桓!


關中軍區,有兵力七八萬人,夏侯淵為統帥,張郃為副帥,主要防備蜀漢益州方面的軍隊,從214年到219年,曹魏先和張魯,後和劉備展開激烈的漢中爭奪戰,先從張魯手中奪取了漢中,公元219年,蜀漢老將黃忠刀劈夏侯淵,攻佔定軍山,曹魏被迫退出漢中地區,退守關中地區!

襄樊軍區,徵南將軍曹仁為統帥,有兵力三四萬人,主要防守蜀漢荊州統帥關羽部.孫吳荊州統帥(先後為東吳大都督周瑜208~211.魯肅211~217.呂蒙217~219年)!

最後就是合肥軍區,張遼為主帥,樂進.李典為副帥。主要防守孫吳揚州方面的進攻,有兵力兩三萬人!

從赤壁之戰結束,孫權先後四次興兵攻打合肥,在建安二十(公元215)年,孫權興兵十萬攻打合肥,被張遼擊退,更導致孫權差點被俘虜,最後在大將淩統的拼死掩護下,孫權才逃得性命。



雖然張遼勇猛無敵,但是連曹操都消滅不了孫權,張遼部沒有水軍,根本打不敗孫權!


少校說歷史


因為孫劉有意向聯合,曹魏不好輕舉妄動,等待時機。

在三國後期時代,劉備、孫權、曹操三方滅掉了當時割據自立的舊勢力,實現了三方統一,也是在各自領域裡面達到了自己勢力的巔峰。不過,在當時,還是要數曹操的魏國勢力最為強大,當時累唄和孫權為了制衡曹操,就置頂了蜀吳連橫政策,這樣一來,曹操也是不敢輕舉妄動。直到公元221年,那一年發生了一次戰役被稱為夷陵之戰。因為關羽大意失荊州,而被呂蒙斬殺,關羽的死也是讓劉備心痛不已,撕破連橫之策,發動了史上有名的夷陵之戰,這一戰也是持續了13個月之久,不過,劉備並沒有成功,這一戰也是以蜀國的戰敗而告一段落。蜀國經歷過這一戰之後也是元氣大傷,劉備也是一病不起,後來就有了我們所熟知的白帝城託孤的典故。蜀國不太可能與魏國繼續爭霸,自身難保。



歷史太傅


歷史上東吳地域所處位置絕對是三國最好的位置,山川河流平原居多地處魚米之鄉,而且少有戰亂禍及東處。反觀曹操地處乃南北貫通之地,三國成型前戰爭多發曹操所處屬地。而蜀地離中原國都路程較遠雖說富裕但卻崎嶇難行路程不便。孫權雖有小聰明但是素無大志,接管東吳之後僅想著固步自封不圖進取,從三國演義中與父發現傳國玉璽的表現已不難看出,他雖然不主動去侵犯別人但是曹操想去打敗孫權不是不容易,是根本沒辦法打過去,因為前期有周瑜魯肅,後期有呂蒙陸遜,還有許多東吳大賢都不曾露面,只是孫權為了自己的那點利益不肯放權讓他們去幹,所以才會出現曹操急攻不能過去劉備舉國不能打贏的情況。如果是其父孫堅或者其兄孫策在這些人的輔佐下那一定會有更大的作為。






中國歷史名人集錦


因為做不到。

按照演義的說法,東吳經歷了曹操南下這個最大的困境,而且完美渡過,還打了一波反攻,收益不可謂不大。

那時東吳基業創辦未久,掌權的文官和地方勢力,面對越大越強的曹操,普遍失去抵抗信心,畢竟基業又不是自己的,給誰打工不是打工,於是紛紛請求孫權投降保富貴。

武官集團是基業創立者和既得利者,已經是老闆了,在去給曹操打工,說什麼都不願意,寧為雞頭,大不了再去給別人打工就是了。

集團內部文武分裂,孫權又沒有太大威望,只好藉助基業創始人周瑜的支持,聯合幾乎沒出什麼利的劉備,在展開了對攻,最後僥倖殺了曹操個措手不及,不僅解了燃眉之急,還因搶奪荊州和劉備對抗起來。

此時,江東集團已經沒有了對曹操的懼意,投降派灰頭土臉,主戰派揚眉吐氣,甚至主動進攻合肥,想要啃下曹操集團一塊肉。

而張遼駐守合肥,利用孫權輕敵冒進的心理,直取孫權,打退了江東的冒進,穩住了自己的陣腳。

曹操大喜過望,因為曹操勢力前期所取得勝利,都是在曹操親自帶領下取得的,其他將領少有獨當一面獲勝的。

但是曹操也清楚,張遼成功的偶然性,東吳人心已聚。

後來曹操自己又親自帶軍攻打孫權,雙方互有勝負,曹老闆也自認打不下來了,於是黯然收場,絕了攻打江東的心思。

因為從領軍,威望上,曹操都遠勝張遼,在自己都無法取勝的情況下,給張遼壓力,會使得張遼兵敗,南方局勢進一步糜爛。

所以一代人只能做一代人的事,曹操既然已經失去攻打孫權的最佳機會,讓孫權做大,後面的只能依靠子孫了,等中原強大後,再吞併東吳。

後來曹丕繼位,想要建功,帶著張遼攻打東吳,也沒有建功。張遼還因此病死,導致後來的曹魏集團,聽說陸遜來了,個個害怕的要死。

東吳集團和曹魏集團,就此因長江割據,因為曹魏中原人口多,慢慢的中原強大,東吳弱小,形勢使然。諸葛亮看到明白,是戰亦亡,不戰亦亡,不以個人意志為轉移,所以拼了命在有生之年打入中原。

所以張遼是救急良藥,而治本,就只能等羊叔子、杜預等人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