偷袭珍珠港?闪击波兰?浅析近代以来逐渐消失的“宣战”行为

宣战是什么?

克劳塞维茨认为,

“战争无非是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的延续”,“战争不仅是一种政治行为,而且是一种真正的政治工具,是政治交往的继续,是政治交往通过另一种手段的实现。”

他认为,宣战是政治。

偷袭珍珠港?闪击波兰?浅析近代以来逐渐消失的“宣战”行为

甲午战争,日本宣战诏书(偷袭在先)

国家在发动战争时为什么要进行宣战呢?

西塞罗认为,“除非进行事先通知或者宣战,如果没有满足这些要求,战争将是非正义的战争”。托马斯•阿奎那认为,正义战争应该具备三个前提条件:

一是战争发动者和执行者是具有主权性质的权威,战争不是私人争斗。

二是战争具有充分而又正当的理由,如惩罚敌方的过错。

三是战争具有正当的目的和意中,如出于惩恶扬善的和平愿望。

他认为,宣战是正义。

宣战为什么会消亡?

科技的发展、交通的便利使奇袭变得更为容易也更为有利可图,这样一来,不宣而战便较科技不够发达的实际来得更多。

比如偷袭珍珠港,比如偷袭运兵船。


偷袭珍珠港?闪击波兰?浅析近代以来逐渐消失的“宣战”行为

丰岛海战,日舰偷袭运兵船

宣战行为的差异

战争文化根源于国家的文明,不同的文明形式有着不同的战争文化,宣战的形式和是否进行宣战也是不同的。

中国古代讲求“先礼后兵”,讲求“师出有名”,但是这种规范还是原始的、不系统的。

古印度的《摩奴法典》中记载有针对战争宣战的规范,“战争开始前应提出最后通牒,然后才能正式宣战,宣战结果是中断正常的外交关系。”印加人试中进攻其他地区时,在发动进攻前会首先派遣信使到该地区,要求该地区人民臣服并敬奉太阳神。

公元5世纪中期以前,古希腊很少发动突袭和不宣而战的战争。修昔底德在《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中记载了希腊的盟国与斯巴达的盟国在进行战争之前将传令官送至敌对国宣读战争宣言的场景。

法国大革命时期法国对奥地利的宣战,认为大革命时期对于“公开性”的推崇以及好战情绪的高涨,加之用战争维护和平的理念的煽动,这些政治文化推动了法国进行宣战。

在古代欧洲,宣战作为一种惯例而存在,并且人们认为部族之间在未经过提前宣战便对其他部族发动进攻是不光彩的行为。进行公开宣战之后,直至发动正式进攻之前会预留一段时间以便让对方进行战争准备。

早期的许多宣战规则中有一条规定,即在宣战声明发出33天之后才能开始战争,宣战的同时便进行战争的行为被认为是不正义的。但是,当一个国家进行的是防御性战争时,它是可以立即采取军事行动的,并且这一行为是一种正义行为。这种惯例在中世纪时便一直存在,毫无疑问,它也受到了中世纪骑士精神和骑士制度的影响。宣战行为与骑士之间私人的决斗很相似。

偷袭珍珠港?闪击波兰?浅析近代以来逐渐消失的“宣战”行为

宣战在不同时期形式也不同。古罗马时期,根据惯例,国家在准备发动战争之前,会将传令官送至国界处告知对手国。至15世纪,传令官进行战前宣战在西欧已经成为了一种标准程序。之后,专门的信使携带着宣战布告到对手国,并将其送至对方君主处。

16世纪晚期,由于国家间关系发生了变化,欧洲国家间开始相互派驻外交人员,至此,新的宣战形式便出现了。驻外大使取代了古代的传令官,他们将刊印的战争宣言送至敌国朝廷,并向其发出口头挑战。这一宣战形式一直持续到20世纪中期。

1899年和1907年的海牙和平会议与其说是为了寻求和平,不如说是为了限制战争,尤其是1907年通过的海牙第3公约。第3公约在历史上第一次正式确立了宣战制度,有别于过去涉及宣战行为的法律文本,它明确规定不宣而战是非法的。其中《关于战争开始的公约》对战前宣战制度进行了详细规定:

但是,这些以限制战争为目的的公约并没有发挥限制战争的作用,在不到半个世纪的时间里,爆发了两次世界性的战争,各大国开始重新审视战争规则。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各国开始寻求消除战争的方法,此时的战争规则再次发生变化。《联合国宪章》第一章中规定:各会员国应以和平方法解决其国际争端。各会员国在其国际关系上不得使用威胁或武力,或以与联合国宗旨不符之任何其他方法,侵害任何会员国或国家之领土完整或政治独立。这样便规定了使用武力解决争端是有违国际法的,国家发动对别国的战争是不合法的行为。

在二战之后,战争法激增,相应的便是国家间宣战成本随之增加,所以在1950年之后,进行了战前宣战的战争寥寥无几,战前宣战行为逐渐消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