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艺术爱好者,你如何看待“残缺也是一种美”这样的观点?

影影圈圈


对于这种“残缺"表现出来的美,通过好多艺术都可以看到。

记得以前看到过一部电影《隐形的翅膀》,说的是一位十五岁的女孩因为意外事故失去双臂,尽管如此,她并没有对生活失去信心,以顽强的意志克服了生活上的好多困难,说实话正常人都不一定能做好,能办得到的事,这就是身残而志不残,因为她有双隐形的漂亮的翅膀。这虽是电影其实现实生活中地地确确存在的,汶川大地震中受伤的女孩就是和电影中的伤残情况一样的,她们依然坚强的生活,通过抖音短视频我也看到过有一个姑娘就是失去双臂而用一只脚为女儿疏理头发,我泪目了。那些为人父为人母虽身残而志不残的人,他们所做的事是常人都感到惊奇而令人心酸的事情,这种“残缺”难道不美吗?

在音乐、舞蹈、文学等各类艺术上都有残疾人美丽的身影,“千手观音”就是那些聋哑女孩用她们的优美的肢体语言把美带向国际,在绘画艺术领域,国画特有的留白所表现的神韵是西画无法比拟的,尤其是画雪景以特少量的笔墨能画出冰天雪地的感觉,那些雪白的动物毛发更加逼真,以及瀑布、云海的表现技法使你不得不佩服画家的功力和中国水墨画以留白的方式所表现出来的魅力,这也是画家以"残缺”的绘画技法来表现一种美的感觉。

本人是书画爱好者,下面是我的习作,请欣赏!





雨花石274831931


这不是指人,而是指一件艺术品。如维纳斯断臂,人们为什么没有觉得不舒服?它的残缺,人们己经认可了,觉得沒有了一臂的维纳斯也挺好看啊!如果给它修复一臂,反而没有了想像的空间。

还有我们外出写生,多去野外画茅棚,旧舍,而不喜欢画火柴盒的直线横线组成的新屋,就是这个道理。




103311180523微风


你好亲,很开心回答你的问题

对于艺术创作中,我们不难发现,无论是在文学诗词创作,还是绘画创作,还是雕塑创作,许多艺术家都会以残缺不全表达艺术的美感

如诗词创作中,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一片残阳下的怅惘和落寞

如留得残荷听雨声的寂寥

如杨柳岸,晓风残月的离别愁绪。

残缺的美,在艺术创作中,个人粗浅的理解,带给我们伤感,惆怅的失落,但是却是别有一番风味的

比如你看见一件完美无缺的陶瓷,你会觉得很完美,如果你看见残缺不全的陶瓷,你会叹息,为什么会缺口?为什么会有一丝缝隙?

对于国画中的残缺美

个人粗浅的理解,是采用留白的方式

对于国画而言,是讲究意境的,意境,是使观众产生联想,遐想的

所以,创作一幅国画,如国画山水,是不会画尽一幅画的

通常采用留白的方式,暗示河流江水,白云,天空,山间的云雾,使人联想,而不会如西方油画,如风景油画,如英国画家康斯太勃尔的风景油画 把树木,河流,天空,房屋都画得写实清晰。

而西方美术史上,一想到艺术品中的残缺美,第一时间肯定会联想到希腊人体雕塑,维纳斯

这位女神雕像,在出土时,失去了双臂,后来许多艺术家,设计双臂姿态,想恢复维纳斯雕像完整的状态,但是都不尽人意,后来,维纳斯只能以残缺美,闻名于世

还有古希腊的的人体雕塑,胜利女神雕像,为纪念希腊人战胜埃及拖勒密舰队的雕像,迎风展翅飞落船头的姿势,却缺少头部和双臂

对于维纳斯,胜利女神雕像的残缺美,虽然残缺不全,却引发我们联想,胜利女神的双臂和头部是什么样的美感,维纳斯的双臂是什么样的美感?

正是因为残缺美,才能突出艺术品的韵味

如果不是残缺美,就不会突出维纳斯歇站式站姿的美感,如果不是残缺美,就不会突出胜利女神迎风展翅的气势和美感。



回答完毕

我是艺术狂人,从事少儿美术教育,如有美术,美术教育的疑问,欢迎私信


艺术狂人2


残缺也是一种美。我觉得这句话要分两层意思看。第一层意思是残缺本身不是美;第二层意思是残缺可以产生美。具体怎么去理解这两层意思呢?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比如你有一台非常可爱也非常漂亮的汽车,但它却被划伤了。你会觉得这伤口很美吗?你一定会想方设法去修补这个伤口,好让它重回美好。这个美好的愿望就是这个伤口带来的美。

很多条友在这个提问中都引用了希腊雕塑“维纳斯”的断臂,或者矗立在卢浮宫中的胜利女神像的例子。但我们是否想过,如果这些雕塑不是残缺的,那会不会更美?还有,记得为了维纳斯的断臂还曾有过很多的方案,要给她修补上手臂的残缺,但始终也没有找到最好的方案。这恰恰说明美神的断臂本身在很多人的心底并不是美,但却产生了许多美的愿望,这些美好的愿望才是这些残缺的艺术品带给我们的美。

这一点不仅存在于雕塑、绘画等艺术形式之中。在文学、戏剧、影视等艺术形式中也是如此。在曹雪琴的《红楼梦》中,在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中,在影片《泰坦尼克号》中,那些让人心痛的悲死,那些令人气愤的残酷枷锁,那些叫人泪流满面的生离死别...... ,在这些悲情中,我们一面流泪伤怀,一面又感受着心灵的震撼,当那些美好的情感受到摧残的时候,我们从来没有觉得那是什么美好。但也正是这些并不美好的情感,才更显出美好的力量,更加使我们对善迸发出捍卫的力量。我们的心也在这些悲剧中再次得到爱的洗涤,充满怜悯,充满同情,充满正义。这就是悲剧引发出的特别的美。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不论是”沉舟”还是“病树”,这些残缺的情境本身并没有美感,但却从反面映衬了我们对“千帆过”和“万木春”这些美好事物的盼望。

残缺本身不是美,残缺引发出的美是一种美好的愿望——涅槃重生!





德国诺亚


首先,观赏的对象作为一个整体是美的。比如古希腊雕塑家的作品《断臂的维纳斯》,我们看到的是维纳斯身材端庄秀丽,美丽的椭圆形面庞,挺直的鼻梁,平坦的前额和丰满的下巴,平静的面容,微微扭转的姿势,使半裸的身体构成一个十分和谐而优美的螺旋形上升体态,富有音乐的韵律感,充满了巨大的艺术魅力。

其次,残缺是整体美的组成部分,或者说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恰恰是这种残缺,引起了观赏者内心的震撼,从而触发想象。这种想象是观者用美好的情感到达幻想的时空,对那一残缺抚慰、修补、完善,使其得到美的享受。

再次,离开整体美的残缺就不再具有美价值。残缺对于整体美来说是一种破坏。但是残缺不能单独存在,离开残缺的整体美即无暇的美是不存在的。因此,与其说残缺的美也是一种美,倒不如说美的残缺才是永恒的。


庄子之水


残缺也是一种美

作为有思想的人类,并不希望世界一切万物存在任何一点点的残缺,每一个人都希望完美、渴求完美,包括万物生灵在内,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残缺并不是一种美,“完整”才是美的基础;残缺也是一种美,这是就艺术而言,毕竟艺术之美是多样化的,


人类文明诞生开始,人们的审美观念形成,艺术也随之诞生,世界人类艺术已经有万年之久了,在数以万计的艺术作品中,古希腊时期的人体雕塑“断臂的维纳斯”就被艺术家们看作是“残缺的美”,因为希腊神话女神维纳斯没有了手臂,人们看了遗憾无比,好好的维纳斯雕像怎么可以没有手臂呢?对吧,

一直以来,人们对“断臂的维纳斯”感到好奇,是否古希腊时期的雕塑家故意将维纳斯塑造成断臂的形象,还是维纳斯原本不会断臂,是完整的,由于某种原因造成维纳斯断臂了;如果是故意塑造成断臂的形象,那么寓意是什么呢?如果是某种原因造成维纳斯断臂,为何后人不将手臂接回去呢?



等等一系列的疑惑,几千年来,有各种各样的说法,总之没有一个标准的答案,既然事已至此,何必再纠结维纳斯为何断臂,至少维纳斯还有眼睛、躯体,也算是一个完整的女人,可以表达思想情感,当然了,这都是艺术家或哲学家所认为的,从艺术的角度来讲,断臂的维纳斯依然是艺术品,所以,维纳斯的残缺也依然是一种美,或许更重要的是心灵美、精神美。


诗夜城主


残缺也是一种美吗?

我想,把残缺说成美的人,是自己脑残了。

如果谁认为婚姻的残缺是一种美,那就让他去打一辈子光棍试试。

如果谁认为人生的残缺是一种美,那就让他三天两头遭祸殃试试。

如果谁认为屈原的不幸是一种美,那他就找条江河投水自杀试试。

如果谁认为司马迁的不幸是一种美,那他就把自己弄成太监试试。

如果谁认为霍金的不幸是一种美,那他就整天把自己绑轮椅试试。

如果谁认为贝多芬的不幸是一种美,那他就把自己耳朵整聋试试。

如果谁认为阿炳的不幸是一种美,那他就把自己眼睛也搞瞎试试。

残就是残,缺就是缺,不管怎样粉饰,它的不幸就摆在那里。

残缺不是美,而是痛、是苦、是悲、是憾。

残缺也不产生美,追求完美的不懈努力才会产生美,战胜苦难的坚强意志才会产生美,抗争命运的不屈拼搏才会产生美。

对屈原来说,美的不是投江,而是《离骚》。

对司马迁来说,美的不是宫刑,而是《史记》。

对霍金来说,美的不是轮椅,而是科学成就。

对贝多芬来说,美的不是耳聋,而是《命运交响曲》。

对阿炳来说,美的不是眼瞎,而是《二泉映月》。

想象一下,蒙娜丽莎的脸上如果长满了雀斑会不会很美?梵高的向日葵上如果泼满了黑油漆会不会很美?而断臂维纳斯,倘若丝毫无损、保存完好,会不会更美?……



代伐钟


世界上没有绝对的东西。因此,没有完美的美,没有十全十美的美。和谐,是美学的总原则。

这一概念之内,包括了分布、布局、搭配的比例关系;也包括了全面与部分,全局与局部的比例关系。一个人的五官、肤色、高矮、胖瘦只有比例适当才是美的,但是,世界上有像模具一样定了型的美男、美女吗?应该是没有的。中国的四大美女貂婵、西施、杨贵妃和王昭君,或者脚大了、或者肩平了、或者有轻微的体味……等等。

因此,在特定的条件下,便产生了不对称的美、残缺的美。有的少男小女,穿着的衣服、鞋袜,为什么打破了统一、对称的原则呢?这是在一种不平衡中求得了平衡、在不对称中求得了对称,达到了个性美。维纳斯为什么被全世界的人认为美?毫无疑问是因为她的断臂。这是一种残缺的美,如果她不是断臂,人们可能还不会赋予那么高的审美关注。



崇阳37


上帝对任何事和人都是公平的,上常给你关闭一扇门,必然会给你打开一扇窗!世界上没有完美的事情,有的多是不足与残缺,而恰恰残缺也是一种美,因为它能给人带来希望,使人在逆境中奋勇向前。海伦凯勒,一个双目失明、双耳失聪的残疾人,虽有着一副残缺的身体,却有着一颗探寻真理追求美好的心。她将残缺化为动力,奋勇向前。在漆黑的世界里,为我们点亮了文学之烛与希望之光。音乐家贝多芬,即使听力逐渐衰弱,仍然坚持对音乐的探索与追求,在逆境中艰难前行,用灵魂至极的黑白键撞击出生命的悲壮乐章。最终,残缺没有阻止他的步伐,而是成为他通往成功路上的垫脚石。无论是海伦凯勒还是贝多芬,他们都用残缺的躯体铸就了美好的人生,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残缺也是一种美。





画道从心


艺术的残缺本身就是一种美,甚至世界上是否存在完美的艺术都是值得疑问的!像断臂维纳斯这样的残缺美,能唤起人的期待、联想,而这种期待、联想,又被这种特定的残缺现象规定了想象的方向,这种想象是一定往美的方向去努力的,因此,此种残缺美,是美在对更美的期待和想象,这样的期待和想象还平添了浪漫色彩。当人沉浸在这样的期待和想象中时,还会产生愉悦的感受。全部属于美的感性范畴。

是否存在完美的艺术?文无第一,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莎士比亚,对于美学的解读一定是多元的。罗素讲到:“须知参差多态,乃是幸福本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