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曹操不称帝?

孤飞云


简单点说,曹操起初的政治口号就是奉天子以令不臣,这让他终此一生也不敢迈出称帝那一步。


最强捡球后卫


曹操肯定有称帝野心,只是他看得透,想做周文王而已,首先当时的时局不允许的,内乱加汉臣有不服的。汉朝虽然名存实亡,但名义上各路诸侯还是不敢反汉的,曹操想着能在世时一统江山,但是事与愿违。所以他暗示自己儿子曹丕能做周武王姬发一统江山,等他死后再称帝,到时他只需名号就行,可惜他儿只称帝,未一统江山。这就是历史!


书写人生——人生如戏


曹操是个极具长远眼光的人,是当时“时代脉搏”的把握者,敢以“挟天子以令诸侯”,发展壮大;曹操是个极其务实的人,是“中央集权”的推动者,志在“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等待时机。曹操称帝的路经历了两次尝试及一次被“劝进”,两次尝试均告失败,一次被“劝进”却主动放弃,最终发现称帝的时机不成熟,称帝意图失败,乃“时也、命也、运也”。

一、汉帝国的皇室感召力强大,超过其他任何封建时期,从而造成曹操受统治内部士族门阀地主的激烈反对,第一次称帝尝试失败

汉帝国王朝强大,史称“强汉”。在四百年的统治中,优秀帝王代出,统治政策亲民,人民生活相对安定,出现五度盛世、三度中兴的罕见局面。汉朝人民的认可度极高,朝民皆自称“汉人”。“王莽篡汉”最终死于民间起义。汉光武帝振臂一呼,万民景从,中兴汉朝。东汉末年,朝政腐败,一如西汉末年。但拥有士族坚决支持的汉王朝,名义上还是存在的。曹操若做第一吃螃蟹的人,不得不面临强大士族的挑战。

公元211年(建安十五年),56岁的曹操第一次称帝的机会到来。此年,曹操取得冀、青、并三州,大胜乌桓,北方平定,中原一统。此时,刘备无地立足,向孙权借地,被软禁在“吴郡”,而东南孙吴政权军事核心人物周瑜病逝。曹操不失时机地在临漳古邺城铜雀台,以试朝臣归属之心。不出意料,大批朝臣仍心属“汉朝”,其中以重臣荀彧(曹操最重要的谋臣)为代表士族大姓(大地主)势力更是坚决拥护“汉室”,旗帜鲜明地反对曹操“复九州”、“进公”、“加九锡”等加强个人政治地位的措施。曹操暂时作罢,不得已说:

“"最初我被举荐为孝廉,只想处置好政务;任济南国的国相,依法铲除残暴势力,选拔优秀人才,但遭到强门豪族的迫害,不得已辞官回乡。打算认读书二十年,暂不做官。不想被任命为典军校尉,便弃文从武,以“征西将军”作为毕生目标。若不是董卓乱政,我不会做一个将军镇守一方。此后,被迫陷入四战之中,破袁术,败袁绍,灭刘表,以宰相之职平定天下。这是我一生最为荣耀的职位啊,哪还有比这好待遇啊,我很满足了。”

士族门阀势力(大地主)介绍:东汉时期中后士族门阀势力(大地主)终于形成气候,士族在经济上拥有大片土地,军事人形成地主武装,政治上树立朝堂“政治代言人”。尤其在东汉末年,士族地主在镇压“黄巾起义”的战斗中形成“军政合一”军阀势力,如讨伐董卓的十八路诸侯,如荀彧家庭、司马家庭、陈群家族。荀彧向曹操介绍了荀攸、郭嘉、钟繇、陈群、司马懿、杜袭等士族优秀人才。后来的军阀混战中,曹操崭露头角,逐渐消灭其他诸侯势力,形成最大的势力集团。

庶族出身的曹操是个优秀的政治家,力图改良东汉末年门阀政治,建立一个士族庶族势力均衡的中央集权的大政府。通过“铜雀台”事件,曹操明确明白士族大姓的政治影响力及政治诉求与自己的志向格格不入,无法协调。

于是,曹操发展时机不成熟,第一称帝的失败归结于“时也”。曹操开始一步一步地整饬朝政、厘定国策、培养传承势力。曹操为改变“政令不出朝廷”的不利局面,推行“惟才是举”的官员作用政策,培养庶族势力,于是以满宠、司马芝、杨伂为代表的卑微庶族得出作;同时打击削弱势力庞大的世家门阀势力,杀掉不为已用的孔融、边让等人,除去杨修等自以为是的士族人才,甚至不惜赐死自己最得力的谋臣荀彧,剪除了颍川荀氏的势力

对于其他忠于自己的士族人才(如鬼才郭嘉、陈群、司马懿)仍以谋士之职,不给军权。而以曹氏、夏侯氏统兵,以张辽、徐晃、张郃等新庶族人才将兵。 从长期来看,打击士族门阀势力(大地主)对曹魏政权有利;从短期来看,过早地打击功臣集团,导致内部斗争加剧,客观上致使“天下归心”的人才战略失败,部分士族精英(如琅琊诸葛氏)外逃加强了东吴及西蜀势力。

二、三足鼎立形成,外部军事集团压力沉重,曹操第二次称帝尝试失败

公元216年(建安二十一年),曹操第二次称帝的机会到来。此年四月,曹操被进封为魏王,食邑超三万户,子孙皆封侯,建都邺城,以冀州十郡为封地。曹操奏事不称臣,受诏不拜礼,允以天子旒冕、车服、旌旗、礼乐祭祀天地,且宗庙、祖腊与汉朝皇家无异,此时他“名为汉臣,实为皇帝”。

还没等曹操进一步准备“称帝”。刘备迫不及待地起来反对曹操,站在汉朝宗室之后的立场,以“名为汉臣,实为汉贼”的军事口号讨伐曹操。公元217年,刘备趁曹操主力南征濡须口,汉中空虚,快速向汉中发动进攻,令诸葛亮为军师,“五虎将”张飞、马超、赵云为大将,黄忠为前锋,举国出兵。到达汉中后,诸葛亮提出由张飞、马超、雷铜、吴兰等人正面进攻下辩,吸引曹洪、曹休、曹真等曹军主力。另派不被曹军重视的黄忠为偏师,袭扰夏侯渊。

次年,张飞领精兵守固山,示形于曹洪,要攻打他的后方。但曹休勇略过人,不料定张飞“声东击西”,又看出蜀军立足未稳、难以集结的破绽,主动向曹洪立下军令状,领兵袭击吴兰、雷铜,斩吴兰等军将,挥兵疾进,蜀军兵败后落荒而逃,冲击马超、张飞军,蜀军全线溃退。

刘备收拾败军,集结兵力后,亲率大军进至阳平关,主动攻击夏侯渊、张郃等人。由于曹军兵力较少,只能击退蜀军,难以战胜刘备。刘备加紧进攻,曹军形如累卵。同年七月,63岁的曹操帅主力返回长安,刘备已经占据汉中地利优势,但依旧没有引起曹操的足够重视,在接到心腹大将夏侯渊的死讯后,才亲率大军赶往汉中。

公元219年(建安二十四年)正月,刘备得法正等军师指点,力图占领军事制高点定军山,自上而下攻击曹军。又命令诸葛亮征召举国成年男丁入伍,先派妇女运输军粮,举国为战。得到兵粮补充后,刘备率黄忠等人自阳平关南渡汉水,绕过羊肠山路,袭占定军山。曹军夏侯渊部完全暴露在刘备的军事攻击下,处于极端不利境地,由于被曹操问责担忧,急于出兵争夺定军山。刘备占领定军山等险要地形之后,料定夏侯渊来争夺,更令黄忠埋伏于山腰。待夏侯渊军过,刘备举旗,山上雷石俱下,乱箭射出。夏侯渊自知中了埋伏,率军冲出,亲自断后,被黄忠侧面袭击,应声落马斩杀,5万曹军大败

。刘备占领定军山等险要地形之后,坚守不出。曹操对战刘备的一生中,野战中都是胜利的。但是曹操并没有接受赤壁之战轻敌的教训,在水战大失利之后,汉中攻坚战打了几个月,没有占到一点便宜。关羽出兵襄阳,曹操被迫退放弃汉中。

同年七月,关羽出荆州,攻襄樊,长兵直入,一时兵锋无两。曹操派于禁就近支援樊城。八月,关羽率亲兵观察樊城,城坚兵足,难以力克;惟见护城河水渐涨,迟滞了荆州兵的攻势,但也困于水势。于是,关于学习韩信擒龙且之战,引洪水冲向樊城外围,乘船而战,全部俘虏于禁等曹军。于禁兵败投敌,晚节不保;庞德至死不降,名节大显。大水距城楼仅有数尺,曹仁率数千军士死守樊城,岌岌可危。曹操接到孙权袭击关羽后方的消息,自关中回到洛阳,命徐晃领兵再救樊城,同时令曹仁坚守。随后,曹操率军进河南郏县,派出十二营派兵予徐晃,与关羽进行对抗。关羽中箭不敌,败走麦城,被吕蒙埋伏擒杀。孙权惧刘备报复,将关羽的首级送给许昌曹操。

汉中、襄樊两次大战后,曹操军异常疲惫,转入战略防备,同时防备东吴及蜀汉两大势力。

但曹操万万没想到被自己完虐一辈子的刘备咸鱼翻身,强势崛起,再度战胜自己,搞的曹魏灰头土脸,第二次称帝的努力又被刘备给搅黄了。

三、天下未安,东吴孙权政权称臣“劝进”,朝臣纷纷“劝进”,曹操如坐炉火,主动放弃称帝

公元219年(建安24年),第三称帝的机会到来。此年,曹操与孙权合力俘虏并杀害关羽,取得襄阳保卫战的胜利。孙权借意归服曹操,遣使称臣,将关羽头颅献给曹操,并以书信上报,劝进曹操自任魏国开国皇帝,进而取代汉朝。经过10年的严厉政治打击,汉室的拥戴者士族精英势力大减,不得不蛰伏起来。以庶族曹操家臣为代表的朝臣纷纷表忠心,跟进东吴“劝进”,处于群臣乘机向曹操劝进。

但是曹操却将孙权的书信剖析一番,并传示内外群臣,不无鄙视地讲:“是儿欲踞吾著炉火上耶!”。意思是说孙权想把曹操本人放在火上烤,用心险恶。 曹操说:“若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矣。”,“有些人害怕我的威望及实力,诽谤我,不怀好意地攻击我,以篡位的野心为由污蔑我。我是想做周文王的人,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去做废汉自立的蠢事。请你们都相信,以上是我的真实想法,绝不食言,日月为鉴。”

曹操是个优秀的政治家,对政治进退有成熟的敏感性,对军事斗争有极高的素养,对经济建设有深刻的实践。在汉末的军阀混战中,人口大量下降,历史记载曹操控制的人口才“四百万”,要消灭“一百二十万”人口的东吴及“八十万”人口的蜀国,从经济上统一三国,终曹操一生几不可能。于是曹操大搞军事屯田,减轻民众赋税压力,收集流民,恢复生产。西蜀刘备遇诸葛亮后“如鱼得水”,设立“五虎将”,军事实力大增;东吴孙权后生可畏,外战能力不足,自保足以应付,文臣武将如雨后春笋,文有张昭、鲁肃、诸葛瑾之流,武有周普、周瑜、吕蒙、陆逊、丁奉之众,军事上统一三国也不现实。

若此时曹操称帝,必然祸及自身。曹操何其明智及远见,深知关羽是刘备的结拜兄弟兼首席大将,荆州又是兵家必争之地,故将孙权关羽厚葬,成功将战争祸水引向吞并荆州的孙权。

公元220年,“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曹操还是败给了“命”。他做到“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铺垫,却无福生前享受“皇帝”这一殊荣。曹操去世了,两年后刘备去世了,再之后孙权在没有对手的情况下昏庸无比,三国这个光彩夺目的时代开始谢幕。

果然,公元221年(曹操去逝的次年),刘备举全国之力,号称“五十万”大军进攻东吴,发起夷陵之战。陆逊临危受命,火攻取胜。但孙刘两败俱伤,失去单独对抗曹魏的实力。

这一次称帝的机会,也是最后一次曹操称帝的机会,还是败给了“命”。


南渡唐后人


曹操一统北方后,实力雄厚,有称帝的条件和势力!曹操有没有称帝的想法呢?曹操晚年是有称帝的野心的,早年的曹操想做一个定国安邦的能臣,奈何报国无门,自己便拉起了队伍单干,经过多年的征战,统一了北方!三国时期,曹操的功劳其实是最大的,他灭了袁绍 、袁术、吕布、陶谦等,天下诸侯基本上都是被曹操剿灭的,也是曹操结束了群雄割据,所以曹操是最有实力来做皇帝的,但曹操始终为什么没称帝呢?阻碍曹操称帝的原因有哪些呢?

首先,来自于吴蜀的威胁!曹操在赤壁之战失败后,也体会到了孙刘联盟的强大,所以在后来,曹操与刘备打了一场汉中之战后,便再没发动过战争,而是修养生意,因为他深深的知道,孙刘联盟其实很脆弱的,你打他,他们就联合,不打,他们反而会相互斗,而且赤壁之战后,刘备占领了荆州,这让孙权集团很不满意刘备,果不其然,后来吕蒙白衣渡江,夺取荆州,孙刘爆发了夷陵之战,两败俱伤!所以,曹操称帝,又可能会遭到孙刘联合来讨伐,这是曹操不愿意看到的,曹操也看到了袁术在称帝后的重叛亲离!

其次,当时的大汉人心还没完全散去,天下还有维护大汉正统的人,曹操阵营也有这样的人!以荀彧为代表的士大夫坚决反对曹操称帝,曹操虽然逼死了荀彧等人,但他看到了大汉还有人心,还有人死心塌地的维护大汉的正统,这是曹操没有称帝的最重要的原因!所以,当孙权上表请曹操进帝位的时候,曹操笑着说:这小子是想把我架在火上烤呢!

再者,曹操晚年,被汉献帝加封为魏王,赐九锡,用天子仪仗,坐天子龙撵,这些都是皇帝才能享受到的,持剑步履上朝,见天子不拜!在等级制度森严的封建王朝,这些只有皇帝才能享受到的待遇,可以说曹操除了差皇帝那个名头,其他的都有了!曹操看也到了称帝的风险,所以终其一身没有称帝!

曹操这个人,具有很强的历史争议性,有人说他是英雄,是他结束了东汉群雄割据的混战,他是有功;也有人说他挟天子领诸侯,是篡汉的奸贼,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


小任谈史


建安二十一年(公元216年),曹操被封为魏王,权力极大,是实际上的一把手,无论是代汉自立还是篡夺帝位,对曹操来说都不是那么困难的事情,但曹操终其一生都没有当上皇帝。


曹操自己给出的解释是“若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即为:如果天命在我曹家,那我就做个周文王吧。周文王的儿子周武王后来推翻了殷王朝,曹操的言外之意很明显了。

延康元年(公元220年),曹操去世,曹丕继位为魏王、丞相、冀州牧。同年十月,汉献帝被迫让位,曹丕登基为帝,国号大魏,改元黄初,这是曹魏政权的第一个年号。曹丕改雒阳为“洛阳”,定都于此。曹丕封刘协为山阳公,允许他使用天子礼仪,又追尊曹操为武皇帝,庙号太祖。至此,延续196年的东汉王朝彻底消亡了。


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曹丕称帝,改元黄初;次年,刘备也称帝,改元章武。公元222年正月,孙权称王建国(称王不是称帝),建元黄武。

公元226年五月,曹丕病逝,传位于平原王曹叡。孙权最怕曹操,也恨忌惮曹丕,但却不怎么把曹叡放在眼里。而蜀汉那边,掌权的人换上了诸葛亮,并且恢复了吴蜀联盟。这下孙权终于放心了。于公元229年在武昌称帝,改元黄龙。

公元263年魏灭蜀,265年晋代魏,280年晋灭吴,三国就此降下帷幕,天下重新归于一统。


峰回路转说历史


事实上,曹操的代汉意图早就昭然若揭,但至死他也没有迈出最后的一步。他要把这最后一步让给自己的儿子完成。曹操为什么自己不称帝呢?主要考虑到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孙权劝他称帝是从自己的利益出发的。首先,孙权认为这样做可以获得曹操的信任,从而实现吴、魏之间的和解,自己就可以专心对付蜀汉。襄樊之役中,孙权为了从刘备手中夺回荆州,从背后袭击关羽,帮了曹操的大忙,但却得罪了刘备。吴、蜀之间长达十年的联盟关系就此结束,这时他比什么时候都更需要缓和同曹魏的矛盾,否则会陷入腹背受敌的不利境地。其实,孙权认为曹操如果真的称帝,拥汉派将会强烈反对,曹操因此陷入困境,减轻对吴国的威胁。因此,孙权阳奉阴违,曹操看穿了孙权的意图,不肯轻易上当。

其二,从当时形势看,如果贸然称帝,确实会给政敌和拥汉派势力一个舆论上的借口,使自己在政治上陷入被动。综观曹操的一生,内部的反对和反叛大都发生在他被封为魏公、魏王之后,就是最好的证明。因此,继续维持献帝这块招牌,对于安抚拥汉派,巩固内部,仍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其三,至少从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起,曹操一再“自明本志”,说自己绝对没有代汉自立的意图,言辞恳切,说了差不多十年,现在如果突然改变主意,否定自己,对自己的声誉名节必然会造成不利影响,不如坚持把戏演下去。

其四,更重要的是,曹操是一个讲求实际的人,只要掌握了实权,虚名并不重要,“施于有政,是亦为政”一语,是他内心想法的真实写照。

此外,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曹操已65岁,年纪大了,估计自己将不久于人世了,这也可能是他不愿称帝的一个原因。

总之,曹操不当皇帝,是从策略上全面权衡得失后所作出的决定,是一种周密而明智的谋虑。曹操自比“三分天下有其二”的周文王,是对自己的自我评定。


七夜丶丶丶丶


曹操从当上丞相开始,到封魏公,再到魏王,其实距离称帝只有一步之遥。但是曹操最终没有走出那一步,主要是有三方面的原因:

1、 丢失汉中,称帝功绩不足

爵位的晋升需要有实实在在的功绩作为基础,曹操在消灭了张鲁,拿下了汉中之后,进位为魏王。但是后来在与刘备的争斗中,曹操大败,丢失了汉中,而刘备集团进入鼎盛时期,声势逼人。曹操如果在遭遇败绩的情况下称帝,功绩不够,难以服人。

2、 得罪士族,内部反对较多

曹操对于士族的态度一直是且用且防范。政治上,曹操发布《求贤令》,任用了一大批庶族寒门,用来制衡士族势力。经济上,曹操长年坚持屯田,损害了大批世家大族的利益,所以士族对于曹操称帝的支持一直很少。这一点,也在曹丕上位后得到证明,曹丕全面倒向了士族,推行《九品中正制》,获得士族鼎力支持,很快便代汉称帝成功。

3、 年事已高,自知时日无多

曹操当了魏王之后,已经六十多岁了,这在当时已经是很大的年纪,加上困扰了曹操多年的头风病,曹操知道身体快不行了,即便强行称帝,也没有精力去治理这个天下,只能寄希望于后人,故而发出“若天命在孤,孤愿为周文王”的感叹。

总结起来,曹操最终没有称帝,既有吴蜀尚未平定的遗憾,也有内部士族掣肘的无奈,还有自己英雄迟暮的悲凉。


历史步行街


背不起乱臣贼子的骂名。东汉末年,汉室衰微而天下大乱,但纲常伦理,忠孝礼义仍在,曹操虽有雄才大略也摆脱不了儒家文化的影响,在争夺权力,内争外战的血雨腥风中,一直以天子之师出名,以捍卫朝廷的名义进行,曹操深知,如果自己废汉献帝,登帝位,那将会沦为千夫所指的罪人,难逃今生万世历朝历代的唾弃与责骂,这是一代枭雄背负不起的重担,曹操也不例外,他一再表明自己绝无称帝之心。绝不是篡权夺位的奸佞小人,而是衷心扶政的贤能将相,足以见其受儒家正统文化之深。

经不住群起而攻之的激战。虽然曹操已经取得了对汉室的绝对控制权,但他的势力仍局限于北方,东南西南有孙权刘备亦非等闲之辈,曹操如果贸然称帝,必然将成为众矢之的。让孙权刘备等人有了一个讨伐乱臣贼子的幌子,继而代理天下英雄群起而攻之,如此一来,他苦心经营的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绝对优势如流水东去,难挽狂澜。不仅引发政治和道德上的被动,更有可能引发空前惨烈的激战。

看不上虚名,而重实权。曹操为人讲求实际,实权与虚名孰轻孰重,他再清楚不过,能够从乱世中一路走来,靠的不仅是雄心壮志,更是为了达到目的不择手段的务实作风,称帝不过是多得了一个名号,而天子诏令由他口授,朝廷政则由他制定,官员任命由他授意。这一切足以证明他名为丞相,实则皇帝,皇帝名号不仅不能锦上添花,反而因此可能遭到落井下石之罪。


历史小王子luck


当时曹操不需要当皇帝,为什么呢?

1、如果贸然称帝,确实会给政敌和拥汉派(以荀彧为代表的)势力一个舆论上的借口,使自己在政治上陷入被动。

2、曹操一再表明说自己绝对没有自立的意图,如果突然改变主意,对自己的声誉名节必然会造成不利影响。

3、曹操是一个讲求实际的人,只要掌握了实权,虚名并不重要。

曹操担任丞相后又加封魏王,奠定了曹魏立国的基础。去世后谥号为武王。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武皇帝,庙号太祖。

建安元年八月,曹操亲至洛阳朝见汉献帝。随即挟持汉献帝迁都许昌。将献帝变成了自己手中的一个傀儡和一张王牌,取得了“挟天子以令诸侯” 的优势。

随着实力的增强,曹操对于朝政的控制也越来越严密,献帝的傀儡化程度也就越来越深了。

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四月,献帝诏令曹操设置只有天子才可使用的旌旗,外出时像皇帝那样,左右严密警戒,不让行人通行。

建安二十二年五月,曹操修建了诸侯有权享受的学宫沣宫。六月,曹操任命军师华歆为御史大夫。十月,献帝诏令曹操像天子那样头戴悬垂有十二根玉串的礼帽,乘坐专门的金银车,套六马。同时,封长子五官中郎将曹丕为魏国太子。

曹操完成了夺取帝位和世袭权力的所有准备,在通向帝王的道路上,几乎已经走到了终点。事实上,曹操的代汉意图早就昭然若揭,但至死他也没有迈出最后的一步。他要把这最后一步让给自己的儿子完成。


阳光未来科技发展


说起三国时期曹操,是当时实力最强的,曹操称帝应该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可是他为什么没有称帝呢?

今天小编来讲讲他的发家史。曹操,字孟德,小字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三国中曹魏政权的缔造者。他以汉天子的名义征讨四方,对内消灭二袁、吕布、刘表、马超、韩遂等割据势力,对外降服南匈奴、乌桓、鲜卑等,统一了中国北方,并实行一系列政策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奠定了曹魏立国的基础。\r

 第一,从当时的形势来看,曹操如果贸然称帝,确实会给政敌和拥汉派势利一个舆论上的借口,使自己政治上陷入被动。纵观曹操的一生,内部的反对和反叛大多发生在他被封为魏公、魏王之后,因此,继续维持献帝这块招牌,对于安抚拥汉派,巩固内部,仍有不可忽视的作用。\r

 \r

第二,至少从建安十五年(公元210)起,曹操一再“自明本志”,说自己绝对没有代汉自立的意图,言辞恳切,说了差不多十年,现在如果突然改变主意,否定自己,对自己的声誉名节必然会造成不利影响。因此,不如坚持把戏演下去好。

第三,更重要的是,曹操是一个讲求实际的人,只要掌握了实权,虚名并不重要,“施于有政,是亦为政”一语,是他内心想法的真是写照。\r

 第四,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曹操已是65岁的老头。年纪大了,估计自己将不久于人世,这也可能是他不愿意称帝的一个原因。\r

 总之,曹操不当皇帝,是从策略上全面权衡得失后所作出的决定,是一种周密而明智的谋虑。不知道各位同意小编看法么!\r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