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幼兒園小朋友由老人帶大,四歲了還只吃糊糊,飯菜都是用吞的且不喂不吃,你怎麼看?

窗臺上的仙人掌1990


有很多老人帶孩子都圖省事,怎麼簡單怎麼來。也不單單是老人,有些年輕媽媽可能也一樣的。這個是因人而異的。

關於做飯這件事,有些人是沒天賦,有些人是因為懶惰。

我一個同事自己帶小孩,每天就變著花樣給孩子做各種輔食,看看她再看當年自己帶娃的時候簡直是天壤之別呢,只能說我是個不合格的媽媽。

總的來說帶娃這件事上,還是要做媽媽的自己多上心。


微笑de記憶


孩子四歲了還吃糊糊,就是咀嚼功能沒有及時得到鍛鍊的表現。很多農村老人帶孩子不科學,用老一套方法餵養孩子,結果只會給孩子的成長帶來不可能逆轉的傷害。

我侄女兩歲多了,和題主說的孩子情況有點類似,由她外婆帶,老人家平時懶得給孩子做輔食,覺得孩子又不能吃大人的飯,讓孩子吃米糊,喝稀粥,喝牛奶到1歲,才開始讓她開始和大人吃一些軟飯和菜,結果孩子的味蕾沒得到很好開發,咀嚼功能也很差,現在十分挑食,且經常喜歡把飯含在嘴裡,不嚥下去。



其實,孩子口腔的咀嚼功能要什麼時候開始訓練呢? 從兒童的成長期來看,6~10個月時,是孩子咀嚼功能的敏感期。所以,從6個月開始,家長就可以給孩子添加一些流質或者半流質的食物了,比如米糊、果泥、菜泥、蛋黃等。

7個月~9個月時,孩子開始萌牙了,這時他的牙齦會癢,喜歡用牙齒咬東西,家長在原來的基礎上,慢慢可以給孩子添加一些半固體的東西了,比如麵包片、水果片、豆腐、磨牙餅乾等。促進乳牙萌發,鍛鍊他的咬合和咀嚼能力。



10個月~12個月時,孩子一般都會長4~6顆牙了,這時要讓孩子的食物,慢慢向成人化過度,給孩子吃一些比較軟的東西,比如麵條、蒸蛋、燉肉、魚肉、軟飯等等。

1歲左右的孩子,基本上可以吃大人的食物了,注意多做容易消化的,煮軟些,以及放一點點鹽就可以了。

在適當的時期,給孩子加適當的食物,促進有利於開發孩子的味蕾,讓他不挑食,鍛鍊好他的咀嚼能力,他到合適的年齡,才能吃好飯,促進身體的生長髮育。

關注@艾羊育兒,共同探討育兒問題。


艾羊育兒


我孩子就這樣,兩歲以前我自己帶,吃飯都是讓他自己來,慢一點也不催他,吃得很好。

兩歲後奶奶爺爺帶,嫌他吃飯慢,嫌他吃得不整潔,一手包辦,然後孩子就不肯自己動了。

老人怕他東西嚼不碎,天天弄些糊糊或者是肉菜燉到要化那個狀態,一抿就化嘴裡了,基本不用嚼,然後孩子就整個吞,也不嚼,稍微有點硬度,比如白菜之類不夠爛的他就會哽,然後就不吃了。

爺爺奶奶雖然是好心,也費心費力,但是這樣真的不好:

1.咀嚼力度不夠,牙齦發育不良,不但不利於乳牙脫落,還會影響恆牙的堅固。

2.不利於消化

食物過於精細,腸胃適應力差,隨著孩子的成長,消化功能弱

3.不利於獨立性的培養

什麼都有人包辦,那孩子就不會自己主動,形成依賴性,獨立不起來。

怎麼辦?

1.把孩子的事還給孩子,不要這也嫌棄那也嫌棄,每個人都是這麼過來的。

2.要看到孩子的進步,而不是一直盯著短處。


紅紅說育兒


我孩子的幼兒園裡也有這麼一個小女孩。

小女孩的家離我們家不遠,彼此也算是熟絡,從小女孩長牙了能吃大人的飯開始,所有食物,基本上都是小女孩的家長嚼爛以後喂的,吃飯的時候怕她亂跑不好好吃,每頓飯必定拿個平板或者手機讓小女孩看著,然後大人一邊吃一邊嚼著喂,直到三歲快上幼兒園也是如此。

結果上幼兒園之後,老師就發現問題了,那個小女孩根本不會自己吃飯,每餐只能喝進去一點湯,基本的食物連咀嚼都不會,於是幼兒園就讓小女孩的家長來把小女孩領走了,當時好像小女孩的奶奶還挺不高興的。

對於孩子來說,學習吃飯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從六七個月的泥糊狀食物,到八九個月的半固體食物,十個月以後就可以吃軟爛的固體食物了,在這個過程中,孩子的吞嚥和咀嚼功能都會得到很好的鍛鍊,不利於孩子以後的營養吸收,在這個時候家長的溺愛,才真的會害了孩子。

我是沐沐,一名90後寶媽,多平臺原創撰稿人,堅持科學育兒,歡迎姐妹們一起討論育兒和孕產方面的各種問題,感謝您的閱讀和關注!

沐依蘿


這樣的情況,後果很嚴重,可以說,這個孩子會毀在老人的“縱容”和“懶”的上面。

身邊的案例

我女兒學校就有這麼一個小女孩,雖然父母在身邊,但是孩子從小是老人照顧為主,吃飯、穿衣都不讓孩子動手,一直是老人餵飯給孩子吃,父母管孩子管的少,而且老人的態度很強硬,對孩子寵的不得了,所以上幼兒園期間,一直斷斷續續的沒法讀下去,因為在幼兒園的時候中午不肯自己吃飯,只好接回來,到了小學一年級之後,這個問題更嚴重了,中午在學校不吃飯,不會用筷子和勺子,而且衣服髒了、汗溼了,也不會自己換衣服,全都要等著大人來幫她弄,只好老人每天中午接回去吃飯,下午再送回學校,據說現在孩子父母為了糾正孩子的習慣已經絞盡腦汁了,把老人送回老家了,但是孩子的習慣已經養成了,付出的努力收效甚微。

現在這個孩子已經成了學校裡面一些老師和很多家長用來告誡自己家老人的反面教材和話題了。

不得不說,有時候老人真是育兒工作的豬隊友啊。

不進行科學的餵養,會毀了孩子的身體和心智

一般來說,孩子在6個月之後就能夠開始餵食各種糊狀食物,米糊、果泥、土豆泥等食物都是可以消化的,到孩子8、9個月的時候,已經出牙,開始形成一定的咀嚼能力和意識,可以開始給孩子增加粥、粉、面的食物。同時,可以將一些蔬菜和肉類剁成碎末,做熟之後混在粥粉面中餵給孩子吃。此外,可以準備一些含糖量低的手指餅乾等食物給孩子練習咬和咀嚼的能力。

在這個過程中,孩子會自發的訓練自己的咀嚼能力,口腔的力量開始加強,同時,因為攝入更多類型的食物,腸胃的消化能力也得以訓練增強,營養的吸收更為豐富和充分,對孩子的身體發育有很多的幫助。

此外,孩子在咀嚼硬質食物的過程中,通過學習、訓練來逐步掌握這種能力,有助於孩子自信心的提升,如果剝奪孩子訓練生理能力的機會,對孩子的心智發展會有極大的負面影響。

而且,長期吃糊狀食物,孩子會逐漸形成自己的飲食習慣,排斥更不容易進食的硬質食物,導致營養結構單一,長此以往,容易導致發育不良的問題。

作為孩子,總會要長大的,難道吃一輩子的糊糊?一輩子讓人餵飯吃嗎?這樣顯然是不現實的。

老人的嬌寵是表面原因,“縱容”和“懶惰”才是根本原因

表面上看,孩子的這些問題,是因為老人對孩子的嬌慣、寵溺所致,把孩子當成掌中寶、心頭肉,怕孩子吃了苦受了累,幫孩子做各種事情。在我看來,其更重要的內在原因是不願意花時間、精力去訓練孩子,去克服孩子的哭鬧對自己的情緒的干擾,而情願在自己熟悉的方式去完成“餵養”的工作,說白了就是懶。

懶得鼓勵孩子學習技能,懶得花心思訓練孩子掌握生活自理能力,懶得面對孩子的哭鬧,懶得進行正確的管教。

這樣的做法,只會毀了孩子,毀了家庭。

這樣的情況,該怎麼辦?

如果老人這麼長時間都無法改變自己的心態和養育孩子的態度,那麼作為父母,我認為沒有太多可以跟老人溝通的空間了,最合適的做法,將老人和孩子隔離,不再生活在一起,強制性的開始訓練孩子的生活能力,改變膳食結構,幫助孩子儘早的獨立。

如果孩子不願意配合,也很簡單,餓著就是了,餓上兩天,總得吃的。

最初的時候,不要直接過度到很硬的食物,可以是麵條、米飯、肉羹等,逐漸讓孩子適應,讓孩子的腸胃開始接受訓練。

這樣的做法,老人或許會很傷心,孩子會有很強烈的牴觸情緒,但是,如果你不狠心,又怎麼能夠解決問題呢?

我是元寶爸爸,教育實踐家,多平臺原創作者,分享專業的育兒、教育知識!歡迎關注我,留言諮詢或討論。本文系原創,抄襲必究!

元寶爸爸聊育兒


我之前有個同事,她婆婆幫她帶孩子,她女兒平日裡不愛吃飯,可是一到週末我同事做飯,她女兒就吃的特別多,原來,是平時週一到週五,婆婆都只給孩子煮麵條,孩子不愛吃,婆婆也懶得換個花樣,就用各種餅乾,小零食替飯吃。

一般老人帶娃有兩種情況,一種是過於精心,恨不得什麼事情都替孩子做了,另外一種是”吊兒郎當“,恨不得讓娃”自己動手,豐衣足食。“


題目中這個小朋友,4歲了還只吃糊糊是不正常的,正常孩子從6個月後開始添加輔食,一點點由稀到稠,而不應該4歲了還吃糊糊,飯菜不會咀嚼。可見老人平時對孩子不太上心,否則為什麼孩子只吃糊糊呢,不吃飯菜呢,因為糊糊簡單好做啊,還好喂。

建議朋友爸媽把孩子接回身邊自己帶,並幫助孩子慢慢鍛鍊咀嚼能力。實在不行,餓上幾頓,肯定會愛吃飯的。為了孩子長遠發展,最好還是把孩子帶在自己身邊,因為老人年齡也大了,精力和體力也跟不上孩子,大部分在教育方面也不如年輕的父母懂得多,所以,趁著孩子才4歲,好多習慣還可以重新來養成,趕緊把孩子接到自己身邊帶著。


~歡迎您在評論中發表自己的不同觀點~ 我是格格鬥,2歲男孩的媽媽,喜歡讀書,熱衷兒童心理學研究,育兒路上與寶寶共成長。歡迎你關注我的頭條號@格格鬥愛baby)

格格鬥愛baby


這扶養方式我家有個例子。我老公姐姐的兒子現在兩歲多了,豌豆尖不能吃,要卡喉嚨。青菜只能吃最尖的那點,不然嚼不爛,燉爛的胡蘿蔔,蘿蔔等全部弄成拇指大小,肉更不用說了,感覺沒有自己扯過,吃一整根麵條都要卡,現在還在大人餵飯。非常誇張,這樣的結婚就是以後牙齒不能咀嚼硬東西,腸胃的吸收也不好。因為我老公差不多也是這樣長大的,現在牙口非常不好。所以帶孩子該放手就放手,知否裡面常用的一句~~愛子之深切,則為之計深遠。


Cissy34


小朋友4歲了還只吃糊糊,且還要餵飯,這都是溺愛的結果。

我家小寶幼兒園有一個小朋友,今年也快滿4歲了,聽幼兒園老師說:這個孩子在幼兒園不自己吃飯,老師給孩子講了很多次,最開始也給孩子餵飯了,但是,幼兒園本身就是培養孩子獨立的一個地方,老師不可能每天都給孩子餵飯,所以,老師找來了小朋友的家長。

原來,這個小朋友一直由外婆在照顧,後來,孩子的爺爺奶奶也加入一起照顧孩子,而孩子的爸爸媽媽外出打工,每年只能回家一兩次,而每次停留的時間都特別短暫。孩子的吃喝住行,全由老人安排,而老年人由於年齡大,當孩子哭鬧不吃飯時,為了孩子能吃飽,也為了阻止孩子哭鬧,於是,就給孩子餵飯,只要孩子將碗一推,老人就立馬餵飯。雖然孩子到了上幼兒園的年齡,幾乎從沒有自己動手吃飯。

再有,由於老年人牙齒不好,自己吃的飯菜都做得比較軟,或者乾脆每天吃糊糊,為了省事兒,小孩子每天也就跟著吃同樣的飯菜。

老師把孩子的外婆和爺爺奶奶找去學校,雖然一再給老人解釋,但是談何容易。於是,老師只能在幼兒園的時候努力教孩子自己吃飯,或許是因為幼兒園小朋友多,而孩子之間都是會互相模仿的,慢慢的,那個小朋友也試著自己動手吃飯了。

當老師把這個消息告訴孩子的外婆時,外婆簡直不敢相信。

老師也希望在家裡的時候,老人能讓孩子自己動手,能跟幼兒園老師一起鍛鍊孩子。

孩子的學習和模仿能力都是很強的,在孩子力所能及的範圍,讓孩子自己動手,培養孩子的獨立自主能力,是每個父母都需要學習的。


【我是"成長為自己",今日頭條育兒專欄作者,希望通過身邊的故事影響你我他,讓我們在養育孩子的道路上,少走一些彎路,歡迎大家關注、點贊、轉發及評論】


海綿媽媽育兒


您好,從孩子有第一顆牙齒開始,他就具有些許的咀嚼能力了,直至兩歲左右就可以吃較硬的食物了,比如蘋果,而且也需要鍛鍊獨立吃飯的能力了。如果一直給他吃糊糊,不去鍛鍊他的咀嚼能力,孩子不但學不會怎樣吃東西,口腔發育也得不到發展,而且腸胃的消化功能的發育也會受到阻礙。孩子總有一天要長大,自己吃飯,不可能一輩子都吃糊糊,一輩子讓人餵飯,如果等孩子發育完成再去練習他吃飯的能力那就真的遲了。

家裡老人帶孩子會出現隔代教養中的寵愛過度問題,老人心疼孩子,希望孩子能不費力的吃東西,怕孩子噎到。但是不要忘記了,我們每個人都是通過不斷地練習才能愈加熟練生活技能的,比如吃飯、走路等,孩子的能力越得不到練習,他越無法成長,心理發育也會止步不前,終有一天他獨自面對生活時,會因為不會任何生活技能,毫無自理能力而感到無助和絕望,這也是現在一些人出現“巨嬰”行為的原因。

所以從現在起,一定要鍛鍊孩子的生活技能和自理能力,尤其是吃飯這種生存技能。


首先您要積極加入到育兒過程中去,並且跟老人好好談一談,不要爭吵,不要直接指責,畢竟老人的出發點是關心,只是用錯了方法。可以利用一些專家的講述來給老人做教養方面的知識科普,在語言表達上,不要用“你要XXX”、“你不能XXXX”,這樣會讓老人有一種被指責和不被理解的委屈,可以把句子主語換成“

我建議XXX”、“我們要XXX”等。但如果老人很倔強,堅決不聽,唯一的方法就是您和您的另一半全權負責孩子的生活和成長,畢竟孩子成長無小事,如果小時候不鍛鍊他應有的能力,長大後是很難再改正的。

如果您有0-6歲的孩子早教相關問題,歡迎在評論區提出或討論哦!瞭解更多更科學系統的育兒知識,請關注“積木育兒”頭條號或微信號。


積木育兒


太溺愛孩子,是真的會毀了孩子。

如果孩子一直只吃糊糊,是會毀了孩子的牙齒和腸胃的。

人類的身體機能都是“用則進,不用則退”,這孩子長時間的只吃糊糊,對身體的影響是多方面的。

首先,孩子的牙齒會越來越差,吃慣了糊狀食物,孩子的牙齒是不會去吃那些塊狀的食物的,因為牙齒沒有得到過鍛鍊,稍微堅硬的東西,都會導致咬不動的。

但凡咬不動的東西,孩子都會拒絕吃,比如堅果、瘦肉等,長此這樣下去會導致孩子嚴重挑食。

對於孩子來說,從八個月開始,就可以吃手指食物,食物的性狀和軟硬程度應該和孩子的月齡成正比,在孩子兩歲以後,就可以完全吃成人的食物。

孩子經常吃糊狀食物,另一個影響就是孩子的腸胃。同樣的道理,當腸胃一直消化的是糊狀食物,消化能力也會越來越差。這就好比中國人和歐洲人的飲食習慣,中國人吃慣了蔬菜,突然間每天大魚大肉,腸胃肯定是會出問題的。

所以說,家長給孩子喝糊糊,看似愛孩子,其實是在害孩子,長此以往,會讓孩子的身體機能逐漸退化。對孩子來說,傷害更是長遠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