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遠逝去的農村露天電影,老放映員“捏出”關中800人看電影場景


最近有機會走進西安市碑林區群眾藝術館,看到八樓有非物質文化展廳,於是決定上樓看看。廳內,一組似曾熟悉的場景跳入眼簾,這是一組泥塑作品,將約3米長1.5米寬的檯面擠個滿滿當當,再現的,是上世紀八十年代前陝西關中人看電影情景,畫面栩栩如生,簡直是一幅“活著”的老電影場。

泥塑群一側,介紹這是陝西著名民間泥塑大師苗春生的作品,這是他用黃土捏出的陝西關中800“人”冬天在村中集體看露天電影的熱鬧景象,全部為泥塑,主題為《咱村來了電影隊》。

冬天,農村,看露天電影,這些詞,於北方小於40歲的年輕人來說,恐怕並不熟悉,但45歲以上從小生活在農村的,應該大部分眼熟,提起它就興奮,瞬間穿越到40年前的八十年代前。

筆者對這組泥塑情有獨鍾,是因為親身經歷過這些。每當哪個村子晚上有電影時,夜幕降臨,天還沒完全黑,來自於鄰村四面八方的人群,有的是十里之外的,大人領著小孩,小夥牽著姑娘的手,老人拄著柺杖,黑壓壓的人群,湧向放電影地。雖然筆者不是陝西人,但八十年代前的河北農村看電影,就是這樣的場景,和泥塑裡的一模一樣。

最有意思的是電影布後,從這看電影畫面是反的看起來很彆扭,所以沒人從這看。不過,這裡卻是一對對情侶約會的地方,她們躲在這裡擁抱或卿卿我我,甚至成為她們約會的專屬場地。泥塑裡的場景,其實真實電影場也是如此。那時作為一個小孩,也沒少和同伴跑到幕後看這些村中談戀愛的。這是當時最為開放的一角,小孩子跑到幕後看,沒少挨家大人罵。


在這組800“人”看電影泥塑群中,有個留小分頭,穿著黃大衣正在認真放電影的,成為整個電影場的焦點人物。據館內工作人員介紹,這個電影放映員,就是泥塑作品的創作者苗春生先生本人。難怪他對這些場景如此熟悉,刻畫得惟妙惟肖。仔細看,這800泥人中,有800種穿著800種表情和神態,活靈活現。

人群中,騎在父親頭上看電影的孩子。七八十年代初,電影剛剛在北方農村普及,記憶中,想演電影的村子,要付費向上級申請,最初也只是一個月放2次左右。所以那個年代,常放電影的,是個富裕村,村裡男人找媳婦都好找。那時少有自行車,附近各村人想看,有的要走一二十里山路,不方便拿板凳的多,都是站著看。那時,最羨慕家住電影場附近的,可以幸福地搬個板凳坐著看。那時的孩子們看電影,一般都是大人這樣馱在肩上看的。

電影場的男人們。細看每一個人物表情,透著關中人憨厚、樸實、滿足的表情。這是北方當年電影場的真實寫照,刻畫得入木三分,似曾熟悉。


電影場看電影的女人們。北方的冬天夜晚有點冷,與男人們不修邊幅的粗獷相比,電影場的女人們,在走出家門前,都要好好打扮一番,如同奔赴一場約會,在穿著戴上更講究些。天有些冷,女人兩隻手插袖,脖子圍著厚厚圍脖,聚精會神地看著前面的屏幕。

抽旱菸的老漢。長長的大煙袋鍋子,邊抽邊悠然自得的樣子,幸福溢於言表,這表情,像極了當年看電影的模樣。在那時,人生幸福,不過如此。

抱著娃餵奶的媳婦。於七八十年代前的北方農村,家裡有電視的鳳毛麟角,看一場電影如同過大年一樣讓人期盼與興奮。如果錯過這場電影,下一場不定什麼時候,以後日子裡會茶飯不思,所以,往往是全家出動晚上鎖大門。即使大冬天,抱著娃裹幾層被子也要去看。這是農村生活娛樂的頭等大事。

人群中淘氣玩耍的孩子。電影似乎是大人們的事,於這些七八歲或更小的孩子來說,他們看不懂電影內容,任憑大人們怎麼專注看,他們只管玩他們的。

800人800種神態,800種穿著,800種表情,關中人40年前農村冬天看露天電影的情景,被定格在一個微縮世界裡,共同講述著一個叫“北方”農村的看露天電影故事,一切,彷彿如昨天。而這些畫面,早已成過去,消失在車輪滾滾的歷史長河中,我們再回不到從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