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曹操不称帝?

孤飞云


为什么曹操不称帝呢?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曹操肯定是有称帝的野心的,这一点从他和荀彧之间的矛盾就可以看出来。话又说回来,当时几个大佬谁不想称帝呢?

刘备想,孙权当然也想,就连袁术这样的嫩鸡都敢称帝,天底下只要是有些实力的大佬,都动过这个心思,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嘛。

所以,在曹操死后,曹丕称帝了,刘备这老小子立马宣布称帝了,孙权后来也跟着称帝了。

既然有实力又有称帝的梦想,曹操为何不称帝呢?

01

格局大了,对虚名看淡了

曹操一直以来都是有抱负的人,也是一个很有能力的人,如果他生在刘家,说不定可以成为第二个汉武帝。

曹操年轻的时候,看到宫里的大臣们沉迷歌舞酒色,心里很不痛快,但是他当时人微言轻,翻不起大浪。

所以,在曹操日后实力越来越强大,能够管理朝廷的时候,在他的威严治理下,当时的朝廷清廉公正,很少有违反乱纪的事情。

也正因为如此,当时的很多人是真心拥戴曹操的,特别是武将们,整个朝廷的军方几乎都是曹操的人,有着绝对话语权。

在民间,当时北方的老百姓对于曹操还是很欢迎的,虽然经常有战乱,但老百姓的日子确实比之前要好很多,毕竟当时做官的都不敢乱来了嘛。

大将夏侯惇就曾在大殿上直接说,天下人都知道汉朝已经名存实亡,寿终正寝了。自古以来,能够带领老百姓安居乐业的就是老百姓的主人。曹公带领我们南征北战三十多年,劳苦功高,天下老百姓谁不敬仰,曹公做天子,没有人不服的。

说完,他将自己汉朝的印绶给扔了,跪拜曹操,请求赐给他一个姓曹的魏国印绶。

曹操笑着说,我只想当个周文王。

这话就很有意思了,熟悉历史的朋友应该知道,当年纣王和妲己玩得火热,民不聊生,身为一方诸侯的西伯候姬昌(周文王)招兵买马,善待百姓,拜姜子牙为军师,征天下,讨伐纣王。

到了他儿子姬发的时候,灭掉了商朝,建立了周朝,姬发追尊父亲姬昌为文王。

其实当年姬昌自己就有实力称帝,但是他也没有走这一步,而是一心为百姓谋福利,讨伐无良的商朝最后的统治者纣王,留下了千古好名声。

我想,曹操也是如此,他已经实现了治理天下的抱负,当时整个朝廷就是他说了算,和皇帝没区别。

所以,岁数越来越大的曹操将皇帝的虚名看得比较淡了,知道大家对自己很认可就足够了。

同时,他也暗示自己儿子曹丕做周武王姬发,等他死后再称帝,到时候追尊自己一个名号就行。

后来,曹丕也确实是这么做的。

02

格局决定结局

有人说,曹操是因为不敢称帝,怕成为天下人的众矢之的,简直就是胡说八道。

当时天下还有实力的就那么几位,孙权和刘备是最大的对手,两人也是一直分分合合,联盟又翻脸,过几天又好了。

即使孙刘联盟,曹操一直都没怕过他们,该打还是打。

曹操的岁数大了,不想折腾了,我觉得这个理由还能站住脚,但并不是主要原因吧。

但我还是比较坚持刚才分析的观点,此时此刻的曹操在心态上已经发生了变化,不再那么渴望皇帝的宝座。

而正是这样的格局,恰恰成为几千年后,曹操能够从一个汉贼变身大家所认可的枭雄汉臣。

唐宋元明清,哪个朝代不是谩骂声一片。但是,这种声音慢慢地消失了,评价也开始变得中肯,公道。

因为,他终究没有成为篡汉的那个人,他不像王莽,做了几天皇帝,留下千古骂名,永远都洗不清,我觉得正是曹操最后时刻展现出来的大格局观拯救了他。

格局决定结局,其实人生很多事的结果,都是因为一个人的格局而生。也许在某一时段,你看不出来也感受不到,但总有机会来证明。

如果你今天还在北上广奋斗,即使再有人催你回去,只要你自己不想回,就别回去。

即使总有一天你是离开这里的,但当你走的时候,你不是黯然离去,而是满载而回,带着阅历、能力、思维,甚至是经济基础。

这些就是你的眼界和格局换来的,只有当你真正用到的时候,你才会领悟到:哦,好在当年坚持了一会。

人生就是如此,走一步都会留有脚印,留下痕迹,你今天懒一点,明天就苦一点,你今天勤快一点,日后就舒服一点,就是如此简单。





子非鱼1001


曹操一统北方后,实力雄厚,有称帝的条件和势力!曹操有没有称帝的想法呢?曹操晚年是有称帝的野心的,早年的曹操想做一个定国安邦的能臣,奈何报国无门,自己便拉起了队伍单干,经过多年的征战,统一了北方!三国时期,曹操的功劳其实是最大的,他灭了袁绍 、袁术、吕布、陶谦等,天下诸侯基本上都是被曹操剿灭的,也是曹操结束了群雄割据,所以曹操是最有实力来做皇帝的,但曹操始终为什么没称帝呢?阻碍曹操称帝的原因有哪些呢?

首先,来自于吴蜀的威胁!曹操在赤壁之战失败后,也体会到了孙刘联盟的强大,所以在后来,曹操与刘备打了一场汉中之战后,便再没发动过战争,而是修养生意,因为他深深的知道,孙刘联盟其实很脆弱的,你打他,他们就联合,不打,他们反而会相互斗,而且赤壁之战后,刘备占领了荆州,这让孙权集团很不满意刘备,果不其然,后来吕蒙白衣渡江,夺取荆州,孙刘爆发了夷陵之战,两败俱伤!所以,曹操称帝,又可能会遭到孙刘联合来讨伐,这是曹操不愿意看到的,曹操也看到了袁术在称帝后的重叛亲离!

其次,当时的大汉人心还没完全散去,天下还有维护大汉正统的人,曹操阵营也有这样的人!以荀彧为代表的士大夫坚决反对曹操称帝,曹操虽然逼死了荀彧等人,但他看到了大汉还有人心,还有人死心塌地的维护大汉的正统,这是曹操没有称帝的最重要的原因!所以,当孙权上表请曹操进帝位的时候,曹操笑着说:这小子是想把我架在火上烤呢!

再者,曹操晚年,被汉献帝加封为魏王,赐九锡,用天子仪仗,坐天子龙撵,这些都是皇帝才能享受到的,持剑步履上朝,见天子不拜!在等级制度森严的封建王朝,这些只有皇帝才能享受到的待遇,可以说曹操除了差皇帝那个名头,其他的都有了!曹操看也到了称帝的风险,所以终其一身没有称帝!

曹操这个人,具有很强的历史争议性,有人说他是英雄,是他结束了东汉群雄割据的混战,他是有功;也有人说他挟天子领诸侯,是篡汉的奸贼,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


小任谈史


建安二十一年(公元216年),曹操被封为魏王,权力极大,是实际上的一把手,无论是代汉自立还是篡夺帝位,对曹操来说都不是那么困难的事情,但曹操终其一生都没有当上皇帝。


曹操自己给出的解释是“若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即为:如果天命在我曹家,那我就做个周文王吧。周文王的儿子周武王后来推翻了殷王朝,曹操的言外之意很明显了。

延康元年(公元220年),曹操去世,曹丕继位为魏王、丞相、冀州牧。同年十月,汉献帝被迫让位,曹丕登基为帝,国号大魏,改元黄初,这是曹魏政权的第一个年号。曹丕改雒阳为“洛阳”,定都于此。曹丕封刘协为山阳公,允许他使用天子礼仪,又追尊曹操为武皇帝,庙号太祖。至此,延续196年的东汉王朝彻底消亡了。


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曹丕称帝,改元黄初;次年,刘备也称帝,改元章武。公元222年正月,孙权称王建国(称王不是称帝),建元黄武。

公元226年五月,曹丕病逝,传位于平原王曹叡。孙权最怕曹操,也恨忌惮曹丕,但却不怎么把曹叡放在眼里。而蜀汉那边,掌权的人换上了诸葛亮,并且恢复了吴蜀联盟。这下孙权终于放心了。于公元229年在武昌称帝,改元黄龙。

公元263年魏灭蜀,265年晋代魏,280年晋灭吴,三国就此降下帷幕,天下重新归于一统。


峰回路转说历史


曹操是个极具长远眼光的人,是当时“时代脉搏”的把握者,敢以“挟天子以令诸侯”,发展壮大;曹操是个极其务实的人,是“中央集权”的推动者,志在“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等待时机。曹操称帝的路经历了两次尝试及一次被“劝进”,两次尝试均告失败,一次被“劝进”却主动放弃,最终发现称帝的时机不成熟,称帝意图失败,乃“时也、命也、运也”。

一、汉帝国的皇室感召力强大,超过其他任何封建时期,从而造成曹操受统治内部士族门阀地主的激烈反对,第一次称帝尝试失败

汉帝国王朝强大,史称“强汉”。在四百年的统治中,优秀帝王代出,统治政策亲民,人民生活相对安定,出现五度盛世、三度中兴的罕见局面。汉朝人民的认可度极高,朝民皆自称“汉人”。“王莽篡汉”最终死于民间起义。汉光武帝振臂一呼,万民景从,中兴汉朝。

东汉末年,朝政腐败,一如西汉末年。但拥有士族坚决支持的汉王朝,名义上还是存在的。曹操若做第一吃螃蟹的人,不得不面临强大士族的挑战。

公元211年(建安十五年),56岁的曹操第一次称帝的机会到来。此年,曹操取得冀、青、并三州,大胜乌桓,北方平定,中原一统。此时,刘备无地立足,向孙权借地,被软禁在“吴郡”,而东南孙吴政权军事核心人物周瑜病逝。曹操不失时机地在临漳古邺城铜雀台,以试朝臣归属之心。不出意料,大批朝臣仍心属“汉朝”,其中以重臣荀彧(曹操最重要的谋臣)为代表士族大姓(大地主)势力更是坚决拥护“汉室”,旗帜鲜明地反对曹操“复九州”、“进公”、“加九锡”等加强个人政治地位的措施。曹操暂时作罢,不得已说:“"最初我被举荐为孝廉,只想处置好政务;任济南国的国相,依法铲除残暴势力,选拔优秀人才,但遭到强门豪族的迫害,不得已辞官回乡。打算认读书二十年,暂不做官。不想被任命为典军校尉,便弃文从武,以“征西将军”作为毕生目标。若不是董卓乱政,我不会做一个将军镇守一方。此后,被迫陷入四战之中,破袁术,败袁绍,灭刘表,以宰相之职平定天下。这是我一生最为荣耀的职位啊,哪还有比这好待遇啊,我很满足了。”

士族门阀势力(大地主)介绍:东汉时期中后士族门阀势力(大地主)终于形成气候,士族在经济上拥有大片土地,军事人形成地主武装,政治上树立朝堂“政治代言人”。尤其在东汉末年,士族地主在镇压“黄巾起义”的战斗中形成“军政合一”军阀势力,如讨伐董卓的十八路诸侯,如荀彧家庭、司马家庭、陈群家族。荀彧向曹操介绍了荀攸、郭嘉、钟繇、陈群、司马懿、杜袭等士族优秀人才。后来的军阀混战中,曹操崭露头角,逐渐消灭其他诸侯势力,形成最大的势力集团。

庶族出身的曹操是个优秀的政治家,力图改良东汉末年门阀政治,建立一个士族庶族势力均衡的中央集权的大政府。通过“铜雀台”事件,曹操明确明白士族大姓的政治影响力及政治诉求与自己的志向格格不入,无法协调。

于是,曹操发展时机不成熟,第一称帝的失败归结于“时也”。曹操开始一步一步地整饬朝政、厘定国策、培养传承势力。曹操为改变“政令不出朝廷”的不利局面,推行“惟才是举”的官员作用政策,培养庶族势力,于是以满宠、司马芝、杨伂为代表的卑微庶族得出作;同时打击削弱势力庞大的世家门阀势力,杀掉不为已用的孔融、边让等人,除去杨修等自以为是的士族人才,甚至不惜赐死自己最得力的谋臣荀彧,剪除了颍川荀氏的势力对于其他忠于自己的士族人才(如鬼才郭嘉、陈群、司马懿)仍以谋士之职,不给军权。而以曹氏、夏侯氏统兵,以张辽、徐晃、张郃等新庶族人才将兵。 从长期来看,打击士族门阀势力(大地主)对曹魏政权有利;从短期来看,过早地打击功臣集团,导致内部斗争加剧,客观上致使“天下归心”的人才战略失败,部分士族精英(如琅琊诸葛氏)外逃加强了东吴及西蜀势力。

二、三足鼎立形成,外部军事集团压力沉重,曹操第二次称帝尝试失败

公元216年(建安二十一年),曹操第二次称帝的机会到来。此年四月,曹操被进封为魏王,食邑超三万户,子孙皆封侯,建都邺城,以冀州十郡为封地。曹操奏事不称臣,受诏不拜礼,允以天子旒冕、车服、旌旗、礼乐祭祀天地,且宗庙、祖腊与汉朝皇家无异,此时他“名为汉臣,实为皇帝”。

还没等曹操进一步准备“称帝”。刘备迫不及待地起来反对曹操,站在汉朝宗室之后的立场,以“名为汉臣,实为汉贼”的军事口号讨伐曹操。公元217年,刘备趁曹操主力南征濡须口,汉中空虚,快速向汉中发动进攻,令诸葛亮为军师,“五虎将”张飞、马超、赵云为大将,黄忠为前锋,举国出兵。到达汉中后,诸葛亮提出由张飞、马超、雷铜、吴兰等人正面进攻下辩,吸引曹洪、曹休、曹真等曹军主力。另派不被曹军重视的黄忠为偏师,袭扰夏侯渊。

次年,张飞领精兵守固山,示形于曹洪,要攻打他的后方。但曹休勇略过人,不料定张飞“声东击西”,又看出蜀军立足未稳、难以集结的破绽,主动向曹洪立下军令状,领兵袭击吴兰、雷铜,斩吴兰等军将,挥兵疾进,蜀军兵败后落荒而逃,冲击马超、张飞军,蜀军全线溃退。

刘备收拾败军,集结兵力后,亲率大军进至阳平关,主动攻击夏侯渊、张郃等人。由于曹军兵力较少,只能击退蜀军,难以战胜刘备。刘备加紧进攻,曹军形如累卵。同年七月,63岁的曹操帅主力返回长安,刘备已经占据汉中地利优势,但依旧没有引起曹操的足够重视,在接到心腹大将夏侯渊的死讯后,才亲率大军赶往汉中。

公元219年(建安二十四年)正月,刘备得法正等军师指点,力图占领军事制高点定军山,自上而下攻击曹军。又命令诸葛亮征召举国成年男丁入伍,先派妇女运输军粮,举国为战。得到兵粮补充后,刘备率黄忠等人自阳平关南渡汉水,绕过羊肠山路,袭占定军山。曹军夏侯渊部完全暴露在刘备的军事攻击下,处于极端不利境地,由于被曹操问责担忧,急于出兵争夺定军山。刘备占领定军山等险要地形之后,料定夏侯渊来争夺,更令黄忠埋伏于山腰。待夏侯渊军过,刘备举旗,山上雷石俱下,乱箭射出。夏侯渊自知中了埋伏,率军冲出,亲自断后,被黄忠侧面袭击,应声落马斩杀,5万曹军大败。刘备占领定军山等险要地形之后,坚守不出。曹操对战刘备的一生中,野战中都是胜利的。但是曹操并没有接受赤壁之战轻敌的教训,在水战大失利之后,汉中攻坚战打了几个月,没有占到一点便宜。关羽出兵襄阳,曹操被迫退放弃汉中。

同年七月,关羽出荆州,攻襄樊,长兵直入,一时兵锋无两。曹操派于禁就近支援樊城。八月,关羽率亲兵观察樊城,城坚兵足,难以力克;惟见护城河水渐涨,迟滞了荆州兵的攻势,但也困于水势。于是,关于学习韩信擒龙且之战,引洪水冲向樊城外围,乘船而战,全部俘虏于禁等曹军。于禁兵败投敌,晚节不保;庞德至死不降,名节大显。大水距城楼仅有数尺,曹仁率数千军士死守樊城,岌岌可危。曹操接到孙权袭击关羽后方的消息,自关中回到洛阳,命徐晃领兵再救樊城,同时令曹仁坚守。随后,曹操率军进河南郏县,派出十二营派兵予徐晃,与关羽进行对抗。关羽中箭不敌,败走麦城,被吕蒙埋伏擒杀。孙权惧刘备报复,将关羽的首级送给许昌曹操。

汉中、襄樊两次大战后,曹操军异常疲惫,转入战略防备,同时防备东吴及蜀汉两大势力。

但曹操万万没想到被自己完虐一辈子的刘备咸鱼翻身,强势崛起,再度战胜自己,搞的曹魏灰头土脸,第二次称帝的努力又被刘备给搅黄了。

三、天下未安,东吴孙权政权称臣“劝进”,朝臣纷纷“劝进”,曹操如坐炉火,主动放弃称帝

公元219年(建安24年),第三称帝的机会到来。此年,曹操与孙权合力俘虏并杀害关羽,取得襄阳保卫战的胜利。孙权借意归服曹操,遣使称臣,将关羽头颅献给曹操,并以书信上报,劝进曹操自任魏国开国皇帝,进而取代汉朝。经过10年的严厉政治打击,汉室的拥戴者士族精英势力大减,不得不蛰伏起来。以庶族曹操家臣为代表的朝臣纷纷表忠心,跟进东吴“劝进”,处于群臣乘机向曹操劝进。

但是曹操却将孙权的书信剖析一番,并传示内外群臣,不无鄙视地讲:“是儿欲踞吾著炉火上耶!”。意思是说孙权想把曹操本人放在火上烤,用心险恶。 曹操说:“若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矣。”,“有些人害怕我的威望及实力,诽谤我,不怀好意地攻击我,以篡位的野心为由污蔑我。我是想做周文王的人,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去做废汉自立的蠢事。请你们都相信,以上是我的真实想法,绝不食言,日月为鉴。”

曹操是个优秀的政治家,对政治进退有成熟的敏感性,对军事斗争有极高的素养,对经济建设有深刻的实践。在汉末的军阀混战中,人口大量下降,历史记载曹操控制的人口才“四百万”,要消灭“一百二十万”人口的东吴及“八十万”人口的蜀国,从经济上统一三国,终曹操一生几不可能。于是曹操大搞军事屯田,减轻民众赋税压力,收集流民,恢复生产。西蜀刘备遇诸葛亮后“如鱼得水”,设立“五虎将”,军事实力大增;东吴孙权后生可畏,外战能力不足,自保足以应付,文臣武将如雨后春笋,文有张昭、鲁肃、诸葛瑾之流,武有周普、周瑜、吕蒙、陆逊、丁奉之众,军事上统一三国也不现实。

若此时曹操称帝,必然祸及自身。曹操何其明智及远见,深知关羽是刘备的结拜兄弟兼首席大将,荆州又是兵家必争之地,故将孙权关羽厚葬,成功将战争祸水引向吞并荆州的孙权。

公元220年,“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曹操还是败给了“命”。他做到“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铺垫,却无福生前享受“皇帝”这一殊荣。曹操去世了,两年后刘备去世了,再之后孙权在没有对手的情况下昏庸无比,三国这个光彩夺目的时代开始谢幕。

果然,公元221年(曹操去逝的次年),刘备举全国之力,号称“五十万”大军进攻东吴,发起夷陵之战。陆逊临危受命,火攻取胜。但孙刘两败俱伤,失去单独对抗曹魏的实力。

这一次称帝的机会,也是最后一次曹操称帝的机会,还是败给了“命”。


南渡唐后人


汉室衰弱,曹操明明实力强大,可以挟天子以令诸侯,为什么不干脆称帝,还有这么麻烦,这个原因其实万分复杂。

1、受制于曹操的出身

大家可能想,曹操虽然不如袁绍家四世三公,但也是官宦子弟他的父亲曹嵩官居太尉,乃是三公之首,出身并不低呀。大家可能忘了一件事,曹操的父亲本来姓夏侯,是给曹家当养子才改名姓曹的,而曹嵩的养父曹腾之所以要找一个养子的原因是,他是一个宦官。而且还不是一般的宦官,他在宫里任职30多年,伺候过四任皇帝,身受信赖,还因用立汉桓帝被封为费亭候,曹操的父亲能当上太尉和曹腾留下的人脉和影响力不无关系。

因此曹操的出身严格来说,算是宦官势力一脉,汉末宦官专权,打击忠良,与士族势同水火。虽然曹操的祖父曹腾风评甚佳,但是也不能改变他的出身。袁绍就曾在讨伐曹操的檄文痛骂曹操是:“赘阉遗孽,本无令德,僄狡锋侠,好乱乐祸,祸国殃民”,可见曹操的出身,一直被这些正经士族出身的人瞧不起,如果他在篡位称帝,那很有可能让大家想起阉党篡位群起而攻之。

2、受制于天下形势

当时天下三分,魏蜀吴形成一定的战略平衡,虽然魏国实力最强,但是也无力灭掉另外两国统一天下。谁能够笑到最后,登上宝座,还很难说。

如果曹操此时自立为帝,篡夺汉室天下,那么一是肯定会失去人心,让魏国成为众矢之的;二是可能会给了吴国和蜀国借口,起兵勤王,以“有道”伐“无道”,结果未可知。这也就是有人劝说曹操可以让汉献帝禅让,曹操表示“江湖未定,不可让位”的原因所在。

3、忠君思想的制约

大家都知道中国严格上来说,第一位皇帝应该是秦始皇,但是秦国很短命,所以真正第一个影响深远的大一统王朝是汉朝。

汉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建立了一套忠君的思想体系,这套思想影响深远,上到曹操,下到臣属都对篡位有着很深的心里负担。我们可以想象曹操也在左右摇摆,一方面是篡夺帝位,变成奸贼,万世唾骂,但是可以当皇帝。一方面是不变汉室江山,自己做一个“太上皇”,但是总是名不正言不顺。

曹操在《让县自明本志令》写“齐桓、晋文所以垂称至今日者,以其兵势广大,犹能奉事周室也”。表明自己要学齐桓公、晋文公实力强大,还要尊敬汉帝,做一个强大的臣子。一方面又心有不甘,经常没事去骂汉献帝,把汉献帝吓的战战兢兢,最后求饶说“君若能相辅则厚,不尔幸垂恩相舍 ”,你想辅佐我就辅佐,不想辅佐就求您放我一命吧,这和曹操自己说的忠臣可是大大的不符合。曹操自己的属下也有着大批的人都心怀汉室,很反对他篡位自立,因此这也是一个大大的阻力。

综上所述,受制于曹操的出身、天下形势、忠君思想等制约,曹操最终没有篡位称帝。


长安西北夜读史


曹操从当上丞相开始,到封魏公,再到魏王,其实距离称帝只有一步之遥。但是曹操最终没有走出那一步,主要是有三方面的原因:

1、 丢失汉中,称帝功绩不足

爵位的晋升需要有实实在在的功绩作为基础,曹操在消灭了张鲁,拿下了汉中之后,进位为魏王。但是后来在与刘备的争斗中,曹操大败,丢失了汉中,而刘备集团进入鼎盛时期,声势逼人。曹操如果在遭遇败绩的情况下称帝,功绩不够,难以服人。

2、 得罪士族,内部反对较多

曹操对于士族的态度一直是且用且防范。政治上,曹操发布《求贤令》,任用了一大批庶族寒门,用来制衡士族势力。经济上,曹操长年坚持屯田,损害了大批世家大族的利益,所以士族对于曹操称帝的支持一直很少。这一点,也在曹丕上位后得到证明,曹丕全面倒向了士族,推行《九品中正制》,获得士族鼎力支持,很快便代汉称帝成功。

3、 年事已高,自知时日无多

曹操当了魏王之后,已经六十多岁了,这在当时已经是很大的年纪,加上困扰了曹操多年的头风病,曹操知道身体快不行了,即便强行称帝,也没有精力去治理这个天下,只能寄希望于后人,故而发出“若天命在孤,孤愿为周文王”的感叹。

总结起来,曹操最终没有称帝,既有吴蜀尚未平定的遗憾,也有内部士族掣肘的无奈,还有自己英雄迟暮的悲凉。


历史步行街


事实上,曹操的代汉意图早就昭然若揭,但至死他也没有迈出最后的一步。他要把这最后一步让给自己的儿子完成。曹操为什么自己不称帝呢?主要考虑到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孙权劝他称帝是从自己的利益出发的。首先,孙权认为这样做可以获得曹操的信任,从而实现吴、魏之间的和解,自己就可以专心对付蜀汉。襄樊之役中,孙权为了从刘备手中夺回荆州,从背后袭击关羽,帮了曹操的大忙,但却得罪了刘备。吴、蜀之间长达十年的联盟关系就此结束,这时他比什么时候都更需要缓和同曹魏的矛盾,否则会陷入腹背受敌的不利境地。其实,孙权认为曹操如果真的称帝,拥汉派将会强烈反对,曹操因此陷入困境,减轻对吴国的威胁。因此,孙权阳奉阴违,曹操看穿了孙权的意图,不肯轻易上当。

其二,从当时形势看,如果贸然称帝,确实会给政敌和拥汉派势力一个舆论上的借口,使自己在政治上陷入被动。综观曹操的一生,内部的反对和反叛大都发生在他被封为魏公、魏王之后,就是最好的证明。因此,继续维持献帝这块招牌,对于安抚拥汉派,巩固内部,仍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其三,至少从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起,曹操一再“自明本志”,说自己绝对没有代汉自立的意图,言辞恳切,说了差不多十年,现在如果突然改变主意,否定自己,对自己的声誉名节必然会造成不利影响,不如坚持把戏演下去。

其四,更重要的是,曹操是一个讲求实际的人,只要掌握了实权,虚名并不重要,“施于有政,是亦为政”一语,是他内心想法的真实写照。

此外,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曹操已65岁,年纪大了,估计自己将不久于人世了,这也可能是他不愿称帝的一个原因。

总之,曹操不当皇帝,是从策略上全面权衡得失后所作出的决定,是一种周密而明智的谋虑。曹操自比“三分天下有其二”的周文王,是对自己的自我评定。


七夜丶丶丶丶


第一曹操的家室不好如果急着称帝,大的士族是看不起他。

据说,仅就汉王朝统治期内而言,曹操的远祖可以上寻至曹参。从曹参死(公元前190年)到曹操生(公元155年),中间相隔345年的时间。这段时间,曹姓谱系的传承延续,是否有详细的文字资料留存,尚不可知。就因为有这样的“尚不可知”,所以,曹操的家世,从其远祖曹参到其曾祖父曹节,这中间约300年是断裂的;或者说,种人中间约300年的传承,史书是语焉不详的。曹参之后,曹操的家世就跳到了曹节。

曹节是曹操祖父的父亲,也就是曹操的曾祖父。

曹节,字元伟,他在当时的社会中,影响很好,大家都说他仁慈宽厚。

关于曹节的仁慈宽厚,并不是空口白说,有一个十分典型的例子可以作为证明。

据传,有一次,曹节邻居家养的猪丢了。事情有点巧,那位邻居家的猪长得和曹节家的猪很像,邻居跑到曹节家的猪舍看了看,就说:

“曹先生,你家猪圈的那头猪,和我家的猪一模一样,那是我家的吧!”

曹节也不争辩、笑笑地说到:

“您觉得是您的猪,那可能是猪乱跑,跑到我家猪舍里来了吧,既然那猪是您的,那您就把它赶回去吧!”

那位邻居也毫不客气,就理直气壮地把曹节家的猪赶回自己家了。

可是,没过多久,邻居家丢掉的猪自己又跑回邻居家了。邻居一看,怎么会这样啊?他马上意识到弄错了,就非常羞惭。于是,邻居又把从曹节家赶回来的猪给曹节送了回去,并且说了很多赔礼道歉的话。曹节只是笑了笑,也没有说什么,更没有半点怪罪邻居的意思。就因为这件事,邻里乡亲都很佩服曹节的大度,他的美名在乡里传播更广。

从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出:

曹操的曾祖父虽然不是专业的养猪户,但是,至少他家是养过猪的。尽管,关于曹操的家族史,可以上追到黄帝,可是,曹操曾祖父家养过猪,也有史料记载。按照曹节故事的情节推断,曹节可能也是农村人,史料对这一点也没有避讳。

第二称帝不合时宜,局势不稳定,曹操称帝会因此陷入困境

曹操奉迎汉献帝迁都许昌以来,“挟天子以令诸侯”,他在各方面都比其他诸侯有优势,虽然汉献帝是傀儡,朝中大小事情都是曹操说了算,但“近水楼台先得月”,这可是一张王牌,所以,有远见的曹操是不会废掉献帝的。就从当前形势来看,如果曹操称帝,那无疑会成为千古罪人,因为那些拥护汉朝的人们一定会大加反对,这会让曹操陷入舆论之中,得不偿失。如果将汉献帝踹下台,那肯定会引起一场轩然大波,引起不必要的麻烦。另外,曹操的两个主要对手孙权和刘备也一直盯紧他,稍有差池,其危害将不可估量。

第三,孙坚、袁术等人的前车之鉴

三国时期想做皇帝的人太多了,都在瞄着这个皇帝宝座。谁都眼红,但最后无一例外全都身败名裂,下场很惨,这可对曹操来说是前车之鉴。

例如,袁术在寿春自立为帝,就立刻遭到了天下共讨,群起而攻之,其最终吐血而亡,一共当了没几天皇帝。

早年间,冀州刺史王芬、南阳许攸、沛国周旌等人,密谋废掉汉灵帝,改立合肥候,最终以失败而告终。袁绍也曾想过要另立幽州牧刘虞为帝,其结果还不是失败了。

还有孙坚,在洛阳得到了传国玉玺,自认为是天命,上天要让他做皇帝,按《三国演义》记载,最后被荆州刘表埋伏,中箭而死。

因此,曹操知道,当皇帝固然是能得到至高无上的权力,但自己也会成为“众矢之的”,有这些前车之鉴,他自然会小心行事。


東東東豪


说起三国时期曹操,是当时实力最强的,曹操称帝应该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可是他为什么没有称帝呢?

今天小编来讲讲他的发家史。曹操,字孟德,小字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三国中曹魏政权的缔造者。他以汉天子的名义征讨四方,对内消灭二袁、吕布、刘表、马超、韩遂等割据势力,对外降服南匈奴、乌桓、鲜卑等,统一了中国北方,并实行一系列政策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奠定了曹魏立国的基础。\r

 第一,从当时的形势来看,曹操如果贸然称帝,确实会给政敌和拥汉派势利一个舆论上的借口,使自己政治上陷入被动。纵观曹操的一生,内部的反对和反叛大多发生在他被封为魏公、魏王之后,因此,继续维持献帝这块招牌,对于安抚拥汉派,巩固内部,仍有不可忽视的作用。\r

 \r

第二,至少从建安十五年(公元210)起,曹操一再“自明本志”,说自己绝对没有代汉自立的意图,言辞恳切,说了差不多十年,现在如果突然改变主意,否定自己,对自己的声誉名节必然会造成不利影响。因此,不如坚持把戏演下去好。

第三,更重要的是,曹操是一个讲求实际的人,只要掌握了实权,虚名并不重要,“施于有政,是亦为政”一语,是他内心想法的真是写照。\r

 第四,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曹操已是65岁的老头。年纪大了,估计自己将不久于人世,这也可能是他不愿意称帝的一个原因。\r

 总之,曹操不当皇帝,是从策略上全面权衡得失后所作出的决定,是一种周密而明智的谋虑。不知道各位同意小编看法么!\r

 




宁哥说事


导语:

曹操平定黄巾,争雄河北,北征乌桓,统一北方。曹操如果称帝北方,是完全有资格的。但曹操为何不称帝?因为只要曹操不称帝,就会有个法宝——挟天子以令诸侯,也正是因为这个法宝导致了只要刘备、孙权存在一天,曹操就一天不可称帝。

挟天子以令诸侯

“挟天子以令诸侯”是曹操的政治优势。曹操每次出征,必先以天子檄文讨之。顺应檄文者为汉臣,投降曹操;逆应檄文者为汉贼,兴兵伐之。

天子檄文表明了曹操正统的政治地位。汉献帝虽无权力,却是汉末天下唯一的合法政权,这也是当时所有诸侯们所公认的。曹操利用汉献帝正统地位,以汉丞相自居,四处征战,开疆拓土!

《三国志 •魏书 •武帝纪•曹操传》:田丰使绍早袭许,若挟天子以令诸侯,四海可指麾而定。

曹操利用“挟天子以令诸侯”,讨吕布、战张绣、征袁绍、伐马腾,一路绿灯常开,直到遇到刘备。刘备虽然居无定所、寄人篱下,但刘备拥有跟曹操一样的法宝“汉献帝衣带招”

“汉献帝衣带诏”在一定程度上否认了曹操的法宝“挟天子以令诸侯”。所以曹操一直对刘备穷追不舍。刘备被追的弃新野、走樊城、败当阳、奔夏口,生死存亡之际,联合孙权,火烧曹操于赤壁。火烧赤壁终结了曹操一统天下而称帝的可能。

赤壁之战之后,对于曹操而言,东南有占据长江之险的孙权;西南有自称汉室之后的刘备。曹操要想征服孙权、刘备,还得需要“挟天子以令诸侯”这个法宝。所以只要刘备、孙权存在一天,曹操就一天不可称帝。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韩信成为萧何,败也萧何。同样曹操借用“挟天子以令诸侯”,取得了半壁江山,却也因“挟天子以令诸侯”,终生不能称帝!试想举了一辈子“天子”的旗帜,突然有一天要替代“天子”,岂不是自己打自己的脸!

同样的问题也出现在了刘备的身上。刘备打着“匡扶汉室”的旗号,打下了一片江山。但是“匡扶汉室”却也阻碍了刘备称帝,因为只要汉室存在一天,刘备就一天不可称帝

如果曹操称帝,刘备不仅坐实了讨伐他的借口,并且立刻拥有了称帝的借口。历史也确实如此,曹丕前脚刚刚称帝,刘备后脚就登上了龙椅。

曹丕篡汉称帝,最开心的人,非刘备莫属。为什么呢?汉室被曹丕篡位,刘备作为汉室之后,延续汉室自然旁无责贷,称帝也变得名正言顺。

《三国志•先生传》操子丕,载其凶逆,窃居神器。群臣将士以为社稷堕废,备宜修之,嗣武二祖,龚行天罚。

所以曹操不称帝,也是被“挟天子以令诸侯”所迫!

曹操不称帝,招才纳士的需要。

曹操麾下谋士如云,多数是冲曹操扶持天子而来。文人谋士讲究“忠孝”。忠,何为忠?忠君,谁为君?汉代四百年的基业,只要汉献帝存在一天,汉献帝就是“君”。文人谋士若想建功立业、报效祖国也必然会聚集在拥有“汉献帝”曹操的身边。

以荀彧为例,荀彧被称为具有“王佐之才”。荀彧是曹操统一北方的战略规划师;曹操战吕布、征袁绍时,荀彧多次出奇谋;荀彧为曹操举荐了钟繇、荀攸、陈群、杜袭、戏志才、郭嘉等大量人才,被曹操称为“吾之子房”。如此重量级的人物来辅佐曹操,就是因为曹操“挟天子”,扶义征伐

《三国志•荀彧传》:夫以四胜辅天子,扶义征伐,谁敢不从?绍之强其何能为!

荀彧也是因为反对曹操称魏公,忧郁成疾而亡。曹操仅仅想称“公”,荀彧就反对成疾,如果曹操称帝,会寒了多少曹操谋士们的心。

《三国志•荀彧传》:彧以为太祖本兴义兵以匡朝宁国,秉忠贞之诚,守退让之实;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进爵国公)。太祖由是心不能平。

综述:

曹操的雄心壮志在于一统天下,在一统天下之前,曹操还需要“挟天子以令诸侯”这个法宝,而要维护“挟天子以令诸侯”这个法宝的前提,就是不能称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