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自稱上將千員謀臣過百,他是用什麼方式收買人心的?

思維杜鵑


我是向日葵,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東漢末年,各個諸侯普遍收買人心的方式就是,送錢、送房、送官位、送美女,但是有一個問題,這些方式收買的人心,是不安全的,不長久的,因為你能夠用這些方式收買人心,別人會加“籌碼”給的更多,以致於東漢末年臨陣倒戈的事例一件接著一件,最著名事例,就要數東漢末年有名的將領三姓家奴呂布的事蹟,呂布可是為了利益背叛他好幾任主公,如丁原,董卓、皆是死於呂布之手。

呂布先殺丁原,後殺董卓的事例,給其他諸侯在收買“人心”方面上打了一針“預防針”。

而三國的另一位強人曹操,卻不按“常態出牌”,分別依靠名聲,實力、人格魅力、來收買人心,這樣收買的人心,穩固且長久。曹操也因此成為了問鼎中原的霸主。

筆者將通過還原歷史闡述分析提問者的這個問題。


第一,早期的曹操依靠自己的名聲來收買人心。

好的名聲,會使一個人名聲在外,而曹操在這方面是一個很好的踐行者,具體事例如下:

  • ——五色棒打死蹇碩的叔叔蹇圖,維護了法治,打擊了宦官勢力的囂張氣焰:東漢末年,宦官專政,亂政,尤其以宦官蹇碩最為厲害,蹇碩的叔叔蹇圖依靠蹇碩的影響力,在京師裡作惡多端,目無法紀,被掌管治安的曹操遇到,用五色棒,就地正法,曹操此舉維護了法治,也打擊了宦官勢力的囂張氣焰。使的老百姓和官僚士族對於曹操都是稱讚之聲。


  • ——大破黃巾軍,受封濟南相,治下政治修明,官吏各司其職,人民安居樂業:曹操因為在平定黃巾軍時,有功,受封濟南相,曹操治理下的濟南地區政吏清明,官吏各司其職,人民安居樂業,不公平的現象較少,因此他治下的老百姓心中沒有多少怨氣,基本都是有飯吃,有衣穿。使的曹操深受治下百姓的愛戴。
  • ——董卓進京霸政,曹操不願與其合作,逃離京師,首倡義兵號召天下英雄討伐董卓:董卓依靠西涼軍強勢入京,廢帝王,立新君,專政霸者,破壞朝綱,曹操痛恨董卓的行為,便回到家鄉,散家財,合義兵,號召天下群雄來反對董卓的亂政行為。
《三國志》:徵太祖為典軍校尉。會靈帝崩,太子即位,太后臨朝。大將軍何進與袁紹謀誅宦官,太后不聽。進乃召董卓,欲以脅太后,卓未至而進見殺。卓到,廢帝為弘農王而立獻帝,京都大亂。卓表太祖為驍騎校尉,欲與計事。太祖乃變易姓名,間行東歸。

因為曹操一系列的維護國家法治之舉,使的曹操聲名在外,因此,如荀彧、荀攸、賈詡等人都來投奔於曹操處。

曹操五色棒打死宦官蹇碩的叔叔蹇圖,維護了法治,使自己聞名於天下(上圖),曹操出任濟南相的場景(中圖),曹操為了反對董卓的霸政,散家財,合義兵(下圖)


第二,中期的曹操依據實力收買人心。

強大自己是解決任何問題的唯一方式,而曹操是這句話很好的踐行者。曹操的實力包括:自己手下的青州兵和收降的黃巾軍,還有許都為首的地盤,最後一個最重要的就是依據天子。這些都是曹操實力的象徵。

曹操依據實力收買人心的事例有:

1.曹操在於呂布的角鬥中,擊敗了呂布,使的呂布手下的大將張遼誠服曹操的實力,甘願為之效力,後來,張遼果然成為了曹操可以仰仗的將士。

2.曹操在與袁紹的官渡大戰中,袁紹的謀士許攸,大將張郃,高覽,看到曹軍強勢,戰勢已經一邊到,曹軍已經穩操勝算,先後向曹操投誠,使的曹操如虎添翼,實力大增,擊敗了袁紹,成為中原的霸主。

3.曹操在平定荊州之時,荊州之主劉琮聞訊曹操勢大,出城投降,曹操不費一兵一卒,取得荊州,武將蔡瑁率荊州水軍來投降,使的曹操不僅馬步軍強勢,現在又新添水軍,軍力空前的強盛。

《三國志》:太祖軍到襄陽,琮舉州降。

曹操依據自己的實力,招攬各個諸侯的舊部文臣,如果錢財,美女等是“軟實力”,那麼曹操的兵力,地盤,依據天子就是他的硬實力,這也是在曹操能夠趕在劉備和孫權等人成為強者之前,成為霸者的主要原因。

許攸夜降曹操(上圖),荊州之主劉琮聞訊曹操勢大,出城投降(下圖)


第三,曹操依靠人格魅力來收買人心。

如果說曹操依靠人格魅力來收買人心,筆者覺得更恰當是用人格魅力來“吸引”人心。

曹操的人格魅力可以分成三部分,第一,曹操的嚴於律己,第二,主動承擔責任,第三,曹操是一位詩人,一位文學家。

  • ——曹操的嚴於律己:說到曹操的嚴於律己,不得不提到曹操割發代首的故事。三國時期,曹操率領大軍去宛城時規定:“大小將校,凡過麥田,但有踐踏者,並皆斬首。”這樣,騎馬的士卒都下馬,仔細地扶麥而過。可是,曹操的馬卻因受驚而踐踏了麥田。曹操讓掌管法令的官員為自己定罪,以此來明正典刑,但是官員卻拒絕了,說道:“自古刑法是不對尊貴的人使用的,曹操左右為難,最後說到:“自己制定的法令,自己去破壞,怎麼能服眾哪?”於是乎,曹操就用劍割斷自己的頭髮,並說到:“丞相踏麥,本當斬首號令,今割發以代。”從這件事情一可以看出曹操法令的嚴格。二是可以看出曹操是個自律之人。

陳壽《三國志》裴松之注引《曹瞞傳》曰:常出軍,行經麥中,令“士卒無敗麥,犯者死”。騎士皆下馬,付麥以相持,於是太祖 馬騰入麥中,敕主簿議罪;主簿對以春秋之義,罰不加於尊。太祖曰:“製法而自犯之,何以帥下?然孤為軍帥,不可自殺,請自刑。”因援劍割發以置地。
  • ——主動承擔責任:曹操是個可以承擔責任的領導人,早在宛城的時候因為納了張繡的嬸孃,導致張繡大怒,兵變,致使曹操的大兒子曹昂和大將典韋身死張繡之手,在回京師的路上,曹操做了自我檢討,收斂自己好女色的毛病 ,並對曹昂和典韋的後事進行妥善處理,對他們的後人封侯拜爵。在後續的赤壁大戰大敗後,曹操也是主動承擔責任,自省,對在這場戰爭的有功者進行封賞,把戰爭失利帶來的負面效應降到最低。


  • ——曹操是一個詩人,一個文學家:任何一個時代,文人,學士都是受一個時代尊重的,曹操也不例外,作為“三曹”之首,曹操的詩文自成一派,如《薤露行》《蒿里行》《苦寒行》《步出夏門行》都是朗朗上口的詩文,尤其是《短歌行二首》,以“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等詩句,抒發曹操了求賢若渴,廣納人才,以助自己完成一統江山的心境。因此,那些有乾坤治世能力的賢人異士會一個個投入到曹操的帳下。

所以說曹操的人格魅力是曹操後期“收買”人心的一件利器,這是其他諸侯和強者所不具備的。

曹操割發代首,以示嚴於律己(上圖),曹操的人格魅力之一:詩人的底蘊(下圖)


綜上所述:曹操與其他的諸侯不同,他不靠送錢,送美女,送官位,來收買人心,招攬人才,他打破常規,依靠名聲,實力、人格魅力、來收買人心,這樣收買的人心,穩固且長久,也使的曹操能夠率先成為中國北方的霸主。


向日葵愛歷史


三國時期,天下紛亂,各路英雄都想成就一番屬於自己的霸業。首先要做的就是招兵買馬和擁有更多的賢臣良將來為自己出謀劃策,征戰沙場。如果不懂得收買人心,又怎麼能立足於亂世呢?

怎樣使用人才對戰爭來說非常重要,得天下的戰略就是使用人才的戰略。三國中曹操是會用人才的典範。曹操愛才,因此,唯才是舉、知人善任也是曹操性格的一大特徵。

割發代首:

曹操發兵宛城時規定:“大小將校,凡過麥田,但有踐踏者,並皆斬首。

行軍途中,曹操的坐騎突然受驚,踐踏了麥田。曹操認為:自己制定法令,自己卻違反,怎麼取信於軍?即使我是全軍統帥,也應受到一定處罰。

他拿揮劍割發,傳示三軍:“丞相踏麥,本當斬首號令,今割發以代。

割頭髮在古代的一種很嚴重的刑罰,叫做“髡刑”。儒家思想中提到“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由此可見,在當時,割發是非常嚴重的。曹操此舉不僅嚴明瞭軍紀,更是收穫了軍心。

赤腳迎許攸

許攸是袁紹帳下的謀士,官渡之戰時,袁紹勢大,曹操勢微,更糟糕的是曹操的後勤出了問題題,馬上就要斷糧了,就在曹操焦頭爛額的時候,許攸家裡有人犯法,留守鄴城的審配將他們逮捕,許攸知道後大怒,就投奔曹操。

曹操聽說許攸來了,顧不得穿鞋光著腳就跑出去迎接,激動地說:“子遠來了,大事可成!”許攸看到後大為感動,更加堅定了為曹操效力的決心。

曹操為何麾下可以人才濟濟?因為曹操三次下達《求賢令》,重點強調了“唯才是舉”,讓天下人都知道了曹操求賢若渴之心,可以說一舉收買了曹魏境內的各層人才之心。

曹操三下求賢令 第一次: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求賢令》

第二次: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敕有司取士勿廢偏短令》

第三次:建安二十三年,(公元217年)《舉賢勿拘品行令》

曹操求賢心切,字裡行間,交織著深沉的感情,文辭懇切,語言淳樸率直。

赤璧之戰後,劉備佔有了荊州和附近諸郡;孫權力量也日益壯大;三國鼎立局面己基本形成。曹操要實現統一天下的理想,阻力非常的大。於是他在建安十五年(210),以迫切的心情,寫了這道求賢令,希望有更多的“賢人君子”和他一起“共治天下“。


超人小航航


欲成就一等一事業,必得一等人才。在烽煙盡處的亂世,國與國之間的競爭,說到底不過是人才之間的競爭。但對怎樣招攬人才,那真是“魚有魚道,蝦有蝦撤”,而曹操有曹操的路。



一、有時候,能捐隙棄怨。

曹操征討南陽張繡,“北地槍王”張繡降而復叛,殺害了曹操的一子一侄和一良將。但是當張繡再次投降的時候,曹操仍棄仇錄用,且與之結成兒女親家。

再如官渡之戰前,陳琳為袁紹作檄辱罵曹操是“贅閹遺醜”。當時出身於閹豎之家,最為人所不齒,亦是曹操最忌諱的。可是當袁紹失敗,曹操獲得了陳琳,仍“愛其才而不咎”。

這是曹操的氣度和胸懷。

二、有時候,能把忠君、孝順及忠義放在首位。

曹操南下征討荊州,劉琮率眾迎降。而他的大將文聘恥於不能為故君劉表保全荊州,不肯出降。直到曹操大軍渡過漢水,文聘才開始前往投降,仍唏噓不已。曹操為之悵然:“卿真忠臣也”。曹操厚待文聘,讓其仍帶兵。

再如曹操作兗州牧時,張邈叛變曹操,劫持了曹操部下畢諶的母親。曹操讓畢諶去張邈處,畢諶叩頭離去。後來曹操捕獲了畢諶,眾人都覺得畢諶必死無疑。但曹操說:“夫人孝於其親,豈不亦忠於君乎?吾所求也”。曹操仍讓畢諶作魯相。

這是曹操的遠見卓識。

三、不隱瞞臣僚的密謀奇策,不輕易殺害難駕馭的雄才。



荀彧、程昱為曹操出謀劃策,人所不知,曹操一一表明之,絕不據為己有。這足以令做到士為知己者死。

就是劉備被呂布所襲取,逃奔曹操處。程昱以為劉備有雄才,力勸曹操殺掉劉備。曹操說:“今收英雄時,殺一人而失天下之心,不可也。”

這是曹操的開誠佈公。

四、放手起用降將及出身卑微的人。

曹操的部下文臣武將,有不少是投降過來的。他們原來所奔非明主,曹操能重用。他們自然感恩戴德,樂於為曹操效命。



《三國志 武帝紀》說曹操“知人善察,難炫以偽,拔于禁、樂進於行陣之間;取張遼、徐晃於亡虜之內,皆佐命立功,列為名將;其餘拔出細微,登為牧守者,不可勝數。是以創造大業,文武並施”。

這是曹操的不拘一格。

五、能體諒部屬的錯誤。

任何君主不可能讓所有部屬在任何情況下都忠於自己。人都趨利避害。

曹操在官渡大敗袁紹後,收穫了不少袁紹書信,其中就有很多許都和自己軍中的書信,曹操都一起燒掉了。曹操說:“當時袁紹非常強大,我都尚且不保,更何況眾人呢?”曹操這種做法,顯然是效法劉秀“令反側子自安”的故智。

這是曹操的寬以待人。

六、能鼓勵臣下提反面意見。



只要肯進諫,不管對與不對,曹操都接受,以此鼓勵臣下知無不言,言無不盡。

曹操北征烏桓三郡時,諸將都說,現在深入北方征討,劉備一定會勸說劉表偷襲大後方許都,到那時就來不及挽救了。等到曹操取勝歸來,對以上諫阻自己的諸將,曹操不但不加以訓斥,反而給予厚賞。與袁紹官渡之敗後殺田豐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這是曹操的善於納諫。

七、因才授職,取其所長。

連孫權都說曹操“御將,自古少有”。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曹操東擊孫權,退軍時,留下張遼、樂進、李典三將及護軍薛悌鎮守合肥。不久,孫權親自率領大軍十萬來攻合肥。在軍情萬分緊急的情況下,按照曹操的要求“若孫權至者,張、李將軍出戰,樂將軍守,護軍勿得與戰”,成功的擊退了孫權的進攻。

在挑選州郡長官方面,曹操所任,也是可圈可點。鍾繇在關西,劉馥在揚州,杜畿在河東,均有建樹。

這是曹操的知人善用。



閒將西話:曹操在招攬和使用人才方面,比較有度量和見識,說明他的成功並非僥倖。

歡迎轉發、點贊、評論,閒將西話與您說史,談笑,共賞。謝謝。


閒將西話


曹操之所以能夠令三國時期那麼多的謀士勇將所折服,而為他所用,所以靠的並非是收買人心。他在自己的《短歌行》中曾經寫到過: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這是他的一個夢想,是他所追求的這麼一個狀態。無論演義中如何的把曹操說成奸臣,可事實上,無論是在三國的大時代背景中,哪怕是整個中國千年的歷史之中,曹孟德都是一個可圈可點的人物,就像他自己說過的那樣:設使天下無有孤,不知當幾人稱王,幾人稱帝?那麼曹操究竟又是憑藉什麼可以使得自己擁有那麼多的人才呢?

首要的原因,也是我們最不可忽視的原因,就是曹操的“政治為綱”他堅定著執行著“奉天子以討不臣,修耕植以儲軍資”這一政治原則。要知道,在封建社會,正統就代表著人心所向,而曹操所處的時代,漢天子雖然說已經沒有什麼實際的權力,但他所能帶來的號召力,是旁人所不能比的。有漢天子在曹操的手中,他除了能夠名正言順的去征討其他勢力,還有一個好處,那就是眾多心向漢室的人才都會向他靠攏。這一政治原則,促使曹操在一定程度上站在了政治與道義的至高點上,如果忽略這個政治綱領,而僅僅談曹操本身那一切都是空談。

第二個原因就是曹操可以接受採納旁人的意見。這一點對於人才的吸引來說至關重要。試想,自己所出謀劃策,絞盡腦汁的建議並不被人所接受,那無論誰都要考慮一下自己何去何從了。曹操的政治綱領,早在春秋時期,管仲就提出過。到了三國的時候,袁紹的謀士沮授,也曾經向袁紹提出過這個建議,但袁紹並沒有採納。大家都知道,在三國割據形成之前,袁紹曾經一度是地方最強勢力的代表,官渡之戰以前,袁紹的土地控制範圍與人才儲備數量都要超過曹操。但袁紹本人志大才疏,“遇大事則惜身,見小利而忘命”,無法很好的接受旁人的建議,使得很多的人才都流失了,郭嘉、許攸、荀攸這些謀士都曾依附於袁紹,但最終都棄他而去。即便是忠心於他的田豐,還被他所殺害了。

除了善於接受旁人的意見,曹操還對人才有包容心,能夠做到禮賢下士。可以說曹操是一個非常重視人才的人。在《曹瞞傳》中有這樣一段記載:

公聞攸來,跣出迎之,撫掌笑曰:“子遠,卿來,吾事濟矣。

聽說了許攸到來,曹操光著腳出來迎接,這足以看出來曹操對許攸的重視,同時也能看出來他對人才的重視。而在官渡之戰後,當曹操發現自己手下人與袁紹有勾結時,又一把火將他們之間勾結的信盡數燒掉,對自己的下屬說“當紹之強,孤猶不能自保,而況眾人乎!”足以看得出來曹操的容人之量,雖然只是一把火,換得的是眾多人的忠心。而他對人才的包容不僅僅體現在對這些可能會背叛自己的人身上。還體現在曾經背叛過自己的身上,和自己的潛在對手身上。

對於劉備曹操曾說過“方今正用英雄之時,不可殺一人而失天下之心”

而在《三國志》中還有這樣的一段記載:

初,公舉種孝廉。兗州叛,公曰:“唯魏種且不棄孤也。”及聞種走,公怒曰:“種不南走越、北走胡,不置汝也!”既下射犬,生禽種,公曰:“唯其才也!”釋其縛而用之。

曹操對魏種可以說有知遇之恩,可魏種卻背叛他了,即便如此曹操依然可以原諒。足以看出曹操對人才的寬容。

曹操有一個用人的標準和方法,是“德者用其德,才者用其才”。而在這個原則之下,曹操是可以對人才有無限包容的。在郭嘉的身上這一點可以說體現的淋漓盡致。在,《三國志》中有這樣一個記載:

初,陳群非嘉不治行檢,數廷訴嘉,嘉意自若。太祖愈益重之,然以群能持正,亦悅焉。

因為郭嘉本人能力出眾,有才華,所以說曹操並沒有責備郭嘉,而對陳群,曹操也覺得他能夠給自己進言,還有良好的道德品質。也非常的重視陳群。雖然是一件小事,但足以表現出曹操的這個用人原則。

而曹操之所以能夠吸引人才,除了他自己會用人,能用人,敢用人,也能夠包容人,跟他本身的能力也是分不開的。只有梧桐樹,才能引得來金鳳凰,而曹操就是三國時期的那個梧桐樹。陳壽在《三國志》中就這樣評價曹操:

漢末,天下大亂,雄豪並起,而袁紹虎視四州,強盛莫敵。太祖運籌演謀,鞭撻宇內,攬申、商之法術,該韓、白之奇策,官方授材, 各因其器,矯情任算,不念舊惡,終能總御皇機,克成洪業者,惟其明略最優也。抑可謂非常之人,超世之傑矣。

正是因為曹操本人的能力,所以才有人才的依附與信賴,他才能用好這些人才。如果光有人才,而他本人沒有能力,這些人才也無法發揮他們的價值。

一個人,如果靠收買人心那是無法做到人才的盡心扶持的,只有一個人有能力了,懂得用人了,才可以得到人才。所以,曹操的人才不是他收買而來的,而是在他以“奉天子以討不臣,修耕植以儲軍資”這一正確的政治原則為基礎的前提下,憑藉自己的個人魅力,用人之道而吸引的。當然除了這些之外,或許也有一些運氣的成為在裡面,曹操早期的時候,曹與夏侯兩家也湧現出了一批可以讓他信任、重用的人才,也為他的快速發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再言春秋


曹操的用人之道在三國中少有人能及,這也是為什麼曹操籠絡了一批頂級的謀士、武將!

一、曹操是明主,自身的人格魅力!這一點非常重要,良禽擇木而棲,良臣擇主而事,曹操賬下的郭嘉、荀彧原來都是袁紹手下的謀士,後來看出袁紹並非明主,而投靠曹操,成為曹操陣營最主要的謀士!賈詡曾經幫助張繡攻打曹操,後來勸說張繡投靠曹操,一生得到重用!

二、曹操知人善用,用人唯才是舉!只要是人才,曹操都會重用,不看出身不看長相!龐統初到劉備陣營,因外貌醜陋不被劉備所喜!

三、曹操愛才惜才,尊重人才!關羽投降曹操後,寸功未立,曹操對關羽三天一大宴一天一小宴的招待,時時賞賜!曹操對於其他人也不吝賞賜!

四、曹操渴望人才,即使是背叛過自己的人!張繡背叛曹操後,殺了曹操的愛將典韋和長子曹昂,在張繡投降曹操後隻字不提以前之事!對於投降的人,曹操也不另眼相看,張遼、張郃是戰敗投降的,曹操從來沒輕視,反而重用!

五、曹操有識人之能,能夠入目三分!曹操往往能夠看穿一個人的能力和品質!

六、曹操禮賢下士,不做清高,而且曹操能夠聽進去不同的意見、正確的意見!曹操在徵烏丸事,有很多人反對,只有郭嘉執意曹操出征,烏丸戰役勝利了,卻勝的很艱辛和僥倖,回師後,曹操親自賞賜感謝那些反對他出徵的人,說:你們是對的,是長遠之計!

正因為曹操能夠知人善用,能聽的進去不同的意見,能認識到自己的錯誤,所以賬下匯聚了一批名士、名將!


小任談史


曹操是以德服人,如果只是收買人心那麼若大的疆土怎麼會穩定。只有讓帳下武將謀臣誓死效忠,他才會將自己的才能完全發揮出來。

上將千員謀臣過百的來源

隨著曹操起家的武將謀臣其實並不多,而且很大一部分都是曹操的宗族親戚。曹操在後期能夠號稱上將千員謀臣過百,主要源於曹操的南征北戰,不僅擴充了地盤還招降敵對的武將謀士,這樣點點滴滴的累計才會有後期得規模。曹操是個非常有遠見及戰略目光的人,曹操每每遇到有卓越才能的人,曹操都會親自去拜訪求賢。並且曹操會根據每個人不同的才能安排以不同的職位,讓每個人的能力都得到最大化的發揮。



以德服人

官渡之戰的時候曹操以兩萬餘兵馬和袁紹十萬餘大軍開戰,曹操的處境也是朝不保夕。曹操很多部下私下裡與袁紹有書信聯絡,這些人為了確保曹操兵敗後自己能夠活著保住官職背棄曹操。官渡之戰曹操勝利後發現了這些官員與袁紹聯絡的信件,曹操將信件全部燒燬不予追究這些官員的責任。

公收紹書中,得許下及軍中人書,皆焚之。摘自《三國志•魏書•武帝紀》

曹操這樣的心胸非一般的諸侯可比,若是換了其他諸侯早就將這些通敵的官員、武將處死了,留著也早晚是個禍害。但這一點也說明了曹操是以德服人,而不是用手段來收買人心。

總結:曹操的胸懷在三國時期真不是尋常諸侯可比擬的。如果曹操不以德服人,那麼他的陣營也不會變得龐大,而疆土也不會得以安寧。所以我認為曹操是以德服人,而不是靠手段來收買人心。


感謝大家閱讀,希望能和大家一起探討、學習歷史。


青梅煮酒品三國


說實在話,我就只看過三國演義,沒讀過三國志。我認為,在曹操那一輩人中,曹操是最具慧眼的。相比之下,袁紹,袁術皆鼠輩,典型的官二代,目中無人,無用人之氣量。你看,十二諸侯討伐董卓,遇上華雄,盟軍己損幾員大將,關羽想出戰,袁術見關羽乃一校刀手,便看不起,關羽斬了華雄,袁術負氣而走。此等小人,被消滅是遲早的事。反觀曹操,對關羽從心底裡敬仰,真是愛才如命。但話又說回來,曹操錯失諸葛亮,說明曹操有時也很膨脹,也有不得人心之處。



朵朵佬爺


曹操在三國時期是一個非常大度的人,如果在曹軍中有人違背了他的意願,只要向曹操道個歉,曹操就會放過他。在當時的歷史背景下,能夠做到如此的有肚量得人很少,但是曹操的的確確做到了,這也是為什麼很多人都要誓死效忠曹操,曹操曾經說過:一個可以孝順自己親人的人,是絕對不會背叛自己的主子的。這句話也是給大家留了一條後路,誰願意去承認自己不孝。

曹操在當時的歷史背景之下,選擇去理解和相信別人,他也是設身處地的為別人著想,即使是背叛他的人,曹操也會從背叛他的的角度考慮,遇到曹操這樣的明君我想任何人都不會離開的。

其次就是曹操的馭人之道,如果軍隊打了敗仗,曹操都會將失敗的原因歸結到自己的身上,但是,如果軍隊打了仗,那麼曹操會不猶豫的將獎賞部下,不管和他是什麼關係他都會一視同仁。從曹操對郭嘉的態度,我們就可以看出他對待手下的態度。也正是因為曹操能夠很好的去體會部下的心裡的原因,所以很多人才會心甘情願的為他賣命。

最後曹操也一個運氣非常好的人,在三國謂是天時地利人和兼併,對於曹操來說一切都是非常自然順利,無論是文人還是武將,在曹操手下都可以幹出一番非常出色的事業,這也從側面說明了曹操識人的眼光。

從三國的歷史發展來看,曹操是一個非常聰明的人,在兵荒馬亂的年代,人人自危的環境中,曹操仍然可以收攏大批追隨者,以此來實現他的偉大理想和目標,可見曹操的為人處事之道,在三國時期,估計沒有任何一個人能和曹操的聰慧相比,只是一直以來,很多書籍和影視劇都將曹操當作反面教材來批判,其實這是冤枉了曹操,最後要說的就是在為人處世方面,曹操可以說是做的非常到位,也是值得我們學習的榜樣。


公元前


歷史上的曹操和三國演義中的曹操並無太大的出入,有區別的是加入了一些虛構情節和角色,所謂的上將千員謀臣過百是從起兵之初到定都北方的所有人員統計,真正能堪大用的來來去去就那麼幾個,應該是底下的帶兵頭頭都給統計上了,所謂一營長掛了二營長頂上來,與普通士兵並沒有多大差別,就是時間久升上來就算是個將領了。不過就鄙人所瞭解的歷史文獻來看,曹操收買人心的方法確實不同於劉備和孫權的,孫權接任以來一直安居建業並沒有什麼東征西伐的記錄,基本上都是父兄遺留下來的老臣推薦上來的。劉備的一般都是在東奔西跑的征途中結交的,後來做大了這些人念其人品都自願投奔來了。曹操嘛有的是脅迫投降的有的是打敗投降,畢竟寧可我負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負我是他的一貫性格,向挾天子以令諸侯一樣控制著家人能不聽嗎?比較可沒有多少人能像他和劉備一樣無所謂家人的安危的。






中國歷史名人集錦


挾天子以令諸侯!

裴松之是這麼說的:“臣松之以為曹公知羽不留而心嘉其志,去不遣追以成其義,自非有王霸之度,孰能至於此乎?斯實曹公之休美。”

(張繡)

裴松之說得這些是在曹操知道關羽必將離開他之後,仍給予高度的評價和熱情的款待:“事君不忘其本,天下義士也。”、”彼各為其主,勿追也。”由此而發的感慨。

(張魯)

張魯、張繡、劉璋、孫權、臧霸這些割據一方的諸侯,沒有不由衷地讚歎曹操的政治度量和超人的智慧!即便是劉備、諸葛也發自內心的佩服曹操的才智。

劉備曾經去給曹操悼念半途因病而廢、諸葛在後《出師表》中稱讚曹操:“曹操智計,殊絕於人,其用兵也,彷彿孫、吳,”👍!

當然了,也有馬超那樣的另類,其結果無外乎斷子絕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