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宋代是中国封建的巅峰,有什么好的研究宋代的书籍推荐吗?

即风说


宋代是中国历史进程中城市文化,人民素质,官员品味,享乐艺术,物质文明发展的巅峰,从来没有封建发展巅峰这种说法。

宋代从隋唐的覆灭和长期的战乱分裂中吸取教训,在政治体制,宗法礼教,管理规范,农业和城市建设方面都有长足的发展。打破了唐朝的宵禁和严格的城市管束,鼓励工商业自由发展,让手工业者和商贾得到更好的营商环境,从官员到百姓,宋代的物质生活是最丰富的,东京汴梁,是当时全世界最大的也最繁华的国际化城市,运河带来的财富和贸易繁荣,让宋朝的城市比曾经的长安城更充满生机和希望。

了解宋代的城市文明,可以看传世的宋画,如《清明上河图》,《货郎图》,宋朝宫廷绘画也是中国美术史的巅峰,有很多名作流传于世。研究宋朝的书可参看《宋史十讲》,《宋史记事本末》等等,有很多现代小说和散文也生动形象的描写了宋朝的社会生活,如《假装生活在宋朝》,《宋朝原来是这样》等,还有宋代笔记话本小说等。当然最能代表宋朝的是宋词,宋词的各种选集都值得阅读收藏。

宋传奇多取材于历史,题材可分为两类:一类为从汉成帝、隋炀帝、唐玄宗到宋徽宗的帝王生活,笔锋所到,意在垂诫;另一类则为爱情故事,明显不如唐传奇描写细腻,文字也时见芜劣。

前一类有《赵飞燕别传》、《隋炀帝海山记》、《迷楼记》、《开河记》、《杨太真外传》、《梅妃传》、《李师师外传》等。

后一类有《流红记》、《王幼玉记》、《谭意歌传》等。《谭意歌传》写长沙女子谭意歌与官员张正字相恋,张迫于父母压力,弃谭而另娶孙氏。谭毫无怨恨,写信劝张"自爱",自己则耕织育子,坚守贞节。后来孙氏病亡,张正字迎回谭意歌。这个故事的前半部分无疑袭用唐传奇《莺莺传》与《霍小玉传》故事,却将后半部分换作大团圆的结局,将谭意歌塑造成一个合于理学的贤妻良母形象。这一删改将《莺莺传》和《霍小玉传》的积极意义全部删去。








曼Inkpainting


一、《宋史》

《宋史》中《本纪》四十七卷,《志》一百六十二卷,《表》三十二卷,《列传》二百五十五卷,共四百九十六卷,是中国二十四史中最庞大的一部史书。

《宋史》卷帙浩繁,共两千多人的列传,比《旧唐书》列传多出一倍,《周三臣传》将韩通、李筠、李重进同列,横跨五代至宋初,弥补过去新旧五代史之不足。

《志》共有十五志(天文、五行、律历、地理、河渠、礼、乐、仪卫、舆服、选举、职官、食货、兵、刑、艺文),约占全书三分之一,仅次于《列传》,份量在二十四史中也是很大的,《职官志》详细地记述了宋朝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官僚机构的组织情况,《食货志》、《兵志》亦编得好,叙述之详,为二十四史中所仅见。

《食货志》十四卷,相当于《旧唐书·食货志》的七倍。

根据宋朝的情况,《宋史》还有《奸臣》四卷、《叛臣》三卷,为蔡京、黄潜善、秦桧、张邦昌、刘豫等所作的传记;另有《道学》四卷,为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朱熹等道学人物所作的传记。


二、《宋史纪事本末》

《宋史纪事本末》,断代纪事本未体史书。一百零九卷,继《通鉴纪事本未》以后,用纪事本未的体裁,记述宋代(960-1279年),三百一十九年历史的大概轮廓和社会的重要事件。

中华书局在保留原来版本面貌的前提下,参照其他宋代史料,采用他校和对校,对以往版本出现的错误进行了大量的校勘,目前来讲,可谓善本。此书可读性强,叙事有趣,观点鲜明,史事叙述井然有序,全书按时间编排,历史演变脉络清晰。


纪事本末体:是以历史事件为主体,完整地叙述一个历史事件始末的体裁形式,它克服了编年体记事分散和纪传体记事重复的缺点,在编年、纪传、政书三体之外又创立了一种新的体裁,从而为史学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

始于南宋袁枢所撰《通鉴纪事本末》,不久就有同时的章冲模仿袁枢撰写了《春秋左传事类始末》,以及宋理宗时期杨仲良撰写的《续资治通鉴长编纪事本末》。

此后主要有明代陈邦瞻的《宋史纪事本末》、《元史纪事本末》,谷应泰的《明史纪事本末》,清代高士奇的《左传纪事本末》、张鉴的《西夏纪事本末》、李有棠的《辽史纪事本末》和《金史纪事本末》等等。这种体裁先后受到了朱熹、章学诚、梁启超及近人何炳松的推崇。

由以上可见,纪事本末体到陈邦瞻时已发展了很长一段时间,这就使得《宋史纪事本末》比起前代更显得完善,当然无可避免的也有不少缺点。

优点

与《宋史》相比,《宋史纪事本末》有以下优点:

1.叙述生动、形象,可读性强

这也许是我对《宋史纪事本末》爱不释手的重要原因之一。宋代本来就是个多事之秋,内部党派纷争、阶级矛盾尖锐,政党倾轧、农民起义不断;外部民族矛盾纷繁,战和变更不断,同时夹杂着辽、西夏、金、蒙古等的多端史事。《宋史》对史事组织不太尽如人意,同时叙事平板,而《宋史纪事本末》克服了这方面的不足,叙事引人入胜,形象鲜明深刻,读后令人久久不能忘怀。比如《丁谓之奸》,在描写丁谓讨好寇准时,对丁谓在一次宴会上用衣袖为寇准擦试胡须也进行了细致刻画。其他如对宗泽、岳飞、文天祥的描写,举不胜举。读起来,使人兴趣盎然。

2.褒贬见诸笔端,观点鲜明

陈邦瞻多次在字里行间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情,褒贬见诸笔端。很多从题目中就可以看得出作者对奸佞乱政误国的憎恨,比如《丁谓之奸》、《蔡京擅国》、《张邦昌僭逆》、《董宋臣丁大全之奸》、《贾似道要君》等;另外对于大家颂扬的英雄,陈邦瞻也是不吝笔墨的,比如说岳飞“其文武全器。仁智并施,如岳飞者,一代岂多见哉!”[2]歌颂之情溢于言表。


3.史事叙述,清晰明了

宋代历史本来就头绪繁杂,《宋史》编撰史事更是支离破碎,首尾分离,《宋史纪事本末》对史事的叙述却给人井然有序、清晰明了的感觉。比如《契丹和战》、《西夏叛服》等篇,把历经几代的战事及和议等在一个篇目就交待得很完整清晰,一目了然,在后面的篇目再读到相关内容时,可以回查。另外又如《天书封祀》、《王安石变法》等,均用了几十页的篇目进行完整叙述,尤其是《王安石变法》一卷,收录了许多大臣奏折,对统治阶层内部和下层群众对变法的态度,以及王安石本人对变法的坚决程度的交待都很具体,对后世研究王安石变法提供了很好的史料。只是字里行间作者多次表达了对王安石的批判,这在第二条已谈到过了,当然这也是那个时代的普遍看法,有其时代局限性。


4.按时间编排,脉络清楚

我们看《宋史》,由于其纪传体的缺陷,同一时期的人物、事件却往往被划分到不同的类别中,缺乏连贯性。但同是三百多年的历史,《宋史纪事本末》按时间编排,全书历史演变的脉络清晰,从《太祖代周》到《文谢之死》,对从赵匡胤开创帝业到小皇帝赵昺跳海自尽,每个时期的政治、军事等都讲得有条不紊。

缺点

《宋史纪事本末》的缺点,主要包括:刻本流传过程中产生的讹传、观点的局限性、内容上的一些纰漏。

对此,中华书局在1977年出版时,都作了详细说明。

地位

《宋史》作为正史,很多地方也是《宋史纪事本末》所不及的,比如其丰富的资料性,在研究宋代的一些细节问题时,其参考价值要远高于《宋史纪事本末》。

同时,《宋史纪事本末》作为《宋史》的缩写本,在写作过程中,虽然也参考了许多其他《宋史》中所没有的资料,但基本上还是以《宋史》为蓝本,许多观点明显还是沿袭《宋史》而来。

但是无可否认,《宋史纪事本末》在历史文献中还是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三、《细说宋朝》

《细说宋朝》是“细说中国历史”系列中的宋朝部分,也是这套系列中最好看的几本之一,他把整个宋史分成很多个重要事件,用一个个故事把整个宋史串了起来,体裁类似《纪事本末》,可读性非常强。


四、《生活在宋朝》

吴钩是个专写宋史的通俗历史学作家,他出了好几本关于宋朝的历史书,这是其中一本,里面很多描写当时社会生态的细节,读起来很轻松好看。不过作者似乎是非常爱宋朝,他的文章对大宋美誉过多,因此需要结合其他书一起读比较好。


五、《宋代物价研究》

《宋代物价研究》是纯粹的学术书,一般爱好者可能不太容易读下去。但如果你读下去了,就会发现里面太多有意思的八卦了,而且字字有依据。这本书里整理出了关于宋代食品、地产、衣物、车马等方方面面的价格记录,和各行各业人的收入支出,简直是本宋代生活大辞典。


看庙小道


那是府衙专家瞎扯。首先秦朝之后华夏就不再是封建社会,而是孔儒大一统专制社会。现在有人开始称作帝统社会。然后无论从国祚来看,还是从百姓生活来看,宋朝都是失败的。北宋才活了150年亡于农民起义。南宋寿命更短。两宋皆农民起义蜂起。甚至连中国粮仓的江浙也因为饥饿首先发生农民起义。两宋货币总共40多次崩溃。也就是老百姓的钱不到10年被清零一次。而官员无损。因为他们手里拿到的是银铜硬通货。正因为宋朝是历史上最突出的,君臣勾结起来残害百姓的王朝。所以被文人们青睐。也正因为宋朝从一开始就是君臣勾结。所以腐败崩溃得特别快。


杠精大叔


宋代的正史书籍没读过,不过我最近正在读《大宋王朝》,是围绕王安石变法和苏轼、王安石、司马光的友情写的,只是宋朝的一小部分。

我还收藏了吴钩的新民说宋、风雅宋、知宋, 还没买来,不知内容如何,看介绍和网友评论还不错。

其他就不是很了解了,搜罗了好久也没找到合适的。


读书品文


吴钩教授的《风雅宋》

吴晗老师的《宋朝大历史》

这两位老师的叙述,真实性比较高,都有响应的出处。

《东京梦华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