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盛和夫人生哲學思想(七)

稻盛和夫,日本實業家。京瓷、KDDI的創辦人,這兩家公司都進入了世界500強,一個人創造了兩個世界五百強,這在世界上是絕無僅有的奇蹟。


稻盛和夫人生哲學思想(七)

稻盛和夫

阿米巴經營模式是日本經營之聖稻盛和夫獨創的經營模式,正是阿米巴經營模式讓這兩家企業茁壯成長,長盛不衰,京瓷更是創造了神話一般的業績——50餘年從不虧損。

所謂阿米巴的經營方式,其實就是將各個部門拆成獨立營運的利潤中心,並且由堪當大任、有經營概念的人作為負責人。我們熟悉的合夥人制和其精神有些類似,只是由於日本沒有類似的經營制度,所以稻盛和夫不得不變通出這樣的一種經營模式。

阿米巴經營本質首先是人本精神,即通過賦予員工充分權利與責任,以調動員工的積極性與智慧,讓他們像老闆一樣思考與行動,進而解放老闆,提高企業生產經營效率。其次是通過簡化性的經營報表,量化員工權利與責任,甚至量化到個體單位時間的投入與產出。在這一點上,它有點像黃仁宇的數目字管理概念。

什麼是阿米巴經營

這是個比較簡單但完全弄明白卻不簡單的一個問題。我這裡先舉個例子說明什麼是阿米巴:

有A B C三個廠,是同個製造業的三家工藝流程完全相同的競爭企業,核心部門也都無非是生產部門+銷售部門。其中,三家廠的生產部門都分成一模一樣的兩組,引入競爭,提高生產效率。

A廠,生產部門實行的是計件制,生產工人每生產一件產品可以獲得對應的提成,員工的積極性挺高。

B廠,生產部門實行的是KPI制度,每完成一定量就有對應的提成,不同工作量有不同的提成。而且實行的是階梯制,生產的量越大,對應的提成比例也不斷提高。

C廠,則開始實施了阿米巴經營。第一生產小組和第二生產小組都幹著相同的活,他們不是按件,也不實施KPI制度,他們生產出來的產品是要賣給銷售部門的,定價也由他們和銷售部門來談判協商。賣給銷售部門產生的盈利,他們提取一定比例作為提成。

接著回答這三個廠哪種策略更好?

評判這三個廠孰好孰壞,不是一句話的事。每種策略都有其優劣,這是受到很多因素影響的。但從如下標準上來說,阿米巴經營有其不可比擬的優勢:

1.充分調動員工主人翁精神:在A B廠內,生產員工與企業是簡單的僱傭關係,幹得多拿得多,企業的生存狀況與員工關係並不大。但在C廠內,雖然生產員工的權利並沒有擴大太多,但他們也是獨立的結算單位,通過開源節流賺的錢,最後會成為他們的提成,而不僅僅是加工費用,另外,企業的整體情況也會影響到每個結算單位的收支,所以每個小阿米巴最後都是企業經營者,為企業利益最大化添磚加瓦。

2.考察指標的有效性:企業是以盈利為目的的,如果每個部門的考察指標都是盈利能力,那麼這家企業在盈利上一定不會差。A廠,B廠,考察的是量,這種指標對於生產部門來說,是最直接也是最好考察的,但似乎也就把生產部門和市場競爭割裂開來,而且產品能不能賺錢就全靠管理層眼光。對於C廠,其生產部門考察的是盈利能力,所以生產人員要從價格和成本兩個角度考慮問題。一是提高銷售給銷售部門的價格,這就要求生產人員去了解市場,聽取銷售部門的意見,從而改善生產,改良產品品質,以便產品更符合市場需求,提高產品價格。二是減少生產成本,比如減少存貨,改善生產流程,這是不會自發出現在A B廠內的。

3.財務數據的精確性和時效性:在A B廠中,財務數據是與生產部門無關的,他們的生產數據會彙總到財務部門,財務部門月底或者季度統一出表,在報表上,也僅僅是出現:生產成本XXX元這樣的字樣。但在C廠,每個生產小組每天的數據都是精確而且實時更新的,每個小組每天賺了多少錢都立馬能夠計算出來,而不用等月報或季報。

4.能夠快速發現企業問題所在:生產一個產品,到底是不是賺錢?對於A B廠,可能需要出表之後,根據盈利數據倒推,將各項成本進行分攤或者對應,然後才能知道甲、乙等產品是否賺錢,但在C廠內,每個產品的成本和售價都是公開而且經常變動的,哪個產品能不能賺錢,阿米巴的經營組長都知道。

再者,實施阿米巴經營的難點或注意事項:

1.需要財務系統支撐:阿米巴的一大缺點就是增加內部交易成本,本來生產部門只要負責保質保量地生產產品,其他事務交給別的部門就行,但現在生產部門需要做的事除了生產,還需要與銷售部門等其他阿米巴協作,從而實現開源節流,這就會增加內部交易成本。如何降低內部交易成本?這就需要財務系統的支撐。在京瓷最開始實施阿米巴經營的時候,稻盛和夫是讓每個阿米巴的負責人填張簡單的單子,然後根據這些單子去進行成本分配,盈利分析等操作,這造成了很大的內部交易成本,但現在的大中型企業都有比較成熟的ERP系統,只需要按時提交相關數據,這可以簡化很多分析過程,內部交易成本可以大幅降低。

2.合理劃分阿米巴:如何劃分最小單位的阿米巴,這是阿米巴能否起作用的關鍵。稻盛和夫在日航是這樣劃分阿米巴的(印象中是這樣):以一條航線為完整的內部交易流程。旅客銷售部、航運部、客艙部、機場部、整備部各自為一個阿米巴。旅客銷售部以機票銷售價作為自己的收入,並向其他阿米巴購買服務,這樣各個阿米巴都有了自己的收入及成本。這樣就有了一個完整的交易流程,各個阿米巴都作為這個流程中的一環,為了各自的利潤出謀劃策。

3.協調好內部交易價格:生產部門生產出來的產品是不是可以跟銷售部門漫天要價呢?什麼樣的價格又是合理的呢?這些問題必須要解決好。在一個優秀的阿米巴運營企業裡,這些問題基本從這三方面解決:首先,每個阿米巴小組管理者都得是道德至上的,只會追求合理的利潤,不會向其他阿米巴組織漫天要價。其次,適當的競爭,一般情況下來說,執行相同職責的阿米巴組織不能只有一個,尤其是在比較重要的生產和銷售部門。兩個生產阿米巴小組一起競爭,競爭力差或者說要價相對於產品偏高的阿米巴,是不會被別的阿米巴小組納入合作範圍的,這就迫使這個阿米巴小組做出改進。再者,高層管理者的糾偏,在一條交易流程裡,如果管理者發現某一環節的利潤率或利潤額(既可是總量,也可以是人均或者單位時間量)發生異常,應該及時去找出原因,並對該環節做出改進。舉個例子,某生產阿米巴負責人性格過於懦弱,不懂得與別的阿米巴進行議價,在交易中始終處於弱勢地位,那麼高層管理者必須出面協調。

稻盛和夫人生哲學思想(七)

稻盛和夫經營哲學

“阿米巴經營”的成功經驗

從“阿米巴經營”的特點中,不難看出,其成功經驗主要在於:

1.將“銷售額最大化和成本最小化”作為原則和基礎

這是整個“阿米巴經營”的出發點。要實現“銷售額最大化”,在市場容量有限的情況下,就得和客戶討價還價,稻盛和夫認識到,企業在這方面無優勢可言。“價格是由客戶,也就是市場決定的。”

所以,追求“成本最小化”更為實際。“但成本卻是我們自己可以控制的。竭盡全力降低成本,最終擠出來的就是利潤。”基於這樣的認識,“阿米巴經營”始終把“定價”作為整個經營的核心,把控制成本作為管理的重點。

2.以製造部門為利潤來源,依靠製造現場的一線員工來實現成本控制

稻盛和夫認為,企業的利潤是由製造部門產生的。既然如此,就應當讓製造部門承擔起實現“成本最小化”的責任,依靠身處現場的一線員工在生產作業中自覺地處處精打細算,主動控制成本。

要讓這種責任在日益複雜龐大的製造部門真正落實,就必須縮小核算單位,否則,管理者只知道總成本,卻不瞭解成本具體是怎麼產生的,製造過程中到底哪個環節成本過高,想降低成本就無從下手。

而如果只依靠管理者去指導、督促製造部門降低成本,即使他能夠及時瞭解現場情況,面對大堆問題層出的生產環節以及瞬息萬變的市場價格,照樣會分身乏術。所以,還必須將部分管理權力賦予生產一線的基層單位,使其成為員工主動控制成本的經營實體。

基於這樣的思路,從1963年起,稻盛和夫對京瓷公司的製造部門進行了改造,將每一個能夠獨立完成業務的基層單位細分為相對獨立的小團體,並要求它們對自己的成本和利潤進行獨立核算,這就是所謂“阿米巴”的由來。

3.採用簡單明確的核算手段,使製造現場真正承擔起控制成本的責任

“單位時間核算制度”是“阿米巴經營”的重要內容。為了讓普通一線員工也能對核算結果一目瞭然,“單位時間核算制度”採用了很簡單的計算公式,將市場價格的變動引入到製造部門“阿米巴”的核算中。只要產品降價,“阿米巴”的利潤及單位時間附加價值就立刻減少,從而促使製造現場員工趕快想辦法主動降低成本。

此外,銷售部門作為製造部門與客戶的中介,還要從生產金額中提取一定比例的營業佣金,作為收入,如果市場價格降低,而佣金比例不變,銷售部門的利益也會受到影響。這就會使製造和銷售兩個部門主動溝通信息,共商對策。

4.對成本控制的“高標準”,確保了企業即使遭遇困境也不會虧損

與一般企業僅考慮直接的製造成本不同,京瓷的製造部門“阿米巴”在核算中還要將銷售佣金扣除才有利潤。這就促使其製造部門在平時就必須將成本降低到其他企業“標準成本”以下,否則利潤就是0甚至負數。

這使企業在平時就獲得了競爭優勢,一旦遇到市場低迷,這種優勢就更為明顯。這意味著京瓷在平時就已經為在困境中生存做好了準備。所以,它能保持近50年從不虧損。

5.有效的“精細化管理”與持續、高頻率的PDCA循環

“單位時間核算”使製造部門“阿米巴”的經營成果直接取決於成本的控制,促使每個一線員工都要會“算賬”,而且,為了降低成本,賬就得越算越細,所以,京瓷對核算項目內容,尤其是“費用”的規定極其精細,例如將“水電費”細化成了“水費”和“電費”。

這樣做出的核算結果在員工看來,就像一位細心的家庭主婦的家務賬,一家人每天花的每一分錢都能找到去處,既詳細又易懂。這種強烈的“核算意識”無形中推動了“精細化管理”的實現。

我國許多企業,目前已基本完成了規模從小到大的轉變。一旦成為大企業,如何保持發展活力、防止企業變成臃腫、笨拙、反映遲鈍的“恐龍”,就成為最應得到關注的問題。京瓷的經驗表明,管理者始終不脫離製造現場,並能夠採取有效手段改善現場管理,是解決這一問題的重要思路,這很值得我國企業借鑑。

子墨願將與各領域商業領袖、學者大師、業界高人共同探尋領導力成長、人生智慧、企業經營管理的更多可能性。期待您與我們共建價值內容。如果您對企業經營、商學管理有獨特見解,歡迎您諫言;如果您負責企業商學、商業模式建設,歡迎您提供理論與實踐;如果您是30歲以下的青年領袖,歡迎您分享個人成長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