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盛和夫人生哲学思想(七)

稻盛和夫,日本实业家。京瓷、KDDI的创办人,这两家公司都进入了世界500强,一个人创造了两个世界五百强,这在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奇迹。


稻盛和夫人生哲学思想(七)

稻盛和夫

阿米巴经营模式是日本经营之圣稻盛和夫独创的经营模式,正是阿米巴经营模式让这两家企业茁壮成长,长盛不衰,京瓷更是创造了神话一般的业绩——50余年从不亏损。

所谓阿米巴的经营方式,其实就是将各个部门拆成独立营运的利润中心,并且由堪当大任、有经营概念的人作为负责人。我们熟悉的合伙人制和其精神有些类似,只是由于日本没有类似的经营制度,所以稻盛和夫不得不变通出这样的一种经营模式。

阿米巴经营本质首先是人本精神,即通过赋予员工充分权利与责任,以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与智慧,让他们像老板一样思考与行动,进而解放老板,提高企业生产经营效率。其次是通过简化性的经营报表,量化员工权利与责任,甚至量化到个体单位时间的投入与产出。在这一点上,它有点像黄仁宇的数目字管理概念。

什么是阿米巴经营

这是个比较简单但完全弄明白却不简单的一个问题。我这里先举个例子说明什么是阿米巴:

有A B C三个厂,是同个制造业的三家工艺流程完全相同的竞争企业,核心部门也都无非是生产部门+销售部门。其中,三家厂的生产部门都分成一模一样的两组,引入竞争,提高生产效率。

A厂,生产部门实行的是计件制,生产工人每生产一件产品可以获得对应的提成,员工的积极性挺高。

B厂,生产部门实行的是KPI制度,每完成一定量就有对应的提成,不同工作量有不同的提成。而且实行的是阶梯制,生产的量越大,对应的提成比例也不断提高。

C厂,则开始实施了阿米巴经营。第一生产小组和第二生产小组都干着相同的活,他们不是按件,也不实施KPI制度,他们生产出来的产品是要卖给销售部门的,定价也由他们和销售部门来谈判协商。卖给销售部门产生的盈利,他们提取一定比例作为提成。

接着回答这三个厂哪种策略更好?

评判这三个厂孰好孰坏,不是一句话的事。每种策略都有其优劣,这是受到很多因素影响的。但从如下标准上来说,阿米巴经营有其不可比拟的优势:

1.充分调动员工主人翁精神:在A B厂内,生产员工与企业是简单的雇佣关系,干得多拿得多,企业的生存状况与员工关系并不大。但在C厂内,虽然生产员工的权利并没有扩大太多,但他们也是独立的结算单位,通过开源节流赚的钱,最后会成为他们的提成,而不仅仅是加工费用,另外,企业的整体情况也会影响到每个结算单位的收支,所以每个小阿米巴最后都是企业经营者,为企业利益最大化添砖加瓦。

2.考察指标的有效性: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的,如果每个部门的考察指标都是盈利能力,那么这家企业在盈利上一定不会差。A厂,B厂,考察的是量,这种指标对于生产部门来说,是最直接也是最好考察的,但似乎也就把生产部门和市场竞争割裂开来,而且产品能不能赚钱就全靠管理层眼光。对于C厂,其生产部门考察的是盈利能力,所以生产人员要从价格和成本两个角度考虑问题。一是提高销售给销售部门的价格,这就要求生产人员去了解市场,听取销售部门的意见,从而改善生产,改良产品品质,以便产品更符合市场需求,提高产品价格。二是减少生产成本,比如减少存货,改善生产流程,这是不会自发出现在A B厂内的。

3.财务数据的精确性和时效性:在A B厂中,财务数据是与生产部门无关的,他们的生产数据会汇总到财务部门,财务部门月底或者季度统一出表,在报表上,也仅仅是出现:生产成本XXX元这样的字样。但在C厂,每个生产小组每天的数据都是精确而且实时更新的,每个小组每天赚了多少钱都立马能够计算出来,而不用等月报或季报。

4.能够快速发现企业问题所在:生产一个产品,到底是不是赚钱?对于A B厂,可能需要出表之后,根据盈利数据倒推,将各项成本进行分摊或者对应,然后才能知道甲、乙等产品是否赚钱,但在C厂内,每个产品的成本和售价都是公开而且经常变动的,哪个产品能不能赚钱,阿米巴的经营组长都知道。

再者,实施阿米巴经营的难点或注意事项:

1.需要财务系统支撑:阿米巴的一大缺点就是增加内部交易成本,本来生产部门只要负责保质保量地生产产品,其他事务交给别的部门就行,但现在生产部门需要做的事除了生产,还需要与销售部门等其他阿米巴协作,从而实现开源节流,这就会增加内部交易成本。如何降低内部交易成本?这就需要财务系统的支撑。在京瓷最开始实施阿米巴经营的时候,稻盛和夫是让每个阿米巴的负责人填张简单的单子,然后根据这些单子去进行成本分配,盈利分析等操作,这造成了很大的内部交易成本,但现在的大中型企业都有比较成熟的ERP系统,只需要按时提交相关数据,这可以简化很多分析过程,内部交易成本可以大幅降低。

2.合理划分阿米巴:如何划分最小单位的阿米巴,这是阿米巴能否起作用的关键。稻盛和夫在日航是这样划分阿米巴的(印象中是这样):以一条航线为完整的内部交易流程。旅客销售部、航运部、客舱部、机场部、整备部各自为一个阿米巴。旅客销售部以机票销售价作为自己的收入,并向其他阿米巴购买服务,这样各个阿米巴都有了自己的收入及成本。这样就有了一个完整的交易流程,各个阿米巴都作为这个流程中的一环,为了各自的利润出谋划策。

3.协调好内部交易价格:生产部门生产出来的产品是不是可以跟销售部门漫天要价呢?什么样的价格又是合理的呢?这些问题必须要解决好。在一个优秀的阿米巴运营企业里,这些问题基本从这三方面解决:首先,每个阿米巴小组管理者都得是道德至上的,只会追求合理的利润,不会向其他阿米巴组织漫天要价。其次,适当的竞争,一般情况下来说,执行相同职责的阿米巴组织不能只有一个,尤其是在比较重要的生产和销售部门。两个生产阿米巴小组一起竞争,竞争力差或者说要价相对于产品偏高的阿米巴,是不会被别的阿米巴小组纳入合作范围的,这就迫使这个阿米巴小组做出改进。再者,高层管理者的纠偏,在一条交易流程里,如果管理者发现某一环节的利润率或利润额(既可是总量,也可以是人均或者单位时间量)发生异常,应该及时去找出原因,并对该环节做出改进。举个例子,某生产阿米巴负责人性格过于懦弱,不懂得与别的阿米巴进行议价,在交易中始终处于弱势地位,那么高层管理者必须出面协调。

稻盛和夫人生哲学思想(七)

稻盛和夫经营哲学

“阿米巴经营”的成功经验

从“阿米巴经营”的特点中,不难看出,其成功经验主要在于:

1.将“销售额最大化和成本最小化”作为原则和基础

这是整个“阿米巴经营”的出发点。要实现“销售额最大化”,在市场容量有限的情况下,就得和客户讨价还价,稻盛和夫认识到,企业在这方面无优势可言。“价格是由客户,也就是市场决定的。”

所以,追求“成本最小化”更为实际。“但成本却是我们自己可以控制的。竭尽全力降低成本,最终挤出来的就是利润。”基于这样的认识,“阿米巴经营”始终把“定价”作为整个经营的核心,把控制成本作为管理的重点。

2.以制造部门为利润来源,依靠制造现场的一线员工来实现成本控制

稻盛和夫认为,企业的利润是由制造部门产生的。既然如此,就应当让制造部门承担起实现“成本最小化”的责任,依靠身处现场的一线员工在生产作业中自觉地处处精打细算,主动控制成本。

要让这种责任在日益复杂庞大的制造部门真正落实,就必须缩小核算单位,否则,管理者只知道总成本,却不了解成本具体是怎么产生的,制造过程中到底哪个环节成本过高,想降低成本就无从下手。

而如果只依靠管理者去指导、督促制造部门降低成本,即使他能够及时了解现场情况,面对大堆问题层出的生产环节以及瞬息万变的市场价格,照样会分身乏术。所以,还必须将部分管理权力赋予生产一线的基层单位,使其成为员工主动控制成本的经营实体。

基于这样的思路,从1963年起,稻盛和夫对京瓷公司的制造部门进行了改造,将每一个能够独立完成业务的基层单位细分为相对独立的小团体,并要求它们对自己的成本和利润进行独立核算,这就是所谓“阿米巴”的由来。

3.采用简单明确的核算手段,使制造现场真正承担起控制成本的责任

“单位时间核算制度”是“阿米巴经营”的重要内容。为了让普通一线员工也能对核算结果一目了然,“单位时间核算制度”采用了很简单的计算公式,将市场价格的变动引入到制造部门“阿米巴”的核算中。只要产品降价,“阿米巴”的利润及单位时间附加价值就立刻减少,从而促使制造现场员工赶快想办法主动降低成本。

此外,销售部门作为制造部门与客户的中介,还要从生产金额中提取一定比例的营业佣金,作为收入,如果市场价格降低,而佣金比例不变,销售部门的利益也会受到影响。这就会使制造和销售两个部门主动沟通信息,共商对策。

4.对成本控制的“高标准”,确保了企业即使遭遇困境也不会亏损

与一般企业仅考虑直接的制造成本不同,京瓷的制造部门“阿米巴”在核算中还要将销售佣金扣除才有利润。这就促使其制造部门在平时就必须将成本降低到其他企业“标准成本”以下,否则利润就是0甚至负数。

这使企业在平时就获得了竞争优势,一旦遇到市场低迷,这种优势就更为明显。这意味着京瓷在平时就已经为在困境中生存做好了准备。所以,它能保持近50年从不亏损。

5.有效的“精细化管理”与持续、高频率的PDCA循环

“单位时间核算”使制造部门“阿米巴”的经营成果直接取决于成本的控制,促使每个一线员工都要会“算账”,而且,为了降低成本,账就得越算越细,所以,京瓷对核算项目内容,尤其是“费用”的规定极其精细,例如将“水电费”细化成了“水费”和“电费”。

这样做出的核算结果在员工看来,就像一位细心的家庭主妇的家务账,一家人每天花的每一分钱都能找到去处,既详细又易懂。这种强烈的“核算意识”无形中推动了“精细化管理”的实现。

我国许多企业,目前已基本完成了规模从小到大的转变。一旦成为大企业,如何保持发展活力、防止企业变成臃肿、笨拙、反映迟钝的“恐龙”,就成为最应得到关注的问题。京瓷的经验表明,管理者始终不脱离制造现场,并能够采取有效手段改善现场管理,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思路,这很值得我国企业借鉴。

子墨愿将与各领域商业领袖、学者大师、业界高人共同探寻领导力成长、人生智慧、企业经营管理的更多可能性。期待您与我们共建价值内容。如果您对企业经营、商学管理有独特见解,欢迎您谏言;如果您负责企业商学、商业模式建设,欢迎您提供理论与实践;如果您是30岁以下的青年领袖,欢迎您分享个人成长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