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没有电,没有电视,没有手机,晚上是怎么度过的?

枫虞火


古代是没有电的,是用没有灯。

古人作息时间一般很规律,天刚黑就休息,天刚亮就起床。晚上基本没有什么活动的。

而且在古代,由于连年征战,攻城略地经常有的事,为了维护治安,大部分地方都会禁宵,晚上出来会被军法处置的。

但也有例外,比如元宵节,中国古代很注重节日,元宵节会解禁几天,晚上全城过节,可自由活动几天。

古人为何天刚黑就睡觉呢?是因为古代灯的成本太高,一般人家是点不起的。一般书生就连秉烛夜读也是一种奢侈,凿壁偷光就是一个例子。

杜甫,陆游,等大诗人,都在诗词里写过,点灯太贵的句子,他们都是用不起的。也是因为古代的有太珍贵了。

所以有一句俗话叫:“这不是一盏省油的灯。”,说的就是古代的油灯。





小猪旅游


我们村,79年才通的电,更别说什么电视,手机了。

那时侯还是集体干活,大人们白天干了一天活,到了晚上总要找一些事情打发无聊的长夜的。

夏天的晚上,只要不是下雨天,村南人家的屋门口,总是坐满了趁凉的男男女女。他们每人一把蒲扇,吃了饭就陆陆续续来了。于是开始热闹起来,有讲故事的,有说笑话的,家长里短。主角永远是那几个,大多数是听众。他们有说有笑,直到夜深了凉快了,才回家睡觉。重复每天曰岀而作,曰落而息。

我那时还是小孩,有月亮的晚上,就和几个小伙伴到学校的操场上,捉迷藏。有时也听老人讲故事。最高兴的是看电影。那时候有电影队下农村放电影,哪个村子放电影,我们都去,那真是万人空巷的事。看电影都是走路去的,远的有十里地,去时高高兴兴的去,回来时更是兴奋,一路谈论电影里的内空,也不知疲累。

每到冬天,一家人都不岀门只在家烤火了。老老少少围着一堆火,猜迷语,唱山哥。不知不觉已到深夜。


繁华规定


我们"古代"不但没有电视,手机,连收音机,电灯都没有。还是过到了现代!

不过电是一直都有的,比如闪电,磨擦起电!

想当初,我家住古代郊外,离现代南屏街也不太远。不过学校还是有电灯,电棒(日光灯)和电铃的。但晚上我还不上自习,无法完全享受到。

每天一放学,就要忙着做作业,不然天一黑还做个鬼啊!

因为我家是用一个盘,在盘里倒上一小点香油,再放上一根灯草(一种直径约2一3mm的植物,去皮,留下的白纤维芯)。露出盘边5mm,用火钌(原始打火机)或洋火(火柴)点着,就是灯了。怕费油,还舍不得点着做作业!

有一天晚上,家里火柴用完了。父亲要抽烟,用火钌打了半天,老点不着烟。一气之下,吹灯睡觉!可能老人家吹完灯,立马悔青了肠子,怎么不对着灯点烟呢!

在街上,看他们现代人,楼上楼下的电灯电话,佩服死了。真比我们古代牛逼!

有一天随父亲去现代顺城街茶楼喝茶。桌上放着一个留声机会唱"有吃有穿","一马离了西凉界"。对着机器里的小缝隙往里看,怎么也看不见关神仙(京剧艺术家关肃霜)。到是立马她又唱起了"对着西凉高声骂,,,,,",我吓的赶快离开!

碰巧,小弟捡到了一个小马达。我根据正在读的自然课本电磁感应原理,接上一个小灯泡。一扭,果然亮了一下。于是天一黑我就扭,一闪一闪的!母亲说,别扭了,晃的眼花。看来还得留在古代!

由于不远就是现代,常看到的不但有留声机,还有收音机。毛主席,周总理在北京一讲话,我们马上就听见!

由于学校也在现代,每星期六还在操场上放电影;丽达.乌斯金诺维赤正对着水龙头要喝水,被保尔.柯察金关上了,,,,,估计是怕她喝生水肚子疼。

有一天学校校庆之日,广播里"向前进,向前进,,,,,,的一个劲响着。我寻思,这是要上那!后来明白了,要带我们由古代奔向现代。

于是我家也进城租了房(那时不兴买,也不兴卖,卖也买不起),有了电灯无电话,有了楼上无楼下(因为楼下是另一家)。也买了收音机,后来还买了电视机,装了电话,成了现代人!

仔细想来,我如不在"古代"生活那么十来年。还真当不上现代电气工程师呢。


干杯安德烈


没电的晚上有灯芯,在个小碗间一闪一跃的,偶尔还会兹啦一声响,砰的一下,爆个火花。小时候的夜是,冬天围着火塘,听父亲讲他当兵时的趣事。有一年春天,他随着大队长带一群兵夜宿山里。那时林深树密,山险水恶,野兽出没。月出中天,火堆渐熄,忽然传来敲鼓声!大队长说,这真是邪门:孤山野洼的,白天也没见过人家,那来鼓响?忙令人寻声查看:奇了!一个大山场子,黑压压一圈人,在听一个老头说书!大队长一听大奇,令余人不许乱动,带着我爸过去一看,竟是真的。月光下,那老头看不真切,朦朦胧胧,听众也是一样。不过钢镰摇得清脆,鼓点也很节奏,那老头摇头晃脑,讲的津津有味,原来是《杨六郎招亲》!母

亲说:你爸尽瞎说,山里没有人家,那来的人说书?爸说:别说你不信,我也不信,眼见却是真的!天亮后再去看,三根小竹做的鼓架子,竟还在原地!

热天有月亮的日子,我们到处逮萤火虫,用个透明的小瓶子装着,睡觉的时候,放在床头,起夜的时候,也不用划火柴点灯。再不我们许多小孩,在大门口玩牵羊游戏,往往玩到大人催喊,方回去睡觉。

那时虽没电灯,但我们依然过得很开心快乐!

古人没有电气化,但他们有红灯笼。富户人家,夜晚处处点亮灯笼,依然有灯火辉煌。城里人逛夜市酒肆,勾栏妓院,看演出,喝花酒,听弹唱。文人常常三五成群,唱酒令,高狂歌,饮酒作乐,也会其乐无穷。农村人可能在农忙时,白天受苦又累,夜晚喝点自制米酒,倒头大睡。农闲时,可能互相窜门,喝喝酒,话家常,东家礼短,西家礼长,自找一些乐子,以打发闲暇时光。

我是现代人,古人的心趣,我们无法能领略。我想不同时代的人,他们自有一套自己过日子的方法和形式。

1


郭家


兄弟,我刚从古代穿越回来。

我告诉你,男人在古代老惨了!每个男的都整七八个老婆,当然了,老婆是现代用词,在古代明媒正娶的叫妻,其他乱七八糟的叫妾,连妾都不如的叫通房丫头。

啥?通房丫头是什么?这还用问我了,应该都知道吧,就是娶妻或者娶妾的时候,她们随身带过来的丫头,这些丫头如果身材长相不错的话,在伺候女主人的情况下,一般也顺带着被男主人拿下了。在那时候,一般大户人家小姐身体比较娇贵,从小也不干活,她们害怕结了婚来了事,架不住男人的折腾,通常就会让随身丫头顶上,当然她们是不吃醋的。

啰嗦半天,言归正传。这在古代男人真是命苦啊,几个妻妾天天轮换,几天轮一次,晚上也没其他娱乐,就四个字:干就完了。

可一天两天行,时间长了真吃不消,不像现代还有个礼拜天休息日,古代可不讲究这个,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全年无休,啥人也受不了啊。

所以,一到天黑,男的心里就暗暗叫苦,浑身发抖,恨不得插翅飞到和尚庙里去。

唉,不说了,还是现代好,可算穿越回来了,我去歇会去。


我心渡


我经历过没有电的生活,我可以谈谈古人没有电时的夜生活。

七、八十年代,电力还是供应不足的,特别是一些偏远地区。那个时候,我家也算是比较偏僻的地方,直到八十年代初,电线才架设到我们的山村。即使如此,也是三天两头的停电。家里的电器就是30W左右的白炽灯,能点上40W的灯也算是奢侈的了。

没有电的夜生活也是比较丰富。乘着天亮,一家人先把饭吃完,若是夏天,吃过饭一家人就是轮流着把澡洗完。

冬天,晚上吃过饭就是赶紧洗过去暖被窝,孩子有作业的,可以点上油灯坐在被窝里把作业写完(往往作业是在天黑之前写完)。当时人口比较多,一家人也可以坐在被窝里聊天,听讲故事。当然,晚上睡觉才是重点。所以,一家人会很早的睡觉(大约晚上八点到九点),天亮时,一家人都会起来,烧早饭的烧早饭,喂牲口的喂牲口……。城里的人也是早起,除了烧早饭,还要在未上班之前把菜买回家。

夏天的时候,晚上就比较热闹一点,大人、小孩都三五成群聚在一起乘凉。几乎每家有个凉床放在屋外,条件好点的还支个蚊帐。一个村或一条街上的人也相互熟悉,就在晚上没事做的时候,找能玩得来的人聚在一起,要么借着灯火玩棋牌,要么海阔天空的胡侃,小孩子们就更热闹,跑东跑西玩着喜欢的游戏,或者找个会说故事的人,听他讲故事。

对于未婚的青年男女,夜晚是他们约会的最佳时机。或找个草堆,或树林去谈情说爱,城市里的男女或者上个屋顶,或街上的犄角旮旯去谈恋爱。

今天,虽然电力充足,有了电视📺,有了手机…,人的生活丰富起来了,但同时人与人之间的人距离却越来越远了。


鱼人私语


不是在古代,而是现代,这种生活我本人就过过。也很快乐的,很幸福的。在这样的时代我渡过了童年和少年。挑灯夜战的时光历历在目。为省油灯亮只有小到黄豆粒大小都行,只要人在黑暗中行走不碰上墙,不绊倒石头上就行。我们全家八口人只有两笺灯,夜晚经常点亮的只有锅台上头我够不到的那一笺,因为它放的高,光照的远些。我还记得邻家有一把手电,是装一节电池的那种,还是活灯头的。能竖起来,能平下来的那种,在我眼里很洋气,很阔气,世上竞然还有这种东西,真是不可思义,我记得,那年我虚岁十一岁,就是一九六八年,就是那年夏天我开始上学,那年看大人们斗地主,斗走资派,红卫兵戴着红袖章上街上宣传,墙上大幅标语,写着“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读毛主席书,听毛主席语,照毛主席指示办事,做毛主席好战士,”“打倒美帝国主义及苏联修正主义”等等。

我们农村的农民,各生产队农民群众下地干活,都抗着十几面红旗,旗杆下头有铁叉叉在土里头,旗面在风中猎猎,好壮观。农民在地里干活都要带上红宝书,或“老三篇”。农民们轮流背讼“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愚公移山”等。

小时候没电,没网络,没手机时光也很快乐的。总之,各有各的快乐,各有各的烦恼。你说不是吗?


老腻1


不用在古代,我七十年代中期到农村插队时,村里没通电,更别说电视、手机等电器了。

怎么生活呢?到了天黑,只有点煤油灯度日了。就是煤油灯也是点一会儿,因为,油烟太大,熏得人受不了。

所以,就早早的躺到床上,几个知情闲聊吹牛。

由于我那时是村里的民办老师,晚上还得到学校备课,全校老师都是如此。两个小时在煤油灯下备课。离校后口干舌燥,鼻孔都是黑的。

所以,在农村不到两年,我就毅然决然的回城了。但那一段经历,真可谓刻骨铭心,一辈子也忘不掉。



皛舒


首先,我们离开电视、手机我们照样能够生活。电视、手机从出现到兴起不过数十年。我想有很大一部分人经历过没有电视,没有手机的年代,同样我也经历过,虽然那个时候家里通了电,但是我们所经历的也是提问者所想了解的差不多。

因为没有,所以不觉得重要。那时的我们没有感到电视手机有多重要。晚饭过后,约上三五成群的玩伴,开始了愉快的一晚。天还没黑的时候,我们捉迷藏、打元宝、琉璃球,经历过捉迷藏被抓到的无奈,打元宝输了的伤心,琉璃球颗颗进洞的愉悦,回想起当时,并不觉得这些游戏带给我的快乐比电视手机来的少,只是现在缺了玩伴,少了童心。

大人们的休闲方式在当时的我看来要麻烦的多,无聊的多,或聊家常,或打扑克,或下棋。印象最深的是大人们打扑克,这也是我非常想快点长大的原因,为的就是能像大人们一样,兴起时吆喝声响彻大地。

上面我讲的大多是近代的生活,但是古代时在没电时的生活也大同小异。想想那么多的诸如戏曲之类的传统文化也是经过一个个没有电的夜晚传承下来的。在晚上孩童们玩着属于他们的游戏,大人们回聊家常,会点锣鼓的会来上一帮人唱唱戏,但是这一切的基础都需要一个稳定的社会,百姓能吃饱饭,吃好饭,有了面包和牛奶才会去想精神上的追求,试想在一个动荡的年代,无权无势的百姓晚上做的也只是和家人依偎在一起,想明天能不能填饱肚子。


工男说史


我80后,村里小学四年级修高压电塔,之前电都不稳定,黑天了就出去玩,一个村里前后几条街都是一个家族的,都谁家都有好吃的,有一个表哥来姑家,每天晚上给我们讲故事,好像是陆小凤还是啥的记不得了,或者就到房顶平房上,晒一天热乎乎的,破个毯子躺上热乎乎的,不想躺上就拿根竹竿打蝙蝠,平房的高度跟蝙蝠飞的高度差不多,拿着杆子来回揉,每天都能打到。冬天就到亲大爷家看电视,他家电视机当时村里最好的 彩色的,也挺大,大人都带着半袋花生,边聊着天边剥花生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