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懷天下的詩聖杜甫,為何只為妻子寫下心酸動人的情詩?

《唐詩三百首》裡杜甫的《月夜》一詩,也曾入選當年高中語文課本。他在這首大唐最著名情詩中寫道:

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 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香霧雲鬟溼,清輝玉臂寒。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幹?

翻遍杜甫所作的一千四百餘首詩,大多是憂傷悲憫的情緒,沉鬱頓挫的風格,所以被稱為“詩聖”。他的詩沒有一般大唐風流才子的浪漫,甚至一句男女之間戲謔調笑的話都沒有。

心懷天下的詩聖杜甫,為何只為妻子寫下心酸動人的情詩?

杜甫

要知道杜甫喜歡在詩中,通常挺接地氣稱呼自己妻子為“老妻”《垂老別》:“老妻臥路啼,歲暮衣裳單。”,偶爾不叫老妻,會換一個“山妻”:“理生那免俗,方法報山妻。”口吻活像《西遊記》裡的牛魔王般大大咧咧:“扇子在我山妻處收著哩”,哪裡有一點詩人的浪漫文藝氣息?

明明是杜甫思念妻兒,卻想象成妻子在思念自己,雖與《佳人》相似,言在彼而意在此,但寓意大相徑庭。“香霧雲鬟溼,清輝玉臂寒”這兩句所描寫的是憂心重重,夜不能寐的妻子,頭髮、肩膀難免會被露水打溼的形象,細微地刻畫出了杜甫對於妻子的憐愛及愧疚,默默無聲的真摯愛情。

這首詩簡直叫人難以置信,一本正經的詩聖杜甫居然可以這樣——溫情脈脈地傾訴對妻子的思念之情?於是,當年不少同學從課本上讀到這首《月夜》時,免不了會懷疑

杜甫,總是心憂天下的詩聖,一個滿臉愁容的大詩人,怎會寫出這樣纏綿的情詩呢?

如果人們熟讀了杜甫的詩,並瞭解他的人生之後,其實一點不應奇怪:

首先杜甫是一個情緒敏感的詩人,本有顆多愁善感的心,並非不解風情的木訥之人。

同樣入選課本的《春望》裡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而《月夜憶舍弟》時,感覺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所以僅管那時45歲的杜甫和妻子,已是已婚14載的老夫老妻了,但他們一起忍受著貧寒,也曾經共賞過長安明月,作為情緒敏感的詩人,“孰知是死別,且復傷其寒。”身處困境筆下有真情。

都說貧賤夫妻百事哀,杜甫苦中作樂,唐朝所有大詩人的裡,他是寫妻最多的人。他一生為妻子寫了20多首詩詞,世人因此對杜夫人的形象也最熟悉,原因正在於此。

心懷天下的詩聖杜甫,為何只為妻子寫下心酸動人的情詩?

杜甫

其二,杜甫與妻子是患難夫妻,情義深。

話說公元741年,杜甫已經三十歲了,在長安等人才市場裡不斷投簡歷找工作,依舊前途迷茫之際,決心先成家後立業。杜甫回到洛陽,靠家裡的資助在偃師首陽山下,築就陸渾山莊,迎娶了弘農縣司農少卿楊怡之女為妻,終於脫單了。

大家閨秀的杜夫人小他十餘歲,與世家子弟的杜甫家可謂門當戶對。但她沒有千金小姐 的嬌弱氣息。自她和杜甫結婚之後,生活日益窮苦,未享受過一天榮華富貴。

他們婚後30來年的生活,不是頻繁的別離與擔驚受怕,就是顛沛流離,飽受飢餓和疾病之苦,卻彼此相濡以沫不離不棄。

唐人馮贄《雲仙雜記》載:“杜甫每朋友至,引見妻子。韋使御見而退,使其婦送夜飛蟬,以助妝飾。”


心懷天下的詩聖杜甫,為何只為妻子寫下心酸動人的情詩?

杜甫《集千家注杜工部詩集》二十卷文集二卷 明萬曆年間刻本

說的是杜夫人跟著丈夫受苦,當盡頭面之物,只好蓬頭垢面就出來見客,連客人都看不下去了,讓妻子送她夜飛蟬妝飾一下。

杜甫一直帶著妻兒四處漂泊,相依為命。妻子又為我操心的身體了:“老妻憂坐痺,幼女問頭風”;同悲也同喜,知夫莫若妻:“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杜甫的《北征》,在感慨世事動和蕩民生凋敝的同時,也流露出他對妻子的憐愛和愧疚:“經年至茅屋,妻子衣百結”;質樸笨拙的稱呼,“入門依舊四壁空,老妻睹我顏色同”,卻顯示他們患難夫妻恩愛非常。

心懷天下的詩聖杜甫,為何只為妻子寫下心酸動人的情詩?

一生窮困潦倒的杜甫家庭責任感極強的人,身為人父人夫,卻百無一用是書生,無法解決全家的溫飽安寧問題。從杜甫的詩“世亂憐渠小,家貧仰母慈。”可見兵荒馬亂中,四處漂泊的日子裡,有時全憑妻子維持著。

這使他心存感激,感覺對不住妻兒生出深深的自責。例如《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中:“所愧為人父,無食致夭折”。心中實在有愧杜甫的幸福很簡單,能讓妻子稍稍打扮的體面一點,“粉黛亦解包,衾裯稍羅列。瘦妻面復光,痴女頭自櫛。”

杜甫小小要求很簡單,卻遙遙不可及。唯在成都杜甫草堂,,楊夫人才些許有世家小姐的幸福感覺:“老妻畫紙為棋局,稚子敲針作釣鉤”。因此每當讀到詩人杜甫 《江村》的時候,翻頁都會不自覺地輕一些,唯恐打擾了這對患難夫妻短暫的安寧和幸福。

心懷天下的詩聖杜甫,為何只為妻子寫下心酸動人的情詩?

老妻畫紙為棋局,稚子敲針作釣鉤

遺憾的是杜甫並沒有為愛妻立傳,杜夫人的名字也無從知曉。“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杜甫死在湘江上的小船裡,幸有妻兒守在他身邊,妻若此夫復何求?

其三,杜甫又是個感情專一的詩人。

杜甫終生只娶了楊氏,可謂一生一世一雙人。有人說人不風流只為貧,杜甫專情是因為他總是剛就業轉眼又失業,一生窮困潦倒的緣故。艱難苦恨繁霜鬢,哪有心情戀別家,真的是這樣的嗎?

杜甫的確窮,但不能說他專一全是因為窮。唐朝詩人又窮又花的文人也不少,比如盧照鄰窮了一輩子,也曾在四川移情於一個郭小姐。

畢竟唐朝詩人的社會地位很高,仰慕者眾多。寫詩動不動寫“載妓隨波任去留”的李白,連王安石都看不下去了。這也難怪李白,唐代的才子大都是這樣的。

杜甫作為世家子弟又有不少富貴的朋友,按當時風氣社交應酬時,難免有歌妓舞女相伴助興。從他所寫舞女歌姬的詩中,可以看出並不是沒有機會。

心懷天下的詩聖杜甫,為何只為妻子寫下心酸動人的情詩?

《麗人行》

杜甫對妻子的專情,還可以從他對其他女性的態度表現出來。

與其他熱衷於寫美女的相貌和風情的詩人不同,美人娟娟隔秋水,杜甫幾乎沒有正面描寫出女子的容顏。

諸如《虢國夫人》:虢國夫人承主恩,平明騎馬入宮門。卻嫌脂粉汙顏色,淡掃峨眉朝至尊。

杜甫寫歌妓舞女相關作品有很多,一般表現了她們的華麗衣著和非凡技藝,把她們看做美的化身,給人留下的都是純潔美好印象,大不了說上一句"越女天下白"。

且看他入選語文課本的《即事》一詩;百寶裝腰帶,真珠絡臂韝。笑時花近眼,舞罷錦纏頭。

但更可貴的是,他並不對這種生活感興趣,而且對流連忘返的人還進行善意的規勸。《麗人行》曰:炙手可熱勢絕倫,慎莫近前丞相嗔!

所以詩聖亦情聖矣,自然只對妻子才寫得出這樣纏綿的詩句。

其四,把《月夜》和《述懷》兩詩參照,可看出杜甫推己及人,心憂天下的一慣風格。

公元756年安史之亂爆發,叛軍攻進潼關。七月杜甫獨自去趕到靈武,去投奔肅宗被叛軍捉住送到長安,因他官職卑微未被囚禁。一個月色溶溶的夜晚,杜甫在被圍的長安城中望月思家,想念寄居在妻舅鄜州的家人,此刻更加渴望能和妻子在一起廝守終生。

心懷天下的詩聖杜甫,為何只為妻子寫下心酸動人的情詩?

杜甫《月夜》

亂世之中,他焦心的不是自己生死未卜的處境,而是妻子對自己的處境如何擔驚受怕。妻子尚有兒女在旁,為何也獨看呢?只因兒女未諳世事,怎麼懂得“憶長安”啊!最後兩句表達的是之後回家二人相見,“夜闌更秉燭,相對如夢寐”,正是這對亂世夫妻感嘆。

對於戰亂,杜甫寫下了很多讓人印象深刻的詩歌,他寫下《月夜》半年以後,在《述懷》一詩中說:“去年潼關破,妻子隔絕久”,更深深地感嘆:“幾人全性命?盡室豈相偶!”杜甫的心中不僅僅裝著自己的妻子,更有天下的老百姓。

如果把《月夜》和《述懷》兩詩參照,不難看出杜甫“願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心憂天下的一慣風格:《月夜》“獨看”的淚痕裡,浸透著天下亂離的悲傷,“雙照”的清輝中,更有期盼萬家團圓的理想,入選課本也就不奇怪了。

參考資料:《杜甫傳》馮至 人民文學出版社2014年

《杜甫詩選注》蕭滌非選注,人民文學出版社1979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