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赏析苏轼宋词《卜算子·缺月挂疏桐》?

文学妙语


一、知人论世,以意逆志

赏析诗歌首先应该了解诗人所在的文化背景,了解诗人的生活经历和成长历程,也就是所谓的知人论世,同时也应该了解诗人的创作动力和情绪,诗人往往可以通过文字来抒发内心深处的情感体验,所以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也需要自觉地去感触当时诗人的心绪,也就是所谓的以意逆志。

《卜算子·缺月挂疏桐》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元丰二年苏轼因写了讽刺变法弊端的诗作,以"谤讪朝廷"之罪被投监狱,即著名的"乌台诗案",四个多月后,苏轼被贬黄州,于元丰三年二月一日到达,在黄州待了四年多的时间,这首《卜算子》就作于元丰五年十二月,苏轼被贬黄州寓居定慧院时。

其实初贬黄州时,苏轼理想无法实现,愤懑无从排遣,再加上"疾病连年,人皆相传以为死",思想是极度苦闷的,"诟辱通宵"的狱中生活更使他心灵受到严重的损害,可以说贬谪黄州是苏轼有生以来政治生涯中所遭受的最沉重的打击。但是佛老思想又在苏轼身上起到了不可取代的作用,他从中发现了个体的价值,并将自己的处世的哲学赋予在文学创作之中,因此对于苏轼而言,生活的穷困,不仅没辱折其身,反而点化他领悟生命,自此逍遥洒脱,淡然于世。


二、借物喻人,物我合一

接下来从诗歌形式上进行赏析,陈廷焯《词则·大雅集》评"寓意高远,运笔空灵,措语忠厚,是坡仙独至处,美成、白石亦不能到也。"黄了翁在《蓼园词选》评价为"语语双关,格奇而语隽,斯为超诣神品。"很明显,全诗的中心在于运用象征手法自比孤鸿,上片以空寂意境引出幽人,又以幽人引出孤鸿,同时下片以孤鸿暗合幽人。突然惊起又回过头来,心有怨恨却无人知晓,挑遍了寒枝也不肯栖息,甘愿在沙洲忍受寂寞凄冷的孤鸿形象,正是诗人的自我写照,照应了苏轼的遭际和志向,"人而似鸿,鸿而似人,非鸿非人,亦鸿亦人","惊起却回头"也是一语双关,既可说是孤鸿被惊起而回头,也可说是"幽人"猛回头,"有恨无人省"一层指表面意思的孤鸿因无故被惊起,故心怀怨恨,无人理解,另一深层意思即指自己被贬谪黄州时的孤寂处境,误解和失意无法排解。风格高峻隽永,主客体浑然一体,寄意遥深。

三、孤高自许,超脱不俗

最后就是把握诗歌的内容和意蕴,黄庭坚《山谷题跋》评价此词"语意高妙,似非吃烟火食人语,非胸中有数万卷书,笔下无一点尘俗气,孰能至此"。这很大程度上在于这首词的词旨,前面也有提到,苏轼借孤鸿形象来进行内心独白,倾诉自己的处境和无人理解自己的苦衷,试想,在漏断人静的月夜,凄冷萧索中唯有幽人与孤雁独行,幽人是诗人自己,孤雁亦是诗人自己,充分体现了诗人内心的苦闷彷徨,但即便这样,也依旧"拣尽寒枝不肯栖",不肯随人俯仰,宁愿忍受"寂寞沙洲冷"的孤独,把这种高洁人格展现得淋漓尽致,确无世俗凡尘之气,实为写景寄怀,托物寓意的上乘之作。


一往文学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在古诗词中,苏轼恰似一只孤寂落单的飞鸿,何枝可栖,人生得意?

《卜算子 黄州定惠院寓居作》

(宋)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1 公元1079年,突遭逮捕,险遭杀头,乌台诗案后,苏轼贬任黄州团练副使,这首词抒写苏轼贬居黄州后幽独寂寞,忧生惊惧的作品。

上阕:残月,疏桐,漏尽,幽人,孤鸿,两相望。

残月冷辉,疏叶梧桐,滴漏断尽,已夜深人静,寒冷凄清!

月下,谁徘徊?“谁见”的反问,将一个孤独落寞的幽人推到了我们面前,他在自叹,谁见我幽居之人寒夜难眠,谁见寒秋深夜独自往来的我,正是像那半夜惊起的飘渺孤鸿影啊。

幽人,孤鸿,其类虽异,其心则同,幽人是孤鸿,弧鸿即幽人,互喻叠映,托物言志。仿佛看到那个一向洒脱的苏轼无人之境中独自垂泪悲怆的背影,让人怜惜心疼!

下阕:惊起,回头,拣枝,不栖,落寞且孤傲。

一只孤鸿南来北往,飞东飞西,夜深寒凉,独栖冷洲。

月下,孤鸿为何有枝不依?被惊起的孤鸿不断回头,却拣尽寒枝,不栖息,化用曹操“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何依”,这是对孤鸿不将就有立场的赞许!孤鸿的回头恰被词人所见,牵动了词人的隐痛,那只孤鸿是自己啊,为官数载,坚持操守,夹在两党之间,不愿放弃立场,正如孤鸿宁可寂寞栖息冷沙洲,这是词人一直坚守的落寞中的孤傲,处境凄凉中的奇志,这一份倔强与不屈,才是真正的苏东坡!

2 全词明写孤鸿,暗喻自己,托物言志,人鸿合一,不即不离,语语双关,意境偏冷,人格偏高,冷峻奇幽中自有词人的高洁自许,孤高傲岸!

确实当得起黄庭坚至评“语意高妙,似非吃烟火食人语,非胸中有数万卷书,笔下无一点尘俗气,孰能至此?”


一绿浮芳


《卜算子》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赏析:这是一首咏物词。作于元丰三年词人贬居黄州其间。词人托物言怀,借月夜孤鸿这一形像表达了他孤高自守、矢志不移的情怀。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首二句写夜景,用"缺"、"疏"、"断"几个字极力渲染出一片凄冷孤寂之境,为幽人、孤鸿的出场作铺垫。

"时见幽人独往事?缥缈孤鸿影“,川幽人"和"孤鸿"这两个意像对举,说明那独自往来的幽人正如同那孤高的大雁,写孤雁正是写自己,富极像征意味和诗意之美。

"惊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明写孤雁,暗写自己。写出了词人的忧谗畏讥的心境以及不被人知的怅恨。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这里写孤鸿的遭遇不幸,它自守在寒冷的沙洲,即使有高枝可以栖息,它却拣来拣去,"不肯栖“,心中怀有无限幽恨。

下片词人以象征手法以孤鸿自况,通过写孤鸿的遭际,表达了自己贬谪黄州时期的内心孤苦及不甘于流俗的情怀。

这首词词境与心境一致,达到了一种高妙的境界,正如黄庭坚所说:"语意高妙,似非吃烟火食人语,非胸中有万卷书,笔下无一点尘俗气,孰能至此!"


刘楚云817


↑↑ 关注【文学名句】温暖情怀的文学,动人心坎的名句 → 记得点赞

《卜算子》

宋·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此词作于元丰五年(1082)十二月。当时,苏轼谪居黄州,住黄州定惠院。初到黄州时,“亲友绝交,疾病连年,饥寒并日,人皆相传已死”(《谢量移汝州表》),身处寂寥贫苦的困境之下。然而,苏轼仍不屈节从俗,保持自己的高洁品格。这首词,真实地反映出了他此时的心态。


词一开始,就烘托出了一种静穆的气氛和清冷的意境:明月不圆,梧桐稀疏,夜幕之下,幽人彳亍。孤鸿寂寞地翩翩飞动,面对苍茫的大地,身寄何处?词的下阕,则集中写孤鸿,以鸿比喻作者自己。孤鸿居而安,是因为没人发现自己的存在,自我价值得不到实现。但孤傲的节操,使它不愿意栖息在高高的树枝上,却宁愿落在江洲的苇丛之中,洁自自好。


很明显,上阕写鸿见人,下阕写人见鸿,虽各有侧重,人与鸿却是无间的,人而似鸿,鸿而似人,非鸿非人,亦鸿亦人,人与鸿融为一体,达到了极致的境地。可以说,词中的孤鸿形象,正是作者旷达的胸怀与孤高性格的真实写照。很难理解,一只孤鸿,在凄清冷寂的月夜,不肯高攀栖于寒枝之上,而宁愿宿于荒凉的沙洲之上。但我们只要结合苏轼本人政治生涯,既不肯俯就王安石,也不肯屈从司马光等人的一系列事实,那么,孤鸿的这种行为,不正是表现了他宁肯好自为之,也不愿苟合取容的处世态度吗?这正是“拣尽寒枝不肯栖”的最好注脚。


关于这首词的本事,有种种传说,其中有两种较有代表性。沈雄的《古今词话》引《女红余志》说:“惠州温氏女超超,年及笄,不肯字人,闻东坡至,喜曰:‘我婿也。’日徘徊窗下,听公吟咏,觉则亟去。东坡知之,乃曰:‘吾将呼王郎与子为姻。’及东坡渡海归,超超已卒。葬于沙际。公因作《卜算子》词,有‘拣尽寒枝不肯栖’之句。”黄蓼园《蓼园词选》说:“此东坡自写在黄州之寂寞耳,初从人说起,言如孤鸿之冷落,下专就孤鸿说,语语双关,格齐而语隽,斯为超诣神品。”从词本身看,可以断定,孤鸿不可能是温姓女子超超,词的深蕴内涵,远远超出对一个女子思念和怀恋。前说明显牵强附会。黄蓼园之说是可信的,语意双关,孤鸿实是自喻。


你喜欢苏东坡哪些诗词?留言说一说

关注【文学名句】遇见动人语言是美妙的缘,总有贴心文字温暖着你我

↓↓ 记得点赞,喜欢就分享和收藏 ↓↓


文学妙语


苏轼的这首词,写于黄州时期,其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这首词反映了他这一时期的心境。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宋·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词的标题是《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定慧院,在现在的湖北省黄岗县东南。苏轼初贬黄州时,寓居于此。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漏,古人计时用的漏壶。漏断,夜终止,亥时,一日的最后时刻,即深夜。

残月挂在萧疏的桐树上,夜深人静,为后文孤鸿的出场作铺垫。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在这夜深人静的时候,幽人独自往来,无人看见,仿佛那缥缈的孤雁身影。这里既可以是把幽人比作孤鸿,也可以是将孤鸿比作幽人。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突然惊起回过头来,内心的幽恨却无人知道。挑遍了寒枝也不肯栖息,甘愿在沙洲忍受寂寞凄冷。

读完全词,我们感受到的是词中幽寂孤清的意境,我们分不清词中说的是幽人,还是孤鸿,但是我们感受到了词中的孤独,感受到了词中的凄惶,感受到了词中那孤高的心境。


苏轼的学生黄庭坚评这首词时说:“语意高妙,似非吃烟火食人语,非胸中有万卷书,笔下无一点尘俗气,孰能至此!”

答者:谢小楼


谢小楼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这又是一首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后所作的一首词。这首词,借孤鸿抒发了苏东坡在黄州的处境和心境,全词说了两个事,一是我很高冷,二是你们都是辣鸡。

乌台诗案

当年因为王安石变法,苏轼从中看到了一些弊端,就上书给皇帝说了这个事儿,此外他还在一些诗文中发发牢骚,抨击新法,这一来,就触怒了新党,以一些莫须有的罪名,让苏轼遭到了牢狱之灾。

在宋朝,苏东坡以前,还从来没有人因言获罪,苏东坡也算是开辟了一个新时代。

所谓乌台,就是御史台,这里种满了柏树,又称柏台,柏树上多乌鸦筑巢,故称乌台。一般来说,到了这里就基本上等于判了死刑,苏轼在狱中甚至写下了绝命诗,当然,最后经过多方营救,苏轼留下了一条命,被贬黄州,从此开始了他的被贬生涯,也开启了他文学上的巅峰。

黄州·定慧院

文学上的幸运,总是跟现实的不幸同时发生。有人说国家不幸诗家幸,就是这个意思,你看杜甫,唐朝的不幸,造就了他“诗史”的传奇,苏东坡也一样,他个人的不幸遭遇,反倒成就了他文学的巅峰。

在黄州,苏东坡写下了《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千古名作,而在这首词所发生的黄州定慧院,苏东坡也留下了不少佳作,此篇是最出名的。另外他还有诗《寓居定惠院之东,杂花满山,有海棠一株,土人不知贵也》,还有文章《记游定惠院》。

难怪东坡晚年会感叹道: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前面我们已经说了这首词的写作背景,对苏东坡当时所处的境遇有个初步的了解,再来读这首词,就会容易很多。这也是我读诗词的方法,先了解创作背景,只有这样,才能把自己代入其中,去体会作者的心情。

上片写景,是夜深在院中所见到的景色。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月是缺月,桐是疏桐,漏是古人计时用的漏壶,漏断,意思是漏壶中的水都滴尽了,说明是深夜,人们都已经安静地睡去。起笔两句一下就渲染出清虚寂静、万物无声的环境。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有了前两句的铺垫,引出这句幽人出没,就顺理成章了。幽人,就是幽居的人,他在月光下无声徘徊,就像一只孤单的鸿雁,独自飞在天上。

从幽人联想到孤鸿,那幽人的心境,独来独往、孤高自赏,不正如缥缈的孤鸿只影一样吗?

这两句,通过孤鸿影,实际上是用诗意赋予了幽人超凡之感,孤鸿即幽人,幽人即苏轼。

下片已经分不清是写孤鸿,还是写人了。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到底是谁惊起?孤鸿还是幽人?不知道。我们只能知道,当你十分孤独的时候,想回头去寻找人群,往往得到的是更多的孤独。因为有恨无人省,知音难觅,没有人能真正理解你的孤独。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孤鸿在寒枝间飞来飞去,却找不到一枝能让它安心容身的寒枝,只好在这寂寞的沙洲中度过寒夜。

对幽人来说,又何尝不是呢?他有高枝可以攀,可以借此飞黄腾达,但是他不愿意,因为那些高枝,让他心寒,是他面临的寒枝,所以他和孤鸿一样,选择了寂寞偏远的黄州,做一个被遗弃的贬官,默默度过一个个寒夜。



也可自话




首先,我根据自己理解翻译一下:

稀疏的梧桐枝丫上,一轮残月冷冷清清的挂在上面,些许凄凉。不知何时,漏壶水尽,在不知不觉中没了声息。此时已是夜深,人们也都安静下来,步入梦乡。可是,那独自幽居的人,却在月下庭院中不住徘徊。就像飘渺高飞的孤鸿一样,只有瘦长孤影相伴。



长叹一声,自己不就像那孤鸿一样吗?惊起回首时,青春不在,早已鬓角染霜,心中的愁怨离恨又能向谁诉说呢?可这又能怪谁呢?那孤鸿就像自己的化身一样,月下诸多寒枝不肯驻足栖息,却独自把灵魂安放在,那寂寞凄冷的沙洲里。



【赏析】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词作。这首词上片以鸿喻人,下片以人比鸿。整首词是借着凄清月下的孤鸿为引,进行了抒怀。词中流露的是诗人那种孤高、不愿染尘埃的一种心境。借物比兴,以景抒怀,借物喻人,情景交融,寓意深刻,韵味流长,内涵深厚,风格独特,可以说是词中的绝佳名篇。



苏轼在被贬黄州后,独自身处异乡,无亲无故,无依无靠,自己的生活都成问题。但是诗人仍旧以自己乐观豁达的心态,通过自己努力,让生活更加美好,度过各种难关。即便如此,但他心灵深处的那种寂寞、那种孤独,还是别人无法想象、不能理解的。



上阕写的正是诗人深夜独自在院中徘徊时所见的景象。“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营造出枯寂的氛围,为接下来出场的“孤鸿”作出铺垫。接下来的又是神来之笔:“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是多么的含蓄,但又包含着道不尽的凄凉!诗人以超凡脱俗的笔触,描绘出孤独的情景。



下阕中,诗人把孤鸿与人同写,凄凉中透着唯美。“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多么真实的写照,多么灵动的借喻!寥寥几字,道出了无尽的孤苦,让人情何以堪呀!“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更是写出了人生沉浮不幸后的感受,自己高洁不随波逐流,却不被欣赏,落得被贬的下场。言简意赅,艺术高超,境界高雅,生动传神! 此词可以说是卜算子词牌的最佳之作!


无尘影视


下面一字一句的来。

缺月挂疏桐。缺月,疏桐应该都是实写。为什么这么说?单独说?强调说?因为这涉及到文人写作的习惯。

我认为大多数人作文都不是一五一十老实巴交的交代,往往虚笔多于实笔,往往根据表达需要铺排景色。因此,诗人对于自己的作品更像是导演,而不是演员;更像是造物主,而不是芸芸众生。他们会根据心情的需要,意境的需要随意布置场景,更换道具。具体到本首词来说,缺月、疏桐、孤鸿、寒枝、沙洲,都是真实存在的吗?未必。



先来看这首《卜算子》的创作时间、背景,其他答友已经考据了——时间:1082年12月至1083年初;地点:黄州定惠院;背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

我们知道“梧桐一叶落而天下知秋”,所以冬春之交的梧桐一定是疏桐,意为梳枝,也即后文的寒枝,就是掉光了叶子的秃枝。有些人解释为稀疏的梧桐树,这是不确切的。当然就现实中来说,梧桐树确实没有密植的,但这样一解释,诗意全没了。

那么缺月呢,先从统计学方面来说,一个月当中,缺月出现的概率比圆月要大得多。再来分析一下苏大导演的内心想法,圆月挂疏桐?no,no,no。圆月的不要。这不是我们这部剧,哦,这首词的需要。所以,卡擦,削去一半,圆月变缺月。

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

苏轼给人的感觉一直是乐观旷达的,但是人初静,独往来是什么鬼?诗人内心的苦闷又有谁能理解。正是“有恨无人省”。为什么苏轼诗词书画文章中,那么多禅机禅意,正是他排遣愁闷的需要。人总是有需才抱佛脚,得意自惬不理佛,心无暗鬼不理佛。苏子一生不得意,所以近佛。

幽人,此处我与他人看法不同,幽我理解为囚。苏轼此时的行动受到很大的限制,实际就是幽禁,软禁。我们从他的“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引起多大的波澜就可以看出,他一旦脱离庙堂之上监视的视线,马上就会被当做逃犯寻访。所谓幽人,不过诗人的自我宽慰罢了。这样风雅一些而已。而且幽囚相通,左右都不为错。

所以是谁看见了诗人夜深人静,独在户外,负手徘徊,愁思不展?只有那“飘渺孤鸿影”。此外更无人,唯有一人一鸿相吊。

我奇怪的是,后人评此词都言:上片写鸿见人,下片写人见鸿。为什么许多解释却把“幽人”释作孤鸿。



惊起,回头,写实写虚?是否暗指词人对自己在政治上的觉悟、惊醒。事先不分明,事后猛惊醒。回头思之再,不悔此一生。心事天不明,有恨无人省。长夜独彳亍,相吊孤鸿影。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拣字形象干练若斯。表明了作者不畏凄苦,绝不趋附屈服。同时似也有意表明我对你们一视同仁绝不厚此薄彼的意思。呵呵,一家之言,一家之言。

有人说,此词表达作者洁身自好,蔑视世俗的高洁品质。我觉得稍有偏离。更准确的是表现了作者不被理解心中愁闷难以释怀的心情,以及宁折不弯的志向。

最后我不解的是,缺月、疏桐、寒枝,这些上文都解释了,沙洲也没啥好说的,唯独孤鸿,会在冬天出现吗,会在深夜飞舞吗?我没有这方面的常识,还请有见识,有兴致,有空闲的高才达友相告!!!

据我看来,如果常识告诉我们,这种环境下孤鸿不会出现,那么诗人或许只是以孤鸿自喻,什么人即是鸿,鸿即是人,人鸿一体就是曲解。而词人颇有“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意味了。


素衣山容瘦


苏轼,卜算子:缺月挂疏桐 ,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 ,飘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 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 ,寂寞沙洲冷。

这首词写于元丰五年(1082)冬,时苏轼被贬黄州。

词的上片写鸿见人,下片写人见鸿。人而似鸿,鸿而似人,非鸿非人,亦鸿亦人。这就是这首词所表现的艺术形象的特点。托鸿以见人,是作者用意所在。弧鸿表达了作者孤高自赏,不愿与世俗同流的生活态度,实际是反映政治上失意的孤独和寂寞。词写得比较清冷,静中有动,寓意深长。作者运用比兴手法,描绘了一个萧索、冷落的环境,细腻的刻画了孤鸿的神情动态。


陈年往事1222


《卜算子·缺月挂疏桐》

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词约公元1083作于黄州定慧院时,苏轼刚刚经历过贬谪和离散。“乌台诗案” 几乎使他丧命,在狱中他甚至都想到了后事,乌台诗案后苏轼的写作风格也发生了变化,乌台诗案前他的诗大部分都是直抒胸臆的,乌台诗案后苏轼更加成熟了,密州出猎这类豪放之词很少了,在这首词中,苏轼借月夜孤鸿这一形象托物寓怀,表达了孤高自许、蔑视流俗的心境

上阕通过人、鸟的对应,将幽人比作孤鸿,转承下阙,下阕借孤鸿飘零失所,顾影自怜,却不肯择梧桐而栖的形象,表达了自己不肯随俗沉浮的高洁品格,孤鸿与词人一样,都不想屈附俗意。这不是一种清高,而是一种不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