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丹称霸二百多年,为什么消失的无影无踪?其主要原因?

用户263440581689目及


宋朝的北边有一少数民族政权叫做契丹(后更名为辽国),一直存在了两百多年,而且当时的契丹国力也非常强盛,并且是同时代和宋朝并存东亚大国之一,影响力也非常大,比如斯拉夫语系里中国这个词的发音就是“契丹”,这个现今消失无影无踪的民族在八百多年前辉煌了二百多年,究其历史原因有两个重要原因。

一.契丹统治阶级内部強盛兴衰,从唐朝开始经历了学习中原文化认知中原文化的历史进程,吸收中原政治体制改革和守旧的斗争,最终改革派控制了契丹政权,确定学习汉政权体制,习汉文化,种桑麻,创造自己文化文字体系,这是一个善于学习自我发展的民族,造就一个具有游牧民族的特性又溶和汉先进文化新兴国家,契丹自己建立了一套完善的契丹政治体系,建立了以契丹民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奴隶制国家,建囯号“契丹”。这个国家的疆土强盛时期,疆域东到日本海,西至阿尔泰山,北到额尔古纳河、外兴安岭一带,南到河北中部的白沟河,国运209年。

二.北宋时期契丹占领统治了燕云十六州的富饶的农耕地区,大量先进中原农业生产技术和农业人口对契丹来说天赐良机,农耕地区的丰富的物产经济,成了契丹政权依托燕云十六州地区的税赋,使这个定无所居的游牧民族有了自己强大的国防和军队,国家建设得到了充裕资金给养供应,契丹的草原游牧的军队得到了稳定的供给,契丹就成了西北地区最強盛游牧民族,用农耕地区收来的税养草原上的军队,在用草原上的军队来统治保卫农耕地区,有了强大的军队保卫农耕地区的农业生产,稳定经济来源供养军队和国防建设,契丹的国力得到巩固和飞跃的发展,使得契丹周边的宋朝和小囯无法撼动契丹政权,加上契丹政权和宋朝为了自己休生养息的战略考虑,仃熄战争使双方贸易文化交流来往密切,宋朝得于苟延残喘两百年,所以契丹政权可以存在两百多年的原因,至于契丹在二百多年后突然消失得无影无踪,至今考古学一大迷底,有待于新的考证和发现。


Wildemess


契丹是中国古代非常重要的少数民族,他们建立的国家叫做辽国,建国时间非常长,也可以说是辽朝。契丹对我们中国乃至世界历史影响非常大。说契丹消失的无影无踪,主要原因是对契丹关心不够多。契丹对今天的影响随便举三个:

1、俄语的契丹代指中国。契丹所在时代位于元朝之前,虽然当时美洲国家还不认识我们中国,但是通过丝绸之路中国影响已经过了中东,到了欧洲,比如说东欧的俄罗斯。在斯拉夫语系中,中国一直都是契丹的发音,表示在契丹时期,契丹就是代表中国。我们知道今天联合国五常中,主要语言为中文、英语、法语和俄语,什么日语德语韩语西班牙语在国际上地位远没有以上四种语言重要。而俄语的中国被叫做契丹,英语和法语的中国源自秦国(也有说瓷器,不深究),可见从某个角度来说,契丹对外国人的影响力和祖龙的秦国一样意义重大。但是有多少中国人注意到这件事,这是个很重要的问题。

2、契丹发源地是东北。本质上,契丹上承鲜卑,下启满族,是一个中国古代非常重要的民族,对其他少数民族建国影响巨大。契丹建立的南北面官制度对中国影响非常久远,它的含义是在辽国,少数民族由北面官管辖,汉人由南面官管辖。我们可以看到清朝管辖也有这样明显分开的样子,清朝对于蒙古、西藏和汉人的管辖完全不同,其精神内核就是南北面官。在清朝,民族没有那么多,很多其他女真都被认作满族,其中就有达斡尔族。今天血缘DNA和考古发现,达斡尔族就是契丹族血缘后裔。在有清一代,皇后可以是满族,也可以是蒙古族,其中满族就包括达斡尔族,比如溥仪的皇后婉容就是达斡尔族人。所以可以认为,今天的满族,在历史上,是以和亲的方式,将其他少数民族融合到皇族中,其中就包括达斡尔族和蒙古族。这是清朝统治稳定的重要原因。

3、耶律大石。耶律大石的历史地位能和耶律阿保机相提并论,因为耶律大石建立的西辽,实现了中国对于丝绸之路的继续控制。在西辽疆域,有一座重要城市,叫做碎叶城。在西辽建立前几百年,有个盛唐诗人在此诞生,他叫做李白。碎叶城在中国境内有四个时期,一为唐朝,二为辽朝,三为元朝,四为清朝。所以契丹的历史对于我们中国非常重要,否则这么重要的地理和历史的丢失,对中国影响巨大。比如今天土耳其就和中国争西辽的归属权,他们认为西辽属于土耳其的主要原因是中国不承认西辽历史。其实中国很在乎这段历史,只是知道的人太少了,需要大量普及。

综上所述,契丹对中国的影响巨大,是中国北朝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实有很多历史资料我们没有认真分析,都尘封在史书中,需要我们挖掘。


梦香寒冰


强大的契丹人辽国,是如何一夕之间消失得无影无踪呢?

辽国鼎盛时期,不仅占据了中国古代河山的一半,而且在当时许多欧洲国家眼中,辽国也成了超级大国。然而,这个强国的结局却出乎所有人的意料。不仅这个国家崩溃了,而且所有的契丹人也随之消失了。辽国的强大状态被摧毁了。罪魁祸首不仅是一个部族而且还因为一只叫做海东青的鸟。我们都知道,契丹人从小就在马背上长大。他们特别喜欢骑马狩猎。而海东青凶猛矫健,是狩猎中最好的助手。


当时辽国皇帝祚帝非常喜欢这个鸟,认为它是草原王者的象征。于是他一遍又一遍地派遣使者到女真部落去请求海东青。但是,如果你想要鸟就要鸟,没有意识到派去送信的人个个都是荒唐至极。当到达女真部落的时候,看到了漂亮的女孩,不管他们是否结婚,不管他们是什么身份,或者他们愿意不愿意,都强行让人家姑娘陪自己玩。当女真人部落的人看到这个场景时,他们真的上气不接下气。然后他们认为他们已经被辽国压迫了这么多年,强迫他们送钱和礼物。最后,还是被别人欺负到头上。因此,他们个个都是非常恨辽国,于是他们就暗自卧薪尝胆。苦练精兵,三年之后终于建立了属于自己的国家金国,开始起兵反辽了。


一个刚刚兴起的金国,即使你训练得再多也不会强到哪去。他究竟是如何铲除比他强几十倍的辽国的呢?当时的金国皇上完颜阿骨打是一个深谙权谋的人。他当然直到要打败辽国肯定不能硬碰硬,所以他就与宋朝达成了一个协议,一起灭掉辽国。但是呢辽国的皇帝明明知道金国准备造反,但是还是每天就知道吃喝玩乐,完全不上心。直到金兵直接拿下了辽国的好几个城池,才意识到应该好好的镇压一下了,但是要怎么镇压呢。


当时,大辽王朝与以前不一样。皇帝不仅行为荒谬,而且他的部下也心怀邪恶的意图和反叛的思想。所以金兵起义后,几位不守规矩的大臣说:“真龙大帝,只要到前线散散步,叛乱分子就一定会不战而败。”天祚帝从小就生活在温室之中。他从未见过战争的真实面目,所以当其他人煽动他时,他认为他是对的。他真的跑去前线。为了彰显自己气势,他带了70万名士兵去金国与20000名士兵对战。可以说,辽国35打1个。那一天,他再也赢不了。事实上,天祚帝一到战场,就听到一个令人吃惊的消息,宫廷里有叛乱的官员,他们建立了另一个大辽政权。当天祚帝知道这个消息时,他惊慌失措,无法与金王国作战。于是他从前线返回,撤回来平叛耶律章奴的叛军。


结果,金军趁机涌入。将伟大的辽王朝,光荣200多年,由于在窝里斗,被金兵的两万兵马轻轻松松的消灭了。最奇怪的是辽朝被摧毁后,150万契丹人一夜之间就消失了。因为金人很恨辽人,所以啊,打败辽后,他们下令杀掉所有反抗金国的契丹人。存在了百年的强国辽国,就这么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许都风采


  契丹源于东胡鲜卑,与同样说蒙古语的室韦、库莫奚是同族异种。契丹兴起之时,是以北方王者的姿态见诸于史书。辽国的建立者耶律德光在汴京登基称帝建辽。

  辽国幅员辽阔,强盛时期疆域东到日本海,西至阿尔泰山,北到额尔古纳河、大兴安岭一带,南到河北中部的白沟河。

  而且辽国创造性的搞“一国两制”,为了保持自身的民族性将游牧民族与农业民族分开管理,因俗而治,开创出两院制的政治体制;并且创造了契丹文字,保存自己的文化。包括另外的“五京”制,五部表现出其灵活的治国策略。而且辽朝的军事力量与影响力辐射涵盖了西域地区。

  辽国被后来崛起的金国灭亡后大部人契丹人选择了归顺金国,受到了金国的严格管制。

  金国毁灭了契丹文所写的全部书籍,严禁契丹人学习契丹文,契丹人只能被迫接受现状,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融合,契丹人逐渐融入了金国社会之中。当然也有一小部分人选择了转投周边的南宋、西夏等国,融入了汉族和党项人当中。

  蒙古崛起之后,金国灭亡,契丹人又开始跟随蒙古人四处征战,著名的如耶律楚材。元朝灭亡之后,一部人契丹人也跟随蒙古人北迁,重新过起了游牧民族的生活,形成了如今的达斡尔族。而另一部分没有北迁的人,则分散在了中国各地地方,并逐渐和当地的民族相融合。

  他们也将自己的姓氏进行了改变,比如耶律姓氏的人,一般改为刘姓。一部分留在云南地区的契丹后裔则分别改为了阿、莽、蒋等姓氏,也有人改成了萧姓和石姓(“在元朝落藉云南的契丹族将士的后裔,约有十五万人”,分布在云南保山地区、临沧地区等处,以阿、莽、蒋、杨、李等为姓。据这些人的家谱记载与碑刻资料,证实他们是契丹人后裔。如《阿公碑文原序》载:“公原籍乃辽东人氏,宋末(南宋末)时公之先祖(阿)保机”)。

  辽国被金灭亡后宗室耶律大石西奔建立了西辽。西辽建都中亚,耶律大石号称“菊儿汗”,并击败了塞尔柱帝国联军,称霸中亚,威名远播至欧洲。因此在唐朝灭亡后中亚、西亚与东欧等地区更将辽朝(契丹)视为中国的代表称谓。

西辽最后也亡于蒙古。跟随耶律大石远走中亚的契丹人最终接受了伊斯兰文化,逐渐融入到了中亚民族当中。


赵燕云


契丹的本意是"镔铁",也就是坚固的意思。这是一个剽悍勇猛的民族。早在1400多年前,契丹作为一个中国北方民族就已经出现在《魏书》中。他们兵强马壮,骁勇善战。一位名叫耶律阿保机的部落首领统一了契丹各部,于公元916年建立了契丹国,947年改国号为大辽。大辽王朝最强盛时期,曾经雄霸中国半壁江山,疆域北到外兴安岭、贝加尔湖一线,东临库页岛,西跨阿尔泰山,南抵河北和山西北部,可谓气壮山河。


契丹王朝在中国北部持续存在了200多年,与宋朝形成南北对峙的格局。在此期间,中国中原地区通往西方的丝绸之路被阻断,以至亚欧大陆中西部国家误以为整个中国都在契丹的统治之下。于是,契丹成了全中国的代称。马可波罗在他的游记里第一次向西方介绍东方时,就以契丹来命名中国,时至今日,在斯拉夫语国家中,仍然称中国为“契丹”。在中国,几乎家喻户晓的《杨家将》,讲的就是1000年前,宋朝军队在杨家将率领下与强大的契丹军队激战沙场的故事。


契丹民族不但创造了强大的军事王国,而且创造了灿烂的文化,辽寺和辽塔就是其文明程度的体现。至今在黄河以北地区保存下来的古佛寺和佛塔,有的始建于辽代,有的在辽代翻修过。它们巍峨雄伟,历经千年风雨依然坚固挺拔。尤其山西省应县的释迦塔,是全世界现存最高最古老的木结构塔式建筑,历经多次地震而不毁。不难看出,创造如此辉煌文明的民族,一定有着相当的经济基础和雄厚的工程技术力量。同时,也可以看出契丹王朝对各种文化兼收并蓄,除了大量吸收中原汉族人才以外,还通过和宋朝的贸易获得先进的生产技术。契丹这个马背上的枭雄,确实在中国北方开创过一派繁华的时代。


然而,如此一个强大的民族,竟如同过眼烟云一般在天边的地平线上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文妹影视娱乐


契丹人建立了大辽国,历经200多年历史。1125年被蛮金所灭。1218年耶律大石所建西辽被蒙古所灭。1222年西辽贵族在今伊朗建立了小政权后西辽,后又被蒙古所灭。从此契丹民族彻底退出历史舞台,契丹融入其他民族。



五道杠劳模


导语

说契丹称霸二百多年有点言过其实了,就连《辽史》自己都说:“辽之诸帝,在位长久,令名无穷,其唯圣宗!”,也就圣宗朝实现了宋、辽、西夏三足鼎立的局面,其他时间契丹还是相当被动的!

究其原因还是其社会制度的原因,按钱穆老先生的说法就是缺少文化教化!

01契丹的起源与发展

  • 起源:公元388 年,北魏太祖道武帝拓跋珪和宇文部的战争使落难的宇文部分裂为库莫奚和契丹两个部族。契丹游牧于西拉木伦河流域。至北魏世祖太武帝拓跋焘太延三年(公元437 年),契丹遣使朝献,首次被载入史册。此时的契丹是以奴隶社会的形态存在的。
  • 发展:大约在5 世纪中叶到6世纪中叶一百多年的时间里,契丹都是以古八部族联盟的形式存在于北部地区角落里缓慢、艰难的发展。之所以以联盟的形式存在,是为了抵御强邻侵袭而抱团取暖。因为此时,他们东邻早已封建化的高丽,西、南、北皆有强大的游牧民族。然而,正是他的弱小与无感,才获得了不错的发展空间与时间。

02契丹的崛起与衰败

  • 崛起:在世界上偏安一隅安静的发展历程中,隋唐时代的对外政策可以说促进了,刺激了契丹的快速发展,也使得契丹有了足够与中原文化的接触时间。这期间无论是契丹贵族与中原朝廷的交流,还是因为战争导致的契丹与中原人口的流动,或多或少的使得契丹民族的汉化历程,或者说受文化的教化程度逐步加强。这是契丹能够崛起的根本原因。至916年,耶律阿保机建辽称帝,契丹正式以国家的形式开始存在!
  • 衰败:辽历经九帝,共209年。如果再加上耶律大石的西辽至1218年,总共近三百余年的历史。如果打开《辽史》看到最多的应该辽皇族内部之间的斗争,杀妻灭子的内乱多次上演。历史的巧合之处往往是内乱先作而外患随至。

总结

西辽的灭亡,是辽以国家形式的彻底灭亡。题主所说消失的无影无踪,这是不符合历史史实的。契丹族人经历几个世纪的发展早已与其他民族融合在一起,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契丹族的南征北战,也为我国的多民族发展贡献了较多的力量!


活着就是一种情怀


这样要深入的了解历史,他不是消失了,只不过是融入了大中国了。你各种资料看就能发现。


引入别的资料认真的拜读你就会发现不是消失了只是融入了


契丹族(英语:Khitay)为中国古代游牧民族,发源于中国东北地区,采取半农半牧生活。早期分契丹八部, 唐初形成了统一的大贺氏联盟。唐太宗以后,唐置松漠都督府,赐姓李。大贺氏联盟瓦解后,契丹人又建立了遥辇氏部落联盟,依附于后突厥汗国。天宝四年(745年),后突厥为回纥所灭,此后百年间,契丹人一直为回纥所统治。 唐末,契丹首领耶律阿保机统一各部,于后梁开平元年(907年)即可汗位,神册元年(916年)称帝,国号契丹。大同元年(947年)辽太宗改国号为辽, 统和二年(984年)又改称大契丹;咸雍二年(1066年)复号辽。

天庆五年(1115年),女真族建立金朝。在金军的进攻下,辽朝于保大五年(1125年)灭亡。西辽延庆九年(1132年),耶律大石称帝,史称"西辽",又称"哈喇契丹",成为当时中亚地区的强国。西辽于金兴定二年(1218年)为蒙古所灭。 契丹人髡发,服装通常为长袍左衽,圆领窄袖。契丹人住所为毡帐,皇帝的御帐称为捺钵。随着辽国的灭亡,契丹人逐渐融入了其他各民族,还有少部分演变为今日的达斡尔族和云南的本人。


由于金帐汗国自13世纪至15世纪长期是欧洲的霸主,而蒙古人称中国北方为契丹,后该词泛指中国。在一些国家的语言例如俄语中至今犹称中国为"契丹"。在俄语、希腊语和中古英语中把整个中国称为契丹(读音分别为Kitay,Kita1a,Cathay),在穆斯林文献中常把北中国称为契丹(Khita,Khata),相传哥伦布航海的目的就是找寻传说中的契丹。对于契丹族的起源,相传北方大草原流淌着两条河,一条从大兴安岭南端奔腾而下,契丹人称其为西拉木伦河,亦称"黄水",文献上写作"潢河";另一条河自医巫闾山西端而来,名为老哈河,亦称"土河"。契丹民族就兴起于西拉木伦河和老哈河流域。这一地区民族的迁徙、融合呈现出十分频繁复杂的状态。

契丹人关于自己始祖有这样的传说,一位久居天宫的"天女"倍感天宫的枯燥寂寞,她驾着青牛车,从"平地松林"沿潢水顺流而下。恰巧,一位"仙人"乘着一匹雪白的宝马,从"马盂山"随土河一直向东信马由缰。青牛和白马,在潢水与土河的交汇处的木叶山相遇了。天女和仙人,叱走青牛,松开马缰,相对走来。两人相爱并结合,繁衍生八子,其后族属渐盛,分为悉万丹部、何大何部、伏弗郁部、羽陵部、日连部、匹絜部、黎部、吐六於部等八部, 居潢水(今内蒙古西拉木伦河)之南,黄龙(今辽宁朝阳)之北。常以名马文皮贡献北魏,并进行贸易。每行军及春秋时祭,必用白马青牛,示不忘本云。 这无疑是有关青牛白马传说的最权威、最准确的记述。由此可知,契丹族发源于西拉木伦河和老哈河流域。契丹最早记载见于《魏书》。《魏书》在记载与北魏政权联系和交往的各民族时,首次为契丹和与它关系密切的库莫奚(也是中国古代北方的一个少数民族,原与契丹同属一支,后分开,再后又被契丹吞并)立了专传。此后,《北史》、《隋书》、《旧唐书》、《新唐书》、《旧五代史》、《新五代史》以及《唐会要》、《五代会要》、《册府元龟》、《文献通考》、《宋会要》等,都有关于契丹人活动情况的专门记录。上述文献在记载契丹人的起源时,大致有"匈奴说"和"东胡说"两种意见。这两说又派生出另两说:一说"是匈奴和鲜卑融合的产物",一说"起源于鲜卑系的别部而不是鲜卑的直接后裔" 。

根据《后汉书》的记载 ;契丹来源于鲜卑

北齐时期的契丹

北齐时期的契丹或鲜卑宇文部,出自当时人和稍后唐人之笔;契丹为"匈奴之种",则是数百年后宋人的说法。当然,鲜卑族的成分很庞杂,其中确实有人认为契丹为东胡系统东部鲜卑宇文部之裔,来自匈奴的"余种",宇文部更是如此。东汉永元元年(89年)至永元十七年(105年),匈奴被汉将耿夔击破,北单于逃走后,鲜卑进据匈奴故地,"有十余万落"未逃走的匈奴人加入了鲜卑。然10余万落匈奴人并未继续以匈奴为号,而"皆自号鲜卑"了。此后,在与原东胡种的鲜卑人长期错居杂处中,由于相互通婚等影响,差别越来越不明显,它在形成过程中虽有一个主源,但仍是多源多流的。

契丹族日益兴盛,并向南发展。北齐文宣帝高洋于天保四年(553年)亲率大军攻击南下的契丹部落,俘获10余万人、数十万头牲畜。契丹部族损失惨重,后又受到突厥的侵扰,因而"部落离散,非复古八部矣"。 隋初又分别臣附于隋朝与突厥,逐渐得到恢复,游牧于辽西地区,诸部落平时各自"逐寒暑,随水草畜牧。隋大业元年(605年),契丹族南下营州(今辽宁朝阳)地区时,又遭到在隋将主使下突厥的袭击,4万人被俘,再次受到重创。


梦农人


曾经显赫一时的辽帝国在宋金夹击下灭亡后,契丹族并没有迅速灭亡。公开史料显示,辽国灭亡后,部分契丹贵族在耶律大石带领下逃亡到中亚,建立了西辽政权,而另外有一支辽的宗室后裔留在金朝继续做官。

当然没有蒙古人的崛起,契丹人可能会相对顺畅的融入中原文化或者在中亚继续保存自己的民族。可惜,蒙古人的崛起不仅让西辽灰飞烟灭,也让金朝迅速走向灭亡,在这之后契丹人死的死伤的伤,仅存的一小部分则辗转流离散落到了中亚至东亚的各个地区,并很快融入了当地的文化风俗中。在融合的过程中由于契丹人在本地数量上不占优势,文化上又缺乏输出的能力,自然会很快消亡。

但是契丹人的血脉却并没有断绝,根据中国医学科学院和中国社会科学院部分专家利用DNA技术进行的研究,达斡尔族与契丹有最近的遗传关系,为契丹人后裔,云南的阿、莽、蒋氏与达斡尔族有相似的父系起源,也是契丹族后裔。

达斡尔族和云南均在中国,从这个角度来讲,其实契丹人的血脉仍然在中国大地得以留存。所以当年蒙古人称中国为“契丹”,而被蒙古统治200多年的俄罗斯,现在仍然称中国为“契丹”。

如此看来,那些当年在中原王朝周边叱咤风云的力量,像蒙古、契丹、女真,如今都彻底融入了中华民族,成为这个国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波妞霸霸


契丹民族建立的政权称为辽,辽国灭亡之后一部分契丹人被女真人降服,一些被其他民族融合,还有的回到了北方契丹族发源地,不过在被女真人统治时期契丹人一直在爆发起义,到了后来蒙古崛起时期,契丹人纷纷跟随成吉思汗,想要恢复契丹族地位,到了元代早期契丹人还有一大部分存在,契丹族在历史上的消失是从明代开始的,明朝时期历史上就再也没有了契丹民族的踪迹,包括现在我们的56个民族里也没有契丹族。另一个原因就是,契丹虽然有自己的本民族文字,但是一部分懂契丹文的人在通过与其他民族融合和交流过程中,由于传播途径少,传播对象少,出现了文化断层现象,因此契丹文化被保存和留传至今的就很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