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的康乾盛世,真的是康乾盛世嗎?

巧鈴


所謂的“康(雍)乾”盛世的爭議為何如如此之大呢?我看不外乎如下幾點原因:

第一、整個世界大勢變了。唐時無論是“貞觀之治”還是“開元盛世”,整個東亞農耕文明在世界上是處於領先地位的。不僅東亞的日本對唐文化仰慕有加,就連中亞的“昭武九姓國”和西亞的薩珊波斯也臣服於唐;阿拉伯帝國雖然在軍事上攻無不克,但暫未達到文明的高峰;羅馬帝國一蹶不振;印度四分五裂,盛行無用的空談。反觀大唐,男耕女織,其樂融融,所以才形成“萬國衣冠拜冕旒”的局面。而清朝則是東亞農耕文明的末世,政治、經濟、文化、軍事全面落後於世界平均水平,雖然注入了東北亞通古斯文化的新鮮血液,卻絲毫不能推動古老文明的變革。就連康(雍)乾盛世賴以存在的經濟基礎都是通過歐洲引入的美洲高產農作物!而不是源於自身的發明和探索,這樣的“盛世”豈能讓人稱道?

第二、成果不能惠及大多數人。清朝存在嚴重的民族壓迫,康雍乾時代的所有經濟發展成就都被少數人特別是滿洲貴族所佔有。雖然順治皇帝“永不加稅”的許諾讓“反清復明”成為笑談,雍正皇帝“攤丁入畝”取消人頭稅的改革成功了,但滿洲貴族大量的土地兼併卻讓原來的土地所有者淪為赤貧者。有的淪落街頭乞討度日,食不果腹、衣不蔽體,就像英國使臣馬噶爾尼看到的那樣。一方面是經濟的發展、生產的恢復、人口的大量增長;另一方面,卻是土地、財富日益集中,貧富更加懸殊,各種社會矛盾空前尖銳。

第三、文化上的高壓。這個就不展開說了,一個“盛世”的重要標誌就是文化上寬鬆。然而以文字獄為代表的文化高壓在三代一直盛行。

總體上,清朝收拾了明朝滅亡後軍閥混戰、四分五裂的殘局,入主中原後又開疆拓土,第一次徹底消除了遊牧文明的威脅,讓遊牧和農耕兩種文明融為一體,居功至偉!但另一方面,目光短淺,看不清世界發展的大勢,保守封閉,在“十八省”以儒治漢,極力吹捧孔子,奴化漢人;在蒙藏地區,極力抬高藏傳佛教的地位,導致這些地方人口空虛,多次遭受侵略,讓中華民族幾乎墜入萬劫不復的深淵。


南國劍拔


康乾盛世從某種意義上存在過,但是是片面的盛世,是肉食者的盛世。為什麼這樣說呢?我主要從以下四個層面來解釋一下我的看法:

首先,康乾時期實行“盛世滋生,永不加賦”的人口經濟政策,鼓勵開墾田地,支持農業生產。所以這一時期中國的人口達到了1.5億的巔峰值。明末清初戰亂造成的人口損失得到了補充,著名的湖廣填四川就發生在順治、康熙時期。

其次,國家版圖大大擴張,新疆、西藏、內外蒙古、東北、青海、河西走廊都納入國家有效地管理,這是明朝所從未達到的成就,最盛時期面積達到了1200多萬平方千米。

第三就是這一時期國家政權空前強大,積極開發邊疆,組織移民,建設地方,編修《古今圖書集成》、《四庫全書》、《佩文韻府》、《西域同文志》等著作。揚州八怪、桐城古文派都成績斐然。

缺陷就在於多次發生文字獄,迫害明代的遺老,勾起民族矛盾如圈地、投充、剃髮等措施。畢竟是滿人建立的政權。所以馬嘎爾尼來華見到貧窮的國人吃不到肉,熱量值攝入不足還不如同時期歐洲的農夫吃得飽,當然他說的有些誇大但當時貧富差距較大是事實!



多雲sky


不用說了,假的。

對比歷史上最強大的開元盛世,也只有32年。史學家對開元盛世有嚴格的評價,同樣是唐玄宗執政,但只從712年到744年,屬於開元盛世,之後11年,社會矛盾積累,老百姓生活下降,到755年,安史之亂爆發。也就是說,這史學家認為,這11年,雖然你唐玄宗威名赫赫,但爆發了安史之亂,那麼,不好意思,這11年你不行,不能入選。

康熙乾隆,中間還有雍正,持續時間超過百年(134年),統稱康乾盛世,事實上,康熙初期一直打到中晚期,三藩之亂,臺海戰爭,葛爾丹叛亂,不說其他,就說臺海之戰,康熙禁海30裡,海邊30裡內不準有人煙,不走者殺,這是盛世?也太不要臉了。

什麼戰爭,起義全放一塊當盛世,顯然史學家採取一種不負責的態度,你說啥就啥,如同前面網友說的,康乾盛世是文字獄逼出來的盛世。

一個時間基本量化都沒有的東西,康乾盛世就是個笑話。後世滿遺津津樂道,只能說明他們飢不擇食。


泉心2018


“康乾盛世”不容質疑,肯定是真的。

“康乾盛世”指康熙、雍正、乾隆三位皇帝在位時所取得的成就,也是中國歷史上離我們最近的一個盛世。



雍正在位時間只有十三年,而康熙在位六十一年,乾隆在位六十年,所以很多歷史記載中都將其忽視掉。



康乾盛世相比前面的幾個盛世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人口劇增,當時中國人口已經達到了三億,佔世界三分之一,對於當時的生產力來說很難養活這麼多人,所以開始鼓勵開墾荒田,短短几年耕地面積增加,足夠養活三億人口。



當時還沒進去工業革命時期,世界還處在手工業時期,在當時中國手工業領先於世界其他國家,佔世界32%,近三分之一。

擁有最多的大城市,在城市化領域屬於世界前茅。

可以說中國在當時不管是經濟、人口、工業、城市化當年來說都屬於於全世界前列。

康雍乾盛世,萬國來朝,封建王朝的最後一個盛世。


韋小殼


《中國經濟通史清代經濟卷》緒論:清代前期的社會經濟有重大發展,諸如糧食生產、農業和手工業的商品生產、市場一體化,以及財政制度、租佃制度、僱工制度等方面的發展變化,均大大超越前代。清代社會經濟是中國封建經濟發展的高峰。

康乾時期攤丁入地:數千年來力役之徵一旦改除

以人口為對象的徵稅課役是國家對勞動者直接實施的超經濟強制,是封建人身依附關係在我國封建制度下的一種表現形式。

在歷史上,它一直是勞動者、特別是廣大農民最苛擾、最痛苦的負擔之一。攤丁入地取消了人口之徵,實行一元化的土地稅制,意味著封建國家從此解除了對生產勞動者直接的人身束縛,不再同地主爭奪勞動人手,而使賦稅制度建立在“富民為貧民出身賦,貧民為富民供耕作以輸賦稅”,即農民輸租於地主、地主輸稅於國家的比較單純的地租再分配機制的基礎上。

“攤丁入地”這個轉變是同封建後期土地佔有關係的變化和社會經濟發展的要求相適應的,無疑具有歷史進步的意義。

宋代有丁口之賦,有職役、役錢,元代有丁稅、科差,明代初期有裡甲、均徭、雜泛,一條鞭法改革後又有丁銀,等等。清代攤丁入地在唐兩稅法改革、明一條鞭法改革的基礎上,徹底廢除對人口的徵課,從而完成了封建後期以來歷次稅制改革並役於賦、人頭稅歸入土地稅的歷史進程。

它既是以前歷代改革精神的繼承,又是其最終的總結。清代已有人說,攤丁入地標誌著“數千年來力役之徵一旦改除”,這個評價,應該說是不過分的。(《論清代的攤丁入地》,載《中國經濟史研究》1999年增刊)

康乾時期的人口

“康乾盛世”時期中國人口大約從1億增加至3億,與何炳棣、趙文林等學者的測算結果較為吻合,其中乾隆年間人口增長速度最快,年均增加280萬左右,是康熙、雍正時期的5倍左右。具體而言,1670年的人口接近1億,為0.99億;1700年人口達到1.04億,1750年人口達到1.8億,1790年突破3億大關,為3.01億,1795年人口有所回落,為2.97億。

康乾時期的糧食

康乾時期糧食總產量呈現出快速增長的態勢,從1665年的1163.7億市斤增加至1795年的2576億市斤其中18世紀增速尤為明顯,糧食總產量實現了翻番。人均糧食產量、人均稻穀和小麥產量變化特點相同,17世紀緩慢增長而18世紀有所回落。

人均糧食產量從1665年的1183斤/人增加至1700年的1245斤/人,但18世紀則有所下降,從1700年的1245斤/人下降至1795年的867斤/人;人均稻穀和小麥產量從1665年的794斤/人增加至1700年的835斤/人,但從1700年的835斤/人下降至1795年的582斤/人。這主要是18世紀人口的增長速度快於糧食產量的增長速度,因此人均糧食產量反而呈現回落趨勢。

康乾時期的進出口

1760—1794年之間中國進出口總額和中英進出口總額均在不斷增長,但後十年的增速明顯加快,其中

中國進出口總量從1760年的554.6萬兩增加至1784年的700.1萬兩,從1784年的700.1萬兩增加至1794年的1322.5萬兩;中英進出口總量從1760年的290.6萬兩增加至1784年的338.5萬兩,從1784年的338.5萬兩增加至1794年的1085.1萬兩,而且中英進出口總量佔中國進出口總量的比例在不斷增加。此外,中國出口總額均大於進口總額,中國一直處於貿易順差地位。

康乾時期人口增長與世界人口增長比較

康乾時期中國和世界人口均呈現出快速增長的態勢。中國人口從1662年的0.98億增長至1795年的2.97億,年均增長8.37‰;英國人口從1700年的0.069億增加到1800年的0.108億,年均增長4.49‰;世界人口從1700年的6.03億增加到1820年的10.42億,年均增長4.57‰,中國的人口增長率接近於世界人口增長率的兩倍,這從另一個側面也反映出當時中國的經濟是繁榮的,能夠承載人口的快速增長。

康乾時期財政收入與英法財政收入比較

財政收入是反映一國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指標。中國財政收入從1661年的6162萬兩增加至1766年的8280萬兩,年均增長2.8‰。法國和英國的財政收入1680年分別為1440萬兩和616萬兩,1750年分別增加到4260萬兩和2760萬兩,年均增長15.61‰和21.66‰。[17]雖然17、18世紀中國的財政收入都要高於英國,是英國的近3倍,但1800年中國人口是英國人口的30倍左右,而且財政收入的年均增長率只相當於英國的12.9%。

綜上所述,康乾時期與同時期歐洲相比較,確實不如英國發展的好;但是站在縱向比較,連“城邑蕭條,非復有隋之比也(高昌王麴文泰語)”的李世民貞觀朝都能被稱之為“貞觀之治”,那多項經濟指標達到封建時代頂峰的康乾時期被稱為“盛世”也不算過分。

(以上數據均來自論文《“康乾盛世”真的存在嗎? ——基於經濟數據測算的分析》)


蘭臺


如果橫向比較,長達134年的“康乾盛世”確實是大清的盛世;但是縱向比較,卻不是中國歷史上的盛世。

因為對照盛世標準衡量, “康乾盛世”怕是連一條都難以滿足。

所謂“盛世”,是指一個國家內政外交均有建樹時的狀況。即:

  • 內政:經濟繁榮,科技發達,思想活躍,文化昌盛等。

  • 外交:軍事強大,貿易繁榮,影響深遠等。

這些指標對於漢唐時期的盛世來說,達標率應該在100%。如果比照 “康乾盛世”時期的內政外交狀況,當不難發現“康乾盛世”就是一個在“文字獄”下打造的盛世假象。

軍事沒落無法想象

皇太子時期的嘉慶帝,常隨乾隆皇帝閱兵,見軍隊:“射箭,箭虛發;馳馬,人墮地。”

乾隆為平定大渡河上游的大小金川2萬人的苗族部落,動用兵力達60萬,歷時31年,耗錢更是高達7000萬錢,而且大將雲騎尉溫福戰死。

可能許多人都曾記的《還珠格格3》中,清軍征討緬甸時,額駙福爾康被緬軍所俘。這些,雖然只是影視劇中的劇情,但和現實中的清軍戰力相差無幾。

1762年,緬甸木邦土司率2000雜牌軍,就敢入侵大清的孟定和耿馬,並且燒殺搶掠。因此,乾隆大怒,決定對小小的緬甸給予懲戒。結果,清軍四次征討緬甸,皆以失敗而告終。

  1. 1762年冬至1765年10月,新任雲貴總督劉藻接到乾隆命令後,立即率領9千綠營對緬甸實施反擊,揚言“窮力追擒,搗其巢穴”。戰果,損失數百,車裡(今西雙版納)反被緬甸軍所佔據,兵鋒直逼內地思茅。乾隆大怒,將劉藻革職,其不久羞憤自盡。

  2. 1766年3月至1767年3月,大學士楊應琚接任雲貴總督,向緬甸各土司發檄文,號稱“調兵五十萬,大炮千樽”,實際率2.2萬綠營官兵(雲南綠營總兵力4萬)向緬甸進軍,以威懾緬甸叛軍。戰果,征戰一年之久,戰死1899人,病故3708人,而且戰場一直處於中國的內地。對此,楊應琚反而謊報戰功“殲敵萬人”,被乾隆查實後,先後將總兵李時升、朱侖逮和總督楊應琚逮捕進京賜死。


  3. 1767年4月至1768年1月,乾隆特調平定新疆悍將伊犁將軍明瑞,率領1.7萬(其中滿州兵2千)為南路大軍,由木邦經錫箔直搗阿瓦;令參贊大臣額爾登額率8千兵(內滿洲兵九百餘)為北路兵,出鐵壁關經新街進取猛密,再南下與明瑞會師阿瓦。戰果,道府銜楊重英以下多人被俘,總兵胡大猷、胡邦佐等戰死,領隊大臣扎位豐阿中槍陣亡,前鋒參領觀音保以最後一支箭自殺,主將明瑞身受重傷後自縊,僅有總兵哈國興、常青以下萬餘官兵突圍回到宛項。當時,參贊大臣額爾登額以軍弱為由不敢救援。此戰,令乾隆驚恐震怒,將額爾登額捉拿進京處以磔刑,雲南提督譚三格處斬。

  4. 1768年4月至11月,清軍出兵3.1萬對緬作戰。戰果,僅存1.3萬,理由大多病死,總兵吳士勝、副將軍阿里袞、水師提督葉相德先後病死,清軍統帥傅恆染病臥床。最終,雙方前線將領在未得到各自最高統治者指令的情況下,自行停戰議和。16日,清緬雙方正式簽訂停戰議和協議。

此戰耗時6年之久,花費911萬兩白銀。最令人嘆息的是,當有人提出緬甸之勝在於火器,我們也應該改革武器,但是乾隆卻以:“騎射為本”予以拒絕。

如此戰力,豈能和漢唐盛世相提並論。無怪乎有人講,大清養的綠營兵,就是為了鎮壓國內百姓準備的。

其實,在康熙平定“三藩之亂”時,八旗軍的戰力已經大不如前,最終還是依靠綠營的戰力。

1792年,英國的喬治·馬戛爾尼訪華團來到大清,當使團到達鎮江時,清軍舉行了聲勢浩大的軍演歡迎儀式。乾隆本來是想展示一下大清的強大軍威,結果當馬戛爾尼看到清朝軍隊盡皆裝備的是落後的弓、箭、戟、矛、劍等冷兵器時,搖頭自語:

“中國社會已經被卡住無法前進”、 “它的繁榮已經結束”、“在這裡可以輕而易舉地登陸”

科學技術與西方國家的差距越拉越大

康乾時期,相對於西方國家,科學技術和生產力水平低下,在數學、物理學、化學、天文學、生物學等方面,中國比西方晚了幾乎兩個世紀,直到19世紀下半葉,這些西方的先進科學知識才逐漸進入中國。

1792年,馬戛爾尼訪華期間,就想通過展示最先進的科技來贏得中國的好感,進而達成外交目的。為此,他將天球儀、西洋船模型、西瓜大炮、地球儀、銅炮、各種自行火炮、望遠鏡等29種科技成果送給乾隆, 還有英國最新研發的蒸汽機、織布機、棉紡機等。為進一步體現自行火炮的威力,他還帶來了炮兵衛隊,進行新式武器操練表演。

放到後世,這些知識產權用錢都難以買到,而英國為了建交,竟然將這些科技成果送上門來。但是,清廷大臣們反應冷淡,福康安竟然進行拒絕:“這火器操作,諒來沒有什麼稀奇。”最終,這些禮物變成了普通的“貢品”、“奇巧”收藏,並且斷絕了外交要求。

此外,中國本就有製造巨型帆船的水平,可用於出海遠洋。但是,康乾時期,當世界各國航海業突飛猛進之時,清廷卻規定:“如有打造雙桅五百石以上違式船隻出海者,不論官兵民人,俱發邊衛充軍。”從而,使中國的航海科技停止不前,自然也阻礙了對外的商業貿易。

經濟發展滯後

工業經濟:康乾時期,人口數量確實數倍於明末,但是鐵和布匹這兩項指標性的工業產品的總產量依舊未能達到明末的水平。到1840年左右,中國工業產量僅為全世界的6%。無論是總產量還是在全世界的比例,都不及200年前的明末。

商業經濟:康乾時期,採取“重農抑商”政策,將工商視為“末業”,規定棉桑等經濟作物只能種在“不可以種植五穀之處”。 同時,清廷規定:“招商開廠,斷不可行。”“礦廠除嚴禁之外,無二議也。”由此可見,當時對工商業的壓制是多麼的厲害。

農業經濟:與明末相比,雖然康乾時期的糧食產量得到了明顯的增加,但是百姓的貧困卻是觸目驚心。馬戛爾尼使團來到中國,有使團成員將一些死豬死雞丟進海中,但是中國人看見後,便會不要命地跳進海中撈取,即使是殘羹剩飯。

當時,馬戛爾尼算了一筆帳,英國的普通農戶,除掉生活所需,一年還可節餘11英鎊,約合33-44兩白銀。而中國的中等農戶全年收入不超32兩,支出卻是35兩,等於辛苦一年負債3兩。

所以,一旦遭遇災害,普通人家就剩賣兒賣女一途。為此,徐州籍狀元李蟋寫下一首《流民嘆》:

賣兒博一飽,欲食那得食?最苦是生離,死別亦頃刻。山東禮儀鄉,寧死不為賊。青齊九點菸,忽化為鬼國!

但是,康乾盛世的上層社會生活卻是極為豪奢,每天吃數頓,每頓數道葷餚。反觀普通農民,盡皆吃糠咽菜。因此,馬戛爾尼說中國的房子只有兩種,一種是大富之家,一種是貧寒人家。而貧寒人家的房子大都是土牆草頂的草舍,基本看不到中等人家的房子。

思想禁錮,文化豈能昌盛

康乾時期,對於危及清朝統治的思想萌牙,便以文字獄的方式進行處置,僅乾隆年間發生的文字獄就多達130件。可以說,完全用血腥手段,強行禁錮人們的思想,徹底扼殺國人積極進取精神,更談不上深遠影響之說。

據《清代文字獄檔》記載,1780年7月5日,廣西布政使朱椿打算前去桂林城外郊遊,當官轎剛出衚衕,路邊閃出一位老頭,顫巍巍跪於道旁,高舉文書。朱椿令人接過,見文書封面提有“策書”兩字,也就是一份建言獻策書。打開一看,端楷正書,建議5條,就不逐一列舉了。結果,這個叫吳英的老頭竟然被清廷判處凌遲之刑,家人一律發配為奴。

因此,魯迅、朱鴻等學者懷疑康乾盛世完全就是“文字獄”吹出來的。同時,魯迅對康乾時期的重要文化成就之一《四庫全書》多次發表批判言論,如:大量刪減、篡改古書內容等。後來,張宏傑對康乾盛世還專門出版了一本書,稱其為《飢餓的盛世》。

綜上所述,足以證明“康乾盛世”只是表象下的盛世,也可以說是清廷的盛世,而非真正的中華盛世。


祥子談歷史


何為盛世?不知道專家們認為康熙和乾隆年間的“盛世”是從何而來?

現代流行“縱向比較看發展,橫向比較找差距”,說一個朝代為“盛世”,不是跟過去比,要在同時代中進行比較,這是前提。

看到很多人把康乾時期稱為“盛世”,一個最根本的依據就是人口的增長。但從康乾時期清朝統治者所採取的政策來看,並無與民休養生息的政策,比朱元璋開創的明朝初期也遠遠不如。

那麼是什麼原因造成康乾時期人口急劇增加呢?筆者認為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一是明末連年戰亂,百姓人心思定。其實不管哪個新的朝代開創之初或者是連年戰亂之後,全國人口都會有所增長,康乾時期也不例外,這是其一。

二是清朝統治者繼續延續了好運氣(沾了李自成、張獻忠和天災的光,否則能否入主中原實在難說),在順治初年,延續了幾十年的小冰河剛好結束,沒有極端氣候的困擾,百姓也能吃上一口飯。

三是明朝末年就進入中國的紅薯、土豆、玉米等耐寒、耐旱的高產作物在社會相對穩定後就迅速推廣開來,這才是中國人口急劇增長的根本原因,否則以當時的耕地面積和糧食產量根本無法養活四億人口。由此有人也稱“康乾盛世”為“番薯盛世”。

一個朝代能稱為“盛世”,最起碼是內政方面經濟繁榮,科技發達,思想活躍,文化昌盛;外交方面:軍事強大,貿易繁榮,影響力大等等。

清朝統治者從康熙開始就已經做好了閉關自守的一切準備,到了乾隆時期,更是夜郎自大,無比自戀,關起國門自稱天朝上國。而同時期世界工業革命已經做好了大爆發前的一切準備,清朝統治者彷彿全都活在夢境一般。

而康乾時期最讓人垢病的是對中國文化的瘋狂閹割,對人們思想的無盡摧殘,可以說從康乾時期起,中國人就從精神上被打斷了脊樑骨,人們只知麻木不仁地活,不知有國有家。與開放包容的貞觀之治相比,一個靠“文字獄”禁錮國民思想的朝代如何能稱得上是“盛世”?

也有人說康乾時期奠定了中國的基本版圖,其實這根本就是自說自話。如果說一個國家的版圖是先人們兵鋒所指之處,那元朝統治者給中國留下的版圖又豈是康乾時期可比的?一個國家的版圖是靠實力說話的,如果不是解放軍進軍新疆、進軍西藏,中國又哪裡有現在的國土面積?


隨風而去132804760


康乾盛世是不是一個盛世,今天的確有爭議,甚至有個趨勢,越來越多的人是不認可的。原因主要有這些:

一是這一時期清朝政治制度僵化。康乾盛世起於康熙二十年即1681年三藩之亂被平定,止於嘉慶元年即1796年川陝楚白蓮教起義爆發,持續時間長達100多年。這段時間裡英國己經確立君主立憲制,法國也爆發了具有民主精神的大革命,美國獨立了並頒佈了1787年憲法。與世界的民主趨勢相違背,大清的君主專制還在不斷強化。

二是經濟上,雖然這一時期中國社會經濟有較大發展,但小農經濟仍占主導地位,資本主義萌芽雖己產生,但發展緩慢。而此時的歐美,資本主義經濟發展迅速,英國己開始了工業革命,工業化時代的來臨指日可待。

三是思想文化上,此時的大清思想僵化,八股取士,大興文字獄,扼殺了讀書人的聰明才智,阻礙了科學文化的發展。統治階級還沉迷於天朝上國的美夢之中,閉關鎖國,使中國喪失了同外部進行經濟文化交流的機會,加劇了中國的落後。

可以說,此時的大清就像是落日晚霞,表面看起來絢爛奪目,但這種光華將轉瞬即逝。

康乾盛世是不是盛世?關鍵看我們對盛世標準的理解。從文景之治到漢武中興,從貞觀之治到開元盛世,盛世呈現給我們的印象大體是這樣:即國家統一,社會安定,經濟發展,人口增長,國力強盛,對內統治鞏固,對外威服四方。如果這個作為標準,康乾盛世是可以稱為盛世的。為什麼呢?

從政治上講:這一時期大清先後平定了三藩之亂、收復臺灣、平定準噶爾叛亂和新疆大小和卓叛亂,兩次擊退沙俄對東北的入侵,國家統一,社會穩定,也確實威服四方。從疆域上看,這一時期,清朝的領土幾經擴張,北起自外興安嶺以南,東北至北海,含庫頁島在內,西至巴爾喀什湖北岸,南達南海諸島,帝國版圖僅次於元朝。

從經濟上說:這一時期經濟發展迅速,耕地面積擴大,國家財政收入增加,人口大量增加。康乾時期國庫財政儲備充足,最高的年份國庫盈餘達8000萬兩,國庫常年保持在6000到7000餘萬兩的儲備。中國的國內生產總值達到世界的三分之一,這是不爭的事實。由於國家財政狀況較好,清朝曾大規模蠲免錢糧,康乾兩朝就曾五次全免全國農業錢糧近3億兩白銀。再看人口,人口是經濟發展的重要參考指標,1700年前後,當時的中國大約有1.3億人口。1720年人口上升到1.6億,已經接近或超過了明代的最高水平。1740年前後,大約是2億。1790年人口已超過3億。1800年左右,人口估計已達到3.42億。

從文化上看,這一時期也並不是一無所獲。文學、醫學、農學等成就顯著。特別是這一時期的文學成就更是達到了整個封建社會的頂峰。四大名著,無論從思想性還是藝術性上看,都是前代無法比肩的。


社會我亮哥


我查了一下資料,大家可以看看什麼叫康乾盛世?在我以為,清朝一個少數民族統治期間,為了臣服漢人,幾乎達到了滅絕之程度,所剩下來的漢人都俯首帖耳,稱臣朝拜,百姓強歡在顏,怒在心裡,哪裡有盛世?各位看看吧!

洪武十四年數字據《明太祖實錄》卷140。

明朝朱元璋時期總戶數10 654 362 ;總人口數59 783 305,這是黃冊中的數字,還有不在冊的。各地一家口數各不相同,平均下來是一丁等於6口人。

北平338 517 、1 893 403湖廣785 549、 4 593 070。

在一個持續了200年的和平時期裡,有人推論到萬曆二十八年有1.97億人,事實證明他沒有錯。

葛劍雄主編的《中國人口史》第四,五卷中相關內容。明萬曆年間,中國人口已經達到約1點9億。崇禎年間,中國北方爆發大規模鼠疫和旱災,引起農民起義。戰火波及整個北方和南方部分地區,共造成約4000萬人死亡。明朝人口降到1點5億。

而滿清順治八年,進行了全國人口統計,全國人丁數約為1000萬。按照平均一家六口人計算,總人口是6000萬人。也就是說從清軍入關後減少了9000萬人,接近一億漢人被殺害。

這是少數民族入主中原的必備手段,他們極度害怕漢人的數量優勢,這會讓他們死在人民戰爭的海洋中。元朝殺一個漢人只賠償一頭驢的價錢。清朝更近一步隨便殺,只要你手腳沒抽筋。他們以為篡改歷史書就讓人發現不了。還康乾盛世呢,史料早就記錄下了因飢餓屍橫遍野,人吃人的所謂盛世


徐沛亮


古代所謂的盛世應該沒有比得過康乾盛世的了。就我們所說的貞觀之治,看看《資治通鑑》的記載,即使在京師附近的道路上也是餓殍相隨;明朝最強盛的時候,朱棣東征西討,山東餓殍滿地,老百姓活不下去造反了。康乾時期這一百多年裡漢人的主要居住區沒有兵火,由於新作物的引進,糧食產量大增,人口繁殖的非常快。在整個康乾時期,國家減免錢糧超過百次。當然不能和英國相比,彼時英國已經開始工業革命,生產力發達,財富積累巨大。更不能用現在眼光去評判古代,殊不知在80年代,大部分的中國人也只想吃飽肚子。至少在康乾時期,老百姓生命無憂、生活無憂。在馬嘎爾尼的隨從記載中,也有很客觀的。比如他們有記載有的地方几乎幾十年沒見過死刑。老百姓對盛世的定義其實只有一種,不餓肚子平平安安活下來。相比之前幾個盛世,也只有康熙乾隆祖孫三代做到了這一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