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的康乾盛世,真的是康乾盛世吗?

巧铃


所谓的“康(雍)乾”盛世的争议为何如如此之大呢?我看不外乎如下几点原因:

第一、整个世界大势变了。唐时无论是“贞观之治”还是“开元盛世”,整个东亚农耕文明在世界上是处于领先地位的。不仅东亚的日本对唐文化仰慕有加,就连中亚的“昭武九姓国”和西亚的萨珊波斯也臣服于唐;阿拉伯帝国虽然在军事上攻无不克,但暂未达到文明的高峰;罗马帝国一蹶不振;印度四分五裂,盛行无用的空谈。反观大唐,男耕女织,其乐融融,所以才形成“万国衣冠拜冕旒”的局面。而清朝则是东亚农耕文明的末世,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全面落后于世界平均水平,虽然注入了东北亚通古斯文化的新鲜血液,却丝毫不能推动古老文明的变革。就连康(雍)乾盛世赖以存在的经济基础都是通过欧洲引入的美洲高产农作物!而不是源于自身的发明和探索,这样的“盛世”岂能让人称道?

第二、成果不能惠及大多数人。清朝存在严重的民族压迫,康雍乾时代的所有经济发展成就都被少数人特别是满洲贵族所占有。虽然顺治皇帝“永不加税”的许诺让“反清复明”成为笑谈,雍正皇帝“摊丁入亩”取消人头税的改革成功了,但满洲贵族大量的土地兼并却让原来的土地所有者沦为赤贫者。有的沦落街头乞讨度日,食不果腹、衣不蔽体,就像英国使臣马噶尔尼看到的那样。一方面是经济的发展、生产的恢复、人口的大量增长;另一方面,却是土地、财富日益集中,贫富更加悬殊,各种社会矛盾空前尖锐。

第三、文化上的高压。这个就不展开说了,一个“盛世”的重要标志就是文化上宽松。然而以文字狱为代表的文化高压在三代一直盛行。

总体上,清朝收拾了明朝灭亡后军阀混战、四分五裂的残局,入主中原后又开疆拓土,第一次彻底消除了游牧文明的威胁,让游牧和农耕两种文明融为一体,居功至伟!但另一方面,目光短浅,看不清世界发展的大势,保守封闭,在“十八省”以儒治汉,极力吹捧孔子,奴化汉人;在蒙藏地区,极力抬高藏传佛教的地位,导致这些地方人口空虚,多次遭受侵略,让中华民族几乎坠入万劫不复的深渊。


南国剑拔


康乾盛世从某种意义上存在过,但是是片面的盛世,是肉食者的盛世。为什么这样说呢?我主要从以下四个层面来解释一下我的看法:

首先,康乾时期实行“盛世滋生,永不加赋”的人口经济政策,鼓励开垦田地,支持农业生产。所以这一时期中国的人口达到了1.5亿的巅峰值。明末清初战乱造成的人口损失得到了补充,著名的湖广填四川就发生在顺治、康熙时期。

其次,国家版图大大扩张,新疆、西藏、内外蒙古、东北、青海、河西走廊都纳入国家有效地管理,这是明朝所从未达到的成就,最盛时期面积达到了1200多万平方千米。

第三就是这一时期国家政权空前强大,积极开发边疆,组织移民,建设地方,编修《古今图书集成》、《四库全书》、《佩文韵府》、《西域同文志》等著作。扬州八怪、桐城古文派都成绩斐然。

缺陷就在于多次发生文字狱,迫害明代的遗老,勾起民族矛盾如圈地、投充、剃发等措施。毕竟是满人建立的政权。所以马嘎尔尼来华见到贫穷的国人吃不到肉,热量值摄入不足还不如同时期欧洲的农夫吃得饱,当然他说的有些夸大但当时贫富差距较大是事实!



多云sky


不用说了,假的。

对比历史上最强大的开元盛世,也只有32年。史学家对开元盛世有严格的评价,同样是唐玄宗执政,但只从712年到744年,属于开元盛世,之后11年,社会矛盾积累,老百姓生活下降,到755年,安史之乱爆发。也就是说,这史学家认为,这11年,虽然你唐玄宗威名赫赫,但爆发了安史之乱,那么,不好意思,这11年你不行,不能入选。

康熙乾隆,中间还有雍正,持续时间超过百年(134年),统称康乾盛世,事实上,康熙初期一直打到中晚期,三藩之乱,台海战争,葛尔丹叛乱,不说其他,就说台海之战,康熙禁海30里,海边30里内不准有人烟,不走者杀,这是盛世?也太不要脸了。

什么战争,起义全放一块当盛世,显然史学家采取一种不负责的态度,你说啥就啥,如同前面网友说的,康乾盛世是文字狱逼出来的盛世。

一个时间基本量化都没有的东西,康乾盛世就是个笑话。后世满遗津津乐道,只能说明他们饥不择食。


泉心2018


“康乾盛世”不容质疑,肯定是真的。

“康乾盛世”指康熙、雍正、乾隆三位皇帝在位时所取得的成就,也是中国历史上离我们最近的一个盛世。



雍正在位时间只有十三年,而康熙在位六十一年,乾隆在位六十年,所以很多历史记载中都将其忽视掉。



康乾盛世相比前面的几个盛世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人口剧增,当时中国人口已经达到了三亿,占世界三分之一,对于当时的生产力来说很难养活这么多人,所以开始鼓励开垦荒田,短短几年耕地面积增加,足够养活三亿人口。



当时还没进去工业革命时期,世界还处在手工业时期,在当时中国手工业领先于世界其他国家,占世界32%,近三分之一。

拥有最多的大城市,在城市化领域属于世界前茅。

可以说中国在当时不管是经济、人口、工业、城市化当年来说都属于于全世界前列。

康雍乾盛世,万国来朝,封建王朝的最后一个盛世。


韦小壳


《中国经济通史清代经济卷》绪论:清代前期的社会经济有重大发展,诸如粮食生产、农业和手工业的商品生产、市场一体化,以及财政制度、租佃制度、雇工制度等方面的发展变化,均大大超越前代。清代社会经济是中国封建经济发展的高峰。

康乾时期摊丁入地:数千年来力役之征一旦改除

以人口为对象的征税课役是国家对劳动者直接实施的超经济强制,是封建人身依附关系在我国封建制度下的一种表现形式。

在历史上,它一直是劳动者、特别是广大农民最苛扰、最痛苦的负担之一。摊丁入地取消了人口之征,实行一元化的土地税制,意味着封建国家从此解除了对生产劳动者直接的人身束缚,不再同地主争夺劳动人手,而使赋税制度建立在“富民为贫民出身赋,贫民为富民供耕作以输赋税”,即农民输租于地主、地主输税于国家的比较单纯的地租再分配机制的基础上。

“摊丁入地”这个转变是同封建后期土地占有关系的变化和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相适应的,无疑具有历史进步的意义。

宋代有丁口之赋,有职役、役钱,元代有丁税、科差,明代初期有里甲、均徭、杂泛,一条鞭法改革后又有丁银,等等。清代摊丁入地在唐两税法改革、明一条鞭法改革的基础上,彻底废除对人口的征课,从而完成了封建后期以来历次税制改革并役于赋、人头税归入土地税的历史进程。

它既是以前历代改革精神的继承,又是其最终的总结。清代已有人说,摊丁入地标志着“数千年来力役之征一旦改除”,这个评价,应该说是不过分的。(《论清代的摊丁入地》,载《中国经济史研究》1999年增刊)

康乾时期的人口

“康乾盛世”时期中国人口大约从1亿增加至3亿,与何炳棣、赵文林等学者的测算结果较为吻合,其中乾隆年间人口增长速度最快,年均增加280万左右,是康熙、雍正时期的5倍左右。具体而言,1670年的人口接近1亿,为0.99亿;1700年人口达到1.04亿,1750年人口达到1.8亿,1790年突破3亿大关,为3.01亿,1795年人口有所回落,为2.97亿。

康乾时期的粮食

康乾时期粮食总产量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从1665年的1163.7亿市斤增加至1795年的2576亿市斤其中18世纪增速尤为明显,粮食总产量实现了翻番。人均粮食产量、人均稻谷和小麦产量变化特点相同,17世纪缓慢增长而18世纪有所回落。

人均粮食产量从1665年的1183斤/人增加至1700年的1245斤/人,但18世纪则有所下降,从1700年的1245斤/人下降至1795年的867斤/人;人均稻谷和小麦产量从1665年的794斤/人增加至1700年的835斤/人,但从1700年的835斤/人下降至1795年的582斤/人。这主要是18世纪人口的增长速度快于粮食产量的增长速度,因此人均粮食产量反而呈现回落趋势。

康乾时期的进出口

1760—1794年之间中国进出口总额和中英进出口总额均在不断增长,但后十年的增速明显加快,其中

中国进出口总量从1760年的554.6万两增加至1784年的700.1万两,从1784年的700.1万两增加至1794年的1322.5万两;中英进出口总量从1760年的290.6万两增加至1784年的338.5万两,从1784年的338.5万两增加至1794年的1085.1万两,而且中英进出口总量占中国进出口总量的比例在不断增加。此外,中国出口总额均大于进口总额,中国一直处于贸易顺差地位。

康乾时期人口增长与世界人口增长比较

康乾时期中国和世界人口均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中国人口从1662年的0.98亿增长至1795年的2.97亿,年均增长8.37‰;英国人口从1700年的0.069亿增加到1800年的0.108亿,年均增长4.49‰;世界人口从1700年的6.03亿增加到1820年的10.42亿,年均增长4.57‰,中国的人口增长率接近于世界人口增长率的两倍,这从另一个侧面也反映出当时中国的经济是繁荣的,能够承载人口的快速增长。

康乾时期财政收入与英法财政收入比较

财政收入是反映一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中国财政收入从1661年的6162万两增加至1766年的8280万两,年均增长2.8‰。法国和英国的财政收入1680年分别为1440万两和616万两,1750年分别增加到4260万两和2760万两,年均增长15.61‰和21.66‰。[17]虽然17、18世纪中国的财政收入都要高于英国,是英国的近3倍,但1800年中国人口是英国人口的30倍左右,而且财政收入的年均增长率只相当于英国的12.9%。

综上所述,康乾时期与同时期欧洲相比较,确实不如英国发展的好;但是站在纵向比较,连“城邑萧条,非复有隋之比也(高昌王麴文泰语)”的李世民贞观朝都能被称之为“贞观之治”,那多项经济指标达到封建时代顶峰的康乾时期被称为“盛世”也不算过分。

(以上数据均来自论文《“康乾盛世”真的存在吗? ——基于经济数据测算的分析》)


兰台


如果横向比较,长达134年的“康乾盛世”确实是大清的盛世;但是纵向比较,却不是中国历史上的盛世。

因为对照盛世标准衡量, “康乾盛世”怕是连一条都难以满足。

所谓“盛世”,是指一个国家内政外交均有建树时的状况。即:

  • 内政:经济繁荣,科技发达,思想活跃,文化昌盛等。

  • 外交:军事强大,贸易繁荣,影响深远等。

这些指标对于汉唐时期的盛世来说,达标率应该在100%。如果比照 “康乾盛世”时期的内政外交状况,当不难发现“康乾盛世”就是一个在“文字狱”下打造的盛世假象。

军事没落无法想象

皇太子时期的嘉庆帝,常随乾隆皇帝阅兵,见军队:“射箭,箭虚发;驰马,人堕地。”

乾隆为平定大渡河上游的大小金川2万人的苗族部落,动用兵力达60万,历时31年,耗钱更是高达7000万钱,而且大将云骑尉温福战死。

可能许多人都曾记的《还珠格格3》中,清军征讨缅甸时,额驸福尔康被缅军所俘。这些,虽然只是影视剧中的剧情,但和现实中的清军战力相差无几。

1762年,缅甸木邦土司率2000杂牌军,就敢入侵大清的孟定和耿马,并且烧杀抢掠。因此,乾隆大怒,决定对小小的缅甸给予惩戒。结果,清军四次征讨缅甸,皆以失败而告终。

  1. 1762年冬至1765年10月,新任云贵总督刘藻接到乾隆命令后,立即率领9千绿营对缅甸实施反击,扬言“穷力追擒,捣其巢穴”。战果,损失数百,车里(今西双版纳)反被缅甸军所占据,兵锋直逼内地思茅。乾隆大怒,将刘藻革职,其不久羞愤自尽。

  2. 1766年3月至1767年3月,大学士杨应琚接任云贵总督,向缅甸各土司发檄文,号称“调兵五十万,大炮千樽”,实际率2.2万绿营官兵(云南绿营总兵力4万)向缅甸进军,以威慑缅甸叛军。战果,征战一年之久,战死1899人,病故3708人,而且战场一直处于中国的内地。对此,杨应琚反而谎报战功“歼敌万人”,被乾隆查实后,先后将总兵李时升、朱仑逮和总督杨应琚逮捕进京赐死。


  3. 1767年4月至1768年1月,乾隆特调平定新疆悍将伊犁将军明瑞,率领1.7万(其中满州兵2千)为南路大军,由木邦经锡箔直捣阿瓦;令参赞大臣额尔登额率8千兵(内满洲兵九百余)为北路兵,出铁壁关经新街进取猛密,再南下与明瑞会师阿瓦。战果,道府衔杨重英以下多人被俘,总兵胡大猷、胡邦佐等战死,领队大臣扎位丰阿中枪阵亡,前锋参领观音保以最后一支箭自杀,主将明瑞身受重伤后自缢,仅有总兵哈国兴、常青以下万余官兵突围回到宛项。当时,参赞大臣额尔登额以军弱为由不敢救援。此战,令乾隆惊恐震怒,将额尔登额捉拿进京处以磔刑,云南提督谭三格处斩。

  4. 1768年4月至11月,清军出兵3.1万对缅作战。战果,仅存1.3万,理由大多病死,总兵吴士胜、副将军阿里衮、水师提督叶相德先后病死,清军统帅傅恒染病卧床。最终,双方前线将领在未得到各自最高统治者指令的情况下,自行停战议和。16日,清缅双方正式签订停战议和协议。

此战耗时6年之久,花费911万两白银。最令人叹息的是,当有人提出缅甸之胜在于火器,我们也应该改革武器,但是乾隆却以:“骑射为本”予以拒绝。

如此战力,岂能和汉唐盛世相提并论。无怪乎有人讲,大清养的绿营兵,就是为了镇压国内百姓准备的。

其实,在康熙平定“三藩之乱”时,八旗军的战力已经大不如前,最终还是依靠绿营的战力。

1792年,英国的乔治·马戛尔尼访华团来到大清,当使团到达镇江时,清军举行了声势浩大的军演欢迎仪式。乾隆本来是想展示一下大清的强大军威,结果当马戛尔尼看到清朝军队尽皆装备的是落后的弓、箭、戟、矛、剑等冷兵器时,摇头自语:

“中国社会已经被卡住无法前进”、 “它的繁荣已经结束”、“在这里可以轻而易举地登陆”

科学技术与西方国家的差距越拉越大

康乾时期,相对于西方国家,科学技术和生产力水平低下,在数学、物理学、化学、天文学、生物学等方面,中国比西方晚了几乎两个世纪,直到19世纪下半叶,这些西方的先进科学知识才逐渐进入中国。

1792年,马戛尔尼访华期间,就想通过展示最先进的科技来赢得中国的好感,进而达成外交目的。为此,他将天球仪、西洋船模型、西瓜大炮、地球仪、铜炮、各种自行火炮、望远镜等29种科技成果送给乾隆, 还有英国最新研发的蒸汽机、织布机、棉纺机等。为进一步体现自行火炮的威力,他还带来了炮兵卫队,进行新式武器操练表演。

放到后世,这些知识产权用钱都难以买到,而英国为了建交,竟然将这些科技成果送上门来。但是,清廷大臣们反应冷淡,福康安竟然进行拒绝:“这火器操作,谅来没有什么稀奇。”最终,这些礼物变成了普通的“贡品”、“奇巧”收藏,并且断绝了外交要求。

此外,中国本就有制造巨型帆船的水平,可用于出海远洋。但是,康乾时期,当世界各国航海业突飞猛进之时,清廷却规定:“如有打造双桅五百石以上违式船只出海者,不论官兵民人,俱发边卫充军。”从而,使中国的航海科技停止不前,自然也阻碍了对外的商业贸易。

经济发展滞后

工业经济:康乾时期,人口数量确实数倍于明末,但是铁和布匹这两项指标性的工业产品的总产量依旧未能达到明末的水平。到1840年左右,中国工业产量仅为全世界的6%。无论是总产量还是在全世界的比例,都不及200年前的明末。

商业经济:康乾时期,采取“重农抑商”政策,将工商视为“末业”,规定棉桑等经济作物只能种在“不可以种植五谷之处”。 同时,清廷规定:“招商开厂,断不可行。”“矿厂除严禁之外,无二议也。”由此可见,当时对工商业的压制是多么的厉害。

农业经济:与明末相比,虽然康乾时期的粮食产量得到了明显的增加,但是百姓的贫困却是触目惊心。马戛尔尼使团来到中国,有使团成员将一些死猪死鸡丢进海中,但是中国人看见后,便会不要命地跳进海中捞取,即使是残羹剩饭。

当时,马戛尔尼算了一笔帐,英国的普通农户,除掉生活所需,一年还可节余11英镑,约合33-44两白银。而中国的中等农户全年收入不超32两,支出却是35两,等于辛苦一年负债3两。

所以,一旦遭遇灾害,普通人家就剩卖儿卖女一途。为此,徐州籍状元李蟋写下一首《流民叹》:

卖儿博一饱,欲食那得食?最苦是生离,死别亦顷刻。山东礼仪乡,宁死不为贼。青齐九点烟,忽化为鬼国!

但是,康乾盛世的上层社会生活却是极为豪奢,每天吃数顿,每顿数道荤肴。反观普通农民,尽皆吃糠咽菜。因此,马戛尔尼说中国的房子只有两种,一种是大富之家,一种是贫寒人家。而贫寒人家的房子大都是土墙草顶的草舍,基本看不到中等人家的房子。

思想禁锢,文化岂能昌盛

康乾时期,对于危及清朝统治的思想萌牙,便以文字狱的方式进行处置,仅乾隆年间发生的文字狱就多达130件。可以说,完全用血腥手段,强行禁锢人们的思想,彻底扼杀国人积极进取精神,更谈不上深远影响之说。

据《清代文字狱档》记载,1780年7月5日,广西布政使朱椿打算前去桂林城外郊游,当官轿刚出胡同,路边闪出一位老头,颤巍巍跪于道旁,高举文书。朱椿令人接过,见文书封面提有“策书”两字,也就是一份建言献策书。打开一看,端楷正书,建议5条,就不逐一列举了。结果,这个叫吴英的老头竟然被清廷判处凌迟之刑,家人一律发配为奴。

因此,鲁迅、朱鸿等学者怀疑康乾盛世完全就是“文字狱”吹出来的。同时,鲁迅对康乾时期的重要文化成就之一《四库全书》多次发表批判言论,如:大量删减、篡改古书内容等。后来,张宏杰对康乾盛世还专门出版了一本书,称其为《饥饿的盛世》。

综上所述,足以证明“康乾盛世”只是表象下的盛世,也可以说是清廷的盛世,而非真正的中华盛世。


祥子谈历史


何为盛世?不知道专家们认为康熙和乾隆年间的“盛世”是从何而来?

现代流行“纵向比较看发展,横向比较找差距”,说一个朝代为“盛世”,不是跟过去比,要在同时代中进行比较,这是前提。

看到很多人把康乾时期称为“盛世”,一个最根本的依据就是人口的增长。但从康乾时期清朝统治者所采取的政策来看,并无与民休养生息的政策,比朱元璋开创的明朝初期也远远不如。

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康乾时期人口急剧增加呢?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是明末连年战乱,百姓人心思定。其实不管哪个新的朝代开创之初或者是连年战乱之后,全国人口都会有所增长,康乾时期也不例外,这是其一。

二是清朝统治者继续延续了好运气(沾了李自成、张献忠和天灾的光,否则能否入主中原实在难说),在顺治初年,延续了几十年的小冰河刚好结束,没有极端气候的困扰,百姓也能吃上一口饭。

三是明朝末年就进入中国的红薯、土豆、玉米等耐寒、耐旱的高产作物在社会相对稳定后就迅速推广开来,这才是中国人口急剧增长的根本原因,否则以当时的耕地面积和粮食产量根本无法养活四亿人口。由此有人也称“康乾盛世”为“番薯盛世”。

一个朝代能称为“盛世”,最起码是内政方面经济繁荣,科技发达,思想活跃,文化昌盛;外交方面:军事强大,贸易繁荣,影响力大等等。

清朝统治者从康熙开始就已经做好了闭关自守的一切准备,到了乾隆时期,更是夜郎自大,无比自恋,关起国门自称天朝上国。而同时期世界工业革命已经做好了大爆发前的一切准备,清朝统治者仿佛全都活在梦境一般。

而康乾时期最让人垢病的是对中国文化的疯狂阉割,对人们思想的无尽摧残,可以说从康乾时期起,中国人就从精神上被打断了脊梁骨,人们只知麻木不仁地活,不知有国有家。与开放包容的贞观之治相比,一个靠“文字狱”禁锢国民思想的朝代如何能称得上是“盛世”?

也有人说康乾时期奠定了中国的基本版图,其实这根本就是自说自话。如果说一个国家的版图是先人们兵锋所指之处,那元朝统治者给中国留下的版图又岂是康乾时期可比的?一个国家的版图是靠实力说话的,如果不是解放军进军新疆、进军西藏,中国又哪里有现在的国土面积?


随风而去132804760


康乾盛世是不是一个盛世,今天的确有争议,甚至有个趋势,越来越多的人是不认可的。原因主要有这些:

一是这一时期清朝政治制度僵化。康乾盛世起于康熙二十年即1681年三藩之乱被平定,止于嘉庆元年即1796年川陕楚白莲教起义爆发,持续时间长达100多年。这段时间里英国己经确立君主立宪制,法国也爆发了具有民主精神的大革命,美国独立了并颁布了1787年宪法。与世界的民主趋势相违背,大清的君主专制还在不断强化。

二是经济上,虽然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经济有较大发展,但小农经济仍占主导地位,资本主义萌芽虽己产生,但发展缓慢。而此时的欧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迅速,英国己开始了工业革命,工业化时代的来临指日可待。

三是思想文化上,此时的大清思想僵化,八股取士,大兴文字狱,扼杀了读书人的聪明才智,阻碍了科学文化的发展。统治阶级还沉迷于天朝上国的美梦之中,闭关锁国,使中国丧失了同外部进行经济文化交流的机会,加剧了中国的落后。

可以说,此时的大清就像是落日晚霞,表面看起来绚烂夺目,但这种光华将转瞬即逝。

康乾盛世是不是盛世?关键看我们对盛世标准的理解。从文景之治到汉武中兴,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盛世呈现给我们的印象大体是这样:即国家统一,社会安定,经济发展,人口增长,国力强盛,对内统治巩固,对外威服四方。如果这个作为标准,康乾盛世是可以称为盛世的。为什么呢?

从政治上讲:这一时期大清先后平定了三藩之乱、收复台湾、平定准噶尔叛乱和新疆大小和卓叛乱,两次击退沙俄对东北的入侵,国家统一,社会稳定,也确实威服四方。从疆域上看,这一时期,清朝的领土几经扩张,北起自外兴安岭以南,东北至北海,含库页岛在内,西至巴尔喀什湖北岸,南达南海诸岛,帝国版图仅次于元朝。

从经济上说:这一时期经济发展迅速,耕地面积扩大,国家财政收入增加,人口大量增加。康乾时期国库财政储备充足,最高的年份国库盈余达8000万两,国库常年保持在6000到7000余万两的储备。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世界的三分之一,这是不争的事实。由于国家财政状况较好,清朝曾大规模蠲免钱粮,康乾两朝就曾五次全免全国农业钱粮近3亿两白银。再看人口,人口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参考指标,1700年前后,当时的中国大约有1.3亿人口。1720年人口上升到1.6亿,已经接近或超过了明代的最高水平。1740年前后,大约是2亿。1790年人口已超过3亿。1800年左右,人口估计已达到3.42亿。

从文化上看,这一时期也并不是一无所获。文学、医学、农学等成就显著。特别是这一时期的文学成就更是达到了整个封建社会的顶峰。四大名著,无论从思想性还是艺术性上看,都是前代无法比肩的。


社会我亮哥


我查了一下资料,大家可以看看什么叫康乾盛世?在我以为,清朝一个少数民族统治期间,为了臣服汉人,几乎达到了灭绝之程度,所剩下来的汉人都俯首帖耳,称臣朝拜,百姓强欢在颜,怒在心里,哪里有盛世?各位看看吧!

洪武十四年数字据《明太祖实录》卷140。

明朝朱元璋时期总户数10 654 362 ;总人口数59 783 305,这是黄册中的数字,还有不在册的。各地一家口数各不相同,平均下来是一丁等于6口人。

北平338 517 、1 893 403湖广785 549、 4 593 070。

在一个持续了200年的和平时期里,有人推论到万历二十八年有1.97亿人,事实证明他没有错。

葛剑雄主编的《中国人口史》第四,五卷中相关内容。明万历年间,中国人口已经达到约1点9亿。崇祯年间,中国北方爆发大规模鼠疫和旱灾,引起农民起义。战火波及整个北方和南方部分地区,共造成约4000万人死亡。明朝人口降到1点5亿。

而满清顺治八年,进行了全国人口统计,全国人丁数约为1000万。按照平均一家六口人计算,总人口是6000万人。也就是说从清军入关后减少了9000万人,接近一亿汉人被杀害。

这是少数民族入主中原的必备手段,他们极度害怕汉人的数量优势,这会让他们死在人民战争的海洋中。元朝杀一个汉人只赔偿一头驴的价钱。清朝更近一步随便杀,只要你手脚没抽筋。他们以为篡改历史书就让人发现不了。还康乾盛世呢,史料早就记录下了因饥饿尸横遍野,人吃人的所谓盛世


徐沛亮


古代所谓的盛世应该没有比得过康乾盛世的了。就我们所说的贞观之治,看看《资治通鉴》的记载,即使在京师附近的道路上也是饿殍相随;明朝最强盛的时候,朱棣东征西讨,山东饿殍满地,老百姓活不下去造反了。康乾时期这一百多年里汉人的主要居住区没有兵火,由于新作物的引进,粮食产量大增,人口繁殖的非常快。在整个康乾时期,国家减免钱粮超过百次。当然不能和英国相比,彼时英国已经开始工业革命,生产力发达,财富积累巨大。更不能用现在眼光去评判古代,殊不知在80年代,大部分的中国人也只想吃饱肚子。至少在康乾时期,老百姓生命无忧、生活无忧。在马嘎尔尼的随从记载中,也有很客观的。比如他们有记载有的地方几乎几十年没见过死刑。老百姓对盛世的定义其实只有一种,不饿肚子平平安安活下来。相比之前几个盛世,也只有康熙乾隆祖孙三代做到了这一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