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押韻的詩算詩嗎?為何?

劉耀各


詩不能用押不押韻來評論是不是詩,尤其是現代詩,古人都曾說過,如果有好的詩句,是不需要押韻的,但,押韻的詩歌更容易打動讀者是毫無疑問的。所以,詩歌還是押韻比較好點。卞之琳的《斷章》不怎麼押韻,卻是一首絕妙的好詩——你站在橋上看風景/看風景人在樓上看你/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你裝飾了別人的夢。詩歌很短,卻充滿了詩情畫意,意境優美。


一修yixiu4791


不押韻的詩算詩嗎?為何?

這個問題十分簡單,只要搞清楚一個問題就行了。

1.詩分為古體詩、近體詩、現代詩,古體詩對押韻的要求是不嚴格的,可押可不押,近體詩對押韻是有嚴格要求的,現代詩對押韻也沒有十分嚴格的要求。

2.這就明白了,不押韻的詩,當然算詩了。只是有的人喜歡近體詩押韻時讀起來朗朗上口的感覺,喜歡寫近體詩,這是個人愛好,你不懂押韻,或者,不想被押韻束縛了手腳,也可以寫古體詩,又或者,也可以寫現代詩,或者,乾脆寫詩歌,也是很好的事情。

3.我個人就非常喜歡倉央嘉措、席慕蓉、扎西拉姆·多多的詩,感覺愛不釋手。

倉央嘉措:“那一月,我搖動所有的經筒,不為超度,只為觸摸你的指尖……”

席慕蓉:“青春是一本太倉促的書,我們含著淚,一讀再讀……”

扎西拉姆·多多:“你見,或者不見我,我就在那裡,不悲不喜……”

歡迎點贊、留言、關注,共同學習提高。


大夫覺成


說心裡話,我一向主張:無韻不是詩!詩應該講究押韻合仄。“押韻合仄”這是最啟碼的要求。

如果沒有最基本的韻腳,無論你寫得再好,它也不是詩。充其量它是一段至理名言,或是一篇語言精練的散文而己。

我認為詩歌最大的特點,首先是語言美。語言美表現在朗朗上口,自然流暢。自然流暢的關鍵在於韻腳,在於人們俗稱的“押韻合仄”。格律詩如此,自由詩也是如此!

假如沒有韻腳,韻腳一句一換,勢必有點雜亂,又何言自然流暢,語言的和諧呢?

如今,確有一些“大詩人”主張“無韻也是詩”,甚至認為是一種新的開拓、新的發現……。把文字分成行,把句子相互隔斷,異想天開,獨立一面……,其實這是一種偏見。字要一字一字的蹦,詞要一個一個的現,句要無緣無故的斷……,已達到盲目的“精練”!反之,則把長句寫成一大段,不押任何韻腳,其實就是散文的分段。

散文最大的特點就是:形散而神不散。而他的“詩歌”,卻讓人不知所以然。

無韻不是詩,應該是絕大多數人的共識!


老張9844


不押韻的詩算詩嗎?這就象在問:不能跑的馬算馬嗎?不能飛的鳥算鳥嗎?不能報曉的雄雞還算雄雞嗎?

正常的馬有四條腿,不幸瘸了一條,雖然不能跑了,但它應該還是馬,只不過殘廢了,再也不能一日千里了。

一些鳥因為養尊處優,翅膀退化,如雞鴨鴕鳥,雖然飛不起來,但還是有鳥的特徵,在生物學上仍屬鳥,只是一種不再屬於藍天的鳥。

雄雞不僅有漂亮的羽毛,還能打鳴報曉,那是因為雄雞有充足的雄性激素,所以羽冠楚楚,傲氣十足。有一天主人突發奇想,只想雄雞多長肉,於是將雄雞閹割,雖然不能打鳴報曉,但更能增重,豐富餐桌,雞肉味道應該還是公雞味吧!

詩歌在中國傳承至少三千多年,歷來有“無韻不成詩”的共識。但“韻”只是詩的多種特徵之一,到了當今,一些人覺得“韻”太過礙事,妨礙了他天馬行空的想象,於是認為:不能跑的馬也是馬,不能飛的鳥也是鳥,不能打鳴報曉的公雞也是公雞,那麼,不押韻的詩當然也是詩!

這個理論有點尷尬啊!沒有韻的詩誠然還是詩,但這個詩就象瘸了腿的馬、退化的鳥、被閹割了的雄雞,雖然還頂著原來那頂響噹噹的名號,卻再也不能一日千里、志在藍天、一唱雄雞天下白了!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千秋功罪,歷史自會評說!


雲卷飛山


先回答:不押韻的詩也算詩,並且也有好詩。

先來看下蘇軾的壓韻打油詩《竹筍燜肉詩》:“無竹令人俗,無肉使人瘦,不俗又不瘦,竹筍燜豬肉。”



怎麼樣?有韻的詩就算是成了“打油詩”,也是很上口的,因此壓韻對於詩歌,特別是古詩詞非常重要。但這是不是話無壓韻就不是詩呢?可以這樣認為嗎?



看下這首古詩:王維《雜詩三首》之二,“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一到四句,全是問話,而且都沒有壓韻,不是詩?不好?



再來看下這首學人盡知的詩:李商隱,《登樂遊原》“向晚意不適,驅車登古原。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怎麼樣?也沒有壓啥韻,不好還是不是詩?


祥河詩語


個人觀點,押韻不押韻都是詩 ,即有無情對,定有無情詩,文化高的人,愛修飾句情,文墨少的人,愛寫實景,肯定不押韻,比如:天上白雲飄,河裡老鴨遊,地中禾苗青,山上青樹綠,湖中荷花紅,水漂青荷碧 ,河中有游魚,院內鵝和雞,狗娃戲貓妮,太陽照大地。這都是實景,你說這是詩還是瞎掰。所以說不能說押韻不押,我認為這就是詩。


231086428728海闊天空


說到這個話題,我就想到了“雲對雨,雪對風,晚照對晴空。三尺劍,六鈞弓,嶺北對山東。”這是聲律啟蒙。格律詩是在南朝期間開始出現,是根據永明體發展而來,之後迅速發展。但是後來人們發現了其中的一些弊端,如沈約提出的四聲八病(平頭、上尾、蜂腰、鶴膝、大韻、小韻、旁紐、正紐)之說,之後又演變出了永明聲律論。之後根據這些理論逐漸演變出了貼對律,進而出現了平仄律。這吐一句槽,古人這點聰明才智,全都用在這了。

之後根據這些音律規則在唐代完成了對五言律詩的定型,之後又發展出了七言率詩的定型。自此中國格律詩的音律規則就基本形成了。

再說說不押韻,算不算詩?

我將於茫茫人海中訪我唯一靈魂之伴侶;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徐志摩

以上這句你覺得算不算詩呢?現代詩仙的事蹟,如果都不能稱為詩,那我國就再無文人了。徐志摩的這句按照詩文的劃分來說是新詩。在清末,中國開始了文體改革,而改革又分為,“新文體”、“白話文”和“大眾語”三個階段。新詩則是出現在五四運動之後,是胡適等人倡導的新的詩文形式,與傳統的韻律詩相比去除了繁瑣的聲律規則,而是用白話文字形式梳髮情感,表現事物。所以在現代,押不押韻已經不是詩文的標準,意境才是第一位。


人世繪


現代詩一般都是不拘於格式與韻調的,押韻挺好,強求便是無意義之舉。

現代詩的宗旨便是突破語言的枷鎖,語法格式韻調都不能拘束我思想隨著詩的迸發。

口水歌處處押韻,但內容莫名其妙一塌糊塗,算得上詩嗎?北島芒克的詩歌太多太多無視韻調的篇章,照樣優美流傳於世。

當然押韻是好事,內容優秀前提下還能押韻那確實是傑出的,稱得上傑作。如戴望舒的《雨巷》,文辭優美又包含音樂性的韻調,實在難的。


如果是古體詩,當我沒說,理應押韻


橘子兇猛


韻是什麼?我的理解就是韻律。具體到詩歌創作,就是詩句的提煉加工,符合人們的欣賞口味。怎樣做到起承轉合,貫通一氣,使欣賞者獲得愉悅感,這才是好的詩歌。詩的後面還帶上一個歌字,正好說明它也同歌曲一樣,有律動有節奏。

好的音樂作品,不管是抒情歌曲還是交響音樂,總是讓人陶醉其中。比如《春節序曲》,比如《難忘今宵》,這些經典音樂作品,每到過年了就會聽到,而且百聽不厭。因為它是成功的音樂,帶給人們的是歡快熱烈,令人振奮,對新春的到來,充滿了幸福的期待。

一首好詩,雖然不會像古詩那樣嚴格的講究格律,但如果沒有明確的主題,作者自己都不知道要表達什麼,東一句西一句,大跳躍,大斷層,讓人琢磨不透,這樣的詩歌,只能孤芳自賞了。


認真讀讀現代文學,新詩創作還是用韻的。這種韻是詩的靈魂,貫穿始終。就如一根紅線把詩歌串連在一起。這樣的韻律只是不像古詩那樣一眼就能分辨出來。但只要用心賞析,你就會覺得好的詩歌,多一句或者少一句都會影響詩歌整體的美感。這裡所說的美感就是新詩的韻律,如一首優美的曲子,聽之會跟著律動舞之蹈之。舉出余光中先生的《鄉愁》這個例子,讓大家領悟一下。

鄉愁 現代 · 余光中 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 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 長大後,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 我在這頭,新娘在那頭。 後來啊,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 我在外頭,母親在裡頭。 而現在,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 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

讀這樣的詩,你能覺得乏味嗎?應該不會吧。“五四”新文化運動產生過大量的優秀詩歌,如《再別康橋》,《雨巷》等等,大家有雅興,自己去欣賞吧。


棲哈丶


古人何謂是詩,“詩言志”。《尚書·堯典》堯說:“詩言志,歌永言,聲依永,律和聲。”其實這應該是後人假託之言。原因很簡單,當時語言的載體文字,尚未成型。

但確實是點出了詩的實質,詩是用來言志,志則是指一般意義上人的思想、意願和感情換句說:表達個人志向,也包括個人情感。最早也就是興之所至,隨口吟唱,表達一下個人感慨而已。所以《詩經》的大部分不押韻,一詠三嘆,只是改了幾個字,重複表達心中感慨。

當然押韻的好處是朗朗上口,更一步推進了一詠三嘆,讀起來音律和諧,讓人記憶深刻,便於詠唱,利於傳播。其實是隨著詩的進一步發展,在格律詩出現後,逐漸成型,並逐漸定格,但後來規範過死,詩歌漸以衰弱。

隨著時代發展,新格律詩出現,及新文化運動的推行,新的詩的形式興起,白話文及白話詩出現,那麼對於押韻,逐漸開放,所謂的新詩是不注重押韻問題,認為這是一種陳舊的制約性要求,事實也證明,五四運動以後的各類新詩不押韻,但同樣熠熠生輝。隨著抗戰的進行,產生了戰鬥小詩,只是純粹的感情的宣洩,鬥爭的吶喊,也是很有意味的。

綜上所述,詩不在於押韻與否,迴歸詩的本意就是抒發感想,提高審美,藝術形式是多變的,興也勃焉,敗也忽焉。大浪淘沙,留不下來是經典,是閃閃發光的黃金,讓我們汲取營養,照耀我們前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