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县作为正七品官,实力权力很大,为何无法压制九品的巡检?

繁华万里


俗话说“强龙不压地头蛇”,如果说县官是强龙,那巡检就是地头蛇

古代的县太爷号称“百里侯”,在他管辖的那个县里,他是当仁不让的老大。

但是县官没有人事权。 古代县衙门的小吏们,都是由上级任命的。

县丞、主簿、典史等等这些人,并不是县太爷的属官,而是由上级任命的,跟县令只是同事关系,县令对其升迁去留只有建议权而无决定权。


我们以明代为例。明代知县的地位很微妙;他并不是一县的土皇帝,更像是一个协调员。

朝廷下发的训谕、政令要落实,乡宦、豪强的需求要安抚,贫民寒户的生计要照顾,军队与地方的关系要斡旋,甚至衙门里三班六房的胥吏都不得不有所顾虑。

明代的三班六房中的办事人员统称为吏,也叫“胥吏”;就是相当于现在的基层公务员。

吏员:


可别小看这基层的胥吏,诸房小吏都是世袭职位,熟知当地情形和官场套路,他们要搞什么猫腻,县太爷还真的不一定能知道。

巡检制度始于五代,盛于两宋,金、元也有类似设置。明朝以后,全国各地普遍、大量设置巡检司。

朱元璋曾敕谕天下巡检说:

“朕设巡检于关津,扼要道,察奸伪,期在士民乐业,商旅无艰。”

从明朝初年开始,朱元璋建立了黄册制、里甲制、里老人制及相应的人口政策等一系列制度。

巡检司制度与里甲制、里老人制度紧密关联,是明朝加强基层社会控制制度体系中的重要一环。


巡检司的主要任务是稽查无路引外出之人,缉拿奸细、截获脱逃军人及囚犯,打击走私,维护正常的商旅往来等。

明宣宗时期,对巡检司的职责又进行了放大,巡检并不限于把守关津要道、盘查过往行人等,而是可以直接参与地方社会控制。

不过,巡检虽然可以缉捕盗贼、捉拿犯人,却不允许插手词讼。

因为"巡检之设,原非为地方受词处事者"。 巡检在明清两代均属于文职人员。

品秩自洪武三十年后定为从九品,其官位等级是很低的。

巡检统领相应数量的弓兵,实为州县所属捕盗官,归当地州县管辖。

巡检司执役之人由乡兵充任,乡兵由丁粮相应人户内佥点,一年更替轮换。

巡检司碑:


明代的巡检司尽管品秩不高,在地方事务中却占有重要地位。

正规军队的数量毕竟有限,卫所不可能遍布广大乡村。每个巡检司拥有数十名至百余名官兵,正好弥补了卫所制度之不足,成为国家机器的重要补充。

巡检司街门是独立于县衙之外的,县太爷虽然名义上是巡检的上官,但无权直接管理巡检司。

巡检司属于地方性武装力量,具有军事武装性质,因此巡检司可视为地方性军事机构。

巡检司的设置、裁撤、考核,皆由兵部掌管,与地方无关。 对于巡检的考核,只看任内有无过失。

明代以后,将捕获逃军、逃囚、盗贼的数量与考核挂钩,加以奖惩。

巡检能够世袭,长期盘踞一地,手上有人有枪,基本上都会形成自己的势力。

县官一般在一地不会长期任职,很多事都需要仰仗巡检的,加上县官对他们又没有考核和管辖之权,县太爷想压制巡检,还是死了这条心吧

参考:《湖湘详略》《明宣宗实录》


刚日读史


按照明清两代的官制,官员的品级分为九品十八等,即从一品到九品,每品又有正从之分。在明清两代,知县为一县之最高长官,品级为正七品。当然,偌大一个县,不可能只靠知县一个人来治理,在知县之下,还有县丞、主簿、驿丞等一些八品、九品一众朝廷正式认命的官员。

知县的属官中,除了这些县丞、主簿、驿丞之外,还有一个比较特别的存在,那就是巡检。别看巡检这个职位品级只有九品,但是在县里面的地位却是特别,即便是知县这样的一县之长,也不会轻易得罪巡检。

之所以会造成这样的现象,原因无外乎两个。

第一,巡检带有军队和行政的双重性质。

以明朝为例,在各县会设立巡检司。巡检司主要的职责就是负责缉捕盗贼,维持治安,和我们现在的乡镇派出所类似。但是在主要职责之外,巡检司还担任着另外一个重要角色,那就是国家军队在地方上的延伸,要负担起部分军队职责,诸如搜集情报,镇压流民起义。

换句话说,巡检司虽然属于县衙的下级机构,但同样带有军队性质。

每个巡检司下辖几十人至百余人不等,这些人不属于正规的官兵,都是从本地招募而来。如果非要说的话,巡检司招募的这些人,性质有点像现在的民兵。

举个例子,历史上最有名的巡检司,莫过于澎湖巡检司。澎湖巡检司设立的目的,就是忽必烈为了进攻日本做准备,在澎湖一带设立巡检司,用来作为通向台湾的翘板,并以台湾作为进攻桥头堡。由此可见,巡检司的军队性质还是挺明显的。

第二,巡检大多为本地豪强担任

俗话说的好,强龙不压地头蛇。知县再怎么厉害,终究也不能由本地人担任,这是古代统治者为了避免地方失去控制的一种手段。但是巡检却不一样,他们一般情况下都是由本地的豪强乡绅来担任,因为他们对本地熟悉有威望,用他们来管理当地治安最有效。

实际上,古代的中央集权王朝,对于地方的控制仅仅限于县这一级,再往下深入,就必须要靠地方上有名望之人,诸如乡绅。所以,像知县这样的地方官,想要把所管之县治理好,维持自己在县内的地位,就必须和当地的豪强和乡绅们搞好关系。甚至有人说,豪强和乡绅们才是当地真正的主人,至于县令对于来们来说都是可有可无的。

而巡检司里面的巡检,一般都是本地豪强和乡绅,他们招募的兵,也都是本地之人,甚至可能是本地的地痞流氓。你们说知县敢去惹吗?


小镇月明


古代县署衙门底下有个正式的机构,叫巡检司,长官叫巡检,秩正九品,是正七品知县大人的署官,专设于各县关津要害之地,掌管缉捕盗贼、盘诂奸宄的派出机构。

巡检底下一般养着几十号人,有些关隘规模较大的,还设有副巡检,从九品,巡检虽然品级最末,但多设于沿边、关隘要地,远离县城,统管着小范围的军、政、财、民全部事务,又称为“巡政”,俨然小县长。

图为昭化的天雄关隘遗址。

要说知县无法压制巡检,这是不可能的,巡检的直属上司就是知县大人,听凭调遣、指挥、去留,等于说巡检的生杀大权掌握在知县手里,只能说知县是流官制,干几任就调走或高升了,不会轻易得罪巡检。

因为巡检有其特殊性,一是巡检拥有武装力量,少则几十多则上百人,有对抗知县大人的武力资本;二是担任巡检的人,一般是盘踞地方有一定势力的本地人,和乡绅地主枝盘交错。

图为清代湘乡关隘,云霞亭。

知县大人还需要巡检维持地方,获得政绩,特别是西南或偏远地区,基本实行“因地制宜”,巡检成了知县和地方关系的纽带。清朝雍正以后,为防止地方势力坐大,巡检也实行外调制,并增设了土司巡检、盐政巡检、河道巡检等。


图文绘历史


虽说官大一级压死人,但大两级的知县真不一定能压制巡检

巡检司作用虽然大同小异,但自宋朝建立起,各个朝代,包括当朝本身,巡检隶属管辖权等都有变动,说知县压制不了九品巡检,不能一概而论, 不过大部分时间,巡检还是对地方知县知州等负责的

知县压制不了巡检,大体有两种状态

第一个,知县属于空降兵,而且是流官,在地方都有一定的限期,而巡检呢,虽然也不一定是世袭,但地方巡检一职,差不多能被当地大族垄断。举个例子,巡检儿子如果不是巡检,那巡检的侄子就可能是

知县上任后,很大程度上要靠地方势力来行使权限,巡检家族是他避不开的,如此,谈何压制?客大欺主么?

第二个,巡检虽在州县办公,但他有负责稽查走私、捉拿盗贼逃军、在要道核实商旅等职责,这职权范围其实已经超出了单州单县之地,这让仅对自己的州县负责的县令,如何去压制巡检?虽然县令七品,巡检九品

很多时候,巡检升迁考核是归于兵部的,他们的前途在军队,和县令的考核属于两条线。例如宋职官志上有说明

凡试中,三班使臣与三路巡检……三年无过,则升至大使臣,有两省、待制或本路钤辖以上三人保举堪将领者,并兼诸卫将军,外任回,归环卫班

不是一条线上的,公事也就罢了,私活不理也就不理了

以上


灵石蕴珠宝


了解古代官员体系的人可能知道,那个时候官员职位的高低是按照品级来划分的,一品、二品绝对是国家的重臣,而我们经常在电视剧中看到的知县则是七品官。好多人都认为知县的官职非常的小,权力也不大,就是芝麻官的存在,其实这样的想法并不正确。

知县相当于我们如今的县长或县委书记,他掌管着一个县的政治、财政大权,是绝对的一把手。虽然一个县衙里可能还设置的同知、县丞等官职,但他们的实际位置甚至还不如知县的秘书——师爷。因此虽然知县品级并不高,但在其管辖的县城里还是有很大实力的。而且在古代重文抑武的环境中,

有时知县甚至比六品、五品的武官更让人尊敬。那么实力权力并不小的七品知县为什么无法压制一个九品武官巡检呢?

这里要为大家介绍一下巡检一职,他是朝廷设立的、保卫一方安全的武官,级别虽仅为九品,但其手下却管理着100多个人。对比来说,知县的手中仅有捕快、衙役等几十人,突发一些状况时知县还可能要向请求巡检帮助。由此就可以看出知县给九品巡检一些颜面的原因,毕竟同在一个区域工作难免会请求人家的帮助。

而且巡检一职并不是朝廷安排的而是当地人世袭的,经过多代的经营,每一个巡检都在自己的家乡有一定的底蕴和势力。而知县则多是读书人通过科举考试之后被外放做官,他们在自己的辖区内做几年县官后就会升官或调离,因此即使知县的级别比较高,但他在县里的声望和势力不一定有巡检厉害。

巡检一直在我国延续了很多年,直到清朝时期才改革了制度。当时规定:所有人不但不可以在自己的家乡担任巡检一职,而且也不能再世袭担任变成了由朝廷派遣。


渔经猎史小仙女




首先,我们看一下知县的地位。在六部九卿的老爷们看来,知县这个级别的官员多如牛毛,根本就不算什么。但是对于普通百姓来说,知县却是自己的大老爷。知县的管辖区并不大,但是在自己的管辖区内,知县属于土皇帝一样的存在。知县负责全县各方面的事务,出现了“灭门府尹,破家知县”的说法。因此,新任知县上任以后,地方上的乡绅们,通常都会设宴接风,并且表示一下自己的“心意。”与知县相比,八品县丞和九品主簿的地位非常尴尬。



由于和知县在一起办公,知县是绝对的一把手,其余二人被称为摇头老爷,根本没有什么实际权力。在衙门的实权排行中,县丞和主簿甚至还不如知县身边的师爷。 在一个县里,基本上有知县、县丞、主簿、教谕、税关等官员。其中,知县拥有绝对的权力。师爷虽然没有品级,但由于协助知县工作,很多时候被称为四老爷。从实际权力来说,师爷的权力很大。但是还有一个官职不容忽视,那就是巡检。巡检这个官职出现于宋朝,但真正成熟则是出现于明朝。按照明朝的规定,在全县的交通要道上设立巡检,一般来说,每个县都有两三名巡检。



每个巡检拥有100多官兵,这是巡检的强悍之处,比县衙的武装力量还强。巡检负责缉拿罪犯、检查私盐、维持治安等工作,类似于民兵连。从品级来说,正七品的知县比正九品的巡检高出很多,但按照朝廷的规定,知县不能直接管理巡检。 换句话说,巡检不在知县的管辖范围之内。由于是九品官,在朝廷的眼里,属于最低级的官员。无论是吏部还是兵部,都不会理会这样的微末官员。因此,逐步养成了一个惯例。巡检一辈子不可能升官,一直都是九品,但是能够世袭,传给自己的儿子或者其他的亲戚。



这一点非常重要,由于能够世袭,巡检逐步成为了盘踞一方的土皇帝。对于那些乡绅们来说,宁可得罪知县,不愿意得罪巡检。知县都有任期,基本上干几年就调走了。最坏的打算就是几年内老老实实,熬走这一任知县。但是巡检的情况不一样,由于能够世袭,一旦得罪了巡检,自己家族从此很难安宁。 巡检能够世袭,久而久之,形成了地方势力。虽然这种势力非常小,但对于朝廷的统治不利。知县对巡检需要客客气气,因为因为自己有可能需要巡检的帮助。尤其是进入王朝统治后期,已经出现了小规模的农民起义。依靠县衙的衙役,根本就挡不住数量众多的农民。




在这样的时候,需要巡检率领部队镇压。当然,如果农民起义的规模太大,巡检什么作用也起不到。虽然巡检仅仅是九品官,但比七品把总的日子还舒服。自己的关系在地方上盘根错节,有的巡检甚至拥有自己的生意和店铺。对于巡检尾大不掉的情况,朝廷并非不知情,但已经无暇顾及。这样的情况直到清朝入关以后,最高层才开始改革。 清朝入关以后,发现了巡检的问题。



在清朝的统治局面稳定以后,清朝开始改革巡检制度。当地人不能在家乡担任巡检,最少需要距离家乡300里,防止出现家族势力。巡检都有任期,和其他的官员一样,由朝廷任命和调动。经过这一轮改革,曾经盘根错节的巡检被连根拔起,沦为了地方上的普通武官。在明清时期,由于县衙的人手有限,根本无法深入各乡各村。因此,知县基本上需要依靠各地的乡绅们维持各地的稳定。在农村地区,如果发生一般的矛盾,根本不需要去县衙,而是找当地的乡绅评理。乡绅们德高望重,而且有一定的家产,为各地百姓评断是非。


本人不是历史学家,不过是根据电视剧和一些清代历史资料的情节做出猜想,故事为主,欢迎网友吐槽! 请关注头条号:日尧居k古史!坚持原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