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张廷璐为什么没有供出三阿哥弘时是主谋,比如在刑场高喊?

红雨说历史


导读:这个其实不难理解,首先考场舞弊案张廷璐确实夹带了考生这是第一;第二、售卖考题虽然是弘时在卖,但是伯伦楼已空具备很强时效性的卖考题的行为也成为了过去。第三、关键是即使说出弘时也没有用,这相当于是皇室的家丑。俗话说疏不间亲,事发后阴狠的弘时肯定把首尾都打扫的差不多了。为着几乎注定没有的结果而举报皇子,以弘时的阴狠能不狠狠的报复。那样即使不死,张廷璐全家都处于胆战心惊当中这是不可能的结局。所以张廷璐是不会喊冤的,以自己一人换全家平安张廷璐也就认了。


张廷璐不用说肯定是整个案件的替罪羊,但是除了不能提上台面的主谋弘时外就他的头最大。所以用张廷璐的头来对雍正元年的科考舞弊案做个了结是最合适的。由于弘时参与在最大限度上被做了保密,所以以孙嘉诚为首的清流文官在此过程中充当了被利用的角色,客观上推动了张廷璐的被杀。


科考舞弊案发生背景

雍正继位后的雍正元年开恩科,为新朝积累后备人才。所以雍正非常慎重,并且亲自拟定了考题。原话是:

朕亲自手书,亲自密封

在上雍正和上书房商议主考人选时老八廉亲王举荐了内阁侍读学士张廷璐,虽然老八极力否则打着为国举贤的旗号但是企图拉拢上书房大臣张廷璐的目的是明面上的。这个人选也得到了老十三怡亲王的赞同。

张廷璐这吓得白毛汗都出来了,因为当着雍正的面这廉亲王也太赤果果了,好在有老十三怡亲王的背书。可那也不行啊于是赶紧避嫌,在推辞不过后就举荐了“崖岸清俊”在读书人当中声誉很高的李绂作为副主考。这个时候张廷玉也觉得弟弟做这个主考还是不错的,再说有李绂辅助应该很顺利的办理下来。哪知道有后来的这场大祸。

当主考、副主考定完以后基本上就是选择吉日公布考试日期了,但是此时有一个黑手深入了考试。这就是皇子弘时,弘时从小的教育和恩宠程度都比不了弘历。但是自小与八叔亲近的弘时也自然而然的学习到了对太子之位的觊觎之心。

由于雍正是有名的冷面王爷,所以以刚正著称的雍正家教也是非常严格的。所以弘时如果想夺嫡就需要钱和嫡系人,雍正刚继位弘时还没有更多来钱的道。但是他之前见识过八叔在康熙年间保举自己人收钱的套路,于是除了有数的几个打算收为己用的可以保举过关的以外,其他的居然在伯伦楼卖考题赚钱。这也太低级了,但是弘时也没办法他没有八叔经营的网络。

但是弘时拿到了考题但是还得需要有人把打算收为己用的人带入考场,于是弘时瞄准了主考张廷璐。这张廷璐看弘时贵为皇子,将来也有可能继承皇位妥妥的一条大粗腿赶紧抱上去。二人一拍即合,其实张廷璐不听也不行,有些事知道了就是死罪。但是张廷璐可不知道有人在公开售卖考题,再说他也打算带几个夹带的自己人进入考场。


科考舞弊案暴露后张廷璐被冤死不敢喊冤的原因

在这场舞弊案中,副主考李绂是个关键人物。是他首先发现了伯伦楼有人公开售卖考题并且还和人家还价。其实他这种言行本来就说明他不相信这考题是真的,因为皇上说的很明白是他自己出题自己封存的根本不肯能泄露。

但是当考试开始后,李绂发现三道题完全一样。考题泄露了一下子把李绂打蒙圈了。当李绂提出要终止考试,主考张廷璐当然不干了劝说李绂考完后再说。并且威胁说可能涉及到皇亲国戚。其实等考完后所有证据就都没有了还查个屁啊。尤其是夹带考生中还有张廷璐夹带的七个人呢。

这个时候,李绂的“崖岸清俊”的性格爆发了。争执无果李绂出了考场寻求帮助,在三阿哥指点下他找到了皇帝的心腹李卫。李卫是个不怕事的,当下带兵抄了考场查出很多夹带的题目。案情从此真相大白于天下。


八王爷廉亲王连夜单独见了被拘押的张廷璐打听售卖考题的消息。期初张廷璐不敢说,但是当廉亲王说大家都说张廷璐是皇上的近臣所以被大家认为是泄密的来源有可能被抄家灭门的时候张廷璐才说出了是弘时再卖考题。


当八王爷听到是弘时的时候也很吃惊,但是很快就想到了利用这个来推动弘时再必要的时候协助他。如果想达到这个效果就必然不能暴露弘时,所以他立刻对张廷璐说我尽力保你,但是你什么都不能说否则就是株连九族杀无赦。威逼利诱这既是张廷璐不能至死没有说出弘时的第一点理由。


廉亲王果然说到做到,回到府中后召集九阿哥和十阿哥发动门人和朝中督抚等上折子保诺敏和张廷璐。这一来是因为保了这两个人就是在雍正脸上抽了两巴掌,二来也是保住张廷璐既拉拢了张廷玉又保证了张廷璐不会漏出弘时这个主谋。

其实张廷璐也想了,伯伦楼卖考题在事发以后估计依照弘时阴狠的性子早就把首尾处理的差不多了。此时说了弘时也没什么用,这是第二点。


再说说张廷玉,他了解弟弟不会做出这么骇人听闻的贩卖考题案。所以他迟迟不上奏折请求诛杀张廷璐。因为人家冤枉啊,但是他也为难雍正等着他的折子好下决定。其实此时雍正已经明白大概是谁在捣鬼了,但是虎毒不食子如果弘时能悬崖勒马这次就找个替死鬼算了。但是人家苦主还没答应呢?你看雍正这号称正直君王在自己儿子的时候也免不了有失公正。

在张廷玉左右为难的时候,又是这个号称清官领袖的孙嘉诚替他拿了主意。因为全国半数以上的官吏都在保山西亏空案的主谋诺敏和科考舞弊案的主考张廷璐,所以嫉恶如仇的孙嘉诚号召清流上书要求斩杀二人,否则就辞官。这还不算完,他还跑到张廷玉的府上替张廷玉写折子要求张廷玉上书大义灭亲。其实他们是不了解内情,客观上推动了张廷璐的被杀。


雍正见到张廷玉的折子,于是顺水推舟的执行了张廷璐的死罪。并且要求在京四品以上官员观刑。即使到了斩首的法场上,张廷璐也没有像诺敏那样高喊冤枉。因为他清楚的知道:

关键是即使说出弘时也没有用,这相当于是皇室的家丑。俗话说疏不间亲,为着几乎注定没有的结果而举报皇子就是把全家送上了鬼门关。不说弘时是自己一个人的事,如果说了那就是株连九族的大事。所以宁死不说,这是第三点原因。



小结:

张廷璐被当替罪羊杀死是朝局中各方势力的推动后的结果,即使张廷玉不太乐意,但是忠君思想作怪最后也默认了这样的结局。张廷璐因为有自己的考量,为家族安全计至死也没有喊冤枉。


我是历史纵横帝,欢迎你的关注;如有瑕疵,劳烦斧正。


历史纵横帝


张廷璐在临刑之前,雍正皇帝已经对其进行了暗示,他必须乖乖做个背锅侠,只有他死去,才能保全家平安。如果喊冤,只能连带更多亲人遭殃。

雍正登基后,为了选拔更多的人才,按照惯例开了恩科。所谓恩科,就是新皇帝皇恩浩荡之下,多给了读书人一次科举的机会,而这次科举出身的读书人,必然对皇帝感恩戴德,成为新皇帝的铁杆拥护者,所以雍正必然要挑选信得过又能服众之人做主考,而这个主考将来也会成为了不得地人物,因为他的门生将遍布朝野。

研究主考官人选时,八阿哥推举了张廷玉的弟弟张廷璐,这实际上是在对张廷玉示好。张廷玉对此心知肚明,为了个八阿哥撇清关系,同时也防止弟弟做出不妥之事,他推荐了清流的领袖、读书人的楷模李绂。李绂的作用其实有两个:分担张廷璐的压力、监督张廷璐的行为。

不得不说,张廷玉是明哲保身的高手。他身为上书房大臣和张廷璐的哥哥,既了解皇亲国戚的德性,也深知弟弟的品行,更何况他还曾遇到过皇三子弘时和弟弟凌晨同行,关系可疑之极。他如此做法,既是防止弟弟做蠢事,同时也是将自己和科举一事划清了界线。

张廷玉虽然事前做足了功夫,但是该发生的事还是发生了,弘时偷考题贩卖谋取钱财,张廷璐受碍于人情夹带考生,李绂闹考场揭发了科举弊案,雍正朝第一次会试成了一个天大的笑话,雍正震怒之下将张廷璐下狱严查。

其实大家心里都明白,张廷璐已经死定了!原因很简单:考题是皇帝亲自出的,一直保管严密,只是在考试开始后才交给了主考官。这个过程中谁能把考题偷出来贩卖,无非是皇帝身边的人,宫女太监没这个胆量,剩下的也就只有皇子皇孙了!

雍正即便知道是儿子惹出了乱子,也不可能把儿子明正典刑,这样的丑闻会让皇室的尊严荡然无存,所以只能让张廷璐背锅。可惜的是,张廷璐开始并没有明白这个道理,他还梦想着弘时能出手相救?可惜弘时是个白眼狼,事发之后就溜边了。

这时八阿哥趁虚而入,诱骗张廷璐供出了弘时,并在留下了张廷璐的书面供词,之后,承诺保住张廷璐的性命。可惜,张廷璐再一次失望了。

平心而论,八阿哥是想保住张廷璐的,因为如果成功保住了张廷璐,不仅可以卖给张廷玉一个天大的人情,更能进一步以此威胁弘时,将这位有野心的皇子捏在手里。更重要的是,张廷璐不死,就等于让朝野永远都能记住雍正科场一案,雍正再提什么刷新吏治,就成了笑话!

雍正对各方面的心思洞若观火,所以张廷璐必须死,才能完全背起科场案的黑锅才能保住皇室的颜面,才能成为皇帝公正无私的最有力的背书之人!

不过,张廷璐毕竟是张廷玉的弟弟,这位先朝老臣、上书房大臣、皇帝的忠实拥趸的态度,还是至关重要的。所以在张廷玉上书表明了意见后,雍正总算放下了心头巨石,对张廷玉进行了抚慰。

请大家注意一个细节,雍正在朝堂之上阐述观点时,曾说道:“这两个案子,朕不想牵连任何人。”“听说张廷璐还有两个孩子没有成年,这个负担就交给张廷玉了!”雍正此言也是有多重含义,一是表明自己的仁慈有爱心;二是告诉大家他不准备将案子扩大化,更重要的是,他在告诉狱中的张廷璐:闭上你的嘴,你如果不甘心就死,你的孩子和家人都得跟着遭殃!






这话肯定会传到张廷璐耳朵里,因为我们已经看到,八阿哥可以随意去见张廷璐,其他身份地位相等之人,如弘时、十三阿哥等,几乎每个利益攸关方都回去传话!

张廷璐自知必死,为了家人的安全,自然不会再做出临刑喊冤的蠢事了!他只能乖乖地做个背锅侠!


李飞叨


其实深究一下《雍正王朝》里的“恩科舞弊案”,疑点重重,巧合甚多。要回答张廷璐为什么甘愿认罪,其实在这个问题前面有一堆的疑问等待解答。当所有疑问都搞明白了,自然就知道张廷璐的用意了。


首先,胤禩为什么举荐张廷璐?

很多人说这题我会抢答。胤禩见张廷璐,本质是在拉拢张廷玉。这个逻辑似乎没错,的确胤禩刚被封为总理王大臣,统领全局,可谓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举荐张廷璐那是要捧张廷玉一家,给在买张廷玉的好。


其实大家可能没注意,雍正夸胤禩的时候说“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这似乎是个套话,但是在胤禩举荐张廷璐的时候,却用了这句话,请问“谁是亲,谁是仇?”张廷玉拥立有功之臣,他需要胤禩释放善意?即便释放了善意,张廷玉会买这个账?胤禩并不傻,对文人释放善意,最常见的是“弄巧成拙”。

关键是其实不单单是胤禩举荐了张廷璐,另外还有一个重量级的人物夜随声附和了,这个人是胤祥。只是后来“出事”了,雍正绝口不提此事胤祥实际上也算是举荐了。

其次,张廷璐在得知自己的弟弟被推荐为主考之后,为什么要举荐了“李绂”?

李绂是清流领袖,为人刚直,张廷玉举荐李绂的时候,用的评语是“崖岸清俊”,意思很清楚,这人很廉洁,品德很高尚。张廷玉在听到自己弟弟被推举为主考时,先是吃了一惊,然后又推荐了一个清流,而且刻意讲这个人是个清流,用意何在?


其实答案很快就出来了,开考前某天天未亮,张廷玉竟然在宫里碰到了自己的弟弟和弘时一起。要知道张廷璐不是阁臣,也就是说他不需要在宫里内阁值班处值班,也没有理由在未得到雍正特旨,天没亮进宫。虽然解释很合理配陪弘时练字,但是却又和胤祉并排走在一起,说明了一个巨大的问题,张廷璐并不懂官场的那一套,猛地被捧得这么高,已经有点忘乎所以了。之所以忘乎所以,在于张廷璐的品性并不那么坚定。张廷玉已经意识到自己的弟弟“有可能”会出事。

再次,开考前李绂为什么会到伯伦楼买醉?另外既然已经进了“贡院龙门”,李绂作为副考官又是怎么能够在看了考题之后,又顺利出了龙门去找人求助的?

李绂此前并没有和张廷璐合作过,但是李绂是胤祉的门生。而胤祉此前可是出现过在张廷璐和弘时相聚的场合的。很显然李绂对张廷璐此人并不感冒,而且已经感受到这个人并不符合一般仕子的清流路线,则更热衷于攀附权贵,即便不是攀附,也是不懂得拒绝。


此刻李绂虽然名为副考官,但实际上已经被张廷璐孤立出局了。所以李绂什么事情都插不上手,但是李绂也没有话可讲,因为毕竟此刻张廷璐表面上并没有任何违规之处。

问题出在哪?李绂是搞不清楚的。所以说心郁寡欢的去喝酒,因为伯伦楼,从来都是应考的仕子们聚集的场所。而就在这,李绂有了意外发现,花了70两银子买了3道考题。这事儿常有,不足为奇。有些奸商就是利用的人的这种心理,卖个假答案。但是这次奇了,和真实考题一模一样。

而按照贡院的规矩,开考后,所有人是不可以出贡院龙门的,有人负责里面的考生和考官们吃喝拉撒,而李绂不但出去了,还是趁天未大亮出去的。

第四,弘时贵为皇子,有何必要非得去冒这个险,卖考题赚钱?

说实在的,60两一份考题,恩科就那么多仕子,卖考题能赚几个钱?这风险和收益完全不对等。要说弘时想涉足朝局,刻意拉拢新晋仕子,为以后布局,这可以理解。但是这种拉拢人的方式,完全可以学张廷璐夹带几个考生进入就行了。卖试题就意味着有泄露的可能,最终还是能牵扯到源头的,这个事情得不偿失。


弘时即便缺钱,也不至于要靠卖试题来賺钱。但是他就这么干了。他这么干不是算的賺钱的账,而是年幼无知,被人利用。那么利用弘时的人会是谁呢?

第五,既然试题不是张廷璐卖的,张廷璐为什么还要夹带7名考生?


张廷璐夹带的7名“关系户”考生,原本并不在计划内。但是最终被作为“恩科舞弊案”唯一证据给固定了。张廷璐是抹不开面子,心想上面有皇子顶着,下面大家沆瀣一气,我自己带几个“私货”,说破大天不为过。然而没想到正是因为夹带的这几个私货却没有逃过李卫的法眼,成为了证据。

第六,康熙晚年到雍正首场恩科之前,谁掌握着礼部,垄断了“科举取士”这块摊子?

其实剧情已经给出了答案,不是别人,正是胤祉,胤祉花钱修书,笼络的可不都是老学究,更多的是从按资排辈的科举新人,比如李绂就是其中之一。


而胤禩此前主理的是户部,后来又因为查刑部冤狱,负责主理刑部,但始终没有涉足过礼部。礼部最早胤禔负责过,后来就一直是胤祉负责的。而科举说白了归“礼部”管。

第七,“恩科舞弊案”案发后,雍正为什么把这个案子交给了胤禩去查办?

有人又会抢答了,说你刚才不是说了嘛,胤禩曾经负责刑部,合理合法。但似乎这个案子如果交给胤祉去查办,或者全权受理李卫查办都会比这个方案合理,毕竟按道理雍正更应该防着胤禩使坏。

联系这七个疑问,炒米给大家一个合理的假设。看看是不是就算复合逻辑了。

雍正刚刚继位,权威尚未树立。所以不得已需要笼络一部分人,打击另一部分人。用胤祥和年羹尧代替了胤禵,就要笼络胤禩,不节外生枝,因此封了胤禩为总理王大臣。

但是这不是长久之际,所以需要培养自己的人才,培养人才就必须通过科举取士。那么必然要动另一个人的奶酪,这个人就是胤祉。

而想动这块奶酪的不只是雍正,自然还包括胤禩,双方逗需要培养自己的人才。所以折中人选是张廷玉的弟弟张廷璐。这样一来,大家就都能接受。所以为什么胤禩举荐后,胤祥也跟着附和,这说明雍正非常清楚这一点。

但是久在官场的张廷玉知道弟弟涉足官场未深,贸然卷入这样复杂的局面,容易出现问题,于是就推荐李绂为副考官,将他拉进局内。而众所周知,李绂是胤祉的人。这就相当于没有一脚把胤祉彻底踢开,实际上也就是让斗争不要过于激烈化。

当然从雍正的角度出发,他更希望张廷璐能够不负圣望,把此场恩科搞好,然后一步步提上更重要的岗位,替自己占领礼部这块阵地。不是因为他是张廷玉的弟弟,而是在于他是一个汉臣,在鱼龙混杂的官场上,只能听命自己。

但是张廷璐此刻的对手,实际上并不是胤禩,而是胤祉。胤祉虽然知道自己没有实力去觊觎皇位,但是礼部是他赖以为生的一亩三分地。

此刻局势未明朗之时,让他主动放弃这一亩三分地,那是不现实的。毕竟这是多年形成的格局,自己代表的也不是自己个儿,还有一堆人跟着吃饭呢。



“卖考题”实现经济上的利益,那是“传统”,实际上和恩科不恩科无关。于是胤祉留了个后招,忽悠弘时入局。只要弘时参与进来,雍正投鼠忌器,即便出了什么问题,也这个账最终也算不到自己头上。而李绂虽然是胤祉的人,由李绂戳穿整个事件,对胤祉有利。所以那么多巧合,那么多不可能就成立了。

但是张廷璐并不知道现实格局,都是爷谁他都惹不起。弘时也是未来皇位继承人的竞争人选之一,所以弘时和胤祉在一起时,张廷璐下意识也认为这些事情的本意是弘时,甚至张廷璐可能还希望成为从龙之臣。

但事发后,雍正并不知道弘时已经卷入其中。拿胤禩查此案,就是希望胤禩发挥一下,最终牵扯礼部,让胤祉“交出”礼部。最好的局面就是两虎相争,再带点胤禩的问题出来就更好了。

但结果是胤祉种树,胤禩乘凉。张廷璐交代出来弘时,所以当胤禩知道此事涉及到弘时的时候,自己也大吃一惊。

但最终张廷璐的供词并没有被交上去,而是揣到了胤禩的怀里,成为了最终的杀手锏。因为胤禩又不笨,此刻牵扯出弘时,对自己最不利,因为自己是负责查案的,他和雍正之间的关系那么微妙,那撕破脸可能就提前来临了,而此刻雍正可是牢牢的掌握着军权呢。

胤禩掌握了证据之后,不但不会上报,而且是尽一切可能隐瞒这个事情。


这种格局之下,就算张廷璐此前是蒙头蒙脑的,现在也应该明白自己的处境了,陷入了怎样的一个漩涡。即便张廷璐想说是弘时泄露的试题,胤禩也不会让他说的。

更关键的是,即便说了,对救自己的命一点帮助也没有,反而可能连累到家人。就像《康熙王朝》里索额图偷藏了姚启圣的三份奏折。底下兵部的两个堂官自杀前说的,自己要是交代了,全家人可能都会没命的。自己要是不交代,把责任都揽了,说此事与他人无关。说不定死后还有人会替自己安抚照顾家小。

所以张廷璐实际上是供出了弘时,但是直到了胤禩这一层,就被压下了,并且知道了事情的利害关系,于是就把责任全担了。

而张廷玉之所以逃避,那毕竟起自己的亲弟弟啊。


炒米视角


当时知道此案幕后主使的人至少有两位大人物,一是张廷璐的哥哥张廷玉,时为雍正皇帝的首辅大臣,二是雍正帝的八弟胤禩,就是那位被众臣称赞为“八贤王”的八爷。就是这二位都没有向雍正皇帝说明三阿哥是幕后主使,而作为小人物的张廷璐有怎敢公开供出三阿哥呢。

身为首辅大臣的张廷玉何等聪明,此案一爆发,他就明白了一切,要知道能在皇帝身边拿到考题的,当真没有几个人能做到,他只需要细细推敲一番,就明白主谋是谁了,恰恰也正是因为他清楚的知道这一切,所以他迟迟不肯上弹劾张廷璐的折子,其实他的内心一直在做激烈的斗争,不是他舍不得自己的弟弟死,而是他权衡利弊后不敢说出真相,因为他明白可能说出真相的情况会更加严重。

再说说八爷胤禩,有一点是值得一提的,在八爷的诱审下,张廷璐是向八爷供出了三阿哥是幕后主使。但是八爷知道实情后,从始至终都没有向雍正帝说明事情,所以他也绝不可能让张廷璐把三阿哥弘时供出来,八爷对张廷璐使了何种手段,是许诺?是威胁?我们不得而知,但能够确定的是到最后张廷璐都只字未提三阿哥,这一定与八爷有关。

所以对张廷玉而言,他想说出来他也得思考自己的话说出来会有如何后果。一则可能他真的不敢说出来,二则他自己也明白,在这场各方大势力争斗的局面中,他的话是根本掀不起多大浪花,可能稍有不慎,便会给整个家族带来灭顶之灾!


盛说纷纭


其实在雍正王朝当中的科场舞弊案中,存在一个没有解释的疑点,那就是张廷璐举报弘时涉嫌窃走科举考试试题,究竟是有真凭实据,还是他自己的一个个人推断,依照笔者的观点,恐怕只是他的推断。

至少从副监考李绂通报考题遭到泄露,张廷璐一脸大惊失色来看,很明显这样的结果连他自己也出乎意料,一定程度上说明他事前他并不知道考题遭到了泄露,随后他企图按下这起丑闻让考试继续进行,李绂气愤地离开考场寻求外部支援,张廷璐没有选择将他扣留而是由他任意行动来看,在泄露考题的问题上张廷璐应该还是清白的,否则他不会任由李绂外出寻求支援企图制止考试,张廷璐最大的问题,恐怕也只局限于夹带了考生,但这却也触碰到了另外一个没有交代结果的问题,张廷璐事后自供的夹带了七名考生,究竟是他的个人行为,还是受人指使?



至少从他之前与弘时频频接触来看,夹带考生应该是他与弘时两人共同密谋的计划,所以当他得知考题发生泄露后,自然意识到了弘时让他夹带考生的目的,进而推断出弘时是考题泄露的最大嫌疑人。

相比较多年前还没有成为皇帝的雍正而言,内臣张廷玉可以算得上是另外一个孤臣,不愿意拉帮结派也不愿意参与党争,只凭借自己的实际能力来稳住在朝中的位置,可毕竟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具备张廷玉的能力和情商,大多数臣子若想生存还得需要拉帮结派,其中就包括张廷玉的弟弟张廷璐,面对着身为皇子弘时的拉拢和一心想更上一层楼的政治想法,张廷璐自然很轻而易举的就投向了弘时的阵营,随后面对雍正继位以来所举行的第一次科举考试,既为了攀上弘时这棵大树,也为了顺带扩充自己的政治力量,张廷璐就选择在这个关键的选拔年轻官员人才的科举考试中夹带了考生。



本以为弘时的目的,也仅仅是为了夹带考生扩充自己的力量而已,可直到他得知考题已经泄露的事实后,他才意识到弘时还有更大的目标,自己无形当中成为了弘时利用的工具,而这恰恰是不敢说的秘密。先不说即便说出去也没有真凭实据,自己身为主监考却发生了考题泄露,并且在得到消息的第一时间选择了遮盖,东窗事发后所有的矛盾都会指向他,而始终隐藏在幕后的弘时根本不会有任何危险,如果张廷璐选择指正,那勾结皇子泄露试题并且夹带考生,任何一个罪名他都躲避不了,会直接要了他的命。而他如果不说,理论上他还有被营救的可能,毕竟勾结皇子和泄露试题两项大罪不会盖到他的头上。将夹带考生的罪名放到自己头上,外加知情不报,两项罪名未必可以置他于死地,所以张廷璐选择了沉默。



也正因为如此在东窗事发之后,张廷璐得到了很多大臣的同情,一时间保举张廷璐免死的奏折纷纷而来,先不说有些人是诚心为了给雍正的新政添堵,古往今来的历史上,夹带考生拉拢可能入榜的考生进入自己的帐下,一直是扩充政治力量的重要一招,所以在其他大臣的看来,张廷璐的罪行根本算不上大罪,甚至张廷璐私下携带的考生当中,很有可能有其他大臣锁保举的人,因此除了孙嘉诚等少数没有私利的大臣之外,张廷璐反而得到了大部分大臣的同情,而这却恰恰触怒了雍正,因为在雍正看来,当违法犯罪俨然变成了一种合法的官场文化甚至可以得到不断推广,这弊端早晚要触动大清的国本,既然想彻底改革新政,对这样的行为就要坚决地展开扼杀,所以张廷璐必然要成为改革新政的牺牲品。



当然雍正坚持选择处决张廷璐,恐怕也因为一个私心,就是随着科举考试试题的泄露,雍正恐怕已经猜到了那个嫌疑人究竟是谁,身为主考官没有能力提前接触试题的张廷璐肯定不是嫌疑人,可自家的骨肉又不能轻易地在大庭广众之下被挖掘出来,那最后的结果就只能迅速结案,通过张廷璐的死彻底平息科举考试产生的风波。

张廷璐的悲剧就在于他稀里糊涂地成为了别人的利用品,更在雍正企图改革新政的开始阶段撞到了枪口上,那他必然会成为各方政治力量斗争的牺牲品。


辽宁资深球迷


雍正登基后第一件事就是继续追查各省的藩库亏空,隆科多举荐诺敏出任山西巡抚,雍正限期两年完成,希望山西为全国做出表率。

很快,山西补齐了藩库亏空,雍正大喜,赐“天下第一巡抚”的牌匾给诺敏。

不料,其中猫腻被路过山西的田文镜察觉,随即被任命为钦差大臣,查处此案。



在邬思道的帮助下,田文镜查出山西库银只有20万两,剩余的180万两亏空是诺敏联合上下官员向晋商们借的。

这简直就是欺君啊,雍正知道后,把诺敏羁押在案,交刑部议处。

继位后第一次出击就受阻,雍正认识到想要推行新政,必须要有人才,必须吸纳新人充实到官吏队伍中。于是,雍正决定开科取士。

做为登基后的第一次科举考试,雍正非常重视,让张廷玉、胤禩他们尽快拟订出方案。

于是,八阿哥胤禩推举张廷玉的弟弟张廷璐为会试主考官。张廷玉立马推荐三阿哥胤祉的门人李绂为副主考官,希望清流领袖能在关键时候拉住张廷璐,救他一命。

考虑到张廷玉这层关系,如果这次考试不出意外,张廷璐必然升官,这样可以拉拢张廷玉兄弟俩。

如果出现意外,看在张廷璐的面子上,雍正必然有所顾忌,那就看雍正如何收场。

而张廷璐呢,虽然是康熙朝榜眼,眼下只是做到了侍讲学士,和他哥哥张廷玉相比,差距太大,而张廷玉还只是进士出身。所以,张廷璐有向上爬的压力和动力。

八阿哥胤禩看准了张廷璐的心思,把张廷璐介绍给了皇三子弘时,弘时为了和弘历争夺储君之位,不断拉拢人才,而科举考试,就是拉拢人才的好机会。

于是,弘时和张廷璐串通起来,泄露了考题,并拿到伯伦楼去卖。并且由张廷璐夹带了几名考生进入考场。

在开考前夕,李绂在伯伦楼遇到了一位卖考题的人,花了七十两银子买了一份。


在科考现场,李绂吃惊的发现,自己所买的考题和雍正出的题目一模一样。

李绂是清流的代表,他无法容忍这样的事情发生,汇报张廷璐之后,要求立马停止考试,被张廷璐严词拒绝。

李绂一怒之下,甩了顶戴走出考场。最后在李卫的帮助下,查封了考场,逮捕了几位作弊的考生。科场舞弊案爆发。

案发后,八阿哥胤禩主动请缨审理此案,并以避嫌为由,让上书房的张廷璐和马齐置身事外。这样一来,胤禩有了上下其手的空间。

胤禩深夜独审张廷璐,当张廷璐说出幕后主使是弘时的时候,胤禩立马感觉机会来了。他让张廷璐写下了供词,并且要张廷璐决不能供出弘时,自己会想办法救他出去。

可怜张廷璐,太轻信八阿哥胤禩,结果被胤禩杀人灭口。


对于诺敏造假案和科场舞弊案,朝中清流代表严厉弹劾诺敏和张廷璐。

而八爷党拼命上折子保护诺敏和张廷璐,这种让雍正丢尽脸面的事情在八爷党的力保下,无异于火上浇油。

但是雍正一直都没有下定决心杀掉这两个人,他在等一个人的态度——张廷玉。

雍正如果擅自杀了张廷璐,虽然正了国法,但是必然失去张廷玉;如果赦免了张廷玉,虽然获得了张廷玉的感恩,但是推行新政必然更加困难。雍正在国法与恩情之间挣扎。

而张廷玉又何尝不是在挣扎!在不久前的一次早朝中,早到的张廷玉发现弘时和张廷璐早就从宫里出来,并且肩并肩。

当时张廷玉就感到可疑,问张廷璐为何早来,还与三皇子肩并肩。张廷璐一时无法回答,弘时搪塞说是让张廷璐过来纠正一下笔锋。

既然知道了幕后主使,但是没有充足的证据证明弘时有罪,并且自已经被排除在了这件案子之外,无法与张廷璐见面,当然无法取得他的口供。

即使,自己说出了弘时是主谋,雍正也未必杀掉弘时,到时候,两人会结仇,后果很严重。

白白牺牲自己的弟弟做替罪羊,自己却无能为力。张廷玉一时间心乱如麻。

就在这时,清流代表孙嘉诚找到张廷玉,给他了一份大义灭亲的折子,要他立刻呈给雍正,否则,自身难保。

当张廷玉的折子送去时,雍正已经等候多时。他对张廷玉大义灭亲的举动非常感动。

那张廷璐为何不在刑场供出弘时?最合理的解释就是弘时此前对他进行了威逼利诱,这牵扯到张廷玉的仕途和生命安危,为了保全哥哥,张廷璐只能替弘时去死。

再说,只要供出了弘时,就说明自己和弘时串通一气,雍正对于朋党一向零容忍。但是雍正未必杀弘时,但必然杀掉张廷璐给天下读书人一个交代。

到那时,张廷玉也会受到怀疑,难免被调查疏远。

这件事最大的赢家是谁?

是八阿哥胤禩,他拿着张廷璐的供词,争取到了弘时,然后引诱弘时去杀弘历,最终被雍正赐死。

“九子夺嫡”的悲剧又在雍正身边出现,这对他造成了巨大的打击。


品读春秋001


张廷璐只是替朝中大臣们夹带了7名考生,他还没有收一分钱,根本不算“罪魁祸首”。真正的大案是卖考题,真正的大老虎是卖考题的弘时!但是,各方势力一琢磨,却把张廷璐推出来当替罪羊了!他死的有点冤啊!

先说下此事的背景。

雍正登基以后,按照历朝历代的惯例,新皇登基必然要开“恩科”。雍正在和几位军机大臣议事时,说到此事。身为总理王大臣的老八上来就举荐张廷玉的弟弟张廷璐,出任主考官。十三爷也随声附和。雍正赞许老八“外举不避仇,内贤不避亲”。

张廷玉有点吃惊,虽然,老八说举荐张廷璐不是因为他是张廷玉的弟弟。但是,张廷玉马上就明白老八是在拉拢张廷璐。也就是在拉拢张廷玉本人!因为,当时清廷最出名的“文人领袖”是李绂(字巨来)。李绂是三爷的人,也不算老八的敌人,老八应该举荐他才对。

于是,张廷玉举荐李绂为副主考。他的理由也很有意思,不是夸李绂有才,而是说他“崖岸清俊”(清廉高尚的意思)。张廷玉看中的就是李绂的品行,有这样一位品德高尚的人辅佐主考官,也不怕弟弟张廷璐犯什么大错。

而且,张廷璐在一次上早朝时,遇见张廷璐和弘时在一起。弘时说是请张廷璐来帮他“校校笔锋”。(因为雍正爷指摘他字写得不好,还夸奖了张廷璐的字不错。所以,特意请张廷璐来留下几个字,好描写。)

趁着这次见面,张廷玉点了弟弟三个问题:

“天这么早,你怎么进来了。”张廷玉这是在怀疑弟弟和弘时有什么事。正大光明的事,没必要避着别人,非要大清早说(也有可能晚上没走)。

“还和三爷一道并肩走”。这是在提醒弟弟要时刻注意自己身份,不要忘了自己只是臣子。张廷璐刚被重任为“主考官”,新一届的学子都会成为张廷璐的门生!这可是一份光宗耀祖,前途无量的差事。但是,越是“肥差”,越是被主子信任,越要懂得谦逊!这也是张廷玉能成为“三朝老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原因!

“等你进贡院龙门,我一定送你”。这是在提醒弟弟,贡院龙门可是大事,再忙我也会去送你。你自己也要注意,不要误了这件大事。

科场出的大案是卖考题!但是,所有人都忽略了这个案子。

李绂在柏伦楼喝茶的时候,遇到了买考题的人。要知道,考题是皇帝亲自出的,在开考前才会送到主考官手里。所以,李绂觉得卖考题的就是一个骗子。不过,他还是买了一个,看看这些人怎么骗人。让李绂吃惊的是,科举考试进行到第三道题时,他发现真的跟他所买的考题完全一样!

于是,李绂赶紧找主考官张廷璐停止考试。张廷璐上来就指出此事的关键:考题只有皇帝身边人才能拿到,“只怕会牵连出天潢贵胄皇子皇孙”!而张廷璐本人只是夹带几名考生进来,跟考题泄露的事没有关系!而且,张廷璐知道,泄露考题的是弘时,不能把这件事闹大了。所以,张廷璐拒绝停止考试。

李绂可是个“刚直不阿”的人,马上找李卫来查封考场。这一查不要紧,把张廷璐坑了。

张廷璐夹带7名考生进场,这些考生肯定是“藏”了东西的。所以,李卫派兵一查,就能全部抓出来。而“卖考题”的事,是不好查的。因为,卖考题的人在开考前,早就从柏伦楼跑光了。(都开考了,也就没人买考题了,肯定跑了。)

所以,李卫带兵查了半天,只会查出谁“夹带”答案进考场!跟卖考题的事,没有多大直接关系。而是否再追查“考题泄露”,就要看皇帝的意思,和大臣们的态度了。最终,所有人都把矛头指向了张廷璐,而不去追查谁泄露的考题。

这是为何?我们来分析下,为什么各方势力不追究卖考题的事。

第一,此案发生以后,老八马上连夜去找张廷璐,问是谁在卖考题。在拿张廷玉的官位和张家几十口人性命做威胁后,张廷璐说出是弘时在卖考题!老八也是吓了一跳,果然是皇帝身边的“亲近之人”!

弘时可是雍正的“长子”,未来的储君人选之一!有这个把柄在手里,弘时这样的皇子就要投靠八爷党!后来,弘时的确也成了八爷党的棋子,协助八爷搞八王议政。所以,老八要保弘时,不能让人查到弘时。

所以,老八让张廷璐不要泄露弘时的秘密,只有这样,他才能有机会全力保他一命。老八确实也尽力了,手下党羽联合各地总督都向朝廷上书求情。八爷党明面上是替张廷璐求情,其实,是在保弘时!

第二,八爷党保张廷璐,成功把清流的矛头引向了张廷璐!

孙嘉诚等清流就是看不惯八爷党“枉法”,马上上书请皇上杀了张廷璐,给天下读书人一个交代。而此时,他们都没想到,张廷璐其实是一个“替罪羊”。此案的重点不是“夹带考生”,而是考场泄题!

第三,李绂和李卫肯定会把卖考题的事告诉雍正,但是,雍正没法查“自己人”!

谁能泄露考题,雍正自己最清楚。他出的题,他最清楚谁能接触到题。但是,雍正不舍得杀自己儿子啊!庆幸的是,朝臣的注意力都纠结在是否杀张廷璐上!

于是,雍正自己先认错(罪己诏),也算是替自己孩子认错了。然后,把张廷璐杀了,以平民(学子和百官)怨。张廷璐就这样,被“冤杀”了。

第四,张廷玉很憋屈,自己弟弟是“替罪羊”啊!

张廷璐的案子发生以后,张廷玉一直不上书说说自己的看法。这不仅是因为张廷璐是自己弟弟,自己不忍“大义灭亲”!更重要的是,他也知道弟弟只是被“搂草打兔子”给牵带出来的!真正的大老虎还没查出来,不能结案!

如果,把弘时也给揪出来,自己的弟弟可能也不会被杀!但是,张廷玉不敢犯龙颜,也不忍心就让弟弟这么死了。所以,他没有上书。

雍正等张廷玉的奏折,也是再看张廷玉是否还有心往上查!

张廷玉在这个案子中,是“苦主”身份。当所有人都不追查泄题的时候,张廷玉的态度是能否结案的关键。也是雍正能否保住孩子的关键。所以,雍正在等张廷玉的奏折。

当雍正收到张廷玉奏折(孙嘉诚代写),让自己弟弟伏法以后,他也就放心了。这个案子,就到此结束吧!也是为了安抚张廷玉,雍正自己也写了一份“罪己诏”。这件事,最终以张廷璐死,结案了。

最后,历史上的张廷璐没有死。

历史上的张廷璐没有犯死罪,他是著名的"三朝旧臣,后进楷模"。张廷璐曾经因为学子闹事被撤职过,不过不是他的错。当时,张廷璐负责督办河南学政,封邱县令让学子们考试前去修河,影响备课。张廷璐知道后,赶紧纠正这个问题。可是,学子们罢考后,张廷璐竟然也被撤职了。后来查明原因以后,张廷璐就恢复原职。

而且,张廷璐虽然担任过雍正元年会试同考官,但从未担任过正考官。直到乾隆十年,才在桐城病逝。所以,《雍正王朝》讲的这个事是假的。还有,山西巡抚诺敏亏空案,也是假的。山西就没有诺敏这个巡抚。

(文|勇战王聊历史)


勇战王聊历史


我来回答一下,就从电视剧分析。

首先,弘时是主谋,这事不假。可弘时毕竟是皇上的亲儿子,这种事儿发生在皇子身上,绝对是皇家丑闻。把弘时供出来,打的是皇上的脸,丢的是朝廷的颜面。皇上自然不会承认是弘时犯事,更不会因为张廷璐供出了主谋弘时,而对他网开一面,宽大处理。相反,为了掩盖丑闻,迅速了结张的姓名,再扣上诬告陷害的罪名。到时候,可不是他一个人掉脑袋的事,说不准满门超斩,连他哥哥张廷玉都难以自保。

其次,弘时毕竟是皇子,供出来也不会减轻自己的罪行,弘时也不会因此收到严惩,顶多是个靠边站而已。事实上,从后面的剧情来看,雍正是知道内幕的,弘时也没有被怎样。相反,供出来了,只会给自己的家人树立一个仇人,祸及后代,实在是划不来。

最后,临刑前高呼翻案,本就是风险极大的事,把皇上的脸丢到老百姓面前,这是嫌自己脑袋太硬了,皇上砍不动?再者说,八爷那一伙人,势必要保弘时,他要抓住这个把柄要挟弘时,岂是张廷璐三言两语就能说破的?

综上,张廷璐不是不想供出弘时,而是不敢。不供出就是自己死,供出来了,那可就不知道要多少人头落地了。


情绪加油站


我们知道,科举考试主要有三个阶段,分别是乡试,会试,殿试,一般是三年一考,会试在子、卯、午、酉年考,然后会试在第二年的二月,殿试在三月。

但如果遇到一些重大的事情,就会额外加一次,比如皇帝登基,或者皇太后的大寿,这个叫恩科考试,比如雍正新登基这一次,就非同寻常,比平时的科举的考试还要重要,因为这一次的进士都是天子门生,也比较额外受到雍正的器重。

那么主考官就显然得尤其重要,一定得选资历、声望、学问俱佳的人,这个人最好的人选其实只有一个,那就是李纨,他是三爷的人,而八爷推荐的却是张廷玉的弟弟张廷璐。

这个确实让人很费解,八爷此举意欲何为,因为电视剧没有明说,所以我们可以做下猜测,大概原因,就是八爷展示自己办事公道,举贤不避仇,他虽然与张廷玉不是一路人,但是在大事大非上面,他还是拎得清的,顺便也往雍正与张廷玉那边扎根刺。

雍正可能在想,张廷玉什么时候跟老八好上了?老八还这样推荐他的弟弟出来当主考官?

张廷玉当然很清楚,他弟弟虽然不错,但是根本难胜任,所以还是推荐了李纨,这个大家都比较认可的人选。

可是往深里想,老八是不是还有其他目的?是不是他其实早就知道了弘时的一些做法?电视剧里也没有明说,但是我们可以从一些地方看出端倪。

比如,那个泄露试题的伯伦楼,整个过程,可不可能仅仅弘时与张廷璐知道,而是好多人知道,另外,伯伦楼这个地方也很有意思,但凡对雍正不好的话都是从这个地方出来的,比如那大爷说的传位十四子变成了传于四字。

可以这样说,伯伦楼的幕后老板很有可能是老八或者是老九,还有,张廷璐既然都没有供出弘时,那为什么老八还是找到了弘时的把柄,以此来要挟弘时呢?这个也说明老八对这个事情也是洞若观火。

总的来说,老八此举,肯定是不怀好意思。

那张廷璐为什么不供出弘时呢?要知道,以张廷璐的能力,是肯定拿不到试题的,只可能是里面的人做的,大家都知道,可是张廷璐不能说,他说了,就能改变他被杀的结果吗?而且他一说,那弘时要不要处理,张廷璐这样做,张廷玉怎么办?

张廷璐不说,这个是很多人都希望的结果,弘时自然是如此,雍正和张廷玉也是如此,连老八也是这样,如果张廷璐说了,他还怎么去找弘时呢?


历史简单说


事已至此,张廷璐无论如何翻供,都无法改变自己被杀的命运。



因为他的背后是雍正皇帝的亲儿子弘时,而从后面雍正杀弘时所说的话来看,此时他其实已经猜到是弘时所为了,但他却并没有下令严查幕后主使,从而把弘时彻底揪出来。这就说明雍正当时压根也没打算惩办弘时,只想睁一眼闭一眼。



而胤禩夜审张廷璐时,也承诺要保他,后来胤禩果然联络起朝臣来,其目的是要借张廷璐给刚刚继位的雍正一个下马威。之前诺敏的事就给了雍正一个难堪,此番科举再出丑闻,雍正在天下人面前已是颜面尽失。如果雍正想要在朝臣面前重塑其权威,而不是由此被官僚机构的舆论所掌控,那就要杀张廷璐以谢天下。

到后来,就连张廷玉也上折请杀张廷璐,胤禩的企图最终落空。但胤禩也并非一无所获,他获得了弘时参与恩科考试泄题的内幕,并打定主意用这件事拉弘时下水,所以保不保张廷璐也就没必要了。



由此可见,在这场惊天大案中,张廷璐只是一只身不由己的小虾米罢了,而真正决定他死活的是高层权力斗争的结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