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徵明《山庄客至图》:有朋自远方来,千山万水去相迎

拾画笔记

成年人的世界里,迎客容易,送别亦容易。但是,这或许只是表现得容易。我始终认为,随着年岁渐长,亦愈发懂得感情的珍贵,只是许多时候,我们看不到迎客时候的心花怒放,送别时候的黯然神伤。读文徵明《山庄客至图》,读到的是艺术家在当下生命体验中的一种仪式感,一种欢喜感,一种会心感。一山一水,一草一木,皆因人而美。倡导着生命清净与诗意的文徵明,虽然吟哦着“不恨佳人难再得,缘知色相本来空”,却也在当下的生命体验中,见真见性。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馀杯。”这是唐代诗人杜甫的诗《客至》。春暖花开,群鸥归来,有朋自远方来,打扫花径,敞开蓬门,备上美酒佳肴。杜甫的这首诗,如同一部日常美好生活的纪实短片,向我们展示了客人造访时的生活情趣。中国文人特别重视与“客”相关的主题,有送别、迎客、相聚等不同类型的文学、艺术作品。


相比“送别”,我们每个人更喜欢“迎客”。梁实秋大概也说过:“你走,我不送你。你来,无论多大风多大雨,我要去接你。” 客人要来,心中欢喜无限,无论风风雨雨,主人恨不得迎客千里之外;而客人(朋友)要走,主人常常是依依不舍,面对客人(朋友)的背影,心中常常无限惆怅。文徵明的《山庄客至图》所描写的正是“迎客”的生活图景。文徵明以朴实的笔意,展现了山庄迎客的日常生活画面,他以会心万物的方式,“修辞”着自己的生命。


文徵明《山庄客至图》:有朋自远方来,千山万水去相迎

文徵明《山庄客至图》


一、《山庄客至图》:迎客千里,山水相迎


文徵明的《山庄客至图》以S型来组织画面结构,这是文徵明并不常用的一种构图方式。一方面可能是围绕着“客至”主题的需要,对客人的到来,以此构图来呈现一种曲折和隔离感。另一方面,也在于更好地表现山庄的宁静与幽深的氛围。


文徵明的画和他的诗一样,显得很“浅”。王夫之谈及文徵明的诗,评价道:“文徵仲轻秀,与相颉顽,而思致密赡……”这正是文徵明的可亲可敬之处。这幅作品同样给人以“思致密赡”之感。整幅作品并没有着重于对技巧的炫耀,山石的表现,极为的轻秀,稍稍皴染,即表现出大致的山体面貌,高山背后的远山,在淡墨的晕染中呈现出一片朦胧的一抹山痕。近山则似有些突兀地放置在房屋后方,以云岚隔开,表现出一些距离感。


文徵明《山庄客至图》:有朋自远方来,千山万水去相迎

文徵明《山庄客至图》局部1


文徵明《山庄客至图》:有朋自远方来,千山万水去相迎

文徵明《山庄客至图》局部2


甚至于山中那株山树,横生的姿态显得很刻意。我们不必去计较这所谓的比例关系,也不必去在意文徵明在此所进行的对山、树的简化处理。比之《溪亭客话图轴》、《古木寒泉图》,这幅《山庄客至图》显得稚嫩得多。然而,文徵明更中意的是其在特定情绪中的生命体验。


我们将视线回到画面本身。先看作品的下部。在一片山岗小道中,左下角的岩石部分构成一个三角形,一条山岗小路从左上至右下,然而蜿蜒至溪边。小道的最左边,有一位跳着担子的人,担子前面是竹篮,后面是红木箱。箱子里大抵是读书人常用的笔墨纸砚以及随身衣物之类的物件,竹篮子里则是一些生活用品,似乎有一个壶状的物件。也许是客人沿途煮水烧茶的器具。通过这些物件可以看出,客人是远道而来,挑担子的挑夫或许是客人的随从之一。


沿着小路走下去,两个孩童模样的书童出现在了画面中。其中一人回头看着后面挑担子的人,另一人手抱一把琴迈步向前。这两位极可能其中一位是客人的书童,一位数主人的书童。过去,带两名书童的不多见。


文徵明《山庄客至图》:有朋自远方来,千山万水去相迎

文徵明《山庄客至图》局部3


文徵明《山庄客至图》:有朋自远方来,千山万水去相迎

文徵明《山庄客至图》局部4


沿路行至溪边。两位文人模样的人物各自骑着一匹马。前面的人骑在马上回头看着后面的人,后面的人衣衫显得有些不整。据此我们可以大胆的猜测,后面的是远道而来的客人,前面是出门迎接客人的主人。此时,客人跟在主人后面,面容显得有些憔悴、疲惫。主人显然是注意到了客人的神态,他回头关切地看着身后的客人。


过桥,对岸。沿着溪边小路向左上,路被对岸的树枝半遮半掩着。从树枝间走出来的路沿着山坡向上,来到一处庄园门口。大门出有一人正在拍打着大门。词人大概是主人的随从,他奉命提前回去开门迎接。庄园里的情形不得而知,一排排的房顶暗示着这必定是一处大户人间的庄园。屋顶上的云岚,则告诉观者,这是一处稍显隐秘的私家庄园。


最高处的房屋里,透过窗户可以看到一妇人正坐在窗前,而左侧似有一仆人模样的人正在向妇人说明着什么。我们也可以猜想,此时仆人正在向女主人告知有客人正随着“老爷”即将来到。大概是要女主人做些准备,好迎接远道而来的客人。


文徵明《山庄客至图》:有朋自远方来,千山万水去相迎

文徵明《山庄客至图》局部5


文徵明《山庄客至图》:有朋自远方来,千山万水去相迎

文徵明《山庄客至图》局部6


文徵明《山庄客至图》:有朋自远方来,千山万水去相迎

文徵明《山庄客至图》局部7


整幅作品都在“迎客”。画面中从书童处开始,是第一“迎”;而后主客之处,是第二“迎”;仆人叩门,是第三“迎”;丫鬟向女主人禀告,是第四“迎”;而房屋背后山中的那棵横生的树,则是第五“迎”。由此可见主人对客人到来的重视。庄园上下,机制大自然中的山水,都在为客人的到来而做迎接准备。


画面呈现出来的意境并不深。似乎艺术家本人在创作这幅作品的时候也并未做太多的思虑,全凭着一股情绪的流动而写就这幅作品。艺术家的情绪是高亢的,是热情的,是兴奋的。对朋友的到来,充满着无限的欢喜。那桥下的流水,欢腾着在桥下盘旋,就好比也在为客人的到来而高兴。这种“即兴式”的创作,是吴门画派的典型特征之一,文徵明继承了沈周的这一艺术思想。


文徵明《山庄客至图》:有朋自远方来,千山万水去相迎

文徵明《山庄客至图》局部8


文徵明《山庄客至图》:有朋自远方来,千山万水去相迎

文徵明《山庄客至图》局部9


二、会心万物,山水因人而喜悦


根据画中文徵明的题款“嘉靖壬子年秋”,我们知道这幅作品创作于1522年,这一年的文徵明52岁。此时的文徵明,在艺术上已经走入了自己的成熟期。52岁的文徵明,已经历经多次科举不中,私说文徵明对做官并没有表现出唐寅那般的执念,但是,多次不中的经历多少还是在文徵明的心境中掀起了一丝涟漪。第二年,即1523年,文徵明便接受了一份低俸禄的官职:翰林院待诏。他的接受,从侧面印证了文徵明并非绝对意义上对官场无所眷念。


可以想象,虽然文徵明表现得是如此的富于浪漫主义情怀。但是面对长期以来的压抑情绪,这一刻,因为远方朋友的到来而得到了宣泄。文人画注重画家的生命体验,或许可以说,文人画是艺术家当下生命感受的艺术创作。他不同于院画的精心布局谋思,文人画中的山石流水林木鱼鸟皆为人的感情而存在。人的喜悦,反应在山水中同样是喜悦的;人的悲凉,反应在林木中同样是悲凉的。文徵明让自己的生命情绪和周围的环境融合,真正做到了会心万物。


文徵明《山庄客至图》:有朋自远方来,千山万水去相迎

文徵明《山庄客至图》局部10


中国传统美学中有“美不自美,因人而彰”的论述。美,始终离不开人。因为人的存在,便有了美丑;因为有了分别心,万物便有了分别心。文徵明之“人”,并非是文徵明其人,而是会心万物后的人。如同知游鱼之乐的庄子。生命做到了“会心”,对自然万物的看法也随之改变。自然万物成了心的一部分。山因人而喜,水因人而悦,石因人而悲,草因人而愁。文徵明的“即兴式”关注的是当下的生命体验,在乎的是当下真实的生命冲突,一如东晋诗人王徽之所说“乘兴而来,兴尽而返”的“兴”。


文人画就如同文学作品中诗歌的修辞:赋比兴。这首诗歌,是画家当下的生命吟哦,是画家情绪冲突的比兴。我们研究文人画,或者说读文人画,常常会陷入到作品的表象,而忽视了作品内在的“赋比兴”。文人画的主体是人,是文人。文人的一切创作,诗词书画,实则是生命的修辞。


文徵明《山庄客至图》:有朋自远方来,千山万水去相迎

文徵明《山庄客至图》局部11


文徵明《山庄客至图》:有朋自远方来,千山万水去相迎

文徵明《山庄客至图》局部12


在自体自认自觉自悟中,文徵明于平凡的生命中体悟着生命的意义。他有诗写道:


“四月春都尽,东溪得再过。夷犹黄雀舫,浩荡白鸥波。山偃看宜远,川萦不厌多。水风牵荇带,云日翳松萝。倒影飞朱阁,浮岚写翠蛾。疏疏梅子雨,袅袅竹枝歌。弱桨依兰渚,幽槃得涧阿。澄怀甘寂寞,顾影惜蹉跎。放鹤无支遁,传觞企永和。依然鱼鸟在,尘土欲如何?”


平凡的事物,在文徵明当下的生命体验与冲突中,变得诗意盎然,变得精彩粉尘。鱼鸟与我亲近,白鸥与我嬉戏,水风与我耳语,浮岚与我言说,竹枝与我歌唱。这种生命体验是真切的,是平凡的,却也是生命难得的“大美不言”。而在这幅《山庄客至图》中,山石是温和的,水流是欢快的,山树是热情的。一切,皆因人的欢喜。心欢喜了,周遭的一切便都是欢喜的。


迎客时多大的欢喜,送别时便是多大的落寞。古诗词中常见类似“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式的送别情。我常以为,送别是生命最难的主题,迎来时的欢喜最后无不是送别时依依杨柳下的一行泪。


弘一法师李叔同一首《送别》几乎写进了人间送别之惆怅:“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问君此去几时来,来时莫徘徊。”而读到了送别,在看这幅《山庄客至图》,似乎也能读到一丝丝不久之后的落寞与悲愁。秋尽冬来,迎来送往,始终是宇宙永恒不变的主题,任谁都无法阻隔。


文徵明《山庄客至图》:有朋自远方来,千山万水去相迎

文徵明《山庄客至图》局部13


三、少年不知情义真,读懂已是画中人


文徵明有一首题画诗我非常喜爱:“古松流水断飞尘,坐荫清流漱碧粼。老爱闲情翻作画,不知身是画中人。”会心万物的文徵明,已然成了“画中人”,他所画的不是别人,而正是自己生命的真实一痕。“画中人”文徵明,面对好友的来访,当下的心境,便如青山云岚、淙淙流水。再读《山庄客至图》,画或是诗,画中人,画中山,画中水,画中树,画中石,无不承载着文徵明对客至的喜悦。


面对真挚的感情,我们每个人都表现得如同小孩子。当有至亲好友远道而来的时候,我们兴奋得无法自己,我们会精心打扫庭院,收拾房间,我们也会翘首期盼地望向客人来的方向。而当亲友告别之时,我们会不舍,恨不能相送十八里,恨不能时间在这一刻停下来或者倒回去。


我曾看过一张动人的图片。一个农村小孩,在过年之后,看到才回来没几天的父母又要背井离乡外出谋生,孩子竟然去收拾自己的“行李”,两只手,两个塑料袋,装着自己平日的玩具,他要跟随父母一起。却不知道父母此刻无法带上他。时间倒回到几天前,当孩子在村口看到那梦中无数次见到的身影时,喜悦兴奋之情可想而知。那一刻的天空,对于迎来了父母的孩子来说,是湛蓝清澈的,水是清莹剔透的,风是柔和舒缓的,阳光是温暖明媚的。


年轻时,总是要做到潇洒,你来了,我潇洒地等,你要走,我亦萧瑟地送。心绪在迎送之间不留意痕影。我们都曾认为自己是一个“拿得起,放得下”的人。随着年岁渐长,才敢于承认我们都是“拿得起,却放不下”的人。面对第一天上幼儿园的孩子,我们会黯然神伤;面对陪伴自己十几二十年的物件的损坏,我们也会难过不已;面对客运站神情落寞与我们送别的老父老母,我们也会在转过头的刹那留下泪水。许多时候,因为害怕送别或者离别,自己也不愿意相见。与其欢喜惆怅,不如平淡无碍。这或许就是成年人的生命形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