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孝公为何选择法治治国?而不是帝道,王道?

资深人士说文史


秦孝公(公元前381年12月6日-公元前338年),嬴姓赵氏(一说秦氏),《越绝书》作平王,《史记索隐》记载名渠梁,秦献公之子,战国时期秦国国君,公元前361年-公元前338年在位。

秦孝公选择法治而不是帝术王道,主要原因是当时秦国处在存亡之间而作出的明智选择。

春秋时期诸侯间的连年战争,到战国时期,一百多个诸侯国只剩下了二十多个,其中又以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最为强大,号称战国七雄。这几个大国为了实现富国强兵,以便在兼并战争中争得霸权地位,纷纷开始了各自的政治变革运动。这其中,又数秦国的政治改革最为成功。在战国七雄中,秦原本是一个比较落后的国家,被称为西戎。“六国卑秦,不与之盟”,就连权力被架空的周天子都不愿意答理秦国。在秦献公当政之前,秦国频繁更换君主,君臣之间明争暗斗,朝政腐败,国势日衰,士无斗志,民不聊生,百姓怨声载道。几乎同时,中原大国晋国被卿大夫韩氏、赵氏、魏氏三家所瓜分,韩、赵、魏形成“三晋”,势力极其强盛,三晋中的魏国乘机夺取了秦国河西的土地。面对三晋咄咄逼人的气势,秦国前途暗淡。

在外忧内患的压力下,秦国也开始寻找改革以图强的发展道路。秦献公即位后,面对秦国的衰败落后,大胆地将其在魏国所学得的政治经验用于秦国,秦得以迅速停止下滑的颓势。公元前361年,秦献公去世,他的儿子渠梁继位,这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秦孝公。孝公即位时年仅21岁。秦孝公即位之后,看到秦国外受强邻的欺压,内有贵族的专横,感到无比悲愤,决心奋发图强,改变国家的落后面貌。他向全国颁布招贤令说:“现在秦国内忧外患,各诸侯国也都看不起秦国,耻辱没有比这更大的了。宾客和群臣中有谁能献出高明的计策,使秦国强盛起来,我将让他做高官,分封给他土地。”

在秦孝公招贤令的感召下,当时在魏国得不到重用的商鞅“闻是令下”,西入秦国求见孝公,(商鞅姓公孙,名鞅,大约生于公元前390年,因为是卫国人,也称卫鞅。后来受封于商,号为商君,所以又称为商鞅)。商鞅提出了废井田、重农桑、奖军功、实行统一度量和建立县制等一整套变法求新的发展策略,深得秦孝公的信任。于是,便任他为左庶长,在公元前356年和公元前350年,先后两次实行以“废井田、开阡陌,实行县制,奖励耕织和战斗,实行连坐之法”为主要内容的变法。

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集权国家。


Z过客K


如何治理国家,讲究的是方法。战国时期的秦国弱小,秦孝公在位期间任用卫鞅为大良造,进行了一次彻底性的变法,建立20级军功制度,而后一直到秦王嬴政统一六国一直没有改。

正是因为卫鞅(也就是商鞅)的变法才使秦国强大起来,秦孝公死后他的儿子嬴驷才有资本称王。

秦孝公选择了商鞅、以法治理国家,才有了嬴驷的称王,嬴政的称皇帝。

所以,法治使秦国强大,秦国也使法治闻名天下。而所谓的王道、帝道只是国家强大了才有资本选择的对待世界的方法


向天空


史记商君列传中:商鞅与秦孝公总共是谈了4次话。对于如何治理国家,商鞅共提出了4种方案。按照先后顺序分别为:帝道,王道,霸道以及强国之术!

从这4次二人对话过程中秦孝公的态度,我们可以看出其效果为什么会选择法治治国(原文中叫强国之术)

第1次商鞅提出了以帝道治国,秦孝公听睡着了。

第2次商鞅提出了以王道治国,秦孝公还是不满意,并责备了引荐人景监。

第3次商鞅提出了以霸道治国,秦孝公对商鞅很友好,虽然没有任用他,但有了和商鞅进一步深谈的愿望。

第4次商鞅提出的强国之术,秦孝公与商鞅非常投机,两个人一连谈了好几天,最终决定了任用商鞅变法。



今天我们依旧说三个问题:

1.帝道,王道,霸道这三种治国方式分别代表什么意思?

2.商鞅所说的强国之术(也我们所说的法治治国)为什么得到了秦孝公的认可?

3.商鞅变法的精髓到底在哪?

第一个问题:帝道治国,王道治国,霸道治国的含义。

帝道治国:就是上古时期时,尧舜禹汤的治理方式。简单一点说,就是领导者以自己的德行来服众,以德服人。让自己的德行感化百姓,全靠百姓自觉。

王道治国:就是周朝周文王,周武王时期以礼治国(或者说叫仁政治国)用各种道理各种礼仪来限制人们的一言一行。

霸道治国:是参考春秋五霸时的治国方式,核心就是尊王攘夷。比如说秦国强大了,对于其他不服气的国家,秦国就会打着周朝王室的旗号,联合其他国家来一起揍这个不服气的国家。

这三种治国方式是先后顺序,从靠领导人的德行感化百姓,一切全靠百姓自觉的帝道治国,发展到周文王周武王时期,靠礼仪来限制百姓一言一行的王道之国,再发展到春秋五霸时期的不服就拉着一帮小弟一起揍他霸道治国,

思想道德水平是在滑坡的,但对国家的掌控力是在增强的。



第二个问题:为什么秦孝公否定了帝道王道霸道这三种治国方式?商鞅所说的强国之术到底是什么?

在上一段中所提出的帝道,王道,霸道治国这三种方式均被秦孝公所否定,

理由很现实:秦孝公接手的秦国已经是积贫积弱,内部混乱,外有强敌。他要考虑的第1个问题就是国家如何生存下去。

所以所谓的以德服人的帝道治国不符合秦国的实际情况,而以仁政治国的王道治国更不符合全国的实际情况。以尊王攘夷为主要表现的霸道治国,首先这个国家要很强盛。秦国那时候穷的叮叮当当,霸道治国可望而不可及。

所以这三种治国方式都被秦孝公否定。最后商鞅根据实际情况,提出了:以富国强兵为主要目的的强国之术,这才打动了秦孝公。



第三个问题以富国强兵为主要目的的商鞅变法,其精髓到底在哪?

战国末期各国都在变法,为什么只有商鞅的变法更彻底更有效?是什么样的变法能让秦国在短短的20年间由积贫积弱变成了强国?

我总结了商鞅变法中的三条精髓:

第一条:法无贵贱,刑无等级。(法令一出,无论出身,唯法是从,改变了过去刑不上大夫的局面)

第二条:法已定矣,以善言害法,故法立而不革(这说的是法令一旦制定,就要保持稳定性,不因为好的建议而去轻易的修改法律,形成法令的稳定性)

第三条:利出一孔(就是商鞅变法中的奖励耕战,除了耕田和作战这两种方式可以获得利禄赏赐之外,秦国不能有任何其他方式发家)



中国有句古话叫不患贫而患不安,不患寡而患不公,商鞅变法中的核心就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法律要维持稳定性,奖励耕战。

这几条核心,让秦国在短短的20年之内达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请注意富国强兵这个词不是国富民强。因为在商鞅变法中还有一条隐藏着的意思就是:弱民(这也是秦朝短命而亡的一个重要原因。再次不详述)。


少校柳下惠


法家的法治理論是方法论,可以為不同的世界观服務。王道、霸道,是世界观,是以什麽目的征服和統治世界的問題,而如何实现目的,都必須有一套方法论指导如何做,法家理論就是這種方法论。很多人對法家存在误解,以為它就是愚民什麽的,其實它的核心指导理論就是這麽三点:与时俱进、法今不法古、恆主张變法。这几个基本点归结起來,就是為当今需要服務,你要什麽,他們设法给你实现,办法不限于古人經驗,而是创新,故稱變法,至於這麽做是否符合价值观、道德伦理,不理会。故法家诸人,君主要王道也好,霸道也好,都能搬出一套话语術去说动,宣稱按照他們說的做,就能达到目的。法家人物並非仅存在於先秦時代,後世所在多有,諸葛亮、王安石等名人就是典型的法家人物,腐儒不懂,乱说是儒家而已,自己不懂法家理論,連諸葛亮和王安石的言行是典型的法家言行都不知道,卻去品评法家如何这般不是。


TonyDeng


与秦孝公执政同一时代,东方诸国有齐威王、楚宣王、魏惠王、韩懿侯、赵成侯等,他们或少年有为,或励精图治,当时的东方六国,即战国七雄已经形成。

而秦国此时受到歧视。楚国、韩国跟秦国接壤,魏国还占有原本属于秦国的河西之地。所以说,六国这时候已经非常强盛,他们有点欺负秦国。

《资治通鉴》记载,秦孝公颁布“求贤令”说:“皆以夷翟遇秦,摈斥之,不得与中国之会盟。”

秦孝公以前几代,秦国政治上不稳定,有内乱,几代国君享年不永,有的在政治上又很荒唐等。

秦国面临内忧外患,秦孝公是想恢复春秋五霸之一秦穆公时代的霸业。商鞅就是在这个时候来到秦国。

最初,商鞅跟秦孝公谈帝道、谈王道,秦孝公不感兴趣。谈法治,谈富国强兵。才是秦孝公感兴趣的地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