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珅那么聪明,为何不提前巴结嘉庆以避免嘉庆上台处死他?

历史一书生


要不怎么说伴君如伴虎呢。和珅太难了,他怎么会不想巴结下任帝王?可他根本不敢。

和珅在很多人眼里都是个奸臣小人,但在乾隆眼里,和珅是个很合心意的贴心大臣。聪明机智,办事利索,最难得的是忠心耿耿。

乾隆又不傻,不可能一点都不知道和珅私底下做的那些事儿,也知道和珅贪婪,但他选择了容忍。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个“忠”字,和珅有缺点,和珅甚至有点坏,但和珅全心全意忠于他。

做为帝王,最看重的不就是这一点吗?反正和珅再坏也坏不到他头上,那他有什么好在意的。

天下臣民都希望帝王身边围绕着的是传统意义上的清官忠臣,只有皇帝自己知道,和清官忠臣相处可不是愉快的事儿,要是做了什么错事立刻就会被劝谏;而跟和珅这样的臣子相处就舒服多了,无论自己说什么做什么,他都只有捧场的份。

(电视剧中的乾隆与和珅)

可以说乾隆的大腿和珅抱得紧紧的,但就是因为抱得太紧了,想放开的时候就没那么容易。

如果是无权无势的普通之家,巴结儿子和巴结父亲是一回事儿,当父亲的不会为此而不高兴。

皇家(或者任何一个权势之家)可不同,父子关系很微妙。父亲是父亲,儿子是儿子,父子之情是有的,但绝对越不过权势。为了皇位,父子兄弟相残的事情还少吗?

对于一个皇帝来说,继承人既是必不可少的,也是最大的劲敌。但凡自己有能力,都要把继承人牢牢控制住,到死那天再交接权力。

当然,乾隆身上出了点意外,他太长寿了,为了不超过祖父康熙的在位年份,依依不舍的传位于嘉庆,当了太上皇。传位前还特别说明,虽然他不坐龙椅了,但大事还是他管着,那时他都85岁了。

由此可见乾隆对权力的执着。

(电视剧中的乾隆与和珅)

在这种情况下,和珅要是敢巴结嘉庆,就等于脚踏两只船,蔑视乾隆皇帝的威严,不用嘉庆动手,乾隆先就把他给砍了。

这其中的道理和珅自然是很明白的,所以从没有动过那种念头,只能一条道走到黑,明知乾隆总有一天要驾崩,也只能硬着头皮跟从。

其实不只是和珅,在皇帝没死的时候就去巴结下任帝王,在任何朝代都是犯忌讳、有风险的事情,只有那些胆子特别大的投机者才敢去。大部分臣子都是谁在龙椅上坐着就效忠谁,这叫纯臣。

不过,估计和珅也没想到嘉庆会这么狠吧。

乾隆死后,嘉庆命和珅主理丧事。丧事办完就抄家,得白银八亿两。要知道乾隆年间清廷每年的税收,不过七千万两。所以当时的人们都说“和珅跌倒,嘉庆吃饱”。

说来说去,和珅死于一个字:贪。

巴结谁都没用。

【我是一粒沙,喜欢就关注我吧!】


缥缈峰下一粒沙


乾隆退位之后,嘉庆继承皇位。当时乾隆虽然不放权,嘉庆只是个傀儡皇帝。但是明眼人都看得出来,乾隆已是垂垂老矣,嘉庆在未来必然会执掌大权。和珅作为一个绝顶聪明的人却没有提前倒向嘉庆一边,巴结更有前途的嘉庆皇帝。这是很多人对和珅十分费解的一点。

然而,这种费解其实是错误的。因为和珅巴结过嘉庆,但是嘉庆皇帝出于种种原因,最终还是处死了和珅



据《清史稿》记载,乾隆驾崩后,嘉庆派和珅去给乾隆守灵,将他冷处理。紧接着,嘉庆就令人搜集和珅的罪证,一共二十条。其中排在第一条的大罪,就是嘉庆怒斥和珅巴结自己

朕于乾隆六十年九月初三日,蒙皇考册封皇太子,尚未宣布谕旨,而和珅于初二日即在朕前先遞如意,漏洩机密,居然以拥戴为功,其大罪一。——《清史稿·和珅传》

这段文言文的意思是说,在乾隆准备宣布退位的前一天,和珅就跑去告诉嘉庆,并且还送了一柄玉如意给嘉庆。偷偷的泄密,想在嘉庆面前留一个拥戴之功

难道这还不算和珅想方设法巴结嘉庆吗?

所以说,和珅不巴结嘉庆,这本身就是一种谬论。和珅他不傻,他确实巴结过嘉庆,但是嘉庆有必须杀他的苦衷,不可能留着和珅的一条老命

那么,嘉庆为什么一定要杀和珅呢?这个原因还要怪在乾隆皇帝的头上

乾隆六十年,沽名钓誉了一辈子的乾隆帝宣布退位。他之所以会退位,纯粹是因为他在早年立了“即位60年后一定退位”的flag,搞得天下人皆知。

他为了不被天下人讥讽自己“贪恋皇位”,于是不得已而为之,宣布退位。

昔皇祖御政六十一年,予不敢相比。若邀穹苍眷佑,至乾隆六十年,予寿八十有五,即当传位太子,归政退闲。——《清高宗本纪》

退位之前,乾隆心里非常清楚,君不可一日无权,否则会死得惨。历史上的太上皇,如果不能自己掌握权柄,便是把自己的生杀予夺皆转交在了新皇帝的手上。若是新皇帝真心孝顺自己,如宋孝宗对宋高宗那样,那日子还能过得好一些;否则的话,他就跟唐玄宗一样,整日只能深居宫中,不能过问朝政大事,不能和交结朝臣。这样的日子和高级囚徒其实也没什么不同,每日只能盼着儿子有良心,能来探望太上皇老人家。

这种日子,让一生唯我独尊惯了的乾隆帝如何能忍?所以,为了父子争权,八十五岁的乾隆禅位不交权,大清的一切国事,事无巨细,他都要掌握在自己手上。

可是乾隆年纪大了,当时的他已经出现了精力不济,智力衰退的情况。很多事情,比如川楚白莲教起义,他就不能好好的处理。因此他就需要找一个信任的人替自己处理这些烦人的国事

交给嘉庆处理可行么?不行!当时乾隆防的就是嘉庆。小事可以交给他,但是大事绝不能让嘉庆办。否则他就有被架空的威胁。

既然不能交给嘉庆,那乾隆就只能找一个信任的代理人了。

当时谁最受乾隆的信任?别无他人了,只有和珅最合适。



当时的和珅,身兼领班军机大臣和首席内阁大学士,同时并身兼吏、户、刑三部和理藩院尚书。另外和珅还兼着内务府总管、翰林院掌院学士、《四库全书》总纂官、步军统领、领侍卫内大臣等数十个要职。他实际上就是太上皇乾隆最得力的帮手和代理人。

也就是说,让嘉庆皇帝有皇帝之名而无皇帝之实,形同傀儡的人,名义上是乾隆,实际上是和珅。

如果说和珅的权力没有那么大,他或许还有苟活的机会。但是他的权力太大了,他就没有活命的机会了。

因为,乾隆给他这么大的权力,就是要让他制约嘉庆。他如果不能好好制约嘉庆,好好替自己干活,乾隆要他何用?可是和珅一旦真正的制约了嘉庆,必然会引起嘉庆对他的记恨,嘉庆势必不能留他。这就是和珅这种身居高位之人的悲哀。

或许,乾隆根本就没打算让和珅好死,或许他就是想让和珅给自己卖命。只要他自己能熬到正常死亡,嘉庆继位。嘉庆让不让和珅活,那都不干他的事了。


这里我们不妨可以做一个假设,假如乾隆当年没有立“六十年时一定退位“的承诺。那么他原本想当多久皇帝,就当多久皇帝,这本是天经地义之事。

嘉庆作为乾隆庶出的第十五子,乾隆立他为太子,他除了对乾隆感激涕零,还是对乾隆感激涕零。又怎会和历史上的嘉庆一样,明明身为皇帝,却不能掌权。导致对乾隆窝了一肚子的火呢?

至于和珅,假如乾隆帝不曾让位,他就无需替乾隆压制嘉庆、当那个遭人记恨,操控百官的代理人了。如果不掺和这件事,他自然也不会狠狠得罪嘉庆帝。相反,他倒是可以发挥他八面玲珑的特长,尽可能的讨好太子爷。那么一旦嘉庆帝即位后,瞧在先皇的面上,瞧在自己妹妹妹夫面上,他对和珅也未必就一定会痛下杀手。

毕竟后来嘉庆处理和珅,他杀和珅的理由并不是因为和珅有钱。而是和珅专权,他当嘉庆是空气一般的存在。

这里额外插一段,嘉庆帝宣布和珅的二十条大罪,第一条是说和珅巴结自己,第二条到十二条,主要说的是和珅独揽朝权,独断朝政,培植私党,举止僭越等等行为。

第十三条和第十四条,是指责和珅的居所和陵墓,修得奢侈逾制。其实还是在指责和珅专权弄权。直到第十五条后,才是细数和珅的种种贪敛行为。

由是可见,嘉庆并非痛恨和珅是个家财万贯的贪官,而是他在自己即位后,依仗太上皇乾隆帝的信任,自以为是权臣,恶意把持朝政,将嘉庆视为一个可以操控的“幼主”。对嘉庆非常的不恭敬。而嘉庆对此是非常的深恶痛绝!誓要杀和珅立威。



因此,嘉庆杀和珅,并非是和珅愚蠢,不知道巴结自己;也并非是和珅有钱,嘉庆要杀和珅充盈国库;而是嘉庆的傀儡皇帝身份当的太憋屈了!他要杀和珅立威,证明自己是真正有权力的皇帝!

朕连太上皇的第一宠臣,大清的第一权臣都敢杀掉,谁还敢说朕是傀儡皇帝?!

和珅的这一悲剧,可以说就是乾隆妄自比拟尧舜,搞出“内禅”闹剧给祸害的。乾隆他是禅位了,兑现了自己当初的许诺,可是到头来,却是害了他最忠心的臣子。



总的来说,和珅必死!他的死就好比汉宣帝清算霍光,万历皇帝清算张居正一样。新皇帝若是不清算前朝权臣,皇帝就会觉得自己名不正言不顺。至于和珅怎么想,和珅会不会巴结自己,这根本就不重要。难道巴结了就能免于一死

和珅在乾隆当太上皇的三年,干了那么多僭越之事,嘉庆要是不杀他立威,他这个皇帝也就不用干了。并且,杀了和珅,还有大把银子可以往自己口袋里揣。何乐而不为呢?


Mer86


巴结嘉庆?敢巴结嘉庆和珅死的更快,更何况嘉庆也轮不到和珅来巴结!

首先声明一点:在嘉庆继位之前的绝大多数时间里,和珅根本不可能想到去巴结嘉庆。

为什么呢?因为没有人知道嘉庆会继位啊!

在康熙朝,由于皇子之间争皇位的斗争实在太过惨烈,导致最后的胜利者雍正帝心有余悸。他为了避免自己的孩子也陷入这样骨肉相残的惨剧中,设立了一个规定——秘密立储。不立太子,把继承人的名字写在纸条上藏在正大光明匾额后面,等自己死了,大臣们把这纸条一拿,纸条上的人继位。

但雍正的政策只执行了一代,到了乾隆帝这里,出现了变故。

什么变故呢?乾隆活的太长了。


乾隆统治的前几十年,他一直遵守着父亲的规定没有立太子。可是到了乾隆三十年之后,民间和朝野开始有了呼吁立储的声音,乾隆四十年以后尤其激烈。为什么呢?您老人家年龄眼看着大了,死把着皇位不撒手,万一您老人家哪天嘎巴一下死过去,大家心里没谱。

到了乾隆四十三年,乾隆帝在民间呼吁立储的声音越来越激烈的时候,终于顶不住舆论的压力,于是他做了一个承诺:

「昔皇祖御政六十一年,予不敢相比。若邀穹苍眷佑,至乾隆六十年,予寿八十有五,即当传位太子,归政退闲。」

什么意思呢?

意思是,康熙爷干了六十一年皇帝,我不敢相比。如果老天保佑,我能干到乾隆六十年的话,那年我八十五岁,我一定在那年传位给太子,退休归闲了。

这话说的很没劲,为什么?因为大家为的就是防止你突然挂掉后继无人,你说你八十五岁那年退休,那你八十五岁之前死了怎么办?问题还是没解决啊!

但是,这种说法却可以堵住所有人的嘴。

为什么?因为天子万岁啊,我都已经做出了承诺,说我八十五岁就退休。你还要让我立储,什么意思?莫非你认为我活不到八十五?你要是这么说了,我活的到活不到不好说,你肯定是活不到八十五了。

所以,乾隆这么一说,大家也只好接着忍。

乾隆的如意算盘是,康熙爷八岁继位,干了六十年,六十八岁驾崩。我二十五岁继位,中国还从来没有哪个皇帝活到过八十五,真要是有那天也够本了,退就退吧!

乾隆万万没想到,他真的活到了八十五,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最长寿的皇帝!

乾隆活到八十五岁,傻眼了。

必须得退休了,因为十七年前立的那么大的一个flag在那呢,几亿百姓都看着呢。


乾隆六十年,乾隆帝立皇十五子爱新觉罗·颙琰为太子,第二年继位为嘉庆皇帝。

傻眼的不止乾隆,也包括和珅。

为啥?你老人家倒是早说啊!

嘉庆帝只是乾隆的庶出儿子,在众多儿子中也不突出。在乾隆的前几十年,乾隆前后偷偷立过三个太子,都夭折了。嘉庆也没有什么过于突出的事迹,和珅在早年间也不很确定他会是皇帝。

那时候的和珅权势熏天,没顾得上烧烧嘉庆这个冷灶,在最容易巴结人的时候,他没顾得上。

列位在与人交往中千万记住,雪中送炭远远比锦上添花有用,人在发达之后想要再巴结人,是很难的。

嘉庆继位了。

嘉庆元年时,帝国权力最大的三个人,乾隆、嘉庆、和珅,心情都很复杂。

乾隆的原则是——死不放权。有鉴于他之前的太上皇过的都不咋样,所以乾隆为了给自己争取一个夕阳无限好,决定死都不放出手中的权力。

嘉庆的心理是,他虽然想要权力,但封建社会的礼法限制,加上乾隆六十年来的树大根深(尤其是有和珅的掣肘),嘉庆根本没办法与乾隆争权。

而和珅,心情是最复杂的。


和珅对乾隆是很忠心的,他知道,现在是乾隆最需要他的时候。

乾隆退位之后,和珅集吏部、工部、刑部、理藩院四个尚书于一身,加上军机大臣,翰林院掌院,整个清朝朝廷,一半的衙门在和珅手里握着。

之所以给和珅如此大的权力,就是因为乾隆需要通过和珅来控制朝政,只有和珅在,乾隆的权力才能在。

而和珅,则被迫的被乾隆逼到了嘉庆的对立面。

和珅是嘉庆争权的最大障碍,无论他有意无意,他都是嘉庆的眼中钉。

那么他能不能抛弃乾隆,转投嘉庆的怀抱呢?

答案是否定的,因为那样的话,和珅是两头不讨好。

和珅如果靠近嘉庆,乾隆察觉之后,势必要干掉这个叛徒,而以乾隆当时对朝廷的掌控程度,失去了和珅控制嘉庆可能不容易,干掉和珅个人还是不难的。

更重要的是,嘉庆不会接纳和珅。因为我已经是皇帝了,权力早晚是老子的,不用你来送。如果乾隆要杀和珅,正好给太上皇送一个顺水人情,彻底清除掉乾隆朝的最大遗产。

所以和珅只能一条道走到黑,死死围绕在乾隆身边。嘉庆朝的前三年,乾隆甚至连上朝都要亲自上。年进九十的乾隆坐在朝堂中间,嘉庆坐在一边,和珅站在乾隆旁边。之所以和珅要站在乾隆旁边,因为当时的乾隆已经口齿不清,他说的话只有和珅能听懂。

虽然乾隆已经退位,可是一切的国家大事,都由乾隆和和珅来决定。坐在一旁的嘉庆的心里是什么滋味,可想而知。

好在嘉庆善于伪装,嘉庆刚刚登基时,和珅送给嘉庆一个玉如意。嘉庆收下后做出很高兴的样子,并故意在和珅的耳目面前写了几首《咏玉如意》,和珅听说后,轻蔑的说“嘉庆不足与我斗智谋!”。

不知道当他面对着嘉庆送来的白绫时,还会不会想起当时的这句狂话。


小约翰


提起和珅,想必很多人的第一印象都是王刚饰演的那位只会溜须拍马的“和胖子”。真实历史上的和珅可不是只会溜须拍马!和珅这个人的能力和才干都是非常卓越的。他不仅是敛财的能手,同样也是个理财的高手!在所有“乾隆盛世”的虚假繁荣之下,清王朝的经济早已千疮百孔,正是因为和珅的东挪西凑,才给了乾隆帝成就所谓“十全武功”的重要经济支撑!因此,和珅不只是靠溜须拍马、巴结乾隆帝才得以步步高升,乾隆帝同样离不开和珅!



和珅的父亲常保曾担任过副都统,属于清王朝的高级武官。因此,说和珅是“高官二代”也不为过。只可惜,在和珅九岁时,他的父亲便去世了,和珅并没有沾到父亲什么光。当然,毕竟是旗下的高级官员子弟,和珅的机会还是比一般人多很多的。年龄稍长之后,和珅考入了咸安宫官学。可见,和珅少年时还是比较认真刻苦的,并不是不学无术的八旗纨绔子弟。后来在科场失意、名落孙山之后,和珅果断放弃了这条常规道路,踏上了一条满洲八旗子弟常走的“终南捷径”——当侍卫。而这,也成为了和珅发迹的开端。说实话,和珅当三等侍卫其实多少有些屈就了。因为在此前三年,和珅刚刚承袭了祖上留下的三等轻车都尉世职。按清制,轻车都尉为正三品,远高于正五品的三等侍卫。换言之,和珅即便什么也不干,他也能享受正三品待遇!但是,和珅并没有,他宁可自降身价当一个正五品的三等侍卫,也不想提笼架鹰、混吃等死。从这一点而言,年轻的和珅还是颇有些理想和追求的。



所以说,和珅虽然善于逢迎清高宗乾隆帝,却不是一个只会一味溜须拍马的不学无术之徒。乾隆三十八年担任三等侍卫,仅仅两年之后和珅便成为了副都统。又一年之后,和珅荣升户部右侍郎并进入了军机处任军机大臣,开始了中枢生涯。从这种火箭般的晋升速度也能看得出,和珅恐怕不单单只会溜须拍马,不是吗?之后,和珅平步青云,一步步做到了协办大学士、文华殿大学士。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和珅一直在“加官进爵”,却一直到嘉庆三年才正式被晋封为一等忠襄公。而这,与提问者所提出的问题有着莫大的关联。和珅那么聪明,明知道清仁宗嘉庆帝是继任皇帝的不二人选,为什么不提前巴结潜邸时期的嘉庆帝?其实,不是和珅不想,而是他所处的位置根本做不到!



嘉庆元年之前

在嘉庆元年之前,和珅虽然已经位列中枢,但储位、皇位这种涉及皇家内斗的东西,他一个异姓奴才,还没有资格染指。乾隆帝之所以重用和珅,无非两个原因:一、听话。二、好用。那么,问题就来了,和珅如果卷入了储位、皇位之争而不是和乾隆帝保持高度一致,那这个“听话”就要大打折扣了。没有了这个“听话”,和珅在乾隆帝心中还剩下多少分量,这就非常难说了。因此,和珅根本不可能、也不敢公开表露政治倾向,更加不可能去主动巴结讨好嘉庆帝。其实,和珅最终还是主动示好了,在乾隆帝正式下定决心退位之前,和珅私下里还是把这个消息透给了潜邸时期的嘉庆帝,但已经太晚了,这就涉及到下一个原因了。



嘉庆元年及之后

乾隆帝在很早以前便摆出了一个高姿态,说什么自己不能超越祖父清圣祖康熙帝,能当皇帝六十年便会退位,以示对祖父的景仰。乾隆帝的小算盘巴拉得还是相当精的,康熙帝八岁登基,而乾隆帝二十五岁才即位,就算当六十年皇帝,到时也已经八十五岁了。在那个时代,八十五岁几乎是人瑞一般地存在了,尤其是历代帝王,能活到这个岁数的简直是凤毛麟角。乾隆帝此举既可以给自己脸上贴金,又不必担心无法兑现。可老天爷偏偏跟乾隆帝开了个善意的玩笑,他还真就活到了八十五岁!这下麻烦大了,皇帝金口玉言,总不能出尔反尔吧?可实权一旦交出去,万一嘉庆帝不孝,那自己可就真就成了唐玄宗李隆基那样的“太上皇”了!



毕竟年龄不饶人,乾隆帝已经八十五岁了,他已经没有太多精力去和儿子勾心斗角。于是,和珅成了牵制嘉庆帝的不二人选。在乾隆帝架空嘉庆帝的三年多时间里,和珅功不可没,甚至被一些人称为“二皇帝”。这就是和珅为什么能在嘉庆三年晋爵一等公的原因之一,乾隆帝就是想用他来作为牵制嘉庆帝的一把利器。试想,如果和珅这个时候表现出些许倒向嘉庆帝的意思,恐怕他的小命首先就得玩完,根本等不到嘉庆四年!换言之,和珅实际上处于一个两难的境地,不倒向嘉庆帝是个死、倒向嘉庆帝也是个死!



乾隆帝早就给和珅下好了套

除了利用和珅牵制嘉庆帝之外,和珅实际上也是乾隆帝留给嘉庆帝立威用的!乾隆帝出于维护自身权力的考量近乎架空了嘉庆帝,嘉庆帝在他人眼中就是一个挂着皇帝名分的皇太子而已,甚至还不如一些实权皇太子!一旦乾隆帝去世,嘉庆帝如何在群臣中立威?在没有了利益冲突的前提下,这是乾隆帝不得不考虑的问题。而和珅,恰恰可以起到给嘉庆帝立威的作用。杀了和珅,嘉庆帝足以震慑群臣,摆脱长期的“傀儡”形象!与此同时,和珅长期贪污积累的巨额财富,在和珅倒台之后自然而然便成了嘉庆帝充盈国库的重要财源,一举数得!说白了,乾隆帝实际上早就给和珅下好了套,把和珅的作用发挥到了极致!活着有大用、死也同样有大用……



因为和珅的生死对于乾隆帝都是有现实意义的,因此和珅必须准确无误地照着乾隆帝的计划走下去,即便明知是个坑,也只能往下跳!他别无选择。乾隆帝不可能容忍和珅主动巴结嘉庆帝,如果真这样,那么和珅离死也就不远了……所以说,不是和珅不聪明、想不到,也不是和珅不想提前巴结嘉庆帝,而是他根本做不到!


农民工歪说历史


和珅大人不是不想巴结嘉庆,而是“聪明反被聪明误”,任何朝代皇帝最看重的是权,其次才是财,最后是女人,那么到和珅这,和珅有什么?和珅有权、财,而当时的嘉庆对于钱看得并非老一辈那么重,到他这一代已经算是“富二代”,所以此时的他,更在于权,也就导致和珅想巴结也无望,两人最终都会迎来一场“君臣较量”,只因为嘉庆想要权,后期抄家和珅后,发现和珅之富,只余有惊喜之感而已。

和珅之所以能聪明到大肆贪污,乾隆还不动,源于死忠乾隆,于嘉庆这,所以无法讨好和巴结,他的聪明和不死只能用于前朝,而非下一代

和珅这一生站位很清晰,这也是他聪明所在,即便大肆贪污也让乾隆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因为乾隆这一生对权力看得极重,即便乾隆在位时,想动和珅也没理由,只能巧妙的警告,直到嘉庆上位,为何这样说,咱们来分析一下。

乾隆从政几十年,即便临近七十高寿也不立太子,反而,最忌讳权臣走近皇子,曾有大臣走近皇子都被乾隆清除,可见他对于权力有极重的控制欲,最出名的当属大寿时,有官员献建储,哪知被乾隆怒发直言:

“想咒朕死?”回头就把那谏言的官员杀了。

其实那官员此言也没错,于社稷,明大义,错就错在,不够聪明,没看懂人家乾隆压根不想下来,这官员较于和珅,和珅可以明目张胆的贪,但他死忠乾隆的大权,从不占位,即便有官员挤兑乾隆不是,但和珅一如既往的站位乾隆。

这也导致,权力心极重的乾隆在位期间想扳和珅一直没有机会,哪怕乾隆心知和珅之富有。

因为一旦动了和珅,谁来保他权力?留和珅,此乃权衡之道,当然,这也是和珅的底气所在,与聪明之处。

然而,等嘉庆上位后,和珅就懵了,早年他的不站位与看不起嘉庆为后续留下伏笔,那就是不被嘉庆待见。

等嘉庆上位后,他即便想巴结,已经来不及,因为国力并不缺银两,嘉庆要的是皇权,在当时,嘉庆更在意权力,但权力,有老臣从旁辅政,怎么可能好拿?何况和珅在朝野的势力错综复杂,让嘉庆缩手缩脚,于是,逼得嘉庆产生了动和珅的念头。

动和珅前夕,嘉庆也知道不好动,遂安排满朝文武纳谏,最终定格时,其罪涵盖二十余条,这里面上到文臣,下到武官,纷纷成列,不因疑它,只因和珅在乾隆年间太遭人恨了,动也动不了,轮到嘉庆年间,这些人早已憋着恶气。


探索历史奇闻


第一:大家都知道,清代大奸臣、大贪官和珅的故事,乾隆皇帝的宠臣。但是乾隆一死,马上就被嘉庆皇帝处死抄家,抄出来大量财产,所以有那句话“和珅跌倒,嘉庆吃饱”。

乾隆当了三年太上皇之后,1799年正月初三死的。嘉庆皇帝当时还让和珅总理丧事。丧事还没办完,十天后,正月十三,就宣布和珅20条大罪,正月十八就下令处死了。


第二:过去,有很多野史说,和珅,仗着乾隆皇帝宠爱,眼里没有继任皇帝嘉庆,所以得罪了嘉庆。我们有历史常识的现代人,拿大脚指头想想就知道这是瞎说。在那样的年代那样的政治格局里,一个人能往上爬到和珅那样高的地位,一定是非常善于察言观色,玲珑剔透的聪明人。

和珅难道不知道老皇上再宠爱他,也没有几年好活了,他的身家性命都捏在继任的嘉庆手里,所以他怎么可能故意得罪嘉庆呢?讨好还来不及呢。


第三:有则历史材料,乾隆一直说,我当皇帝只当60年,然后就禅位,要去当太上皇。所以,等到乾隆六十年的时候,日子到期了,他必须把继承人的人选定下来了。这一年九月初三,乾隆册立第十五个儿子永琰,也就是未来的嘉庆皇帝为皇太子。宣布这个消息的前一天,乾隆和自己的几个心腹大臣透了底,这当中自然就包括和珅。你想,当时的大清朝,这是最顶级的机密。其他大臣守口如瓶,可和珅知道之后,迅速跑到当时还是皇子的嘉庆府上,见到嘉庆,从袖子里掏出一柄玉如意,双手奉上。四目一对,你知我知,然后匆匆离去。

后来嘉庆公布和珅罪状的时候,一共列举了二十条大罪,这件事就被列在第一条。你可能会说,把这件事列在第一条只是为了冠冕堂皇罢了。还真不是,嘉庆皇帝是真的很介意这件事。这是有证据的,嘉庆皇帝几乎同时还下了一道圣旨,禁止臣子进贡,还特别强调,尤其禁止进贡玉如意。你看,那柄玉如意,还真的是嘉庆皇帝的心病,不是说说就算了的。


第四:一般人觉得,和珅一直就是一个权倾朝野的人。其实不是,和珅恰恰就是在乾隆在当太上皇的那三年里才当上首席军机大臣,爬到权力顶端的。所以,和珅当权的那一刻,面对的处境就是:面对两个皇帝,天有二日。两位皇帝性格不一样,想法不一样,但是他们都有一个特征,就是随时都可以要和珅的命。那和珅怎么办呢?当然只能两头讨好。

讨好老皇帝靠什么?我知道你心思,你想要什么,我就给你什么,甚至你还没开口,我先替你想到了。很自然的,和珅也会用这一套来对待和揣测小皇帝。我要讨好你,我要把自己的全部献给你,我对你不会隐瞒,我对你没有秘密。所以,他才提前给嘉庆送个消息,递个如意,就是这个思维模式的结果。

但是在嘉庆皇帝看来,这件事情的意涵就完全不同了。因为乾隆是一个没有未来的老人,而嘉庆一个是有未来的年轻人。


破乞


和珅是乾隆帝时期的大贪官,也是乾隆帝时期的宠臣。但是在嘉庆帝上位没几天,就立马处死了他。和珅何其聪明,真的不是他不巴结嘉庆,而是嘉庆帝不买账。

《清史稿—和珅传》中有这样的记载:朕于乾隆六十年九月初三日,蒙皇考册封皇太子,尚未宣布谕旨,而和珅则在初二日即在朕前,先遞如意,漏洩机密,居然以拥戴为功,其大罪一。

嘉庆帝罗列了和珅数条罪名,其中有一条就是和珅知道乾隆帝有意让嘉庆继承大统以后,送来玉如意巴结他。所以真的不是和珅不去拍马屁,而是马屁拍错了。嘉庆帝虽然是乾隆中意的人选,但皇位的竞争者还有其他,和珅在这个时候透露出来嘉庆即将继承大统,无疑是将嘉庆放到了一个极其危险的地步。

和珅一度成为乾隆制约嘉庆的棋子,对于这样的危险人物,嘉庆非杀他不可。

乾隆与嘉庆这对父子的关系也算不上太好,乾隆有过承诺自己继位不会超过六十年,所以在乾隆六十一年他退位了,但是并不代表他想放权,一辈子掌握朝廷政权的他此时不会轻易交出去的,无奈年龄大了,许多事情力不从心,和珅作为他的宠臣,自然是事事都由他来接手,这个时候嘉庆和和珅其实已经到了对立面,和珅已经成为了乾隆制衡嘉庆帝的一枚棋子。嘉庆帝在乾隆面前扮演着一名乖巧的儿子,看着和珅的权力越来越大,他也无能为力。乾隆帝一死,他就迫不及待赐死和珅,夺回他手中的权力。

新帝继位,需要大刀阔斧改革,树立威信,杀和珅是最好的选择。

新君登基,朝中很多跟随乾隆一辈子的老臣肯定从心底里看不上他,嘉庆早就看透了这些人的心思,因此继任后搞了很多响动,第一步就是清除朝中贪佞之臣,整治吏治之风。和珅本来就跟嘉庆不对付,而且,和珅的贪已经是普天百姓都知道的事情了。杀他,嘉庆不会有太多的阻力。贪官太多,一个个杀过来的话,朝廷就没人了,杀和珅是为了杀鸡儆猴。和珅死后,嘉庆帝对那些战战兢兢的大臣说,和珅案到此为之,不会再牵连其他人,这才稳住了朝臣之心。

把富可敌国的和珅杀掉能充盈国库

历史上虽称康雍乾三朝盛世,但是在乾隆帝时期,国库就发生了很大的亏空,嘉庆帝急需国库没钱的问题,并且他又知道和珅贪了很多钱,因此乾隆时期养肥的钱袋子,现在就是到了用的时候了。有趣的是,和珅比嘉庆帝想象中有钱得多,不仅国库顺利丰盈,从和珅家中抄的田地重归国库,甚至在第一段时间以内缓解了土地兼并的问题。

所以和珅的死并不完全是因为贪,也不是他没想过去提前巴结嘉庆,而是因为“杀和珅”这件事是嘉庆必须要走的一步棋,就如同电影《让子弹飞》中结尾时张麻子对黄四郎说的那句话:你和钱对我都不重要,“没有你”对我很重要!


小辫儿说历史


乾隆死后十天,开始大权独揽的嘉庆帝就联合其他倒和派大臣,下令逮捕和珅。

嘉庆帝以迅雷之势宣布和珅的二十条罪状。经过朝廷审议,给和珅的刑法是凌迟处死。嘉庆帝的妹妹固伦和孝公主求情后,大臣刘墉也认为和珅毕竟是先帝乾隆的宠臣,凌迟处死不妥,最后改为赐自尽。

不要小看了赐自尽。在独裁政体下,能够轻轻松松且不必遭受太多肉体折磨和痛苦就能赴死的人,也算是一种幸福了。

是啊,让你去死,但让你不是痛苦的去死,也是一种恩赐。在帝王体制下,就是这么荒唐。

我们就会在想,以和珅的精明,难道想不到乾隆百年之后他该如何保住自己的荣华富贵乃至性命吗?

乾隆出生于1711年,和珅出生于1750年,乾隆比和珅大了39岁,按照封建时代的代际年龄差来算,这不是一代人的距离,而是两代人的距离。

其实,和珅不是没有想过提前做准备讨好下一任储君,而是他已经不具备这样的条件。精明如和珅,对此也无能为力。

乾隆当政时期,对于储君人选非常避讳。乾隆实行的是秘密立储制度,外界人士无法窥测乾隆的真实态度。和珅在乾隆身边,大概能够感知到乾隆的意向人选,但和珅必须装作不知道,不能和这个候选人有所来往,不然可能下任主子的马屁还没有拍好,就得罪了现任主人乾隆。

这是上位者的障碍。

第二点在于,和珅在乾隆身边非常得宠,胜过乾隆诸多亲生儿女,招来皇子皇女们的忌恨。

盛宠而遭人仇恨,本是人性之一。和珅还完全没有低调收敛的意思。

嘉庆帝登基前,几个皇子聚集在一起喝酒聚会。酒壮人胆,十一阿哥永瑆表示他生平的愿望就是能有和珅那样的宅邸,他就满足了。

和珅的宅邸能够引来皇子羡慕,可见在规制和精致上,是超出了一般王公大臣能够触及到的水平。

嘉庆帝很讲义气,抄没和珅的家产后,和珅的宅邸一分为二,一半留给妹妹和孝公主,一半赐给永瑆。

嘉庆帝的妹妹和孝公主是和珅的儿媳妇。和孝公主从小非常得家人宠爱。当嘉庆得知和孝公主未来的驸马是和珅的儿子时,他气得暴跳如雷。这种罕见的情绪失控,可见嘉庆私底下有多讨厌和珅一家。

和珅下狱后,嘉庆帝保全了妹妹一家。嘉庆帝和道光皇帝对和孝公主都多加照顾。道光帝还曾经把皇家当铺赐给和孝公主,让她补贴家用。

复盘以上两个原因,我们可以看到,和珅是无法处理和未来储君的关系。

乾隆皇帝的儿女对于和珅的讨厌印在骨子。

人际关系是一个相互的过程,尤其是在权力场中,上位者一旦上位,更加不可能改变以往对下属形成的负面印象。

在公布嘉庆帝为皇储之前,和珅特地提前送了一把玉如意给嘉庆帝,作为恭贺之用。如此讨好之举,效果适得其反,后来被嘉庆帝引用为和珅的罪状之一。

所以,和珅是没有办法修缮和嘉庆帝的关系,这就好比一个人极度讨厌你,你却和她说:“亲爱的嫁给我吧!”

任何试图取悦厌恶者的举动,只会加剧更大的恶。

和珅的倒台是必然,是咎由自取,也是这种人际关系中困兽的无奈。


熊沾沾


先说和珅的“聪明”,

和珅其实不聪明,和珅的所谓聪明只是“有才”而已,政治智慧更是缺乏。

和珅之所以无往而不胜,只是因为乾隆“爱其才”而“无条件的喜欢他,相信他”,至高无上的皇权帮助他“聪明”罢了。

没有了乾隆的和珅,他的聪明一无是处,处处破绽,惹人讨厌!


开始讨厌一个人的时候,他做什么都是错的。

和珅当然也提前巴结嘉庆了的,但是嘉庆讨厌他,非常讨厌他。

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

是乾隆六十年九月初二日,这一天,和珅送了一柄玉如意给嘉庆,暗示嘉庆——我和你爹已经决定了,让你做太子。

果然,第二天,九月初三日,乾隆宣布嘉庆做皇太子。

和珅“主动投靠”嘉庆的时间点选在了嘉庆铁定胜利了的前一天。

这是聪明吗?不是,这是自以为聪明!很讨厌人,嘉庆很生气,后果很严重!

嘉庆怎么看和珅的这个“主动投靠”所作所为?

于乾隆六十年九月初三日,蒙皇考册封皇太子,尚未宣布谕旨,而和珅于初二日即在朕前先逅遞如意,漏洩机密,居然以拥戴为功,其大罪一。

在嘉庆看来,哦,老子忍了几十年,在老不死的亲爹面前装了几十年的孝子贤孙,好容易得心随愿,事情成功了,你和珅来捡现成便宜,让天下认为我嘉庆能做得上太子全仗你和珅照顾。真该死!

然后,第二年,嘉庆继位为“儿皇帝”,乾隆那是亲爹没有办法,继续忍。

和珅这时候竟然还以乾隆的意志为意志,每天下班之后去乾隆哪里去汇报嘉庆的一举一动一饮一食,简直是在做嘉庆的“便宜爹”。

乾隆以80岁之老朽身,身为太上皇紧紧抓住权力不放,是谁在帮助深宫之中的乾隆控制百官?是谁在帮乾隆行驶权力?是首席军机大臣和珅。

和珅在被讨厌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这是作死,不是聪明,孝顺乾隆那是嘉庆的特权,任何一个“聪明人”都应该懂的不要去和嘉庆抢“孝顺乾隆”的权力。

和珅不死,嘉庆难安。


葭明通半瓶历史


和珅巴结嘉庆?是嘉庆拼命的巴结和珅好不好,和珅想巴结嘉庆连机会都没有。

现在戏说一下和珅。

和珅出身其实挺苦的,他的亲生妈妈原本是皇宫一小小的根本就看不见的宫女,结果有一天被乾隆那什么了,没想到这家伙肚子就起来了。

因为是私生子,按照清宫的规矩,得给她找个人家出去生孩子,就这样他的妈妈“赏给了”那谁,那谁在得到一笔金银后收下这个宫女妃子。

孩子生下来了,就是这个和珅,而那谁把那个宫女打板贡了起来,搞的和珅他妈极为郁郁,最后抑郁死了。

后来和珅有了后妈,后妈占有了全部财产,把和珅和他的弟弟赶出家门,私生子是无权继承财产的。

好在清有个宗人府,为那些皇家和王爷的私生子们办个学堂,无处可归的和珅就去了学堂学习吃饭睡觉。

学校的一个老师看上了和珅,把孙女给了和珅。

如果依照和珅养父的地位,和珅是娶不到那个老师的孙女的,门不当户不对嘛,但和珅是乾隆的私生子!

和珅毕业后,按照清的规矩,私生子得入御林军,就这样和珅开始看大门(和珅继承养父的官职是不能看大门的,太小)。

偶然一天,和珅对上了乾隆的问话,乾隆一看和珅,立马想起来他以前那个妃子,看着他的狼狈样,就把和珅叫进皇宫住了几个月,也算是对得起了那个妃子,自然也给和珅官坐。

和珅也对得起他,学习知识工作能力都有,于是官运亨通,到了后来,简直就成了乾隆的影子,号称二皇帝。

嘉庆是凭自己无能登上皇位的,在抢皇位的时候就拼命的巴结和珅,当了皇帝依然提心吊胆,为什么呢?凭和珅的身份、能力和在朝廷的团队,自己想当皇帝还不是一句话的事?

所以乾隆一死他立马杀了和珅,不然屁股坐不稳龙椅。

至于和珅,临死前写了一首诗,诗中道,妈的,下辈子一定当皇帝。

以和珅的身份,谁也不能也不敢说那是反诗,连嘉庆也不敢。

其实不管和珅如何做,嘉庆都得杀了和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