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中年,乒乓球直改横,水平会比原来高还是比原来差?

半文笑笑生


这个还是看悟性和勤奋程度,第六人结合身边的实际情况带来分享:

先说一个成功的案例:

第六人认识的这位球友,30来岁冒头,刚认识那会他是直拍打法,水平看着还可以。不会拉球,但是脚下移动很快,正手的拍击命中率很高,后来他练习了直拍横打技术,但是因为握拍原因,横打命中率不高,跟广大直拍球友一样,反手成为他永远的痛,水平基本也就定格在那个层次了,没有太大长进。

后来他接受了一位资深老球友的建议,忍痛割爱,直拍改横拍,刚开始打比赛,结果惨不忍睹,输得那叫一个惨,不过随着时间的推进,虽然他横拍打法动作看上去不太标准,但是慢慢的找到了击球感觉,正手也可以拉一板下旋,反手的推拨和拧拉打得有模有样,原来很多打不过的对手,现在都败在了他的拍下。很明显,这位球友的直改横算是比较成功的。

对于这位球友,第六人认为之所以能成功,基于三点:一是他练习非常勤奋刻苦,二是他改横后不怕输,不断的总结经验,逐渐找到手上感觉,三是他直改横非常坚定,改了横拍后,就没再也没见过他打过直拍,这一点非常重要。

再说一个失败案例

第六人还认识一个球友,他一会直改横,一会横改直,在直横中间飘摇不定。打直拍输了下一局用横拍,打横拍输了下一局再改回直拍。第六人不用多说,你也会知道这位球友水平肯定也就那样了。

因此直改横之前,一定要想清楚,要不然不要轻易改。一旦下定决心就要从头开始,保持空杯心态。据我观察,直拍改横拍后,一般来说水平都会长一截,因为解决了反手偏弱的问题,但是这个过程比较痛苦,原来你能赢的,改完后可能会输的一塌糊涂,所以第六人建议大家改的过程中尽量不要打比赛,应该多练习一些基本功,比如正手攻球、反手拨球等等。在这个过程中多去体会横拍的独特之处。等着练的动作基本定型了,再尝试着打打比赛,我觉得这是一个比较正确的思路。

不瞒大家说,第六人一直打直拍,从来没有动过改打法的念头。无他,因为喜欢小马哥才喜欢的乒乓球,虽然他早就退役了,但是直拍的那种独到之处,依然令人着迷。总感觉直拍非常深奥,在没有琢磨明白之前就改打法,我觉得有点可惜。直拍,我会坚持打下去,你呢?


国球第六人


没啥经验,但我是60岁退休之后直改横的,两面反胶,以远台为主。现在整好8年,总的感觉不错,横板正反手都可很好的发力,动作幅度也更大,更舒展,跑动面大些,适于远台拉球。这对老年人锻炼身体很适合,我不查拍,就是每天下午对练2小时。


太公钓鱼425


直改横,推挡加横打,业余乒乓圈里的两大现象。两者有共同特点:不满意直板的反手。简单说,直板反手发力不如横板。业余圈无论是直改横,还是推挡改横打,均与年龄无关,而是与打球、训练时间,强度,方法,以及球商有关。

(图片取自网络)

不断见到周围球友直板改横板,从年龄来说,基本都是即将四十岁,或者已过不惑的铁杆爱好者。经常练球,打比赛,并乐此不疲。

比如小付吧,认识有十年了。我热衷于比赛的时候,经常和他PK,或者和他组队。他的水平在这个城市,居于中等略上的水平。为了乒乓球,他也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水平长期徘徊不前。我这两三年不怎么打比赛了,一年前听说他直改横了,成绩提高了一大块。我自己还没有跟他改横板后打过,但是有一次现场看过,和一位成名已久的当地业余高手打三局两胜。比赛进行得相当激烈,也蛮精彩,虽然最后1-2输了,但看起来的确是进步了。不过我怎么看怎么觉得其实他还是在原来的直板技术,只不过换成了横板而已,他原来直板反手就有横打。也没感觉反手有多大的加力和特色球,倒是依然经常侧身用正手。打完后小付显然是有些不甘心,他认为自己今天是有机会的,但还是着急了,看得出来,他自己对直改横还是比较满意的。

(图片取自网络)

再比如小赵,属于直改横比较早的,少说已经有五六年了。他打直板的时候和他打过一两次,真没觉得出来打得有多好,但后来和横板的他打,却感觉真心不好打。中远台的两边甩,呼呼生风,横板味道很浓。个人认为小赵属于直改横比较成功的,以致于很多人再也想不起来他打直板是啥样儿了。但我了解过,这个小赵就是一个球痴,因为早年做生意发了一笔不小的财,经济无忧,几乎就是不上班了,业余里“专业打球”。在直改横的最初几年,他天天泡在球馆训练,到处打比赛,球涨得很快。

小邱居然也直改横了,这是我万万没有想到的,这也是刚刚不久前我去京弟球馆时看到的。这位职业美发师是金左手,我见到他的的所有比赛,包括和他PK,一直打直板。手感好,咬球深,拉球很转。他居然也改成了横板。

好吧,都是所谓40+大球惹得祸吧,或者说是年龄逼迫吧?

勇哥哥都五十多岁了,据说现在横打练得风生水起的。过去几年也曾见过他在比赛里用横打,但只要他一出横打,我就想笑——那实在是没办法的时候才那么甩一下啊,准确率极低!

“他啊,也是没办法啊,以后跑不利索了,反手没有发力,也没有旋转,不练横打不行啊!”这是另外一个朋友替他说的。“但现在他横打挺有数的了!”

通常来说,直改横会有一年到两年的适应与调整期,短期内竞技水平和成绩会略有下降,但从长远看,似乎是一劳永逸的事儿。横板的反手终归、的确、就是要比直板反手发力顺畅。不过,你换横板可能也会损失掉直板的很多优势。个人认为不如加横打。横打也就是在发力方面略有不足,但横打技术也相当很丰富,能弹、能拧、能拉、能撕、能贴,而且拧拉还要比横板多一个天然的侧拐。

乒乓球要想提高需要很多时间来练习,光想是没有用的,而想打出好成绩,也需要有较高的心智和较高的球商。无论直板和横板,在业余圈里,都有无数的高手,并不在打法和握板方式。

说到这里,这位朋友,到底直改横能不能提高,还要看你下的功夫到不到啊!


微乒乓


不要觉得横板就一定有优势,只是他们还没发掘出直板的优势来。

我就是直板,从来也不想改横板,横板我也稍微会一点,没必要去改,直板优势也很明显,台内球,发球,直板横打等等。看看许昕就知道了,我相信直板会有崛起的一天。



从来没有想过放弃


这还真是个较普遍的现象,我周围就有几个中年球友改了或者正在改打横板。当然了,其水平还是无法与原来直板时没法比的,也许是刚刚改的缘故吧;还有个老哥,直接就郁闷的说,打起来时不时的不舒服,要不就改回来。

首先,我们看看他们改横板的原因。

有的是因为直板打了许久,越来越感到了直板的局限,比如正手的“打击范围小”,反手的进攻不利和无力;有的则是看到了,那些横板选手的正手威力较大,反手进攻与对抗较有实效;也有的球友则是因为“伤病”,比如有些练直板横打的,因为需要手腕内扣,支撑反面的三个手指要大幅度弯曲,于是练得多了可能就不舒服甚至还“别得”疼,于是便弃直从横……

其次,我们看看他们改横板后的变化。

球友当中,有几个年轻点的前两年为了增加“杀伤力”改了横板,比如小莫、小闫还有小郭都是,开始时候都是水平比原来更菜了;可是一年后就看出了他们的变化:小莫接发球慢而稳定,正反手技术全面,和谁打都不落下风;小闫则是继续他那退台的周旋,而让人难受的是他增加了反手防守中的大力反攻;小郭呢,原本就是正反手以旋转为主,改横之后出球更加旋转和飘忽了,常常弄得对手左右飞奔疲于应付。

他仨在我们地方的比赛中,都已经成为了响当当的实力派。尤其是小莫,已经是我们球友圈的前几名选手,更是每年代表区里作为主力之一参加对外作战。

当然了,也有几个改过之后,由于种种原因又改了回来,此处不多说了。

再者,我们看看他们改横板之后的“苦恼”。

因为我周围好几个改过,或者还有想改的,我自己就曾经因为手指疼痛而“下水”改横板打过近一年,所以对其中的优劣颇有些体会和了解。初改横板时,练球还没啥,甚至觉得水平没降“反升”。

可是与那些熟悉的球友开局比赛时,痛苦就会“悄悄”到来了:接发球水平低了,难了;台内球处理起来水平差了,别扭了;原来的主动节奏、各种变化,难以掌控了,貌似还常常跟着人家跑;原来得心应手的套路,好像不大奏效了,即使使用起来人家也不怕……

其中的苦楚太“丰富”了,简直就是“一部二十四史,从何说起”啊!

最后,我们客观的看看直改横的优劣得失。

客观的说,为了提高成绩和“水平”,业余球友的直改横与换胶皮(反胶的型号换用,反胶换生胶与正胶,再有大量的换成长胶)都是“求上进”的正常现象与心态,不应该对此说三道四甚至是歧视。

可是我们仔细探究一下,这两类的“转换门庭”性质还是不同的。

反胶的改换颗粒胶,主要是利用出球的“怪异”让对手不适应,为自己创造得分机会,最终别别扭扭的获胜;而直改横的,则是以正反手的对抗与实力“碾压”得分,属于堂堂正正的胜利。这两种,要想改换成功,都不容易,得充分调动体能与智力,还得有“合适”的球商做支撑才行。

还有一个现实问题,就是年龄与体能情况。

如果年轻人,体力好的球友,两种改法都可以,不妨去试一试;而若是中老年人,考虑到打横板需要更多的跑动,需要更加充沛的体力,建议直改横还是要慎重,可以考虑多练直板横打,或者试试改换颗粒胶。

当然了,如果是为了练球方便和回合多,可以直改横;至于说比赛成绩么,暂不考虑。

说到底,不论是如何的改换,我们都要投入足够的时间和精力,不应该“急功近利”急于求成,努力使得自己乒乓技术厚重起来,总会大有收获的。


读书评书2017


人到中年“直改横”,刚开始战绩肯定比原来直拍差——但后来就不差了吗?这很难一概而论!

因为大量事实证明:有改后水平上升的,也有改后变差的。平心而论,直拍与横拍各有长短,它们的各自总分,也分不出高下——至少在业余乒友中是这样的。

关于“直改横”这件事,谁想改就改呗,谁不想改就不改呗,随心所欲!关键是您用哪种球拍顺手?顺手的球拍就赢得多,输得少。

现身说法吧,我所用的球拍不是直拍,也不是横拍,更不是枪式拍——我的球拍在乒乓世界独一无二!或问我干嘛要别出心裁?非也非也!因为我特殊握法的球拍,能让我少输几分,还能让我多赢几分。假设您有一支这样的球拍,还会去调换其他球拍吗?


乒乓球804


乒乓球直改横的话,过一段时间攻击性会更强,但是技巧性和发球会削弱,但是年龄到了中年,尽量不要攻击性太强,容易闪了身体,另外直拍推挡也是非常厉害,把推挡的角度和距离把握好,可以把横拍打的没有一点脾气。


我为恒大狂


业余选手直改横能否提高球技,取得成功,关键还要看你的技术基础,训练时间,以及能否持之以恒,坚持到底。

个人认为,直改横并不容易,原因如下:

第一,直拍和横拍的理念不同。传统直板的技术理念,就是主要依靠正手进攻得分,反手依赖推挡,防守偏弱。

而横板的技术理念,是偏重于反手的攻防和相持,换言之,横板的关键技术,主要集中在反手。所以,业余选手直改横的初期,进攻速度会受到很大影响,很容易导致回球失误或质量下降。

第二,打法套路不同,直板以近台,快攻为主,而横板多依赖中远台的对拉和相持取胜。简言之,直板的技术优势都在近台,横板都在中远台,这个技术习惯的养成和改变,不是一时半刻能够完成的。

另外,由于横板反手的技术种类比直板多。劈长、摆短、撇、撕、冲、拉、同时还多了一个反手拧。导致练习难度比较大。直改横之后,你会发现反手的威力和你预想的完全不一样。实际情况是,大多数直改横的业余选手,不过是改了改握拍法,其他的技术,打法,个人风格仍然还是直板的老套路。如果最后出现这种结果,无疑是有些得不偿失。

所以,个人建议,如果你没有充裕的时间,坚定的恒心和有效的技术指导。最好还是谨慎处理,不要轻易“直改横“。

原创内容,真实态度,理性观察!欢迎大家的评论和关注!谢谢!


楚泽平


看原来的水平,水平不高的话换横实力很快恢复,如果水平高的话我觉得不需要换。

我自己是直改横,水平恢复也就半年吧。


昊天予


我就是在人到中年时由直板改为横板的,一时冲动,后来也很后悔,现在终于也适应了。直板有直板的乐趣,横板有横板的快乐,高兴就好👌🏻👌🏻👌🏻👌🏻!

业余选手多做一些尝试,让自己的乒乓球运动更加丰富多彩,这样不是更有乐趣吗?直板换横板可能会提高自己打乒乓球的趣味性,何乐而不为呢?


我的一位乒乓球好友很多时候包里都放着好几个不同板型的球拍,不同性能,不同厂家的球拍,他常常打着打着就换拍,兴趣盎然,乐此不疲。——这也是非常纯正的乒乓球爱好者,喜欢尝试,喜欢钻研,不见得打的有多好,开心就好!

我是36岁的时候由直板改为横板的,那时已经打了二十多年球了。之所以打了那么长时间才换球拍肯定是禁不住诱惑了,想着自己可能换球拍后实力会提高很多,总之是带着美好期待才换的。

原本也只是业余爱好者,直板水平也不是很高,但是已经得心应手,而且乒乓球热情依然非常高。还是想提高自己的水平,于是想另辟蹊径,自己认为可能换拍型是是短时间提高自己技术水平捷径,又禁不起球友的忽悠,于是就下定决心换。

这山望着那山高,不试试怎么知道自己不行呢?等买了新拍,打几天后感觉完全不是自己想象的那样,虽然有点后悔,但是又心疼自己花重金买的球拍,于是硬着头皮打下去,后来越打越适应,慢慢也就喜欢上了。

为什么执意由直板改为横板呢?应该有以下这些原因:

就纯粹为了好玩儿,大家不都喜新厌旧吗?!

看横板球友打的很潇洒,水平也很高,于是觉得横拍满是优点,自己为什么不试试呢?也是为了好玩儿,也是因为喜新厌旧,因为我那个破直拍实在不能再用了。

最好的球友的怂恿和忽悠;

单位同事,也是我几十年的球友用的是横拍,他水平比我高,我羡慕他打横拍,他也经常给我洗脑,我也经常用他的横板打几下,最后还是禁不起他的怂恿和忽悠换了球拍。

我的直板球拍正好也该换拍了;

确实太破烂了,一直想把那个旧直拍换掉,但是不知道换什么样的好,于是想干脆换成横板得了。

因为丁松和朱世赫的缘故很迷恋了削球一阵子,想直拍改横板后打削球;

天津世乒赛丁松横空出世,他的发球,削球以及削中反拉都那么惊艳,于是非常想尝试打削球,感觉打削球非常适合自己的个性。我觉得这是我直拍换横拍最清晰最准确的原因。

看横拍选手反手弹击和拉球很潇洒,成绩也很好;

如果反手能拉出弧圈球那得有多潇洒啊!就可以两面进攻了,比直拍多一种得分手段(后来打久了才知道用横板后反手确实也会拉球了,但是正手基本上也废了,因为顾此失彼),不是更厉害吗?

感觉自己直拍很难有提高了,觉得自己打球时不是很爱跑动,换横拍后可以站在球台中间左来左打,右来右打,可以减少活动范围,觉得自己上年纪后总会跑不动,不如现在就换了。

——理由非常非常多,所以才在去买球拍的一瞬间做了这样的决定,是不是有点莽撞和草率?有点心血来潮?有点随心所欲?玩儿吗,怎么高兴怎么来!

将近40岁的年龄,身体发福了,不爱跑动了,打直板也有点打烦了,想寻求新的刺激。还有一个契机就是我和球友原来的球拍都坏了,该换拍了,而我俩又相约一起去买拍,我有点耳软心活,他有点太会忽悠人,所以我俩决定买一模一样的球拍——一只邓亚萍牌横板球拍。

也是狠了狠心,一方面要丢弃已经二十多年的打法,所以有点不舍,一方面改为横拍后自己不得不从头再来,已经这样的年纪,天赋也不是很好,还能打到直拍的水平吗?

新球拍已经买回来了,确实兴奋了很长一段时间。

这只球拍花了100元整,二十年前工资还不是很高,所以也很喜欢,很珍惜。怕老婆心疼钱,所以还一直隐瞒着真实价格,只说是二三十块钱买的。——这是我那位五大三粗牛逼哄哄的球友的主意,他说他就是那么哄骗他老婆的。

打乒乓球需要花去很多业余时间,一方面减少了做家务的时间,一方面减少了陪老婆的时间,所以要想松心劳逸的打球必须哄好自己的老婆。虽然不太可能得到她的大力支持,但是也要保证她不会极力反对,所以有时候善意的谎言也是很必要的。

好了,新球拍到手了!虽然对轻重及胶皮性能还不是很适应,但是依然爱不释手,确实非常喜欢,或许是因为花重金买来的吧?——是的,100元的球拍对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刚刚参加工作的我来说就是奢侈了,也是第一次花这么多钱买球拍。

我读书的时候是上世纪八十年代,那时一直用几块钱的球拍打球,而且很少换球拍,或者随便拿谁的球拍也能打半天。参加工作以后第一次花了15元买了一只红双喜牌成品拍,我已经非常满足了,就觉得自己已经用上名牌了。这只红双喜球拍用了好几年,还经常参加业余比赛,直到实在不能用了,才想起换球拍,于是换了这只邓亚萍牌横板球拍。

换球拍后需要很长时间的适应,可能之前能赢的球友现在赢不了了,但是,不能轻易放弃,坚持下去一定会有提高的。

直拍只有正手,横拍有正反手,这就是最大的不适应。常常是顾此失彼,横拍正手还容易适应,反手很难适应。没有了直拍的推挡,横拍反手虽然可以弹击和拉球,但是学会这些需要时间。

还是意识的提高最难,直到改用横拍已经十五年的今天,从正手变回反手时翻拍还是不那么顺畅,这或许就是半道儿换拍的后遗症。

还是说一下我换拍后的经历吧!刚开始实在是很别扭,很多以前能赢的人现在赢不了了,也经常被球友劝说换回去,但是我还是选择坚持下去。玩儿嘛,何必那么认真呢?

新买的横拍用着偏软一些,打削球还不错,而我又因为丁松和朱世赫的缘故非常喜欢削球。或许应该是与性格有关系,这应该是最好的解释。打削球的感觉确实非常棒,每削回一个弧圈球都非常有成就感,看着对手汗流浃背精疲力尽在拉我的球,而且每每还下网或者出界,我总是窃窃自喜。

喜欢和我练球的人越来越多,因为业余选手里打削球的比较少,他们可以找我也练习拉球,而我削球打的也越来越好了。

迷恋了一段时间削球,后来又觉得没意思。业余选手基本功好的不太多,所以我这边削的正起劲儿,对手却频频拉球失误,根本对抗不起来,所谓孤掌难鸣,因为对手太弱,所以我打削球也觉得索然无味了!

于是重新打回两面攻。最初横拍吸引我的就是反手可以拨球或者弹击和拉球,这样显得很潇洒,我便开始把精力全部用在反手技术的练习上。喜欢用反手,那么站位就要站偏反手位的站位,这样慢慢就养成了习惯。——正手慢慢也不行了,因为站位的缘故,也因为没有正手进攻的意识了。

反手意识非常强,反手进步也比较快。但是,正手不行了,而且因为之前打了一段时间的削球,已经习惯了发接发之后退台,总是站成防守位——反正有很多毛病,怎么打怎么别扭。

但是因为我热爱乒乓球运动,我也已经喜欢上了横拍,所以也不在乎这些。——只要不在乎输赢就OK了!想明白这些,就只剩下快乐乒乓了!

我现在五十多岁了,行动已经不像年轻人那么迅捷,速度也不是很快,所以我选择了中间站位,这样没有大的空档,跑动范围也不是很大,打的时间长了也有了一些赢球套路,已经能赢原来曾经战胜的那些球友,而且球友们都说我的水平提高了。

我的削球常常在打球时成为神来之笔,让对手很不适应。我的退台防守也常常反败为胜。我的反手稳定性比较好,威胁也比较大。我的正手就打削球比较多,打进攻比较少。——现在我就是这样一个多种打法集于一身的乒乓球选手,我乐在其中,我兴致勃勃。

如果单纯的只把打乒乓球作为一种乐趣,可能就会不求上进,别无用心,就会稀里糊涂的瞎玩儿,那么你的球友可能会越来越少,你也缺少钻研的乐趣,体会不到水平逐渐提高后的快感,感受不到输赢的刺激,享受不到酣畅淋漓的乒乓快乐。——所以打乒乓球也应该有高追求。

看见这个题目就想起自己换拍的经历,也是我打乒乓球的经历,希望能够共勉!

在评论区谈谈你的经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