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陵之戰中劉備為何一敗塗地?

小任談史


夷陵之戰是三國時期劉備對東吳的戰役,這場戰役,是劉備為了幫關羽報仇之戰!

1、戰役仇起關羽被殺,劉備因仇恨而起的戰役,沒有心思謹慎,周全的佈局,就容易變成瘋一樣無方向的復仇,容易被仇恨矇蔽!

2.戰役之中,東吳軍有謀將陸遜,他冷靜,善於分析軍情,兩軍對持,反被動為主動,反攻為勝!

戰役給我們的啟示

1、遇到大事,做人做事需要冷靜,冷靜心境下,處事方式才清晰

2、無論戰場、商場,都會遇到突發事件。商場如戰場,什麼壟斷、反傾銷、商標侵權等!競爭激烈,對手強勁,需要謹分析市場形勢,才可以知己知彼百戰百勝!

3、領導要善於用人,忠言逆耳!在此戰役中,諸葛亮是有預測的,並且也分析給劉備聽,但是劉備因為仇恨,犯了大忌,沒有聽進忠言!東吳當時也是求和,劉備也沒有搭理!如果劉備當時能從大局著想,就不會有比大敗!

4、戰役兩敗俱傷,儘管東吳勝了,但是也是消耗了人力物力!所以,在現代商場中,很多商人善於結盟,如傢俱聯盟,五金聯盟互聯網聯盟,各種聯盟,儘量減少內耗,把精力放在提高質量和產量上,對於多方都是好事!



皓月蔓


▂ ▄ ▅ ▆ ▇ █ 精彩分享 █ ▇ ▆ ▅ ▄ ▂

首先非常感謝在這裡能為你解答這個問題,讓我帶領你們一起走進這個問題,現在讓我們一起探討一下。

其一,劉備的勢力與孫權的勢力基本上相等的,丟掉荊州,劉備要弱一點。這兩個國家只能聯合,不能相互爭鬥,既然劉備選擇進兵東吳,就是愚蠢至極,因為他拿自己國家,在做一場沒有勝算的遊戲,進兵東吳什麼條件都不成熟。

公元221年,劉備剛剛建立蜀漢政權,國力不穩,人心不齊,思想不統一。最關鍵的是,蜀漢最重要的軍事基地荊州,剛剛丟失,其勢氣大跌。在這種情況下貿然出兵,朝中群臣極力勸阻,就連帶兵不是很精幹的趙雲也在諫阻,而劉備一意孤行。並且調集全國軍隊攻打東吳。

孫子兵法講,道者,令民與上同意也,故可以與之死,可以與之生,而不畏危。

劉備失道而行,何以制勝。

在以上的分享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都是個人的意見與建議,我希望我分享的這個問題的解答能夠幫助到大家。

在這裡同時也希望大家能夠喜歡我的分享,大家如果有更好的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還望分享評論出來共同討論這話題。

我最後在這裡,祝大家每天開開心心工作快快樂樂生活,健康生活每一天,家和萬事興,年年發大財,生意興隆,謝謝!

▂ ▄ ▅ ▆ ▇ █ 謝謝關注█ ▇ ▆ ▅ ▄ ▂



清風說史


夷陵之戰是《三國演義》中三大著名戰役之一。敵對雙方是東吳和蜀漢,這次戰役劉備率軍七十萬,東吳參戰兵力十多萬。最後以東吳獲勝結束。劉備兵力上佔絕對優勢,初戰十餘次蜀漢全勝,為何後來一敗塗地?

一、劉備為兄弟情所困

在諸葛亮的隆中對中,蜀漢的戰略是聯吳抗曹,後期落實過程中劉備也是按照諸葛亮這一思路來的,第一仗聯合東吳贏得了赤壁之戰,上演了一部由曹操追著殺到趕著曹操跑的驚天大戲劇。並因此順手奪得了荊州之地,後又奪得了益州,完成了隆中對的第一步,劉備本人也被大家推上了皇位,這一天的到來劉備等得太久了,所以這時的劉備是躊躇滿志。但他沒想到的是很快關羽竟走了麥城,被東吳所殺,這件事給劉備情感上以很大的衝擊。如何處理這件事?劉備有兩條路:一是向東吳索要兇手,將兇手處理了,兩家仍然和好。二是發兵討伐東吳。但這兩條路都有難度。第一條路:呂蒙是受孫權指使的,其實孫權就是兇手。自然東吳交不出兇手。那麼只有第二條路可選,那就是雙方全面開戰。要開戰就得有個理由,那只有替關羽報仇一說。劉備不可能不懂和東吳交戰是消弱了抗曹的力量,但劉備又不得不去做。一開始劉備也是採取的拖著辦,一年多時間沒有提出為關羽報仇。這是因為:

1、益州獲得的時間不長,地方勢力還沒有完全臣服,民心也未依附,還需要時間樹恩立威。因為打仗需要人力和物力,而這兩樣東西劉備只能依靠益州,荊州已經沒有了。

2、劉備自己也要休生養息,因為一直以來東奔西走,征戰不停,所以需要喘口氣。

3、試探一下大家對關羽被殺後的反應如何?

二、劉備不得不出兵討伐東吳

1、經過一段時間的治理,益州已經平穩。自己威望日益提高,大家把他推上了皇位,說明他的人望各方勢力都已經認可。下面有功人員,該獎的賞的都到位了,各得其所,人心安定。

2、關羽的兒子不停地找他這個叔父要給父親報仇。張飛也放出話來,大哥你現在當皇上了,忘記了當初桃園三結義時的誓言嗎?

3、劉備對外的為人招牌就是仁義寬厚,可現在關羽已經被殺一年多了,如果絕口不提給關羽報仇的事,那劉備這個仁義招牌就撐不起來。人家會說當初共患難時認兄弟,現在享受富貴時卻把兄弟忘了,其它跟隨者心裡就會打個結,要不要再替你賣命就難說了?

4、不打東吳,劉備面臨是信譽受損,桃園三結義就會成為笑談,對剛剛建立的蜀漢政權也面臨信譽危機,還有就是兄弟分手,人心大失。打吧,損耗國力,荊州已失,現在國力能支撐多久?兩相比較,打東吳會得到人心,況且有可能打勝,不打,那損失是他本人的信譽及政權的穩固。所以,劉備只能選擇打東吳。

三、劉備出兵方式有問題

1、選擇的氣候不對。南方的夏天酷暑難當,劉備是北方人,沒有體驗過南方的這種氣候,山裡的氣候更是悶熱潮溼,所以出兵受阻後,士兵面臨天氣的折磨,如能速勝也就罷了,偏偏東吳採用了消耗戰的辦法,久拖待變,這樣就使劉備的兵將長期暴露於高溫之下,就酷熱難當這一條也夠劉備所率人馬喝一壺的。

2、進軍路線錯誤

劉備是從秭歸進軍,而這一路都是崇山峻嶺,大部隊展開困難,隘口較多,東吳只要守住隘口即可阻擋劉備進軍,後期陸遜就是充分利用了地形的優勢。劉備應水陸兩路同時進軍,必要時以水軍為主,避開難行的山路。

3、讓黃權夾江而行,住在江北等於分散了兵力,東吳是以水軍為主,依託的主要是長江天險,劉備應該根據東吳的特點,與其爭奪水上主動權,一旦奪得制水權,東吳只有捱打的份。特別後期完全放棄了水軍,全部移到岸上,正好解除了東吳的擔心。

四、快速戰變成了消耗戰,使得物資供應加大,兵將鬥志弱減

1、取得初步勝利後沒有加強進攻節奏,讓吳軍輕鬆防守關隘,應不斷派兵襲擾。而劉備受到陸遜的阻礙後幾乎停戰了。讓將士乾耗時間和精力。長達半年時間露宿野外,又處於進攻勝利的情緒影響,因而將士們完全放鬆了對敵方的警惕,嚴重消弱了蜀兵的戰鬥力

2、安營下寨地點完全處於草叢和大樹之中,給東吳創造了火攻的有利條件。劉備作為身經百戰之人,軍師孔明又擅長火攻,劉備應該能夠想到防止東吳這一招,但因為初期的勝利,對東吳的戰鬥力低估了。

3、防守隊形拉得太長,進攻一方哪能擺成一條龍的狀態?這種戰鬥隊形根本形不成拳頭力量,不能給敵方以有力的打擊,相反容易被對方割裂開來,各個擊破。事實也證明了一處被破,別的地方支援不及,最終全線潰敗。

五、劉備驕傲輕敵,自我膨脹厲害

1、他"以怒興師",恃強冒進,犯了兵家之大忌。在具體作戰指導上,他又不察地利,將軍隊帶入難以展開的二、三百公里的崎嶇山道之中;同時在吳軍的頑強抵禦面前,又不知道及時改變作戰部署,而採取了錯誤的無重點處處結營的辦法,終於陷入被動,導致悲慘的失敗。

2、劉備令部下下寨以後,馬良提出要畫一圖冊送與孔明去看,劉備竟然說:“朕也頗知兵法,何必又問丞相?”想當年劉備三顧茅蘆請孔明出山時何等謙虛。地位變了,劉備的心態也變了,其實這才是劉備致敗的根本原因。

3、對陸遜不屑一顧,認為陸遜不過是一黃口小兒,可是他恰恰忘記了正是這一小兒,曾經要了他結義兄弟關羽的命。

綜上所述,劉備的夷陵之戰敗得很慘就不足為奇了。


金全有


夷陵之戰是劉備在蜀漢初立,國本尚來豐盈下對東吳發起的一場據有報仇性質的戰役。民間有東吳大報仇之說。關羽夜走城,被東吳上將呂蒙殺害,激怒劉備,不聽武候臣相之勸說,傾全國之力,於蜀漢章武元年正月起兵。號稱八十萬。令吳班馮習為先鋒將,領兵四萬,向東吳巫山,秭歸一線進攻。吳將李異劉阿等部不能攔其鋒芒,向吳候孫權告急。

吳候孫權接到告急文書,在周瑜己死,呂蒙新亡的困窘下,急切任命右護軍,鎮西將軍陸遜為大都督,又派朱然,潘璋,韓當,徐盛,孫恆等大將齊赴一線阻擊。一面向魏帝曹丕修好稱臣,避免背腹受敵。

陸遜雖一介儒將,然韜略過人。來一線之後,命部隊後撤到武靈一線。居高守險。拒不出戰,闢其鋒芒,侍機待變。

劉備求勝心切,每日派人陣前叫罵。陸遜只是不理。挨廷數月,進入署夏。酷熱異常,軍不抵熱,劉備下令,撤水軍與陸軍就岸上林木茂盛處駐營闢熱。陸遜見時機成熟,上書孫權,要求火攻,全線出擊。孫全準了陸遜之請,發詔要各路人馬配合。

蜀漢章武元年六月的一天深夜,陸遜命將士各執火靶硫磺引火之物猛撲劉備大營。就林木之中放火燒營。未及蜀兵反抗,火勢滔天而起。劉備慌錯中應戰不及,領殘兵撤向白帝城躲避。陸遜一把大火,燒了蜀漢連營七百里,徹底粉碎了劉備復仇的憤僨大夢。劉備因連驚帶悔,白帝城一病不起。方才記得當初離開成都時,為猜出徵兵勢吉凶,請一先生猜褂。先生要來白綾一段,就白綾上畫一高城,城下仰面躺一大白人。當時未解其意,今日看來,方領其中之意。天時早有定數。遂心恢意冷。與白帝城瑤池赴宴而去。夷陵之戰到處結束。



竹影臨風


夷陵之戰,劉備的失敗是一次戰術上的失敗,只不過吃了敗仗的後果實在嚴重,對於之後的三足鼎立局面起到了深遠的影響,所以被列為三國三大戰役之一。

劉備為什麼執意要伐吳?原因有二:

1、 荊州丟了,“隆中對”的戰略基礎被破壞,劉備需要奪回荊州,或者說至少要奪回一部分。

2、 關羽喪命,作為結義兄長,劉備在這個時候,無論如何應當有所表示。

那麼劉備在這場戰役中,犯了哪幾個錯誤呢?

1、 出征陣容不齊

由於對是否需要對東吳用兵,劉備集團內部的意見沒有統一,諸葛亮、趙雲等人都明確表示反對。所以這次劉備帶兵親征,並沒有帶上身經百戰的最強陣容,影響了蜀軍的戰鬥力。

2、 軍隊人數不佔優勢

劉備出兵的人數並不像《三國演義》中寫的水路並進七十多萬人,真實歷史上沒這麼誇張。蜀漢一方加上蠻兵,差不多5萬人,而東吳一方也是5萬人左右。可見雙方的兵力是基本持平的,這種情況下東吳佔據主場地利,以逸待勞進行防守,蜀軍壓根沒有必勝的把握。

3、 相持對峙時間過長

夷陵之戰的時間是從221年7月到222年8月,打了一年多的時間。蜀漢方面初期氣勢如虹,但後來被東吳死死擋在猇亭一帶,攻又攻不下,撤走又不甘心。時間一長,後勤補給艱難,士卒們士氣全無,戰鬥力低下。

4、 劉備輕敵大意

客觀來說,劉備不是軍事白痴,戰役初期的部署還是不錯的,派黃權防備曹魏偷襲,自己水路並進,相互照應,沒有出現大的漏洞。但是進入相持階段後,劉備還是輕視了陸遜這個對手,大軍擺成長蛇陣,依靠山林紮營,結果被陸遜找到機會一舉擊潰。

夷陵之戰的失敗,劉備在軍事上損失了張南、馮習、沙摩柯等多位將領和數萬精兵,在政治上讓新建立的蜀國根基動盪,他自己也再沒有回到成都,真可謂一敗塗地。


歷史步行街


夷陵之戰是三國時期的三大戰役之一,是劉備和孫權為爭奪戰略要地荊州南部五郡(南郡、長沙、零陵、桂陽、武陵)而進行的一場戰爭。此戰,蜀漢四萬精銳幾乎全軍覆沒,黃權部一萬五千人投靠曹魏,致使新生的蜀漢政權受到了沉重的打擊。覆盤此次戰爭,來看看一生征戰無數的劉備,為何會如此一敗塗地?

一、劉備出師不利,蜀漢將帥乏人

公元219年,關羽大意失荊州,兵敗被殺。兩年後,劉備稱帝,打著為關羽“報仇”的旗號,準備御駕親征東吳。出征前夕,劉備命令駐守閬中的張飛趕到江州與他會合。可張飛還沒來得及出發,就因為酒後毆打部下,本人卻被部下殺了,首級被送往了東吳。

那麼當時劉備的蜀漢戰將是什麼情況呢?五虎上將中關羽、張飛、黃忠都不在了;趙雲因為反對此次征戰,被安排在後方押運糧草;魏延、馬超要駐守北部邊塞,防止曹魏和西羌入侵。謀士方面,龐統、法正不在了,只剩下諸葛亮,但諸葛亮要鎮守成都,無法隨軍。可以說,此次出征的隊伍中,蜀漢的謀士、武將沒有一個拿得出手的。

所以,當劉備提出討伐東吳的想法時,蜀漢內部的反對聲音不少。劉備一方面對於自己的能力過於自信,另一方面也沒把東吳的孫權放在眼裡,另外也要為兄弟關羽報仇,所以他不顧諸葛亮、趙雲等群臣勸諫,一意孤行,親統大軍沿江東進伐吳。

二、東吳陸遜積極防禦,先疲後打的戰略戰術

劉備帶領的蜀軍一開始水陸並進,順著長江,從上游往下游打,勢如破竹,兵鋒強勁。孫權求和不成,一面向曹魏稱臣,避免兩線作戰,一面任命陸遜為大都督率軍應戰。陸遜這夥計確實是個軍事奇才,他分析了雙方的兵力、士氣以及地形等條件後,耐心說服了吳軍諸將立即決戰的要求,採取避而不戰,層層後撤的防禦戰術。陸遜率軍一直後撤到夷道(今湖北宜都)、猇亭(今湖北宜都北古老背)一線。然後在那裡停止退卻,轉入防禦,遏制蜀軍的繼續進兵。

而劉備要想尋求決戰,就只能步步深入,可因為沿岸諸郡都被東吳掌控,蜀漢軍隊只能沿江布兵,連營向前,七百里連營的局面就這樣形成了。此時,吳軍完全退出了高山峻嶺地帶,把兵力難以展開的數百里的山地留給了蜀軍。

這樣雙方就相持下來,無論劉備如何派人挑釁、辱罵,陸遜始終不為所動、閉營不戰。時間一長,蜀軍就吃不消了,一來由於戰線太長,後勤補給出現困難;二來酷暑季節,士兵苦不堪言,士氣低迷。

雙方相持了半年之久,陸遜見蜀軍“兵疲意沮”,認為時機已到,開始對蜀軍進行全線反擊。陸遜命令士兵手拿火把,殺進蜀營,順風放火,火燒連營。蜀漢軍隊一時之間全線崩潰,根本無力還擊,劉備也只得倉皇逃竄。

三、蜀、魏矛盾不可調和,劉備必須分重兵以防曹魏

當時劉備的中軍主力4萬人,武陵蠻1萬人,黃權部約1.5萬人。當時的黃權率軍鎮守江北,防止曹魏軍隊乘虛進攻。這本來是劉備可調動的一支主要機動兵力,可鑑於蜀魏的矛盾不可調和,在半年的時間裡,基本無所作為。更嚴重的是,劉備敗逃後,黃權歸蜀的退路也已斷絕,無奈之下,黃權只得率部降魏。

來看看黃權的這支部隊有多豪華,荊州治中龐林(龐統之弟)、南郡太守史合……,據載,這支部隊降魏後,封列侯四十多人,為將軍郎將百餘人。可見其中蜀軍菁華甚多。而這麼一支生力軍劉備卻不敢調用,這又是為何呢?

原來早在220年曹丕已經以魏代漢,成為魏國的皇帝;而當時的劉備還一直聲稱要“復漢”,“漢賊不兩立”。這樣一來,曹魏和蜀漢就成為了勢不兩立的敵人,沒有了緩和餘地。而反觀東吳的孫權,和蜀漢、曹魏都保留大量的外交回旋空間,是做魏國的吳王,還是做蜀漢的吳王,孫權根本無所謂。所以當蜀吳開戰的時候,曹魏的立場就很關鍵,孫權已向曹魏稱臣,可以放心打;而劉備卻不敢大意,導致蜀漢的黃權部隊一直被曹魏所牽制,無法投入戰鬥。

夷陵之戰是戰爭史上著名的後發制人、疲敵制勝的典型戰例。陸遜採取避敵鋒芒、積極防禦、待機破敵的戰略戰術,終獲全勝,此戰對後期的三國形勢產生了深遠影響。


水月觀


公元221年,漢中王劉備正式在成都即皇位,這就是漢昭烈帝。

由於孫權和大都督呂蒙用計襲取了荊州,殺了關羽。劉備即位之後,便調集70多萬大軍替關羽報仇,進攻東吳。這時大將趙雲,諸葛亮等大批頭腦清醒的大臣們苦苦勸諫,希望劉備冷靜,但是劉備是言語不進,決心伐吳。劉備出兵前,又接到張飛被部將範疆、張達殺害的消息。劉備是舊恨未報又添新仇,報仇心切他命令大軍日夜兼程。蜀軍先鋒吳班、馮刁很快攻佔巫縣(重慶巫山)、秭歸縣(湖北)。

東吳君臣們都嚇得夜不能寐,經過幾翻商量,決定把殺張飛的範疆、張達送給劉備處理,把荊州等重地讓給劉備,來作為和蜀國和好的條件。可是劉備是什麼也聽不進去,決心消滅東吳。孫權正著急的時候,大臣闞澤以全家的性命擔保舉薦陸遜為統帥,可以阻擋蜀軍的進攻。於是孫權封鎮西將軍陸遜為大都督,賜他尚方寶劍帶領五萬大軍低擋蜀軍的進攻。

第二年正月,劉備到了秭歸縣。蜀國大軍是水陸並進,直低夷陵(湖北宜昌東南)。劉備率主力,進駐猇亭(湖北宜昌北)。他在長江南岸,沿路紮下營寨,水軍也棄船登陸。從巫峽到夷陵的幾十裡山路上,蜀國大軍一連設置了近百個大營,聲勢浩大。

陸遜看到蜀軍士氣旺盛,又佔居著有利的地理位置,很難攻打,就堅守不出戰。東吳的將領們看他既不進攻蜀軍,又不出城應戰蜀軍,認為他是膽小怕打仗,都在背地裡憤怒不平。

劉備在夷陵受阻,從這年(公元222年)一月到六月,蜀軍一直找不到與東吳軍隊決戰的機會。劉備為了引誘吳軍出戰,命令吳班帶領幾千人馬,到平地上紮營,然後在附近的山谷埋伏了近萬人的精鋭部隊,等候吳軍。東吳的將領們都憋好幾個月了,都想出戰。陸遜阻止說:*蜀軍在平地的軍隊很少,周圍的山谷裡一定有大量的伏兵,我們要耐心的觀察*。劉備見陸遜不上當,就把埋伏在山谷裡的軍隊撤出了。這樣,東吳的將領們都佩服陸遜了。

陸遜通過觀察,心中有數了,於是決定反擊了。他派小股軍隊試探進攻蜀軍的一處軍營。這一仗雖然打敗了,但是他卻找到進攻蜀軍的辦法。

接著,陸遜命令士兵們每個人都拿著一把茅草衝入蜀軍的大營,順風點火🔥,發動火🔥攻。那天晚上風颳的很大,蜀軍的大營都是連在一起的,一個軍營起火🔥,就會延燒到另一個軍營。頓時蜀軍的營寨陷入了一大片的火🔥海之中。陸遜率領大軍乘機反攻,蜀軍被大火燒的懵頭轉向,互相踩踏是死傷無數。東吳的大軍一連把蜀軍的幾十個大營都攻破了,殺死蜀將張南、馮刁等多名主將。蜀軍是紛紛逃命,包圍夷道的蜀軍也都潰不成軍的逃跑了。

劉備逃到夷陵西北的馬鞍山,陸遜帶領大軍四面圍攻,又殺死蜀軍一萬多人。劉備在張苞等十幾員大將的拼命保護下乘著黑夜衝出重圍,逃到白帝城(重慶奉節東)。

這一場大戰,蜀軍幾乎全軍覆滅,軍用物資也被東吳的軍隊繳獲。歷史上把這場戰爭叫*夷陵之戰*,又稱為*猇亭之戰*。從此蜀國的元氣大傷。





隱者康司馬


夷陵之戰發起的起因:東吳趁鎮守荊州的關羽出兵襄樊、大敗曹軍之機,單方面破壞了孫劉聯盟,偷襲並佔據了荊州,將返軍回救的關羽圍困於麥城(今湖北當陽東南),最後將其殺害了。關羽一向與劉備情同手足,關羽之死使劉備萬分悲痛,一心要為關羽報仇。當時,蜀漢有很多人都曾勸阻劉備不宜向東吳用兵,但劉備不聽,一意孤行。就在劉備調遣人馬準備出川東進時,又傳來另一個使他痛不欲生的消息,即他的另一員猛將張飛被其部下張達所殺,該叛將殺死張飛後投奔了東吳。這一來可說是火上澆油,使劉備更是怒火中燒,決心向東吳討還血債。

這次東進是劉備一生中的最後一仗,也是敗得最慘的一仗。當他領兵進抵猇亭(今湖北宜都)後,竟在沿江谷地七百里的範圍內相繼安營紮寨。這種長龍式的安營法明顯犯了兵家之大忌,是很容易被敵方截斷而圍殲的。結果,東吳大將陸遜果然瞅準弱點,採用火攻,火燒蜀軍聯營。劉備大敗,幾乎全軍覆沒,連夜逃到白帝城(今重慶奉節)。

戰役的結果卻是如此悲催,可見劉備在這場戰役中並沒有佔得天時,人和,地利的全面優勢,首先,出師之名不正,以報兄弟之仇陷國家於戰爭中,這不是一個明君該有的胸懷。三國鼎立之際,吳蜀聯合抗拒曹魏是根本,破壞這個根本,吳、蜀都不能獨善其身,很容易被曹魏各個擊破。也許有人說,劉備不僅僅是報關羽被殺之仇,他是想借這個名,重新奪回荊州,因為荊州的地理位置對於蜀漢太過重要了,不管怎樣,劉備出師之名不正,而且,面對剛剛稱帝的蜀漢,百姓尚未安居樂業,國庫尚未充實,這樣的國內儲備不足以支持打這樣一場聲勢浩大,曠日持久的戰役。而且最重要的一點時,劉備沒有聽取大家的意義,在戰爭開始,趙雲,諸葛亮都曾勸諫過劉備不要打這場戰,可他們的曉之以情,動之以理,並沒有打消劉備的念頭,從一開始,群臣反對的戰役就沒有好的結局。而且在戰役指揮上,劉備也算不上軍事才能卓著,並犯了兵家大忌,讓軍中的營帳連綿七百里駐紮,這給東吳陸遜火燒連營,全滅蜀軍提供了機會。

劉備的夷陵之戰作為三國時期的三大戰役,在官渡之戰,赤壁之戰之後發生,是蜀漢國勢由盛轉衰的轉折點,三國鼎立的局面成形,平衡之餘維持數十年,而經此戰役,蜀漢國內元氣大傷,次年,劉備就逝世了,扶不起的阿斗劉禪繼位,蜀國的命運開始步入漂搖不定,多災多難的時期。







張正才中醫健康講師


地形大概是一條線的長江,長江上游是山谷,中段是山谷口,下段是一段平原,平原底部是夷道城

劉備沿長江擺了個一字長蛇陣,蛇頭就是前軍,張南馮習等等,在平原,蛇身是中軍,由劉備率領,在谷口,可能是依山而建,蛇尾在山谷中,後軍,不知名將領統帥

而陸遜帶著吳軍,和蜀軍隔江對峙,位置大致在蛇身的位置

本身這種佈置沒啥問題,前軍負責主攻,中軍負責預備隊,而後軍維持糧道

問題是由於地形原因,是蛇身對著陸遜的,會打仗的一眼就明白,我打你蛇頭蛇身結合部不就得了,分割包圍

而阻擋兩軍且可以大規模機動的,是長江

於是劉備犯了他本次最大的一個錯誤,放棄水軍,讓水軍上岸

於是吳軍抓住機會,用水軍將步兵運至蛇頭蛇身結合部登錄,從前軍後方也可以是上方發動攻擊,而下方的也是前軍前方的狄道城的孫恆以及江對岸的陸遜發動夾擊,前軍瞬間被秒,主將幾乎全部被斬,這是第一個階段

第二階段,就是蛇身劉備中軍,這一次是陸遜沿長江向上攻擊,結果蜀軍營寨堅固,一時沒打下來,而狄道城的孫恆則沿著山谷直插上方,也就是劉備後方大致的後軍位置,拖住劉備的退路

而蛇身戰場上,陸遜又玩了一把登陸作戰,在劉備中軍後方登陸,前後夾擊,劉備中軍覆滅

(也可能是劉備直接選擇了撤退,但無關緊要,因為劉備軍餘部會在蛇尾作戰中全滅)

劉備帶著殘兵退回到後軍位置,依山列陣,而這個時候吳軍的孫恆部已經機動到位,出現在了劉備的後方,陸遜也追了過來,於是前後夾擊,劉備全軍覆沒

外加江北的黃權軍兩萬人被吳軍斷掉退路,投降曹魏



128884594756


夷陵之戰劉備輸在攻堅上,陸遜一味地死守;二是相持的時間太久了,蜀漢一方沒有了銳氣。



劉備軍隊的集結

劉備在發動夷陵之戰時並不是直接帶著五萬餘的大軍直接去攻打東吳的,劉備的兵力是有各處往一點匯合的,這樣就給了東吳針對蜀漢佈置防禦的時間。而陸續因為沒有威信,左右不予救援,所以陸遜利用城牆死守。而劉備兵力有限,不能持久性的進行攻堅戰。

劉備再漢中勝了曹操,已經感覺天下再沒有對手了。於是劉備想要引誘陸遜主動出戰,並在決戰中打敗陸遜,徹底將東吳勢力趕出荊州範圍。結果夷陵之戰確成為了劉備一生中最後的一次戰鬥。



陸遜充分的利用了己方的優勢

陸遜屬於文官,孫權讓陸遜為大都督率領五萬大軍抵擋劉備,這讓很多武將都不服氣。所以夷陵之戰前期,陸遜選擇堅守不出的戰術,充分的利用城池的優勢。而東吳和陸遜一同前來的武將都不增援陸遜,這也使得陸遜手下的士兵背水一戰和劉備無限期的僵持著。最終使得劉備進入劣勢,士兵銳氣全無逼得劉備不得不改變戰術。陸遜也確實是個軍事奇才將劉備打敗。



總結:陸遜心思縝密對於戰場上的變化也能抓住戰機。而劉備一是給東吳太多時間防禦;而是劉備在攻堅戰中耗盡了士兵的銳氣;三是沒有把陸遜這個後生當回事。


感謝大家閱讀,希望能和大家一起探討、學習歷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