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聲音背後的科學原理——發聲器官在歌唱中的作用

人的嗓音被認為是世界上最神秘,情感表達最豐富的語言樂器。它雖然不是樂器,卻具有樂器無法比擬的豐富音色和表現能力。所有的歌唱訓練都是基於人類身體構造及生理特點所產生的,可以說,懂得歌唱生理是能更快、更準確、更好的掌握歌唱方法與技巧的必經之路。一下,小編按照人體器官自上而下的順序為大家介紹這些構成我們美麗嗓音的器官。

好聲音背後的科學原理——發聲器官在歌唱中的作用

一、橫膈膜——歌唱的動力源泉

帕瓦羅蒂在演唱《今夜無人入睡》時曾說,"我非常害怕,我感覺自己身子上有一組肌肉比聲帶用的更多。"後期考證,帕瓦羅蒂說的就是橫膈膜。

好聲音背後的科學原理——發聲器官在歌唱中的作用

橫隔膜是胸腔和腹腔之間的分隔,通俗的理解,它位於心臟和雙側肺臟的下面,肝臟、、胃的上方,就像一個大圓盤平放在身體內部分隔了胸腹腔,隨著而上下運動。我們在唱歌時,橫膈肌用力的方向是向下推、向外擴,用力的大小、多少要根據所長樂句長短、旋律高低來定。在進行聲樂訓練時,通常在吸氣時嘴巴發"舌顫音"或"唇顫音",在聲音發出時要保持吸氣時外擴的狀態,把氣吐完再吸氣的重複訓練。演唱者要真正感受到橫膈肌外擴的幅度和力量,才能更好的為演唱提供源動力,使聲音更加的通暢、穩定、有力和飽滿。

好聲音背後的科學原理——發聲器官在歌唱中的作用

二、胸腔——人體最大的共鳴腔

我們在演唱歌曲時,都會有這樣一個體會:當唱到音調比較低的聲區時,聲帶變長、頻率低做全長運動,發出"胸聲"。這就是胸腔共鳴,是由聲帶的巧妙調節和喉咽腔、胸腔等共同參與的結果。歌唱如果沒有低沉、渾厚的胸腔共鳴,聲音就不穩定,整體浮在上面,聲音色彩就不夠豐富。而獲得胸腔共鳴的方法經常用嘆氣的方式來有意識地將聲音、氣息往下推,千萬不能用壓迫喉嚨的辦法,而且對發聲器官損害較大。

好聲音背後的科學原理——發聲器官在歌唱中的作用

三、喉——嗓音樂器的核心

喉是發聲器官中最主要的器官,是振動提——聲帶的家,它的健康情況、上下移動的位置,對說話和歌唱有著直接影響。重要的什麼程度,我國著名相聲演員李文華就是因為喉部疾病,在演出的後期,只能發出微弱的聲音,演繹生涯就此結束。而如何打開喉嚨是所有唱法聲樂教學過程中使用頻率最高的聲樂術語之一。由於唱法不同,對打開喉嚨的動作程度和技術要求也不同。打開喉嚨也是獲得胸腔,口咽腔及頭腔整體共鳴的基礎。可以說,喉嚨打開的程度決定這唱法的種類。

通常訓練喉嚨採用打哈欠和哼鳴的方式進行訓練,通過想象把嘴搬到胸口唱,感覺胸部有一個支點,通過不斷的訓練,達到打開喉嚨的目的。

好聲音背後的科學原理——發聲器官在歌唱中的作用

四、咽腔——可變性共鳴腔體

理論家加爾西亞在《對唱歌的一些體會》中說道:"歌唱家真正的嘴是咽部,因為聲音的不同結構是咽部造成的,臉長這個嘴不過是讓聲音透過一個門道而已" 咽是飲食和呼吸的共同通道。自口腔到食管和喉的通道。由肌肉和構成。食物從嘴進入食管的通道,空氣也從鼻腔經咽部入喉、氣管。中耳(ear)的咽鼓管也通咽。咽部的炎症(咽炎)通常會引起喉嚨痛。口腔後部主要由肌肉和黏膜構成的管子。是呼吸道和消化道的共同通路,也叫咽頭。上文說的打開喉嚨其實是不準確的,它只是打開整體共鳴重要的第一步,同時還需要各共鳴體協調、積極的配合,特別是嚥下縮肌、咽中縮肌和咽後縮肌的擴張與縮小、緊張與放鬆,對聲音起到一定的制約作用。咽腔就是客場的喇叭。

好聲音背後的科學原理——發聲器官在歌唱中的作用

五、口腔——聲音飛離身體的喇叭口

口腔是人類攝取失誤並進行咀嚼的入口,即屬於消化器官,優勢人類咬字、吐字語言表達的發音器官,也是將聲音川香遠方最後的共鳴器官。在唱歌中,口腔對聲音色彩、力度、咬字吐字的清晰度(特別是字母b p m f)聲音的噴吐都起重要作用。

好聲音背後的科學原理——發聲器官在歌唱中的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