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大少年班校友现状,是否人才都跑到美国去了?

WdLsp_缈


中科大坐落于安徽省合肥市,并非在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但是在正常高招录取的大学本科生培养是在中国各大高校中名列前茅,是一个非常适合办学做科学研究的城市。在上世纪70年代,我国科研人才极度缺乏,由杨政宁,李政道,丁肇中等科学家提议创办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


硕果累累,但又伴随许多争议。


从少年班1978年成立至今,培养出许多世界级的科学领域的人才,例如:庄小威,张亚勤,尹希等等。

庄小威,15岁考入中科大少年班,美国大学毕业后被聘为哈佛大学化学和物理双学科正教授,并在哈佛大学建立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单分子生物物理实验室;2012年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201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尹希,13岁时考入中国科大少年班,2001年赴哈佛大学攻读物理学博士,并于2006年获得博士学位。,2008年尹希受聘担任哈佛大学物理系副教授。2015年9月晋升哈佛大学物理系教授 ,尹希的主要研究领域为弦理论,是被国际物理学界寄予厚望的青年物理学家之一。


纵然常出大家,依然被人们所质疑。


我们发现那些取得一定成就科大少年班的毕业生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到国外留学,大概有70%的出国率,去美国的甚多,最终留在国外的也占了绝大的一部分。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地处流,美国在经济,文化,学术氛围等方面具有领先全球的优势;美国不仅仅吸引中国人才,还吸引全球其他国家的人才,美国的崛起就是靠着来自世界各地的人才。


在我看来,当今中国已是开放文明的中国,不应该拘泥于自给自足,狭隘的民族观,应该努力发展经济,增强国力,将来也能够吸引更多的外国人才来到中国,为我国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微说科学


中科大少年班的毕业生中就职最密集的就是大学教授这一岗位了,但大多都在外国特别是美国大学任教。

中科大少年班最早由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李政道、丁肇中提议创建,在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支持下创办,至今培养了3000多名优秀的毕业生,其中9成以上都考取了国内外的研究生,超过200位在国内外名牌大学任教,其余的在科教学界、金融行业等其它各行各业都是佼佼者,可谓是时代的弄潮儿。

庄小威,1987年考入中科大少年班,1991年毕业,之后去往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留学,2001年进入哈佛大学任教,现任哈佛大学化学与化学生物系、物理系双聘正教授。

(庄小威)

尹希,1996年考入中科大少年班,2001年前往哈佛大学攻读博士学位,从事物理学的研究,2006年取得物理学博士学位,2015年9月成为哈佛大学物理系的正教授,尹希研究的领域是弦论,当今物理学前沿的物理理论,是国际上被寄托很高期望值的青年物理教授。

骆利群,1981年考入中科大少年班,现任斯坦福大学教授。

等等。

在前往美国留学的中科大少年班毕业生中,有2人当选美国科学院院士,有7人当选美国物理学会会士,有5人当选美国电子电气工程师学会会士。

确实大部分前往美国留学的中科大少年班优秀的毕业生们选择在美国就职或任教,更是被网友戏称为美科大少年班,那是否人才都去往了美国了呢?只能说部分人才去往了美国,美国拥有世界上一流的大学几十所,学术范围浓郁,适合做研究,并且还可以提供优渥的待遇,这是世界上不仅是中国留学生愿意前往美国留学并留在美国的理由。

正是因为美国吸收了来自于世界各地的人才,美国的科技才可以在各个领域都处在世界的领先和领导地位。

说到这里,很多人会有疑问,为什么美国可以吸纳来自于世界各地各个领域的顶尖人才来到美国效力呢?

这其中的原因很多,来自于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首先美国是一个多元化的社会,也是一个移民国家,在那里,只要你足够优秀就可以取得丰厚的待遇以及社会地位,可以实现自我价值。

另外,随着近些年美国文化的侵入,不仅是中国,世界上其他国家也是,对于美国的文化都是赞同的,可以说美国的文化对于顶尖的人才是具有着致命的吸引力的,如果一个人才喜欢一个国家的文化,并且那里的待遇以及学术氛围都不错,你认为他有什么理由不去呢?

并不是说中国在吸引外国人才上做的不好,事实上其他国家在吸引人才方面做得都没有美国好,大家都知道,外国人想拿到中国绿卡可是非常难的,需要“流弊”到一定程度才可以拿到中国的绿卡。

不过,中国有着庞大的内需市场,未来可能会跻身为世界上最大的市场,人才的到来那是早晚的事情,就像当年的硅谷那样。有科技也要有市场才行,刚好我们都具备这2点,相信未来几十年中国的科技会腾飞的更高更远!

本文图片来自于网络,侵删!


科学船坞


中科大少年班始于1978年,当时招收的神童宁铂、谢彦波等让全国都轰动。2018年,科大少年班已经走过了40年,40年来,少年班共招收31期学生总计1620人,已毕业1327人,其中1035人考取研究生,占91%。前16届毕业生(1983-1998年)共 590人,64%获得博士学位(含硕士),90.9%获得硕士学位。这些少年班毕业的学生大都成了社会精英,不管是学界还是在经济、IT、金融、制造等领域都做得风生水起。毕竟这些高智商的学生,在中科大的培养下得到了充分发展,有了一个很高的平台。

一、中科大少年班校友在世界遍地开花。因为优秀而被中科大少年班录取,又因为中科大的精心培养和中科大的平台,这些优秀人才大都继续深造读硕、读博,并且有相当比例的校友出国留学,从而成为高学历的人才。据统计,这些少年班校友在中国大陆的仅仅只有41%,而在美国的却占了51%,不得不让人感叹这些智力人才在流失。

二、中科大少年班的毕业生也不都取得很大成就。就说当年中科大少年班的神童宁铂,曾三次参加考研,均在考试前临阵脱逃;他也曾三次考托福,也以失败告终。之后两度出家成了江西一所佛寺佛教学院的讲师,实在让人感到可惜。无独有偶,当年的谢彦波,也一样国人寄予厚望的神童,由于性格问题,最后也没有成为科研大神,实在让人觉得可惜。

三、中国科大少班出色的毕业生很多。中科大少年班毕业生大部分都有了较好的发展,比如中科大少年班81级的校友骆利群,在美国波士顿布兰迪斯大学攻读生物系的获得博士学位,然后成为斯坦福大学的教授,现为美国科学院院士。又比如庄小威,1987年考入中科大少年班,1991年毕业,之后去往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留学,2001年进入哈佛大学任教,现任哈佛大学化学与化学生物系、物理系双聘正教授。

其实跟这些知名的学者一样的中科大少年班毕业生还有很多,不管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四、中科大少年班人才是否流失严重?不得不说,中科大少年班本科毕业国外留学率是相当高的,并且在国外深造后留在国外的人数非常多。说实话从中科大少年班毕业的人才都智力超常的毕业生,如果到国外深造后留在了国外,应该说是国家人才的流失。毕竟中国与西方国家的竞争跟科技人才息息相关,美国长期对中国在高科技领域进行封堵,比如为了防止华为在5G领域世界领先,联合其也西方国家对华为进行打压。同时对中国的国防科大、电子科技大学、湖南大学等六所大学进行限制。可见国家之间的竞争还是相当激烈和残酷的,所以我们优秀的人才留在美国为美国服务肯定是人才的流失。

不过不得不承认,随着中国国家实力的增强,对留学人才的吸引力加大,所以现在留学生回国比例大增。就算是留在国外的留学生,如果能够有爱国情怀,多与国内同行进行交流合作,对国家的科技进步也是有好处的。也有一些留在国外的留学生,取得了相当的科研成就后,再回国服务,这也是非常让人欣慰的。总之我觉得不管是在国内服务的,还是留在国外的,如果有一颗爱国心,将自己所学知识回报祖国,都不能算是人才流失。

你们还知道哪些中科大少年班的优秀毕业生?你觉得他们出国留学并留在国外是人才流失吗?欢迎大家留言交流。

良心老师


中科大少年班教授全国第二,美国超半数以上

在2014年时,中科大新创校友基金会与少年班校友会联合完成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班校友教授调查》,根据调查的数据,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从1978年创办,到2014年的

36年间共培养了202位教授,其中有106人在美国任教职(担任终身教职序列或终身教职助理教授以上的学者),占比约为52%,还有18位少年班学生毕业后留校任教,约占8.9%。据统计,少年班培养教授的数量仅次于中国科学院系统,位居第二,可谓人才济济。

提问中用到了“跑到美国去了”,我觉得有些不妥。首先每个人都有自己发展的权利,他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如何把自己的才能发挥到最大化,让自己的智力成果成为人类的财富。其次,保持人才的合理有序的流动也有利于科技创兴。下面我也介绍两位自己非常敬佩的两位少年班的优秀校友。

科大少年班之回国创业先锋,百度老板娘马东敏

说到大家经常会用到的百度,大家一般都会他的创始人李彦宏。但是,李彦宏能够创办百度,在科技和商业上如此成功离不开他的贤内助马东敏。

马东敏15岁考取中科大少年班,19岁毕业后赴美留学,在当时被称为纽约留学生圈里的“公主”。1995年,还在美国新泽西州大学生物系攻读博士学位的马东敏在一次中国留学生聚会上结识了李彦宏。恋爱三个月后,两人在新泽西举行了简单的婚礼。在回国创业前,李彦宏还是硅谷的一名优秀的软件工程师,生活惬意,别墅名车,种花种草,但马东敏力促丈夫回国创办百度搜索引擎。2005年,百度在纳斯达克上市,李彦宏在庆功晚会上说到:

“百度精神里有一种勇气,而我的妻子马东敏博士,则是这勇气的来源。她总能在关键时刻,冷静的提出最勇敢的建议。事实证明,她的那些充满东方智慧的建议,将我引上了正确的道路。”

虽然百度近些年来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但无容置疑百度的出现极大的推动了中国互联网的发展。

科大少年班之17对哈佛博士生“天才”尹希

尹希,1983年12月出生,12岁进入中科大少年班,2001年大学毕业后,获得哈佛大学2万多美元全额奖学金,赴美国哈佛大学攻读物理博士学位,2006年获得博士学位,2008年受聘哈佛大学物理系助理教授。2015年,年仅31岁的尹希晋升为正教授。尹希是国际物理学界寄予厚望的青年物理学家之一,曾获了“豪华版诺贝尔奖”之称的科学突破奖-物理学新视野奖。可谓人生一路开挂。

总之,每个人的智力水平在先天上肯定有一定的差异,少年班的出现,能够对优秀的孩子进行一些早慧的教育,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促成了他们智力的发挥和他们后期如此的优秀。但是如果操之过急,揠苗助长了,那就适得其反了。

敬请关注关注本人的头条号“科学多趣事”,和各位朋友们一起发现生活中的科学趣事,谢谢大家!


科学多趣事


说说我自己的看法,现在教育,特别是高校教育的结果和社会大环境密切相关,当土壤并不适合树木的成长,人家只有挪窝了

先说大环境,考入大学以前我们暂且不表,大学里面优秀人才一旦进入硕博阶段,行政上面的干预,各个层级的排坐次、论资排辈、缺乏公正的教育评判,别说是个书呆子,就算是政治人物都很难对付,何况一介书生,就算对付得过来,还有什么精力放在科研上,关系社会为害无穷、无端消耗资源、没本事的就靠外招、邪招,甚至中伤打压来谋取平衡甚至凌驾于人才之上,长期造成屁胡领导头脑,合理吗?。

第二,问问有几个导师是很开明的?当他在硕博时期就沦落为导师的牵线木偶、长工,现在他出人头地了,以前的损失怎么补偿?怎么加倍补偿?就轮到下一期的牵线木偶、长工了,长期以往,恶性循环。

第三,问问我们的高校和科研院所有没有一个公平、公正、开放、包容、对基础研究或者周期长的研究给予足够的耐心,有没有营造好学术氛围,有没有给予人才足够的待遇,有没有对经费的管理做到合理化,是吃喝玩乐的,拉关系的?还是用在了刀刃上?特别是名校,国家预拨的经费已经够多的了,年年增长,怎么花的?

第四、领导们为官一任总想多出成绩、快出成绩这是好事,能不能做长期打算,对长远布局。

如何做到风清气正,如何营造竞争环境,如何长短结合,如何打造政府、社会、院所、人际间的生态至关重要,所有人都有责任,包括你我。


木易78717323


有人说,中科大少年班的校友,都跑到美国去了,其实这句话是不准确的,因为中科大少年班的校友,有的去美国“深造”,有的去香港“深造”,有的去加拿大、英国、日本、新加坡、澳大利亚之类的国家去“深造”,还有的学有所成后留在中国成为国内的顶梁柱,更有一部分中科大少年班校友“反哺”母校,留在中科大任教。

当然,过半以上的中科大少年班成员是前往美国留学,有的留学之后“乐不思蜀”,直接留在美国那边成了美国公民。像我前几天所写的中科大少年班天才学霸,他12岁成为中科大少年班的一员,17岁跻身哈佛大学,31岁成为哈佛大学最年轻的教授,在这期间,这位神童加入美国籍,成为传说中的“美国公民”,这是很让众多网友痛心的一件事情。再比如中科大81级的校友骆利群,他以中科大少年班为跳板,跻身美国波士顿布兰迪斯大学攻读生物系的博士学位,接着成为世界顶尖大学——斯坦福大学的教授,然后再以华裔的身份成为美国科学院院士……

在中科大的校友当中,这样的牛人不胜枚举,但让很多人郁闷的是,这些人当中,有相当一部分人才一出国门之后就不再回来了。这让我一个亲戚对他妻子说的一句话:“家里养的童养媳,找个时间让她嫁给大儿子,否则到时候连‘缰绳’都会消失不见的!”而这些原本中科大的校友,进入美国后,确实连对祖国的眷恋这根“缰绳”都弃之如履。虽然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是有国界的,如果这些人才能够回归祖国母亲的怀抱,那么祖国在科研领域的发展就会出现不断“换挡提速”的状况,国内的综合国力也会比某些中老年人的血压还要升得更快一些。

不可否认,在多年前,中科大少年班的人才流失是相当严重的。但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随着国内综合国力的“加大油门”,中科大少年班越来越多的学霸皆能选择回来报效祖国,而且以前在国外搞科研的中科大少年班校友也渐渐选择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成为国内科研事业的中坚力量。

在中科大的校友中,最令我佩服的是邵中教授,他虽然在海外的时间并不短,但难能可贵的是,邵中教授一直保持着中国的国籍,他一直以来都在默默地为国内的计算机学科贡献自己的力量,这样的中科大少年班校友,我觉得是打着灯笼都找不着的好校友。

你还认识那些中科大少年班留在国内做贡献的校友呢?欢迎留言。


微雨润苗


一,人往高处走。这么多人去往美国任教,工作,肯定是美国的科研条件和氛围,整体上要比我们好,他们留在美国,会有更好的个人发展,这需要我们不断的完善和提高自己的科研条件和人才成长环境。

二,人性首先是自私的。每个人的内心肯定是首先满足自己的私利为主,这需要政策制定者尊重这个客观事实,这需要我们的政策制定者放下身段,倾听他们的声音;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三,人才要有家国情怀。和平时期,人才和科研相互交流是正常的。但非常时期,譬如贸易和科技恶意竞争时期,甚至战争时期,需要加大舆论和宣传引导,吸引更多的人才回流。

四,国人的凝聚力。中国人有一个特点,越是在大灾大难的时候,越容易团结,形成强大的凝聚力。中国人不怕打压,越打压越团结,越坚强!所以,适当的外来压力,反而是好事儿!中华民族吃苦耐劳,有韧性,有耐性,喜欢中庸之道,善良好客,不惹事儿,也不怕事儿,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

让暴风雨来的更猛烈些吧,巨浪骇滔间,方显中华民族之神武!


消防改造专家


两方面原因造成人才外流,第一就是钱闹的,道理说的再多,也不如实实在在的钱实惠,第二是缺乏爱国心。因此解决此问题也需从两方面入手,首先是提高待遇和科研环境,其次是提高本科学费,从五千改成十万,然后政府补贴九万五,这样能让公众清晰的意识到自己享受到了什么和该承担什么样的义务。中国大学学费实在太便宜,许多人享受了这份福利却全不知感恩社会,他们认为“我凭本事考的,谁也不用感谢”。用涨学费涨补贴的办法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同时适当放宽名额,给那些能花得起650万美元的富裕家庭一个机会


暮雪千山客


回答评论都跑偏了……

中科大少年班毕业后,立马在中国工作、或者中国读研究生,能不能引领中国科技先进水平?

美国佬培养的钱学森等人,是不是徒弟学会了、砸师傅的饭碗了?

美国佬为什么又给奖学金、又重点培养中国名牌大学的毕业生,如果让他们全部回国,是不是缺心眼才干?既使交学费,美国名牌大学的学费顶用吗?不是校友捐赠、赞助,早破产了……

美国人招收中国留学生有两个主要目的:1、培养亲美的回国派,2、留下美国的移民高级人才!这么多年,回国的大都和美竞争、还蚕食美国产业!留美的私下卖点科技成果给中国!

看着吧,美国人限制中国留学生的日子来了!都回国、美国佬会干亏本的买卖?


新晴辛静


很多时候会想起这样一句话,仗义多是屠狗辈。有时候我们对一些背叛国家,背叛祖宗的人,用一句恶毒的话来打击他,来说他这句恶毒的话就是:读书都读到狗肚子里去了。

不要拿着知识文化文明,没有国界这一个说法,人类从头到尾,所有的一切都有国界,没有没有国界的东西。

骨头里面,骨子里面基因里面都是中国的基因,中国的骨头,中国的血。但是,中国的小米,学中国的文化,培养成的人才,却用一些异样的高大上的名词,把自己所知所能奉献给了一个可能是敌人的国家。

美其名曰:知识无国界。

的确,知识的确没有国界,但是,生存已有国界,丛林法则从来就没有失效过,我们的拼搏,我们的努力看似和谐,但只是在这个大环境中的和谐,整个国家都在发展,其实更多的人都在争夺生存。

思想可能狭隘,把眼光放到太阳系产生50亿年的长度来看,或许这种想法是错误的。可是我们仍然需要把握的4个字,那就是活在当下。

人才去不去美国我不知道,但是,嫌弃自己国家穷的人,绝对也会被别的国家嫌弃,利用的关系,不会是永恒的,它是有寿命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