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梁实秋很好玩的文章:胡须


大家梁实秋很好玩的文章:胡须


俗语:“嘴上没毛,办事不牢。”意思是说,有一把年纪的人比较的见多识广,而且瞻前顾后做起事来四平八稳,不像年轻小伙子那样的毛躁,那样的不牢靠。嘴上没毛也就是年纪太轻少不更事的意思。

现在看来,嘴上没毛似乎不一定与年龄有关。大家可曾注意,

如今好多的政坛显要,社会中坚,无分中外,老远的看来几乎都是面白无须的样子。像诸葛亮的三绺髯,关公的五绺髯,只有在舞台上见之。他们不全是因为脸皮太厚而胡须长不出来,而是胡须刚刚长出来就被刮剃了去。所以嘴上嘴下,青皮一块,于右老张大千之长髯飘拂是例外。世上有几个于右老张大千?反观年轻一代,则往往年纪轻轻的,于思于思,一反常态。他们或是唇上留一撮小髭,或是两鬓各蓄一条鬓角,或是颔下垂着几根疏疏落落的狗蝇胡子,戏台上的老生称须生,如今不少的小生也是须生了。

人年纪越大,胡须也长得越硬越粗越黑越快。有人常怪女人每天在她们的头发上耗费太多的时间精神,殊不知绝大多数的男人在他们的胡须上也有不少的麻烦。女人的头发要洗、要做、要烫、要染,现在有些男人的头发也要玩这一套,而且于此之外还每天牢不可破的要刮胡子。一天不刮就毛毵毵的刺弄得慌,用手摸上去像是板刷,万一触到别人的细嫩的皮肤上会令人大叫起来。所以有人早晚各刮一次,不厌其烦。更有人痛恨自己的胡子过于茂盛,刮不胜刮,于是不仅剪草,还要除根,随身携带镜子镊子,把刮后的胡须根株一个个的钳拔出来,这种拔毛连茹的做法滋味如何,只有本人知道。听说从前青衣花旦,以及其他的职业上有此必要的人,オ采用此种彻底根除的手段。拔过之后,常有血痕殷然。

大家梁实秋很好玩的文章:胡须


其实,俗语说,“八十留胡子,大主意自己拿。”不到八十岁要留胡子,也没有人管得着。髭胡也未必就有碍观瞻。左传昭公二十六年:“有君子,白皙鬒须眉”,胡须眉毛又黑又稠的陈武子还被称为“君子”,可见一嘴胡子正有助于威仪三千。庄子列御寇,“髯”列为“八极”之一,算是形体上优异过人之处。关公为美髯公,无人不知。唐文皇“虬须壮冠,人号髭圣”,见《清异录》。风流潇洒如苏东坡也有“髯苏”之称。历史上有名的大胡子不胜列举,而且是被人夸赞,没有揶揄之意。自古以胡须稠秀为男性美的特征。稠是相当茂密,秀是相当疏朗。相法上所谓“根根见底”,就是浓疏合度的意思。喜剧演员贾波林,若是嘴上没有那一撮胡子,恐怕要减少很大一部分的滑稽相和愁苦相。那一撮胡子,在希特拉嘴上像糊上了一块膏药,真是恶人恶相,讨人嫌。长胡子要保持清洁,不能让它擀成毡,不能拖泥带水,更不能窝藏虱子,虱子纵然“屡游相须,曾蒙御览”,仍然是邋遢。

写《乌托邦》的英国作家陶玛斯・摩尔,在上断头台的时候,对行刑者说:“我的胡子没有犯罪,请勿切断我的胡子。”于是撂起他的一把大胡子,延颈受戮。这是标准的“断头台上的幽默”。我们至少可以想象到他对他的胡子是多么关心。

大家梁实秋很好玩的文章:胡须


佛家对于胡子则有时视为相当神圣,《法苑珠林》有这样一段记载:“佛告阿难,‘汝取我髭,合六十二茎,我欲造塔。’阿难取付世尊。佛告诸罗刹:‘我施汝二茎,当造七宝函及造旃檀塔,盛髭供养,可高四十由旬,余六十髭亦随造函塔,可高三丈。’又告诸罗刹:‘守护,勿使外道、恶人、魔鬼、毒龙,妄毁此塔。此塔为汝命根,汝必护塔······”按说万法皆空,不得以肉体见如来,为什么把一茎髭看得这般重要,我参不透。事实上高四十由旬的旃檀塔,谁也没有见过。

我们旧剧班中的行头里有所谓髯口一项,包括三髯、五髯、三涛髯、夹嘴髯、红虬髯、丑三髯、吊搭髯等等,花样繁多,不及备载。而且这些髯口不仅是装点门面,还可以加以运用,如捋髯、拱髯、推髯、搂髯、端髯、甩髯、喷髯、抖髯、轮髯等等,形成所谓“髯舞”。俗语形容愤怒之状为“吹胡子瞪眼”,在舞台上真有那样的表现。

大家梁实秋很好玩的文章:胡须


梁实秋 (1903年1月6日—1987年11月3日),原籍浙江杭县(今杭州),原名梁治华,字实秋,笔名子佳、秋郎、程淑等,出生于北京,中国著名的现当代散文家、学者、文学批评家、翻译家,国内第一个研究莎士比亚的权威。一生给中国文坛留下了两千多万字的著作,其散文集创造了中国现代散文著作出版的最高纪录。代表作《莎士比亚全集》(译作)等。

1923年8月自清华毕业,即赴美留学,研习英语和英美文学,取得哈佛大学文学硕士学位。1926年回国后,在南北数所大学执教。20世纪30年代为著名文学团体“新月社”的主要成员。1938年入蜀,蛰居重庆北碚。1948年赴上海转广州后到台湾,直至1987年11月3日病逝于台北,享年84岁。

大家梁实秋很好玩的文章:胡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