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蜀王朱椿为何要废掉诸葛亮的武候祠?

执著的淡顶


著名的成都的“武侯祠”原本和诸葛亮没关系,只是汉昭烈庙,也就是刘备的祠堂。而诸葛亮死于后葬于勉县定军山,他的祠堂在陕西勉县。


而如今成都的“武侯祠”实际上要拜朱椿所赐,虽然朱椿的本质恰恰相反。

朱椿是一个非常重视儒家君君臣臣的秩序的明朝藩王。

蜀王朱椿在朱元璋的众多儿子当中,是一个受过良好王化教道的角色。为人谦恭,“博综典籍,容止都雅”,在朝中有“蜀秀才”之称。他的老师和朱标是同一个老师宋濂;而且朱椿还请过后来被朱棣灭了十族的方孝儒给自己的儿子教过书。


因为朱椿的母亲是郭惠妃,汾阳王郭子兴的女儿,所以朱椿每年清明都会到滁州祭祀郭子兴墓;

因为妻子蓝氏是蓝玉的女儿。所以朱元璋杀蓝玉,并把他的皮实以稻草,传于九边时,当传到成都府的时候,朱椿不避死,跟朱元璋请旨,供奉在自己蜀王府。

所以朱椿非常重视儒家的道德秩序,他是一个本分善良的人,同时也是一个一心希望成为遵循儒家秩序典范的人。

蜀王经营成都,要加强的就是“王化教道”,而诸葛亮在成都的过分突出,显然对教化不利。


洪武23年(1390年)朱椿就藩成都前,就曾在红照壁一带修建了规模宏大的蜀王府外,还沿锦江修建筹边楼、望江楼、散花楼等,营造了成都的“皇城”气象。

但是在成都有一个现象实在是“碍”到朱椿的眼了。那就是成都遍地“诸葛祠”,香火旺盛远远了超过刘备的汉昭烈祠。

虽然朱椿也非常理解诸葛亮在老百姓心中的分量。但是这绝对是不符合王化教道、君臣秩序的事情。哪能臣子的香火比君王的香火旺盛呢?

于是朱椿下令废掉成都城内所有大大小小的“武侯祠”。在汉昭烈庙的一隅给诸葛亮一个“君臣共祀”的机会。

朱椿这么做目的很明确,诸葛亮在其他地方受到祭祀我管不着,但是在成都就诸葛亮不能显得比刘备重要。

其实蜀汉时期,诸葛亮也是不允许在成都建祠的。


实际上这种情况,在蜀汉时,后主刘禅也遇到过。当时很多人请求在“京师(成都)”给诸葛亮建祠堂。

刘禅很为难,不让建吧,似乎太寒人心。让建吧,又离宗庙太近。香火一旦超过刘备,这让刘禅面子往哪搁?

所以刘禅以“建之京师,又逼宗庙”的理由,并未同意在当时蜀汉国都成都为诸葛亮建祠堂,并且也对一些非官方的“诸葛祠”进行了禁绝。

但是刘禅在公元263年,即诸葛亮死后第29年,同意在陕西汉中勉县的诸葛亮陵墓隔汉江遥遥相峙修建了“武侯祠”。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天下第一武侯祠”的“勉县武侯祠”。

但是随着时间的发展,“汉昭烈庙”最终变成了“武侯祠”。

但是阿斗一不在了,且随着诸葛亮在被民间故事的神话之后,民间又如雨后春笋一样祭祀起诸葛亮了。


而令朱椿没料到的是,到了清朝以后,康熙为了解决这个矛盾,干脆把二人的庙改建到了一起,刘备供在前面,诸葛亮在后面。但是老百姓们已经忘记了那个汉昭烈庙的主角,而干脆叫他为“武侯祠”了。后来大家约定俗成,没人再称呼汉昭烈庙,而直接称为“武侯祠”。


炒米视角


简单来说,武侯祠跟刘备的昭烈庙起了冲突,于礼不合。

说原因之前,得介绍一下蜀献王朱椿,朱椿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十一子,生于洪武四年(1371年),母亲是郭惠妃,外祖父是滁阳王郭子兴,岳父是明初大将蓝玉。

从生母身份可以看出,朱椿是政治婚姻的产物,再加上年龄比较小,那么多哥哥在前面压着,继承皇位的可能性微乎其微,所幸他对皇位也没什么想法,一头扎进了书堆里。

洪武十一年(1378年),八岁的朱椿封蜀王,因为年幼没有之国,留在宫中接受皇家子弟的教育。

朱椿是个聪明的皇子,还很好学,他刻苦努力,素有贤德,博综典籍,近儒生,能文章,时人称颂为贤王。

洪武十八年(1385年),十五岁的朱椿被朱元璋派往中都凤阳,这里是朱元璋的老家,估计是让儿子回来体会一下他小时候生活的场景。在凤阳,朱椿并没有虚度光阴,而是务学求师,拜名士为师,求学问道,探讨经史。

朱椿在凤阳待了五年,儒释道都颇有所得,并撰写四箴:正心、观道、崇本、敬贤。朱椿因为自己的勤奋努力,学业上成为诸位兄弟中的佼佼者,回京后受到朱元璋的赞赏,甚至戏称他为蜀秀才。

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朱椿就藩成都,时常讲学论道,从不声色犬马。他还聘请汉中教授方孝孺为世子傅,好学又爱才,礼贤下士,多次诣讲郡学。

朱椿就藩成都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治理蜀地,被称为“贤王”。他对四川的道教和佛教非常重视,曾颁布命令要求官民保护文庙、学宫、佛寺等,并多次对境内的佛道建筑进行整修和重建。

当时镇守各地的藩王都追求以力服人,建设军队抵御外侮,偏偏朱椿面对四川境内的蛮人,却要以王化教导,这就要求成都做出表率作用,有些严重违背礼制的东西得改。比如武侯祠。

早在诸葛亮病逝之初,蜀汉朝野就不断有人请求给诸葛亮立祠纪念,《襄阳记》记载:“亮初亡,所在各求为立庙,朝议以礼秩不听,百姓遂因时节私祭之於道陌上。言事者或以为可听立庙於成都者,后主不从。

刘禅不从的原因可能是因为知道相父的影响力,担心压过老爹刘备的分头,这一点在之后

习隆和向充等人的上书中指明了:“今若尽顺民心,则渎而无典,建之京师,又逼宗庙,此圣怀所以惟疑也。

两人随后提出解决方案:“臣愚以为宜因近其墓,立之於沔阳,使所亲属以时赐祭,凡其臣故吏欲奉祠者,皆限至庙。断其私祀,以崇正礼。

于是景耀六年(263年),诏为诸葛亮立庙于沔阳(今汉中勉县),这是最先建立的武侯祠,因为诸葛亮就葬在汉中定军山,至于成都的武侯祠,虽然现在名气最大,却是属于后来居上。

成都的武侯祠属于一种以下犯上的违礼建筑,因为它跟诸葛亮的老大刘备的庙很近,刘禅的担心成了现实,刘备的风光全被诸葛亮盖了下去,昭烈庙的名声怎么比得上武侯祠呢?

蜀汉灭亡后,没了官方压制,民众开始兴建武侯祠,在南北朝时期,成都武侯祠跟昭烈庙成了邻居,但民间流传关于诸葛亮的传说比刘备多得多,知名度有天壤之别,香火也差太远。

这一现象一直持续到朱椿就藩,一个臣子怎么能够凌驾于君主之上呢?于是朱椿下令拆除武侯祠,在昭烈庙偏殿给诸葛亮留了个位置。

然而朱椿没想到的是,他这一弄把刘备整的更惨了,到清朝康熙年间,官方组织重建武侯祠,刘备殿在前,诸葛亮殿在后,哪里香火旺就不用说了,毕竟这地现在叫武侯祠,而不是昭烈庙。


平沙趣说历史


明朝是中国封建集权的巅峰,一向以皇权至上,诸葛亮虽贤,不过是一个丞相,竟然压过后主刘禅,这显然与皇权至上的观念不相符合,打压诸葛亮就在所难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