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战争会留下大量士兵尸体,人们是如何处理战场的呢?

历史思想家


这其实并不是一个很难的问题,因为在战场上,不管是资源还是条件都很有限,所以处理方法也很有限。一般来说处理战场的自然都是战胜方,因为失败者连活人都无暇顾及,更何况是死人。尽管如此,数来数去,古人处理战场的方法也就不过4种。



  • 一,置之不理。

打仗要么是为了领土,要么是为了争夺资源。如果是争夺领土的话,那么基本上打一次仗就会换一个地方,战争激烈的情况下,根本就没有时间去管那些尸体,而是着急着进攻,乘胜追击才好一举取得胜利。又或者是他们根本就懒得管理这些尸体,因为他们变腐烂。如果说是为了争夺资源的话,那么敌军一般会选择到边界一个地方,然后进去烧杀抢掠,无恶不作,争夺粮食之类的,抢完之后再回到自己的领土。

这样一来,处理战场的事情更就更轮不到他们了,因为那根本就不是他们所管辖的地方。置之不理这个方法看似不费力,其实却藏着巨大的隐患,因为尸体长时间不处理的话会在慢慢变得腐烂,这样很容易引起疾病,瘟疫的发生。

  • 二,用土埋。

一个地方在经历过激烈的战争以后,肯定会留下明显的痕迹,空气中到处都有血腥的味道,土地水源也会随之受到影响,进而会影响到百姓的生活。所以为了能够继续平凡的生活,他们必须对战场进行一定的清理,有时候战胜方为了显示自己军队的威力,就会故意把成堆的尸体摆在路的两边让敌军看。不过如果用土将他们进行掩埋的话,还要耗费兵力进行挖坑填土。



  • 三,火烧。

这是目前看来最为简洁的一种方法,不需要花费过多的兵力,基本上只需要把死去的士兵放在一起,然后进行大规模的焚烧就算完成了任务。而且火烧的方法一定上可以减少对土地的使用,增加土地的利用率。因为在现在基本上人死了之后都要进行火化的,这样可以减少对土地不必要的利用,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土地利用率变得越来越低。火烧的方法又简单方便,可以说是一举两得。


  • 四,当做食物。

这个方法,乍一听起来肯定会觉得毛骨悚然。其实不然,在古代不管是正史还是野史,都记载了很多关于人吃人的故事,而这些事要么是发生在饥荒年代,要么是发生在战争年代。在古代打仗的时候,都会有运粮草这一说,不过并不是每次都能够有充足的食物。打仗的时候条件也不是很好,有时候在环境恶劣的情况下,很可能连饭都吃不上。而这个时候,就顾不上其他了,能有吃的就很好了。历史上有的军队非常的残忍,他们会在在战争的时候带上妇女,以备不时之需。但是一般情况下军队里是没有什么闲杂人等,而这时候战死的士兵就是最好的选择。这样做既可以很好的清理战场,又可以保证军队的伙食问题。


综上所述便是军队在战争之后处理战场以及士兵尸体的方法。好像不管哪一种方法,对于士兵来说都不太好,生前为国家卖命却尸骨无存。不过在我看来最好的方法还是火烧,首先它可以防止疾病的产生,其次也不会对土地进行多加利用,再者现在就是火化这一说,所以说这那也算是对士兵的尊敬。不过具体怎么做,还要是古人说了算。你认为古人还有其他的更好的解决方法吗?


小姐姐讲史


1942年1月初,日军第三次进攻长沙失败,被迫总退却。在撤退过程中,遭到国军各部队的猛烈追击和包围,损失惨重。在追击过程中,国军追击部队发现,日军已经开始将来不及焚烧的尸体直接遗弃掉,这说明日军的撤退非常狼狈。

因为,正常情况下,日军在撤退之前,都会将阵亡官兵的尸体集中起来统一焚烧掉,有的则是统一掩埋起来。如果连掩埋和焚烧尸体都来不及了,那就说明日军的撤退确实是比较被动的,而且非常狼狈,因为只要有时间,日军一定会做这件事,另一件事就是破坏他们的武器。

更狠的是国军追击部队发现了一堆日军刚掩埋不久的尸体,大约三百多具。愤怒的国军和当地民众在日军撤走后,将这些日军尸体挖出来,暴露在外面,一直到战区参谋长吴逸志到达现场,下令挖了一个大坑,将这些日军尸体埋在一起,并立了一块碑,上书五个大字:“倭寇万人冢”,落款是陆军中将吴逸志题。

日军不仅对自己阵亡官兵的尸体这样处理,在发现在战争中阵亡的国军中高级将领遗体之后,往往也会比较认真的收敛。比如张自忠将军在枣宜会战中阵亡之后,日军就将他的尸体抬到附近一个村子里的一个祠堂里,用白布包裹起来,并用木牌写上“支那军总司令”。张自忠所属部队得到消息后,愤慨难平,连夜奔袭,将张将军的遗体抢了回来,然后隆重装殓,送往重庆公祭之后再隆重下葬。

同样的,红军和解放军也一样,在战斗结束后打扫战场时,会将敌我双方的阵亡将士遗体分别掩埋,即便是在作战不利的情况下,被迫撤退,也会尽量由战斗部队掩护,迅速将阵亡官兵遗体掩埋之后再撤走。但在一些特殊情况下,也出现过来不及掩埋牺牲的战友,就不得不在敌人的强大压力之下匆忙撤退,这种情况会影响士气。

在古代,战争结束之后,胜利的一方都会尽可能组织民众和军队一起,将在战争中阵亡的敌我双方的将士都加以掩埋,一旦出现来不及掩埋的情况,如果是在天气炎热的情况下,腐烂的尸体就很容易引发瘟疫。所以,即便是战胜一方的军队不掩埋,当地老百姓也会尽量掩埋,以免发生瘟疫。

当然,也有一些特殊情况,战胜一方为了展示自己的武功,震慑对手,会将对手的阵亡将士尸体堆积起来,也就是所谓的京观。比如司马懿在平辽东之后,就将对手阵亡将士的遗体都堆积起来,形成了京观。而这也是他后来被人指责过于阴狠的一个重要理由。这种情况对外战争中,是经常出现的。

游牧民族在入侵中原的时候,无论胜败,在撤退的时候,都不会掩埋尸体,不管是对手的,而是自己的,都不处理。因此,一旦在远离农耕地区的草原地区与游牧民族发生战争,而中原军队又是战败的一方,会形成很长时间都无法处理的大量尸骨的情况。比如土木堡之变后,过了十几年,明英宗还派人去土木堡掩埋当年阵亡将士的尸骨,就是因为还暴露于野。


萧武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很简单,掩埋啊。

古代战争的尸体,无论是敌我还是当地老百姓,都会尽快掩埋。

只要真正去过战场的人,都知道有个名词叫做战场的味道。

其实,这种味道就是尸体臭味混合其他气味形成。

全世界,只有战场才有这种味道。抗战中,新兵一进入阵地就闻到这股浓烈的味道,不说恶心要吐,也是食欲全无,头三天根本吃不下东西,最多喝点汤。

大家知道这意味着什么?

尸体已经开始腐烂了。

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尸体一旦腐烂就会导致环境的急剧恶化,恶臭还是其次,关键在于很容易导致恶性的传染病。

每次战争几乎都是同疫病联系起来的。

所以,无论敌我,战后都会尽快将尸体掩埋,不分敌我。

不然一旦形成传染病,那破坏就大了。

基本上,士兵都是合葬,也就是挖一个很大的坑,将尸体都放进去。。

军官可能单独安葬,就和平民一样,有的还要树碑。

如果当地已经出现疫病了,就不能单纯使用土葬了。

一般会首先将尸体堆起来用柴火烧掉,骨渣和骨灰再挖坑埋掉。

但烧尸体并不容易,需要很高的火焰温度,所以一般是不烧的,除非出现疫病。


当然,这是汉人,如果是少数民族还会不同。

比如蒙古人,他们不埋葬死人,一般采用野葬,就是将尸体丢在草原上,由飞鸟和野兽吃掉。

尤其对于敌人的尸体,都是弃之不管的。


萨沙


古代处理士兵尸体的方法。

在古代冷兵器时代,人海战术是取胜的关键,哪方的人数多,取胜的可能性就大,所以,频繁爆发的战争导致了大量的人员死亡,战争结束后,成千上万的尸体处理就显得尤为重要。

方法一:土埋。

这是最传统最常用的方法,在古代中国,封建社会的人伦礼法还是深入人心的,即使是对待敌人。所以,古代人对待死者,大多会采用挖深坑掩埋方式,这种处理方法叫“坑杀”,其实,坑杀的含义并不是活埋,而是指用深坑处理尸体,当然,在这一过程中,也会出现将对方士兵活埋的现象。长平之战,秦军统帅白起将数十万战俘坑杀就是一个例子,当时记录是坑杀了四十万赵军,但是根据后来的史料分析,四十万赵军大部分都是战死者的尸体。



方法二:火烧。

一次大规模战争结束后,战场上会堆积大量的尸体,处理起来很麻烦,不仅工作量大,而且处理不好会发生瘟疫等灾害,于是,火烧尸体就开始流行开来。他们把尸体堆积起来,周围用大量的干柴围起来,然后引燃干柴,将尸体燃烧,燃烧不尽的尸体再埋到挖好的长沟内,最终完成对尸体的处理。



方法三:做成“京观”炫耀震慑。

这个“京观”可不是现在的景观。古代的京观是指用尸体和土夯实做成的巨大土堆。在战争结束后,胜利的一方为了炫耀自己的胜利,同时让对方形成害怕的震慑力,就会把对方战败者的尸体堆积起来,然后用土把尸体一层层夯实堆积起来,筑成类似于金字塔形状的大土堆,形成强有力的震慑力。



方法四:吃了。

这个方法听起来就让人恶心,但是这个现象却是真实存在的,在古代战争中,由于运输问题的局限,后勤保障工作往往跟不上,所以就会出现大量的士兵没有饭吃的现象,为了活下去,他们只能硬着头皮把刚刚死去的士兵尸体吃下去延续生命。


智者说历史


古代不像现代,法律意识淡薄,处于封建社会的统治者们经常发动战争,为的就是掠夺资源,扩大领土。不过一旦发生战争就会有伤亡,小规模的战争死伤的人数还算少,但是大规模的战争可是动则几十万人,所以处理死尸也是一件需要费劲的事情。


毕竟战争的规模不同,死伤的人数不同,再加上战争的性质可能不同,胜利的一方处理死尸的方式也不尽相同。比如有火葬、土葬,当然也有暴尸的做法,甚至可能吃掉尸体,具体的让笔者给大家细谈一番。

第一种是小规模的战争,死伤的人数极少,所以胜利的一方也懒得去处理,就任凭死尸腐烂,或者被野兽给吃掉。这些战争一般都在人迹罕至的野外,通常情况下是没有人去的,所以这种方法比较合适。


第二种是焚烧。这种规模的战争一般相对较大,死伤较多,如果任凭尸体腐烂,难免会需要很长的时间。加上距离常人生活的地方太近,很容易爆发瘟疫。为了避免瘟疫的传播,人们会对尸体集中到一块,然后进行大火焚烧,这种处理的好处就是比较方便,也是还败者的一种侮辱。毕竟在入土为安的古代,焚烧尸体可是一种极大的侮辱。

第三种是土埋。大家可不要被这种方式给迷惑了,这可不是一般的土葬,要知道如果一个个进行土葬的话,那可是要耗费很大的人力物力,胜利的一方可不是傻子,围着一群尸体转。这里所说的土葬是把尸体集中到一块,然后用土进行掩埋。其实这还算好的,还有的直接掩埋活人,比如战国时期的白起直接把40万赵军给活生生的埋了,这种处理方式极其残忍。



第四种比较残忍,是直接当做食物食用。要知道随着战争的爆发,受苦受难的永远是老百姓。无依无靠的老百姓甚至连粮食都没有,如此境况下的人类为了食物会拼尽生命。所以死亡的将士尸体成了人类的餐点,毕竟为了活下去什么事都干的出来。如果打仗的将士们缺少了粮草,也很有可能去食用死尸的肉,这样的行为简直让人不寒而栗。


其实对待死尸的处理还有其他的方法,不过最为主要的还是上面说的四种方法。虽然有点可怕,但是对于打仗的士兵们来说却是很好的方法,毕竟谁都不喜欢战争,而最大的罪魁祸首就是战争,受苦受难的永远是老百姓。

打字不易,不喜勿喷。以上都是个人原创,希望能够得到各位的喜欢,如果你有不同的看法,请在评论区留下你的观点,我一定会在第一时间回复你。感谢各位的关注,谢谢。


历史清单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一将功成万骨枯,说的就是产生将帅的代价。古代帝王想开疆拓土,将军们想建功立业,能人异士想风水轮流转,每一次的大战之后随之而来的就是收拾战利品了,当然了也要顺便收拾下尸骨未寒的尸体,一般来讲都是有五种处理办法。

1、放任自流,在迅雷不及掩耳的战事中,逃命都来不及,哪有时间管理尸体。一般是胜利者一方打扫战场。将自己的人埋葬,敌方的尸体放任不管,任由腐烂发臭。可是这些尸体。尸体会对土壤,空气,水源,造成严重的污染,还会引发瘟疫。古代医疗条件不足,这些都是十分致命的弊端,对于寻常人百姓来说几乎是灭顶之灾。后来随着瘟疫的多次发生,人们逐渐认识到了问题,才开始有所改观,当然了,处理敌人的尸体也要看是在谁的领土上作战。

2、入土为安,就地挖坑埋葬,这种方法最简单常见,也是中国人的传统理念。每次战役后人们搜索登记牺牲士兵的信息,再让专人负责处理尸体,穿戴整齐,装入棺木,集体下葬,这种是对于己方。至于敌方,一般都是能收刮的先收刮,为了防止传染疾病,随找个敌方挖个大坑一起丢进去埋掉,荒野孤魂们也终于可以安息。

3、火烧,在我们现在火葬目的是为了节省土地空间,降低疾病传染几率。不过在古代可不是这个意思,古代人认为火葬是一种耻辱的刑法,大多是战败者一方。春秋战国时,燕国攻击齐国,使用激将法,焚烧齐国人尸体,以示侮辱。只是后来的人们相信火可以消除人的怨念,进化人的灵魂,帮助死者到达东方极乐世界。

4、筑京观,大概是一种不成文的规矩。胜利者将失败者的尸体堆积在一起,用土在表面覆盖埋实,做成一个个像大字金字塔一样的建筑,叫做京观,武军。作用就是炫耀胜利,侮辱失败者。这样的做法在历史上也不是个例。汉书上说王莽将反对统治的死者做成京观,上面还要插一根六尺的旗杆,写着反贼之类的侮辱性词语。魏晋南北朝和隋唐时也很常见。可见封建统治者为了显示自己的威严,丝毫不在乎人的尊严。

5、人吃人,在古代自然灾害频繁,人吃人的现象也很常见。军队没有粮食条件恶劣,吃尸体也就成了正常现象。五胡乱华的时候,汉人是悲惨的,被当做两脚羊,意思就是汉人就是长着两条腿的羊,可以任人宰割。历史上有名的张献忠,曹操据说也都吃过尸体。


小南史


战争总是残酷的。每一次战争之后,成千上万的士兵的尸体会遗留在战场之上。面对成千上万的腐烂尸体,如何处理成为最头疼的问题。如果不及时处理,不仅会散发出强烈的腐败气味,还会引起瘟疫和传染病,给部队造成更多伤亡。这些情况在现代都是不可避免的,更不用说在古代了,一旦发生就会产生比作战失败更恐怖的后果。那么古人在战争中是如何处理这些死去士兵的尸体的呢?

古代战争之中不少将领都会把敌军尸体做成“京观”用以展现战功,比如当年邓艾攻下绵竹后就把诸葛瞻的蜀军士兵的尸体做成了京观。

但是这种处理方法不能说是正牌处理,只能说是一种炫耀武力的方式。

在一场战争中,清理战场一般是胜方所为,因为败方逃不掉,就更没空估计那些死人了。如果不及时处理战后留下的士兵尸体,就会造成空气、土壤和水,严重的还会引起瘟疫和其他传染病。鼠疫通过老鼠、苍蝇等媒介迅速传播,很快将在整个军营蔓延,造成士兵大面积死亡。

在古代战场上,对付死去的士兵有两种方法:一是土葬;二是火葬。

第一种葬法是战争中常见的葬法。这是因为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入土为安”的传统。所以每次战争结束后,战场都会被清理干净,死去的士兵都会被列出来,尸体的样子都会被处理,放进棺材里,最后一起埋葬。当然,这是对待自己士兵的方式。如果他们是敌兵,就不会受到这么好的待遇。只要挖几个大洞,把它们埋在一起就行了。白起坑杀在秦国杀死40万赵军(其实应该是先杀再埋),就是一个著名的例子。

第二种是火葬,一般是为最后牺牲的士兵而采用的,因为只有通过埋葬的方式才能让灵魂安息,火葬被认为是一种耻辱和惩罚。如果军队中有死于瘟疫的士兵,他们将被火化,以避免瘟疫蔓延到整个军队。

其实还有第三种就是干脆不处理而把此处变为无人区,比较典型的就是成吉思汗的征服,成吉思汗屠城之后往往不会处理尸体,直接以把此处变为无人区代替处理,可以说是极端不人道了。


冷兵器研究所


战争总是残忍的,古代战争尤其如此,那么古代是如何处理尸体的,生产力低下的古代无非就是:土埋,火烧,筑京观,充军粮等。

1、土埋,我国古代讲究“入土为安”,有时候胜利者会挖一个大坑,将这些尸体一起埋了,这样就不会发生瘟疫或者滋生病毒了。还有呢这样也比较方便,有些没有死的也会被埋在里面。其实古代绝大部分都是这样处理的比较方便一些。

2、火烧,这个火葬和现在的“火葬”可不一样,这里的火葬就是不想挖坑,又怕瘟疫传染,就把尸体集中在一块,一把大火烧了就行了。在西方这种方法比较盛行,在他们心目中火焰有净化人灵魂的作用,这样人就能够转世,或者升入天堂。

3、筑京观,筑京观的意思就是将这些尸体堆积起来,向敌人炫耀功绩,起到一种震慑的作用,同时能够鼓舞自方的士气,这种方法在古代还是比较常见的,毕竟人们都有一颗炫耀的心。

4、充军粮,现在的人们都无法想象,由于当时打仗粮草供应不足,竟然有人拿同类的尸体当做军粮,这在历史上也是真真存在过的,比如蒙古军队。有的时军人甚至专门将老人孩子和妇女当做军粮,将他们称为“两只脚的羊”。实在不敢想象这样的事情。

无论哪种方式,古代血流成河的战场都是极其惨不忍睹的,庆幸生活在和平的现代,最后喜欢晴天讲历史的欢迎关注一下。


三拖海员


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战后打扫战场都是一项必做的工作,而打扫战场中最为重要的一项,便是处理战死沙场的死尸,包括敌人的,这一方面是出于人道主义,另一方面则是为了避免瘟疫的滋生,而这种工作通常都是由胜利一方承担的。至于处理的方式,大致有以下五种:

方式一:就地掩埋

这是比较常见的一种处理方式,通常战胜一方会将己方的士兵单独立坟掩埋,以求袍泽入土为安。至于敌人的尸体,就没有那么好的待遇了,通常会集中进行掩埋,挖几个乃至几十个大坑,将尸体推进去掩埋完事,甚至直接寻找天然的深沟大壑,将尸体扔进去了事。

△长平古战场遗址尸骨坑

例如秦赵长平之战,根据现代对长平古战场遗址的发掘来看,秦军在处理赵军尸体时,便选择了很多的天然沟壑,直接将赵军尸体扔进去掩埋了事,这种方法比较省时省力。

方式二:放任不管

当然这里指的放任不管,主要针对的是敌人的尸体,己方的尸体通常还是会进行处理的。于是这些尸体便被原封不动的仍在了战场上,任由鸟兽虫蚁分食,最终腐烂化成白骨。杜甫的《兵车行》里面便有“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的词句。

不过这种处理方式并非适用于任何时候和环境,一般情况下天气严寒,或者风沙较大、环境干燥的情况下才会采用,这种情况下尸体并不容易腐烂变质,从而导致瘟疫的发生。当然,也有故意弃之不顾,令其产生瘟疫的做法,例如曾经的蒙古大军,甚至将死尸直接用投石车扔进对方城内,故意制造瘟疫。

方式三:纵火焚烧

由于古人讲究一个“入土为安”,虽然生前为敌人,但毕竟死者为大,再加上大量焚烧尸体产生的气味可想而知,因此我国古代很少采用这种方式。西方采取焚烧处理尸体的方式则比较多见,原因在于他们认为火焰有净化人灵魂的作用,这样能够使得死者升入天堂。

这种方式虽然避免了挖坑这种苦力活,也有效避免了产生瘟疫的不良后果,但想要大规模的燃烧尸体同样不是易事,毕竟尸体可不是个易燃物,到了近现代还可以通过浇汽油来助燃,在古代可就没有这么好办了。

因此,这种方式通常只能用于处理较少的尸体,如果尸体多大成千上万具,这个工作量同样难以估量,恐怕这也是这种方法在西方较为流行,但在东方很少出现的原因之一,毕竟西方和东方在战争规模方面,还是存在天壤之别的。

方式四:筑造“京观”

《东周列国志》中有“潘党请收晋尸,筑为'京观',以彰武功于万世”的记载,而明朝时期,张辅奉命进攻安南,也曾杀死两千多名战俘筑京观”。

这种方式简单来说,就是将敌人的尸体堆积起来,一方面可以炫耀自己一方的战绩,另一方面则对敌人形成巨大的威慑。

当然,这种方式通常出现在进攻一方获胜的情况下,毕竟是在敌国领土,就算产生瘟疫己方损失也不会太大。

方式五:充作食物

这种方式虽然比较残忍,但历史上并非没有出现过。《三国志·魏书·程昱传》中便有“初,太祖(曹操)乏食,昱略其本县,供三日粮,颇杂以人脯”的记载,当时曹军粮草供应不足,曹军便以人肉夹杂在军粮之中,供士兵实用,而且一吃就是三天。

在军粮匮乏的情况下,采用这种丧心病狂的处理方式倒也情有可原。而在五代十国时期,部分少数胡人政权,更是专门将老人孩子和妇女充作军粮,他们将此称之为“两脚羊”,简直就是丧心病狂。


综上所述,古代战场上处理死尸的办法通常便是以上五种,其中就地掩埋是比较常见的一种方式,其他几种则比较少见,这也是现代通常会在古代战场遗址发现“尸坑”的原因所在。


香茗史馆


直接就地掩埋。或者根本不管,曝尸晾在那里。

事实上,我们早就已经通过考古,发掘了长平之战坑杀的将士尸骨坑,请大家看下面的照片:

古代的屠城非常频繁。

特别是以战国末年的长平之战最为著名。在此战中,秦将白起坑杀赵国的20万降卒,以致血流成河。

关于长平之战的屠城,历史上的很多人都有疑惑:如果这件事是真的,那么这些尸骨都埋藏在哪里?

直到1995年,长平之战的遗址才被最终确定,在山西高平永禄乡永禄村找到了尸骨坑,即“长平之战遗址永录1号尸骨坑”。

根据《长平之战遗址永录1号尸骨坑发掘简报》的探究,可归纳为下面几点信息:

  • 1号尸骨坑内葬有130人;

  • 尸骨皆为中青年男性,身边有很多兵器,均死于非命;

  • 出土遗物证明这些人都是赵国的士兵;他们都是先被杀,后被埋。

虽然这只是冰山一角,但足以揭示出当时战争的残酷。

这些让人感到胆寒、恐惧的遗址照片,也揭示出古代如何处理士兵尸体——

就地埋到尸骨坑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