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人存政举、人亡政息”?

Single___


死了就管不到人了,毕竟什么都灰飞烟灭了,但余孽还会祸害世人,甚至遗臭万年


天高地阔ing


这就要论述人治和法治的区别了

人治不可长久

政策本身的执行是靠当权者来推动,而且是靠强权推动。一旦当权者去世,或者换人了,那么政策立刻就会被废除。元英宗因为改革被大臣杀死,之后皇帝也不敢随意触碰贵族利益。说明政策没有深入人心,没有通过立法来稳定推行。但凡政策和变法,定会损害到某一阶层的利益,激发矛盾。而新上台的执政者,为了安抚人心,往往会废掉以前的一些政策。所以靠人为的推动是不长久的。

法制可长存

商鞅变法使得秦国强大,还有吴起在楚国的变法。虽然国君一去世,他们都被处死,但是他们的变法在国内继续推行,人虽亡,法却在。这就是法制的力量。因为只有通过立法使得全国人民都知道,这是不可动摇的,要遵守的。并且大家都知道,这是对国家有益的。虽然商鞅和吴起都损害了贵族利益,最终下场很惨。但是他们的法已经深入人心。不可废。若是要废除,百姓就没动力了。

政策以百姓为中心

但凡是触碰到贵族利益的政策,都是以百姓为中心,对百姓有利。因此会得到广泛的支持,即使是贵族反对,新的执政者也不会随意变更。

新的执政者要有清醒认识

新的执政者要知道,这项政策是否对国有利。若是真的有利,便要继续执行。不能随意更改。那样会使得百姓不信赖,法令没有威信。


未济


人存政举,人亡政息。

语出《礼记·中庸》,《中庸》是中国古代论述人生修养境界的一部道德哲学专著,是儒家经典之一,原是《礼记》第三十一篇。

意思是说一个人在任的时候就干这个事情,当他离开了就没有人继续做这个事情了,体现了古人对政局变化而政策多变的感慨,并希望当政者能够摆脱这一周期律,能够贯彻好改革的思想,国家永远兴旺。

孔子“人存政举,人亡政息”的“人治”主张在历史上曾起过反对暴君酷吏的积极作用。但孔子片面强调当权者个人作用,贬低法律作用,其消极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


张永年


通熟讲:一个国家的最高发号施令者没有有效能力治理管理好国计民生,而造成民不聊生,那么这个统治权力机构还能运行存在的可能吗?


蔡政生


这两句话阐述的是人与政之间的关系,二者之间,人是决定因素,政是被决定因素,这段话出自《中庸》,完整的讲应该是“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人道敏政,地道敏树。夫政也者,蒲卢也。

为政之道,以人为本。

这段话中的

“政”是鲁哀公从一个国君的视角提出来的,他问孔子怎样才能对鲁国进行有效的治理,孔子则用“地道敏树”的例子,告诉鲁哀公推行政治举措的大原则。

“地道敏树”是讲植被对土壤性质的反映很灵敏,什么性质的土地,就会长出什么植被,所以要想保证一块土地的丰收,首先就要选对种植的品种,比如酸性土质适合种什么,碱性土质适合种什么,这都是要事先弄清楚的,否则就无法保证最后的收成。

明白了这个道理,以此类推,也就明白了为政的道理,原则就是“人道敏政”,国家推行什么样的政令,也要先做好调查研究,要对民众的需求有所了解,要能灵敏的体现出民之所需,而不是闭门造车的空想,更不能死搬硬套前人的经验,这都是行不通的。

所以

治理国家,就要懂国情,懂人情,这样才能有针对性的制订出符合实际情况的政治举措,在推行的过程中,才能得到民众的认可与支持,这样就打通了国家上下的通道,才能上下齐心的推动国家不断走向强盛。

所以国家的政治举措,要由人来制定,也要针对人来制定,什么样的土地就种什么样的植物,什么样的民众,就要制定什么样的政治举措,植物与土地匹配了,就能丰收,政治举措与民情匹配了,国家就能强盛

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讲的就是这个道理,政治,要以人为本把“人”这个元素摆对了,这个政治就是成功的,否则就是政治上的失败。

为政最高境界,不是一味的迁就,而是引导。

上面讲的只是为政的第一层面,使国家从上到下贯通无碍,做到君民齐心,建立起彼此之间的互信,第二个层面,还要继续引导,向纵深方向发展,这就是孔老夫子为什么还要再加上一句“政也者,蒲卢也”的道理。

蒲卢”也就是果蠃,是一种细腰蜂,它们在产卵的时候,经常会抓一只螟蛉过来,然后把卵产到它的身体里,等卵孵化后就拿螟蛉作食物,所以古人就错认为蒲卢不会产子,它们只是把螟蛉抓来进行驯化,然后就变成了自己的后代。

放到为政的层面来看,这是需要很高明的驾驭手段的,先是要把民众与政策进行磨合,等到磨合的很默契的时候,再逐渐的向政策中填充预先准备好的元素,把它打造成能引导民众向既定方向迈进的有效工具

以儒家的理念来讲,就是要把政策打造成能实现《礼记.礼运.大同篇》中“

大同世界”的引导工具,这才是儒家一系列政治举措的最高境界。

这一切都需要人来制定和规划,一丝一毫的差池也出不得,所以后面孔子才重新强调,说“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因为做这样的事,对操控者的要求是极高的,不但要具有独特的政治远见,而且还要有极其高明的政治技巧,这样才可以。

总结

总之,“人存政举,人亡政息”中蕴含了非常高明的政治智慧,这是前人经过长时间的总结后,留给我们的宝贵经验,值得我们借鉴,更值得我们弘扬。


澡雪堂主谈国学


封建统治社会,只有明君清官当政,老百姓才有好日子过,社会才能稳定发展。一旦暴(昏)君赃官当政,老百姓只能受苦受穷,社会就会动荡不安,这就是人治的恶果。

只有加强法制建设,依法执政,依法治国,依法保障人民的权益,才能杜绝人治的现象发生。只有这样,才能彰显社会的公平正义,社会才能和谐稳定的发展。


草堂信步慢行静思


打个最浅显的比喻,你会以此喻而得

其解一一譬如特朗普一上台,就把奥

巴马所推行的一切都打破了。就最有力

地说明了“人存政举,人亡政息"这八

个字的含义。

人(奥巴马)存(他正在当政),政举,即

推行他的政见;

人(还指奥巴马)亡(这里不是死亡,是指

他下台了,离职了),政息,指他所推

行的政策也就停止了,停息了,休息了。


广法居士


这是几千年人治社会无药可救的绝症。所以,人民一直期待生活在基于平等原则建立的法律和社会保障制度的法治社会,有尊严的安居乐业。


草民879


纵以长空做纸,四海为墨。但也难以写尽一个至简至极的(人)字之内容!

个体之间永远存有…差异!出生、教育、经历(等等)必然不尽相同。故而对红尘的认之与感受也会自生偏重。。尤其是在手握权柄,可以决定他人命运与事物走向之际。(人)的复杂性即会自然流露、、不论是什么选择!皆不奇怪。。


大莫僧人


现代中国人读不懂古典文献,才是最悲哀的,文化延续性到此而绝。

这段话是下定义,亦即“人治”的定义,跟“有治人,无治法”是一个意思。与政治学上说“终究是由人执行法律”是一个意思,法是死的,人是活的,法要靠人执行,执行不当,即是失去法治。有人想象别人监管就是好制度,殊不知监管之人亦可以枉法纵私,你又要再设监管去监管原先监管之人,如此扯猫尾,监管链越老越长,实际更失效,明代锦衣卫之外,又设东厂西厂,即是因此,而明政治之黑暗,亦是中国古代史登峰造极者。

在一个失去诚信、全体拜金、有自我无集体的社会,你指望什么法律体制可以得到公正切实的执行?真以为写下几部砖头厚的法律条文就是法治社会?老子云“法令滋彰,盗贼多有”,别又是读不懂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